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改學科理由

改學科理由

發布時間: 2020-11-23 14:08:49

A. 陝西教師資格證學科與任教學科不符,該怎樣改

如果堅持在任教學科上教下去,可重新申請現任教學科的教師資格認定,進而獲得現任教學科的教師資格證。
按照戶口所在地的教育局認定通知,憑畢業證、現有的教師資格證、普通話等級證等,到教育局申請教師資格認定,如果申請學科與學歷專業對口,通過試講,即可獲得新的教師資格證;如果不對口,在試講前要先參加欲申請學科的專業知識考試,過關後才能進入試講環節。
望採納,謝謝!

B. 新課程改革學科背景是什麼

新課程改革教學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教育

—— 對EPD課堂教學實踐的案例分析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科學學院 北京市東城區研修中心 陳紅

EPD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其目的是通過對青少年和全體社會成員進行環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促進改善環境、提高人口素質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EPD課堂教學原則

EPD課堂教學原則是「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又稱「16字實驗原則」。

(一)解讀「16字實驗原則」

主體探究: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建構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與終身發展所需要的主動探究精神與能力。

綜合滲透: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以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為核心內容,將相關學科內容以及校內外相關信息綜合起來,隨機滲透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可持續發展思想與能力。

合作活動: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將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及全班討論與其他合作探究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活動形式。

創新發展:教師要注重以新型教育教學模式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相關能力,並促進他們的發展,同時促進教師創新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發展。

(二)新課程改革與「16字實驗原則」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在學習內容上,要精選對學生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如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在學習方式上,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探究、與人合作,形成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態度。在課程資源上,要構建開放式的課堂,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可見,「16字實驗原則」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16字實驗原則」中的「主體探究」、「合作活動」符合新課程標准中「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16字實驗原則」中的「綜合滲透」符合新課程標准中「精選對學生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和「構建開放式的課堂」的要求;而「創新發展」是EPD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標。

二、EPD課堂教學原則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

(一)「主體探究」原則的實施

1.注重同步設計與同步推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

2.注重把指導學生做好課前知識預習與問題探究作為起步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促使課堂學習過程前移。

3.指導學生獨立選定研究專題,並進行自主探究。

案例一:北京55中劉愛英老師的《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節課,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我國古代可持續發展思想,以及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現狀。帶領學生實地調查北京首鋼,了解首鋼在實行清潔生產方面取得的成績。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預習和調查的資料,通過展示、討論、探究,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緊迫性,為北京首鋼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最後,學生各抒己見,如何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這一案例說明,教師非常重視課前知識預習和課堂自主探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並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真正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綜合滲透」原則的實施

1.注重在分科課程教學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並實施滲透教育。

2.注重在綜合課程教學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並實施滲透教育。

案例二:北京5中分校劉鳳英老師《長江》這節課,教學內容主要有長江巨大的水能、長江的航運、長江洪災等三部分內容。教師選擇了「長江洪災」這部分內容作為EPD滲透點。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讓學生體驗洪水的巨大破壞力。然後出示長江洪災發生頻率表格,讓學生看出長江洪災的發生頻率很高。引出問題:長江為什麼洪水多發?教師發給每組同學1998年長江洪災的有關資料,讓學生分析長江洪水多發的自然和人為原因。接著,讓學生討論:我們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來防洪呢?最後,教師小結:只有給水以家園,給萬物生靈以家園,人類才有自己的家園;只有給水以活路,給萬物生靈以活路,人類才能生存與發展。

這是在地理學科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並實施滲透教育的一個案例。從這個案例看出,教師認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合適的EPD滲透點,並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使學生充分參與,初步形成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提高了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

(三)「合作活動」原則的實施

1.注重為小組和全班討論及其他合作探究活動提供較為充分的時間與空間。

2.注重啟發各層次學生參與討論,以利於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精神和集體探究精神。

3.注重教師同學生的合作,有效發揮教師在深入理解難點並掌握重點知識方面的主導作用。

案例三:景山學校趙國紅老師的《巴西》這節課,課前教師讓學生自由組合為四個小組:巴西概況組、熱帶雨林組、巴西經濟發展組、巴西之旅組。每個組有一張組員分工表,組員各負其責,進行合作學習。教師對各組的資料進行精選和把關。課堂上,巴西概況組的同學根據查詢的資料,介紹巴西的位置、面積、人口、地形、氣候等資料。熱帶雨林組的同學分別扮演林業部長、外國開發商、當地農民、生態學家等角色,通過角色模擬討論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問題。巴西經濟發展組的同學模擬巴西工業部長、農業部長等政府官員與外商見面會商討投資問題。巴西之旅組的同學模擬導游,帶領全班同學走進巴西,領略巴西風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各組進行點撥、補充和評述。

這個案例說明,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角色扮演、辯論等形式多樣的合作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和集體探究精神。

(四)「創新發展」原則的實施

1.注重通過EPD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教育激發學生形成創新精神與能力。

2.注重促進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在EPD教育教學過程中得到同步發展。

案例四:北京5中程翠煙老師的《傳統工業區》這節課,教材採用案例編寫的方法,以德國魯爾區為案例,來講述傳統工業區。程老師沒有照本宣科,而是結合我國實際,增加了我國「東北工業區」這一案例,讓學生根據資料分析東北工業區的區位優勢、衰落原因,啟發學生通過學習魯爾區,借鑒魯爾區的先進經驗,為實現我國「振興東北」的戰略目標出謀劃策。

這個案例說明,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有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為振興東北獻計獻策,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了師生的同步發展。

三、新課程改革與EPD課堂教學實踐的有機結合

為了便於理解,「16字實驗原則」的內涵和操作方法都是按「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四個方面分別講述的。但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綜合運用,不可斷章取義。

「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16個字中,最核心的是「主體」和「滲透」4個字,前者體現了主體教育思想,後者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教育思想,這是EPD教育的兩根理論支柱,缺一不可。因此,在進行EPD課堂教學實踐時,一方面要分析和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EPD滲透點;另一方面要了解學生,鼓勵探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是說,要有新的教材觀和學生觀。這是新課程改革與EPD課堂教學實踐的結合點。

(一)新的教材觀

教材不是教學的至高權威和惟一依據。教師不是教材的執行者,而是教材的研發者。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和生活實際,對教材研究後進行二次開發。

(二)新的學生觀

新的學生觀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小組學習與合作學習等。

(三)正確評價「綜合滲透」(新的評價觀)

評價一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否有效地進行了EPD教育的滲透,需要把握兩點:

1.把握好「度」。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EPD教育,並不是一節課中EPD的內容越多,效果就越好。要根據學科特點、教材特點、學生特點來決定。

北京5中分校劉鳳英老師《長江》一課,滲透點是長江洪災;景山學校趙國紅老師《巴西》一課,滲透點是熱帶雨林砍伐與保護;北京55中劉愛英老師《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節課,則是在進行EPD教育。

所以,既要在教材中充分挖掘EPD的滲透點,又要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度。不能因為過多的堆砌而沖淡了學科教學本身的特點。

2.要力求自然。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EPD教育,要做到自然、和諧,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不是大段的說教,而是通過具體事例、現象,讓學生體驗和頓悟,師生達到共鳴。

北京5中分校劉鳳英老師《長江》一課,通過1998年長江洪災的一段資料分析,讓學生悟出人與水共存亡的道理;景山學校趙國紅老師《巴西》一課,通過熱帶雨林砍伐與保護的討論,使學生悟出環境與發展要協調一致的道理;北京5中程翠煙老師的《傳統工業區》一課,通過分析工業區繁榮-衰落-振興的過程,揭示人與環境協調-不協調-再協調的關系。北京55中劉愛英老師《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一課,通過大量關於我國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感性材料和圖片,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迫切性。這些老師在教學中都非常自然地進行了EPD教育的滲透。

通過自然的滲透,既保證甚至提高了學科教學的質量,又使這節課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得到深化和升華,可謂畫龍點睛、錦上添花。

教學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章 課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標

新世紀之初,我國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正以令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進。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難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擬的。它將實現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歷史性轉變。成千上萬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這場改革潮流之中,相信它必將對我國基礎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一節 課程改革的背景和動因

1.有人提出,1992年剛剛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各科)教學大綱(試用),時隔幾年,是否有必要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改革?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了一定社會中的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而且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乃至規模。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地說明了上述論斷。
整個教育發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剛剛過去的20世紀之所以被人們稱做教育改革的世紀,其原因也在於此。
20世紀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迅猛的一個世紀。在社會發生如此急劇變革的時期,各國的教育必將隨之而發生相應的改革,其中,涉及面甚廣,可以被稱做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就有三次。在這三次世界性的課程改革期間,為了使改革達到預期目的,各國在教育方面所作的其規模或大或小的調整、完善更是難以勝數。
20世紀中國的教育也始終處於不斷變革的歷史進程之中。清朝末年學堂的興辦,癸卯學制的頒布,辛亥革命以及南京國民政府期間的教育改革姑且不論,僅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五十多年的時間而言,除了幾次重大的學制調整之外,在基礎教育課程和教材領域,至少進行了七次較大規模的改革。
眾所周知,我國的現代學校教育制度脫胎於歐、美、日等現代工業化國家的教育體制。盡管由於意識形態、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以及國家所處的地域等存在著種種差異,各國的教育表現出互不相同的特點,有其個性的一面,然而,由於它們都是孕育、發展、完善於工業經濟時代,所以,它們又表現出了非常相似的共同的特點,又有其共性的一面。也就是說,現代學校教育制度實際上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產物。由於它對於工業經濟時代各國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發展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國政府對於教育都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而且越來越自覺地把教育作為實現國家目的的重要手段,以至於許多有識之士都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即國家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
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即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工具。學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人力資本理論。其專注於經濟增長、不顧人的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要求對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不著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世界各國之所以不約而同地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原因也在於此。

2.當前整個時代發展具有哪些特徵?對基礎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對當代社會發展的特徵做出准確的概括並非易事,在這里,我們只談對當前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幾個時代發展的特徵。
第一個特徵是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
肇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新技術革命,對人類的生產、文化乃至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預示著人類發展新時代的到來。1996年,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其發表的《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的報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識經濟」這一概念,此後,「知識經濟」一詞便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概念。
知識經濟是相對於人類曾經經歷過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而言的,是人類生產方式的又一次重大變革。由於從20世紀如年代起,知識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其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其他生產要素貢獻率的總和,因此,人們把21世紀稱為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因此,知識對於經濟發展的意義相當於農業經濟時代的土地、勞動力,工業經濟時代的原材料、工具、資本,而成為經濟發展的直接資源。
在知識經濟時代,勞動者的素質和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知識勞動者將取代傳統的產業工人。所謂知識勞動者,主要是指從事知識、信息收集、處理、加工和傳遞工作的勞動者。此外,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將改變「文盲」這一概念的傳統內涵,「文盲」一詞將不再單純是指沒有文化、知識的人,而是指不能繼續學習,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識、技能的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人也把知識經濟稱為「學習經濟」。

C. 為什麼審核通過後,不能修改學科呢

你這問題很模糊啊。根據提問回答的話,只能說,如果不能修改,肯定是規定好的,當初應該仔細看說明的

D. 教師資格證改學科怎麼

根據地區教育部門 決定
我們這里必須是任教學學科與專業一致
你可以先咨詢你們當地的教育局

E. 在編教師怎麼才能改變學科教學

教師資格證上的學科和你想教的學科一致就可以,經過校長同意可以調學科。即使學科不一致,在同一個學校教學,是可以改變學科的,當然對上報的是教師資格證學科。

F. 學校讓我改教其他我不勝任的學科我該怎麼辦我還是喜歡自己的專業

在社會上生存,很艱難,其中對環境的適應就是很重要的一點,我i建議你服從學校的安排,接任你自認為不能勝任的學科,年輕且從無到有,是建立在從不會或不具有能力,到會和能力超強的基礎上的,我想,困難就是機遇,勇敢挑戰,就是機遇。退縮畏懼就是困難,我想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或許,真的能給自己闖出一條新路,退一步,即使干不好,我們起碼多了經驗,我想,學校領導肯定是有他們的安排的,放心、大膽去干吧,人生就是不斷在挑戰!!!

G. 教師資格證三科全過了 想再改報其他學科 可以只考一門學科專業部分嗎 保留之前的教育 綜合素質

你好,統考教師證筆試單科有效期兩年
相同級別的情況下,綜合素質和教育知識能力可以通用的
改學科的話,重考學科知識和面試
如果可以幫到您,請採納,謝謝!

H. 教師資格證上的任教學科怎麼更改

不可能只能考政治呀。
教師資格證可以拿好幾個,就是說可以跨專業考
筆試合格證有效期為兩年,你今年拿筆試合格證去報英語試講(筆試不用考)。說是想跨專業
我就是去年拿的高中英語,今年打算再考一個別的專業

I. 高考改革中專業有學科要求是什麼意思

即該專業只錄取高考選該科目的考生,如專業學科要求有多個,符合其中一個即可

J. 結合自己所教學科,談談如何改革創新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思想意識上要走在前面,態度決定質量,有了先進的思想指導,有了良好的精神面貌、積極的態度,就會主動的提高個人素養,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學習、拓展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要求自己,有了這些,帶進工作中的自然就是風和日麗,而你的情感、態度、深厚的文化功底,是很容易感染到周圍的人的,學生不可能不受影響,教學質量自然得到提升。

熱點內容
大老師惡心 發布:2025-07-08 08:52:35 瀏覽:959
日本歷史學 發布:2025-07-08 08:37:05 瀏覽:487
有什麼好歌 發布:2025-07-08 07:06:26 瀏覽:686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發布:2025-07-08 07:06:19 瀏覽:841
數學老師推薦信 發布:2025-07-08 04:44:51 瀏覽:167
mc另類壓聲教學 發布:2025-07-08 04:35:41 瀏覽:891
古代地理學巨著 發布:2025-07-08 04:35:00 瀏覽:600
松鼠公開課教學設計 發布:2025-07-08 04:08:22 瀏覽:946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