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識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識

發布時間: 2020-11-23 14:08:50

『壹』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古文化常識

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識
文章來源:網友提供 點擊數:441 更新時間:2008-7-6 16:14:29
一、 科舉制度 鄉試-----------會試---------------殿試 舉人-----------貢士---------------進士 解元-----------會元---------------狀元(榜眼、探花) 二、 地理 1、 中國:九州、華夏、四海、神州 2、 五嶽: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 3、 陰陽:古時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4、 南京:建康、金陵 5、 揚州:廣陵 6、 蘇州:姑蘇 7、 成都:錦官城 三、 官職任免 拜:授給官職;除:免除舊職任新職;授:授給官職;擢:提撥;遷:調職,一般指陞官;左遷:降職調動;罷:免職停職;免:免除官職;黜:廢黜,貶退;謫:降職並調動 四、 時間 旦:早晨(夙) 中午:(日中、亭午、晌午) 傍晚:暝 朔:農歷初一 望:農歷十五 既望:農歷十六 晦:農歷每月最後一天 五、 並稱 1、 王孟: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 2、 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3、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轍、蘇軾、王安石、曾鞏、歐陽修 4、 韓柳:韓愈、柳宗元 5、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林、駱賓王 6、 蘇辛:蘇軾、辛棄疾 7、 孔孟:孔子、孟子 8、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莫泊桑、契訶夫、歐.亨利 9、 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但丁、莎士比亞 10、 三曹 :曹操、曹植、曹丕 11、 三蘇:蘇軾、蘇轍、蘇洵 12、 蘇黃:蘇軾、黃庭堅 13、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 14、 四大文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 15、 四書:《大學》《中庸》《孟子》《論語》 16、 歲寒三友:松竹梅 17、 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18、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19、 風騷:《詩經》中的《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 20、 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木蘭詩》 21、 三吏三別: 六、 代稱 1、 學生:桃李 2、 婦女:巾幗 3、 弟兄:手足 4、 詩人:騷人 5、 菊花:黃花 6、 杜鵑:子規 7、 家鄉:桑梓 8、 國家:社稷 9、 史冊:汗青 10、 平民:布衣 11、 戰爭:烽煙 12、 音樂:絲竹 13、 文學才華:風騷 14、 自己的作品:拙作 七、 人物別稱 李白:詩仙 青蓮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蘇軾:東坡居士 蒲松林:柳泉居士 世稱聊齋先生 杜甫:詩聖 詩史 陶淵明:靖節先生 歐陽修:醉翁 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陸游:放翁 辛棄疾:稼軒 孟子:亞聖 名、字、號 古人幼年時取名,成年時取字。名字均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長輩稱字表禮貌和尊敬。號,又叫別號、表號,由自己取號,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 八、 年齡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成年加冠 九、 計時 年號記年 天乾地支紀年 十、 集本命名方式 籍貫:《柳河東集》 書室:《聊齋志異》 表字:《李太白全集》 別號:《稼軒長短句》 謚號:《歐陽文忠公文集》 官職:《杜工部集》 年號:《白氏長慶集》 十一、名著人物與事件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煉石補天、精衛銜石填海、伏羲發明八卦、誇父追日 十二、專著 《詩經》:第一部詩歌總集 《水經》:第一部記述河道水系的專書 《史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論語》 《孟子》 《左傳》: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水滸》:第一部反映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 《紅樓夢》: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儒林外史》: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 《三國演義》: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體小說

『貳』 什麼復習資料是專門講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識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最全版)

一、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 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余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範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梅花嶺記》「和碩豫親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
二、古代職官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span>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安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鍾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 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後序》中的「於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陞官職,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三、天文歷法

『叄』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註解中出現的古文化常識摘抄整理

很多的。包括帝王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名與字,號,謚號,廟號,人的年齡段,中宮與東西宮,朕,孤,寡人,陛下,謫子與庶子,禮儀制度,貨幣單位(重量單位),官員升職免職等。

『肆』 古代文化常識中「贈」字的意思

意思是:贈送

一、贈的組詞:

追贈、奉贈、贈答、頒贈、賜贈

贈與、贈予、贈序、見贈、贈給

二、贈的筆順:

三、相關組詞:

1、回贈[huí zèng]

接受贈禮後,還(huán)贈對方禮物:~一束鮮花。

2、追贈[zhuī zèng]

在人死後授予某種官職、稱號等。

3、贈別[zèng bié]

離別時把物品或所做的詩文贈送給分別的親友。

4、敬贈[jìng zèng]

恭敬地贈送。

5、頒贈[bān zèng]

頒發贈予:~獎品。

『伍』 高考中,語文的成語,文言文重點字詞,古代文化常識等

要學好文言文,就要多做這方面的題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書,多翻譯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從而提高文言水平。

『陸』 初中文言文古文化常識摘抄整理

一、與政事相關的常用詞官員到某地任職,做一些相關的政事,實行一定的政策,會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貶評論。於是官員與百姓、官員與官員、官員與國君(帝王)之間就會有許多「動作」發生。1.詣:到,去。2.勸:①鼓勵,獎勵;②受到鼓勵、獎勵。3.課:考核、督促、徵收。4.風、化:教育感化。5.按、案:巡視,巡行;考察,核實,查明。6.游:①遊玩,游覽;②旅行,外出求學或求官;③交際,交往。7.趣、趨:①小步走,跑;又引申為趕快,迅速。②通「促」,催促。8.劾:檢舉,揭發。9.白:告訴,報告。常用於官吏之間。10.短:進讒言,說壞話。11.害:嫉妒。12.聞:①聽說,聽見;②使知道,報告給……知道。對於義項③要特別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統治者——國君,強化了這一點,閱讀時就不至於認為下文中國君和主人公發生的事件顯得突兀。怎麼國君知道了並參加進來了呢?其實就是「聞」字在起作用。如「沒死以聞」,「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13.折:指斥,指責,駁斥。14.讓:①責備,責怪;②謙讓,辭讓。15.黨:偏袒,夥同,包庇。16.矯:假託,假傳。17.質:作人質;抵押。18.次:①臨時駐扎(用於軍隊);②住宿,停留(用於個人)。19.輸:繳納(貢品或賦稅)——由「輸送、運輸」引申。20.當:判刑,判罪。後多帶表示懲罰意義的詞語。21.坐:①因……犯罪或錯誤,觸犯;②牽連,定罪。22.多:贊揚,欣賞。「高、貴」等字,若帶賓語,就是意動,也意譯為此。23.少:批評,輕視,看不起。這是一些常見的單音動詞。我們基本可以按照官員行為、他官(官場)反應、社會評價三個層面來掌握。二、官職人物常用詞語1.表官職的(1)宰相:總攬政務的大官。宰,主持,相,輔佐。(2)御史大夫:其權力僅次丞相。(3)六部:吏、戶、禮、兵、刑、工。(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5)中書省:中央行政機要機關。(6)尚書:六部最高行政長官。(7)太尉:軍事首腦。(8)郎中:尚書屬下部員。(9)宦官:宮廷內侍,又稱太監。(10)侍郎侍中:宮廷侍衛。(11)校尉:漢代軍事長官。(12)翰林學士:管文件,圖書,侍讀。(13)太史:記史,管文收。(14)國子監:中央教育機構。(15)左右拾遺:唐代諫官。(16)總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長官。(17)巡撫:總攬一省行政軍事長官。(18)知州:州一級行政長官。知,管理。(19)太守:郡一級行政長官(20)主簿:秘書。2.表官職變化的①表授予官職的詞語。征:由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如:公車特徵拜郎中。《張衡傳》辟:由中央官署徵聘,然後向上薦舉,任以官職。如: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如:舉其偏,不為黨。《左傳"襄公三年》知:韓琦鎮長安,薦知涇陽縣。《宋史·侯可傳》拜:授予官職。如:……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征拜郎中。《張衡傳》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元史·賈魯傳》:「延、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除:任命,授職。如:尋蒙國恩,除臣冼馬。《陳情表》授:授給、給予官職。《元史·賈魯傳》:「秦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教授。」賞: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譚嗣同》封: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起:起用人任以官職。如: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醫都事。《元史·賈魯傳》察:考察後予推薦,選舉。如:郡察孝廉,州舉茂才。《三國志·吳主傳》仕:做官。如: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仕宦:做官,任官職。如: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孔雀東南飛》仕進:進身為官。如:邁少恬靜,不慕仕進。《晉書·許邁傳》②表罷免官職的詞語。罷:免去,解除官職。如:竇太後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傳》絀、黜:廢掉官職。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封建論》免:罷免。如:免官削爵。〈漢書"貢禹傳〉奪: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③表提陞官職的詞語。升:陞官。如:升(魯)台都事。《元史·賈魯傳》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為後將軍。《漢書"趙充國傳》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如: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拔三十餘人。李白《與韓荊州書》遷: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誼傳》陟:進用。如: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晉、進:晉陞官職,提高職位或級別。如:成語「加官進爵」加:加封,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銜,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權。如:平劇盜賴文政有功,加秘閣修撰。《宋史·辛棄疾傳》拜:按一定禮節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於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④表降低官職的詞語。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貶:①降職。如:貶連州刺史。《劉禹錫傳》②降職並外放。如:貶邵州刺史,不半道,貶永州司馬。《新唐書·柳宗元傳》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卜居》左遷:降職貶官,特指貶官在外。如: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竄:放逐,貶官。如:暫為銜使,遂竄南夷。(韓俞《進學解》)左除、左降、左轉:降職。如:帝怒,乃罷(陸)贄宰相,左除(張)滂等官(《新唐書·裝延齡傳》)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則民受其殃。(《後漢書·明帝紀》)⑤表調動官職的詞語。遷: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漢書·王尊傳》:「遷東郡太守。」徙:一般的調動官職。如:徙王信為楚王。《淮陰侯列傳》調:變換官職。如:調為隴西都尉。《漢書"袁盎傳》轉、調、徙:調動官職。《張衡傳》:「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補:補充空缺官職。如:太守察王尊廉,補遼西鹽官長。《漢書·王尊傳》改:改任官職。如:改刑部詳覆官。《宋史·王濟傳》出:京官外調。如: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張衡傳》⑥表兼代官職的詞語。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領:兼任(較為低級的官職)。如:桓溫鎮江口,復引(喬)為司馬,領廣陵相。《晉書·袁喬傳》行:代理官職。如:太祖行奮武將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署:代理、暫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屬監獄。《漢書·王尊傳》權:暫代官職。如: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劉公嘉話》判:高位兼低職。如:除鎮安武勝軍節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韓琦傳》假:臨時的,代理的。如:乃相與共立為假上將軍。(《史記·項羽本記》)攝:暫代官職。如:俄檢校侍中,攝史部尚書。(《新唐書·杜如晦傳》)守:代理官職。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為主薄,守高密令。(《三國志·王修傳》)⑦表辭官告老:官員年老。如:時年已七十,遂隱上山,懸車告老。解官:辭去官職。如: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請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養老。如:祁溪請老,晉侯問嗣焉。乞身:古代認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稱請求退職為「乞身」。如:時天下略定,通思欲避榮寵,以病上書乞身。(《後漢書·李通傳》)乞骸骨: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如:龔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移病:上書稱病,為居官者請求退職的委婉語。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滿三月賜告。(《漢書·疏廣傳》)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如:以刑部尚書致辭仕。(《新唐書·白居易傳》)這些詞,都有個明顯的特徵,即後面常帶表示官職或地點的專有名詞,這給我們的翻譯帶來了方便——可以不譯。更重要的是,官職的變動特別是主觀情緒明顯的降職和升職,往往是我們推斷翻譯主人公行為、事件中生難字詞的重要依據。3.表人物個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剛毅、周密、寬厚、正直、埂、鯁、骨鯁、鯁切、聰、慧、敏、木訥、佞、詐、阿諛、諂讒、譎、狷介。耿:光明。埂:正直。鯁:直爽,正直。佞:能說會道,引為巧言諂媚。譎:欺詐,玩弄手段。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節、清(廉)、淫(靡)、貪(濁)5.與科考有關的:貢舉、第、登第、中第、狀元、解元、鄉試。6.與學校有關的:庠、序、太學、博士、太傅。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8.表贊揚的:多、嘉、稱、譽、與、許、嘆多:稱贊。嘉:贊美。與:贊許。9.表社會狀態的:治、亂、興、盛、衰。10.表少數民族的:蠻、夷、戎、狄蠻:南蠻,古代統治階級對南部民族帶污衊性的稱呼。夷:東部少數民族。戎:西部少數民族。狄:北部少數民族。11.表人物地位的:貴、顯、卑、官紳、豪。12.表主管的:知、典、主。13.與水利有關的:堤、決、潰、溢、漲、灌溉、澇、旱、堰、蕪穢。14.與糧食有關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穡、耕耘、稔、熟、刈、糴、糶、廩、稟、府、荒、欠收。稔:莊稼成熟。刈:割;鐮刀一類的農具。廩:米倉。官府供給糧食。稟:給於各物。府:古代國家收藏文書或財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庫。後來成了同義詞。荒:荒年,收成不好。15.表糧食豐收的:豐、饒、贍、足、給、佚贍:富足,充足;供給。給:足,豐足。16.表食物的:糗、饌、餚、膳、羞(饈)、蔬、果、脂膏。17.表飽飢的:飽、飢、餓、餒、饉。餒:飢餓,五穀沒有收成。饉:蔬菜和野菜吃不上。連用時飢和謹無區別。18.表俸祿的:俸、祿、秩、餉秩:官吏的俸祿。19.表布匹的:布、麻、匹、絲、絹、錦、練、綾、綃、縑、綢、羅、緞、綺、紗、絛、縞、縑、繒、蠶、桑。20.表穿戴的:紈絝、布衣、履、綬、冠、冕、巾、弱冠、免冠、帶。21.表房舍的:宇、舍、館、宅、第、邸、廡、屋。宇:屋檐。廡:高堂周圍的郭房,廚房;房屋。22.表桌床的:案、幾、床、榻。23.表違背的:牾、忤、逆、倍(背)。忤:違反,抵觸。牾:逆。24.表揭發的:劾、訐、揭、擿劾:揭發罪狀。訐:攻擊或揭發別人的短處。25.表害怕的:畏、懼、憚、懾、駭、患。26.表嫉恨的:惡、厭、憎、貶、銜、怨、患、疾、恨、怒、詛銜:藏在心中,特指懷恨。詛:詛咒。27.表暗中的:陰、間、密。28.表誣陷的:中、譖、誣。譖:說壞話誣陷別人。29.表朝見的:朝、覲覲:原指諸侯秋天朝見天子。朝:諸侯春天朝見天子,後來都泛指朝見帝王。30.與京城有關的:禁、闕、畿、京、京畿。畿:京城所管轄的地方。31.與皇帝有關的:上、帝、祚、踐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詔、召、誥、(駕)幸、膳、對策、輪對、奏、表、疏祚:福;帝王。踐祚:即位。32.表說話的:曰、雲、謂、詔、誥、告、敕、白、陳、對、語、諭、喻、曉、辯、問、謝、折、詰、訴、咨(諮)。告:告誡,囑咐;皇帝的命令或詔書。諭:告訴,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折:駁斥,使對方屈服。詰:責備,追問。訴:告狀;誹謗。33.表勸說的:說、勸、規、諷、譏、謗、諫。34.表責備的:過、責、咎、誅、讓、譴、尤、折。讓:責備,責怪尤:罪過,過錯折:駁斥,使對方屈服35.表寬容的:容、貸、恕、寬。36.表喜樂的:樂、欣(然)、悅(說)、歡、蹈舞。37.表哀怒的:怒、憤、惱、忿恚、涕泣、罵、責、戾、詬、謾戾:①凶暴,猛烈②違背,違反或乖張,不講情理。詬:①恥辱②罵忿:憤怒,怨恨。恚:恨、怒。38.表刑罰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族:滅族。流:流放,古代的一種刑罰。赭衣:赭,紅褐色。「衣赭衣,關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械:桎梏,腳鐐和手銬。39.表監獄的:囹圄、獄。40.表拜訪的:造、過、訪、謁(見)、顧。41.表告別的:辭、別、謝。42.表離開某地的:去、遷、徙。43.表到往某地的:如、過、詣、往、經。44.與馬匹有關的:馬、駒、廄、策、羈、縻、轡、逸、馭、御、駕、轅、轍。逸:馬脫了韁繩,放縱。45.錶行動的:步、趨、走、遁、亡、逃、徙、匿、逋。遁:逃,「遁」與「逃」均是逃離某個地方,但「遁」比「逃」更隱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遲延。46.表死亡的:(駕)崩、山陵崩、薨、卒、不祿、死、沒(歿)、終、圓寂。三、值得重視的特殊單音詞1.獄:案件,案情;監獄:監管案件。2.脫:①副詞,表推測,也許、或許;「事既未然,脫可免禍」。②連詞,表假設,倘若、如果。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舉考試或官員考核的等級,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級。(單獨的「最」也可表示等級)4.獨:若在疑問句中,表反問,難道、怎麼。「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同樣用法的還有「寧」「顧」。5.他:別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顧而之他」「王顧左右而言他」(《齊人有一妻一妾》)。四、值得了解的相關復音詞1.下車:剛上任、剛到任。現有成語「下車伊始」。2.乞骸骨、請辭、告老、請歸、乞歸:辭官。3.用事:掌權,主管。4.視事:在任,在職;公。5.聽事:公的地方。6.逆旅:旅館。7.部曲:私家軍隊。8.祖道:在路上設宴為人餞行。祖,祭祀路神。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於「家裡人」和「傭人、僕人」。10.起家:起於家,就是從家裡被徵召為官。11.作色:發怒。12.從子:侄子。從,堂房親屬;又如「從兄、從弟、從父」等。五、相對穩定的通假字1.鄉,通「向」:「侯生果北鄉自剄」(《史記·魏公子列傳》)。2.詳,通「佯」:「行十餘里,廣詳死」(《史記·李將軍列傳》)。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4.倍,通「背」:「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項羽本紀》)。5.禽,通「擒」:「禽滅六王」(《史記·秦始皇本紀》)。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記·淮陰侯列傳》)。7.趣,①通「趨」:「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史記·孫臏列傳》)。②通「促」:「趣趙兵亟入關」(《史記·陳涉世家》)。8.內,通「納」:接納,讓……近來;藏。「無內諸侯軍」(《史記·高祖本紀》)。9.郤,通「隙」:隔閡,矛盾。「令將軍與臣有郤」(《史記·項羽本紀》)。10.責,通「債」:「此兩家常折券棄責」(《史記·高祖本紀》)。六、表示時間的詞1.表瞬間:俄、俄而、俄頃;頃、頃之、頃刻、有頃;旋、尋、無何。2.表過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時,初,時、當是時,曩、嘗,昔、向。3.表一段時間:比、迨、逮、及、洎、居(後帶時間,則譯作「過了…」,不譯作「居住」,如「居無何,居三月」)

『柒』 有關文言文體裁賦、記、志的文化常識

1.賦
賦,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雖然對於現代人來說,其遠不及詩詞、散文、小說那樣膾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別在漢唐時詩與賦往往並舉連稱,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和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可窺端倪。

那麼,何為賦呢?賦萌生於戰國,興盛於漢唐,衰於宋元明清。在漢唐時期,有隻作賦而不寫詩的文人,卻幾乎沒有隻作詩而不寫賦的才子。建安以後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的推崇甚至於詩。《史記》中稱屈原的作品為賦,《漢書》也稱屈原等人的作品為賦。後人因推尊《史》、《漢》,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稱為之賦。

「賦」字用為文體的第一人應推司馬遷。在漢文帝時「詩」已設立博士,成為經學。在這種背景下,稱屈原的作品為詩是極不合適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誦讀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稱也名不正言不順。於是,司馬遷就選擇「辭」與「賦」這兩個名稱。不過,他還是傾向於把屈原的作品以「辭」來命名,這是由於屈原的作品富於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稱為「賦」。真 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馬相如。而後,到西漢末年,文人們就常以「賦」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賦是介於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於詩體。從漢至唐初這段時期,賦近於詩而遠於文,從主題上看,楚辭體作品主題較為單一,多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體式,象屈原那樣書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鋪張誇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賦自誕生之日便 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就是受楚辭影響極深的原因。騷體賦,多採用楚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也常繼用了楚辭的「引類譬喻」 手法。

賦與詩的盤根錯節,互相影響從「賦」字的形成就已開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更出現了詩、賦合流的現象。但詩與賦必竟是兩種文體,一般來說,詩大多為情而造文,而賦卻常常為文而造情。詩以抒發情感為重,賦則以敘事狀物為主。清人劉熙載說:「賦別於詩者,詩辭情少而聲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

漢賦的體式上大致有三種,即騷體賦、四言詩體賦和散體賦(或稱大賦)。。從賦的結構、語言方面看,散體、七體、設論體、及唐代文體賦又都比較接近於散文,有的完全可歸於散文的范疇。賦的似詩似文的特徵,與現代文學中的散文詩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個特點:一、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並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徵。

駢文受賦的影響很大,駢比起於東漢,成熟於南北朝。在文章中廣泛用賦的駢比形式,是漢代文人的常習。以至於有些以賦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視作駢文。象南朝劉宋的鮑照的《蕪城賦》、謝惠連的《雪賦》及謝庄的《月賦》等。
http://bk..com/view/45191.htm
2.記
【 游記 】: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覺。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http://..com/question/11014310.html?fr=qrl3
3.志
至於 志 ,好像沒有這種文體。志 也是 記的意思。沒聽說 歷史上有誰 寫過 志 這種文體的。《三國志》的志 也是 記的意思。
http://cc.wai3651.cn/health.asp?id=1156

『捌』 必修三文言文重點知識整理和古代文化常識

高中語文必修3文言知識歸納
《寡人之於國也》文言知識歸納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過。)
2.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3.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也(頒,通「斑」,斑白。)
4.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塗,通「途」,道路。)
二、古今異義詞
①寡人之於國也(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今用於形影孤單的人。)
②河內凶(河,黃河,今泛指河流。凶,穀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腸狠。)
③請以戰喻(請,請允許我。今常用於對方。例如:「請坐」,讓對方坐下;「請指導」,讓對方做指導。)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今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
⑤棄甲曳兵而走(走,跑,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後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於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則,那麼。今常用於代詞,當「這」「此」講,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供養活著的人;今常用義是保養身體。)
⑨王無罪歲(無罪,不要歸咎;今常用義是沒有犯罪)
三、一詞多義
1.數
①願令得補黑衣之數(《觸龍說趙太後》) (名詞,數目、數量)
②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寡人之於國也》)(數詞,幾、若干)
③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名詞,命運)
④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副詞,shuò,屢次)
⑤數罟不入洿池(《寡人之於國也》)(形容詞,cù,密、細密)
⑥蒙沖斗艦乃以千數(《赤壁之戰》)(動詞,shǔ,計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形容詞,與「曲」相對,不彎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於國也》)(副詞,僅、只)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名詞,通「值」,價值)
④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指南錄>後序》)(副詞,徑直、直接)
3.發
①百發百中(成語)(動詞,發射)
②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動詞,征發、派遣)
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寡人之於國也》)(動詞,打開糧倉,賑濟災民)
④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動詞,花開)
⑤主人忘歸客不發(《琵琶行》)(動詞,出發)
⑥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五人墓碑記》)(動詞,實施)
⑦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動詞,發出、抒發)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名詞,兵器)
②窮兵黷武(成語)(名詞,戰爭)
③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後》)(名詞,軍隊)
④草木皆兵(成語)(名詞,士兵)
5.勝
①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動詞,承受)
②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寡人之於國也》)(副詞,盡)
③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形容詞,勝利)
④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憶江南》)(動詞,超過)
⑤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形容詞,優美的)
6.於
①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介詞,比)
②寡人之於國也(介詞,對)
③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介詞,在)
④移其民於河東(介詞,到)
⑤移其粟於河內(介詞,從)
⑥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介詞,與,和)
7.王
①然而不王者(動詞,為王,讀「wàng」)
②梁惠王日(名詞,君王,讀「wáng」)
8.以
①請以戰喻(介詞,用、拿)
②可以無飢矣(介詞,憑借,此處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義)
③以時入山林(介詞,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義(介詞,把)
9.食
狗彘食(動詞,吃)人食(名詞,食物)而不知檢
10.之
①填然鼓之(音節助詞,沒有意義的襯字)
②王道之始也(結構助詞,「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義(復指代詞,代「孝悌之義」。或為兼詞「於之」,向他們)
④寡人之於國也(結構助詞,起舒緩語氣的作用)
⑤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雞豚狗彘之畜(結構助詞,提賓的標志。或作復指代詞,指代「雞豚狗彘」)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動詞
①填然鼓之(鼓,名詞用作動詞,「敲起鼓」「擊鼓」。一說,非活用,用本意)
②樹之以桑(樹,名詞用作動詞,「種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用作動詞,「穿上」)
④王無罪歲(罪,名詞用作動詞,「歸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詞用作動詞,「為王「稱王」「統一天下」)
2.名詞的為動用法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喪,名詞的為動用法,「為……辦喪事」)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當名詞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生:活著的人;死:死去的人)
2.動詞的使動用法
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移,使……遷移,使動用法)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動詞
謹庠序之教(謹,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認真辦好」)
五、古漢語句式
(一)判斷句
① 非我也,歲也(……也,表判斷) 非我也,兵也。(……也,表判斷)
是亦走也(……也,表判斷)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也,表判斷)
②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賓語前置句
①未之有也(賓語前置,應為「未有之也」)
②雞豚狗彘之畜(賓語前置,應為「畜雞豚狗彘」)
2.介賓結構後置(狀語後置句)
①移其粟於河內(「於河內」為介賓結構)
②樹之以桑(「以桑」為介賓結構)
③頓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於道路」為介賓結構)
④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於刺人而殺之……」為介賓結構)
⑤申之以孝悌之義 (「以孝悌之義」為介賓結構)
(三)省略句
可以無飢矣(「以」後省略賓語「之」,句意是:可以憑借它不受飢餓之苦了)
六、特殊結構(結合課後「研討與練習」第二題作小結)
1.「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後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後停下來。
2.「直……耳,是……也」(只是……罷了,這也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還是逃跑啊。
3.「是何異於……」(這跟……有什麼不同呢)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種狀況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後,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不同?
《勸學》文言知識積累
一、通假字
1.輮以為輪,其曲中規(「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彎曲,使……彎曲)
2.知明而行無過(「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稟賦)
4.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曬)
二、古今異義
1. 博學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2. 參 古義:驗,檢查。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參加,參考。
3. 疾 古義:強。例:聲非加疾也(這里指聲音宏大);疾風知勁草。
今義:疾病,快。
4. 假 古義:憑借,藉助。例:假輿馬者。
今義:與「真」相對。
5. 金 古義:金屬制的刀劍。例:金就礪則利。
今義:金銀。
6. 爪牙古義:爪子和牙齒。例:蚓無爪牙之利。
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凶。
7. 用心古義:思想意識活動。例如:用心一也。
今義:讀書用功或對某事肯動腦筋。
8. 用 古義:因為;今義:使用。如:用心一也
9. 跪 古義:腳或腿;今義: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託 古義:容身,託身;今義: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如: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②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
2.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二)動詞的活用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 其曲中規(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高:形作名,高處)
2.形容詞作動詞
故木受繩則直(直:形容詞作動詞,變直)
3.形容詞的使動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數詞作形容詞(一說是數詞作動詞)
用心一也(一,數詞作形容詞,專一)
四、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二)
1. 絕
①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口技》)( 停止)
②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隔絕)
③ 以為妙絕 (《口技》)(極點)
④佛印絕類彌勒 (《核舟記》)(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勸學》)(橫渡)
⑥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傳》)(斷絕)
2. 強
①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勸學》) (強健、強壯 )
③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木蘭詩》)(有餘、略多)
④乃自強步,日三四里 (《觸龍說趙太後》)(qiǎng,勉強)
⑤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戰》)(強盛)
3. 假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送東陽馬生序》)(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勸學》)(藉助、利用)
③乃吾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假裝)
④假有人焉,舉我言復於我,亦必疑其誑 (假如、如果)
4. 望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勸學》)(遠看)
②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鴻門宴》 )(盼望、希望)
③先達德隆望尊 (《送東陽馬生序》)( 聲望 )
④予猶記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記》)(農歷十五日)
5. 聞
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勸學》)(聽見)
②博聞強志 (《屈原列傳》 )(見聞、見識)
③初聞涕淚滿衣裳 (《聞軍官收河南河北》)(聽說 )
④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 (《鄒忌諷齊王納諫》)( 使上級聽見 )
⑤況草野之無聞者歟 (《五人墓碑記》)( 聲望、聲名 )
⑥以勇氣聞於諸侯 (《廉頗藺相如列傳》)( 聞名、出名)
⑦ 掃後更聞香(《和張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斷句
①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② 用心一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③ 用心躁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介詞結構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①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②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定語後置句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三)被動句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詞,它)為輪
② 蟹(省謂語「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例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過秦論》文言知識歸納
一、通假字
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動)
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舉起)
3.非抗於九國之師(抗,通「亢」,高,引申為強大)
4.孝公既沒(沒,通「歿」,死)
5.合從締交(從,通「縱」,合縱,戰國時期六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的策略)
6.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影子)
7.百有餘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8.陳利兵而誰何(何,通「呵」,大聲呵斥)
9.約從離衡(衡,通「橫」,連橫,戰國時期秦國離間六國,各個擊破的的策略)
10.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點,毛病)
二、古今異義
1.國家
古義:指諸侯封地(諸侯國),大夫封地(家);今義:一個國家的整個區域(全國)
2.愛人
古義:愛護別人,體貼別人;今義: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戀愛中的一方
3.以為
古義:把……作為,把……做成;今義:認為
4.山東
古義: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義:指山東省
5.河
古義:黃河;今義:指一般河流
6.櫓
古義:盾牌;今義:指外形似槳的一種用人力推進船的工具。
7.池
古義:護城河;今義:池塘
8.贏
古義:擔負,背負;今義:勝或獲得
9.以致
古義:用來招納;今義:連詞,用在下半句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結果(多指不好的結果)。
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 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樣;包,像包裹那樣;囊,像口袋那樣)
②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雲,像雲那樣;響,像回聲那樣;景,像影子一樣)
③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東,向東;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北,向北)
⑥內立法度,……外連橫而斗諸侯。 (內,對內;外,對外)
⑦ 陳涉瓮牖繩樞之子(瓮,用破瓮;繩,用繩子)
2.名詞作動詞
①陳涉瓮牖繩樞之子 (牖,當作窗戶;樞,當作門軸)
②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帝王,稱帝稱王)
③ 外連橫而斗諸侯(連橫,採取連橫的策略)
④ 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
⑤ 將數百之眾(將,帶領)
⑥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
⑦ 會盟而謀弱秦(盟:結盟)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軍隊)
2.動詞的使動用法
① 外連橫而斗諸侯(斗,使……相鬥)
② 伏屍百萬,流血漂櫓(漂,使……漂浮)
③吞二周而亡諸侯(亡,使……亡,滅亡)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⑤ 卻匈奴七百餘里(卻,使……退卻)
⑥ 約從離衡(離,使……離散)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崤函之固 (固,險固的地勢)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利,有利的形勢)
2.形容詞作動詞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變小;弱,削弱)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①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昧)
③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彎,使……彎)
四、一詞多義
1.制
①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制衣則寒《齊桓晉文之事》 製作、縫制
②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 《後漢書·張衡傳》製造、製作
③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壓制、控制
④秦有餘力而制其弊 《過秦論》制服
⑤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過秦論》 統率、指揮
⑥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養足以事父母《齊桓晉文之事》 規定、制定
⑦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規模
2.亡
①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逃跑、逃脫
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過秦論》 丟失、失去
③燕雖小國而後亡 《六國論》滅亡、消亡
④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 《赤壁之戰》死亡
⑤追亡逐北,伏屍百萬 《過秦論》逃兵、逃亡的人
⑥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移山》通「無」,沒有
⑦吞二周而亡諸侯 《過秦論》使動用法,使……滅亡
3.固
①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過秦論》牢固、堅固(的地勢)
②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孟子》鞏固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廉頗藺相如列傳》 堅持、堅決
④且遷我如振落葉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肅公翱事》 一定、必
⑤吾固知公子之還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本來、原來
⑥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既、已
⑦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阿房宮賦》固執、頑固
⑧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報任安書》 固然、誠然
4.利
①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勸學》銳利、鋒利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快
③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有利、條件好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過秦論》有利的形勢
⑤有蔣士者,專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說》利益、好處
⑥商人重利輕別離 《琵琶行》利潤
⑦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孫子·謀攻》 勝利
⑧火器利襲遠,技擊利巷戰 《馮婉貞》有利於
5.遺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候已困矣《過秦論》 丟失
②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封神演義》丟失的東西
③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師說》遺漏、忽略
④此三者,吾遺恨也 《伶官傳序》死去的人遺留下來的
⑤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出師表》給予,贈送
6.度
①寧信度,無自信也 《韓非子》尺碼、尺度
②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論積貯疏》 程度、限度
③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過秦論》規章、制度
④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荊軻刺秦王》風度、常態
⑤一年一度秋風勁 《採桑子·重陽》次、回、量詞
⑥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揚州慢》譜寫、創制
⑦生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錄)後序》 考慮、思慮
⑧試使山東諸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過秦論》量、計算
⑨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問說》推測、猜測
⑩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木蘭詩》通「渡」,過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者,表判斷)
2.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也,表判斷)
3.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介詞結構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① 餘威震於殊俗
②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
③ 謫戌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④ 鋤榎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2.賓語前置句
①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餚函之固,自若也。
② 陳利兵而誰何
(三)被動句
① 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②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四)省略句
① 商君佐之,(秦孝公)內立法度(省主語)
② 以(之)為桂林、象郡(省介詞賓語)
③ 聚之(於)咸陽(省介詞)
④ 委命(於)下吏(省介詞)
《師說》文言知識歸納整理
一. 通假字
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7)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三、 一詞多義
1 師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③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④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
①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六藝經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
3.道
① 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②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塗)
③ 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5. 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於「於」,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後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於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 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並列)
(6) 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折)
(7) 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8) 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7. 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結構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 聖人之所以為聖(代詞,指代這件事)
(8)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0)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音節助詞,起湊足音節的作用,不譯)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於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於「這不是……嗎?」)
9. 於
(1)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於師(介詞,向)
(3)於其身也(介詞,對於)
(4)皆出於此乎(介詞,從)
(5)不拘於時(介詞,表被動,被)
10. 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四、 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則群聚而笑之(群,表動作的情態,成群)
2.名詞作動詞
①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②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於)
3.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② 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二)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 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聖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塗的問題)
⑤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2.形容詞作動詞
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於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三)動詞的使動用法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使……學習)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斷)
(二)被動句
不拘於時(介詞「於」表被動)
(三) 倒裝句
1.介賓結構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1)而恥學於師(於師學,介賓短語後置)
(2)師不必賢於弟子(於弟子賢,介賓短語後置)
(3)不拘於時,學於余(於余學,介賓短語後置)
2.賓語前置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語)
(4)(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
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問,難道……嗎,哪裡……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玖』 文言文中的傳統文化常識

第一,學習文言文是繼承祖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些歷史知識、文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知識,增強了解社會、認識事物的能力。
其次,古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的基礎,是「源」;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是「流」。兩者是同一種語言發展的不同階段,並不是兩種語言。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彙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如清代文學家沈復《童趣》中的「明察秋毫」、「怡然自樂」、「龐然大物」等詞語,在現代漢語中仍在運用。所以,學習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提高語文水平。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但它來自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二者相同的地方是主要的,不同是次要的,所以不難學,我們應有學好文言文的信心。
怎樣學好文言文呢?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於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有「三要」:
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誦讀是我國傳統的學習方法,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語言簡潔、典雅,是學習語言的好材料。許多大作家的語言功底深厚,就是得益於對古文的熟讀背誦。如:巴金十二三歲能將《古文觀止》倒背如流,吳晗十三歲以前背完了《三字經》。
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如何做到這一點呢?上面說過,文言文和現代文一脈相承,許多詞語、語義是相通的。如「陳太丘與友期行」(《陳太丘與友期》)中的「期」,是「約定」的意思,這與現代漢語中「不期而遇」的「期」的含義是一致的。再如「不能名其一處」(《口技》)中的「名」字,與現代漢語中「莫名其妙」的「名」的意思也是相通的,都是「說出」的意思。用心領悟,就能做到見「言」知「意」,這對學習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三要主動積累詞彙,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如對通假字的理解,對「之」、「其」、「以」等虛詞用法的了解,詞語含義的古今變化等等。
邊學習邊總結,不斷積累,就能掌握規律。掌握了規律,學好文言文就容易多了。
學習文言文並不難,只要我們樹立信心,掌握規律,循序漸進,是能達到課程標准規定的目標的,這個目標就是:能閱讀淺易文言文。

熱點內容
大老師惡心 發布:2025-07-08 08:52:35 瀏覽:959
日本歷史學 發布:2025-07-08 08:37:05 瀏覽:487
有什麼好歌 發布:2025-07-08 07:06:26 瀏覽:686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發布:2025-07-08 07:06:19 瀏覽:841
數學老師推薦信 發布:2025-07-08 04:44:51 瀏覽:167
mc另類壓聲教學 發布:2025-07-08 04:35:41 瀏覽:891
古代地理學巨著 發布:2025-07-08 04:35:00 瀏覽:600
松鼠公開課教學設計 發布:2025-07-08 04:08:22 瀏覽:946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