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科前沿
人文學科包括文學、歷史、哲學、藝術。
較廣義的"人文學科"則還可以包括諸如現代語言內和古典語容言、語言學、考古學、乃至含有人道主義內容並運用人道主義的方法進行研究的社會科學。
② 人文學科的介紹
人文學科(humanities)這一名稱本身就是科學所界定的,是20世紀對那些被排拒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外的學科的簡便總稱。現代哲學是由科學形成時清除出來的東西界定的,其他現代人文學科則首先以古典語文學的形式出現,其後衍生出歷史、現代語言甚至藝術史。人文學科的主幹可以現成地用人們常說的「文(文學)、史(歷史)、哲(哲學)」來指稱,或者再加上藝術。較廣義的「人文學科」則還可以包括諸如現代語言和古典語言、語言學、考古學、乃至含有人道主義內容並運用人道主義的方法進行研究的社會科學。辨別大學文科中「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一個便捷的辦法是:文科中凡是不那麼實用、因而也不那麼賺錢、趨於冷門的學科大致就是「人文學科」了,而比較實用、賺錢和熱門的學科、例如經濟學、法學,則大致屬於「社會科學」1。
③ 如果想了解學科前沿的知識該怎麼辦
多參加一些國內外專家講座,多進一些閱覽室圖書館,多上網搜索一下相關領域發展動態。有機會的話,也可以申請出國交流學習。
④ 人文學科的基本特徵
人文學科的一般特徵,主要是在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比較(尤其是後者)中展開:
⒈根源性:人文學科可以說是今天許多其他學科、尤其社會科學諸學科的母體,它們大多是近代以來從其分化出來的。
⒉歷史性:與社會科學相比,它主要是縱向的,有一種歷史的縱深,根基深厚,眼光長遠,這不僅對深入認識現代社會及其未來發展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認識人類的歷史本身亦是一自在的目的。
⒊差異性:或者說聯系於各民族,各文明傳統的特殊性,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較注意探討普遍規則,而人文學科則與各民族的特性緊密相關,它不僅有助於個人確立恰當的認同,也提醒人們注意文明和文化的差異性、多元性、以及交流和互補。另外,人文學科還有一種聯系於個人的特殊性,它注重個別。
⒋綜合性、貫通性:人文學科相對來說眼界廣闊,適用廣泛,它們不是太重視具體專業的界限(或者說本身是領域寬廣的專業),它著眼於培養通才,或者說使任何專業的人才都有一廣博的眼光和胸襟,有專業以外的知識和對文學、藝術、道德的較高鑒別力。
它尤其與語言文學有關,重視通才、通識、「君子不器」;或不為小器而正欲成大器,具有某種業余性,不僅中國古代的君子之學如此,柏拉圖《理想國》中的教育亦然。
⒌經典性:人類公認的經典絕大部分可說是人文經典,而學習人文學科的主要方法也是親近大師,了解經典。
⒍悟性:更重智慧而不是知識、定律。它不像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那樣注重普遍規律和累積知識,而是更注重一種智慧和能力的培養,更注重緊張和有創造性的探討過程而非固定的結論。它對個人的獨創性留有更浩大的空間和更多樣的表現形式。
⒎非實用性:對外在物質條件和利益的某種獨立性和距離,人文學科一般不像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那樣依賴實驗條件,物質條件,當然,另一方面,由於它並非直接實用的學科,它一般也不能給其學習者或從業者帶來直接的物質利益,但將帶來一種心靈的豐富和滿足。
⑤ 《語文學科前沿知識》對語文專業成長的意義
漢語言文學模塊
漢語言文學模塊是目前國內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專科及本科知識的精簡與匯總。本知識模塊在於培養具備一定的文藝理論素養和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能從事文學評論、編輯、采訪、出版、教學與研究,以及文化、宣傳、文秘等方面實際工作的漢語言文學高級專門人才。
《外國文學史》金元浦等,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外國文學史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講授從古希伯來(聖經)文學,古希臘戲劇,中世紀文學到古典主義文學,文藝復興文學及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至現代主義文學和後現代主義文學結束. 掌握外國文學發展的基本線索和文學思潮,流派的基本內容及重要作家的思想藝術特點及其意義
《語言學概論》胡明楊,語文出版社,2000年4月
語言學概論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本課程介紹有關人類語言的性質、結構規律、發展演變規律以及語言與文字的關系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
《中國現代文學史》吳宏聰、范伯群,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中國現代文學史》是中文專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它分為「現代」(現代文學史上)和「當代」(現代文學史下)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即習慣上的現代文學史部分,它主要描述1917年前後到1949年之間所發生的文學現象和文學演變的歷史。第二部分即習慣上的當代文學史部分,它主要描述從1949年到約2000年之間所發生的文學現象和文學演變的歷史。
《中國古代文學史》羅宗強、陳洪,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中國古代文學史》 ( 含作品 )( 一 ) 、 ( 二 ) 課程是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主幹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史》 ( 含作品 )( 一 ) 包括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文學;《中國古代文學史》( 含作品 )( 二 ) 包括宋金文學、元代文學、明代文學、清代文學。
《美學原理》楊辛、甘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本課程的學習,在於較系統地掌握美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培養和提高對美的欣賞能力和創造能力,樹立高尚的審美觀念和審美理想,從而自覺地按照美的規律改造客觀世界和美化自身。
《唐宋名家詞導讀》彭玉平,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本書按照時間順序,分別拮取了唐宋50多位名家近200多首詞作品進行導讀欣賞。這些作家作品,從唐代早期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濃厚的文人詞,到晚唐五代濃艷香奩的花間詞及詞境漸深的南唐二主詞,到代表宋朝一代文學的豪放、婉約和清雅詞,到宋末元初的四大家作品,基本涵蓋了詞的發展脈絡和經典創作。
《簡明民間文藝學教程》葉春生,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本書內容包括:緒論,民間文學的基本原理,民間文學的種類和體裁,民間文學實習綱要
《古代漢語(上)(下)》郭錫良、李玲璞,語文出版社,2000年3月
古代漢語課程的結構分為文選和通論兩大部分文選以散文為主,精選春秋時期至漢代的作品。文選分今注、古注、白文三類。今注文選精講,古注文選講練參半,白文供練習之用。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王富仁、劉勇,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內容包括「五四」文學革命以來到建國以來的優秀作品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學習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分析和鑒賞現代文學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學修養。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徐中玉、金啟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是學習中國古代優秀文學作品和具有代表性作品的基礎課。《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學習先秦至唐五代的文學作品,《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二)學習宋代至近代的文學作品。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優良傳統和基本特徵,培養閱讀、鑒賞、分析、評價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學素養。
《漢語修辭學》王希傑,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
本書全面系統地對漢語修辭進行研究和探討,努力創建新的修辭學體系。全書從漢語交際活動出發,力求解決表達及理解方面的問題,幫助讀者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促進民族文化素質的建設。
《現代漢語》張斌,語文出版社,2000年3月
本課程在於全面系統地學習有關現代漢語的基本知識,把原有的對現代漢語的感性認識理性化、系統化、增強運用語言規律的自覺性。並在學習、掌握具體的有關現代漢語的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逐步熟悉分析語言現象的方法。運用學得的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解釋常見語言現象的能力和糾正語言運用中的錯誤的能力。
《文學概論》童慶炳,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文學概論作為一門思考文學普遍問題的人文學科 , 文學概論以文學的具體原理、概念、范疇以及相關的科學方法為其研象;以哲學方法論為總的指導,從理論的高度和宏觀視野上闡明文學的屬性、特點和規律,發掘文學所呈現的人生體驗、價值追求;以具體的作品、作家和文學現象為個案,在對具體文本的分析中進行一定的普遍性概括;以文學本質論、文學創作論、作品構成論和文學接受論為其任務。
《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錢谷融、吳宏聰,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本書收入自新中國建立至80年代後期文壇上公開發表或出版的中短篇作品,其中包括詩歌、中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散文、劇本等。
《外國文學作品選》陳悙、劉建軍,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外國文學作品選》的內容包括世界文學史上42位作家的45種著名作品,西方文學佔34部,東方文學佔11部。其中,莎士比亞、歌德、拜倫、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高爾基、海明威、泰戈爾、川端康成等九位作家的作品為學習重點。
《普通邏輯原理》吳家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本書包括簡單判斷、復合判斷、簡單判斷演繹推理、復合判斷演繹推理等內容。
《心理學》張厚粲,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中國古代文論教程》蔣凡、郁源,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年8月
《現代漢語語法理論與方法》周國光、張林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學習小貼士:你可以通過以下問題來檢驗自己所學知識的掌握程
1關於漢語言、文學的基本理論及歷史、哲學、藝術等相關學科的知識是否掌握?
2文學鑒賞能力是否具備,可以寫好一篇評論嗎?
3是否了解我國關於語言文字和文學藝術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4是否了解本學科的前沿成就和發展前景;
5是否能閱讀古典文獻?
6寫作能力是不是很強?如果不是那還要繼續努力!
追問:
是否非此專業的學生,若想自學,那他是該首先做哪些准備,學哪些內容?還是先考本科再選漢語言文學這個專業?初次問問多謝關注!
打字不宜,請採納
⑥ 人文學科的面臨困境
現實困境
在當今這個失業率節節攀升、高校基金捐款不斷減少的新時期,重新探討人文學科在高科技社會中的意義已成為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歷史的經驗表明,經濟的衰退往往將導致諸如語言學、文學、藝術、歷史、文化研究、哲學和宗教等人文學科的高校入學人數減少。相關學者擔心在當前的經濟危機下,高校人文教育將受到最嚴重的沖擊。
二十世紀的下半葉
隨著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進入大學接受教育,願意獻身人文事業的學生比例不斷下滑。根據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Sciences 公布的Humanities Indicators Prototype顯示,人文學科在學院學位中所佔的比例不足六十年代中期至晚期頂峰時期的一半。他們統計了大約百分之八的學生(約有十一萬),這是一個很穩定的比例。人文學科的學位比例低谷出現在八十年代早期的經濟滯漲時期。
人文學科和精英
中繼續得到重視,但是在私立學校和其他學院間的分歧在不斷擴大。Williams大學的名譽主席和思想史教授,Francis C. Oakley指出,一些大的州立學校經常拒絕希望報讀人文學科的學生。而在華盛頓大學,最近幾年有多達四分之一的學生沒能接受一門人文學科的教育。
隨著資金的收縮,人文學科也許會逐漸變回其上個世紀最初的狀況,那時候只有極少一部分人進入大學——接受教育成為了富人的特權。
這或許很不幸但是我們無法避免,Kronman先生說。人文教育的本質——通過閱讀偉大的文學和哲學作品而去「探究生命的意義」——也許會再次成為「人們無法承受的一種奢侈」。
⑦ 什麼是學科前沿
前沿是學科發展的關鍵,研究和解決前沿領域的問題,既可以帶動學科內其他相關問題的解決,又可將學科向前推進,取得更大的發展。
判斷准則:
1、具有重要基礎文獻集合。
2、存在主要研究問題共識。
3、在國際前沿有進展活力。
(7)人文學科前沿擴展閱讀:
各學科前沿技術
1、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將成為21世紀引發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動力量,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正在引領生物技術向系統化研究方向發展。
2、信息技術將繼續向高性能、低成本、普適計算和智能化等主要方向發展。納米科技、生物技術與認知科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將促進基於生物特徵的、以圖像和自然語言理解為基礎的「以人為中心」的信息技術發展,推動多領域的創新。
3、新材料技術將向材料的結構功能復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與器件集成化、制備和使用過程綠色化發展。突破現代材料設計、評價、表徵與先進制備加工技術,在納米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發展納米材料與器件,開發超級結構材料、新一代光電信息材料等新材料。
⑧ 人文學科與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區別
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其中包括人文科學)和思維科學是科學體系的三大支柱,是人們認知、維護、改善自然、社會和思維的工具。人文科學是指以人的社會存在為研究對象,以揭示人類社會 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為目的的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不僅僅是一種真理性探索,而且還代表了一定的價值觀和社會集團的利益。人文社會科學對社會實踐的依賴,具體體現為社會實踐對人文社會科學的促進和制約兩個方面。社會科學社會科學是關於社會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系統性科學,是科學地研究人類社會現象的模型科學。通常指研究社會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是一個以社會客體為對象,包括法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的龐大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