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驢文言文翻譯
A. 黔之驢譯文
黔之驢
《黔之驢》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寫的是一頭驢被一隻虎吃掉的故事。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現實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說:「吾恆惡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於禍。有害淡麋、驢、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寫這三篇寓言,是為了警戒世人:毫無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禍患。而《臨江之糜》《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則分別寫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種表現:「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因此,具體而言,本文旨在諷刺那些無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乾的某些上層人物。此外,以「三戒」為三篇文章的總題目。並以「黔之驢」為本文的題目,也表明作者諷刺意圖的指向。但我們也可以不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而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原文: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B. 黔之驢原文及翻譯
《黔之驢》原文:
【作者】柳宗元【朝代】唐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翻譯:
黔地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了一頭去。驢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就把它放置在山腳下。
老虎看到驢是個龐然大物,以為它是什麼神物,躲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漸漸小心地出來接近它,驚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十分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來來回回地觀察驢,覺得它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
老虎漸漸地熟悉了驢的叫聲,又前前後後地靠近它,但始終不與它搏鬥。漸漸地靠近驢子,態度越來越輕侮,碰倚靠撞冒犯它。
驢非常生氣,用蹄子踢老虎。老虎於是很高興,心裡盤算這件事說:「驢的技藝僅僅只是這樣罷了!」於是跳起來大吼了一聲,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然後才離開。
唉!外形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能耐,當初要是不使出它的那點本事,老虎即使兇猛,但由於多疑、畏懼,終究不敢吃掉它 。如今落得如此下場,可悲啊!
(2)黔之驢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黔之驢》是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後,他因參加這一進步改革而被貶作永州司馬時寫的《三戒》中的一篇。其創作時間大致在貞元二十一年(805)九月至元和四年(809)之間。
賞析;
這篇寓言的題目叫「黔之驢」,然而通篇寫驢的筆墨卻很少,只有「龐然大物」「一鳴」「不勝怒,蹄之」等十多個字;相反,寫虎的筆墨卻非常之多,從開始的畏驢,到中間的察驢,再到最後的吃驢都寫了。
既有不斷發展的行動的生動描寫,更有不斷變化的心理的細致刻畫。這樣看來文章有文不對題的嫌疑,似乎題目叫「黔之虎」更好。其實這篇寓言的主題是以黔驢的可悲下場,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無自知之明而必將自招禍患的人。
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諷刺當時無德無能而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外強中乾的統治集團中的某些上層人物,指出他們必然覆滅的下場,也就是他的寫作動機。這一點,從寓言末尾作者的議論、感嘆和《三戒》文前的小序當中都可以得到說明。
顯然,要想表現這樣的主題思想,關鍵在於充分揭示黔驢的可悲下場;而黔驢覆滅的可信與否,關鍵又在於是否能夠把虎寫活。——這也許就是作者為什麼命題為「黔之驢」而著意寫虎的原因。
當然,如果把主題理解為對於任何事物,不應被表面現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質,認真對付,就一定能戰而勝之,那麼寓言自然就「文不對題」而應易之為「黔之虎」了。這樣理解,也未嘗不可。但這已是對寓言本意的引申和發揮,不是原作的本來意思。
然而,盡管用於驢的筆墨甚少,但是驢的形象依然極其鮮明。這當然一方面是由於藉助虎的形象的有力襯托。因為虎的一切心理和行動都是圍繞驢而產生和展開的,所以明寫了虎的深謀諳練、謹慎精明,也就暗寫了驢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這樣,驢的形象便在不寫之中被寫出來了。
另一方面,這是由於描寫驢的筆墨雖少卻精、以寡勝多的緣故。「龐然大物」一語,由於作者沒有把它處理成自己筆下的客觀描寫,而是作為老虎心目中的主觀反映,這就很富諷刺意味,不僅明寫了驢的外在形體,而且暗示了它的內在無能。
「不勝怒,蹄之」五字,通過對驢的心理和行動的極其簡略的交代,就把它在別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進入圈套的愚蠢揭示無遺。如果說在虎「盪倚沖冒」的時候,作者只用「蹄之」兩字就寫出了驢的愚蠢上當;
那麼,在虎「慭慭然,莫相知」的時候,作者只用「一鳴」兩字就似乎寫出了驢的虛榮和賣弄了。因為當時虎對驢並無任何妨害,所以驢讓虎「大駭」「遠遁」「甚恐」的「一鳴」之舉,就是自我炫耀、藉以嚇人。
總之,柳宗元的《黔之驢》這篇寓言,筆法老到,造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動的形象;不僅給人們以思想上的啟示和教育,而且給人們以藝術上的享受和滿足。
參考資料:網路--黔之驢
C. 黔之驢的翻譯和原文,作者
原文 柳宗元
黔之驢(1) 黔無驢,有好事者(2)船載以入(3)。至則(4)無可用,放之山下。回虎見之答,龐然(5)大物也,以為神(6)。蔽林間窺之(7)。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11),遠遁(12),以為且噬己也(13),甚恐。然往來視之(14),覺無異能者(15)。益習(16)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盪倚沖冒(21),驢不勝(22)怒,蹄(23)之。虎因喜,計之(24)曰:「技止此耳(25)!」因跳踉(26)大
D. 黔之驢翻譯
黔之驢(1)
黔無驢,有好事者(2)船載以入(3)。至則(4)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5)大物也,以為神(6)。蔽林間窺之(7)。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11),遠遁(12),以為且噬己也(13),甚恐。然往來視之(14),覺無異能者。益(15)習(16)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盪倚沖冒(21),驢不勝(22)怒,蹄(23)之。虎因喜,計之(24)曰:「技止此耳(25)!」因跳踉(26)大(27),斷其喉,盡其肉,乃(28)去(29)。
詞句注釋
2,好事者:喜歡多事的人。
3,船載以入:用船裝運(驢)進(黔)。船,這里指用船的意思。
4,則:卻。
5,龐然:巨大的樣子。
6,以為神:把它當做神。
7,蔽林間窺之: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蔽,隱蔽,躲藏。窺,偷看。
8,稍出近之:漸漸的接近他。稍:漸漸
9,慭慭(yìnyìn)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10.莫相知: 不了解它。
11,大駭:非常害怕。
12,遠遁:逃到遠處。
13,以為且噬己也。 且:要,將要。 噬:咬。
14,然往來視之。 然:然而,但是,卻。 往來:來來回回。 視;觀察。
15,益:更加。
16,習:熟悉。
17,終不敢搏:最終不敢與驢子搏鬥。 搏:搏鬥,搏擊。
18,近:(1)稍出[1]近之。近: 走進,靠近。
(2)稍近,益狎。近:走進,靠近。
19,益:漸漸,更。
20,狎:態度親近而不莊重。
21,盪倚沖冒:形容虎對驢輕侮戲弄的樣子。盪,碰撞。倚,靠近。沖,沖擊。冒,冒犯。
22,驢不勝怒。 勝:禁得起,受得住。
23,蹄:名詞作動詞,用蹄子踢。
24,計之:代驢子生氣只能踢的情況。
25,技止此耳:止:通「只」, 此:這(些)
26,跳踉(liáng):跳躍。
27,(hǎn):同「吼」,怒吼。
28,乃:才。
29,去:離開。
30,以為神:以,認為。為,作為。神,神奇的東西。
譯文
黔這個地方沒有驢子,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地。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見到它,一看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就把它當作神,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漸漸地走出來接近它,小心謹慎,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東西。一天,驢子一聲長鳴,老虎非常害怕,逃到遠處,十分恐懼,認為驢子要咬自己。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子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前前後後地走動,但老虎始終不敢和驢子搏擊。老虎態度更為隨便,碰擦倚靠、沖撞冒犯它。驢子發怒了,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感到欣喜,盤算此事,心想道:「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於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
E. 黔之驢這篇文言文的翻譯
黔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子,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一頭驢)進入(黔地),運到之後卻沒有什麼用處,就把它放置在山腳下,老虎看到它,是個巨大的動物,把它當做神。(老虎)躲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漸漸地出來接近它,小心謹慎,不了解它。 有一天,驢一聲長鳴,老虎非常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子)將要把自己吃掉,十分恐懼,但是(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子)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似的。(老虎)漸漸地習慣了驢的叫聲,又靠近它,出現在它的身前身後,但始終不敢進攻驢子,(老虎)漸漸地靠近驢子,更加隨意地戲弄它,碰撞、挨近、沖撞、冒犯它,驢禁不住發怒了,用蹄子踢老虎。老虎於是高興起來,盤算這件事。心想:「驢的本領不過如此罷了!」於是老虎跳躍過去,大聲吼叫,咬斷了驢子的喉管,吃完了它的肉,才離開了。 唉!外形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當初(如果說)看不出驢的本領,老虎即使兇猛,(但)多疑、畏懼,終究不敢獵取驢子 。如今像這樣的下場,可悲啊!
F. 把古文<黔之驢>翻譯成故事型的白話文
很久以前,黔這個地方沒有驢子,有個喜好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這個地方。運到後覺得沒有什麼用處,十分失望,便把它放置在山下。一天老虎走到山下見到它,一看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就把它當作了神一樣看戴,十分崇敬它。於是老虎隱藏在樹林中偷偷地窺探它,看看他是何方神聖。老虎漸漸地走出來接近它,很小心謹慎,還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領。
有一天,驢子一聲長鳴,老虎嚇的呆住了,馬上會過神來遠遠地逃跑;以為驢子將要吞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子好象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久而久之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前前後後地走動;但老虎始終不敢和驢子搏擊。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驢子,態度更為隨便,碰擦闖盪、沖撞冒犯它。
那頭驢禁不住發怒,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盤算此事。心想到:「驢子的本領和其它吃草的動物一樣,只不過如此罷了!」於是放大了膽子,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十分高興。
改了很長時間要選我哦!^u^
G. 文言文《黔之驢》翻譯
原文
黔之驢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編輯本段注釋
選自《柳河東集》。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轄境相當於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慶黔江流域和貴州東北一部分。後來稱貴州省為黔。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運動的主導者,與韓愈並稱「韓柳」,世稱柳河東。 好(hào)事者:喜歡多事的人。 船載以入:用船裝運(驢)進黔。船,這里指用船的意思。以,連詞,相當於而。 至:到達。則:卻。 龐然:龐大的樣子。 以為:把……當作。 蔽林間窺之: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蔽,隱蔽,躲藏。窺,偷看。 稍出近之:漸漸出來接近它。稍:漸漸。近,靠近。 慭慭(yìnyìn)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莫相知: 不了解對方(是什麼東西)。莫,不。 大駭:非常害怕。大:非常。駭,害怕。 遠遁:逃到遠處。 遁:逃走。遠:遙遠。 以為且噬己也:認為將要咬自己。 且:將要。 噬:咬。以為:認為。 然往來視之。 然:表轉折,然而,但是。 往來:來來往往。 視:觀察。 覺無異能:覺得(驢)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異:特別的。 益習其聲:逐漸習慣了驢的叫聲。習:熟悉,習慣。益:漸漸地。 終不敢搏:最終不敢撲擊它。 搏:擊,撲。 稍:漸漸。 近:走進,靠近。 益:更加。 狎(xiá ):態度親近而不莊重。 盪倚沖冒:形容虎對驢輕侮戲弄的樣子。盪,碰撞。倚,靠近。沖,沖擊,沖撞。冒, 冒犯。 驢不勝怒。 不勝:十分非常 勝,能夠承擔或承受。 蹄:名詞活用為動詞,用蹄子踢。 因:因此。 計之:盤算這件事。 計:盤算。之:指驢子生了氣只能踢的情況。 技止此耳:技:本領,技能 。止:只,僅。 此:如此 。 耳:罷了。 因:於是。 跳踉(liáng):跳躍。 闞(hǎn):怒吼。 盡:吃光。 乃:才。 去:離開。
編輯本段譯文
貴州省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載運了(一頭驢)進入(黔地)。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就)把它放(到)山下。(一隻)老虎看見它,(覺得它)是(一個)巨大的傢伙,把(它)當做神物,(便)隱藏在樹林里偷偷地看它。(過了一會兒)(老虎才)漸漸地出來接近它,小心翼翼的(觀察它),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東西)。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非常害怕,(便)逃到遠處,認為(它)將要咬自己,非常恐懼。可是(老虎又)來來回回地觀察它,覺得(它)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似的;(老虎)逐漸熟悉(了)驢的叫聲,又走近(了一些),出現(在它的)身前身後,(但)始終不敢進攻(它),(老虎又)漸漸靠近(驢),態度親近而不莊重,(不斷)碰撞、挨近、沖撞、冒犯驢,驢非常憤怒,(就)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很高興,(心裡)盤算這件事說:「(驢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於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了)驢的喉管,吃光了它的肉,方才離開。
編輯本段主題思想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寫了一組三篇寓言:《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們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義的。 前人議論《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說柳宗元的寓言後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闢者鎮之」(林紓《韓柳文研究法》,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個寓言後面作者自己的「評論」就是對寓言內容最透闢的解釋和評論。而這個解釋和評論究竟是什麼,林先生語焉不詳。另外,有人以為《黔之驢》是譏諷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又無才無德、外強中乾的人物,也有人以為他是在比附、抨擊自己的政敵,孫昌武先生說:「這個無德無能卻又無自知之明的驢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黔之驢》)「含著一定的諷世意義,如果我們從龐然大物的弱者終究要失敗的情節來分析,就該領悟到事物的大與小,強與弱互相轉化的道理。如果再從驢子因一踢而喪生的結局分析,又會得出無技不可逞能的教訓。而從這個故事中概括出來的「黔驢技窮」一語,又是對敵人力盡而技窮,不堪一擊的狀態的生動形容」。 柳宗元用「黔之驢」比喻外強中干、實無所用的龐然大物等等。 虎的心理變化過程 懼驢——識驢——食驢 畏懼——好奇——恐懼——懷疑——大喜 以為神——莫相知——以為且噬己也——覺無異能者——終不敢搏——技止此耳(生動描寫虎認識驢的經過,推動情節發展。)
編輯本段通假字
1.技止此耳「止」通「只」,只,僅。
編輯本段古今異義
1.稍出近之 稍,古義:漸漸 今義:稍微。 2.因跳踉大闞 因,古義:於是 今義:因為 3.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去,古義:離開 今義:前往
編輯本段一詞多義
1、以為
(1).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把……當作) (2).以為且噬己也(認為).
2、然
(1).慭慭然,莫相知。 (……的樣子) (2).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然而,但).
3、之
(1).黔之驢(的,結構助詞) (2). 虎見之(它,代詞,代驢) (3).蹄之(它,代詞,代老虎) (4).虎因喜,計之曰(指上文所說驢生了氣只能踢的情況)
4、益
(1).益習其聲(漸漸) (2).益狎(更加) 5、出 (1)稍出近之(出來) (2)又近出前後(出現)
H. 求文言文《黔之驢》的部分字詞翻譯
[編輯本段]原文
黔之驢(1)
黔無驢,有好事者(2)船載以入(3)。至則(4)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5)大物也,以為神(6)。蔽林間窺之(7)。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11),遠遁(12),以為且噬己也(13),甚恐。然往來視之(14),覺無異能者。益(15)習(16)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盪倚沖冒(21),驢不勝(22)怒,蹄(23)之。虎因喜,計之(24)曰:「技止此耳(25)!」因跳踉(26)大㘎(27),斷其喉,盡其肉,乃(28)去(29)。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編輯本段]詞句注釋
1,選自《柳宗元集》卷一九(中華書局1979年版),有刪節。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轄境相當於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慶黔江流域和貴州東北一部分。後來稱貴州省為黔。柳宗
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字子厚,河東解(xiè,今陝西運城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
2,好(hào)事者:喜歡多事的人。
3,船載以入:用船載運(驢)進黔。船,這里指用船的意思。
4,則:卻。
5,龐然,巨大的樣子。
6,以為神:以,認為。為,作為。神,神奇的東西。
7,蔽林間窺之: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蔽,隱蔽,躲藏。窺,偷看。
8,稍出近之:漸漸的接近它。稍:漸漸。
9,慭慭(yìnyìn)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10,莫相知: 不了解對方(是什麼東西)。莫,不。相,這里表示動作偏指一方,即一方(虎)對另一方(驢),不是雙方互相的樣子。
11,大駭:非常害怕。
12,遠遁:逃到遠處。 遁:逃走。
13,以為且噬己也。 且:將要。 噬:咬。
14,然往來視之。 然:然而,但是。 往來:來來往往。 視;觀察。
15,覺無異能:覺得(驢)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
16,習:同「悉」熟悉。 益習其聲:逐漸習慣了驢的叫聲。
16,終不敢搏:始終不敢撲擊它。 搏:擊,撲
17,近:(1)稍出[1]近之。近: 接近。
(2)稍近,益狎。近:走進,靠近。
18,益:逐漸。
19,狎:態度親近而不莊重。
20,盪倚沖冒:碰撞靠近沖擊冒犯。盪,碰撞。倚,靠近。沖,沖擊,沖撞。冒,頂撞。
21,驢不勝怒。 不勝:不堪,禁不住。
22,蹄:名詞作動詞,用蹄子踢。
23,計之:盤算著這件事情。 之:指驢子生了氣只能踢的情況。
24,技止此耳:技:本領 止:只,僅。 此:如此 耳:罷了
25,跳踉(liáng):跳躍。
26,㘎(hǎn):同「吼」,怒吼。
27,乃:才。
28,去:離開。
[編輯本段]譯文
黔這個地方沒有驢子,有一位喜歡多事的人用船載運了一頭驢進到黔這個地區。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便把它放在山下。一隻老虎看見了驢,(覺得驢)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把它當做神,躲在樹林里偷看它。老虎小心謹慎地漸漸靠近驢,但是仍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非常害怕,逃到遠處,認為驢將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沒有什麼特殊本領。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在它前前後後走動,始終不敢和驢搏擊。(虎)漸漸靠近驢,態度更加親近而不莊重,(對驢)進行碰撞、倚靠、沖撞、冒犯。驢禁不住發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感到欣喜,盤算驢生氣只能踢這件事,心想:「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於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開。
[編輯本段]關於《黔之驢》主題思想的不同認識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寫了一組三篇寓言:《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們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義的。
前人議論《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說柳宗元的寓言後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闢者鎮之」(林紓《韓柳文研究法》,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個寓言後面作者自己的「評論」就是對寓言內容最透闢的解釋和評論。而這個解釋和評論究竟是什麼,林先生語焉不詳。另外,有人以為《黔之驢》是譏諷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又無才無德、外強中乾的人物,也有人以為他是在比附、抨擊自己的政敵,孫昌武先生說:「這個無德無能卻又無自知之明的驢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黔之驢》)「含著一定的諷世意義,如果我們從龐然大物的弱者終究要失敗的情節來分析,就該領悟到事物的大與小,強與弱互相轉化的道理。如果再從驢子因一踢而喪生的結局分析,又會得出無技不可逞能的教訓。而從這個故事中概括出來的「黔驢技窮」一語,又是對敵人力盡而技窮,不堪一擊的狀態的生動形容」。 柳宗元用「黔之驢」比喻外強中干、實無所用的龐然大物等等
虎的心理變化過程
畏懼------------好奇------------恐懼--------------懷疑------------大喜
以為神——莫相知——以為且噬己也——覺無異能者——終不敢搏——技止此耳(生動描寫虎認識驢的經過,推動情節發展。)
[編輯本段]寓意
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治階級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乾的某些上層人物。此外,以「三戒」為三篇文章的總題目。並以「黔之驢」為本文的題目,也表明作者諷刺意圖的指向。但我們也可以不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而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黔之驢》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寫的是一頭驢被一隻虎吃掉的故事。
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現實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說:「吾恆惡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於禍。有害淡麋、驢、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寫這三篇寓言,是為了警戒世人:毫無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禍患。
而《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則分別寫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種表現:「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
[編輯本段]《黔之驢》習題
後有答案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黔 無驢( ) 好 事者( ) 龐 然大物( ) 遠 遁( )
窺 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 以為且噬己也( )
二、解釋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意義。
龐然大物( ) 憖憖然( ) 他日( ) 虎大駭( ) 益習其聲( ) 驢不勝怒( ) 計之曰( ) 技止此耳( )
三、填空。
1.《黔之驢》選自 ,作者___ _____ ,字 _
____代文學家。黔,地名,包括現 、 等省的部分地區。
2.古代散文,簡稱古文,是和______相對的文體。唐朝__ 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運動,在文學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能力訓練
四、認真閱讀全文,完成文後各題。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 ___憖憖___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_㘎___,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⑴ 蔽林間窺之( )
⑵ 遠遁 ( )
⑶ 以為且噬己也( )
⑷ 蹄之( )
2.翻譯下列句子。
⑴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譯:
⑵稍近,益狎,盪倚沖冒。
譯:
⑶驢不勝怒,蹄之。
譯:
⑷因跳踉大㘎,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譯:
3.寫出出自這個故事的兩個成語。
⑴ ⑵
4.把第二分為三層並概括出各層大意。
5.仔細閱讀課文,注意文中是怎樣表現虎的心理變化的,寫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詞語。
答:
6.這個寓言故事說明什麼道理 。
答: 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7.老虎的心理描寫。
答: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蔽林間窺之 莫相知 以為且噬己也 計之曰:「技止此耳!」
8.這則寓言的主人公是誰?為什麼?
答:
參考答案:
自主積累:一、qián hào páng dùn kuī xiá liáng shì 二、巨大的樣子 小心謹慎 另外 害怕 漸漸 忍受 考慮 本領 三、1.《柳河東集》柳宗元 子厚 唐 四川 貴州 2.駢文 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 曾鞏 能力訓練:四、1.⑴偷看 ⑵逃走 ⑶咬 ⑷用腳踢 2.⑴老虎見了它,是巨大的樣子,把它當作神奇的東西了。⑵虎又漸漸靠近驢子,進一步戲弄它,碰闖、依靠、沖撞、冒犯它 ⑶驢禁不住發起怒來,用蹄子踢老虎。⑷於是跳起來大聲吼著,咬斷驢的喉嚨,吃光它的肉,然後才離開。3.⑴龐然大物 ⑵黔驢技窮 4.一層:(「他日」至「終不敢搏」),寫虎對驢「鳴」的反應;二層:(「稍近」至「技止此耳」),寫虎進一步大膽試探,激怒驢使出「蹄之」的絕招,終於識破驢的真相;三層:(「因跳踉」至「乃去」),寫虎吃掉驢,得勝而去。5.①以為神 ②莫相知 ③以為且噬己也 ④覺無異能者 ⑤終不敢搏 ⑥技止此耳 6.貌似強大的東西不足畏懼,只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就一定能戰勝它。8.驢。這則故事由虎的正面描寫來描寫驢的外強中干,從而起到諷刺的作用。
[編輯本段]課後習題
1..黔驢技窮
2. 黔驢之技
3. 龐然大物
【1】別看這人是一個「龐然大物」,但他所能想出的想法充其量只是黔驢之技,免對這一窘狀他必定已是黔驢技窮。
【2】老虎能吃掉驢子這個「龐然大物」,可見它的聰明以及驢子的黔驢技窮,在現實生活中人也如此,如果太笨拙那就和驢子一樣,只有黔驢之技。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唐代著名散文家。河東人,他的著作即由此得名。 在政治上,柳宗元是改革家。他曾參加王叔文為首的進步集團,推行了一系列激進措施,以求挽救唐王朝「安史之亂」後由盛而衰的頹局。失敗後,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長期的謫居生活,使他清醒地看到了統治集團中形形色色人物的腐朽與丑惡,並形諸筆端,本文及他的許多作品,都是在永州任上寫的。
從創作上看,他是在散文、詩歌等多方面有傑出成就的文學家。尤其是雜文和游記,到了柳宗元之手,才成為一種穩固而成熟的文學樣式,令人矚目。
學習本文,閱讀全文,弄清其層次結構。
本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①段):寫驢剛被運到黔地後,老虎最初見到它時那種恐懼、謹慎的心理和表現。
第二部分(第②段):寫虎逐步試探、了解驢並最後把它吃掉的經過。
思考:
1、分析說明文章開始特別交代「黔無驢」對故事情節的展開有什麼意義?
通篇故事寫虎、驢相鬥。作者所選寫的這兩個形象是很典型的:虎很兇猛;驢龐大而無能,照理一口吃掉了事,故事也就無法形成了。而文章開始,先給了一個限定——「黔無驢」,這就使讀者明確地看到,故事是在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下發生的。虎猛,然而一時並不了解驢的虛實;驢無能,然而暫時還能依仗著外表的龐大來唬人。老虎是一步步地了解對方;驢是一步步地暴露自我,最終引出了故事的結局,從而表現出既定的主題。所以,不難理解,開頭的這三個字,是全篇的鋪墊與總起,是使全文結構嚴謹完整的重要的第一筆。
2、細讀課文,舉例說明作者運用准確、簡練、生動形象的動詞刻畫虎有勇有謀的性格特點。
這篇文章的語言准確、簡練、生動形象。比如恰當地使用了一些動詞來刻畫虎有勇有謀的性格特徵,寫驢剛被運到黔地時,虎開始觀察驢時的動態和神情。這是一種在強者面前自我保護性的作法和穩妥的觀察方式,突出寫虎的審慎、穩重、細心。
「近出前後,終不敢搏」,寫虎保持警惕。
「(虎因)喜,計之」,寫虎的機智和充滿自信。
「盪倚沖冒」,寫虎的積極主動,大膽試探。
「跳踉大闞 ,斷其喉,盡其肉」,寫虎的勇武果敢。
總之,以形象的文學,寫出了虎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的性格特徵。
3、本文可分為六個層次,找出層次中表明虎的心理詞語。
以為神 慭慭然 大駭 甚恐 益狎 因喜
4、文章通過什麼描寫,把虎的形象刻畫得細致逼真,層次清楚;對驢的描寫則抓住其什麼來寫的?
文章通過心理、動作描寫,把虎的形象刻畫得細致逼真;對驢的描寫則抓住其形體的龐然和驢的「鳴」、「蹄」來寫,形象傳神。
5、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麼?
本則寓言故事指出那些貌似有德有才的人,不過是像「黔之驢」那樣,使用他們那點可憐的伎倆和真正有力量的人搏鬥,到頭來不過是自取滅亡。諷刺那些或恃寵而驕,或盲目自大的得意忘形之徒,指出他們必然滅亡的下場。
6、《黔之驢》是一篇寓言故事,由此演化出的成語是?
黔驢技窮 (黔驢之技 龐然大物)
深入探求:
本題題為「黔之驢」,可是文中寫虎用了八十餘字,而寫驢還不足四十字。那麼,這篇短文主要是寫驢呢,還是主要寫虎?
擬什麼題目,更主要的是,看一篇寓言故事主要寫的是哪個形象,不能單憑字數的多少,要看作者表達的寓意是什麼。
積累:
1、通假字
技止此耳 「止」通「只」,只,不過。
2、古今不同詞義
稍出近之 稍,古義:漸漸 今義:稍微
因跳踉大 因,古義:於是 今義:因為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去,古義:離開 今義:前往
I. 《黔之驢》文言文
1. 黔這個地方沒有驢,有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見了驢,龐然大物的樣子,以為它神奇,躲在樹林里偷看它。老虎漸漸靠近驢,小心謹慎的樣子,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非常害怕,遠遠的逃跑了,認為驢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在它前前後後走動,老虎始終不敢和驢子搏擊。漸漸靠近驢,態度親近而不莊重,碰撞、倚靠、沖撞、冒犯驢。驢忍受不住憤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感到欣喜,盤算這件事,心想:「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就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
2.因跳踉大㘎,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譯:於是跳起來大聲吼著,咬斷驢的喉嚨,吃光它的肉,然後才離開。
3:黔驢技窮
4:(1)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2)本則寓言故事指出那些貌似有德有才的人,不過是像「黔之驢」那樣,使用他們那點可憐的伎倆和真正有力量的人搏鬥,到頭來不過是自取滅亡。諷刺那些或恃寵而驕,或盲目自大的得意忘形之徒,指出他們必然滅亡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