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石珤傳文言文翻譯
Ⅰ 史珪傳 文言文翻譯
史珪,河南洛陽人。青年時因為英勇善戰獲得軍籍,宋太祖登上皇位,任命史珪為御馬直隊長,四次升職為馬步副督軍頭兼大劍督指揮使。
太祖登上皇位之初,想詳細知道宮廷外的事,命史珪廣泛查訪。史珪查訪到幾件事奏報皇上,經過驗證都是事實,從此信任他,後來史珪漸漸作威作福。有百姓賣給官府的貨物價格太高,史珪告他欺騙,應當法辦,店鋪沒有不怨恨的。皇上聽說這件事,因而下詔說:「古人把訴訟和買賣相依託的原因,大概是知道小民唯利是圖,不可都繩之以法。況且先前的法令,未曾申明。如果因此使入受刑,不合治理之道。要禁止他們用高價買,應該明文規定,今後到集市上買官物,如果有胡亂增加物價欺騙官線的人,審訊得到實情,一並按破壞法律論處。在詔令頒布以前犯法的,都不追究。」從此史珪不再敢上奏。
當時德州刺史郭貴為邢州知州,園子監丞梁夢升為德州知州,郭貴在德州的家族親人屬吏,有很多作奸謀利,梁夢升繩之以法。郭貴平時與史珪友善,派人把這些事告訴史珪,企固除去梁夢升。史珪全部記在紙上,將等候時機上奏。一天,皇上說:「近來中央和地方任命的人,都得到合適人選。」珪急忙說:「如今的文臣,也未必都是好的。」於是伸手取出懷中所記的紙造呈上,說:「就像德州知州梁夢升欺負蔑視刺史郭貴,幾乎置於死地。」皇上說:「這必定是刺史所做的事違法。梁夢升是清廉強乾的官吏。」於是,把所記的紙交給中書說:「立即任命梁夢升為贊善大夫。」既而又說:「授他左贊善。」史珪因為誣陷不成,常常怏快不樂。
九年,史珪因泄露宮廷中的秘密犯罪,被貶出朝做光州刺史。光州飢荒,淮州、蔡州的百姓流亡到光州境內,史珪不等上報,就開始減價出售貨物,保全活命的人很多,官吏百姓有幾百人到朝廷請求立碑頌揚他的德行。太平興國初年,任命他為揚、楚等九州巡檢使。
四年,征伐太原,命令史珪與彭信軍節度使劉遇攻城的北面。史珪跟隨征伐幽州,因所領軍隊徘徊觀望,責罰降授為定武行軍司馬。幾個月後,召為右行將軍、領平州刺史。監督疏浚惠民河,從尉氏到京城九十里長,幾十天就完成,百姓都認為很便利。江、淮百姓曲謀首等幾十上百人聚集做強盜,命令史珪率領龍猛騎兵五百人前去捕捉,全部抓獲。六年,升為幽州刺史,保州知州、靜戎軍知等。呈上沿途可以自行處理的事十五件,都被採納。
雍熙年間,史珪跟隨曹彬征伐幽州,為壓陣署,帶領軍隊攻下涿州。軍隊撤退途中,去世,享年六十一歲。史珪有智謀,喜歡以甜言蜜語小恩小惠取信於人,所以他到的地方人們不忍他離去。
Ⅱ 《明史.章正宸傳》文言文翻譯
章正宸,字羽侯,會稽人。從學習同里劉宗周,有學問品行。崇禎四年進士。由庶吉士改禮科給事中。勸皇帝效法周公、孔子,除管仲、商鞅,崇尚仁義,賤富強。
禮部侍郎王應熊者,溫體仁私人也,廷推閣臣,望輕不得與。體仁引為助,為營入閣。正宸上言:「應熊強愎自張,何緣特簡。事因多擾,變以刻成,綜核傷察,宜存渾厚。奈何使很傲之人,與贊平明之治哉?」帝大怒,下獄拷訊,竟削籍歸。
禮部侍郎王應熊的,溫體仁私人的,朝廷推舉閣臣,望輕不能與。體仁率為幫助,為營造入閣。正宸上說:「應熊剛愎自張,為什麼要特意選擇。事因多擾,改變以刻成,綜合考察影響觀察,應保存渾厚。如何使很傲慢的人,與贊黎明的治理呢?「帝勃然大怒,關進監獄拷打審問,結果削籍回家。
九年冬,召為戶科給事中,遷吏科都給事中。周延儒再相,帝尊禮之特重。正宸出其門,與搘拄。歲旦朝會,帝隆師傅禮,進延儒等而揖之曰:「朕以天下聽先生。」正宸曰:「陛下隆禮閣臣,願閣臣積誠以格君心。毋緣中官,毋修恩怨,毋以寵利居成功,毋以爵祿私親昵。」語皆風刺延儒。延儒欲用宣府巡撫江禹緒為宣大總督,正宸持不可,吏部希延儒指,用之。延儒欲起江陵知縣史調元,正宸止之。延儒以罪輔馮銓力得再召,欲假守涿功復銓冠帶,正宸爭之,事遂寢。其不肯阿徇如此。未幾,會推閣臣,救李日宣,謫戍均州。
九年冬,召為戶科給事中,遷任吏科都給事中。周延儒再次相,皇帝尊禮的特別重要。正宸出入其門,與搘成長。每年元旦朝會,帝隆師傅禮,進請儒等地請他說:「我認為天下聽先生。」正宸說:「陛下隆禮閣臣,希望內閣大臣積是以格君心。不要因為宦官,不要修恩怨,不要因為受到利益在成功,不要用爵祿私自親近。」這句話都諷刺請儒。請儒要用宣府巡撫江禹緒為宣大總督,正宸持不可,吏部希請儒手指,使用的。請儒要從江陵縣知縣史調元,正衰止的。請儒以罪輔馮銼力得以再次召,想借占據涿功恢復銼冠帶,正宸爭辯的,事情於是停止。他不肯阿曲這樣。不久,會推舉閣臣,救李天宣,貶謫戍守均州。
福王立,召復正宸故官。正宸痛舉朝無討賊心,上疏曰:「比者河北、山左各結營寨,擒殺偽官,為朝廷效死力。忠義所激,四方響應。宜亟檄江北四鎮,分渡河、淮,聯絡諸路,一心齊力,互為聲援。兩京血脈通,而後塞井陘,絕孟津,據武關以攻隴右。陛下縞素,親率六師,駐蹕淮上,聲靈震動,人切同仇,勇氣將自倍。簡車徒,選將帥,繕城塹,進寸則寸,進尺則尺,據險處要,以規中原。天下大矣,渠無人應運而出哉?」魏國公徐弘基薦逆案張捷,部議並起用鄒之麟、張孫振、劉光斗,安遠侯柳祚昌等薦起阮大鋮,正宸並疏諫,不納。改大理丞,正宸請假歸。魯王監國,署舊官。事敗,棄家為僧。
福王立,請再正宸所以官。正哀痛舉朝沒有討賊之心,上疏說:「近來河北、山左各結營寨,擒獲斬殺偽官,為朝廷效力。忠義所激勵,四方響應。應立即通知江北四鎮,分渡過黃河、淮河,聯絡各路,一個心齊力,互為聲援。兩京血脈通,然後堵塞井陘,絕孟津,據武關,以進攻隴右。陛下白色,親自率領六軍,駐扎在淮水上,聲靈震動,人一切仇敵,勇氣將倍增。檢閱戰車和步兵,選將帥,修繕城池,進寸毛孔,進一尺,尺,據險要的地方要,以規劃中原。天下大了,他沒有人應運而出呢?「魏國公徐弘基推薦逆案張捷,部議並起用鄒的麒麟、張孫振、劉光斗,安遠侯柳國運昌等人推薦起阮大鐵,正宸都上疏勸諫,不接受。改任大理丞,正宸請假回家。魯監國,在舊官。事情失敗,棄家為僧。
Ⅲ 求文言文明史蔣德璟傳原文及翻譯!
蔣德璟(1593-1646年),字中葆,號八公,又號若柳,明泉州晉江福全人,其父蔣彥,進士出身,官至江西副使,廣東布政司參議,有武功政績,因忤當事,棄職宦場,返鄉歸養。蔣德璟從小受到書香教育,受到父親耿直性格的陶染,這對其以後成為明朝一代著名的政治家,無不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父蔣光彥進士出身,官至江西副使。蔣德璟為萬曆己酉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因不附魏忠賢,遭排斥。
崇禎時,遷少詹事。崇禎十一年(1639年)楊嗣昌任兵部尚書,增餉銀二百八十萬兩,後來楊嗣昌卒於軍,德璟上奏:「嗣昌倡聚斂之議,加剿餉、練餉,致天下民窮財盡,胥為盜。又匿失事,飾首功,宜按仇鸞事,追正其罪。」。
崇禎十五年(1642年),首輔周延儒薦拔「德璟可大用」,與黃景昉、吳甡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與機務,之前崇禎帝問:「天變何由弭?」對曰:「拯百姓,即弭天變。近加遼餉千餘萬、練餉七百萬,民何以堪!祖制:三協止一督、一撫、一總兵。今增二督、三撫、六總兵,又設副將以下數十人;權不統一,何由制勝」。崇禎十六年(1643年),改任戶部尚書,晉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德璟博聞強識,「九邊厄塞、河漕屯牧、鹽策水利、歷律刑法,莫不究其利弊。」。性鯁直,能用人,陳子壯、倪元璐、顧錫疇皆由他推薦,謂「賢才不可不惜」。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二日引罪去位,不久崇禎帝自縊煤山,明亡。翌年(1645年)六月,唐王朱聿鍵立於福州,改元隆武,蔣德璟與林欲楫、黃景昉、陳洪謐同時被召用,隆武二年(1646年)九月朱聿鍵敗走,德璟絕食,是月卒於家中。
Ⅳ 明史陶諧傳文言文翻譯
陶諧,字世和,會稽人。弘治八年鄉試考取第一名。次年成為進士,選授翰林院庶吉士,授官工科給事中。奏請皇上命儒臣每日進講《大學衍義》,孝宗嘉許並採納他的建議。
正德初年,太監劉瑾等人擾亂朝政。陶諧奏請以誤國罪告劉瑾等於先帝靈前,對他們定罪並不予赦免。劉瑾摘取奏章中的錯字命令他認罪招供,陶諧服罪後方得寬恕。皇上命令宦官崔杲等人前往江南、浙江視察織造,王杲等人義請賞運銷長蘆官鹽的憑照。陶諧兩次上疏反對,皇上都不聽從。陶諧奉命外出清理邊境儲備,因工科無人掌印,奏請出發後派遣官員代理職務。劉瑾遂借機中傷,矯皇上令將陶諧投入監獄,並處以廷杖,將陶諧貶斥為平民。接著張榜宣布陶諧為奸黨。又誣告他在巡視各倉庫時發現布匹缺少而不上奏,再次將陶諧戴上刑具拖至宮門外杖責,並...陶諧,字世和,會稽人。弘治八年鄉試考取第一名。次年成為進士,選授翰林院庶吉士,授官工科給事中。奏請皇上命儒臣每日進講《大學衍義》,孝宗嘉許並採納他的建議。
正德初年,太監劉瑾等人擾亂朝政。陶諧奏請以誤國罪告劉瑾等於先帝靈前,對他們定罪並不予赦免。劉瑾摘取奏章中的錯字命令他認罪招供,陶諧服罪後方得寬恕。皇上命令宦官崔杲等人前往江南、浙江視察織造,王杲等人義請賞運銷長蘆官鹽的憑照。陶諧兩次上疏反對,皇上都不聽從。陶諧奉命外出清理邊境儲備,因工科無人掌印,奏請出發後派遣官員代理職務。劉瑾遂借機中傷,矯皇上令將陶諧投入監獄,並處以廷杖,將陶諧貶斥為平民。接著張榜宣布陶諧為奸黨。又誣告他在巡視各倉庫時發現布匹缺少而不上奏,再次將陶諧戴上刑具拖至宮門外杖責,並將他貶往肅州戍守。劉瑾被處死後,陶諧獲釋回鄉,因劉瑾的黨羽仍然當權用事,竟未獲召用。
嘉靖元年恢復原官。尚未到任,被任為江西僉事,轉任河南管河副使。陶諧命令百姓沿河栽種楊柳,旁邊再種植蘆葦,有水災時用作防洪材料。總理都御史奏請在各道推行這項做法,每年省下數萬運輸蘆葦的費用。提升為參政,歷任左、右布政使,其任都在河南。
過了一段時間,提升為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贛、汀、漳軍務。陶諧上疏說:「知府、知縣官員任命升調太快,任職應以六年為期。諫議官違背皇上旨意,應當予以優待寬容。對於有才幹能勝任職務在家養病的官員,不要棄之不用。」當時南京御史馬敭等人因彈劾王瓊而被逮捕,根據新定條例,養病長久的官員不再重新敘用,所以陶諧為此而上疏。又上奏說:「現在天下差役繁重,已設有河夫、機兵、打手、富戶、力士等勞役,但編審里甲戶口時,又要徵收外出壯丁的賦稅及供給等費用。乞請一概免去。」皇上採納了他的意見。
不久升任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軍務。海上賊寇陳邦瑞、許折桂等人突然攻入波羅廟,想要進犯廣州,被守軍指揮李嶅打敗。邦瑞投水自殺,近掛放還所俘指揮二人,請求接受朝廷招撫。陶諧將折桂等人安置在東莞,收編為總甲,令近掛等約束其部下五百人成為新居民。兵部因投降的賊寇集中定居,擔心他們乘機作亂,命令解散賊黨。不久,陽春縣的盜賊趙林花等人攻打縣城,與德慶州盜賊鳳二全勾結作亂,陶諧攻破一百二十五座山寨。皇上說:「陶諧的功勞應加記錄,但以前縱容盜賊為患的又是誰呢?」於是只賞賜陶諧銀幣。瓊山縣沙灣洞賊盜黎佛二等人殺害本縣典史,陶諧又前往討平剿滅盜賊。陶諧任總督兩廣軍務三年,俘獲斬殺盜賊累近萬名。後因母親去世回鄉服喪。服滿後起用為兵部左侍郎。九廟火災,陶諧自陳有罪辭官回鄉。去世後,追贈兵部尚書。隆慶初年,謚號庄敏。
Ⅳ 明史.毛忠傳,文言文的翻譯
毛忠(1394-1468年),字允誠,原名哈喇,西部人,曾祖父歸附明朝,世代承襲,毛忠手臂力量過人,擅長騎馬射箭,屢立戰功,可以用賜姓毛。
毛忠的曾祖父哈喇歹在洪武初年歸附明朝,從一名士兵升到千戶,後來戰死。祖父拜都跟從征討哈密時,的戰死。父親因驍勇而充寶任總旗,任到永昌百戶。[ 1 ]
毛忠繼承官職時,已經經過了二十年,手臂力量過人,善於騎馬射箭。他曾跟隨明太宗朱棣北征。宣德五年(1430年),毛忠出征討伐曲先叛敵時有功。
宣德八年(1433年),毛忠出征也不刺山,擒獲敵偽少師知院。
宣德九年(1434年),毛忠出征脫歡山,宣德十年(1435年)征討黑山敵寇,擒獲了他們的首領。毛忠先後分別得到升一級,官至指揮同知。[ 2 ]
正統三年(1438年),毛忠隨從都督蔣貴征討朵兒只伯,為頭沖鋒陷陣,俘獲很多,升為都指揮愈事。
正統十年(1445年),毛忠以守衛邊疆的功勞,進升為同知,並得到皇上賜姓。
正統十一年(1446年),毛忠跟隨總兵官任禮收捕沙洲衛都督喃哥的部落,他要遷到邊境內。,毛忠進升為都指揮使。
正統十三年(1448年),毛忠率領軍隊到罕東,生擒喃哥的弟弟偽祁王鎖南奔和其他的部眾,他被升為都督愈事,這個時候才賜名為忠。不久他充任右參將任,協助守衛甘肅。[ 3 ]
景泰初年(1450年一?),侍郎李實出使大漠以北,回來後說毛忠多次派使者勾結瓦剌。下詔命令把他抓去京城。毛忠到達後,兵部審判了它的罪行,請求處以死刑的刑罰。第二景皇帝朱朱祁鈺不允許。兵部請求將他貶官,發往福建戴罪立功。皇上於是派遣他到福建,但他們的官階照舊,讓甘肅守臣將他們的家屬遷到京城。當最初毛忠出征沙漠時,曾抓獲番僧加失領真貢獻給朝廷,第二英宗赦免了他而不誅殺,後來加失領逃到瓦刺,為了先前所用,恨毛忠,想陷害他,就宣傳說毛忠和也先交通,而朝廷不了解,之所以把他派到福建。第二英宗在塞外卻知道這件事,因此他復辟後,立即把毛忠召回。而毛忠在福建也屢有斬首之功,於是升他為都督同知,擔任任左副總兵,鎮守甘肅。接見他時,相對其他安慰周到,賜給玉帶、織金蟒衣。[ 4 ]
天順二年(1458年),賊寇大部隊入侵甘肅,巡撫芮釗上奏彈劾眾將領誤事的罪。部落里的意見認為毛忠功勞足以贖罪,對他置之不理。
天順三年(1459年),毛忠以在鎮番攻破寇賊的功勞,進升為左都督。
天順五年(1461年),孛來用幾萬騎兵分別搶西寧、庄浪、甘肅等方法,進入涼州。毛忠鏖戰一晝夜,箭射完了,力氣用盡,而敵人來得到更多,軍中將士都大驚失色。毛忠意志更堅,他安撫將士,又殊死搏鬥。敵人見最終不完,而我軍援軍也到了,就撤軍而去,毛忠終於得以保全軍隊而返回。[五]
天順七年(1463年),永昌、涼州、庄浪塞外各番人很多次製造邊患,毛忠與總兵官衛穎分別頭討伐。毛忠首先擊敗了巴哇等大家族。昝咂、馬吉思等族,另外的將領攻打不下。,毛忠又將其擊敗。論功時,毛忠只會增加俸祿一百石,而衛穎卻得到世襲誥券,毛忠向朝廷提出意見,於是得以封為伏羌伯。[ 6 ]
成化四年(1468年),固原寇賊人滿四占據石城造反。韶令毛忠調兵討伐,與總督項忠等個人夾攻敵人老巢。毛忠由木頭溝直抵炮架山下,多有斬殺和俘獲。敵人稍稍退卻,毛忠親自冒著箭石接連奪取山北、山西兩座山峰。而項忠等人的軍隊也攻克了山的東峰,進到石城的東、西兩個門。賊人處境非常窘迫,相對痛哭。突然起了濃霧,另外的哨點起煙火報警,牽制了毛忠的部隊,賊人於是合力攻擊毛忠。毛忠奮力作戰不停,被流箭射中而死,終年七十五歲。侄子毛海、孫子毛鎧甲前來相救,的戰死。
Ⅵ 明史魏驥傳文言文及翻譯
原文:
魏驥,字仲房,蕭山人。永樂中,以進士副榜授松江訓導。常夜分攜茗粥勞諸生。諸生感奮,多成就者。用師逵薦,遷太常博士。
宣德初,遷吏部考功員外郎,正統三年,召試行在吏部左侍郎,屢命巡視畿甸遺蝗,問民疾苦。八年改禮部,尋以老請致仕。吏部尚書王直言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簡。乃改南京吏部。復以老辭,不允。十四年進尚書。英宗北狩,驥率諸司條上時務,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驥居官務大體。在太常,山川壇獲雙白兔,圻內生瑞麥,皆卻不進。在吏部,有進士未終制,求考功。同官將許之,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綱者,惡逆當辟,或憫其少,欲緩之。驥曰:「此婦人之仁,天道不時,正此故也。」獄決而雨。
正統中,王振怙寵,凌公卿,獨嚴重驥,呼「先生」。景泰初,以請老至京師。大學士陳循,驥門生也,請間曰:「公雖位冢宰,然未嘗立朝。願少待,事在循輩。」驥正色曰:「君為輔臣,當為天下進賢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語人曰:「渠以朝廷事為一己事,安得善終。」竟致仕去。
驥端厚祗慎。顧勁直,好別白君子小人。恆曰:「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憂國憂民,老而彌篤。蕭山故多水患,驥倡修螺山、畢公諸塘堰,捍江潮,興湖利。鄉人賴之。居恆布衣糲食,不殖生產。事兄教諭騏,雖耄益恭。時戴笠行田間。嘗遇錢塘主簿,隸呵之。答曰「蕭山魏驥也」。主簿倉皇謝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蕭山,見致仕尚書臣魏驥里居,教子孫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禦災患。所行動應禮法,倡理學,勖後進。雖在林野,有補治化,齒德有餘。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覽奏嘉嘆。遣行人存問,賜羊酒,命有司月給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驥卒。賜祭葬如禮,謚文靖。其子完以驥遺言詣闕辭葬,乞以其金振飢民。帝憮然曰:「驥臨終遺命,猶恐勞民,可謂純臣矣。」許之。
翻譯:
魏驥,字子房,蕭山人。永樂年間,以進士副榜的身份授職松江訓導。常在深夜攜帶茶粥慰勞諸生。諸生感動而發奮,其中多有功成名就的人。因師逵的推薦,升任太常博士。
宣德初年,升任吏部考功員外郎。正統三年,召入試用行在所吏部左侍郎,多次奉命巡視京城郊區蝗蟲災情,詢問民眾的疾苦。正統八年,改任禮部左侍郎,不久因年老而請求辭官退休。吏部尚書王直說魏驥沒有衰老,若考慮到他年齡大,最好下令除去繁雜的工作而做簡要的事情。
於是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他再次推託年老而辭官,但是朝廷不同意。正統十四年升為尚書。英宗被俘北去,魏驥率領各司眾官吏逐條上陳時弊,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年齡七十七,辭官退休。
魏驥做官識大體。任太常官時,山川壇抓獲一對白兔,京畿內長瑞麥,他都拒絕進呈給朝廷。在吏部時,有一進士服喪期未滿,就請求考核功績授官。同僚打算答應他,可是魏驥堅持不同意。
司法官因天旱體恤受刑者,有個叫王綱的犯人,罪大惡極,應判處死罪,有人憐憫他年少,想要給他減刑。魏驥說:「這是婦人之仁,天道不合時節,正是這個原因。」依法斷案後,天就下雨了。
正統年間,王振依仗寵幸,凌辱公卿,唯獨尊重魏驥,稱他為「先生」。景泰初年,魏驥因請求退休養老到達京城。大學士陳循,是魏驥的學生,找機會避開眾人對魏驥說:「您雖位居冢宰,然而不曾在京城中央作官。請您稍稍等待,可叫朝廷為您加官封爵,這事兒包在我陳循等人身上。」
魏驥正色道:「你身為輔佐之臣,應當為天下推舉賢才,不能因為我是你的老師就偏私我。」魏驥後來對人說:「他把朝廷的事作為自己的事,這樣怎麼會有好結果呢?」最終辭官退休歸家。
魏驥端正厚道剛勁正直,善於識別君子小人,常說:「沒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在家閑居也憂國憂民,此情到老而更加純厚。蕭山原來多水災,魏驥倡議修築螺山、畢公等塘堰,攔截江潮,興修水利。
鄉里人依賴它獲利。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不置產業。事奉作教諭的兄長魏騏,雖年長而更加恭敬。經常戴斗笠行走於田間。曾遇到錢塘的主簿,仆隸呵斥他,問他是誰,他回答說「是蕭山的魏驥」。那主簿倉皇謝罪慰問而離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說:「臣最初任職蕭山,看到退休尚書臣魏驥的鄉下住宅,教育子孫尊崇孝悌,致力農耕,增築堤壩,挖掘湖泊,抵禦災害。所做的事符合禮法,提倡理學,勉勵後進。魏驥雖身處山野,但對治理和教化有益處,年齡大,德行高。
請求陛下下令給主管部門,參照前代舊例實施對魏驥的表彰。」皇帝閱覽奏摺而嘉嘆贊賞,派遣使者前往慰問,踢給羊和酒,命令有關部門每月供給米三石。但使者和命令還沒到達魏驥就去世了。按照禮制賜予祭品,謚號文靖。
他的兒子魏完因魏驥的遺言赴朝堂推辭葬禮,乞求用禮金救濟飢民。皇帝嘆息說:「魏驥臨終的遺言還害怕勞民傷財,可謂忠誠的大臣啊!」答應了魏完的請求。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
《明史》中的列傳特點:
基本沿舊史之體例,但亦有其創新之處。《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六《明史》條提要中稱:「列傳從舊例者十三,創新例者三,曰《閹黨》、曰《流賊》、曰《土司》。蓋貂璫之禍,雖漢、唐以下皆有,而士大夫趨勢附膻,則惟明人為最夥。其流毒天下,亦至酷。別為一傳,所以著亂亡之源,不但示斧鉞之誅也。
闖、獻二寇,至於亡明,剿撫之失,足為炯鑒,非他小丑之比,亦非割據群雄之比,故別立之。至於土司,古謂羈縻州也。不內不外,釁隙易萌。大抵多建置於元,而滋蔓於明。控馭之道,與牧民殊,與御敵國又殊,故自為一類焉。」應該說,創設《閹黨》、《流賊》、《土司》三類傳,確實符合於明史之實際情況,突出記述了明代的主要社會問題,為了解明代宦官、明代農民起義和明代民族關系,提供了比較集中、系統的材料。
這與諸表中創設《七卿表》有異曲同工之處。明代宦官之干政,雖不及漢、唐諸朝有廢立之舉,但外廷士大夫屈膝卑顏於閹宦,而成一時之氣焰,則為亘古未有。《閹黨傳》所列四十六人,屬劉瑾黨者七人,余皆魏忠賢之黨。讀《閹黨傳序》可知史館諸人於明亡之鑒深痛而慨然。
然而與《流賊傳》相比,其感情又有所不同,所撰《流賊傳序》自唐賽兒起義論起,直至李自成、張獻忠之亡明,文稱:「自唐賽兒以下,本末易竟,事具剿賊諸臣傳中。獨志其亡天下者,立《李自成、張獻忠傳》。」其中《李自成傳》長達萬余言,為《明史》諸傳中之最長者。從修史者角度雖主要為後人之鑒,卻因此而保留較為豐富的有關記載,而未採取分散於「剿賊」諸臣傳中。
《明史》列傳之體例採用類傳形式,除以類分傳外,於諸臣傳中亦因類分卷,而未盡以父子及孫等為傳。其方法即因事而分。如卷一二二有《郭子興傳》、《韓林兒傳》、《劉福通傳》,雖亦為明建國前群雄之列,而與群雄同明太祖朱元璋之關系不同,歸為一卷。
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明玉珍合為一卷,擴廓、陳友定、把匝剌瓦爾密合為一卷。諸臣中,如徐達、常遇春單為一卷,是功臣亦有別而分立。史臣為建文帝遺臣列傳頗詳,甚至有傳聞之人,能列立傳者盡量立傳,也是史臣寄託遺民之情的一種方式。
《明史》諸列傳中,亦多見以事附傳之體例。如卷一八九《夏良勝傳》,附同下詔獄者萬潮、陳九川、張衍瑞、姜龍、徐鏊、姚繼岩傳,均連署進言諫止武宗南巡之人。卷二○六《馬錄傳》附顏頤壽、聶賢、湯沐、劉琦、盧瓊、沈漢、王科,均嘉靖中「李福達之獄」受牽之人。
如隆慶中御史龐尚鵬疏中稱:「據李同之獄,福達罪益彰,而當時流毒縉紳至四十餘人,衣冠之禍,可謂慘烈。」此附傳後史官評論中所引述,以為同事附傳之由也。此類附傳,於《明史》中不勝枚舉。
清修《明史》的另一特色是,隱瞞明朝與清朝在遼東的戰爭史事。對於明朝文武諸臣,曾為督撫鎮巡等官者,清朝修史時皆削其在遼之事跡。如王翱、李秉、趙輔、彭誼、程信等人,《明史》中均各有傳,但其於建州有撫治或征討之績處,《明史》中均略去不述,間有一二語涉及,則不指明為何部落,以何原因啟釁,其史實真相,無從觀看。
對於一些實在避不開的人物,清朝乾脆讓他們從歷史記錄中人間蒸發了。凡是明朝人中所長而必書之事在於建州者,則《明史》中削其人而不為立傳。如顧養謙、宦官亦失哈等,因生平活動不可離遼東及建州之事,《明史》中遂無傳。又如贊理征東軍務登萊巡撫袁可立、東江總兵毛文龍和後金總兵劉愛塔所關明金遼海戰事尤重,《明史》均不為立傳。
《明史》列傳中,《外國傳》及《西域傳》,反映了當時與境外國家及部落地區等的聯系,保存了大量東南亞及中亞等地歷史資料,是研究這些國家歷史及中外關系史的較好參考資料。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編纂得體、材料翔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為史家所稱道,是一部水平較高的史書。這反映出編者對史料的考訂、史料的運用、對史事的貫通、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都達到較高的水平。
(6)明史石珤傳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明史》創作背景:
清朝入主中原後,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趙繼鼎奏請纂修《明史》(註:趙繼鼎奏請纂修《明史》的記載,見於《清世祖實錄》卷15,何冠彪《順治朝〈明史〉編纂考》一文首揭此事。
但清廷何時決議纂修,尚無確切史料證實。清代官書中亦不見有關纂修《明史》的詔令,《清世祖實錄》中僅見幾位總裁於順治二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欽奉聖諭,總裁《明史》」,並提出副總裁及纂修人員名單。這種「欽奉聖諭」,很可能僅是早朝時的口頭指示而已。以往論著稱順治二年五月「詔修《明史》」,表述確實有所不當,准確言之為:順治二年五月,清廷組成《明史》的纂修人員。),得到了清廷認可。
其後,大學士馮銓、李建泰、範文程、剛林、祁充格為總裁,操辦此事。是年五月,由總裁提名副總裁和纂修官,並設收掌官七員,滿字謄錄十員,漢字謄錄三十六員, 揭開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開明史館,因纂修《清世祖實錄》而停止。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為監修,開始纂修明史。於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後定稿,進呈刊刻。《明史》是我國歷史上官修史書中纂修時間最長的一部。如果從清順治二年(1645年)開設明史館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進呈,前後歷時九十四年。假如從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組織班子編寫起至呈稿止,為時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Ⅶ 明史郝傑傳文言文翻譯
譯文:
郝傑,字彥輔,蔚州人。父親郝銘,擔任過御史。郝傑考取嘉靖三十五年的進士,被授予行人一職,後提拔為御史。隆慶元年,巡視京郊地區。冬天,敵寇大舉侵入永平,他上奏請求免除被劫掠地區的徭役、賦稅,並稱:「連年的處罰對文臣施行卻對武將寬緩。
追究主帥而忽略了偏將,請求整頓法紀以振興國威。」皇帝都答復可以。此後,他彈劾薊州總督劉燾、巡撫耿隨卿彼此觀望,敵寇退卻後他們斬取死者的首級報功,又竊奪遼東將士在棒槌崖的戰績,皇帝敕令劉燾、耿隨卿返回原籍聽候審訊。詔令宦官李祜督理蘇、杭地區的織造。
郝傑說:「皇帝登基的詔書中罷除織造才一年,又派遣專理的使者,這不是統一的政令。而且宦官專橫放縱,有關官員盤剝下民侍奉他們,對聖德的損害不小。」皇帝最終沒有聽從。皇帝駕臨南海子,命令京營的各軍全部隨從。徐階、楊博等人勸諫,皇帝不聽,郝傑又爭辯此事。
最終還是不聽從勸諫。刑部侍郎洪朝選因為糾正皇帝的過失被罷免,上奏做自我辯解,郝傑等人彈劾他違背了定製,於是,洪朝選被削奪了官籍。郝傑因為曾經評論高拱沒有輔政大臣之才,被高拱嫉恨。等到高拱第二次被召回,郝傑就請求趕快離開朝廷。
萬曆十七年,他被提拔為右僉都御史,巡視遼東。因為督率諸位將領抗擊敵人,將他的一個兒子錄入官籍。當時李成梁擔任總兵官,威望很高,然而他的功績也不無虛假。敵寇攻入關塞,他或者收拾兵馬躲避,待敵退去,才尾隨敵人襲擊老弱之兵,或者乘虛搗毀零散的敵人。
誘殺投靠關塞的人充作功績,已經習以為常。督撫大臣都庇護他,郝傑卻獨不與其交結。皇帝說李成梁以前的功績都是由巡按大臣核查並報告,最後將李成梁等人的問題擱置不理,而內心認為郝傑沒有欺騙他。不久,他升任右副都御史。日本攻佔了朝鮮,朝鮮王准備到遼東避難。
郝傑請求在境外選擇合適的地方安置他,並且接濟他的隨從、衛士,皇帝回復可以。不久他升任兵部右侍郎,統轄薊、遼、保定地區的軍務。神宗召他負責兵部的政務,升他為右都御史。日本受封與朝貢的議論興起,郝傑說:「平秀吉死有餘辜。
如果加以封爵,境外的人民聽到此事,會說我朝沒有能人呢。」意見不合,他調任南京戶部尚書。稱病回鄉。後起用為南京工部尚書。改任兵部職位,參與機要事務。死於任上,追贈為太子少保。
原文:
郝傑,字彥輔,蔚州人。父銘,御史。傑舉嘉靖三十五年進士,授行人,擢御史。隆慶元年,巡撫畿輔。冬,寇大入永平,疏請蠲被掠地徭賦,且言:「比年罰行於文臣而廢於武弁,及於主帥而略於偏裨,請飭法以振國威。」俱報可。已,劾薊督劉燾、巡撫耿隨卿觀望。
寇退則斷死者報首功,又奪遼東將士棒槌崖戰績,帝敕燾、隨卿還籍聽勘。詔遣中官李祐督蘇、杭織造。傑言:「登極詔書罷織造甫一年,敕使復遣,非畫一之政。且內臣專恣,有司剝下奉之,損聖德非小。」帝終不聽。駕幸南海子,命京營諸軍盡從。徐階、楊博等諫。
不聽,傑復爭之,卒不從。刑部侍郎洪朝選以拾遺罷,上疏自辨,傑等劾其違制,遂削職。以嘗論高拱非宰輔器,為所嫉。及拱再召,傑遂請急去。十七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以督諸將擊敵,錄一子官。時李成梁為總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無抵欺寇入塞。
或斂兵避既退始尾襲老弱或乘虛搗零部誘殺附塞者充首功習以為常。督撫諸臣庇之,傑獨不與比。帝謂成梁前功皆由巡按勘報,卒置成梁等不問,而心以傑為不欺。旋就進右副都御史。日本陷朝鮮,朝鮮王避難將入遼,傑請擇境外善地處之,且周給其從官、衛士,報可。
尋遷兵部右侍郎,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召理戎政,進右都御史。日本封貢議起,傑曰:「平秀吉罪不勝誅,顧加以爵命,荒外聞之,謂中朝無人。」議不合,徙南京戶部尚書。移疾歸。起南京工部尚書。就改兵部,參贊機務。卒官。贈太子少保。
出自《明史·郝傑傳》,《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
(7)明史石珤傳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解讀:
1、郝傑愛護百姓,敢於為民請命。賊寇入侵永平,他上書請求免除被劫掠地區百姓的徭役和賦稅,並得到了皇帝的應允。
2、郝傑屢有諫言,但不為皇帝採納。他認為恢復織造,是前後不一的政令;他反對皇帝命京營各軍護駕至南海子,但都未被聽從。
3、郝傑對待鄰國,態度迥然不同。對避難的朝鮮王,郝傑建議朝廷善待他;對日本想要受封和朝貢的請求,他則認為應該拒絕。
人物介紹:
郝傑(1530年—1600年),明代山西蔚州(今張家口蔚縣)人,子彥輔,號少泉。《明史》有傳。明清兩朝的監察機構是很嚴密的,中央有都察院和十三道監察御史。
有直屬皇帝的六科給事中,各省還有提刑按察使與分巡道。御史就是專門的監察官,只有敢於直諫而又自身清廉的人才能勝任。郝傑之父郝銘是一位名御史。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郝傑中進士後也進了都察院。郝傑一當御史就以本朝敢於直諫並被嚴嵩殺害的楊繼盛為榜樣,他上奏穆宗:「保定府是楊繼盛的故鄉。
本地官吏和百姓請為楊繼盛立祠,以作永久的紀念,請求批准。」皇帝很快批准,並定名為「旌忠」祠。郝傑當御史時,正是邊境戰事不斷的時期,軍隊中的瀆職、虛報戰功現象十分嚴重。
而都督、總兵等又掌兵權重,敢於監督軍務之事者甚少。郝傑卻敢言人之難言,把注意力放在監督軍務上。隆慶元年(1567年),敵人攻佔永平,薊州都督劉燾、巡撫耿隨卿等觀望。
不予援戰,敵人退走後,卻又虛報戰功,郝傑據實上奏皇上,朝廷當即將劉、耿等人的官職革去。萬曆十七年(1589年),郝傑以右僉都御史的身份巡撫遼東。
他又開始了與總兵官李成梁的較量。李成梁長期把守遼東,作戰能力很強,威望也很高,但是,經常冒功上奏,而且「寇入塞,或斂兵避,既退,始尾襲老弱,或乘虛搗零部。
誘殺附塞者充首功,習以為常。督撫諸臣庇之」。萬曆十九年(1591年)春,李成梁派副將李寧襲擊敵將板升於鎮夷堡,殺敵老弱280多人。班師途中,卻被另一敵部攔截。
李寧棄兵逃命先走,致使數千將兵死傷大半,李成梁不但不追究李寧臨陣脫逃之罪,反而上書請功。郝傑立即寫奏章,向皇帝直言真相。事情敗露後,李成梁不得不引咎辭職。
郝傑則被提升為兵部右侍郎,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協理京營戎政,升仁右都御史在監督軍務的過程中,郝傑十分注意研究與明朝時常發生摩擦的日本的情況,他在遼東督戰時。
經常與日本戰俘交談,並多次到海上考察,任軍職後,又和同僚李言恭共同研究,並託人到受日本騷擾最嚴重的江浙一帶,採集有關日本的資料,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左右。
編寫出了《日本考》一書,以兩人的名字梓行。全書共為五卷。第一卷為日本國圖、倭國事略。第二卷為歷史沿革和疆域四至。第三卷是字書歌謠。第四卷的主要內容為日語詞彙表。
按天文、時令、寒溫、曉夜、月份、日數、今明、五行等56類,收錄1186語。第五卷是文辭歌賦。這部書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學者對日本研究進入了相對多面化、系統化、深刻化的新階段。
Ⅷ 明史孔金傳 文言文 翻譯
明史•孔金傳翻譯注釋
【原文】
孔金,山陽人。父早亡,母謝氏,遺腹三月而生金。母為大賈杜言逼娶,投河死。金長,屢訟於官,不勝。言行賄欲斃金,金乃乞食走闕下,擊登聞鼓訴冤,不得達。還墓所,晝夜號泣。里人劉清等陳其事於府,知府張守約異之,召閭族媒氏,質實坐言大辟。未幾守約卒,言夤緣免。金復號訴不已,被棰無完膚。已而撫按理舊牘,仍坐言大辟,迄死獄中。金子良亦有孝行,父病,刲股為羹以進,旋愈。比卒,廬墓哀毀。萬曆四十三年,父子並得旌。
【參考譯文】
孔金是山陽縣人。父親早亡,母親謝氏,在父親死後三個月才生下孔金。(後來孔金的)母親被大商人杜言逼婚,投河而死。孔金長大後,屢次告官訴訟,(都)沒能昭雪。杜言(向官吏)行賄想害死孔金,孔金就一路討飯逃到京城,敲擊登聞鼓訴說冤屈,未能上達聖聽,冤情也為得到昭雪。(孔金)回到父親的墓地,日夜嚎啕大哭。同鄉劉清等人(替孔金)向知府陳述他的冤情,知府張守約對此事非常驚異,(就)叫來孔金閭里和族裡的人和掌管婚姻之事的官員(查證實情),根據事實判處杜言死刑。不久張守約去世,杜言(因為)向上攀附關系而得以免罪。孔金又哭訴不止,遭到捶責,被打得體無完膚。不久以後巡撫整理審查積下的案件卷宗,仍然判處杜言死刑,(杜言)最後死於獄中。孔金的兒子孔良也有孝行,(他的)父親生病,(他)割下大腿上的肉做成肉湯來進奉給(父親喝),(父親)很快就痊癒了。等到(父親)去世以後,在父親的墓旁築廬守墓,因為過度悲傷而毀壞了身體。萬曆四十三年,父子二人一起得到朝廷的表彰。
【注釋】
(1)遺腹:遺孕。指父親去世後孩子才出生的情況。(2)為:介詞,表被動。(3)賈:商人。(4)逼娶:即逼婚。(5)訟於官:告官訴訟。(6)乞食:討飯;要飯。(7)走:跑;逃跑。(8)闕下:宮闕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宮廷。這里是借指京城。(9)擊登聞鼓:敲擊登聞鼓。登聞鼓:古代帝王為表示聽取臣民諫議或冤情,在朝堂外懸鼓,許臣民擊鼓上聞,謂之「登聞鼓」。(10)訴冤:訴說冤屈。(11)得達:得以上達聖聽。(12墓所:墓地;墳地。(13)號泣:嚎啕大哭。(14)里人:鄉人。同里的人;同鄉。(15)閭族:同閭和同族的人。閭和族都是古代居民編制單位。如《周禮》記載「六鄉」鄉黨組織,分為比、閭、族、黨、州、鄉六級,「六遂」鄰里組織分為鄰、里、酇、鄙、縣、遂六級。(16)媒氏:官名。掌管婚姻之事。《周禮·地官·媒氏》:「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17)質實:根據事實。(18)坐:判罪。(19)大辟:指死刑。(20)未幾:不久。(21)夤緣:音yín yuán。本指攀附、攀援上升,後比喻攀附權貴,向上巴結(22)免:指免罪。(23)號訴:哭訴。(24)不已:不止。不停止;不間斷。(25)被棰:遭到捶責。被:遭受。棰:一種刑罰,用木槌責打。(26)已而:不久以後;後來。(27)撫:指巡撫。(28)按理:整理審查。(29)舊牘:舊日的案牘。這里指遺留的案件卷宗。(30)迄:最終;最後。(31)刲股:音kuī gǔ。割大腿肉。割股療親,古以為孝行;割股祭祀,則表示崇敬之至。(32)為羹:做肉湯。(33)旋:不久;很快。(34)愈:痊癒。(35)比:等到。(36)廬墓:古人於父母或師長死後,服喪期間在墓旁搭蓋小屋居住,守護墳墓,謂之廬墓。(37)哀毀:謂居親喪悲傷異常而毀損其身。後常作居喪盡禮之辭。(38)旌:表彰。
註:
【注釋】相關內容參考查字典網。
Ⅸ 【急】《明史》譚廣傳 文言文翻譯
譚廣,字仲宏,丹徒人。洪武初年,他以一名士卒從征金山,被授予燕山護衛百戶。隨從成祖起兵時,他以一百騎兵奪取涿州,生擒將校三十人。戰白溝、真定、夾河時,他都有功,屢升為指揮使,留守保定。都督韓觀率兵十二萬來攻,譚廣以孤軍奮力抵抗了四十多天,後來抓住機會將他們擊退。
永樂九年(1411),他進升為大寧都指揮僉事,主管營建北京。後來掌管神機營,隨從皇上北征,充任驍騎將軍。十一年,他到山西練兵。第二年從征九龍口,擔任前鋒。賊人數萬憑岸布陣,譚廣命能挽強弓的士卒射擊,萬矢齊發,賊人死亡無數,官軍乘勝夾擊,賊人大敗。論功,譚廣進升都督僉事。
仁宗繼位後,他升為左都督,佩鎮朔將軍印,鎮守宣府。宣德三年(1428),他請軍鎮也照郡縣之例,立風雲雷雨山川和社稷壇。六年,因宣府糧少,他請照開平、獨石的辦法,招商人輸運糧食到宣府以獲得銷售食鹽的權力,以此來充實軍糧。皇上都聽從了。第二年,皇上聽從戶部的意見,令戍守宣府的其他衛所的軍隊,都遣回屯田種植。譚廣上書說:「臣所防守的邊境有一千四百餘里,敵人窺伺,隨時都可能入侵。倘若有警,徵兵於數百里之外,怎能來得及?屯田種植的建議,臣愚以為不可行。」皇上以邊兵戍守有餘,只命永樂年間調戍宣府的不要遣回。
正統初年,朝廷意見認為脫歡雖然已來歸附,但他狡猾的陰謀不可預測,皇上命譚廣以及其他鎮的總兵官陳懷、李謙、王..獻上對策。譚廣等人各自呈上意見,大略是說:「邊寇出沒無常,惟防禦為上策。應分兵扼守要害之地,而間或派遣精銳部隊巡視塞外,遇上敵人則量力決定是戰是守。派間諜偵察敵人動靜,以輕兵跟蹤敵人的去向。敵人來則一無所得,去則有所恐懼,這樣邊防之患可以稍得減輕。」皇上採納了他的意見。六年(1441)十一月,他以御敵之功,被封為永寧伯,食祿一千二百石,仍鎮守宣府。八年,他請求退休,皇上優詔留下他。第二年十月將他召回並接見他。皇上可憐他年紀已老,免以常朝。這個月他去世。謚襄毅。
譚廣身高體壯,從行伍奮斗到大將,身經大小一百餘戰,未嘗遭挫敗。在宣府二十年,修建屯堡,嚴整守備,增設驛傳,又請給各邊鎮頒給火器。將校犯法,他即奏請治罪,但他安撫士卒有恩。邊境安然,他堪稱名將。他曾因憤怒而杖殺都司經歷,又曾以私怨杖打百戶,為此而受到言官的彈劾,皇上置之不問。他去世後,吏部說他沒有世襲誥券,便授予他的兒子譚序為指揮使。
Ⅹ 明史 薛祿傳 文言文翻譯
【薛祿傳】
薛祿,膠人。他排行第六,軍中稱他為薛六。顯貴之後,便更名為祿。薛祿以一名兵卒跟隨燕王起兵,第一個奪取九門。真定之戰,左副將軍李堅迎戰。剛一交鋒,薛祿持槊將李堅刺下馬,擒住了他。升為指揮僉事。後來他援助永平,攻下大寧、富峪、會州、寬河。回救北平時,他作為先頭部隊擊敗南軍游騎,進升為指揮同知。攻打大同時他任先鋒。白溝河一戰,他追到濟南,升為指揮使。東昌一戰,他以五十騎兵擊敗南軍數百名。當時成祖被盛庸擊敗,跑回北平。盛庸傳檄真定各將領屯駐威縣、深州,攔截成祖歸路。薛祿將他們全部擊退。滹沱河一戰,右軍退卻,薛祿策馬赴陣,出入數十戰,擊破南軍,追到夾河,斬殺無數。單家橋一戰,他被平安抓住,後來他奮力掙脫繩子,拔刀殺死守卒,飛馳回來再戰,大敗平安軍。攻佔順德、大名、彰德。攻打西水寨時,他生擒都指揮花英,乘勝攻下東阿、東平、汶上,連戰淝河、小河、靈璧,功勞最大。入京師後,他升為都督僉事。
永樂六年(1408)進升為同知。八年,他充任驃騎將軍,隨從皇上北征,進升為右都督。十年他上書說:「自古以來,用人必先進行教育。現在武臣子弟在閑暇時期不教,恐怕將來有緩急之事時,沒人足以委任。」皇上贊同他的話。正好四方送來數萬幼軍,皇上讓他們全部隸屬於薛祿,由他來操練。十五年,他以行在後軍都督之職總管營造工程。
十八年(1420)十二月定都北京,授予他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封陽武侯,食祿一千一百石。二十一年他率領右哨隨從皇上北征。回來時,他平長興賊人。二十二年,他再領右哨隨從北征。
仁宗即位後,命他掌管左軍都督府,加封為太子太保,給予世襲誥券。洪熙元年(1425)他充任總兵官,防備塞外。不久他以擒獲敵寇之功,增加祿米五百石。這一年皇上給各邊鎮的將軍頒發印章,薛祿佩鎮朔大將軍印,巡視開平,到達大同邊塞。
宣宗即位後,他被召回,向皇上陳述了備邊的五條建議。不久又遣他巡邊。宣德元年(1426)他從征樂安,為前鋒。朱高煦就擒後,留下薛祿與尚書張本鎮撫樂安。第二年春,他奉詔巡視畿南各府城池,嚴誡軍士不要騷擾百姓,否則以軍法論處。這年夏他又佩大將軍印,北巡開平,回來後駐在宣府。敵人侵犯開平,無所得而退,離開城池三百餘里,扎營,薛祿率領精兵晝夜疾行,三天趕到敵營。他放出輕騎踐踏敵營,擊破了它,大獲人畜。回師時,敵人跟蹤,他又奮力將其擊敗,敵人因此遠逃。朝廷將他召回。三年,他隨從皇上北征,在寬河擊破敵人,留下鎮守薊州、永平。他又多次佩鎮朔大將軍印,巡視邊防,保護糧餉,出入於開平、宣府之間。五年,他在鳳凰鎮遇上敵人,斬殺和俘獲很多,加封為太保。他上書說永寧衛團山和雕鶚、赤城、雲州、獨石應構築城堡,以便守衛。詔令調發軍民三萬六千人去動工,以精騎一千五百人保護他們,都聽薛祿節制。臨行時皇上賜給他一首詩,以山甫、南仲作比喻。薛祿是武人,不知書,便問楊士奇。楊士奇說「:皇上把你比作古代的賢人。」薛祿撫胸說道:「我薛祿怎敢望前賢,但豈敢不勉力圖報皇上聖恩於萬一!」這一年六月薛祿有病,將他召回。過了一個月,他去世。贈鄞國公,謚忠武。
薛祿有勇而好謀,謀定之後才戰,所以戰必勝。他帶兵紀律嚴明,秋毫無犯。他善於安撫士卒,與他們同甘苦,所以人們都樂於為他所用。「靖難」諸功臣中,以張玉、朱能和薛祿三人為最,而薛祿歷事三朝,巋然是當時的宿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