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胎教

文言文胎教

發布時間: 2020-11-23 14:37:10

Ⅰ 唐太宗教子 文言文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見其臨食將飯,謂曰:『汝知飯乎?』對曰:『不知。』曰:『凡稼穡艱難,皆出人力,不奪其時,常有此飯。』見其乘馬,又謂曰:『汝知馬乎?』對曰:『不知。』曰:『能代人勞苦者也,以時消息,不盡其力,則可以常有馬也。』見其乘舟,又謂曰:『汝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見其休於曲木之下,又謂曰:『汝知此樹乎?』對曰:『不知。』曰:『此木雖曲,得繩則正,為人君雖無道,受諫則聖。此傅說所言,可以自鑒。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古時候有胎教世子的說法,我卻沒有時間考慮這事。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來,遇到事物都要對他教誨曉諭。見他對著飯菜准備吃飯時,便問他:『你知道飯是怎樣來的?』回答說:『不知道。』我說:『凡是播種、收獲的農事都很艱難辛苦,全靠農民努力務農,不去佔用他們勞作的時間,才常有這樣的飯吃。』看到他騎馬,又問他:『你知道馬是怎樣來的嗎?』回答說:『不知道。』我說:『這是能夠替人代勞的東西,要使他既勞作又得到休息,不耗盡氣力,這樣就可以常有馬騎。』看到他乘船,又問他:『你知道船是怎樣運行的嗎?』回答說:『不知道。』我說:『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載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將做君主了,怎能不畏懼!』看到他在彎曲的樹下休息,又問他:『你知道彎曲的樹如何能正直嗎?』回答說:『不知道。』我說:『這樹雖然彎曲,打上墨線就可以正直成材。做君主的雖然有時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虛心接受諫諍就可以聖明,這是傅說講的道理,可以對照自己作為鑒戒。』」

Ⅱ 古文翻譯

古時候胎教,王後懷孕七個月後,就到宴室(宮殿名,一本作萎室).太史回(應該是太師,古代三公答之一,責為倫道經邦,為太子師法)拿著銅(古代的一種樂器)侍奉在門的左邊,太宰(其職貴是輔佐君主治理國家)拿著斗(斗,一種餐具兼炊具方形,口大底小,有柄)站在右邊,最後三個月(即產前三個月),王後要求聽的樂曲不符合禮的標准,這樣的話太師就會撫摸著樂器說自己不熟悉,不會演奏;所要求吃的滋味菜餚不是正確的,這樣的話太宰就會拿著斗不敢烹調菜餚,說自己不敢服侍王太子。

呵呵,這個胎教挺好玩的,有空可以試試。
訓教孩子必須從孩子胎教開始,端正啟蒙必須從小學(古代也有小學的)初始。

春天,是自然界的根本和原始狀態;秋天,是自然界區別和調整的時候。

這些好像是出自《大戴禮記》的,有的古奧。。。

Ⅲ 孟母不欺子古文翻譯

原文是:孟子少時,見鄰家殺豕。孟子問其母曰:「鄰家殺豕何為?」母曰:「欲啖汝。」既版而母失言,自權言曰:「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子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鄰家之豕肉而以烹之,明不欺也。

譯文:孟子年幼的時候,看見鄰家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家為什麼殺豬?」。孟母說:「想給你吃呀。」剛說完,孟母就後悔了,她自己對自己說:「我懷這個孩子以後,坐席擺的不端正我不坐,割肉不方正我不吃,這是胎教。現在孟子剛有知識我就欺騙他,這是教他不誠實啊。」於是孟母買了鄰家的肉燒煮(給孟子吃),證明她沒有欺騙(孟子)。

文言知識
何為。「何為」即「為何」。這是一個倒置的句式,解釋為「干什麼」、「為什麼」。上文「鄰家殺豕何為」,意為鄰家殺豬干什麼?又,「鄰家何為殺豕」,意為鄰家為什麼要殺豬?
文化常識
胎教。今人很重視「胎教」,如婦女在懷孕期間多聽音樂,多看美麗的風景,據說對孩子的發育有好處,將來孩子會更聰明美麗。從上文看,我國二千多年前就有胎教了,孟母「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大概就是希望將來的孩子行為正直。(文言知識和文化常識選自《文言文啟蒙讀本》)

Ⅳ 《孟母教子》文言文翻譯

「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遷」、「買肉啖子」、「斷機教子」三個小故事。

現分別翻譯如下:

一、孟母三遷

1、原文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2、譯文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說:「這不是我用來安頓孩子的地方!」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說:「這也不是我用來安頓孩子的地方!」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可以用來安頓孩子呀!」

二、買肉啖子

1、原文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2、譯文

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邊的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居為什麼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

孟母後來後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於是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表明她沒有欺騙。

三、斷機教子

1、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

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

2、譯文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

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

孟子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出處:

《列女傳》

(4)文言文胎教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從所編一百餘個歷史故事來看,多數還是表彰美善,歌頌古代婦女高尚品德、聰明才智以及反抗精神的內容,而且有些情節生動感人,頗具女性文學的特徵。

二、作品賞析

《列女傳》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也有觀點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作者是西漢的儒家學者劉向,不過也有人認為該書不是劉向所做,因此,如今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處會標注佚名。也有人為認為,如今流傳的版本是後人在劉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來的。

三、作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

宣帝時任散騎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

Ⅳ 文言文啟蒙讀本全翻譯

網路上有這個專門的吧,自己去看。這么多……

1、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愛重。鸚鵡自念雖樂,不可久也,便去。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入水沾羽,飛而灑之。天神曰:「汝雖有志意,何足雲也!」對曰:「雖知不能救,然嘗僑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

有一群鸚鵡飛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獸都(很喜歡),互敬互愛。鸚鵡想,這里雖然感到很快樂,但是不能長久居留下去,於是便飛走了。過了好幾個月以後,山中突然失火。鸚鵡遠遠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濕水,飛到山上,灑水去救火。天神見此,說道:「你雖然很有意氣和氣志,但又有什麼用(效果)呢!」鸚鵡答道:「我雖然知道不能夠把火救滅,但是我曾經住過這座山,與山上的禽獸友好相處,親如兄弟,(山中這樣著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聽了很感動,以示嘉獎,便把山火滅了。

2、鱔救婢
高懷中(人名可保留不譯),業(經營)鱔面於揚州小東門(於於揚州小東門,倒裝句,要翻譯出來,即在揚州小東門。),日(每日,名詞作動詞用)殺鱔以(在)千數(數量),(高懷中的)一(位)婢(女僕)憫(憐憫)之(代鱔魚),每夜竊(偷)部分缸中鱔,從後窗投諸(之於)河,如(像)是(這樣)累(多)年。一日麵店被焚(被火燒),婢(女)倉皇出逃,為(被)火所傷(所傷,燒傷),困於河濱(困於,被動。被困在河邊)。夜深(婢女)入睡,比(等到)醒而痛減(少),傷盡(逐漸)愈(痊癒)。視(看)之(代詞,傷口),有(傷口上有)河中污泥,敷於(在)傷處,而(然而)周(周圍)有鱔之(助詞,的)行(爬行)跡(痕跡),始(開始)知(知道,明白)向(先前)所放生之(的)鱔來救也。高懷中感其(代,這件事)異(奇怪)
,遂(就)為(因為)之(這件事)罷業(不在經營鱔面生意)。及(等)拆鍋,下(鍋下)有洞,生(活得)鱔無數(很多)盤(盤踞)其(代,洞)中,悉(全部)縱(放)之(代,鱔魚)於(在)河。
[文言知識]
1.「諸」與「之於」。「諸」與「之於」在文言中常可互用互解。上文「從後窗投諸河」,即可按「從後窗投之於河」理解,而「悉縱之於河」 ,也可說成「悉縱諸河」。又,《愚公移山》:「投諸渤海之尾」,即「投之於渤海之尾」,意為把土石投放到渤海的邊上。
2.以千數。「以千數」意為用千來計算,即數千條,「日殺鱔以千數」,即每天宰鱔好幾千條。如果理解為一千條或約一千條,都是不對的。「以百數」即幾百;「以十數」即幾十。

3、還找不到符合你要求的:)

4、陸績六歲,作客歸來。母性所愛,懷橘三枚。

漢陸績,字公紀,吳郡人。其父康,曾為廬江太守,與袁術交好。績六歲時,於九江見術,術出橘待之。績懷其三枚,及歸拜辭,橘墮地。術笑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情到真處,小節亦關至行,況六歲之兒,一橘不忘母乎,真千古美談也。今人席間懷果,欲娛其兒。夫一樣懷歸,盍易愛子之心以愛親。懷物與兒,識者賤之,懷物奉親,人皆敬之。奇哉陸郎,可以為法矣。

【白話解釋】
漢朝末年間時候,有個姓陸名績的,表字公紀,是吳郡地方的人。他的父親名叫陸康,曾經做過廬江地方的知府,和袁術很要好。

陸績年紀還只有六歲的時候,便會到九江地方去拜見袁術。袁術就拿出許多橘子來,給陸績吃。陸績暗地裡把三個橘子裝在袖子里,等到告別的時候,就向著袁術拜謝了一回。不料這三個橘子,撲陸的從袖子里跌到地上。

袁術笑著說,陸郎呀,你來做了小客人,竟暗地裡藏了主人的橘子,不防他人笑你來偷橘子么。陸績便雙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親的性子,很喜歡吃這些東西。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想起帶幾只回去,給母親吃。袁術聽了這一番話,覺得大大的希奇。

Ⅵ 適合胎教的古詩或文言文

描述風景詩人心境的胎教古詩詞

1、漢樂府《江南》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2、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3、駱賓王《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4、李嶠《風》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5、賀知章《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6、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7、《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8、孟浩然《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9、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10、王昌齡《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聽聲音

3

描寫愛國的胎教古詩詞

1、《贈賣松人》

入市雖求利,憐君意獨真。劚將寒澗樹,賣與翠樓人。瘦葉幾經雪,淡花應少春。長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塵。

2、《敬和八十述懷》

奉天初識韓荊州,亦師亦友五十秋。廉頗跨鞍情未老,赤臣謀國志不休。企改運籌功績著,公正廉明口碑留。我學袁公高格調,無愧於心復何求。

3、《離騷》

天問復招魂,無因徹帝閽。豈知千麗句,不敵一讒言。

4、《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5、《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6、《揚子江》

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7、《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Ⅶ 文言文《買肉啖子》母親的做法

  1. 翻譯:孟子少年時,有一次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居為什麼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孟母後來後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於是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證明她沒有欺騙他。

  2. 啟示:因為母親開玩笑撒謊,最後後悔,兌現了承諾。如此做到言行一致,對孩子成長有正面教育意義。

  3. 此外:也要警示父母的,說話做事要謹慎,不要隨意開玩笑。無原則的玩笑容易給孩子留下陰影。

Ⅷ 文言文《唐太宗教子》的原文是

文言文《唐太宗教子》的原文: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見其臨食將飯,謂曰:「汝知飯乎?」對曰:「不知。」曰:「凡稼穡艱難,皆出人力,不奪其時,常有此飯。」

見其乘馬,又謂曰:「汝知馬乎?」對曰:「不知。」曰:「能代人勞苦者也,以時休息,不盡其力,則可以常有馬也。」見其乘舟,又謂曰:「汝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見其休於曲木之下,又謂曰:「汝知此樹乎?」對曰:「不知。」曰:「此木雖曲,得繩則正,為人君雖無道,受諫則聖。此傅說所言,可以自鑒。

文言文《唐太宗教子》的翻譯: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古時候有胎教世子的說法,我卻沒有時間考慮這事。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來,遇到事物都要對他教誨曉諭。

見他對著飯菜准備吃飯時,便問他:『你知道飯是怎樣來的?』回答說:『不知道。』我說:『凡是播種、收獲的農事都很艱難辛苦,全靠農民努力務農,不去佔用他們勞作的時間,才常有這樣的飯吃。』看到他騎馬,又問他:『你知道馬是怎樣來的嗎?』

回答說:『不知道。』我說:『這是能夠替人代勞的東西,要使他既勞作又得到休息,不耗盡氣力,這樣就可以常有馬騎。』看到他乘船,又問他:『你知道船是怎樣運行的嗎?』回答說:『不知道。』

我說:『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載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將做君主了,怎能不畏懼!』看到他在彎曲的樹下休息,又問他:『你知道彎曲的樹如何能正直嗎?』回答說:『不知道。』我說:『這樹雖然彎曲,打上墨線就可以正直成材。

做君主的雖然有時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虛心接受諫諍就可以聖明,這是傅說講的道理,可以對照自己作為鑒戒。』」

此文出自唐代·吳兢所著的《貞觀政要》

(8)文言文胎教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吳兢著《貞觀政要》旨在歌頌「貞觀之治」,總結唐太宗時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後來君主以為借鑒。

書中所記基本為貞觀年間唐太宗與魏徵等大臣的問答,以及皇帝的詔書、大臣的諫議奏疏等,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尤以討論君臣關系、君民關系、求諫納諫、任賢使能、恭儉節用、居安思危為其重點。

《貞觀政要》在唐代被皇家視為定本的本子,即是經蔣乂整理的本子。現今所見「讀《貞觀政要》」最早的記載在唐憲宗時,恰好證明是蔣乂使其外祖父的遺著得以重見天日的。

經蔣乂整理過後,唐文宗、唐宣宗,直至宋仁宗所讀、所見,均屬這一系統。宋刊本《貞觀政要》,無疑亦屬這一版本系統。《玉海》引《邯鄲書目》著錄的《貞觀政要》,也是這個版本系統。

蔣乂的四子中,系、伸、偕三人皆有史才,自文宗至懿宗相繼為史官。史稱:蔣氏「父子相繼修《國史》、《實錄》,時推良史,京師雲《蔣氏日歷》,士族靡不家藏焉。」蔣氏家藏《貞觀政要》的底本或稿本,隨之而流向社會,各本雜相抄錄,所以出現淆亂。

作者簡介:

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唐朝著名史學家,武周時入史館,修國史。耿直敢於犯顏直諫,政治上頗有獻替,他的直言敢諫,不愧為一代諍臣。

吳兢所上諫疏皆關乎封建政治之大事。他的《諫十銓試人表》即是一例。當時在選用官員時,皇帝繞開吏部而在禁中做出決定。

吳兢很反對,認為朝廷各個部門應各司其職,選官事必須由吏部主之。他強調的是要按既定法規行事,甚至皇帝也不能例外,任意改變制度,「上自天子,至於卿士,守其職分,而不可輒有侵越也」。吳兢在政治上頗有獻替,他的直言敢諫,不愧為一代諍臣。

著作郎吳兢撰寫的《則天實錄》,談到宋璟逼迫張說,讓他為魏元忠作證一事。魏元忠是武則天重臣,被人誣陷說過「小人在君側!」,引起權臣張易之、張忠昌的猜忌和控訐。張說一開始畏於張氏權威,證言不利於魏元忠。宋璟伸張正義,張說不得已還了魏元忠的清白。

Ⅸ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的文言文翻譯,急求啊!!!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

白話譯文:

1、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絕大多數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時候的聖王,有「胎教」的做法,懷孕三個月的時候,出去住到別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視,耳朵不能亂聽,聽音樂吃美味,都要按照禮義加以節制,還得把這些寫到玉版上,藏進金櫃里。

2、到胎兒出生還在幼兒時,擔任「師」和「保」的人,就要講解孝、仁、禮、義,來引導學習。普通老百姓家縱使不能如此,也應在嬰兒識人臉色、懂得喜怒時,就加以教導訓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長大幾歲,就可省免鞭打懲罰。只要父母既威嚴又慈愛,子女自然敬畏謹慎而有孝行了。

3、我見到世上那種對孩子不講教育而只有慈愛的,常常不以為然。要吃什麼,要干什麼,任意放縱孩子,不加管制,該訓誡時反而誇獎,該訓斥責罵時反而歡笑,到孩子懂事時,就認為這些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到驕傲怠慢已經成為習慣時,才開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縱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樹立不起威嚴,憤怒得再厲害也只會增加怨恨,直到長大成人,最終成為品德敗壞的人。

4、孔子說:「從小養成的就像天性,習慣了的也就成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諺說:「教媳婦要在初來時,教兒女要在嬰孩時。」這話確實有道理。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並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惡的境地,只是不願意使他因受責罵訓斥而神色沮喪,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膚痛苦。這該用生病來作比喻,難道能不用湯葯、針艾來救治就能好嗎?還該想一想那些經常認真督促訓誡子女的人,難道願意對親骨肉刻薄凌虐嗎?實在是不得已啊!

5、父子之間要講嚴肅,而不可以輕忽;骨肉之間要有愛,但不可以簡慢。簡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輕忽了怠慢就會產生。人們愛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對待,從古到今,這種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實聰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愛,頑皮愚笨的也應該加以憐憫。那種有偏愛的家長,即使是想對他好,卻反而會給他招禍殃。

6、北齊有個士大夫,曾對我說:「我有個兒子,已有十七歲,很會寫奏札,教他講鮮卑語、彈奏琵琶,差不多都學會了,憑這些來服侍三公九卿,一定會被寵愛的,這也是緊要的事情。」我當時低頭沒有回答。奇怪啊,這個人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兒子!如果用這種辦法當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願讓你們去乾的。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原文:

1、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生子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2、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呵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復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為敗德。孔子雲:「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3、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於呵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葯針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可願苛虐於骨肉乎?誠不得已也!

4、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9)文言文胎教擴展閱讀:

關於教育子女的方法:

1、給予孩子玩耍的自由。孩子幼時,作為家長最好不要過多參與孩子的玩耍時間,不要限制他們的自由,這樣會讓孩子從內心失去很多快樂,自然也不利於他們的健康發育。

2、指導他關心別人。現在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這樣就容易養成寵愛、溺愛的現象,要不斷地指引孩子去關心別人,這樣才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去適應社會生活。

3、帶領孩子運動。不要因為寵愛孩子,就讓孩子待在家中,而是應該多帶領孩子去戶外運動,一來是讓孩子保持健康體魄,二來也能夠讓孩子大腦發育更好。

4、經常鼓勵孩子的行為。對於孩子日常表現,家長應該給予適當地鼓勵,不要以為批評教學,才能夠讓孩子進步更大,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不自信,對於孩子的健康發展沒有好處。

5、懂得激發孩子的藝術天份。作為孩子的家長,應該要仔細觀察孩子的一些行為,通過側面去激發孩子的一些潛能,這樣在孩子小時候就能夠參加一些培訓班,幫助孩子以後變得更加優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婦初來 教兒嬰孩》

Ⅹ 《顏之推教子》文言文翻譯是什麼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絕大多數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時候的聖王,有「胎教」的做法,懷孕三個月的時候,出去住到別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視,耳朵不能亂聽,聽音樂吃美味,都要按照禮義加以節制,還得把這些寫到玉版上,藏進金櫃里。到胎兒出生還在幼兒時,擔任「師」和「保」的人,就要講解孝、仁、禮、義,來引導學習。普通老百姓家縱使不能如此,也應在嬰兒識人臉色、懂得喜怒時,就加以教導訓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長大幾歲,就可省免鞭打懲罰。只要父母既威嚴又慈愛,子女自然敬畏謹慎而有孝行了。

我見到世上那種對孩子不講教育而只有慈愛的,常常不以為然。要吃什麼,要干什麼,任意放縱孩子,不加管制,該訓誡時反而誇獎,該訓斥責罵時反而歡笑,到孩子懂事時,就認為這些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到驕傲怠慢已經成為習慣時,才開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縱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樹立不起威嚴,憤怒得再厲害也只會增加怨恨,直到長大成人,最終成為品德敗壞的人。孔子說:「從小養成的就像天性,習慣了的也就成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諺說:「教媳婦要在初來時,教兒女要在嬰孩時。」這話確實有道理。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並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惡的境地,只是不願意使他因受責罵訓斥而神色沮喪,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膚痛苦。這該用生病來作比喻,難道能不用湯葯、針艾來救治就能好嗎?還該想一想那些經常認真督促訓誡子女的人,難道願意對親骨肉刻薄凌虐嗎?實在是不得已啊!

父子之間要講嚴肅,而不可以輕忽;骨肉之間要有愛,但不可以簡慢。簡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輕忽了怠慢就會產生。

人們愛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對待,從古到今,這種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實聰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愛,頑皮愚笨的也應該加以憐憫。那種有偏愛的家長,即使是想對他好,卻反而會給他招禍殃。

北齊有個士大夫,曾對我說:「我有個兒子,已有十七歲,很會寫奏札,教他講鮮卑語、彈奏琵琶,差不多都學會了,憑這些來服侍三公九卿,一定會被寵愛的,這也是緊要的事情。」我當時低頭沒有回答。奇怪啊,這個人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兒子!如果用這種辦法當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願讓你們去乾的。

熱點內容
大老師惡心 發布:2025-07-08 08:52:35 瀏覽:959
日本歷史學 發布:2025-07-08 08:37:05 瀏覽:487
有什麼好歌 發布:2025-07-08 07:06:26 瀏覽:686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發布:2025-07-08 07:06:19 瀏覽:841
數學老師推薦信 發布:2025-07-08 04:44:51 瀏覽:167
mc另類壓聲教學 發布:2025-07-08 04:35:41 瀏覽:891
古代地理學巨著 發布:2025-07-08 04:35:00 瀏覽:600
松鼠公開課教學設計 發布:2025-07-08 04:08:22 瀏覽:946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