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小學科學五年級反思

小學科學五年級反思

發布時間: 2020-11-23 14:39:34

A.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熱是怎樣傳遞的優秀教案與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熱總會從溫度較高的一端(物體)傳遞到溫度較低的一端(物體);
(2)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遞方法叫熱傳導。
2、過程與方法:
(1)設計實驗觀察熱傳導的過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圖示記錄、交流觀察到的關於熱是怎樣傳遞的現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保持積極的觀察探究熱傳遞的興趣。
(2)體驗通過積極思考和探究獲得的成功喜悅。
【教學重點】 設計實驗觀察熱傳導的過程和方向。
【教學難點】 通過分析熱傳導過程中的共同特點,認識熱是怎樣傳導的。
【教學准備】
教師:燒杯一個、熱水、金屬棒、凡士林、牙簽、金屬圓片、課件。
學生:金屬棒、塗好蠟油的金屬圓片、酒精燈、火柴、牙簽、木夾、凡士林、實驗記錄表。

一、導入課題
1、同學們,老師這里有一根金屬棒,我請一位同學上來摸摸,看看它是冷的還是熱的?如果我把它的一端放入熱水中(教師示範),猜猜過一會兒金屬棒的另一端會有什麼變化?
2、你們猜的是不是和事實一致呢?請剛才上來摸過的同學再來摸摸。請你告訴大家,現在有什麼感覺?哦,金屬棒的這一端真的變熱了,和同學們猜的結果一樣。老師現在有個疑問了:金屬棒的這一端並沒有浸入熱水中,它怎麼也變熱了呢?你為什麼這樣猜測?(結合學生回答教師畫圖示)
3、金屬棒上的熱真的是像你們所說的那樣傳遞的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熱是怎樣傳遞的)
(設計意圖:通過把金屬棒放入熱水的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熱水如何把熱傳到金屬棒的另一端,從而引發熱到底是怎樣傳遞的問題,並激發學生想用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的慾望。)

二、熱在金屬棒中的傳遞
1、剛才同學們說的都是一些猜測,是否正確呢?該怎麼檢驗?對,我們需要用實驗來證明。
2、老師給同學們准備了一些實驗材料:一根金屬棒、酒精燈、幾根牙簽、木夾和凡士林。(教師出示凡士林)並介紹:這個小盒裡裝的就是凡士林,這種材料很特別,在常溫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細小的物體,如它可以粘住牙簽、火柴等。但是遇到熱它就會熔化,不能再粘住細小物體了。
你們能不能利用老師提供的這些材料來設計一個實驗,讓大家能親眼看到熱在金屬棒上傳遞的過程呢?
3、小組討論並設計方案。(教師巡視)
(設計意圖:在開放的環境下,教師提供實驗器材讓學生發散思維,自主設計實驗來驗證之前的假設。)
4、小組上台匯報設計成果。
學生交流,並完善方案。(應用木夾夾住金屬棒的一端,凡士林粘的多少要差不多,牙簽粘的距離應差不多,給牙簽編號……教師結合學生匯報在黑板上畫出兩種圖示)
5、聽了剛才兩組同學的匯報,你們肯定又有新的啟發吧?下面老師給你們一分鍾的時間把自己組的設計方案再完善下。
(設計意圖:這個實驗中,變數的控制對實驗結果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這里通過討論和交流,讓學生思考對凡士林的量、牙簽粘的距離等的控制,使學生形成縝密的思維方式,養成較好的探究能力。)
6、同學們真了不起,設計出這么新穎的方案來。那等會實驗時應注意些什麼呢?為了使實驗更成功、更安全,老師這兒也有幾個小提示,請你們默讀一遍。(課件出示,學生默讀)
7、材料員領取實驗材料,學生分組進行實驗。
8、小組代表上台匯報實驗結果,交流實驗現象。(教師結合學生匯報在圖示上標出)
9、小結:聽了剛才同學們的匯報,老師發現無論是在金屬棒的一端加熱,還是在中間加熱,熱在金屬棒上的傳遞都是有規律的。誰來總結下,熱在金屬棒上到底是怎樣傳遞的?
(設計意圖:探究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手動起來,也不僅僅是獲得一些事實,重要的是讓學生有目的地對這些科學現象進行整理、歸納和分析,從而得出合理的科學解釋--即科學概念。讓學生動手動腦相結合,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

三、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
1、過渡語: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發現熱在金屬棒上的傳遞是從較熱的一端傳遞到較冷的一端。如果我把這根金屬棒換成一塊金屬圓片,熱在這塊圓片上又會怎樣傳遞呢?你為什麼這樣猜呢?(教師同時在黑板上畫出兩種圖示。)
2、猜測需要實驗來驗證,老師已經為每個小組准備了一塊塗好蠟油的金屬圓片,(師述:蠟油和凡士林差不多,遇熱很快會熔化)等會請同學們選擇其中的一個方案進行研究:在中間加熱或在邊緣加熱。加熱時重點觀察什麼呢?
3、材料員領金屬圓片,學生實驗。
4、學生交流實驗現象。
5、小結:根據這兩種現象,誰來總結一下,熱在金屬圓片上傳遞又有什麼規律呢?(也是從酒精燈火焰加熱的部位開始傳遞,從較熱的部分傳遞到較冷的部分。)
(設計意圖: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和上一活動的設計,學生往往會認為熱傳遞是一個線型的過程,而這一探究活動的設計不僅拓寬了學生的探究思路,也會使學生對熱傳遞有更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B. 小學五年級下冊科學教案為什麼一年有四季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 懂得基本的自我保護常識,對幼兒加強安全知識教育

2、 培養處理突發事件和應變能力。

活動准備:

情境表演「小明在家」、獨自在家的各種圖片

C. 小學科學五年級土壤中有什麼教學小結反思

《土壤中有什麼》這節課的內容很多,主要分四個部分:觀察新鮮的土壤、觀察乾燥的土壤、研究土壤的沉積實驗、了解土壤與生命的關系,內容相當多,所以進行簡單的引入後可以直奔主題了。
學生對土壤並不陌生但是沒有系統地認識,所以在課堂上觀察新鮮泥土還是必要的,裡面有動植物的活體和殘體,會給學生帶來驚喜,但是在喜悅的同時記錄也相當重要,可以採用多種記錄方式,如文字和圖畫。觀察干土壤,要求學生用牙簽把顆粒大小分清楚,學生感覺有難度,但是如果我們用手去觸摸、去感覺,學生的印象很深刻,在這個時候引入地質學家區分顆粒大小的標准,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劃兩毫米有多少大。根據顆粒大小的標准,學生自己對土壤進行分類,他們會發現黏土太小,無法用肉眼區分,引出「土壤沉積」實驗,這個實驗採用教師小組實驗,將乾燥的土壤放到水裡學生會發現有氣泡出現,「這個說明了什麼?」學生很容易想到是空氣,對於土壤的沉積實驗時間比較長,教師事先准備好一份。土壤在沉積的過程中,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沉積好的那份。課的最後一部分,是關於「土壤與生命的關系」通過土壤的橫截面圖,讓學生了解生命和土壤間的關系,滲透熱愛土壤的思想。
這節課我感覺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讓學生觀察將乾燥的土壤放到水裡有什麼發現,較多同學發現了氣泡,知道了土壤中有空氣,比我預想的要成功。

D.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怎麼寫

教學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學。教中學,學中教。

如何寫好教學反思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與大家探討:

(1)寫成功之處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達到光輝頂點。

(2)寫不足之處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今後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3)寫教學機智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4)寫學生創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5)寫"再教設計"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總而言之,寫課後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寫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E. 小學科學五年級土壤中有什麼教學小結反思

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麼》是教育科學出版社《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是屬於地球與宇宙部分的內容。覆蓋於地球表面的土壤,對於學生來說司空見慣,大部分學生已經知道土壤的作用,但是他們可能沒有考慮過土壤是怎樣形成的。本課的教學活動承接《岩石會改變模樣嗎》

學情分析

雖然學生閱讀過的科普讀物、接觸過的實驗器材不多,但在課堂上能積極參與學習,只是個別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

教學目標

1、了解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成土壤。
2、掌握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3、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4、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引入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三、土壤和生命
四、課外拓展活動

1、整塊的岩石風化成碎石,碎石繼續變化就會變成越來越小的顆粒,這些顆粒又是怎樣變成土壤的呢?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尋找一下吧!
把土倒在紙上進行觀察。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進行觀察?我們觀察到了什麼?
2、觀察乾燥的土壤。
把乾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它們的大小嗎?
圖片出示:放大後的沙礫、沙、沙粉和黏土顆粒。
3、觀察土壤的沉積實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們發現了什麼?
攪拌水中的土壤,然後靜置一段時間,我們又看到了什麼現象?
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哪幾層?試著解釋為什麼會這樣的順序?
4、延伸、小結。
土壤里還有我們沒有發現的物質嗎?
現在我們能解釋土壤是怎樣形成的了嗎?
1、討論。
有人說: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我們
怎麼解釋這一觀點?說說自己的理由,和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圖片和文字資料,教師講解。
3、說說土壤和人類的關系。
閱讀《我們的土壤媽媽》。

2、學生猜測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1、觀察新鮮濕潤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小組觀察後交流,並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小組觀察後交流,並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小組觀察後交流,並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腐殖質、鹽分
學生閱讀學習。
小結。

板書設計

土壤中有什麼

腐殖質、鹽分

教學反思

科學課程標准要求通過科學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既包括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也包括形成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我們在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注意挖掘科學的人文內涵,滲透道德和價值觀教育,讓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知道珍愛並善待生命,逐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在《土壤中有什麼》一課教學中,我對德育融入科學教育的做法進行了實踐,效果良好。

F. 小學科學教育反思

孩子們真的在像科學家一樣探索嗎?------對當前小學科學教育的幾點反思(二)發布時間:2005-11-01 點擊:2594 作者:張明翔 來源:漢博網站

二、孩子是在享受探究的樂趣嗎?

(案例2)你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這是三年級下冊的一節科學課《 感覺周圍的空氣》 ,要求學生用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收集空氣後用感官感覺空氣,並能夠用口頭語言把自己的感覺描述出來, 從而使學生感覺到空氣就在我們身邊。在學生匯報了想對空氣作哪些了解後,進入下面的教學環節。

師: 你還有什麼方法能把空氣放到課桌上進行研究呢?

生:用塑料袋裝一些空氣。

生:拿氣球吹一些空氣。

生:我們用玻璃杯扣住一些空氣。

師:好,同學們想了這么多辦法,課本上只介紹了一種方法,還不如我們想得多。我們就用這些辦法來收集空氣,然後大家一起來玩空氣,你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開始。

學生一聽到「開始」就迫不及待地動手做起來,有的用塑料袋兜空氣,有的往塑料袋裡吹氣,有的用玻璃杯扣空氣,有的還在商量辦法。空氣採集到後,有的孩子在拋塑料袋, 有的相互扔來扔去, 當一個孩子用手猛按塑料袋發出很大的響聲後,教室里「啪」「 啪」的聲音不斷,此起彼伏,整個課堂充滿歡聲笑語,大家玩得非常開心。但教學再也無法延續。

(反思): 「玩」不是科學課的目的

在現在的科學課堂教學中, 我們經常聽到「 玩」這個詞。有的教師甚至把「玩」當成是轉變教學觀念,突出學生主體性的表現。一節課中總要玩幾次,並把觀察、實驗也全部叫做「玩」。 「玩中學」希望把孩子從沉悶的書本中解放出來,認為孩子只要通過玩就會學得更好。 但是把教學過程完全建立在學生帶有盲目性的 「玩」的基礎之上,並不是科學的。孩子們自己動手玩確實很重要,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也確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課堂參與率。但這種「玩」忽略了科學探究的復雜性,壓縮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學生只是處於動手操作的興奮之中,而認識不到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復雜性,感受不到科學發現的興奮。在「玩」 的過程中,學生的活動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他們往往把復雜問題簡單化, 希望得出與自己的期望相符合的答案,而對於那些有礙於他們研究的「障礙」,往往不會追究。 學生僅僅是在享受動手操作的 「自由」所帶來的樂趣,而不是在感受探究所帶來的樂趣。所以我們也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在研究一個事物時,大多數學生首先會受材料的吸引,三四分鍾後新奇感逐漸消失,學生開始做小動作,甚至去捉弄別的孩子。

(對策)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長,才能各不相同,課堂作為一個學習載體,必須要為這些各具特色的個體提供學習活動的舞台,並讓他們盡情盡興。可這些學習個體的自控技能又不成熟,要讓課堂產生最大的效益,必須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現在我們很多教師認為,喚起孩子的學習慾望,更多的是靠學生喜歡的內容來吸引他們。但是要真正激發學生對探究活動的參與慾望,使他們發自內心地產生觀察,實驗的動機,最重要的還是來自學生對觀察,實驗的內心需求。雖然好奇心人皆有之,但是孩子的好奇心,只是對表面事物和感官現象做出反映,它是瞬間的和無意識的行為,通過現有的知識和簡單的行動就能夠得到滿足。 在教學中我們都能感受到,材料的吸引力遠遠大於教師。只有讓我們的孩子在動手之前能對活動作縝密的設計(在活動過程中,能將自己的所做所見與所想進行對比才會有一定的收獲。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創設條件,激發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 並保證孩子的探究慾望得到滿足。

熱點內容
有什麼好歌 發布:2025-07-08 07:06:26 瀏覽:686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發布:2025-07-08 07:06:19 瀏覽:841
數學老師推薦信 發布:2025-07-08 04:44:51 瀏覽:167
mc另類壓聲教學 發布:2025-07-08 04:35:41 瀏覽:891
古代地理學巨著 發布:2025-07-08 04:35:00 瀏覽:600
松鼠公開課教學設計 發布:2025-07-08 04:08:22 瀏覽:946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