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斷句的方法

文言文斷句的方法

發布時間: 2020-11-23 14:46:44

文言文斷句技巧法則(初中)

文言文的斷句與標點
給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斷句的基礎在於對通篇文章的領會。因此斷句前先要通讀幾遍,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後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的聯系。在斷句時,還應注意文章的體裁、語言風格、句意的完整與否。標點的使用要合乎規范,和現代漢語標點的用法相同。加強誦讀,增強語感,對斷句標點有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斷句大致還可以遵循如下幾條規律:(1)、找名詞(代詞),定句讀。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2)、看虛詞,定句讀。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他們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標志。尤其是語氣詞和一些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如:夫、蓋、凡、竊、清、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歟、焉、哉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以、干、為、而、則等連詞常用在句中。根據這一特點,找出虛詞就有助於句讀。(3)、找頂真,定句讀。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後相承,前一句做賓語的詞,在後一句又作了主語。例如:「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王充《訂鬼》)根據這一特點,我們也可以確定句讀。(4)、據排偶,定句讀。一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語言上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又為斷句提供了方便。(5)、依總分,定句讀。文言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據此也可以進行斷句。(6)、對話、引文定句讀。文言文中對話、引用常用「曰」、「雲」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7)、察反復,定句讀。反復,特別是間隔反復,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復,這也為斷句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⑵ 文言文斷句常用方法

文言文斷句和我們誦讀現代文經典一樣很注重語感,而語感的培養非一日之功,所以我們除了平常多選擇一些難易適中的課內外文言文來閱讀外,還需掌握一些斷句技巧,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和大家分享幾個在文言文斷句中經常用到的小技巧。

一.明詞性
明名詞、代詞

文言文中,名詞、代詞常作主語和賓語,所以我們拿到一個文段後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國名、官職名、謚號等,找出其中的代詞,如人稱(自、吾、爾、汝、余、我、予、彼),謙稱(寡人、臣、妾、朕、孤),敬稱(君、公、卿、子、先生、足下),再考慮:什麼人?辦什麼事?採用什麼方式?取得什麼結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後再出現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赤壁之戰》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肅宣權旨」就不再提姓了。

示例: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寧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上面語段中,人名「管寧」「華歆」反復出現,應視為斷句的重要標志。再根據動詞弄清人物之間的關系,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答案: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寧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說新語·德行》)

明動詞

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一樣,主謂結構居多,但主語常省略,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後結構關系,確定主幹,整體把握句意,進而可以正確斷句。

示例:有婦人晝日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於水者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

分析:找出其中的動詞「置、浣、沉、避、戲」,就能判斷婦人、虎、二小兒分別做了什麼事,就可以斷開答案:有婦人晝日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於水者/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蘇軾《書〈孟德傳〉後》)

明虛詞

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尤其是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1.句首的發語詞和謙敬副詞,「其、蓋、凡、諸、唯、盍、夫、則、夫、且夫、若夫、竊、請、敬」等前面可斷句。

2.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3.句末語氣詞 ,「者、也、矣、歟、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

⑶ 文言文斷句技巧

一、明詞性

文言文中,名詞、代詞常作主語和賓語,所以我們拿到一個文段後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國名、官職名、謚號等,找出其中的代詞,如人稱(自、吾、爾、汝、余、我、予、彼),謙稱(寡人、臣、妾、朕、孤),敬稱(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再考慮:什麼人?辦什麼事?採用什麼方式?取得什麼結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後再出現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二、找句式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

還有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斷句,或表示判斷關系的詞,如「為、乃、即、則」等),「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反問句式。

「為......所......」「受......於......」「見......於......」等被動句式,還有「如......何」「況......乎」「何(以)......為」等固定句式。

三、看對話

文言文中,對話最易被發現,因為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對話的標志性字詞,如「曰、雲、言」。但在這里需注意兩點:一是對話中又有對話的情況,二是文中省略說話人和「曰」字的。

四、據修辭

文言文中往往會用到排比、對偶、反復、頂真等修辭手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好這些特點對我們斷句很有幫助。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於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說是用了頂真手法,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斷開。

五、依總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據此也可以進行斷句。

(3)文言文斷句的方法擴展閱讀;

文言句式與現代漢語句式基本相同。他們都分單句和復句,都有主謂賓和定狀補六大成分。句子的語序也基本相同。當然,他們之間還有相異的地方,學習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現代漢語句式的相異點。

雖然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於文言文有些實詞和現代漢語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現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學好文言文,正確理解句子含義,領會文章內容,就必須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們常講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和固定句式。

⑷ 文言文斷句有什麼方法

語感的確是很重要的,讀與不讀,讀的多少是會有明顯差別的。
還是在網上找了一個通用的方法,覺得說得還比較在理,看看有沒有幫助吧。

1.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考生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看完了文章,斷句也結束了,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內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的,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好。馬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讀一遍兩遍一晃而過也不行。我們拿到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反復鑽研,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數讀多了,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然後根據文章的內容,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

2. 聯系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

給一段文章加標點,往往有易有難。我們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後,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後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這是一種先易後難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據一些明顯的標志(如下面講到的虛詞、對話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斷開。

另外,我們還要有全文意識,對不易斷開的地方,要聯繫上下文的意思,認真推敲,確定在適當的地方斷句。

3. 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雲」「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雲」「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容。如廣東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類的虛詞特別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篇用了二十七個「也」字,幾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傳為美談。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我們在學習中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有助於斷句:

① 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② 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④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為學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這段文字相當典型。全段共有十七個句子,用了十七個標點符號。其中成為斷句標志的句末語氣詞共十一個(「乎」「矣」「也」「焉」「哉」),連詞和凝固結構共三個(「則」「而」「然則」),代詞兩個(「之」),句首語氣詞(「豈」,也有人稱之為情態副詞)一個。

當然,我們在抓虛詞標志斷句時,也要注意靈活性,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於」,是介詞,詞性變了。「也」,用在句中舒緩語氣,可點斷,也可不點斷。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記住下面幾種文言文的習慣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以幫助斷句。

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片語,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於」「足以」「得無」「無乃」「何以」「於是」「然則」等。

6.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只是憑著模糊的語感去斷句。我們可以利用語法知識,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根據語法分析確定該如何斷句。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謂、賓時,則容易解決。

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數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動詞位置及和前後詞語關系,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准確率。

另外,文言文語序和現代文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後,修飾語—般在中心詞前。如掌握了文言語序規律,就會為准確標點文言文奠定基礎。可見,語法分析能夠幫助准確斷句。

7.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古人寫文章,十分講究對仗工整,講究對應,講究互相照應,好用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我們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斷句,常常是斷開一處,接著便可斷開幾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於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說,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斷開。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8. 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題目做完後,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後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後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例如:「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資治通鑒》卷十六)這段話中,雖然每句話本身都講得通,但「爭投水死者十餘萬」一句有悖情理:營壘崩潰,打了敗仗,棄甲逃命的兵士,為什麼「爭投水死」呢?他們爭著投水,是為了活命,而不是自殺。因此,正確的標點,應在「爭投水」後加上一個逗號。

9.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階梯,有了它還不能確保走進科學的殿堂,因為進入本身是需要行動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以課本為本,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典範的文言文,培養語感。此外,就像古人說的「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要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

⑸ 高考文言文斷句的方法有例子對照再好不過

有5個途徑:
1、找虛詞:
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出現在句中的虛詞有:於、為、則、而、以等等。當然,還有些復音虛詞(包括一些復句中的關聯詞)也是我們的好「幫手」。它們大體上都位於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於是、雖然、至於、是故、向使、縱使等等。
例〔1〕: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
本語段中可置於句末的虛詞有:焉、也、焉、也;置於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則、則、而、而、故。這一語段,共有18處標點,可依據虛詞來斷句的就有11處之多,如果不考慮中間兩處並列詞語「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與「奇偉∕瑰怪∕非常之觀」,這道斷句題基本上可以根據找虛詞的方法一次性解決了。
例〔2〕: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並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這一語段中的位於句首的虛詞有:而、焉、然;句末的虛詞有:也、也、也。找出這些虛詞,本題差不多就解決了。

2、察對話: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
例〔3〕: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3、依總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論語·卷八》)
熟讀這句話,我們可發現句中提到了「益者三樂」「損者三樂」這兩個總說的句子,繼而分別闡述各是哪三樂,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總分關系,這樣問題就好辦了。

4、據修辭:
文言文也是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
例〔5〕頂真:具告沛公∕沛公大驚。(《鴻門宴》)
例〔6〕: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兩個例句中都有緊密相連的相同的詞語,我們就可以根據頂真這一修辭來考慮句讀。
例〔7〕對稱:中山君喟然而仰嘆曰:「與不期眾少∕其於當厄∕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戰國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現了多個對稱句。「與不期眾少」與「怨不期深淺」;「其於當厄」與「其於傷心」;「以一杯羊羹亡國」與「以一壺餐得士二人」,我們只要注意到了這些對稱句,斷句就迎刃而解了。
例〔8〕反復:「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孰與徐公美」「我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幾句在文章中間隔反復出現,抓住這一特點,自然有助於斷句。

5、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別是文言文的固定結構可以幫助我們斷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斷句,或表示判斷關系的詞,如「為、乃、即、則」等,都可以為我們斷句提供幫助);「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反問句式;「為……所……」「受……於……」「見……於……」等被動句式;還有「如……何」「況……乎」「何(以)……為」等固定句式。這些都是我們斷句時很好的「幫手」。
例〔9〕: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句子中的「不……乎」這一句式顯而易見地幫我們做好了這一題。
例〔10〕: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這個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為我們解答了問題。當然,這些所謂的斷句方法並不能孤立運用,而應該是多管齊下,綜合運用,才能奏效。
例〔11〕:子墨子曰∕萬事莫貴於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於其身也。這段話可斷為十六句。其中藉助語末助詞「也」和「乎」可斷五句;藉助表示對話關系的「曰」可斷三句;藉助疑問語氣詞「何」可斷兩句;藉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語可斷兩句;藉助前後相似的對偶句可斷兩句;藉助先總後分再總的論述方式,又可斷兩句。至此可以斷完十六句。

⑹ 文言文斷句方法

找謂語動詞,再找虛詞,再接和語感就OK

⑺ 文言文斷句的方法(不要太長)

語感的確是很重要的,讀與不讀,讀的多少是會有明顯差別的。
還是在網上找了一個通用的方法,覺得說得還比較在理,看看有沒有幫助吧。

1.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考生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看完了文章,斷句也結束了,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內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的,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好。馬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讀一遍兩遍一晃而過也不行。我們拿到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反復鑽研,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數讀多了,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然後根據文章的內容,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

2. 聯系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

給一段文章加標點,往往有易有難。我們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後,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後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這是一種先易後難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據一些明顯的標志(如下面講到的虛詞、對話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斷開。

另外,我們還要有全文意識,對不易斷開的地方,要聯繫上下文的意思,認真推敲,確定在適當的地方斷句。

3. 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雲」「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雲」「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容。如廣東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類的虛詞特別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篇用了二十七個「也」字,幾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傳為美談。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我們在學習中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有助於斷句:

① 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② 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④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為學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這段文字相當典型。全段共有十七個句子,用了十七個標點符號。其中成為斷句標志的句末語氣詞共十一個(「乎」「矣」「也」「焉」「哉」),連詞和凝固結構共三個(「則」「而」「然則」),代詞兩個(「之」),句首語氣詞(「豈」,也有人稱之為情態副詞)一個。

當然,我們在抓虛詞標志斷句時,也要注意靈活性,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於」,是介詞,詞性變了。「也」,用在句中舒緩語氣,可點斷,也可不點斷。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記住下面幾種文言文的習慣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以幫助斷句。

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片語,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於」「足以」「得無」「無乃」「何以」「於是」「然則」等。

6.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只是憑著模糊的語感去斷句。我們可以利用語法知識,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根據語法分析確定該如何斷句。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謂、賓時,則容易解決。

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數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動詞位置及和前後詞語關系,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准確率。

另外,文言文語序和現代文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後,修飾語—般在中心詞前。如掌握了文言語序規律,就會為准確標點文言文奠定基礎。可見,語法分析能夠幫助准確斷句。

7.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古人寫文章,十分講究對仗工整,講究對應,講究互相照應,好用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我們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斷句,常常是斷開一處,接著便可斷開幾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於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說,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斷開。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8. 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題目做完後,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後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後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例如:「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資治通鑒》卷十六)這段話中,雖然每句話本身都講得通,但「爭投水死者十餘萬」一句有悖情理:營壘崩潰,打了敗仗,棄甲逃命的兵士,為什麼「爭投水死」呢?他們爭著投水,是為了活命,而不是自殺。因此,正確的標點,應在「爭投水」後加上一個逗號。

9.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階梯,有了它還不能確保走進科學的殿堂,因為進入本身是需要行動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以課本為本,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典範的文言文,培養語感。此外,就像古人說的「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要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

參考資料:http://tieba..com/f?kz=196114156

⑻ 文言文的斷句有什麼方法嗎

文言文斷句口訣

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閑。
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
內容大意全理解,姑可動手把句斷。
聯系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
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
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
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解讀:
不少考生畏懼文言文斷句題。那麼,給文言文斷句有沒有規律可循呢?其實,給文言文斷句有時是有方法可循,有關鍵可抓的。筆者在文言文斷句教學中,查閱大量資料,經過不斷摸索,總結出了一套較為實用的斷句方法。請大家先記住下面的口訣:
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閑。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系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1.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考生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看完了文章,斷句也結束了,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內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的,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好。馬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讀一遍兩遍一晃而過也不行。我們拿到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反復鑽研,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數讀多了,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然後根據文章的內容,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
2. 聯系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
給一段文章加標點,往往有易有難。我們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後,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後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這是一種先易後難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據一些明顯的標志(如下面講到的虛詞、對話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斷開。
另外,我們還要有全文意識,對不易斷開的地方,要聯繫上下文的意思,認真推敲,確定在適當的地方斷句。
3. 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雲」「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雲」「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容。如廣東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類的虛詞特別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篇用了二十七個「也」字,幾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傳為美談。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我們在學習中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有助於斷句:
① 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② 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④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為學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這段文字相當典型。全段共有十七個句子,用了十七個標點符號。其中成為斷句標志的句末語氣詞共十一個(「乎」「矣」「也」「焉」「哉」),連詞和凝固結構共三個(「則」「而」「然則」),代詞兩個(「之」),句首語氣詞(「豈」,也有人稱之為情態副詞)一個。
當然,我們在抓虛詞標志斷句時,也要注意靈活性,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於」,是介詞,詞性變了。「也」,用在句中舒緩語氣,可點斷,也可不點斷。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記住下面幾種文言文的習慣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以幫助斷句。
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片語,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於」「足以」「得無」「無乃」「何以」「於是」「然則」等。
6.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只是憑著模糊的語感去斷句。我們可以利用語法知識,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根據語法分析確定該如何斷句。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謂、賓時,則容易解決。
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數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動詞位置及和前後詞語關系,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准確率。
另外,文言文語序和現代文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後,修飾語—般在中心詞前。如掌握了文言語序規律,就會為准確標點文言文奠定基礎。可見,語法分析能夠幫助准確斷句。
7.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古人寫文章,十分講究對仗工整,講究對應,講究互相照應,好用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我們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斷句,常常是斷開一處,接著便可斷開幾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於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說,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斷開。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8. 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題目做完後,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後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後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例如:「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資治通鑒》卷十六)這段話中,雖然每句話本身都講得通,但「爭投水死者十餘萬」一句有悖情理:營壘崩潰,打了敗仗,棄甲逃命的兵士,為什麼「爭投水死」呢?他們爭著投水,是為了活命,而不是自殺。因此,正確的標點,應在「爭投水」後加上一個逗號。
9.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階梯,有了它還不能確保走進科學的殿堂,因為進入本身是需要行動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以課本為本,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典範的文言文,培養語感。此外,就像古人說的「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要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

⑼ 古文怎樣斷句

可分四步進行:

1、通讀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確判斷所要斷句的文體。如果是有故事情節的傳記文,就必須掌握它的大致情節、中心事件和人物間的關系;如果是議論說理文,就要明確這篇文章的論述中心,再根據中心進一步明確前後的邏輯關系。總之,斷句前,必須把所給文段通讀幾遍,盡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漸進,先易後難

在熟讀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先斷有把握的部分,後斷吃不準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斷開的有 「香爐峰」、「遺愛寺」、 「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較難斷開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勝絕」、「若遠行客過故鄉」等。

對於容易斷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線或標點;對於暫時難以確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後推敲斟酌。

3、藉助「特徵」,巧妙斷句

「特徵」即特殊詞語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曰」「雲」之類的動詞,一類是虛詞。尤其要注意虛詞,因為虛詞使用頻率高,語法功能強,藉助虛詞,能幫助我們准確斷句。

特殊詞語服務斷句,可概括為如下:「曰」後冒號(:)「哉」後嘆(!),「蓋」、「夫」大多在句首,「於」、「而」、「則」、「以」一般在中間,「耶」、「乎」經常表疑問(?),「矣」、「耳」後邊加圓圈(。),「也」、「者」作用錶停頓,或句(。)或逗(,)酌情看。

4、注意句式,輔助斷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齊的句式,或排比,或對偶,或對稱。這種形式有時候可以幫助我們准確斷句,如上述文段中的「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可以根據對稱的句式結構斷成「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

(9)文言文斷句的方法擴展閱讀:

文言文的特點:

1、語法特點

文言文的語法特點主要表現在詞類及詞序兩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話更多的詞類活用現象。

2、詞彙特點

文言文與白話文在詞彙上有很大的差異。這個差異通常必須以詞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條列,才能完整表達。不過,有個特點可以概括性地觀察:文言文的詞彙較為簡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斷句 (文言文斷句四步法)

熱點內容
有什麼好歌 發布:2025-07-08 07:06:26 瀏覽:686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發布:2025-07-08 07:06:19 瀏覽:841
數學老師推薦信 發布:2025-07-08 04:44:51 瀏覽:167
mc另類壓聲教學 發布:2025-07-08 04:35:41 瀏覽:891
古代地理學巨著 發布:2025-07-08 04:35:00 瀏覽:600
松鼠公開課教學設計 發布:2025-07-08 04:08:22 瀏覽:946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