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文言文
⑴ 古文為什麼是從右到左
沾不沾墨不是關鍵。古人的書寫習慣與書寫工具都與後人不同,據說古人寫字,要懸肘舉腕,——今天的一些書法家寫毛筆字仍舊講究這種習慣。懸肘舉腕的情形下,根本不會沾到墨。
我以前見過一篇文章,用甲骨來解釋這個原因,也不能令人信服。甲骨上的文字自有甲骨文的排列規律,並非都是左行的。到底為什麼會縱向自右而左,我還沒見過合理的解釋。可能專門研究書法或古文字的人會知道?
猜測:也許與古人的書寫工具(包括傢具)有關,早期的中國人,傢具與起居習慣跟後人有明顯不同,其發展變化對書法演變曾產生過明顯影響,「縱向自右而左」或許也與此類緣由相關…… 在古時候 都是用毛筆寫子 出於學習的需要 先生(老師)在教學生書法的時候都要求從左往右寫 因為左邊寫完後墨汁沒有干 如果不認真小心的話 寫右邊文字的時候 非常容易把沾到左邊文字的墨汁 這樣學生學習書法的時候想偷懶 想不認真都是不行的 只要看畫面的工整 就能看出是否認真學習了
另外,古代人書是從右到左」不是書寫的原因,是繩編的原因,繩編從右到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古人在沒有衛生紙的年代,左手是專門用來處里排泄門戶的,雖然洗得很乾凈也是有所忌諱,故而文章的結尾就要放在左端。書要捲起來也是從左到右卷,左手一直觸摸的是竹木簡的後面,打開也一樣,最先看到的就是文章的開頭。
⑵ 河右在古文中的意思
「河」古代專指黃河。
所以「河右」是「黃河右邊」的意思。
⑶ 文言文里,「左右「一詞什麼意思
左右
古義(文言文):近旁的人。
今義:左右表方位,概數。
文言文里,「左右「一詞回詳解:答
(1)附近;兩旁。如:余立侍左右。——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2)身邊。如:在帝左右
(3) 近臣;隨從。
如:
太後明謂左右。——《戰國策·趙策》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帥左右登牙城拒戰。——《資治通鑒·唐紀》
左右擁至尹前。——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4)對人不直稱其名,只稱左右,以表示尊敬;信札亦常用以稱呼對方。
如:是故不敢匿意隱情,先以聞於左右。——《史記》
(5) 身邊辦事的人,侍從。
如: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⑷ 文言文中「上、下、左、右」都是什麼意思
左、右
1、方位詞。左和右兩個方面(左手右手)。例如:左右逢源|左右為難|主席台左右的紅旗迎風飄揚。
明·宋濂《看松庵記》:"退坐庵廬,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2、名詞。身邊跟隨的人。例如:吩咐左右退下。
3、動詞。支配;操縱。例如:左右形勢|他想左右我,沒那麼容易!
4、方位詞。用在數目字後面表示概數,跟"上下"相同。例如:年紀在三十歲左右。
5、<方>副詞。反正。例如:我左右閑著沒事,就陪你走一趟吧。
下
一、「下」是名詞時,其主要意思如下:
1、本義:下面,位置在下。例如:《說文》:下,底也。又如:《詩·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再如:《詩·豳風·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2、 地。例如:《山海經·西山經》: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是實為帝之下都。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陰間);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間);下都(神話傳說中稱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3、 臣下;百姓;群眾。例如:《左傳·昭公十八年》:於是乎下陵上替,能無亂乎?又如:全國上下;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屬下相互勾結)
4、 方面。例如:《西遊記》:忽然見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氣,骨都都的冒將上來。
5、 特指湖澤。例如:《書·舜典》: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
6、 地表之下 。例如:《禮記》:夫子疾,莫養於下,請以殉葬。
7、 裡面。例如:《三國演義》:眾軍心下大亂,不敢交戰,各自奔走。
8、 舊時時間單位,相當於「點」。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三下一刻了。
9、 指時間、處所、范圍。例如: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及郡下。
10、 位在下的人。例如:《論語》:不恥下問。又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不忍為之下。再如:《資治通鑒》:上下齊同。
二、「下」是動詞時,其主要意思如下:
1、下來。例如:《左傳》: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又如:《世說新語·方正》:下車引之。再如: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下見小潭。
2、落下;降下。例如:《爾雅》:下,落也。又如:李白《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彎屈。例如:《三國演義》:魏延平日恃功務高,人皆之下。
4、卸下。例如:沈約《和謝宣城》:賓主下塵榻。又如:《樂府詩集·陌上桑》:下擔捋髭須。
5、發表、宣告。例如:《戰國策·齊策》:令初下。又如:清·梁啟超《譚嗣同傳》:詔既下。
6、去;到。例如: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便下襄陽。又如:《資治通鑒》:順江東下。再如: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買舟而下。
7、奪得、攻取、佔領或攻佔。例如:《史記·陳涉世家》:皆下之。又如:《三國演義》:樂毅抉持微弱之燕,下齊七十餘城。
8、歇宿;收留。例如:王勃《滕王閣序》:徐孺下陳蕃之榻。又如:《西廂記》:官人要下呵,俺這里有干凈店房。
9、投降。例如:《韓非子》: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國之可下?
10、居人之下;謙讓。例如:《三國志》:寇恂相下之義,以濟國事。又如:唐·韓愈《師說》: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11、安扎。例如:諸葛亮《兵要》:各依本方下營。
12、拍。例如:《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撫尺一下。又如:清·方苞《獄中雜記》:薄暮下管鍵。
三、「下」是形容詞時,其主要意思如下:
1、身分、地位低。例如:《史記》:吾羞,不忍為之下。
2、幼小。例如:上下(長幼;尊卑)
3、次序或時間在後。例如:《孫子·謀攻》:上下同欲。又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下道齊桓。再如:《史記·魏公子列傳》:自王以下。
上
【上】【 shàng】〈名〉
(1) (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線,線上一短橫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義:高處;上面)
(2) 同本義。
上,高也。——《說文》
宛丘之上兮。——《詩·陳風·宛丘》
施於松上。——《詩·小雅·頡弁》
冬時有嗽上氣疾。——《周禮·疾醫》
雲上於天干。——《易·需》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荀子·勸學》
列其姓名於大堤之上。——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3) 又如:上榮(飛檐。屋檐兩端的挑角);上檉(門框上端的橫梁);上漏下濕(形容屋舍破舊,不蔽風雨);上網(系在箭靶上方的繩子);上丹田(道家謂人的兩眉之間為上丹田);上下肩(上邊和下邊,也指左右兩邊)
(4) 上天;天帝。
文王在上。——《詩·大雅·文王》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5) 又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干天怒(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靈;天神);上都(指天宮)
(6) 上級;尊長;社會的最高層。
觀袁守雖得民,然自喜輕上,其禍非外至也。—— 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宋· 蘇軾《教戰守》
(7) 又如:上流(上輩);上蒸下報(晚輩男人和長輩女子通姦叫「蒸」或「烝」;反之,叫「報」);上戶(富家巨室);上廳(官署);上憲(上司;上級官員);上上乘(等級最高的);上位(高位,顯達的職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輔,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8) 君主;皇帝。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呂氏春秋·察今》
上使外將兵。——《史記·陳涉世家》
(9) 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規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國(漢代諸侯稱帝室為上國,後多指國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獵、玩耍的園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園囿)
(10) 工尺譜里的「do」稱為上
(11) 時間,時候 。三歲上讀得書,五歲上屬得對。——宋·佚名《張協狀元》
(12) 方位詞,邊,畔。
送我乎淇之上矣。——《詩·鄘風·桑中》
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蘇武》
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明史·海瑞傳》
【上】【 shàng】〈形〉
(1) 上等,等級高或品質良好。
上客從趙來。——《戰國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孫子·謀攻》
(2) 又如:上色(上等;高級);上行首(色藝俱佳的妓女);上風官司(占優勢能打贏的官司);上庠(古代的大學;太學);上色徒弟(高徒;出色的徒弟);上樣(上等);上分(上等的福分);上廳行首(色藝最佳的官妓);上才(上等的才能;上等的材料);上卿(指大臣的最高官階)
(3) 時間或次序在前。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膚,食不滿腸。——《商君書·算地》
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樂府詩《陌上桑》
(4) 又如:上件因依(上述因由);上項(前頭);上方(前面);上宙(上古);上葉(前代;先世);上次(前次,上回);上首徒弟(入室弟子,大徒弟);上風頭(風吹來的一方);上番(初番;頭回。多指植物初生)
(5) 遠;久遠。
上稱帝嚳,下道 齊桓。——《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6) 又如:上世(遠古時代);上皇(太古的帝皇)
(7) 猶正,主要意義。如:上事(正業;指君事,國事);上國(京都;又指春秋時齊、晉等中原諸國)
(8) 廣大。
是以能上之。——《淮南子·說山》。注:「大也。」
(9) 又如:上路(大路;通衢);上道(通衢;大路)
(10) 豐足。
從其爵而上下之。——《周禮·司儀》。注:「猶豐殺也。」
與年之上下。——《禮記·禮器》。注:「豐凶也。」
(11) 又如:上收(上等年成,豐收);上歲(豐年);上熟(上等收成)
【上】【 shàng】〈動〉
(1) 登;上升;向上。
下上其音。——《詩·邶風·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從流石蛇行而上。——明· 徐宏祖《游黃山記》
(2) 又如:上圻(上岸);上升(升天);上高台盤(攀高位;向上爬);上仙(道家謂升天成仙);上征(上升);上假(上升,登天);上潮(漲潮)
(3) 上報;呈報。凡死刑獄上,其刑者先俟於門外。——清· 方苞《獄中雜記》
(4) 又如:上復(稟報;奉告);上控(上訴);上詳(向上級呈報請示);上變(向朝廷密告謀反叛亂事件);上功(呈報功勞);上言(進呈言辭)
(5) 進獻,送上。
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戰國策·齊策》
入都,即伏闕上《平黎策》。——《明史·海瑞傳》
臣乃敢上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6) 又如:上本(臣下向皇帝呈送奏本);上表(上奏章);上章(向皇帝上書)
(7) 崇尚,提倡。
上篤厚。——《史記·平津侯主父傳》
治天下者審所上而已。——《漢書·匡衡傳》
上慎旃哉!——《詩·魏風·陟岵》
上農除末,黔首是富。——《史記·秦始皇本紀》
(8) 上繳;交納。如:上印(上繳官印)
(9) 增加;添補。如:上草(給牲口添加飼料);上刑;上測(站測,施用測刑)
(10) 向前;前進 。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楚辭·屈原·涉江》
(11) 又如:上水船(逆流而上的船)
(12) 去;到。
敬亭喪失其資略盡,貧困如故時,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 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唐· 劉禹錫《陋室銘》
(13) 又如:上地(下地耕作);上門怪人(到人家裡去責怪人家);上樁(上場;賭博);上花台(戲曲俗語。逛妓院,嫖妓);上城(進城);上墓(掃墓);上冢(上墳;掃墓);上館子(去酒樓、飯店吃喝);上邊(到邊遠的地方去)
(14) 到任;就職。如:上任;上官(受命上任);上台
(15) 當值。如:上直(上班;當值);上宿(值夜);上番(上班)
(16) 放到;放進。上於盆而養之,蟹白栗黃備極護愛。——《聊齋志異·促織》
(17) 又如:上腰(裝進腰包。多指賺取非分的錢財)
(18) 安裝;裝上。以槍上刺刀相搏擊。——《清稗類鈔·戰事類》
(19) 陷入,遭受。如:上了竿兒(上了鉤;中了圈套);上鬼當(中圈套);上船(設圈套陷害他人)
(20) 合符。如:上不上,下不下(猶言正好;恰恰);上時(最合適的時令)
(21) 教授;學習。如:上書(私熟先生教課);上館(塾師到東家授課)
(22) 燃點。如:上火(點燈);上紙(焚化冥錢;吊喪);上灶(燒飯煮菜);上香(燒香祭祀);上炎(向上燃燒);上鍋(烹煮食物;把食物放入鍋內燒熱)
(23) 擰緊 。如:上弦;上繩(捆綁);
(24) 敬辭,猶進用。如:上謁
(25) 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的趨向或結果等。如:爬上頂峰;登上飛機;考上大學;趕上隊伍;種上莊稼
(26) 記住。如:上心
(27) 塗;搽。如:上葯;上色
⑸ 文言文中的右為西
未別。
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遷」即表示貶官。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古代官職亦有「左」、「右」之別,且以「右」為高。 古代宴會席次,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圖所示:
--1--2
3---4
5---6
--7--8
。「右」,也有例外的情況,即在車騎中,以左為尊位,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見信陵君對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再如《史記·魏公子列傳》中,「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近現代尚「左」,雖不成文,卻也約定俗成,這從很多帶有明顯感情色彩的提法中體現出來。如「男左女右」滲透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以「左派」稱傾向進步的,用「右翼」指反動保守的。不一而足,隨處可見。
⑹ 左和右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左是被貶謫,右則是得到官職方面的升遷。(PS:記得這個還是我們的語文老師講的額) 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首詩的詩名。就是說王昌齡被貶往了龍標這個荒涼的地方) 關於右的,比如右升之類的,一時間也不大好找。 有不懂得,可以追問啊~~~
⑺ 陳寶箴,字右銘,江西義寧人那篇古文全文翻譯
陳寶箴字右銘,江西義寧人。少年時就心懷高尚的志向,他的詩文都有法度,被曾國籓器重。以舉人隨父親陳偉琳治理鄉團,抵禦粵寇。
後來到湖南,做了易佩紳的戎幕,治軍在來鳳、龍山間。石達開來犯,陳寶箴軍隊飢餓疲勞,到永順募捐糧食,糧食到了,鎮守的決心更加堅定,石達開軍隊漸漸撤離了。
寶箴到江西,替席寶田謀 畫計策殲寇洪福瑱,事情結束,授予知府官職,後來超卓提拔河北道。創立 致用精舍,遴選三州學子,延請名師教授。
升遷浙江按 察使,坐事免職。湖南巡撫王文韶推薦他的才幹,光緒十六 年,應召入都,任命官職湖北按察使,署置布政使。二十年, 超擢直隸布政使,進入皇宮回答皇帝提出的問題或質問,當時中東戰事急切,見皇上上形容憂傷,請求每一天讀聖祖御纂周易,希望變而不失去常法。
他所陳述的 奏語非常多,都符合旨意。皇上以為他忠實,命管理糈台,專門上摺奏 事。馬關和約簽訂,哭泣著說:「國家差不多不存在了!」
(7)右文言文擴展閱讀
陳寶箴成就
文化
在維新思想的宣傳和文化教育上,陳寶箴也傾注了自己的心血,重視學校在新政中的作用。時務學堂創辦時,他親自擬就《時務學堂招考示》。陳寶箴又嚴飭各府州縣選送年輕資質聰敏的可造人才來省上學,如無路費,由地方官設法墊給。他又接受梁啟超建議,加收外課生,吸收二十歲以上青年,使之粗明新學。
他在長沙設立南學總會,並在各府縣設立南學分會。繼《湘學報》創辦後,南學會又創辦了《湘學》(日報)作為南學會的機關報。陳寶箴對此給予大力支持。他曾通飭各州縣訂購《湘學》和《湘學報》,並勸紳富自行購買分送。
政治
陳寶箴深知用人是推行新政的組織保證,不改變腐敗吏治,不選拔沉穩堅毅有謀略能改革的人才,就將一事無成。因而,他推行新政的頭一件事就是整頓吏治,選用贊成變之人。
他先後考察彈劾府縣中昏庸無能不稱職的20多名官員,其中有的還是有權有勢的,湖南的吏治遂改觀。同時,陳寶箴請資產階級維新派譚嗣同回籍宣傳維新,並起用了譚嗣同在湘的密友唐才常、老師歐陽中鵠以及皮錫瑞等維新人士。
當梁啟超在上海辦《時務報》受張之洞阻撓時,陳寶箴立即聘請他來湖南任時務學堂總教習。在選用維新人才同時,陳寶箴還注意維新人才的培養。1897年10月他在長沙設立「時務學堂」,隨後他又創辦課吏堂、武備學堂,設立新政局作為籌劃和推行新政的機關。
⑻ 古文中左和右的區別古文中的左右,高低到底是哪個在上
古代以左右為職位高低,但是不是地理位置高度區分。
左:降職(古人以右為上),降到下一個等級
吾極知其左遷。——《漢書·周昌傳》
左遷九江郡司馬。——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右:升職(古人以右為上),升到上一個等級
右遷。
⑼ 右邊的那個文言文
列子乘風而行,飄然自得,駕輕就熟。十五天以後返回;他對於求福的事,沒有拚命去追求。這樣雖然免了步行,還是有所憑借的。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邀游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借什麼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HANGZHOU解放路 語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