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重慶美術館圖片

重慶美術館圖片

發布時間: 2020-11-23 15:15:53

① 報春圖的作品一

梅是我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雲:《若作和羹,爾唯鹽梅。《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詩經·周南》雲:「摽有梅,其實七兮!」在《秦風·終南》、《陳風·墓 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書的記載說明,古時梅子是代酪作為調味品的, 系祭祀、烹調和饋贈等不可或缺東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開始引種馴化野梅使之 成 為家梅---果梅。1975年,我國考古人員在安陽殷墟商代銅鼎中 發現了梅核,這說明早在3200年筋,梅已用作食品。
觀賞梅花的興起,大致始自漢初。《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這時的梅花品種,當系既觀花又結實的兼用品種,恐屬江梅、官粉兩型,而在梅子一邊灑上紅暈。西漢末年揚雄作《蜀都賦》雲:「被以櫻、梅,樹以木蘭。可見約在2000年前,梅已作為園林樹木用於城市綠化了。 朱宣咸以紅梅為題創作了中國畫作品《報春圖》、《報春來》。
作者簡介:朱宣咸(1927年浙江——2002年重慶),中國畫畫家、木刻版畫家、漫畫家與美術活動家。
20世紀40年代初起從事中國畫,中國新興木刻版畫與時政漫畫,由浙江到上海直接參與了魯迅發起的新興木刻版畫運動,以及海上畫派和一系列上海進步美術運動。 1946年加入中華全國美協。
1948年在近代史上著名的上海「《觀察》事件」中被捕。
1949年與劉開渠、楊可揚、張樂平等代表美術界在上海《大公報》發表迎接解放「美術工作者宣言」,該宣言的發表也意味著國統區美術和上海近現代美術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中華全國美術協會、中華全國木刻協會、中華全國漫畫協會「聯合辦事處」工作,參與上海解放初期美術事業籌備建設。同年底隨軍到重慶。
1951年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前身)執委,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成立重慶市美術家協會籌備人,首任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成立重慶國畫院發起人、顧問。重慶美專校創始人、校長。負責重慶市美術攝影展覽辦公室工作、全面主持最早的重慶美術館(解放碑夫子池)工作。
作為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美術事業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對建立、推動和促進20世紀中期與後期重慶美術事業的繁榮、發展與走向全國作出重要貢獻。 被政府授予「獻給共和國創立者」勛章。朱宣咸形成了自己鮮明藝術風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的中國畫具有海上畫派風格與傳承,在版畫方面,早期以歐洲黑白木刻為起源,後來結合了中國藝術的特色。年輕時投身人民美術事業和進步學生運動,半個多世紀以來,創作了一大批洋溢著鮮明藝術精神,充滿著鮮明時代感、社會性與藝術多元性的中國畫、木刻版畫、時政漫畫等作品,1946年起作品入選國內外一系列重要展覽,被中國美術館等收藏,被重要美術文獻收錄;發表作品數千次,在香港、重慶、浙江等地先後舉辦朱宣咸畫展。出版有《朱宣咸作品選》、《朱宣咸花鳥畫選輯》、《朱宣咸木刻版畫集》、《朱宣咸風景木刻版畫選輯》、《朱宣咸漫畫》、《藝術常青—美術家朱宣咸》、《朱宣咸美術作品選》等。生平被載入等國家級美術辭書。

② 西南大學怎麼樣值得報考嗎

西南大學是教育部、農業農村部、重慶市共建的重點綜合大學,是值得報考的學校。西南大學也是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高校。

(2)重慶美術館圖片擴展閱讀:

西南大學溯源於1906年建立的川東師范學堂,幾經傳承演變,1936年更名為四川省立教育學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學院的教育、國文、外文、史地、數學等系與1940年成立的國立女子師范學院合並建立西南師范學院,

農藝、園藝和農產製造等系與1946年創辦的私立相輝學院等合並建立西南農學院。1985年,兩校分別更名為西南師范大學、西南農業大學。2000年,重慶市輕工業職業大學並入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西南農業大學、四川畜牧獸醫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合並組建為新的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西南師范大學、西南農業大學合並組建為西南大學。

③ 我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了中國龍的圖片~並且還有人捕殺它~是條小白龍~感覺像是P出來德~誰能給我解釋一

原圖就在四川美術學院重慶美術館。這所謂的白龍只不過是雕塑系在2014年展出的本科畢業生的雕塑作品,展覽名為「開放的六月」,作者為田勇。這不過又是一個朋友圈中傳播的謠言而已。

④ 羅丹有哪些朋友

[編輯本段]1.奧古斯特·羅丹
(Auguste Rodin1840~1917) 簡介 法國著名雕塑家。1840年11月12日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他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大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奧古斯特·羅丹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羅丹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生平 羅丹進的美術工藝學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寵幸的畫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創建的,學生在這里學習裝幀藝術和制圖。在這里他遇到了終生敬仰的啟蒙老師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個普通的美術教員,但他一開始就鼓勵羅丹忠實於真正的藝術感覺,而不要按照學院派的教條去循規蹈矩。也許正是這種教導影響了羅丹的一生。在此期間,他常去盧浮宮臨摹大師的名畫。由於買不起油畫顏料,羅丹轉到了雕塑班,並從此愛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紹他到當時法國著名的動物雕塑家巴耶(Barye 1796~1875)那裡去學習,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在渡過三年艱苦而勤奮的學習時間後,羅丹躊躇滿志,准備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勒考克把羅丹介紹給當時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Hippolyte Maindron 1801~1884),讓他做為推薦人在羅丹的入學申請書上簽字 ,但這也沒用,羅丹落選了。第二年依然落選。第三年,一個老邁的主持人在羅丹的名字旁邊乾脆寫上:「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就這樣,未來的歐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術學院永遠拒之門外。這對渴望成為雕塑家的年輕的羅丹,是一個沉重打擊。 更大的打擊接踵而來,羅丹心愛的姐姐瑪麗因失戀而入修道院了,兩年之後, 她柔弱的精神和肉體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羅丹的精神在這雙重打擊下徹底崩潰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當了一名修道士。但是羅丹強健的肉體供給他源源不斷的慾望,其中創造慾望在一顆藝術家的心中燃起了難以遏制的火焰,使對上帝和藝術同樣虔誠的羅丹陷入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善良而明達的修道院院長埃瑪爾,從羅丹受壓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創造條件讓羅丹有機會去畫畫和雕刻。當他看到羅丹確有才氣後,就勸說羅丹還俗,去繼續其雕塑事業,「用藝術為上帝服務」。這樣鼓勵羅丹。羅丹用一顆被撫慰而充滿感激的心在修道院為埃瑪爾院長做了一件雕像,這件雕像顯示出23歲羅丹已經具備當一個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勁兒。 羅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邊,在他的幫助和支持下,開始了邊工作邊自學的奮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兒,他就請一個塌鼻的乞丐畢比給他當模特兒。乞丐的醜陋使羅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損的臉上,有著人類所共有的愁苦和凄涼,同時他也想到了那位終生辛苦勞作而孤獨的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從而在羅丹的眼中生活的美醜和藝術的美醜有了不同意義。他創作時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現,將其所要展現的思想內涵容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藝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人們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內容要遠遠超過視覺感受。這一藝術思想正是大師米開朗基羅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經過三百多年後第一次在羅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現,並貫穿其一生,成為它們的靈魂和魅力的源泉。 其實羅丹後來的偉大成就,更多的是得益於他的勤奮好學。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先到一個業余畫家的家裡對著實物畫幾個小時的素描,接著又急忙趕去上學。晚上從學校回來,還要去博物館。當時博物館里有一個專畫人體的學習班。他在那裡要畫上兩個小時。除此之外,他還要抽空到圖書館、博物館,觀摩學習古代的雕塑作品。羅丹是在爭分奪秒地學習和工作,他說:「為了使我的工作不停頓,哪怕是一秒鍾,我每天要工作14個小時。」 羅丹很善於向別人學習,有一天,他正在一根柱子上雕刻植物,對所雕刻的花和莖都很滿意,唯獨對葉片左看右看總是不順眼;雕了修,修和雕,反反復復老是不盡如人意。這時有一個叫康士坦的工匠在旁邊看著,忍不住說:「羅丹你不要老是用一個方法雕,這樣看起來葉子是平的,不生動。……你讓葉子尖突出來對准你,這樣就顯得富有氣韻了。」羅丹聽了很高興,他得到了很大的啟發,照著康士坦說的話去做,果然,植物的葉子就顯得靈活生動了。 羅丹不僅是一位雕塑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他的學生或者助手,哪怕是僅僅有過交往,都在藝術上深受羅丹的影響。但羅丹作為先生從不在藝術觀點上束縛學生們,因此他的學生都能成熟為自己的獨特風格而脫穎而出。他們學習的是羅丹的創造精神,所以其中出類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後與老師齊名。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以此而論,羅丹是最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然而,他的偉大,還在於他的深刻思想:他沒有浪漫派中容易見到的那些弊病,如膚淺的熱情,空洞的誇張,虛假的內涵。他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動人之情,又啟人之思,使我們得以神遊於心靈的波濤,生命的奧義,宇宙的玄遠,創造的神奇。由此觀之,羅丹又超越了浪漫主義,超越了門戶派別,超越了時代和區域,成為歷史星河中一顆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層勞動人民,熱愛自己的祖國,將其畢生投入到對藝術執著追求和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羅丹作品 羅丹藝術術論 在藝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銳利的慧眼,注視到一切眾生萬物之核心;如能抉發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觸及其內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 --羅丹 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飛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內而外開放的。同樣,在美麗的雕刻中,常潛伏著強烈的內心的顫動。這是古代藝術的密。 --羅丹 藝者的德性只是智慧,專注,真誠,意志。 --羅丹 藝術之源,在於內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傳達情感。 --羅丹 最主要的是感受,愛憎,希冀,吟哦,生活。要做藝術家,先要從人做起。 --羅丹 惡是枯乾。 ——羅丹 《羅丹藝術論》是對歐洲雕塑史的科學總結,又是個人經驗的精練概括,其中貫穿著羅丹對前人的崇敬、對名作的卓見和創作的喜悅、深思的刻痕、點滴的自省。當年傅雷先生任教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翻譯此書作「美學講義」發給學生,意在未曾涉及純粹美學之前,先對於美術名作的形式與精神有一確切認識與探討。 重編彩圖本緊扣大師談話,將二百餘幅美術名作與談話內容融為一體,更利於名作的欣賞和名著的理解。 這里只對該書作簡要介紹,阿文建議你去買一本,因為可以放在床頭慢慢的看,還可以聞到書香。裡面有很多精美圖片,書頁的紙質也很好。另外,為了不損壞原書,阿文捨不得掃描,因為掃描圖片的時候要把書壓平,很容易把書弄壞…… 《羅丹藝術論》法國·葛塞爾【著】 傅雷【譯】 年譜 1900年奧古斯特·羅丹在巴黎舉辦作品展,確立他作為一個雕塑家的聲譽。他的主要貢獻在於恢復西方雕塑對人類的理解和對精神世界的表現,被認為是雕刻史上最偉大的肖像雕塑家。 1864年,羅丹隨著名動物雕塑家路易·巴耶學雕塑,由於刻苦努力,進步很快。後又到有「小美術學院」之稱的盧浮宮學畫,畫室主人是第二帝國時代很有名氣的裝飾雕刻大師阿爾貝歐內斯特-加里埃-貝勒斯。經過一段時間學習,羅丹己具備了成為一個優秀雕刻家的條件。35歲之前,羅丹的個人風格還沒有確定,1875年,羅丹訪問義大利,對偉大的米開朗基羅贊賞備至,對其日後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1878年,羅丹展出《青銅時代》引起了不少議論,許多人不承認這是藝術作品,因為它太逼真了,說它是根據真人塑造的。此事對羅丹震動不小,使他開始思考作品的表現問題,他感到極端近似意味著毫無新意,且不利於表現深層的思想感情。因此,羅丹以後的作品形象生動且富於內在的精神氣息。他的代表作《地獄之門》共186個形體,歷時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沒有完成,其中的「思想者」、「吻」等被放大,獨立成為享譽世界的名作。 羅丹的其它主要作品有:《傷鼻的男子》(1864年)、《青銅時代》(1876年)、《聖約翰的說教》(1878年 )、《地獄之門》(1880年-1917年)、《亞當》(1880年)、《夏娃》(1881年)、《加萊義民》(1884年-1886年)、《吻》(1886年)、《巴爾扎克》(1897年)、《雨果》(1897年)。 1917年11月17日,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法國雕刻家羅丹逝世。
[編輯本段]2.少昊建築 藝術指導/軟裝潢設計專家
羅丹女士畢業於成都大學商業美術專業,以美術指導的身份先後任職於深圳、北京的多家設計公司,主要研究領域:創意文化產業、商業陳列美學和室內裝潢藝術,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其研究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羅丹女士還涉足不同領域的藝術和設計范疇,獲得許多寶貴知識和經驗。 羅丹女士於2003年加入少昊建築設計機構,擔任藝術指導一職,主要負責專業研究工作,監督公司小住宅研究和樣板房及商業項目的軟裝潢設計。 此外,她亦協助羅昊先生推動少昊旗下木客創意傢具系列的構想和設計。 有書有筆有肝膽,亦狂亦俠亦溫文。
[編輯本段]3.原長沙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36/10/19 民 族: 漢族 原名羅成偉。湖南邵陽人。中共黨員。1965年畢業於長沙市教師進修學院中文系。1959年參加工作,歷任長沙市南區教育局長,《新創作》雜志副主編,長沙市文化局副局長、正處級調研員,長沙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文學創作一級。湖南省作家協會第三、四屆理事,湖南省科普作家協會第一、二、三屆常務理事及省寓言童話文學研究會首屆和二屆會長,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第四屆副會長。1958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故事集《雞司令》、《不能忘記的故事》、《毛主席的好孩子》、《紅色少年的故事》、《險洞探水》,詩集《龜兔第二次賽跑》、《鴕鳥小莎莎》,寓言集《哈哈飛奇趣寓言》,《伊索和「呵喂先生」》、《孫悟空挑選新猴王》,中篇童話《豬八戒外傳》,長篇童話《綠鼻子「老虎」歷險記》、《超級寶貝古力丁》,中篇科幻小說《神奇的海島》,中篇傳記文學《王勃》、童話集《小嘰嘰歷險記》、低幼童話寓言集《兔子和烏龜第二次賽跑》、科幻小說集《銀魯魯和金貝貝》、《文藝湘軍百家文庫·羅丹卷》、散文集《雁過留聲》、自傳體散文《望斷南飛雁》、古詩詞集《飲翠樓詩詞》等二十餘部。部分作品選入《中國兒童文學精品選》、《中國新文藝大系》、《世界寓言精品五百篇》,並譯有日英外文版本。 長詩《兔子和烏龜第二次賽跑》獲全國第二次少年兒童文藝創作獎,小說集《銀魯魯和金貝貝》獲湖南省首屆兒童文學大獎,《烏鴉喝水的新故事》獲第十一屆陳伯吹兒童文學獎,童話寓言集《老狼柯克傳奇》獲1994年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金駱駝獎,《哈哈飛奇趣寓言》獲1998年第二屆金駱駝創作二等獎。科幻小說《翠島奇事》獲中華少年科幻小說大賽一等獎。曲藝《中流擊水顯風流》獲文化部第三屆群星獎。
[編輯本段]4.廈門工商聯秘書長
(1904.9~1983.3.27)字稚華,號慧印居士,連城人。從小喜愛書畫。1930年來廈,開辦風行印刷社。其間活動在新加坡。1935年回國定居廈門,重操印刷業。刻苦書法,博採眾長,終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書風「羅丹體」。1951年與楊夏林等創辦鷺潮美術學校。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廈門市文聯顧問、廈門市書家協會名譽顧問,並任廈門市政協一至五屆委員、廈門工商聯秘書長。有《羅丹書法藝術》等行世。
[編輯本段]5.蹦床運動員
性別:女蹦床運動員羅丹 生日:1986年3月23日 籍貫:湖南 身高:1.61米 體重:52公斤 項目:蹦床 運動經歷: 1999年進入湖南省隊開始從事專業訓練;2002年11月入選國家隊。 主要成績: 2000年5月全國蹦床錦標賽團體亞軍 2001年5月全國錦標賽團體亞軍、個人第八 2001年11月全運會團體亞軍、個人第四 2002年5月全國蹦床錦標賽團體冠軍、個人亞軍 2003年5月全國蹦床錦標賽團體亞軍、個人第五名 2003年世錦賽團體亞軍
[編輯本段]6.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
1981年生於中國重慶,2000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附中,2004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現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羅中立之子。羅丹油畫 2003年 參加重慶首屆油畫展。(重慶美術館); 參加貴州雙年展。(貴陽); 參加德國卡塞爾MY LAND聯展(卡塞爾大學美術館); 參加第三屆油畫展。(中國美術館) ; 2004年 參加四川美院99…04創作成果展。(重慶美術館); 參加第三屆重慶市美術作品展。(重慶美術館); 參加第十屆全國美展重慶優秀作品(重慶美術館); 參加中法藝術走廊通道展(法國梭邦大學美術館); 2005年 參加成都國際雙年展 新人特展 (成都現代美術館); 參加中韓交流展 (重慶.漢城); 2006 年 參加自我造局 中國當代繪畫展(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 參加中國歸來 (法國.圖盧茲Les Abattoirs當代藝術博物館); 參加重慶辣椒 (青島美術館); 參加來自重慶的當代的繪畫 (加拿大渥太華光洲美術館); 參加嬉戲的圖像 (深圳美術館); 參加我們之間 青與藍 (羅中立。羅丹。聯展) (山藝術。北京。林正藝術空間); 參加今日中國 當代繪畫展 (北京中國美術館); 2007年 參加從西南出發 當代繪畫展 (廣東美術館); 參加貴陽雙年展(貴陽美術館); 參加798藝術節邀請展(北京798); 參加工作是一種態度(上海); 參加2007大學生年度提名展 (北京); 參加同感——當代新銳藝術家展 (成都); 參加新視覺』07——第四屆全國美術院校油畫專業畢業生優秀作品展(何香凝美術館); 參加動漫雙年展。(摩卡現代美術館。上海); 參加重慶直轄10周年優秀作品金彩獎(三峽博物館。重慶); 參加3L4D (形而上畫廊。台灣);
[編輯本段]7.中國作協遼寧分會專業作家
原名羅士垣。廣東興寧人。中共黨員。高中畢業。早年曾任布店學徒、小學教師、汕頭統稅管理所文風雨中黎明書,1938年赴延安抗大學習。後歷任大連日報社社長、鞍鋼機械三廠廠長、中國作協遼寧分會專業作家。1941年開始發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風雨的黎明》,短篇小說集《飛狐口》、《戰斗風雲錄》、《小號手》、《秘密情報員》,話劇劇本《秘密的斗爭》等。

⑤ 神駿圖 現代 徐悲鴻簡介

徐悲鴻簡介
徐悲鴻(1895—1953年),江蘇宜興人,原名壽康。
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之一,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
徐悲鴻父親是個小有名氣的畫家。
自幼承襲家學,研習中國水墨畫。
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留學法國,後又轉往柏林、
比利時研習素描和油畫。
學習畫畫、素描,觀摩、研究西方美術。
1927年回國,先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新中國建立後,任首屆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
徐悲鴻堅持現實主義藝術道路,創作了《田橫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對現代中國畫、油畫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的優秀作品,
在中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巨大作用。
徐悲鴻生平年表: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歲
7月19日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屺(qǐ)亭橋鎮。
父親徐達章是私塾先生,能詩文,善書畫。
母親魯氏從事家務。
徐悲鴻為家中長子,原名壽康。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辛丑)6歲
從父識文斷句。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壬寅)7歲
開始執筆學書,每日揮毫塗寫,
興趣盎然。
1904年(光緒三十年甲辰)9歲
已讀完《詩》、《書》、《易》、《禮》和《左氏傳》等書目。
正式從父習畫,每日臨摹晚清名家吳友如的畫作一幅,並且開始學習調色、設色等繪畫技能。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乙巳)10歲
幫父親在不重要的畫面上填彩敷色。
歲末時,能夠幫鄉里人寫春聯。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戊申)13歲
隨父輾轉於鄰近的鄉村鎮里,賣畫為生。
1912年(民國元年壬子)17歲
獨自到上海賣畫,並想借機學習西畫,
以提高自身的繪畫水平。
1914年(民國三年甲寅)19歲
父親病故。
為養家糊口,返回故鄉並開始在彭城中學擔任圖畫教員,同時在始齊女子學校及宜興女子學校教習圖畫。
1915年(民國四年乙卯)20歲
再次到上海。
在黃警頑、黃震之的扶助下研習法、德文。
結識畫家周湘、高奇峰、高劍父等人。
1916年(民國五年丙辰)21歲
考入法國天主教會主辦的震旦大學。
為猶太人哈同的「哈同花園」創作倉頡像,獲得高額報酬。
結識維新派領袖康有為,並在書畫上深受康氏影響。
1917年(民國六年丁巳)22歲
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
回國後應蔡元培之邀受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
結識著名文人陳師曾。
1918年(民國七年戊午)23歲
爭取到公派赴法留學的機會。
與魯迅會晤。
1919年(民國八年己未)24歲
3月,攜夫人蔣碧薇赴法留學。
5月抵巴黎,入徐梁畫院進修。
後考入巴黎美術學校,受教於弗拉芒格先生,接受正規的西畫教育。
1920年(民國九年庚申)25歲
拜法國著名畫家達仰為師。
1921年(民國十年辛酉)26歲
離開巴黎,轉至經濟蕭條的德國柏林,
問學於畫家康普。
1922年(民國十一年壬戌)27歲
從學於康普的同時,到博物館臨摹著名畫家倫勃朗的畫作,
並常去動物園畫各種動物,以提高寫生能力。
1923年(民國十二年癸亥)28歲
返回法國巴黎繼續學習。
5月,作品《老婦》入選法國國家美術展覽會(沙龍)。
1924年(民國十三年甲子)29歲
未接到北洋政府發放的學費,生活窘迫,
胃病復發。
繪畫技法日臻成熟。
1925年(民國十四年乙丑)30歲
與游歷法國的黃孟圭結伴,途經新加坡回國。
田漢在上海舉行「消寒會」,向文化界人士介紹和舉薦徐氏及其作品。
1926年(民國十五年丙寅)31歲
春日,返回法國。
夏季,至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並在此臨摹藝術大師約斯坦的《豐盛》,受益匪淺。
自感這一年是創作最多的一年,其中不乏得意之作,如油畫《簫聲》、《睡》等。
1927年(民國十六年丁卯)32歲
先後游歷了瑞士及義大利的米蘭、佛羅倫薩、
羅馬等地,觀賞到眾多名家畫作。
5月,法國國家美術展覽會展出其作品9件。
秋,抵達上海,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後改稱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
1928年(民國十七年戊辰)33歲
1月,與田漢、
歐陽予倩組織「南國社」。
在上海成立南國藝術學院,擔任繪畫科主任。
2月,應南京中央大學的聘請任藝術系教授。
10月,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年底辭職。
1929年(民國十八年己巳)34歲
專職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
在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美展匯刊》上連續發表《惑》、《惑之不解》等文章,批判了歐洲美術界的現代形式主義藝術流派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提倡繪畫的寫實性、創新性。
1930年(民國十九年庚午)35歲
完成油畫《田橫五百士》。
夏,在江西南昌走訪民間木雕藝人范振華。
1931年(民國二十年辛未)36歲
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辦個人畫展。
完成《九方皋》第七稿。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壬申)37歲
在參照南齊謝赫提出的中國畫「六法」論的基礎上,根據西洋繪畫的藝術法則提出了在素描創作上應遵循的「七法」。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癸酉)38歲
完成油畫《徯我後》。
應法國國立美術館之邀前往巴黎舉辦中國近代繪畫展。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甲戌)39歲
游歷義大利威尼斯、佛羅倫薩、
羅馬等歷史文化名城。
至德國柏林、前蘇聯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等地舉辦中國近代畫展,宣傳中國傳統繪畫。
此次歐洲之行,在法、比、德、意、蘇共舉辦展覽7次,在各大博物館、大學中成立四處「中國近代美術展覽室」。
這次中國近代繪畫的歐洲巡禮引起了各國的普遍重視,宣傳了中國繪畫藝術。
8月,返回南京。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乙亥)40歲
捐獻作品及收藏,擬在廣西桂林獨秀峰下建一美術館,
由於全國抗戰爆發,未能實現。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丙子)41歲
與汪亞塵、顏文梁等人組織畫會「默社」。
創作《逆風》、《沉吟》、《柳鵲》等畫作。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丁丑)42歲
在香港、廣州、
長沙等地舉辦畫展。
在香港購得視為自己生命的宋人畫《八十七神仙圖》卷。
10月,隨中央大學內遷赴重慶。
創作《巴人汲水》。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戊寅)43歲
繼續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
接受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邀請籌備赴印辦展覽。
10月,攜大批作品離開重慶。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己卯)44歲
在新加坡舉辦籌賑畫展。
在印度國際大學舉辦中國近代畫展。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庚辰)45歲
繼續在印度逗留,與泰戈爾結下深厚的友誼。
在加爾各答舉行作品展。
完成中國畫《愚公移山》。
1941年(民國三十年辛巳)46歲
由印度回國,途經檳城、
怡保、
吉隆坡等地,舉辦畫展,並將幾年來賣畫所得近10萬元美金全部捐出用於抗戰救災。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壬午)47歲
在雲南保山、昆明舉辦畫展。
至重慶,繼續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
在重慶磐溪籌備成立中國美術學院。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癸未)48歲
繼續主持籌辦中國美術學院。
在重慶舉辦畫展。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甲申)49歲
因長期過度疲勞,患嚴重的高血壓及慢性腎炎,
在中央醫院治療7個月,作品銳減。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乙酉)50歲
與蔣碧微女士離婚。
大病未愈,仍堅持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
在郭沫若起草的《文化界對時局進言》上簽名,主張廢除國民黨的一黨專政。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丙戌)51歲
1月,與廖靜文女士結婚。
擔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招納吳作人、李樺、葉淺予、馮法祀等一批有才華的進步美術家執教。
擔任北平美術工作者協會名譽會長。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丁亥)52歲
發表《新國畫建立之步驟》、《當前中國之藝術問題》等重要文章。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戊子)53歲
與夫人廖靜文拒絕隨國民黨南遷,團結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全體師生員工保護學校。
與吳作人、艾中信、董希文、馮法祀等人成立綜合性藝術團體「一二七藝術學會」。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己丑)54歲
出席在前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第一屆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
當選為全國文聯的全國委員、文聯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和北京市人民政協委員。
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1950年(庚寅)55歲
在全國戰斗英雄、勞動模範代表大會上為戰斗英雄畫像。
為創作《毛主席在人民中》畫了大量速寫和構圖。
1951年(辛卯)56歲
抱病到山東導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體驗生活,為勞模、
民工畫像,搜集反映新中國建設的素材。
7月,患腦溢血,半身不遂。
1952年(壬辰)57歲
抱病卧床一年有餘,腦溢血病症尚未完全消除。
自9月起,加強身體鍛煉。
1953年(癸巳)58歲
抱病指導中央美術學院教學工作,為結業班的學生講課,
為教員油畫和素描進修小組上課。
為抗美援朝的志願軍畫《奔馬》。
9月23日,擔任第二次文代會執行主席,腦溢血症復發。
26日晨,逝世於北京醫院。
周恩來總理前往弔唁。
入葬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徐悲鴻藝術之路:
自幼習畫艱難求索
江蘇省宜興縣內有條河叫塘河,
河上有座石拱橋名屺亭橋。
徐悲鴻於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屺亭橋鎮的一個平民家庭,原名壽康,年長後改名為「悲鴻」。
父親徐達章是私塾先生,能詩文,善書法,自習繪畫,常應鄉人之邀作畫,謀取薄利以補家用。
母親魯氏是位淳樸的勞動婦女。
徐悲鴻9歲起正式從父習畫,每日午飯後臨摹晚清名家吳友如的畫作一幅,
並且學習調色、
設色等繪畫技能。
10歲時,已能幫父親在畫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還能為鄉里人寫「時和世泰,人壽年豐」等春聯。
13歲隨父輾轉於鄉村鎮里,賣畫為生,接濟家用。
背井離鄉的日子雖然艱苦,卻豐富了徐悲鴻的閱歷,開拓了其藝術視野。
17歲時,徐悲鴻獨自到當時商業最發達的上海賣畫謀生,並想借機學習西方繪畫,但數月後卻因父親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
志向高遠的徐悲鴻在20歲時再度來到上海,開始了新的人生起步。
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國天主教會主辦的震旦大學,為日後的赴法留學打下了一定的法語基礎。
其間認識了著名的油畫家周湘、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劍父,在畫作上得到了他們的贊許和指點,
增強了繪畫創作的信心。
他還結識了維新派領袖康有為,在其影響下確立了自己的創作思路。
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藝術觀念影響下,他對只重筆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貶薄,認為只有唐代吳道子、
閻立本、李思訓,五代黃筌,北宋李成、范寬等人的寫實繪畫才具精深之妙。
在康有為的支持下,他觀摩各種名碑古拓,潛心臨摹《經石峪》、《爨龍顏碑》、《張猛龍碑》、《石門銘》等,深得北碑真髓,
書法得以長進。
後獲得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的資助,在日本,徐悲鴻飽覽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畫家能夠會心於造物,
在創作上寫實求真,但在創作上缺少中國文人畫的筆情墨韻,無蘊藉朴茂之風。
徐悲鴻從日本歸國後受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
在京期間,相繼結識了蔡元培、陳師曾、梅蘭芳及魯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運動思潮的影響,
樹立了民主與科學的思想。
旅歐深造孜孜不倦
在北洋政府的資助下,
24歲的徐悲鴻到法國學習繪畫。
抵歐之初,他參觀了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國家畫廊、皇家學院的展覽會以及法國的盧佛宮美術館,
目睹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優秀作品。
徐悲鴻深深感到自己過去所作的中國畫是「體物不精而手放佚,動不中繩,如無韁之馬難以控制。
」於是,他刻苦鑽研畫學,並考入巴黎美術學校,受教於弗拉芒格先生,開始接受正規的西方繪畫教育。
弗拉芒格擅長於歷史題材的人物畫,其畫作不尚細節的刻畫而注重色彩的和諧搭配與互襯,對徐悲鴻日後油畫風格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
徐悲鴻每日樂此不疲地進行西洋畫的基本功訓練,上午在巴黎美術學校學習,
下午去敘里昂研究所畫模特兒,
有時還抽空去觀摩各種展覽會。
此期間他有幸結識了著名畫家柯羅的弟子藝術大師達仰,每星期日攜畫到達仰畫室求教。
達仰「勿慕時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畫的藝術思想對他影響較大,使得他沒有追隨當時法國日漸興盛的現代派畫風,
而是踏踏實實地鑽研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學院派藝術,在繼承古典藝術嚴謹完美的造型特點的同時,
掌握了嫻熟的繪畫技巧。
留學4年之後,徐悲鴻的繪畫水平已達到可與歐洲同時期的藝術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畫作品《老婦》入選法國國家美術展覽會(沙龍)。
由於北洋政府一度中斷學費,徐悲鴻被迫轉至消費水平較低的德國柏林。
在那裡,徐悲鴻仍然不放過每一個學習的機會。
他求教於畫家康普,到博物館臨摹著名畫家倫勃朗的畫作,並且常去動物園畫獅子、老虎、馬等各種動物,
以提高自己的寫生能力。
當徐悲鴻重新獲得留學經費後,便立即從德國返回法國繼續學習。
他抓緊每一寸時光,在名師們正規而系統的訓練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鑽研下,繪畫水平日漸提高,
創作出一系列以肖像、
人體、風景為主題的優秀的素描、油畫作品,如《撫貓人像》、《持棍老人》、《自畫像》等。
徐悲鴻在旅歐的最後階段還先後走訪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義大利的米蘭、佛羅倫薩、
羅馬及瑞士等地。
美麗的異國風光令他陶醉,歐洲繪畫大師們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淺。
長達8年的旅歐生涯,塑就了他此後一生的審美意趣、創作理念和藝術風格。
技融中西名垂畫史
學有所成的徐悲鴻在32歲這一年回到中國,
開始在國內投身於美術教育工作,
發展自己的藝術事業。
他參與了田漢、歐陽予倩組織的「南國社」,積極倡導「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國精神」。
他陸續創作出取材於歷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繪畫,這些畫作借古喻今,觀者從中能夠強烈地感受到畫家熱愛祖國和人民的真摯之情。
1931年日軍侵華加劇,民族危亡之際,徐悲鴻創作了希望國家重視和招納人才的國畫《九方皋》;1933年創作了油畫《徯我後》,表達苦難民眾對賢君的渴望之情;
1940年完成了國畫《愚公移山》,贊譽中國民眾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奪取抗日最後勝利的頑強意志。
除此之外,還創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貧婦》等現實題材,《灕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題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動物題材的作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徐悲鴻在擔任政務、行政工作的同時,仍筆耕不輟地進行創作,滿腔熱情地描繪新中國建設中的新人、
新事、新面貌。
他為戰斗英雄畫像,到山東導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體驗生活,為勞模、民工畫像,搜集一點一滴反映新中國建設的素材。
不幸的是,這一切藝術活動因畫家過早地離開人世戛然而止。
徐悲鴻的作品,無論是油畫、國畫還是素描,在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在油畫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義的光與色的表現與古典主義嚴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結合。
在早期中國油畫家中,傑出者首推徐悲鴻。
在素描方面,徐悲鴻成績卓著。
他的素描既是繪畫訓練的習作,為他的國畫和油畫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同時又是具有欣賞和研究價值的藝術品。
其一生中,僅畫人體素描就不止千幅。
徐悲鴻在國畫方面的造詣也很深厚。
他是國畫創新的藝術實踐者,在繼承傳統繪畫的基礎上第一個把歐洲古典現實主義的技法融入到國畫創作中,
創制了富有時代感的新國畫。
以人們熟知的畫家的馬畫為例,從這類作品中既能欣賞到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線條造型和筆墨之美,
又能觀察到物象局部的體面造型和光影明暗。
徐悲鴻憑藉著他的天才智慧、堅毅的精神和畢生的努力,
成為近現代中國畫壇上少有的能夠全面掌握東西方繪畫技法的藝術大師。
創作於1938年,當時日寇侵佔了我大半個中國,
國土淪喪,生靈塗炭,徐悲鴻怨憤難忍。
他畫的負傷雄獅,回首蹺望,含著無限的深意。
他在畫上題寫:「國難孔亟時與麟若先生同客重慶相顧不懌寫此以聊抒懷。
」表現了作者愛國憂時的思想。
這是一幅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傑作。
中國被稱作東方的「睡獅」,現在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中國東北大部分國土,「睡獅」已成了負傷雄獅。
這頭雙目怒視的負傷雄獅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備戰斗、拼搏,蘊藏著堅強與力量。

⑥ 重慶有沒有3D魔幻藝術館

有。
一個是重慶來3D魔幻藝術館源,座落於重慶市游樂園內(南坪會展中心旁),是由《全國3D魔幻藝術巡展》和《英國外星人科學展》共同攜手打造,屬重慶首家集「3D互動藝術與科幻展示」為一體的藝術體驗展覽館。

另外一個是在重慶市渝中區民權路88號日月光廣場負1樓(較場口地鐵站,KFC旁);展覽時間:2013年09月19日--2014年01月05日 營業時間:09:00---22:00

⑦ 在加拿大國家美術館到的這張圖,忘了看是哪個大師的。求問是哪個大師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該畫獲得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放大表現老農的《父親》已成為中國當代人像油畫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羅中立(當時還是四川美院的一名學生)也由此被譽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畫壇的一面旗幟。羅中立的油畫《父親》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價格為400多元。盡管美術館收藏作品支付的僅僅是材料費,但對畫家來說,作品被國家美術館收藏是一種莫大的榮譽。羅中立,1948年出生於重慶郊區,1968年從四川美院附中畢業後主動到大巴山農村生活10年。1980年,尚在四川美院學畫的羅中立以一幅超級寫實主義作品《父親》而一舉成名,該作品以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飽含深情地刻畫出了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深深的打動了無數中國心。1975年的除夕夜,羅中立在他家附近的廁所旁邊,看到一位從早到晚一直叼著旱煙,麻木、呆滯守糞的中年農民。羅中立回憶當時:「一雙牛羊般的眼睛卻死死地盯著糞池。這時,我心裡一陣猛烈的震動,同情、憐憫、感慨……一起狂亂地向我襲來,我要為他們喊叫!」後來,他畫了守糞的農民,之後又畫了一個當巴山老赤衛隊員的農民,最後才畫成現在這幅《我的父親》,開始畫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後改成《我的父親》(又名《父親》)。作為《父親》的「伯樂」,栗憲庭回憶說:「發現《父親》其實很偶然。1980年,羅中立創作完油畫《父親》時還是四川美術學院的學生,當時這幅作品參加四川省青年美展,《美術》雜志社領導去參加了,帶回來一些照片。我是《美術》雜志的責任編輯,有發稿權,在公室看見《父親》照片時,我跟羅中立並沒有交往,之前只是刊發了他的女知青圖等作品。但《父親》讓我特別震動,畫的尺寸是用畫偉人的規格,畫里的農民父親形象強調了真實的面貌,充滿了人性關懷。雖然當時他還是個學生,我還是在1981年第1期《美術》雜志封面上選用了。」栗憲庭當時也是頂著壓力刊發《父親》的,但讓他欣慰的是,《父親》得到了中國青年美展很多評委的認同,隨後《父親》被評了一等獎。當然,在那個年代,這幅畫不可避免要受到非議。有些批評家說,《父親》「污衊了中國農民的形象」,「沒有反映解放後中國農民的新變化」。於是,油畫《父親》在最後定稿時,就有了一處細節的修改。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在父親的左耳上,夾了一支圓珠筆。據說,這樣就體現了解放後的農民已經是有文化的農民了。把一切藝術品都貼上政治標簽,是「文革」期間最為流行的藝術思想。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這種有害的思想流毒還遠未肅清,對油畫《父親》的影響也不能倖免,圓珠筆這個小小細節是那個時代抹不去的標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個細節深刻地詮釋了油畫《父親》本身產生的歷史,成了《父親》的胎記。它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外延意義比用文字來解釋要好得多。2005年,已是四川美院院長的羅中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表示,要重畫《父親》。他說,「當時《父親》的社會性更勝過藝術性。如果在20年之後的今天,讓我再畫《父親》,我會的從繪畫、藝術本身來構思,不會還是社會屬性很多的那種東西」。油畫《父親》所承載的東西是不可能重寫重畫的。《父親》一旦誕生了,它就屬於歷史了。我贊同當年大膽推薦《父親》的資深藝術批評家栗憲庭的觀點,「重畫《父親》沒有意義,即使是畫一個當代農民父親形象也無法超越當年的《父親》」。我想,甚至連那個不倫不類的圓珠筆都不能修改。它可能是敗筆,是政治符號。但它佐證了「文革」後,中國藝術在思想解放的道路上走得如此艱辛;它讓我們今人反省,不要走回頭路,不要重演歷史的笑劇。還有一些比較長貼給你吧9月,《美術》發表了邵養德的長篇文章《創作、欣賞、評論》。文中說:青年畫家羅中立同志創作的《父親》,是幅反映當代農民"疾苦"的油畫。自從在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展出以後,得到很多人的贊賞,感動了的人。足見創作農村題材的主題性繪畫,已受到普遍的重視。但是,藝術家如何反映農民的"疾苦",這是值得探討的重大課題。有的評論者說,《父親》"是當代中國農民的形象",還是"八億農民的父親"呢

⑧ 令你最滿意的一張景物照片是怎樣的

我至今仍在努力拍出最讓我滿意的風景照,每次到一個地方我都會拍很多的風景照,現在為止我還沒有特別滿意的,應該是走過的風景還不夠多吧,還是應該多出去走走的,遇見新的風景,遇見新的人群。

熱點內容
數學老師推薦信 發布:2025-07-08 04:44:51 瀏覽:167
mc另類壓聲教學 發布:2025-07-08 04:35:41 瀏覽:891
古代地理學巨著 發布:2025-07-08 04:35:00 瀏覽:600
松鼠公開課教學設計 發布:2025-07-08 04:08:22 瀏覽:946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