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1、遵循「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這一原理設計了一系列活潑有趣,符合一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活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中國與日本,韓國與日本「比金牌」中讓學生理解多得多,多一些的基礎上啟發學生逆向思考,日本與中國比怎樣,日本與韓國比怎樣,運用類比的方法去探究少得多,少一些的含義,自然順暢,很好的為課堂目標服務。
2、注重學生個性思維的培養。課堂中我既注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不框架學生的思維,力求多種答案。同時也注意引導學生如何逆向思維,例如:有「多得多」就有「少得多。」
3、自主學習,培養數感。在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比一比,說一說,猜一猜,估一估等多種學習活,並融游戲於知識的學習之中,啟發學生通過自主[內容來於斐-斐_課-件_園 FFKJ.Net]探索,合作交流來獲取知識,學生學得開心,學得投入,思維積極.從直觀到抽象,偶合學生的數感,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較好的培養。
4、在課堂教學中,由於學生的課堂紀律還不是很好,使得課堂節奏放慢,因此舉例拓展延伸在本節課中還未能得以很好的落實,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應加強學生課堂紀律的教育。另外,「多得多」,「多一些」學生掌握得不是很好。
Ⅱ 冀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比多少"教學反思
小班幼兒(特別是剛入園不久)對數概念還不清晰,不會運用數數的方式比較兩組物體數量的多少。本班幼兒已初步學會運用重疊法對生活中常見的有關聯的兩組數量一樣的物體進行比較,會初步了解一樣多的含義,但對不一樣數量的兩組物體進行重疊比較時,並不能理解數量的多與少,只是隨意地判斷。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學慣用重疊對應的比較方法,比較兩組物體數量的多少,積累有關一一對應的感性經驗。
2,學習應用「多些」、「少些」、「一樣多」等詞。
3,提高觀察判斷、對應比較、動手操作能力及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是學習運用並放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數量的多少、一樣多;
2,難點是能正確判斷並說出兩組物體誰多誰少。比較物體數量的多少。
活動准備
1、知識經驗准備:幼兒已學過運用重疊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數量的一樣多。 2、材料准備: 紅皮球4個,綠皮球3個;飯碗3個,小勺3把,盆子4個,小弟弟圖像4個,帽子4頂,紅花3朵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皮球。
小朋友,老師這里有好玩的東西,(出示4個紅皮球)這是什麼?(紅皮球)對,(教師貼好紅皮球,出示綠皮球)這是什麼?(綠皮球)我們把紅皮球和綠皮球來比一比,(教師邊講邊將綠皮球一一對應地貼在紅皮球的下面)紅皮球和綠皮球哪個多?哪個少?(紅皮球多,綠皮球少)小朋友回答得真好,現在老師看哪一個小朋友本領最大,能一個人回答紅皮球和綠皮球哪個多?哪個少?(請個別幼兒回答)
2,教師出示飯碗,小勺和盆子 。
小朋友,這是什麼? (飯碗)老師還帶來了勺子(把3把小勺分別放在3個碗里)小朋友,你們看。碗和勺子哪個多?哪個少?還是一樣多?(一樣多)
現在老師又帶來了盆子,邊說邊拿出4個盆子,一一墊在飯下面。然後用教棒指著一個上面沒有飯碗和勺子的盆子問:這個盆子上面有飯碗嗎?(沒有)那麼盆子和飯碗哪個多?哪個少?(盆子多,飯碗少)教師依次問幼兒:飯碗,勺子和盆子哪個多?哪個少?
3,教師出示弟弟、帽子、紅花。
小朋友,現在看誰來了?(小弟弟)天氣很冷,老師給小弟弟戴帽子了。邊講邊把帽子一一對應地戴在小弟弟頭上。小朋友,我們來比一比,弟弟和帽子哪個多?哪個少?還是一樣多?(一樣多)現在我們來給小弟弟戴紅花,邊講邊給3個小弟弟戴紅花。我們來比一比,小弟弟和紅花哪個多?哪個少?(小弟弟多,紅花少)。
4,引導幼兒看教材做練習。
(1)用一對一的方法,把小狗和骨頭連起來。比一比,哪個多,哪個少?
(2) 熊貓和竹筍,哪個多?哪個少?
5,延伸活動。
玩「找椅子「的游戲。
把小椅子擺成一圈,幼兒站在椅子後面聽教師拍手聲,拍手聲一停,幼兒立即找到椅子坐下來。第一次教師拿走一把椅子,第二次增加兩把椅子,每次游戲結束後提問:什麼多?什麼少?第三次可讓幼兒與椅子一樣多。啟發幼兒說出「一樣多「。
教學反思
這節課講的是小班數學比較多少,目的是讓孩子掌握一一對應的方法。
活動開始,我拿出兩種顏色的氣球來引起幼兒的注意。讓孩子說出是紅顏色的多,還是綠顏色的多。大部分孩子都能准確地說出來,接著我進行小結,讓孩子初步了解一一對應的方法。
另外為了能夠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我還准備了小弟弟圖像,帽子,紅花等教具。帽子四頂,紅花三朵。整節課下來感覺課堂氣氛比較好,幼兒也較積極的參與,效果較理想,不足之處就是沒有讓每位幼兒都操作,還有少部分幼兒沒有完全掌握。對於這一點還需改進。
目的是基本達到了,輕度學生基本掌握,中度學生初步掌握,可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游戲這一環節,學生的情緒激昂,他們可能注重的是游戲本身的趣味,而忽視了活動能給他們所帶來的認識。還有鼓勵做得太少,雖然知道有些學生是用猜的,但是也是應該給與表揚,至少參與其中了,不能給予忽視。這節課突出的瑕庇是玩與學的結合不是那麼的理想。通過不斷的反思,我想今後,我會在教學中不斷有突破的。
Ⅲ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比多少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教案——比多少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情景讓學生感知100以內的數的多少,會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估計,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等多種能力,培養數感.
3.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具、學具准備:小棒、卡片、金魚圖等.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0頁.
教學設計
舊知回顧,揭示課題
1.數的組成(個別回答).
a.3個十和6個一是().
b.7個十是().
c.8個一和7個十組成().
[此環節運用了知識遷移的規律,既是對舊知的回顧,又是為新知的鋪墊,從而順暢的揭示出課題.]
2.比較數的大小.
39○3669○9650○50+7
說出比較的方法.今天繼續來學習「比多少」(板書課題).
游戲導入,引出新知
下面我們做個「猜猜看」的游戲,好嗎?在老師手中有一些小棒,猜一猜大約有幾根?(出示小棒.)
[採用「猜猜看」的游戲引入,旨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便於教學的開展.]
生1:我猜大約有70根.
生2:我猜大約有36根.
生3:我猜大約有100根.
生4:我猜大約有40根.
生5:我猜大約有21根.
……
師:大家的答案有這么多,有的猜的答案又相差很多,到底誰猜的較准確呢?下面就這樣,我們先數出一部分(先數出10根),讓學生了解到10根有這么多,再觀察其餘的小棒,做第二次估計.
師:10根是這么多,請小朋友再猜一猜老師手中有多少根小棒.
生:有50根;有40根;有45根;有30根……
Ⅳ 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觀察物體的教學反思怎樣寫
抄教學反思:
1、本襲堂課教學實物與電教化的手段使用是必備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的兩項的應用,使我的教學能更好的服務於學生。
2、在書中13頁,學生做練習的時候,分不清楚哪個圖片是哪道題目的。這需要教師的個別的輔導和課件的展示來解決的問題。
3、通過學生信息的反饋,我發現學生的空間觀念很薄弱,新鮮的事物讓他們正確快速的說出正面、側面存在著問題,還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
Ⅳ 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數學誰的紅果多教學反思
這段時間,我們一直在認識100以內的數,數數、讀數、寫數都是在為《誰的紅果多》這一課打基礎。本節課主要是進一步體會數位的意義,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並發展數感。所以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抓住以上目標,希望讓學生在愉快的教學環境中握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以及能正確的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通過學習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觀察、比較、思維和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為以後學習多位數的大小比較奠定基礎。
一年級上冊我們已經會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並能用符號表示大小,但對100以內數只是初步認識,抽象地比較數的大小仍較為困難。因此,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他們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具體、生動、有趣的情境,使學生從中感知兩個數的大小,再逐步過渡到藉助計數器的比較,最終能抽象地比較數的大小。學生很會總結,得出了幾種不同的方法,例如:通過小猴和小熊拿的兩串紅果直觀的比較得出誰大誰小;還有通過比十位上的數得出數的大小;通過數數的順序比較出數的大小。又通過100和99比較得出數位多的數的就大,數位少的數就小。
我把新授課變成活動課,大大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樂趣,但一年級的孩子自控能力還很弱,對課堂節奏的把握讓我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整節課看似氣氛活躍,卻也存在著一部分學生渾水摸魚, 對學習內容仍模模糊糊。課堂的把握我還需要努力,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不多總結經驗,使自己不斷提高。
Ⅵ 西師版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怎麼寫
要做到讓學生喜歡在課堂上發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必須在平時的課堂教版學中逐步訓練。二年級的語文權教學重點在識字上,而識字一般在第一課時,因此,第一課時的識字就是整個課文的學習開端。開端好不好,直接影響著學生在以後學習課文中的發言積極性。因此,我在每篇課文的第一課時就注重培養學生的發言積極性。
Ⅶ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找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是冀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的內容,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為了使學生感受生活應用的廣泛性,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本節課採取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其最大特點,我認為就是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學習的「再創造」過程,具體表現在: 一、提供合理材料,讓學生在「學」中展開「再創造」 《標准》指出:「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組織學生從猜一猜,這是本節課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找規律」的開始。然後,教師在對學生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進行了獨具匠心的設計,使「圓片、三角形」等又成了學生「再創造」的素材。 二、鼓勵自主探索,讓學生在「做」中「再創造」 「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教學中,教師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極力將數學教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化實踐活動,讓學生如同「在游泳池中學會游泳一樣,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課堂中,教師給10個(4個三角形和6個圓)讓學生在不增減個數的條件下重新排列出那麼多的方法,多麼富有個性化的創造!使學生們驚喜地發現,自己也是一個「研究者、發現者、探索者」! 三、提倡實踐應用,讓學生在「用」中實現「再創造」 把數學經驗生活化,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是數學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中,在學生探索出各種規律後,接著舉例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欣賞有規律的圖片,都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遵循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規律,使學生在研究現實現象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領悟到了數學的無窮魅力。 本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內容安排較多,所以有些環節倉促而過,並且減少了學生的回答次數。 總之,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愉快時刻盪漾在課堂上,創新、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課堂的主旋律。今後,我要繼續學習新課程、新理念提高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