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教案
『壹』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案有沒有《故都的秋》這一課
活動目標:
1、認識手的外形,知道每個手指的名稱,體驗自己的小手本領大願意在集體面前用一句簡短的話說出自己小手的本領。
2、喜歡參與游戲,體驗小手變變變的快樂,嘗試讓幼兒學說短句:我的小手變變變,變成*****。
活動准備:
有一雙大手的「寶寶」形象
『貳』 初二語文作文教案
初二語文第二單元作文教案
捕捉細節 體悟關愛
[教學設想]
本單元以「關愛」為主題,綜合性學習中要求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鑒,寫一篇表現「關愛」話題的親情作文。針對當前很多學生覺得生活平淡枯燥、感受不到什麼動人的東西。不知道如何從平常的生活中選擇材料表現自己,抒發的情感的狀況,我進行了一堂作文指導課。讓學生體悟關愛,來一次心與心的真摯的交流,學會關愛。
[教學課時]
2教時
[教學實錄]
一、導入
古往今來,「關愛」是人間真摯而美好的親情,「愛」這個主題曾被多少詩人謳歌,被多少常人惦念,描寫「愛」的詩文往往最具真情也最能打動人。請你說說看,在我們身邊有哪些互助互愛的事例
二、寫作指導
1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人寫文章,總覺得無話可說,事實上只要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細節進行描寫,說真話訴真情,就能打動讀者
2隻要我們仔細觀察生活,就會發現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小事同樣能體現關愛之情。如果我們在寫作時能盡可能地抓住真實、生動的細節進行定格放大,運用多種手法將細節寫真實、寫具體、寫生動,盡量做到細微之處顯真情,同時用最美的語言將自己的對關愛的體會、理解和感悟真實地表達出來,那麼我們的作文便是成功的。(可結合《背影》一文的寫法對學生作指導)
三、隨堂作文
以「關愛」為話題,自主擬題,寫一篇表現人與人之間友愛互助之情的文章。
要求
1) 說真話訴真情,用生活中的小事體現關愛之情。
2) 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細節進行描寫。
3) 不少於550字。
四、小結
[教學反思]
此次作文使學生們認識到關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的重要性: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而作文又源於生活,只要我們以積極的態度去觀察生活,善於捕捉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亮點,便不會無話可說,無情可抒了。同時此次作文也使學生們受到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學會了以互愛互助的心態抒寫平常的事情,學會了摒棄自私自利、感情虛假等不足之症。也在無形之中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生活處處有真情。有了一顆關愛的心,你就會覺得生活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有意義的。讓我們用心去感悟,學會關愛,擁有一顆關愛的心。
來自網路DOC
『叄』 人教版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
這里有很多,你可以去找找
http://hi..com/ttongyes/blog/item/ec30de3771263c3bb8998f1b.html
[八年級語文]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案
[八年級語文]蘇教版八年級(初二)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八年級語文]《海燕》教學設計7
[八年級語文]《海燕》教學設計8
[八年級語文]《再塑生命》教學設計4
[八年級語文]《藤野先生》教學設計11
[八年級語文]《雪》教學設計
[八年級語文]《雪》教學設計2
[八年級語文]《雪》教學設計3
[八年級語文]《雪》教學設計4
[八年級語文]《組歌》教學設計2
[八年級語文]《組歌》教學設計3
[八年級語文]《組歌》教學設計4
[八年級語文]《獻給母親的歌》教學設計5
[八年級語文]《敬畏自然》教學設計
[八年級語文]《海燕》教學設計
[八年級語文]《海燕》教學設計2
[八年級語文]《組歌》教學設計
[八年級語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設計
[八年級語文]《巴金短文兩篇》教學設計2
[八年級語文]《巴金短文兩篇》教學設計3
[八年級語文]《巴金短文兩篇》教學設計4
[八年級語文]《巴金短文兩篇》教學設計5
[八年級語文]《海燕》教學設計3
[八年級語文]《海燕》教學設計4
[八年級語文]《海燕》教學設計5
[八年級語文]《海燕》教學設計6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海洋憂思錄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我的長生果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蘆花盪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藤野先生1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阿西莫夫短文兩篇1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阿西莫夫短文兩篇2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阿西莫夫短文兩篇3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阿西莫夫短文兩篇4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1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2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3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阿長與山海經1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阿長與山海經3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阿長與山海經4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阿長與山海經5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背影2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背影3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背影4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背影5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讀碑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讀碑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背影1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蠟燭2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蠟燭3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蠟燭4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蠟燭5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蠟燭6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創造學思想錄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海思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蒙娜麗莎微笑揭秘1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蒙娜麗莎微笑揭秘2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詩三首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新聞兩則15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蠟燭1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聽潮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我的長生果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蘆花盪1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蘆花盪2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蘆花盪3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一個少年的筆記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七根火柴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中國石拱橋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藤野先生2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藤野先生3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藤野先生4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1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岳陽樓記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新聞兩則1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新聞兩則2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我的母親1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我的母親2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我的母親3
[八年級語文]八年級語文我的母親4
『肆』 八年級下語文版教案
漢樂府《長歌行》
作品簡介:
漢樂府 「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秦及西漢輝帝時都設有「樂府令」。漢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采民間歌謠和樂曲。魏晉以後,將漢代樂府機關所搜集演唱的詩歌,統統稱為樂府詩。
漢樂府創作的基本原則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它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現實。漢樂府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它的敘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於選取典型細節,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雜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漢樂府已產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詩。流傳下來的漢代樂府詩,絕大多數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編著的《樂府詩集》中。
原文: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注釋:
此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本詩是其中的一首。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葵:古代的一種蔬菜。 晞:曬干。 陽春:就是春天,是陽光和露水充足的時候。 布:散布,灑滿。 德澤:恩澤。 秋節:秋季。節,時節,節令。 焜黃:枯黃。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里可以按古音讀作。 百川:無數條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譯:
園中的葵菜呵鬱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賞析:
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簡評: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里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後,曬幹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艷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廉聲 長篇小說 《長歌行》作者後記——姑且當作寫作背景吧
十幾年前,
我有機會到北京求學。那時候北京的文學氛圍真是十分的濃烈。我們這個作家研究生班聚集了全國最優秀的青年作家,莫言、余華、洪峰、劉震雲、遲子建、畢淑敏等等,幾十個人整天泡在魯迅文學院小小的牆院里,吃大白菜,喝玉米粥,聽教授講課,聽專家講座。最樂意有編輯來組稿,就有機會改善伙食,到外面小餐館吃涮羊肉,喝紅星二鍋頭。也有體育運動,主持人是洪峰,下課後十幾個笨手笨腳的大男人就在幾十平方米的水泥籃球場上踢足球,時不時咣咣地踢碎一側住房的玻璃窗,然後照價賠償;再就是下圍棋,還舉行圍棋比賽。我和余華、陳虹等幾個是新學的,有一陣下得如痴如醉,半夜能聽到余華和陳虹兩位男女同學為一盤棋的輸贏發出嘹亮的吵聲……此外還有什麼?那就是同學間的閑聊,天南地北,無所顧忌地聊,聊文學,聊各地風情,聊飲食男女。西北漢子雷建政聊到激動時便要唱甘南地區的「花兒」,那悠長的拖腔帶著蒼涼與悲情,久拂不去。
在這種獨特的氛圍中讀書三年,讓我感悟到文學的真諦。在遠離家鄉的北京,在濃重而久遠的思鄉情緒中,我找到了自己文學中的立足之地,感覺便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莫言找到了「山東高密東北鄉」這塊沃土,余華的小說中少不了河溝交錯的江南水網地帶的特定環境,遲子建至今寫的還是她的家鄉漠河的風土人情,劉震雲也走不出他的出生地河南「塔鋪」,也就是後來的「故鄉黃花」地,而我的立足之地,便是我的家鄉浙西天目山。
年少時,時常聽說一些舊時的人物故事。抗戰時天目山是浙西行署所在地,有大量駐軍及各種機構,包括劇社、報社、少年營、婦女營等。那時發生了許多戰事,有的確實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我的父輩、祖父輩,他們對那場戰爭留下了許多痛苦的記憶。還有大量的歷史資料。沒有哪次戰爭有抗日戰爭記錄得這么多,留下這么復雜曲折故事的。這是一段豐富浩瀚如同海洋的歷史,有如一個極大的露天富礦。這些年我走訪了許多老人,查閱了許多資料,臨安縣志,於潛縣志,昌化縣志,幾個不同年代版本的,還有杭州市志,浙江省志,還在北京圖書館查閱相關歷史檔案。小說《長歌行》中寫風嘯崗狙擊日軍那場戰役,是實事,那場戰役打得極慘烈,死傷上千人,參戰的廣西軍身上僅穿著短褲短衫,在冰天雪地里與日軍作戰,戰後收殮死去將士屍首,其中好些是凍死的。
就在畢業前那個夏天,我寫出了《月色猙獰》、《觀雲山舊事》等小說,很快便在《收獲》和《天津文學》上發表了。而後一發而不可收,連續寫了幾十個中短篇,在全國十幾家刊物上發表,結集出版了中篇小說集《戰爭故事》和短篇小說集《觀雲山舊事》,還有一部人物故事組接的長篇小說《疲於奔命》。
但我總有未盡興之感,想寫一部全面反映那個時代的長篇巨作。1998年初,剛上任主持省作協工作的黃亞洲帶盛子潮、洪治綱等來我家走訪,聽我說起這個題材,便竭力鼓動我把這部小說寫出來。在朋友們的支持催促下,我花了兩三年時間寫成此書,又經出版社主編、責編的指點,多次修改,歷時五六年之久,才最終出版,終於了卻一個心願,可以長長地舒出一口氣了。
此時的我,如同一個泳者在江湖中遊了很久,終於到達對岸,拖著倦乏的腳步,身上帶著水汽,坐在河岸上,微喘著回望那片浩渺的水域,心情是恬靜而快慰的。我完成了一項有意義的事,我相信,至少對我來說,對我的家鄉來說,它是有價值的。
回答者:關大掌櫃 - 副總裁 十一級 2-26 18:07
--------------------------------------------------------------------------------
天灰濛蒙的,幾絲光線從蒼穹的邊際照射過來,穿透了窗紗,輕柔地撫在我有些疲憊的臉上。
空氣清新得很,泥土松軟濕潤。我漫步於園中小徑,忽然聞到一線熟悉的氣息。漸行漸濃,眼前突然出現一片碧透的葵菜園。一顆顆稚嫩鮮綠的葵菜,挺著淺綠色的身子,看上去是那麼柔軟而嬌弱。遠遠望去好似綠茵茵的絲綢,令人舒適又溫馨!
一陣涼風輕輕拂過,幾顆圓潤的露珠隨著葉片的弧度滾滑著,顫顫微微的。突然,從葉間躍起,在空中劃出閃亮的一線,瞬間跌落,滲入泥土中。還有的在翠嫩的葉片映襯下,翩翩起舞。晶瑩剔透的露珠閃著清澈的光亮,宛如夜幕中明凈的星星,又好似鑲嵌於深海的珍珠。平凡間亮出了眩目的光澤,樸素卻又耀眼。
太陽升起,光線柔和,淡淡的,像是一層薄紗籠罩著大地。明媚的陽光給鬱郁蔥蔥的蔬菜抹上了一層金色。茂盛的樹葉縫隙間露出了星星點點的光芒,隨風盪漾著,渲染了明朗的晴空。
無意間,視線落在蔬菜上。「露珠呢?」我吃了一驚。傷心地撫著葉子,手心有一點露水殘留的濕潤。忽然,心間燃起了一絲喜悅。有一顆正在蔬菜上倔強掙扎的露珠。她抵抗似的沿著葉子悠然滑落至莖部,依依不捨,羞澀的躲避著。但她逃不脫命運的枷鎖,陽光終將她迅忽的倩影溶進了我們的記憶里。
露珠兒終於不見了!淚眼朦朧的我,恍然進入一段秋的夢境。那是一條寂靜無人的街巷。兩旁的梧桐,枯黃枯黃的。腳下不時發出樹葉清脆慘烈的哭泣聲。一片褐黃色、已是千穿白孔的枯葉很慢很慢地掉落,飄至肩上。霎時,刺骨的狂風掀起,落葉漫天飛舞,彷彿來到一片暗黃的世界。發絲零亂地飄動,葉落滿了身。
這一刻,沉寂了許久的悲傷湧起、爆破。一股酸澀、憂傷淌遍了身體的每一個角落。不知不覺中淚流滿面。難忘曾經燦爛的時光;遺憾已經消逝的事物;感嘆這悲傷的宿命;痛恨殘忍的輪回——吞噬了葉片綠色的期盼 ,給予的卻是歲月輾出的凋零。
然而溪流打眷卷兒,托著枯竭的葉子快樂地順山勢淌下。激烈而澎湃,卻又一恍而過。他們孜孜不倦,默默無聞,最後又一起匯注成大海。而那模糊的軌跡也隨著生命的飛逝而搜尋不會。
青春與衰老,健壯與老弱,希望與絕望才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生。生命不在於長短,在於它的過程與意義。若是能在暮年時,追憶過去的精彩,這是一種幸福。此刻起,讓我們為了自己的藍圖添上絢麗一筆!
參考資料:東格致學生網路互動平台
回答者:sweetsindy - 試用期 一級 2-26 18:09
--------------------------------------------------------------------------------
漢樂府《長歌行》
作品簡介:
漢樂府 「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秦及西漢輝帝時都設有「樂府令」。漢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采民間歌謠和樂曲。魏晉以後,將漢代樂府機關所搜集演唱的詩歌,統統稱為樂府詩。
漢樂府創作的基本原則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它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現實。漢樂府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它的敘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於選取典型細節,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雜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漢樂府已產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詩。流傳下來的漢代樂府詩,絕大多數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編著的《樂府詩集》中。
原文: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注釋:
此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本詩是其中的一首。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葵:古代的一種蔬菜。 晞:曬干。 陽春:就是春天,是陽光和露水充足的時候。 布:散布,灑滿。 德澤:恩澤。 秋節:秋季。節,時節,節令。 焜黃:枯黃。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里可以按古音讀作。 百川:無數條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譯:
園中的葵菜呵鬱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賞析:
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簡評: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里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後,曬幹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艷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廉聲 長篇小說 《長歌行》作者後記——姑且當作寫作背景吧
十幾年前,
我有機會到北京求學。那時候北京的文學氛圍真是十分的濃烈。我們這個作家研究生班聚集了全國最優秀的青年作家,莫言、余華、洪峰、劉震雲、遲子建、畢淑敏等等,幾十個人整天泡在魯迅文學院小小的牆院里,吃大白菜,喝玉米粥,聽教授講課,聽專家講座。最樂意有編輯來組稿,就有機會改善伙食,到外面小餐館吃涮羊肉,喝紅星二鍋頭。也有體育運動,主持人是洪峰,下課後十幾個笨手笨腳的大男人就在幾十平方米的水泥籃球場上踢足球,時不時咣咣地踢碎一側住房的玻璃窗,然後照價賠償;再就是下圍棋,還舉行圍棋比賽。我和余華、陳虹等幾個是新學的,有一陣下得如痴如醉,半夜能聽到余華和陳虹兩位男女同學為一盤棋的輸贏發出嘹亮的吵聲……此外還有什麼?那就是同學間的閑聊,天南地北,無所顧忌地聊,聊文學,聊各地風情,聊飲食男女。西北漢子雷建政聊到激動時便要唱甘南地區的「花兒」,那悠長的拖腔帶著蒼涼與悲情,久拂不去。
在這種獨特的氛圍中讀書三年,讓我感悟到文學的真諦。在遠離家鄉的北京,在濃重而久遠的思鄉情緒中,我找到了自己文學中的立足之地,感覺便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莫言找到了「山東高密東北鄉」這塊沃土,余華的小說中少不了河溝交錯的江南水網地帶的特定環境,遲子建至今寫的還是她的家鄉漠河的風土人情,劉震雲也走不出他的出生地河南「塔鋪」,也就是後來的「故鄉黃花」地,而我的立足之地,便是我的家鄉浙西天目山。
年少時,時常聽說一些舊時的人物故事。抗戰時天目山是浙西行署所在地,有大量駐軍及各種機構,包括劇社、報社、少年營、婦女營等。那時發生了許多戰事,有的確實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我的父輩、祖父輩,他們對那場戰爭留下了許多痛苦的記憶。還有大量的歷史資料。沒有哪次戰爭有抗日戰爭記錄得這么多,留下這么復雜曲折故事的。這是一段豐富浩瀚如同海洋的歷史,有如一個極大的露天富礦。這些年我走訪了許多老人,查閱了許多資料,臨安縣志,於潛縣志,昌化縣志,幾個不同年代版本的,還有杭州市志,浙江省志,還在北京圖書館查閱相關歷史檔案。小說《長歌行》中寫風嘯崗狙擊日軍那場戰役,是實事,那場戰役打得極慘烈,死傷上千人,參戰的廣西軍身上僅穿著短褲短衫,在冰天雪地里與日軍作戰,戰後收殮死去將士屍首,其中好些是凍死的。
就在畢業前那個夏天,我寫出了《月色猙獰》、《觀雲山舊事》等小說,很快便在《收獲》和《天津文學》上發表了。而後一發而不可收,連續寫了幾十個中短篇,在全國十幾家刊物上發表,結集出版了中篇小說集《戰爭故事》和短篇小說集《觀雲山舊事》,還有一部人物故事組接的長篇小說《疲於奔命》。
但我總有未盡興之感,想寫一部全面反映那個時代的長篇巨作。1998年初,剛上任主持省作協工作的黃亞洲帶盛子潮、洪治綱等來我家走訪,聽我說起這個題材,便竭力鼓動我把這部小說寫出來。在朋友們的支持催促下,我花了兩三年時間寫成此書,又經出版社主編、責編的指點,多次修改,歷時五六年之久,才最終出版,終於了卻一個心願,可以長長地舒出一口氣了。
此時的我,如同一個泳者在江湖中遊了很久,終於到達對岸,拖著倦乏的腳步,身上帶著水汽,坐在河岸上,微喘著回望那片浩渺的水域,心情是恬靜而快慰的。我完成了一項有意義的事,我相信,至少對我來說,對我的家鄉來說,它是有價值的。
回答者:我不是人Nic - 助理 二級 2-26 18:18
--------------------------------------------------------------------------------
漢樂府 「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秦及西漢輝帝時都設有「樂府令」。漢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采民間歌謠和樂曲。魏晉以後,將漢代樂府機關所搜集演唱的詩歌,統統稱為樂府詩。
漢樂府創作的基本原則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它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現實。漢樂府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它的敘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於選取典型細節,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雜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漢樂府已產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詩。流傳下來的漢代樂府詩,絕大多數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編著的《樂府詩集》中。
回答者:可樂加冰№龍 - 試用期 一級 3-5 00:44
--------------------------------------------------------------------------------
漢樂府《長歌行》
作品簡介:
漢樂府 「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秦及西漢輝帝時都設有「樂府令」。漢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采民間歌謠和樂曲。魏晉以後,將漢代樂府機關所搜集演唱的詩歌,統統稱為樂府詩。
漢樂府創作的基本原則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它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現實。漢樂府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它的敘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於選取典型細節,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雜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漢樂府已產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詩。流傳下來的漢代樂府詩,絕大多數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編著的《樂府詩集》中。
原文: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注釋:
此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本詩是其中的一首。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葵:古代的一種蔬菜。 晞:曬干。 陽春:就是春天,是陽光和露水充足的時候。 布:散布,灑滿。 德澤:恩澤。 秋節:秋季。節,時節,節令。 焜黃:枯黃。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里可以按古音讀作。 百川:無數條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譯:
園中的葵菜呵鬱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賞析:
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簡評: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里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後,曬幹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艷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廉聲 長篇小說 《長歌行》作者後記——姑且當作寫作背景吧
十幾年前,
我有機會到北京求學。那時候北京的文學氛圍真是十分的濃烈。我們這個作家研究生班聚集了全國最優秀的青年作家,莫言、余華、洪峰、劉震雲、遲子建、畢淑敏等等,幾十個人整天泡在魯迅文學院小小的牆院里,吃大白菜,喝玉米粥,聽教授講課,聽專家講座。最樂意有編輯來組稿,就有機會改善伙食,到外面小餐館吃涮羊肉,喝紅星二鍋頭。也有體育運動,主持人是洪峰,下課後十幾個笨手笨腳的大男人就在幾十平方米的水泥籃球場上踢足球,時不時咣咣地踢碎一側住房的玻璃窗,然後照價賠償;再就是下圍棋,還舉行圍棋比賽。我和余華、陳虹等幾個是新學的,有一陣下得如痴如醉,半夜能聽到余華和陳虹兩位男女同學為一盤棋的輸贏發出嘹亮的吵聲……此外還有什麼?那就是同學間的閑聊,天南地北,無所顧忌地聊,聊文學,聊各地風情,聊飲食男女。西北漢子雷建政聊到激動時便要唱甘南地區的「花兒」,那悠長的拖腔帶著蒼涼與悲情,久拂不去。
在這種獨特的氛圍中讀書三年,讓我感悟到文學的真諦。在遠離家鄉的北京,在濃重而久遠的思鄉情緒中,我找到了自己文學中的立足之地,感覺便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莫言找到了「山東高密東北鄉」這塊沃土,余華的小說中少不了河溝交錯的江南水網地帶的特定環境,遲子建至今寫的還是她的家鄉漠河的風土人情,劉震雲也走不出他的出生地河南「塔鋪」,也就是後來的「故鄉黃花」地,而我的立足之地,便是我的家鄉浙西天目山。
年少時,時常聽說一些舊時的人物故事。抗戰時天目山是浙西行署所在地,有大量駐軍及各種機構,包括劇社、報社、少年營、婦女營等。那時發生了許多戰事,有的確實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我的父輩、祖父輩,他們對那場戰爭留下了許多痛苦的記憶。還有大量的歷史資料。沒有哪次戰爭有抗日戰爭記錄得這么多,留下這么復雜曲折故事的。這是一段豐富浩瀚如同海洋的歷史,有如一個極大的露天富礦。這些年我走訪了許多老人,查閱了許多資料,臨安縣志,於潛縣志,昌化縣志,幾個不同年代版本的,還有杭州市志,浙江省志,還在北京圖書館查閱相關歷史檔案。小說《長歌行》中寫風嘯崗狙擊日軍那場戰役,是實事,那場戰役打得極慘烈,死傷上千人,參戰的廣西軍身上僅穿著短褲短衫,在冰天雪地里與日軍作戰,戰後收殮死去將士屍首,其中好些是凍死的。
就在畢業前那個夏天,我寫出了《月色猙獰》、《觀雲山舊事》等小說,很快便在《收獲》和《天津文學》上發表了。而後一發而不可收,連續寫了幾十個中短篇,在全國十幾家刊物上發表,結集出版了中篇小說集《戰爭故事》和短篇小說集《觀雲山舊事》,還有一部人物故事組接的長篇小說《疲於奔命》。
但我總有未盡興之感,想寫一部全面反映那個時代的長篇巨作。1998年初,剛上任主持省作協工作的黃亞洲帶盛子潮、洪治綱等來我家走訪,聽我說起這個題材,便竭力鼓動我把這部小說寫出來。在朋友們的支持催促下,我花了兩三年時間寫成此書,又經出版社主編、責編的指點,多次修改,歷時五六年之久,才最終出版,終於了卻一個心願,可以長長地舒出一口氣了。
此時的我,如同一個泳者在江湖中遊了很久,終於到達對岸,拖著倦乏的腳步,身上帶著水汽,坐在河岸上,微喘著回望那片浩渺的水域,心情是恬靜而快慰的。我完成了一項有意義的事,我相信,至少對我來說,對我的家鄉來說,它是有價值的。
回答者:關大掌櫃 - 副總裁 十一級 2-26 18:07
--------------------------------------------------------------------------------
天灰濛蒙的,幾絲光線從蒼穹的邊際照射過來,穿透了窗紗,輕柔地撫在我有些疲憊的臉上。
空氣清新得很,泥土松軟濕潤。我漫步於園中小徑,忽然聞到一線熟悉的氣息。漸行漸濃,眼前突然出現一片碧透的葵菜園。一顆顆稚嫩鮮綠的葵菜,挺著淺綠色的身子,看上去是那麼柔軟而嬌弱。遠遠望去好似綠茵茵的絲綢,令人舒適又溫馨!
一陣涼風輕輕拂過,幾顆圓潤的露珠隨著葉片的弧度滾滑著,顫顫微微的。突然,從葉間躍起,在空中劃出閃亮的一線,瞬間跌落,滲入泥土中。還有的在翠嫩的葉片映襯下,翩翩起舞。晶瑩剔透的露珠閃著清澈的光亮,宛如夜幕中明凈的星星,又好似鑲嵌於深海的珍珠。平凡間亮出了眩目的光澤,樸素卻又耀眼。
太陽升起,光線柔和,淡淡的,像是一層薄紗籠罩著大地。明媚的陽光給鬱郁蔥蔥的蔬菜抹上了一層金色。茂盛的樹葉縫隙間露出了星星點點的光芒,隨風盪漾著,渲染了明朗的晴空。
無意間,視線落在蔬菜上。「露珠呢?」我吃了一驚。傷心地撫著葉子,手心有一點露水殘留的濕潤。忽然,心間燃起了一絲喜悅。有一顆正在蔬菜上倔強掙扎的露珠。她抵抗似的沿著葉子悠然滑落至莖部,依依不捨,羞澀的躲避著。但她逃不脫命運的枷鎖,陽光終將她迅忽的倩影溶進了我們的記憶里。
露珠兒終於不見了!淚眼朦朧的我,恍然進入一段秋的夢境。那是一條寂靜無人的街
『伍』 初二年級語文27課教案
這是上冊的:
短文兩篇
【教學構想】
《短文兩篇》所選的兩篇文章雖然文字不多,卻十分優美。
對於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筆者有以下思考:
1.注意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文言文因離我們時代久遠,且文字簡約、語言精深,學生讀起來覺得澀口,難以理解,因而產生厭惡情緒。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要運用多種方法,挖掘教材中新穎有趣的內容,補充學生感興趣的資料,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
2.重視對課文的誦讀。
「教學千法讀為本」,這是學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鑰匙。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多種誦讀形式交錯進行,在反復的誦讀中,感知文章的大意,品味語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豐富知識底蘊,培養文言語感。
3.注意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給予學生學習的主動權。
文言文課堂教學大多還是教師「包辦」,學生在被動中接受教師的所謂知識傳播。其實,文言文學習有一定的規律,要讓學生善用歸類:比較法進行詞句學習,總結歸納,長期堅持,學生的積累多了,理解能力也就會提高。教學中可放手讓學生去學,學生在自己的動腦、動口、動手中達到知識的積累的目的。
4.注意「文」、「言」並重。
在教學中應以「文」的領悟帶動對「言」的理解。因為文章中的詞句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載體,「文」才是「言」的最堅實的根基。如果只著眼於詞句的學習,而忽視它所承載的豐富的思想感情,那必然是捨本逐末。對於第二篇短文的教學,我把重點放在對作者情感態度的理解,並聯系實際,注重喚起學生的體驗,希望能在處世態度方面給學生以有益的啟示。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品味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
3.指導朗讀,熟讀成誦,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積累文言詞語,學習寫景狀物的方法。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難點: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師生共同賞讀《答謝中書書》.。以背誦為突破口,指導學生美讀課文;在反復誦讀中,整體感知文意;激發學生的想像,再現畫面,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詩情畫意;深入研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回憶舊知,導人新課
1.古人雲「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景物曾經引起了古今無數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請同學們搜索自己的記憶庫,背誦一些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文。(《望岳》、《沁園春雪》、《與朱元思書》、《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們又將一起欣賞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謝中書書》。
(以回憶詩詞導入可以鞏固所學,也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們入境。)
2.學生自己書寫標題,解題,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日「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有關作家作品介紹:齊高帝曾經召陶弘景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後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後,他「禮聘不
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像聽到fllI樂一樣如痴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把書寫標題及解題的權利教給學生,教師從旁補充,意在強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意識。)
二、反復誦讀,師生探討背誦的方法
1.指名讀,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駢文的朗讀節奏。
2.教師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3.教師提問:根據你們學習文言文的經驗,如若要求大家很快將短文背下來,你有什麼好辦法?
教師總結:翻譯記憶法(在讀懂詞句含義的基礎上記憶);
情境再現法(將內容想像為豐富的畫面方便記憶);舉綱張目法(抓住文章脈絡記誦,就能條理清晰地記住全文內容);關鍵詞句記憶法(抓住句中一些關鍵的字詞帶動全句的記憶)。
學生的回答大多是自己的經驗之談,可能概括性不強,教師要善於將學生的回答加以提升明確。
師:學無定法,關鍵是適合自己。今天咱們不妨用這些辦法來學習這篇小品,看看最適合你的方法是什麼?
(這一環節為全堂課的學習定下主調,以誦讀作為學習的主旋律,將文言文的背誦作為教學目標,旨在引導學生克服畏懼文言背誦的心理,同時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與規律。)
三、利用翻譯記憶法,初背全文
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學生圈點短文中的重點字詞,結合注釋翻譯全文。如有拿不準的可以與同桌商量,仍然無法解決的可以直接寫在黑板上老師預留的地方。
2.教師明確重點字詞。
五色交輝:交相輝映 曉霧將歇:消散 夕陽欲頹:墜落 四時俱備:都 能與其奇者:參與;傑出
3.請一個小組接龍翻譯短文。
4.學生嘗試背誦短文。(若不能背可以讀文)
(這一環節其主要目的仍是落實文言字詞的積累,為學生打好扎實的文言基本功打基礎。)
四、品讀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結構層次,嘗試背誦短文。
師:有的同學記性不錯,已經背的八九不離十,有的同學還需努力。為了方便記憶,我們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樣的思路來寫的。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當中部分則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後殿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嘆總括前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說。這樣,首尾呼應,議敘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文中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人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復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又分「曉」與「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
2.合作學習,賞讀語言,美讀全文。
①分小組承接任務,小組合作共同描繪美景,賞析重點詞語。
師:已經有更多的同學可以背誦短文了,可是我最大的遺憾是這樣一篇漂亮的文章我們卻還沒有讀出情味,讓它煥發出生命。現在,讓我們插上想像的翅膀,去描繪文中抒寫的美景,讓文字美起來。
②集體交流各小組討論成果,創造意境,描摹美景。
「高峰人雲,清流見底」。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煥然,情味盎然。這里是「高峰人雲」。峰,其形峻峭;入雲,高人天際。山下是「清流見底」。水流迤邐,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相映成趣。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石岩壁立千仞,五色爭輝,眾彩紛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緞上綴以碧玉翡翠,頓成奇觀。兩岸猶如懸著兩幅錦幛,上有藍天作背景,下有流水為襯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絢麗動人。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早晨,先是白霧繚繞,繼而是如絮如帶,再而是似煙似縷,最後不見霧紗,只見晨曦,猿啼鳥鳴,眾音齊會,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暮靄罩山,飛鳥歸林,猿猴息樹,山色蒼茫,這時原來潛游水底的魚飛躍而出,靜中見動,寂中現響,別具意趣。
③各自在音樂中嘗試美誦全文。
(這一環節旨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走進文字,理解文章所創造的意境。)
五、小組競賽,美誦短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小組接龍訓練背誦短文,推出一名組員參加比賽。
2.小組間開展競賽,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評價標准:字音準確,抑揚頓挫自然妥帖,感情充沛,能給人美的享受。
輔助手段:教師提供一些樂曲供學生自由選擇。
3.在評點中自然總結出文中所體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是山川風物的客觀形態,也是作者對山川風物的審美感受,「實欲界之仙都」,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表露無疑。「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這一環節以多種形式的誦讀來調動學生誦讀的熱情,同時啟發學生准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並運用一定的誦讀技巧將之表現出來。當短文在學生的誦讀中煥發出生命的時候,文言的魅力就以最恰當的方式感染了學生。)
六、布置作業
1.將這篇短文聲情並茂地吟誦給父母聽。
2.預習《記承天寺夜遊》。
第二課時
師生共同賞讀,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品味語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復雜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檢查預習成果,疏通文意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聲朗讀課文,藉助頁下注釋,讀准字音。
2.反饋預習情況。向大家推薦認為值得積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詞。提出自己拿不準的字詞請求幫助。
教師提示一些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理解文句。
①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念:想 遂:於是,便 至:到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蓋:原來
③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只
3.請學生翻譯全文,要求其餘學生能做出中肯評價。
4.全班齊讀短文,要求字音準確,句讀恰當。
(考慮到本文篇幅不長且難於理解的字詞不多,因此本文對於文言基礎知識的落實以交流預習成果的形式展開,這樣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用於誦讀,體會作者情感,同時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文言的興趣及能力。)
二、介紹作者,了解寫作背景
1.請同學說說對蘇軾的了解。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工詩擅詞,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視百代」的稱譽。《記承天寺夜遊》寫於他謫居湖北黃州之時。
2.教師補充對蘇軾的看法。
師:關於蘇軾,剛才大家都說了,蘇軾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應該說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樂,而我們很多人平平常常地過日子,卻說人生無趣。看來他們真的該好好地學一學蘇軾,問問他為什麼能過得如此快樂。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希望下課的時候大家能從蘇軾這里獲得使人生快樂的真諦。
(這一環節花了較多時間讓學生了解蘇軾,一方面是便於學生更好地學習本文,體會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多些介紹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激發他們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
三、難句解疑,體會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中哪一個詞可以讓我們看出蘇軾此時的處境?如何理解「閑人」一詞的含義?蘇軾心情如何?
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薪俸,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日:「不令寸土閑,飢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為口忙」之旬。蘇軾要養活一家老小,好像很忙啊。要開荒種地,要種麻植桑,還要造房子,為糊口奔忙。他是閑人嗎?
大致明確「閑人」的含義。
「閑人」,即清閑的人,這里並非是指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雜的意味。這里的「閑人」指具有閑情雅緻的人。
2.從文中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
提示學生揣摩下列句子,邊讀邊品,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①月色人戶,欣然起行。
見「月色如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於言表。
②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提示:為什麼獨尋張懷民?
補充資料:張懷民,1083年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盪,絕不掛懷於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③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亦」字顯示出「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相知好友相攜同步漫遊賞月,流露出十分恬適的心緒。
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考慮作者當時的處境。「閑」相對於「忙」來說的,由於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閑賞月的欣喜。
3.學生齊讀四句話,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這一環節直接從「閑人」一詞切入,在整體把握作者情致的基礎上,再逐句抓住重點字詞品讀作者的情感。教學中,始終要將讀和悟緊密結合,並且教師要努力營造出良好的交流探究的氣氛。)
四、品味寫景的妙處
1.「一切景語皆情語」,有這樣一種賞景的心情,看看作者眼中的景緻又是如何。請大家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有表情地誦讀。
(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提問:全句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請分析這樣寫的妙處。
學生想像畫面,思考。
明確: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見月色之美;而積水空明和藻、荇交橫,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遊的美景了。最後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濃。夜遊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人手。作者無疑是詠月的丹青妙手,這一幅月夜小景確實美妙絕倫。
3.學生背誦此句。
(這一環節旨在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賞析文中景物描寫,學習作者寫景狀物的高超技巧。)
五、反復誦讀,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1.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描繪的美景中哪一個詞最能體現出作者當時的心情呢?讀寫景句子。
抓住「空明」突出心的干凈、澄澈如水。
2.心靜如水,多好的評價啊。設若教師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續一句詩文,大家來看看哪一句最合適。
①叢中蛙鳴一片。②院外遙聞幾聲狗吠。③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④空中流螢飛舞。
(學生先獨自思考,然後小組交流探究。)
師:正如大家的意見,因為蘇軾描寫的夜景是寧靜淡雅的,這4句中任何一句添加進去,都打破了這種氣氛。作者在這時候的心情就像他描寫的景色一樣寧靜、深遠。
3.指導朗讀,學生嘗試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①討論本文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語調,讀出怎樣的情味?
②有感情地背誦短文。
(這一環節旨在探討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主要通過小組探究的方式來進行。創設一個續寫的情境,學生通過交流、爭論、思考、分析、選擇來體味文章的意境,進而進一步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
六、聯系現實,體會作者情感
1.徜徉於兩篇美文中,我們也由衷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大家也經常有機會接近大自然,為什麼我們的眼中卻不曾發現這樣的美景?常人有什麼雜念呢?或者說心裡忙什麼呢?
(學生聯系自我,結合現實自由做答。)
2.司馬遷有句名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往往利慾熏心,心被名利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無珠看不到美景。蘇軾正是因為不汲汲於名利,所以才能「閑」啊。我們來看看外國人對蘇軾的評論吧,大家一起念。
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論蘇軾:「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於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敢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他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他俯仰無愧於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傑作。」
3.教師小結:
現在讓我用三句話來總結一下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師羅丹說的:「美,是到處都有的!」這句話相當於文中哪一句?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第二句,蘇軾告訴我們: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這句話相當於文中哪一句?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第三句,蘇軾告訴我們,要「胸中廓然無一物」。這句話相當於文中哪一句?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德國有位大詩人荷爾德林說過: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處都有詩意,到處都有美。我希望同學們能好好地去領略生活。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公路,兩旁景物極美,可惜人們只是匆匆而過。後來有有心人在路邊插了一個標語牌,上寫大字:「慢慢走,欣賞啊!」在此,我也送給大家一句話:「慢慢走,欣賞啊!」讓我們把這句話也放在我們人生的路標上,讓我們都像蘇軾一樣豁達,有一個詩意的人生。
4.全班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本環節主要是想喚起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感受到人擁有樂觀的心態的可貴,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最後的小結旨在引導學生明確美是無處不在的,關鍵是用什麼樣的心境去感受,用怎樣的方式去發現。啟發學生能以正確、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七、布置作業
1.誦讀兩篇短文。
2.這兩篇短文意韻雋永,富有詩情畫意,就其中一篇寫一段讀後感。
3.搜集一些寫景名句、名篇准備全班交流。
【板書設計】
25 短文兩篇
答謝中書書
感慨 山川之美 古來共讀
仰視:高峰如雲; 俯視:清澈見底 層次分明
平看:兩岸石壁; 青竹翠林 視聽兼融
繪景 曉: 霧將歇,袁鳥亂啼 動靜結合
夕: 日欲頹,沉鱗競躍 表達多樣
感慨 期與謝公比肩 自豪
記承天寺夜遊
繪庭中景色 月色 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抒閑人情懷 賞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閑
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