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數學小知識

數學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0-11-20 14:45:03

Ⅰ 關於數學的小知識(10個)

數學小知識

--------------------------------------------------------------------------------

數學符號的起源

數學除了記數以外,還需要一套數學符號來表示數和數、數和形的相互關系。數學符號的發明和使用比數字晚,但是數量多得多。現在常用的有200多個,初中數學書里就不下20多種。它們都有一段有趣的經歷。

例如加號曾經有好幾種,現在通用"+"號。

"+"號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變而來的。十六世紀,義大利科學家塔塔里亞用義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草為"μ"最後都變成了"+"號。

"-"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簡寫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正式確定:"+"用作加號,"-"用作減號。

乘號曾經用過十幾種,現在通用兩種。一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奧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個是"· ",最早是英國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號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對,而贊成用"· "號。他自己還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這個符號現在應用到集合論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確定,把"×"作為乘號。他認為"×"是"+"斜起來寫,是另一種表示增加的符號。

"÷"最初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長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線)表示除。後來瑞士數學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數學》里,才根據群眾創造,正式將"÷"作為除號。

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用"="表示兩個量的差別。可是英國牛津大學數學、修辭學教授列考爾德覺得: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於是等於符號"="就從1540年開始使用起來。

1591年,法國數學家韋達在菱中大量使用這個符號,才逐漸為人們接受。十七世紀德國萊布尼茨廣泛使用了"="號,他還在幾何學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631年英國著名代數學家赫銳奧特創用。至於≯""≮"、"≠"這三個符號的出現,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弧"{ }"和中括弧"[ ]"是代數創始人之一魏治德創造

Ⅱ 數學課外小知識

1742年德國人哥德巴赫給當時住在俄國彼得堡的大數學家歐拉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出兩個問題:第一,是否每個大於4的偶數都能表示為兩個奇質數之和?如6=3+3,14=3+11等。第二,是否每個大於7的奇數都能表示3個奇質數之和?如9=3+3+3,15=3+5+7等。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它是數論中的一個著名問題,常被稱為數學皇冠上的明珠。

實際上第一個問題的正確解法可以推出第二個問題的正確解法,因為每個大於 7的奇數顯然可以表示為一個大於4的偶數與3的和。1937年,蘇聯數學家維諾格拉多夫利用他獨創的「三角和」方法證明了每個充分大的奇數可以表示為3個奇質數之和,基本上解決了第二個問題。但是第一個問題至今仍未解決。由於問題實在太困難了,數學家們開始研究較弱的命題:每個充分大的偶數可以表示為質因數個數分別為m、n的兩個自然數之和,簡記為「m+n」。1920年挪威數學家布龍證明了「9+9」;以後的20幾年裡,數學家們又陸續證明了「7+7」,「6+6」,「5+5」,「4+4」,「1+c」,其中c是常數。1956年中國數學家王元證明了「3+4」,隨後又證明了「3+3」,「2+3」。60年代前半期,中外數學家將命題推進到「1+3」。1966年中國數學家陳景潤證明了「1+2」,這一結果被稱為「陳氏定理」,至今仍是最好的結果。陳景潤的傑出成就使他得到廣泛贊譽,不僅僅是因為「陳氏定理」使中國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上處於領先地位,更重要的是以陳景潤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數學家克服重重困難,不畏艱險,永攀高峰的精神將鼓舞和激勵有志青年為使中國成為21世紀世界數學大國而奮斗!

Ⅲ 小學數學小常識

對於那些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來說,學習小學數學都有很大的難度,其實小學數學屬於基礎類的知識比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在小學,是一個需要養成良好習慣的時期,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和學習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學數學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見小學數學的技巧就是多做練習題,掌握基本知識.另外就是心態,不能見考試就膽怯,調整心態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這些技巧,來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進入到數學的海洋中去.

Ⅳ 數學小常識

哥德巴赫猜想

大約在250年前,德國數字家哥德巴赫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任何大於5的整數都可以表示為3個質數的和。他驗證了許多數字,這個結論都是正確的。但他卻找不到任何辦法從理論上徹底證明它,於是他在1742年6月7日寫信和當時在柏林科學院工作的著名數學家歐拉請教。歐拉認真地思考了這個問題。他首先逐個核對了一張長長的數字表:

6=2+2+2=3+3
8=2+3+3=3+5
9=3+3+3=2+7
10=2+3+5=5+5
11=5+3+3
12=5+5+2=5+7
99=89+7+3
100=11+17+71=97+3
101=97+2+2
102=97+2+3=97+5
……

這張表可以無限延長,而每一次延長都使歐拉對肯定哥德巴赫的猜想增加了信心。而且他發現證明這個問題實際上應該分成兩部分。即證明所有大於2的偶數總能寫成2個質數之和,所有大於7的奇數總能寫成3個質數之和。當他最終堅信這一結論是真理的時候,就在6月30日復信給哥德巴赫。信中說:"任何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質數的和,雖然我還不能證明它,但我確信無疑這是完全正確的定理"由於歐拉是頗負盛名的數學家、科學家,所以他的信心吸引和鼓舞無數科學家試圖證明它,但直到19世紀末也沒有取得任何進展。這一看似簡單實則困難無比的數論問題長期困擾著數學界。誰能證明它誰就登上了數學王國中一座高聳奇異的山峰。因此有人把它比作"數學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實際上早已有人對大量的數字進行了驗證,對偶數的驗證已達到1.3億個以上,還沒有發現任何反例。那麼為什麼還不能對這個問題下結論呢?這是因為自然數有無限多個,不論驗證了多少個數,也不能說下一個數必然如此。數學的嚴密和精確對任何一個定理都要給出科學的證明。所以"哥德巴赫猜想"幾百年來一直未能變成定理,這也正是它以"猜想"身份聞名天下的原因。

要證明這個問題有幾種不同辦法,其中之一是證明某數為兩數之和,其中第一個數的質因數不超過a 個,第二數的質因數不超過b個。這個命題稱為(a+b)。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是證明(a+b)為(1+1)。

1920年,挪威數學家布朗教授用古老的篩選法證明了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能表示為9個質數的乘積與另外9個質數乘積的和,即證明了(a+b)為(9+9)。 1924年,德國數學家證明了(7+7); 1932年,英國數學家證明了(6+6);

1937年,蘇聯數學家維諾格拉多夫證明了充分大的奇數可以表示為3個奇質數之和,這使歐拉設想中的奇數部分有了結論,剩下的只有偶數部分的命題了。

1938年,我國數學家華羅庚證明了幾乎所有偶數都可以表示為一個質數和另一個質數的方冪之和。

1938年到1956年,蘇聯數學家又相繼證明了(5+5),(4+4),(3+3)。

1957年,我國數學家王元證明了(2+3);

1962年,我國數學家潘承洞與蘇聯數學家巴爾巴恩各自獨立證明了(1+5);

1963年,潘承洞、王元和巴爾巴恩又都證明了(1+4)。 1965年,幾位數學家同時證明了(1+3)。

1966年,我國青年數學家陳景潤在對篩選法進行了重要改進之後,終於證明了(1+2)。他的證明震驚中外,被譽為"推動了群山,"並被命名為"陳氏定理"。他證明了如下的結論: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數之和,其中一個數是質數,別一個數或者是質數,或者是兩個質數的乘積。

Ⅳ 數學小知識

數學符號的起源

數學除了記數以外,還需要一套數學符號來表示數和數、數和形的相互關系。數學符號的發明和使用比數字晚,但是數量多得多。現在常用的有200多個,初中數學書里就不下20多種。它們都有一段有趣的經歷。

例如加號曾經有好幾種,現在通用"+"號。

"+"號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變而來的。十六世紀,義大利科學家塔塔里亞用義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草為"μ"最後都變成了"+"號。

"-"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簡寫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正式確定:"+"用作加號,"-"用作減號。

乘號曾經用過十幾種,現在通用兩種。一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奧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個是"· ",最早是英國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號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對,而贊成用"· "號。他自己還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這個符號現在應用到集合論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確定,把"×"作為乘號。他認為"×"是"+"斜起來寫,是另一種表示增加的符號。

"÷"最初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長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線)表示除。後來瑞士數學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數學》里,才根據群眾創造,正式將"÷"作為除號。

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用"="表示兩個量的差別。可是英國牛津大學數學、修辭學教授列考爾德覺得: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於是等於符號"="就從1540年開始使用起來。

1591年,法國數學家韋達在菱中大量使用這個符號,才逐漸為人們接受。十七世紀德國萊布尼茨廣泛使用了"="號,他還在幾何學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631年英國著名代數學家赫銳奧特創用。至於≯""≮"、"≠"這三個符號的出現,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弧"{ }"和中括弧"[ ]"是代數創始人之一魏治德創造的。
沒有懸賞分,還要多點,你知足吧。

Ⅵ 有關數學的小知識

對於那些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來說,學習小學數學都有很大的難度,其實小學數學屬於基礎類的知識比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在小學,是一個需要養成良好習慣的時期,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和學習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學數學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見小學數學的技巧就是多做練習題,掌握基本知識.另外就是心態,不能見考試就膽怯,調整心態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這些技巧,來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進入到數學的海洋中去.

Ⅶ 關於數學的百科小知識

(一)你知道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四捨五入法進行計算的國家。大約回二千年前,人們就已經使答用四捨五入法進行計算了。
(二)在世界四大洋中,太平洋的平均水深約是大西洋的3倍,太平洋的平均水深比大西洋多400米,印度洋的平均水深比太平洋少103米。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平均水深各是多少米?
(三)小東同學是名小網民,他每天都要到互聯網上去看一看。昨天,他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條信息:中國平均每秒向大海排放污水約316噸,美國是中國的2倍,俄羅斯是中國的3倍,其他沿海國家向大海排放污水的問題是中國的29倍。

Ⅷ 關於數學的小知識

1,零

在很早的時候,以為「1」是「數字字元表」的開始,並且它進一步引出了2,3,4,5等其他數字。這些數字的作用是,對那些真實存在的物體,如蘋果、香蕉、梨等進行計數。直到後來,才學會,當盒子里邊已經沒有蘋果時,如何計數里邊的蘋果數。



2,數字系統

數字系統是一種處理「多少」的方法。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時代採用了各種不同的方法,從基本的「1,2,3,很多」延伸到今天所使用的高度復雜的十進製表示方法。

3,π

π是數學中最著名的數。忘記自然界中的所有其他常數也不會忘記它,π總是出現在名單中的第一個位置。如果數字也有奧斯卡獎,那麼π肯定每年都會得獎。

π或者pi,是圓周的周長和它的直徑的比值。它的值,即這兩個長度之間的比值,不取決於圓周的大小。無論圓周是大是小,π的值都是恆定不變的。π產生於圓周,但是在數學中它卻無處不在,甚至涉及那些和圓周毫不相關的地方。

4,代數

代數給了一種嶄新的解決間題的方式,一種「迴旋」的演年方法。這種「迴旋」是「反向思維」的。讓我們考慮一下這個問題,當給數字25加上17時,結果將是42。這是正向思維。這些數,需要做的只是把它們加起來。

但是,假如已經知道了答案42,並提出一個不同的問題,即現在想要知道的是什麼數和25相加得42。這里便需要用到反向思維。想要知道未知數x的值,它滿足等式25+x=42,然後,只需將42減去25便可知道答案。

5,函數

萊昂哈德·歐拉是瑞士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歐拉是第一個使用「函數」一詞來描述包含各種參數的表達式的人,例如:y = F(x),他是把微積分應用於物理學的先驅者之一。

Ⅸ 數學小知識。

1、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磁石製作了指示方向的儀器,這種儀器就是司南。

2、最早使用小圓點作為小數點的是德國的數學家,叫克拉維斯。

4、「七巧板」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拼板玩具,由七塊可以拼成一個大正方形的薄板組成,拼出來的圖案變化萬千,後來傳到國外叫做唐圖。

5、傳說早在四千五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刻漏來計時。

6、中國是最早使用四捨五入法進行計算的國家。

7、歐幾里得最著名的著作《幾何原本》是歐洲數學的基礎,提出五大公設,發展為歐幾里得幾何,被廣泛的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教科書。

8、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數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祖沖之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了第7位數。

9、荷蘭數學家盧道夫把圓周率推算到了第35位。

10、有「力學之父」美稱的阿基米德流傳於世的數學著作有10餘種,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翹起地球。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有勇氣去尋找這個支點,要用於尋找真理。

(9)數學小知識擴展閱讀

數學(mathematics或maths,來自希臘語,「máthēma」;經常被縮寫為「math」),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門學科,從某種角度看屬於形式科學的一種。

在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中,數學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熱點內容
tea化學 發布:2025-07-10 03:06:29 瀏覽:355
漫畫題師德 發布:2025-07-09 23:54:29 瀏覽:211
使某人做某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23:36:43 瀏覽:82
視頻直播哪個好 發布:2025-07-09 22:55:16 瀏覽:851
生物科幻 發布:2025-07-09 22:20:43 瀏覽:133
英語在線翻譯中文 發布:2025-07-09 20:39:43 瀏覽:738
歷史課前演講 發布:2025-07-09 20:27:46 瀏覽:635
三年級數學同步 發布:2025-07-09 20:04:31 瀏覽:338
高考全國卷化學 發布:2025-07-09 19:48:29 瀏覽:845
如何查看聊天記錄 發布:2025-07-09 19:15:55 瀏覽: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