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大綱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對於學生學好其它學科、今後工作和繼續學習,對於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提高國民素質,都具有重要意義。語文教學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聯系現實生活,加強語文實踐,提高教學質量。一、 教育目的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提高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發民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逐步養成健全人格。二、 教學內容和要求(一)閱讀1、 在小學的基礎上,擴大識字量,認識3500個左右的常用字。2、 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養成默讀的習慣,並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鍾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讀和略讀的方法。3、 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問。4、 在新聞記者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5、 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6、 誦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能借肋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7、 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學會瀏覽、檢索、摘錄、製作卡片,寫讀書筆記等讀書方法。課外自讀每學年不少於80萬字(其中文學名著2——3部)。8、 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學會利用其它工具和多媒體。(二)寫作9、 能寫記敘文,簡單的說明文,簡單的議論文和一般的應用文。10、根據寫作需要,確定表達的內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實,內容具體,中心明確,語言通順,注意簡潔得體。11、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或想像,豐富表達的內容。鼓勵有創意的表達。12、不寫錯別字,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格式正確,書寫規范、端正、整潔。13、養成觀察分析周圍事物、收集積累語言材料、勤動筆多修改的習慣。14、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於是14次,字數不少於0.7萬,其它練筆不少於1萬字。45分鍾能完成500字左右的習作。(三)口語交際15、口語交際要講究文明和修養,態度自然,尊重對方,注重對象和場合。16、耐心專注地傾聽,了解對方的意思,領會意圖,抓住中心和要點。17、講普通話,做到語音清晰,語句連貫,條理清楚,能准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心情,並努力使對方理解。18、復述轉述,力求完整准確;討論發言,圍繞話題,簡潔明了;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四)語文常識 19、了解詞的分類,短語的結構(並列、偏正、主謂、動賓、補充),單句的成分(主、 謂、賓、定、狀、補),復句的主要類型(並列、遞進、選擇、轉擇、因果、假設、條件,限於二重)和常見關聯詞語的用法。 20、了解常見修辭格(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的一般用法。 21、了解課本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識。 22、了解散文、詩歌、小說和戲劇文學的基本常識。(五)課文 課文要具有典範性,文質兼美,題材、體裁、風格應該豐富多樣,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要體現教學目的,適合教學,有利於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文以我國現代作品為主,古代作品也有適當比例,同時兼顧外國作品。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一般各佔50%。古代詩詞和文言文佔30%左右。每學年課文應不少於60篇。(六)課外活動語文課外活動是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生動活潑地開展課外閱讀、寫作、參觀訪問、專題研究等活動。可以採用讀書報告會、朗讀會、故事會、演講會等形式,利用壁報、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還可以組織各種語文興趣小組和文學社團。三、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一)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二)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三)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像的能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四)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地獲取知識,科學的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五)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四、 教學評估教學評估要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遵循語文教學自身的規律。對教師的評估要重視教師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不要以學生的考試成績和為唯一的評估依據。對學生的評估要重視語文積累、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語文水平發展的評價,實行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客觀與主觀相結合,筆試與口試相結合,堅持態度情感與知識能力並重,過程與結果並重,有利於激勵和引導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發展。語文考試要以主觀性試題為主,鼓勵學生有創見。不能用難題、怪題、偏題和繁瑣機械的題目考學生。語文修辭和文體常識不列入考試范圍。五、 教學設備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初中語文教學配置相應的設備。學校要配備充足的工具書,古今中外文學名著,其它人文科學讀物,科技讀物等各類圖書,配備必要的教學掛圖,和教學輔助資料,訂有相當數量的報刊。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配備錄音帶、錄像帶、光碟等聲像資料,配備一定數量的幻燈片、投影儀、電視機、收錄機、錄像機、計算機及其他輔助器材,有條件的學校應積極利用網路資源,還可裝備視聽教室、語音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語文教師應努力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教學設備,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學校應加強對他們的指導和培訓,鼓勵支持他們開發、製作教學課件。
『貳』 九年義務教育的教學目的是什麼
現在課程標准代替了多年實行的教學大綱,名稱變了內容變化也很大,以語文學科為例請參考以下內容: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50年的變遷
語文教學大綱,也叫「課程標准」或「課程綱要」,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門頒發的有關語文
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語文教師施教的重要憑借,也是編寫和使用語文教材的總綱。它
和語文學科是同時產生的,不過起初比較簡單,只能算是雛形。20世紀20年代,我國語文教
育史上出現了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語文」(當時叫國語、國文)「教學大綱」(當時稱作
「課程綱要」)。新中國成立5O多年來,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經過了7次比較大的變遷,了解
這一點,對於理解半個世紀來語文教學所走過的曲折道路,總結歷史經驗,探索語文教改的
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次,開始於1950年。新中國剛成立,還沒有來得及制訂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但在1950年
發行使用的初、高級中學兩套語文課本中,有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名義寫的兩個
《編輯大意》,實際上就起到了大綱的作用。「大意」採用了「語文」這個新的學科名稱,
提出了「聽說讀寫四項並重」的教學原則。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大意」存有明顯「思想
政治教育第一」的偏向。
第二次是1956年實行漢語文學分科教學,教育部頒布了初高中《文學教學大綱(草案)》和
《初級中學漢語教學大觀(草案)》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一套嚴格意義上的中學語文教
學大綱。
第三次是1963年5月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50年代末6O年代初,針
對1958年「大躍進」時期語文教學質量嚴重下降的現實,語文界開展了關於語文教學目的任
務和怎樣教好語文課的大討論,在很多問題上取得了共識。這個大綱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制訂
的,它明確指出:「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並且規定:「中學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教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現代語文的
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同時,大綱還針對語文教學的實際,
明確地指出:「一般不要把語文課講成政治課,也不要把語文課講成文學課。」大綱富有遠
見地提出了「文質兼美」的選材標准,要求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課文,要「具有積極的思想
內容和優美的藝術形式,足為學生學習的典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應「簡明扼要,切合實
用」;在教學方法上,主張回歸傳統,提倡多讀多寫多練。這些對以後的語文教學均有深遠
的影響。不足之處是受「階級斗爭為綱」、「反修防修」的影響比較大。
第四次是1978年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這個
大綱的重大貢獻,就是結束了中學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無綱可循的混亂局面。大綱提出的
「思想內容好,語言文字好,適合教學」的選材標准,要求語文知識教學力求「精要、好
懂、好用」,教學要「提倡啟發式」等,在撥亂反正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於受時代
的限制,這個大綱比較粗糙,而且帶有明顯的「左」的餘味,如一再強調「政治標准第一」
等。1980年,就這個大綱進行了修訂,在許多方面基本上恢復了1963年大綱的面貌,並且第
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根據語文課的特點進行,必須在讀寫訓練過程中進行」的要
求。
第五次是1986年國家教委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其宗旨是「降低難度,減輕負
擔,明確要求」。大綱進一步強調了語文的工具性和重要性,第一次從素質教育及培養「四
有」公民的高度來強調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說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滲透在教學過程
中」,在教學目的中還增加了「開拓視野、發展智力、培養健康的審美觀」的要求。為了減
輕學生負擔,大綱明確規定「不用(語文基礎知識的)名詞術語考學生,只考運用能力」;
刪去了邏輯知識部分;規定了190篇基本篇目作為考試的范圍,其他篇目各地可以相機處
理,這就為實行「一綱多本」創造了條件;為適合教材編寫「一綱多本」的需要,大綱還刪
去了關於教材編排規定。這些都是具有突破性的改革。這個大綱雖然是建國後頒布的第一個
「正式」的大綱,但是鑒於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和九年義務教育的全面實施,到1990年
國家教委就頒布了修訂本。主要修訂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根據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的精
神,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二是進一步降低了難度,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大綱把原來
「教學目的」中關於「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話移到前言之中,並第一次提出了「為
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的要求。然而,這個大綱仍然是個過渡性的,語文
教學迫切期待的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和與之相適應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
第六次是1995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它反映了當
時人們對義務教育性質和任務的理;解以及對語文教學規律的新的認識。與建國以來所頒布
的幾個大綱相比,它在內容上和框架上都有一些新的特點:(l)終端性鮮明。與以往大綱
初高中合編、內容以高中畢業為「終端」不同,這個大綱以初中畢業為九年義務教育的「終
端」,因此有了初中語文獨立的、明確的教學目的,就是使學生「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
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而且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比較具
體,容易操作。(2)注重基本素質的培養。例如:它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良好習慣的培養列
入了教學要求,把能力訓練列入了教學內容並作為核心部分,對漢語基礎知識教學的內容和
要求作了一些調整,還第一次把課外活動列入了教學內容等等。(3)注意了導向性和靈活
性結合。在導向性方面,一是強調了語文能力的訓練和語文行為習。慣的培養;二是重視了
語感和語境意識的培養;三是強調了思路分析和表達方式的探究。此外在加強思想教育、重
視語文課外活動、注意思維能力訓練、強調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等方面,也都有鮮明的導向
性。同時,大綱還注意了靈拓性,即給予教材編寫者和語文教師必要的、靈活處理的余
地。
1996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供試驗用),是與初中大綱配套的。
根據這個大綱編寫的教材,1997年開始在兩省一市(江西、山西、天津)普通高中試驗,
2000年秋季在全國普通高中實施。這個大綱吸收了語文教學改革和語文教育科學研究的成
果,體現了許多新的精神,如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的表述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
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它第一次提出了「發展個性和特長」的要求,還對語文能力的訓練
進一步提出了量化的要求。這個大綱規定,語文課程由學科類課程和活動類課程組成,學科
類課程又分必修課、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改革的力度明顯加大。
第七次是2000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和《全日制
普通 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的頒布。1999年,教育部下發了《九年義務
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徵求意見稿)》,2000年3月,「試用修訂版」出
版。這個大綱由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要求、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教學評估、教學設備5
個部分,外加2個附錄組成。對於語文學科的性質,這個大綱是這樣表述的:「語文是最重
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目的則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
上,進一步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提高閱讀、寫作和口頭交際能力,發展學
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和過去的大綱相比,新大綱有很大的進步,
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並重的精神。教學要求也具體化了,有的還量化了,如要
求學生識字量為3500字,默讀速度為每分鍾5OO字左右,課外自讀每學年不少於8O萬字(其
中文學 名著2~3部)。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於14次,字數不少於0.7萬字等。「教學評估」
和「教學設備」兩部分是新增加的,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對教師的評估要「重視教師的
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不要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惟一的評估依據」等。兩個「附錄」分別
是《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和《課外閱讀推薦書目(任課老師可補充推薦)》。這些都是富
有創意之舉,和歷次大綱的修訂相比,這是變動比較大的一次。
同時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是與初中大綱配套的,
所以在基本結構上是一致的,只是要求更多也更高一些了。如「教學目的」的要求是「要在
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
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頭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
言文的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
能力,為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再如,閱讀一般的現代文的速度要求每分鍾不少
於600字,課外自讀文學名著(10部以上)、科普書刊和其他讀物,不少於300萬字,作文每
學期一般不少於5次,三年中其他各類練筆不少於3萬字,45分鍾能寫6OO字左右的文章等。3
個「附錄」分別是《重點掌握的常見文言詞》(實詞150個,虛詞18個)、《古詩文背誦篇
目》(古文22O篇、詩詞曲50首)、《課外閱讀推薦書目(任課教師可補充推薦)》。
縱觀建國以來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發展軌跡,不難看出,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逐步成熟、
逐步完善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總結語文教學的經驗教訓的過程。2OOO年3月出版的大綱,
初、高中分別標明的是「試用修訂版」和「試驗修訂版」,這就預示著,語文教學大綱在今
後相當長的時間內,還要不斷地進行修訂。世紀之交的語文教育大討論,現在還在進行著、
它已經影響了而且將繼續影響著語文教學大綱的修訂。 添加評論
.
『叄』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
現在使用的是《課程標准》。但是各省在考前都會發一個類似考試說明的東西,起到引領方向的作用。
『肆』 中考必靠考十部名著是什麼
1、《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本書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俄羅斯人。小說主人公——保爾·柯察金。他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卑鄙庸俗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斗爭。」
2.《魯濱遜漂流記》
本書作者——英國作家笛福,小說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還有土人「星期五」。小說描寫了水手魯濱遜在航行中遇險後,漂流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生活了多年,過著野人般的生活。
3.《格列佛游記》
本書作者——喬納森·斯威夫待,十八世紀英國小說家。小說主人公——里梅爾·格列佛船長。該書通過里梅爾·格列佛船長之口,敘述了周遊四國(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智馬國)的奇特經歷。但仔細體會,卻處處揭露著英國社會的黑暗現實,並寄寓著作者的理想。
4.《繁星.春水》
本書作者——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謝婉瑩。祖籍福建長樂,生於福州。作品多圍繞著母愛、童心和自然美描述「愛的哲學」,代表作有《超人》、《煩悶》等。 1920年開始,受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又寫出了短詩集《繁星》和《春水》,為文壇矚目。
5.《朝花夕拾》
本書為魯迅(原名:周樹人)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另:初中所學的魯迅的小說全部選自《吶喊》。)
6.《西遊記》
本書作者——吳承恩(明)。《西遊記》經無數民間藝人和作者付出巨大勞動之後,於明朝中葉,由吳承恩最後完成。它是中國神話小說中最優秀的作品。濃郁的浪漫主義是《西遊記》的基本藝術特徵。主人公——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
7.《水滸傳》
本書作者——施耐庵。《水滸傳》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施耐庵,而書名卻是羅貫中起的。《水滸傳》原名《江湖豪客傳》,可施耐庵對書名總感到不滿意。羅貫中建議用《水滸傳》,他覺得很好,他說,「„水滸‟有水邊的意思,有„在野‟的含義」,於是便將書名正式定為《水滸傳》。本書描寫了北宋晚期宋江領導的山東梁山泊農民起義,真實地再現了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直到失敗的全過程。這部書也塑造了魯智深、林沖、武松、李逵等一大批農民起義的英雄好漢形象。
(另:四大名著中只有《紅樓夢》是清代的作品,其大三本按時間先後排列依次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注意:《三國志》屬於史書,不是小說)
8.《駱駝祥子》
本書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生於北京一個滿族家庭。1930年老舍踏上了歸程,面對滿目瘡痍的祖國,他的筆變得沉重起來。《駱駝祥子》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它揭示了「小人物」的奴隸心理和無法實現的希望的最終破滅。隨著祥子心愛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殺,祥子熄滅了個人奮斗的最後一朵火花,成為這個衰朽社會的殉葬品。主人公
——人力車夫祥子、車主女兒虎妞、小福子。 《駱駝祥子》精彩語言輯錄
△錢會把人引進惡劣的社會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開,而甘心走入地獄中去。 △為金錢而工作的,怕遇到更多的金錢,忠誠不立在金錢上。 △人間的真話本來不多,一個女子的臉紅勝過一大段長話。 △最偉大的犧牲是忍辱,最偉大的忍辱是預備反抗。 △愛與不愛,窮人得在金線上決定,「情種」只生在大富之家。
△苦人的懶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結果,苦人的耍刺兒含著一些公理。
△經驗是生活的肥料,有什麼樣的經驗便變成什麼樣的人,在沙漠里養不出牡丹來。
9.《名人傳》
本書作者——瓦薩里。《名人傳》是文藝復興的重要文獻,作者在1568年的修訂版中明確宣告,該書的宗旨就是要敘述「藝術再生的進程」。「再生」一詞不僅是瓦氏整部巨著的主題,而且構成了其歷史觀念和藝術判斷標準的基石。他破天荒第一次將建築、繪畫、雕刻這三門藝術當作一個整體,而非像他前輩那樣總是將其孤立開來進行處理,同時,他依據風格類型而提出了一套批評體系以區分藝術作品的高下優劣。這些特點使他的《名人傳》與以前一切著作拉開了距離,成為西方藝術史學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10.《童年》
本書作者——高爾基,原名阿歷克謝·馬克西莫維奇·比什科夫,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童年》是高爾基自傳倚小說第一部,小說主人公——阿遼沙。高爾基在這本書中真實地描述了自己苦難的童年,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徵,特別是繪出了一幅俄國小市民階層風俗人情的真實生動的圖畫。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鉛樣沉重的醜事」,還描繪了作者周圍的許多優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羅斯文學中最光輝、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是這些普通人給了幼小的高爾基良好的影響,使他養成不向丑惡現象屈膝的性格,鍛煉成堅強而善良的人。
自傳體長篇小說三部曲的另外兩部是《在人間》和《我的大學 》。
『伍』 跪求,語文新課標中的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教學大綱》中的詩歌教學要求。分別的。。。。謝謝!
《燭之武退秦師》說課一、大綱要求及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按照詩歌發展的歷程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 ·高中語文必修三《淚珠與
『陸』 速求初一語文教學大綱
新大綱規定初中語文的教學目的是: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回和運用祖國的語答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聽 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熱 愛祖國語文的情感,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社會主義思想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
新大綱以上述教學目的為基礎,以讀寫聽說、基礎知識的教學要求和課文、48項能力訓練、20項基礎知識 的教學內容為框架,來構建初中語文教學體系。這個初中語文教學的新體系分列讀、寫、聽、說的教學要求, 分解讀、寫、聽、說的訓練點(能力和技能),有科學性和創造性。
『柒』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對詩歌教學的要求是什麼
我那時候學校只要求背誦.沒其他要求.中考時候只有默寫.現在好像要求理解,有詩歌鑒賞了吧回答.
課標相關要求: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和語文教材關於詩詞欣賞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點:
①欣賞詩歌,有自己的情感體驗;
②領略詩歌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和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③對詩歌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
④對詩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⑤能品味詩歌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有關詩詞賞析的考查內容一般注意這樣幾個方面:劃分詩句節奏、分析詩歌內容、詩詞語言的理解、藝術特色賞析、詩詞意境的理解與感悟、比較詩詞(文)的異同。命題的文本偏重於古詩詞曲,但現代詩歌的考查也不容忽視。
呵呵,應該不是太難的就像上面的回答一樣欣賞詩歌會描述幾種類型的詩歌就可以了吧
『捌』 語文教學大綱初中畢業要掌握多少個漢字 – 手機愛問
《語文教學大綱》和《語文課程標准》中規定中學生應該能夠掌握3500個左右常用版字。在中考考試中,查考權漢字,主要是為了准確區分常見的同音字,能夠辨析簡單的形似字,能夠理解常見多音多義字在不同詞語中的讀音和意義,同時要要求同學們書寫漢字筆畫清楚,字形正確、規范。
從近幾年的中考來看,漢字考查一般放在語音考查的後面,或者與語音題結合在一起,試題分值往往二到四分。有的採用選擇的形式,有的採用讓同學們根據拼音書寫漢字的形式。考查的內容都是在教材中出現,常用常見又易錯的詞語。此外,同學們還應該了解漢字構造,掌握常見字的筆順、筆畫、辨析形聲字的聲旁和形旁,熟練使用漢語工具書,學會部首和音序檢字法。
對於漢字的考查,不局限於選擇題或者填空題,在閱讀題中,也常常考查同學們對於漢字的理解。
『玖』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跟課程標准一樣嗎
大綱不過是復以前對語文教制學的要求,而課程標準是現在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要求,也就是對新課改的課堂教學要求。大綱已不再適應現在的教學模式了,所以,教者就不要還抱著大綱不放了,應以課程標准來衡量課堂教學了。大綱和課程標準的區別也就是原來教育委員會和現在教育部的區別。
『拾』 國學屬於初中教學大綱規定的課程嗎
現在課程標准代替了多年實行的教學大綱,名稱變了內容變化也很大,以語文學科為例請參考以下內容: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50年的變遷 語文教學大綱,也叫「課程標准」或「課程綱要」,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門頒發的有關語文
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語文教師施教的重要憑借,也是編寫和使用語文教材的總綱。它
和語文學科是同時產生的,不過起初比較簡單,只能算是雛形。20世紀20年代,我國語文教
育史上出現了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語文」(當時叫國語、國文)「教學大綱」(當時稱作
「課程綱要」)。新中國成立5O多年來,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經過了7次比較大的變遷,了解
這一點,對於理解半個世紀來語文教學所走過的曲折道路,總結歷史經驗,探索語文教改的
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次,開始於1950年。新中國剛成立,還沒有來得及制訂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但在1950年
發行使用的初、高級中學兩套語文課本中,有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名義寫的兩個
《編輯大意》,實際上就起到了大綱的作用。「大意」採用了「語文」這個新的學科名稱,
提出了「聽說讀寫四項並重」的教學原則。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大意」存有明顯「思想
政治教育第一」的偏向。
第二次是1956年實行漢語文學分科教學,教育部頒布了初高中《文學教學大綱(草案)》和
《初級中學漢語教學大觀(草案)》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一套嚴格意義上的中學語文教
學大綱。
第三次是1963年5月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50年代末6O年代初,針
對1958年「大躍進」時期語文教學質量嚴重下降的現實,語文界開展了關於語文教學目的任
務和怎樣教好語文課的大討論,在很多問題上取得了共識。這個大綱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制訂
的,它明確指出:「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並且規定:「中學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教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現代語文的
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同時,大綱還針對語文教學的實際,
明確地指出:「一般不要把語文課講成政治課,也不要把語文課講成文學課。」大綱富有遠
見地提出了「文質兼美」的選材標准,要求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課文,要「具有積極的思想
內容和優美的藝術形式,足為學生學習的典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應「簡明扼要,切合實
用」;在教學方法上,主張回歸傳統,提倡多讀多寫多練。這些對以後的語文教學均有深遠
的影響。不足之處是受「階級斗爭為綱」、「反修防修」的影響比較大。
第四次是1978年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這個
大綱的重大貢獻,就是結束了中學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無綱可循的混亂局面。大綱提出的
「思想內容好,語言文字好,適合教學」的選材標准,要求語文知識教學力求「精要、好
懂、好用」,教學要「提倡啟發式」等,在撥亂反正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於受時代
的限制,這個大綱比較粗糙,而且帶有明顯的「左」的餘味,如一再強調「政治標准第一」
等。1980年,就這個大綱進行了修訂,在許多方面基本上恢復了1963年大綱的面貌,並且第
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根據語文課的特點進行,必須在讀寫訓練過程中進行」的要
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