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語文名詞解釋

語文名詞解釋

發布時間: 2020-11-23 00:15:04

⑴ 高級語文名詞解釋

古文運動
唐宋時期的文學革新運動,其內容主要是復興儒學,其形式就是反對駢文,提倡古文。
所謂「古文」,是對駢文而言的。先秦和漢朝的散文,特點是質朴自由,以散行單句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於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自南北朝以來,文壇上盛行駢文,流於對偶、聲律、典故、詞藻等形式,華而不實,不適於用。西魏蘇綽曾仿《尚書》作《大誥》,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體,未有成效。隋文帝時下詔禁止「文表華艷」,李諤上書請革文華,都沒有扭轉頹風。唐朝初期文壇,駢文仍佔主要地位。唐太宗為文也尚浮華。史學家劉知幾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張;王勃提議改革文弊,但他們自己的作品,仍用駢體;陳子昂也揭櫫復古的旗幟。唐玄宗天寶年間至中唐前期,蕭穎士、李華、元結、獨孤及、梁肅、柳冕,先後提出宗經明道的主張,並用散體作文,成為古文運動的先驅。韓愈、柳宗元則進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論,並寫出了相當數量的優秀古文作品,當時有一批學生和追隨者熱烈響應,終於在文壇上形成了頗有聲勢的古文運動,把散文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韓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代表
成就:唐代古文運動在我國古代散文發展史上的主要貢獻,就是扭轉了長期統治文壇的形式主義潮流,繼承了早期散文的優良傳統並有所創新和發展,從而開創了散文寫作的新局面,撥正了古代散文的發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後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運動所奠定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的。
紅學
對《紅樓夢》主題的研究、人物的研究;對《紅樓夢》作者生平的研究;對《紅樓夢》版本的研究,《紅樓夢》與其它古典名著的相互影響等等,都可稱為紅學。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二百多年來,紅學產生了許多流派,有評點、評論、題詠、索隱、考證等。以考證派代表作、胡適的《紅樓夢考證》的出現為界,一般又劃分為舊紅學和新紅學。舊紅學比較重要的流派是評點派和索隱派。評點派的代表人物是清代的王雪香、張新之和姚燮等人,他們主要採用圈點、加評語等形式,對經過了程偉元、高鶚續補的120回本《紅樓夢》進行評點。索隱派盛行於清末民初,主要是用歷史上或傳聞中的人和事,去比附《紅樓夢》中的人物和故事,其代表作有王夢阮、沈瓶庵的《紅樓夢索隱》、蔡元培的《石頭記索隱》及鄧狂言的《紅樓夢釋真》等,至今仍不斷有這一類的著作問世。考證派則注重搜集有關《紅樓夢》作者家世、生平的史料和對版本的考訂,重要著作繁多,除了胡適的《紅樓夢考證》之外,還有俞平伯的《紅樓夢辨》、周汝昌的《紅樓夢新證》、張愛玲的《紅樓夢魘》等等。此外,還有不少紅學家從《紅樓夢》本身出發,研究它的寫作方法、文學特色、思想意義等。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就是運用西方哲學理論對《紅樓夢》進行全面評論,在紅學研究中產生了重大影響的一部著作。
朦朧詩
所謂"朦朧詩",是指以一代青年為主體的當代早期先鋒詩歌運動.
朦朧詩的代表人物
顧城、江河、海子、舒婷,北島,楊煉,艾青

象徵主義象徵主義名詞源於希臘文Symbolon,它在希臘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塊木板(或一種陶器)分成兩半,主客雙方各執其一,再次見面時拼成一塊,以示友愛」的信物。幾經演變,其義變成了「用一種形式作為一種概念的習饋代表」,即引中為任何觀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達某種觀念及事物的符號或物品就叫做「象徵」。它與通常人們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實質,含義遠較比喻深廣。是19世紀末在法國及西方幾個國家出現的一種藝術思潮。是當時歐洲一部分知識分子對社會生活和官方沙龍文化不滿的反映。他們不敢正視現實,不願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採用象徵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虛構另外的世界,抒發自己的願望,這樣便產生了近代象徵性的藝術。1886年詩人讓·莫雷亞斯發表《象徵主義宣言》首先提出這個名稱。
象徵派在藝術上受英國拉斐爾前派和象徵派詩人馬拉美、波特萊爾,音樂家瓦格納及尼采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象徵派主張強調主觀、個性,以心靈的想像創造某種帶有暗示和象徵性的神奇畫面,他們不再把一時所見真實的表現出來,而通過特定形象的綜合來表達自己的觀念和內在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則追求華麗堆砌和裝飾的效果。
象徵主義是19世紀末產生於法國的文學藝術運動,在巴黎的知識界影響很大,並對20世紀美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該運動主要在法國,歐洲的其他文化中心也有一些追隨者,如德國,比利時等。

⑵ 大學語文 名詞解釋

歷史散文:指先秦時期記述歷史人物的思想活動、歷史事件為主的散文著作。
兩漢樂府:指由朝廷樂府系統或相當於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搜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為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昭明文選》而成。依次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雲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明月何皎皎》。
建安風骨:指漢魏之際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詩文的俊爽剛健風格。
左思風力:是對西晉太康時期詩人左思詩歌風格的形象概括。左思志高才雄,胸懷豪邁,是西晉最傑出的詩人,其詩情調高亢,辭采壯麗,筆力矯健,氣勢昂揚,形成獨有的豪壯風格,鍾嶸《詩品》稱之為「左思風力」。
永明體:南朝齊武帝的年號,「永明體」亦稱「新體詩」,這種詩體要求嚴格四聲八病之說,強調聲韻格律。
上官體:是唐代詩歌史上第一個以個人命名的詩歌風格稱號。指唐高宗龍朔年間以上官儀為代表的宮廷詩風。
盛唐邊塞詩派:指盛唐興起的一個詩歌流派。其詩長於七言,特別是七言歌行,善於描寫邊塞風光和戰爭生活,表現徵人思婦的思想情感,大多具有愛國情感和進取精神,顯示濃厚的生活氣息,風格多慷慨悲壯。代表詩人有王昌齡、王之渙、王翰、崔顥、李頎等,而尤以高適、岑參為首。故後人也稱「高岑詩派」。
山水田園詩派:唐代詩歌流派。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中 唐的韋應物、柳宗元等。以反映田園生活、描繪山水景物為主要內容。
南戲:指中國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紀200年間在中國南方最早興起的戲曲劇種,中國戲劇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戲有多種異名,南方稱之為戲文,又有溫州雜劇﹑永嘉雜劇﹑鶻伶聲嗽﹑南曲戲文等名稱,明清間亦稱為傳奇,就其音樂──南曲來說,則是一種重要的戲曲聲腔系統。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

⑶ 一些語文名詞解釋

1、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
2、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
3、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4、韓愈、柳宗元
5、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
6、中唐詩人元稹、白居易
7、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轍(1039~1112) 。
8、北宋的蘇軾與南宋辛棄疾
9、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和白樸
10、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初刻拍案驚奇 》、《 二刻拍案驚奇》。
11、文藝復興是指14世紀末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12、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
13、中國古代繼宗法分封制度之後出現的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盛行於秦漢
14、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為九個等級,作為政府選用官吏的依據。
15、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
16、.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
17、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禹貢》中冀州、兗(yan)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
18、四海是我國古時所指東海、西海、南海、和北海,泛指海內之地,也泛指全國各地。
19、「五丘」是我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
20、尺素是書信
21、禮、樂、射、御、書、數也。
22、指儒家經典和解釋經典的傳記.現在泛指比較重要的古書
23、弱冠:指男子20歲, 也稱加冠
24、孟春 春季的第一個月,就是農歷正月
25、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⑷ 大學語文名詞解釋

1,、賦比來興
賦比興是詩經的自主要三種表現手法。是中國古代對於詩歌表現方法的歸納。
2、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
3、漢樂府
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後,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匯集
4、漢賦
漢賦是在漢代涌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
5、建安風骨
指漢魏之際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詩文的俊爽剛健風格。
6、駢體文
駢文是一種文體,起源於漢末,形成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
7、宮體詩
宮體詩是指產生於宮廷的以描寫宮廷生活為基本內容的詩歌,風格通常流於浮靡輕艷
8、田園山水詩派
中國唐代詩歌流派。以反映田園生活、描繪山水景物為主要內容。

⑸ 語文味兒名詞解釋

語文味兒,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樸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為宗旨,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和通過激活、引發、共享、共鳴、共融、共進等不同形式滲透師生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生發思想之快樂與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

⑹ 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名詞解釋

課程:是為了實現學抄校教育目標而規定的教育內容的總和,既包括學科課程,又包括活動課程和環境課程;既包括顯性課程,又包括隱性課程。

2、語文:就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門學科。

3、語文學科課程:主要由語言學和文學的基礎知識按照教學理論的規范組成。它的研究對象既包括書面語言,也包括口頭語言;既涵蓋外部語言,又涵蓋內部語言;既有現代漢語,又有古代漢語;既包含語音、文字,又包含語用、文章;既有語體文,又有文言文;既涉及文學語體,又涉及實用語體。

4、《學記》:是我國最早的教育理論專著,全文 1229 字,但內容十分豐富。它對我國先秦時期的教育和教學,第一次從理論上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的總結,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啟發誘導、教學相長、長善救失是教育思想方面
望採納謝謝

⑺ 名詞解釋:語文課程資料

當代語文課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語文學習活動的總和,它既包括語文學科內容(學科課程),也包括學習者的經驗和體驗(活動課程);既包括顯性課程,也包括隱性課程;既包括語文課程目標和課程計劃,也包括學習過程本身的價值;既包括教材因素,也包括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重因素的整合。 (希望可以幫助你)

⑻ 名詞解釋什麼是語文技能

一是結構新穎,采抄取教學與教材襲同構的思路,即怎樣教就怎樣編;二是在不弱化理論性的前提下凸顯實用性,即以實用為起點和歸宿,學習者學了就能用;三是根據編者多年技能教學的積累與研究,將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技能訓練的體驗、得失等凝結於教材中,使之具有普遍性和針對性

⑼ 名詞解釋什麼是大語文

格琳斯大語文為您解答:
「大語文教育」是已故的特級教師張孝純先生創立的一種新型的、帶有突破性的語文教育思想。這種思想主張語文教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並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傳授語文知識同發展語文能力、發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愛全面的、整體的、強有力的培養和訓練。
語文教學與生活的結合,是「大語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⑽ 語文核心素養名詞解釋

語文核心素養
基於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
時代的快速發展,要求社會必須有相應素養的人才跟進,國民具備怎樣的核心素養,關系我國在國際上的核心競爭力,這是當代教育界面對的課題。因此,在新一輪的教改進程中,國家對學科課程標準的修訂、對核心素養的梳理非常必要。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
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後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具體到語文學科,其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方面:
1.語言建構與運用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語言是一種關系。」語言的產生是因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社會關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語言文字恰好實現了這種關系與需要,這才顯示出語言的價值。語言的建構可以理解為構造一個合乎語法的句子,說出一句在一個語言集團中能被理解的句子,這是一個具有語言資質的主體所必須具有的能力。具備語言的建構並不意味著就能恰當實現運用。語言的運用實際上是以相互理解為目標的。語言必須滿足一些語用學、商談倫理等規范才能實現交往的意義。
從語文學科角度出發,「語言建構與運用」這項核心素養,可理解為「出於真誠對話的願望,准確理解對方的話語形式與話語意圖;精確妥貼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以進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維發展與品質
思維最初是人腦藉助於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童年期思維的發展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比較穩定的抽象思維能力開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維的發展過程中抽象邏輯思維逐步占優勢,辯證邏輯思維得到發展。思維品質,實質是人的思維的個性特徵。思維品質反映了每個個體智力或思維水平的差異,主要包括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統性六個方面。優秀的思維品質來源於優秀的邏輯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為什麼要以思維發展與品質為核心素養?因為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重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多項綜合的實踐能力。而要在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本身就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因為漢語的內部結構、包含的各種信息都很復雜,這項工作的進行離不開思維的發展。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徵以及思維發展的特點來改進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抓住初中階段是從初級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進行有效的教學,培養好學生的思維品質。
3.文化傳承與理解
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漢語中的字詞很多都帶有傳統文化基因,有的明顯有象徵意義,比如「長江」「黃河」「月」「紅梅」等,有的會自然引發某種聯想,如「柳」與「留」、「青」與「情」等等,只有解讀、理解並傳承這些文化密碼,我們才能讀懂漢語的豐富意蘊。
從歷史角度看,中國文化史是多民族發展的共生體,中國古代經歷了數次民族之間的戰爭,漢語無形之中經歷了多民族的激變、融合,這些因素影響了漢語文化的傳承積淀。如在蘇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飛抗金等史實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來為人傳頌不已,很多詞語的背後都蘊含著一段歷史典故。再如,滿漢兩民族之間利益的爭奪對文化的影響更具典型,遵循「農耕」文明的漢文化與「游牧」滿文化發生尖銳沖突,繼而又互相吸引、融合。漢語中有很多滿語跡象就是證明。有些漢語方言來源於滿語的詞彙,它們仍然存在於北方漢語特別是東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在口語中,末字常改為輕聲。例如:埋汰(臟)、餑餑(糕點)、個應(使反感)、薩其馬(一種小吃)、的瑟(東北方言,意思是輕佻,賣弄)、磨即(即磨蹭)等等,這些文化信息需要在學習漢語之後才能理解。中國地域廣大,歷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碼,就是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漢語文化的博大精深。魯迅先生曾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並傳承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養,就成了關鍵的一項核心素養。
4.審美鑒賞與創造
什麼是審美鑒賞?美,是人類的正常需求。人之所以異於其他動物,就是於飲食男女等生理需求之外還有更高尚的需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就是對形式的觀照。當我們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時,拋卻了它的實用價值而專注於事物本身的形象,發現其中有一種超越現實的內涵,一種內在的精神,你感覺它觸動、感染了你,豐盈、滋潤了你的內心,令你愉快,這便是在以一種審美態度去欣賞外界。當我們深入其中,反復玩味美的道理時,我們就進入了審美鑒賞的層次。每一個人在這世界上都是獨特的這一個,心靈的敏感是與眾不同的,因而每個人在審美鑒賞過程中都有創造性的獨特發現,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語文學科是漢語與文學的復合體,打開語文課本,我們就會閱讀到一個個文學文本,文學作品就是藝術化地組織語言的一種作品,語文教學以「審美鑒賞與創造」為核心素養,其宗旨就在於滿足人性的需求,讓學生體驗到文學帶給人的愉悅、情趣,喚醒學生對文學的渴望與熱愛,在審美鑒賞過程中培養個性創造力。
(這是在《網路文庫》為你找到的文章。這是其中的一部分。不知道能不能解決你的問題。)

熱點內容
大學班主任畢業鑒定 發布:2025-09-24 03:24:03 瀏覽:627
初一英語下冊 發布:2025-09-24 03:06:04 瀏覽:581
會計繼續教育網站 發布:2025-09-23 23:53:29 瀏覽:908
校園歌手大賽唱什麼歌 發布:2025-09-23 22:15:47 瀏覽:823
背影教學案例 發布:2025-09-23 16:34:34 瀏覽:273
2013考研數學二答案 發布:2025-09-23 15:38:27 瀏覽:706
奢詩生物 發布:2025-09-23 14:06:38 瀏覽:960
2年級語文書上冊 發布:2025-09-23 10:43:15 瀏覽:377
教學戰歌 發布:2025-09-23 10:39:47 瀏覽:770
關於老師的兒歌 發布:2025-09-23 08:46:43 瀏覽: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