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語文句式有哪些

語文句式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7-20 14:07:20

語文學習中常見的基本句式有哪些

語文學習中的基本句型

句子依據用途或語氣可分為四大類即: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

陳述句:說明一件事情,表示陳述語氣的句子。

疑問句:提出一個問題,表示疑問語氣的句子。

祈使句:要求或者希望中國人做什麼或不做什麼,表示祈使語氣的句子。

感嘆句:表示感嘆語氣的句子。

一、陳述句和反問句的互換:

陳述句指說明意見、敘述事實的句子。反問句是指用疑問句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的句子。

把陳述句改成反問句有兩種情況:

1肯定語氣改成反問句如:

天才來自勤奮。改為:難道天才不是來自勤奮嗎?

2否定語氣改成反問句

小孩掉進河裡,我們不能見死不救。

小孩掉進河裡,我們能見死不救嗎?

注意點:陳述句改成反問句,要把句中表示肯定的詞改成表示否定的詞,句末的句號改成問號,並加上「嗎」、「呢」等句末的句號要改成問號。

反問句改成陳述句也有兩種情況:

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就要把「難道」和「不」等詞刪去,把句末的問號改成句號,並去掉「難道……嗎」和「怎麼……呢」語氣助詞。

練習 :

1、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

2、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

3、難道我們播下的種子不會在自己學生的身上開花結果嗎?

4、老師對我的教導,難道我會忘記嗎?

二、 肯定句和否定句的互換:

表達一個肯定的意思,也可以採用否定句式,例如,「人人都都遵守課堂紀律。」可以改寫成「沒有一個人不遵守課堂紀律。

」改寫後句子的肯定語氣要比原來的句子更強。改寫時要注意:雙重否定是表示進一步的肯定,所以必須用上兩個表示否定的詞,也就是「否定+否定=肯定」。如果只用一個否定的詞,句子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例: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天下的人沒有一個不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1)語文句式有哪些擴展閱讀

陳述句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如:他碾死了小青蟲。可改成

⒈「把」字句:他把小青蟲碾死了。將陳述句改成把字句,就是將句中表示動作的對象移到表示動作的詞前面,加上「把」即成把字句。在變換句式時必須保持原句的意思。

⒉「被」字句:小青蟲被他碾死了。把陳述句改成被字句,就是將句中表示接受動作的詞調到句首,換上「被」就成了被字句。

這兩種句子的變換只要調換句中的某些詞的位置就行了。

如上面句①中只需把「碾死了」和「小青蟲」的位置調換一下,再在他的後面加個「把」字;句②則把「小青蟲」與他「他」之間加個「被」字就行了。兩個句子互相改換之後,它們原來的意思不能改變。



Ⅱ 語文句型都有那些句式又分別是什麼

一、基本句型
句子依據用途或語氣分類,可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
說明一件事情,表示陳述語氣的句子,叫陳述句。
提出一個問題,表示疑問語氣的句子,叫疑問句。
要求或者希望中國人做什麼或不做什麼,表示祈使語氣的句子,叫祈使句。
表示感嘆語氣的句子,叫感嘆句。
二、句式變換
1、陳述句與被(把)字句的改寫:把陳述句改成被字句,就是將句中表示接受動作的詞調到句首,另上「被」就成了被字句。將陳述句改成把字句,就是將句中表示動作的對象移到表示動作的詞前面,加上「把」即成把字句。在變換句式時必須保持原句的意思。
2、陳述句與反問句的改寫:陳述句指說明意見、敘述事實的句子。反問句是指用疑問句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的句子。將反問句改成陳述句,需要把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詞改成否定或肯定的詞,再將原句中的問號改成句號,並去掉「難道……嗎」和「怎麼……呢」語氣助詞。同樣,也可以把陳述句改寫成反問句,首先把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詞改成表示否定或肯定的詞,再將原句中的句號改成問號。為了加強語氣,一般拉圾箱都要加上「難道」、「怎麼」等語氣助詞。
3、肯定名改寫成否定句:表達一個肯定的意思,也可以採用否定句式,例如,「人人都都遵守課堂紀律。」可以改寫成「沒有一個人不奠定課堂紀律。」改寫後句子的肯定語氣要比原來的句子更強。改寫時要注意:雙重否定是表示進一步的肯定,所以必須用上兩個表示否定的詞,也就是「否定+否定=肯定」。如果只用一個否定的詞,句子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4、直接引語與間接引語的改寫:我們在寫話或寫作中,有時需要直接引用別人的對話,有時需要轉述。例如雨來搖搖頭說:「我在屋子裡什麼也沒有看見。」這是直接敘述的句子。如果要改成轉述的句子,就可以改成「雨來搖搖頭說,他在屋子裡什麼也沒有看見。」改寫時應注意三點:一是改換人稱,將對話中表示「誰」的人稱代詞改成「他」或「他們」是必動標點,將冒號改成逗號,雙引號去掉是適當地調整詞語,使句子通順。
5、因果句式的改寫:因果句式,是按事物的原因和結果關系來寫的。它有兩種形式:一是先因後果,二是先果後因。因果句式中,原因可以是一個或幾個,但結果只能是一個。改寫時,可以用關聯詞,也可省支其中一個關聯詞,甚至不用。但原意一定要保持不變。
6、改變名中詞語的順序:例如「寶塔在夜色中顯得更加雄偉。」可改寫成「在夜色中,寶塔山顯得更加雄偉。」兩句都講寶塔山雄偉。「在夜色中」作為一個附帶成分起修飾作用。雖然句式改變了,但作用仍是相同的。
三、擴句和縮句
縮句,是把句子中的表示修飾或限制的詞語去掉,保留原來句子的主幹,縮成一個簡單完整的句子。縮句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句子;擴句恰好相反,是在句子的主幹上增加一些恰當的修飾或限制性的詞語,是句子的內容變得豐富、具體和生動。擴句和縮句都 不能增加和減少原句基本成分,不改變原句的意思。
縮句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
1、分辨句式,提出問題。先看看這句話是寫人還是寫景物的,然後可以提出「誰是什麼」、「誰干什麼 」或者「什麼是什麼」、「什麼干什麼」、「怎麼樣」來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
2、進行詞語比較,找出主要詞語。
3、如果是否定句縮句,就要把否定詞一起寫出來,否則就會改變句意。
四、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是進行句子訓練的一種重要方法。通過修改病句,不僅可以提高我表達能力,減少病句,而且可以提高我們的分辨能力,發展思維。常見的病句類型有:成分殘缺、詞語氨基酸不當、重復啰嗦、詞序顛倒、前後矛盾、分類不當、不合事理等等。修改病句,首先要找出病句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葯」認真修改:最後要認真檢查句子意思是否正確,結構是否完整。要記住,修改病句必須遵循「不改變原意」這一原則。
五、關聯句
句子依據結構分類,可分為單句和復句。復句是能分成兩 個或兩個以上相當於單句的分段的句子。復句內的各個單句形式,叫做分句。同一個復句里的分句,說是的是有關系的事,它們又 是由關聯詞語連接起來的,因此也稱作關聯句。常見的關聯句有七種類型,每類關聯 句有它們自己常用的關聯詞語。
1、因果關系:因為……所以 因此 既然……就
2、條件關系:只有……才 只要……就 無論……都 不管……總
3、假設關系:如果……就 要是……就 哪怕……也 即使……也
4、遞進關系:不但……而且 不光……還 不僅……還
5、並列關系 :既……又 一邊……一邊 一方面……一方面 一會兒……一會兒
6、轉折關系:雖然……但是 盡管……還是
選擇關系:是……不是 寧可……也不 不是……就是 與其……不如
運用關聯詞語要注意以下幾點:
關聯詞語一般都對出現,只有少數單獨使用。(如「可是」、「而」、「因此」等)
關聯詞語大都有一定的搭配習慣,不能任意組合。
關聯詞語起連接作用,可以把兩句話並為一句

Ⅲ 語文句式有哪些

1、【文言句式 】
2、【判斷句式 】
3、【無標志判斷句】
4、【被動句式 】
5、【倒裝句式】
6、【省略句式 】
7、【疑問句式 】
8、【否定句式】
陳述句,如:語文的句式有陳述句、祈使句等。
祈使句,如:給我一些優美的例句。
疑問句,如:語文有哪些句式。
感嘆句,如:語文的句式原來這么簡單呀!

Ⅳ 語文各種句式有哪些

1、判斷句

判斷句,是根據謂語的性質給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片語作謂語,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說明某事物是什麼,或不是什麼。

2、陳述句

陳述句(Declarative Sentence)是陳述一個事實或者說話人的看法。陳述句又分為肯定的陳述句和否定的陳述句,簡稱為肯定句(The Affirmative Sentence)和否定句(The Negative Sentence)。

3、被動句

被動句就是「被」字句並舉例說明,被動句的注意事項,使用被動句的適宜情況。

4、省略句

省略是為了避免重復、突出新信息 並使上下文緊密連接的一種語法修辭手段。省略在英語語言中,尤其在對話中,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省略句是英語的一種習慣用法。

5、否定句

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須有否定詞,古代漢語中否定詞可以是副詞「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動詞如「無」。

Ⅳ 小學語文常用句式有哪些

小學語文常用的句式是很多的。關鍵小學語文基本用的都是關聯詞語。也是句式中最簡單的主謂賓。縮句,擴句,造句。

Ⅵ 請問語文中有哪些句式

1.文言句式

與詞彙相比,文言語法變化不大,只是幾種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與現代漢語不同,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判斷句式 被動句式 倒裝句式 省略句式 疑問句式 否定句式

2.判斷句式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

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3.被動句式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4.倒裝句式(主謂倒裝 賓語前置 定語後置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王—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的,這就是古漢語中的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顛倒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倒裝形式:

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後說)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實際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5.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並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及:「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等。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則不後置。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於」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兩個「於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第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即「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還有一種民政部要注意,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狀語,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一般來說仍作補語,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則一定要作狀語。

6.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年矣,而鄉鄰之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飢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時一個復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並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對象,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的主語要補充出來。

省略謂語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後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被省略的為主要補充出來。

省略賓語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拜」的賓語「之」又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與」的賓語「之」。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省略介詞在文言文中,介詞「於」和「以」常被省略。如:「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張衡傳》)句中省略了介詞「於」。又如:「賜之彘肩。」(《鴻門宴》)句中省略了介詞「以」。澤為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7.疑問句式

文言疑問句,一般都有疑問詞,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何、曷、故、安、焉、孰等),疑問語氣詞(乎、諸、哉、歟、耶等)以及疑問副詞(豈、獨、其等)。有時也不用疑問詞。

另外,還有些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

8.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詞有否定副詞(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詞(莫)以及否定性動詞(無)。

Ⅶ 小學語文常見的句式類型有哪些

陳述句、反問句、設問句、疑問句、肯定句、否定句、雙重否定句、把字句、被字句、祈使句、感嘆句。

Ⅷ 語文現代文句式有哪些

1、修辭手法
(1)、確認所用的修辭手法,點明所用修辭手法.
(2)、明確答題方向.答題時,一定要結合語句內容分析每一種修辭手法的具體作用.
一般說來:描繪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使描寫對象生動形象.主要有比喻、擬人、誇張;結構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突出強調,主要有對偶、排比、反復;表達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增強語氣,主要有反問和設問.
具體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化無形為有形.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麼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對象+特性
擬人——使物具有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比擬: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如果在人稱上將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排比——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突出強調.議論文往往增加語勢,起到了強化論證觀點的作用.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淋漓盡致.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誇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表達感情更強烈,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放大觀點感情,強調愛憎是非,美醜更加鮮明.
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設問——無疑而問,明知故問,引人注意,啟發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讀者興趣,引起讀者思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問——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達鮮明,目的是加強語氣,起強調、強化作用.
反復——緊湊、有氣勢、表達效果強烈.如1998年第29題即可答為: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強調時光的飛逝.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強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動活潑、使語言形象鮮明、利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蘊,豐富文章內容,增中表達效果,增強說服力.
(附: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
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雙關:表達含蓄,語意豐富.一方面可使語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適應某種特殊語境的需要,使表達含蓄、曲折,生動活潑,以增強文章表現力.
2、表現手法類
解題思路:
(1)、確認所用表現手法.
(2)、明確常見表現手法的作用如下文:
象徵: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鮮明,使抽象事物具體化,激發聯想,感染力強
抑揚:有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瀾,突出喜歡、贊美或批評、諷刺的感情
對比:使形象鮮明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
突出作者對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種感情.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對比事物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鮮明,特點更顯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銳.和襯托相比,對比沒有主次.
襯托: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持點,強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
類比:以淺寓深,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見大:表現人、事.
反語(反諷):有2種作用:表示人與人之間的親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諷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戰斗性.遇到其他手法請及時補允.
(3)、明確所用表現手法並結合文句內容作答.
(二)表達方式類——一般針對段落或篇章中具體的表達方式命題
解題思路:
1、確認語段所用的具體的表達方式.
2、明確五種表達方式(記敘議論說明描寫抒情)具體分類及作用、以便答題時明確方同
3、確認所指定語段運用何種表達方式,結合文章具體分析.
知識儲備:運用描寫手法總的作用:表現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題
肖像描寫以形傳神 動作描寫表現人物特點
語言描寫言為心聲,表現人的性格特點 心理描寫揭示人物內心世界
景物描寫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寄託感情 白描簡筆勾勒,簡潔准確傳神
工筆細描精雕細刻,纖毫畢見,具體生動 插敘豐富內容,深化主題,曲折有致
倒敘設置懸念,吸引興趣,波瀾起伏 敘後議論畫龍點晴,點明題旨
比喻論證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盡致
間接抒情寓情於景,物事含蓄
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 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虛實結合、點面結合、聲色結合
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側面(又叫間接).
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議論文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作用:具體實在,讀者易於接受,增強說明力)、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注意表達的語言: 記敘性語段 的表達方式往往是:描寫了何對象的什麼缺點或者何對象怎麼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議論性語段 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論證了什麼觀點或通過批駁,確立了什麼觀點. 說明性語段 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說明(介紹)了什麼對象的什麼特徵(特點).

Ⅸ 語文句子的類型有哪些

1、陳述句

敘述或說明事實的具有陳述語調的句子叫陳述句。

陳述句句末可以帶上「的、了、呢、罷了」等語氣詞。

陳述句可用肯定形式,也可用否定形式。

特點:

a、有時可帶語氣詞「了、的、呢、罷了、嘛、啊」等。

b、常用的標點符號:句末用「句號」。

陳述句是思維的最一般的表現形式,也是運用最廣泛的一種句子。

否定句常用「不、非、沒有、無、莫、否、句、勿、未」等。

但雙重否定句表示肯定,常用的否定詞「不…不…」「沒有……不……」 「非…不…」等。雙重否定句跟相應的單純的肯定句意思並不完全一樣。

口語中還有「非得去」、「非要做」等說法,這種說法就是從「非……不可……」變來的,這種用法的「非」不再是否定副詞,而是語氣副詞。在書面語言中常見「無不、無非、不無、未必不」等說法。

2、疑問句

具有疑問語調的句子叫疑問句。其中有疑而問的叫詢問句,無疑而問的叫反問句。提問手段有以下幾種:疑問語調、疑問詞、語氣副詞、語氣詞、疑問格式等,疑問語調不可或缺。根據結構形式上的特點和語義情況分:是非問、特指問、選擇問、正反問。

3、是非問

陳述句加疑問語調或兼用語氣詞「嗎」、「吧」等構成,一般是對整個命題的疑問,回答也是對整個命題的簡單的肯定和否定。例如:

這些句子可以用「是、對、嗯」或「不、沒有」等作答,或用點頭、搖頭回答。

4、特指問

用疑問代詞(如「誰、什麼、怎樣」等)和由它組成的短語(「為什麼、什麼事、做什麼、怎麼做」等)來表明疑問點,說話者希望對方就疑問點作出答復,句子往往用升調。例如:

常用語氣詞「呢、啊」、不用「嗎」。

5、選擇問

用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提出不止一種看法供對方選擇,用「是、還是」連接分句。常用語氣詞「呢、啊」,不用「嗎」。

6、正反問

由謂語動詞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並列構成。反詰問句,即反問句,只是多用是非問和特指問格式,選擇問和正反問用得少。

7、祈使句

要求對方做或不做某事的句子叫祈使句(降調)。

表示命令、禁止:帶有強制性,常不用主語、語氣詞,結構簡短、語調急降而且很短促,否定句用「不準、不許、別」等。

表示請求、勸阻,包括請求、敦促、商量、建議、勸阻等。

請求或敦促人家做事,總有商量餘地,因此宜於使用重疊形式的動詞,常用敬詞「請」。

8、感嘆句

表示快樂、驚訝、悲傷、憤怒、恐懼等濃厚感情的句子叫感嘆句,一般用降調。

Ⅹ 語文句型有哪些句式分別是什麼

常見的句式有:長句和短句、主動句和被動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陳述句和疑問句、單句和復句、口語句式和書面語句式、常式句和變式句、整句和散句。

長句和短句

句子有長有短。所謂長句,是指詞語多、結構復雜的句子,所謂短句,是指詞語少、結構簡單的句子(包括復句中的分句)。

(1)、把長句的附加成分抽出來,變為復句里的分句,或者單獨成句。

(2)、把聯合成分拆開,重復跟聯合片語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疊用句式變成復合句里的幾個分句。

(3)、如果一個句子的賓語中心語和它前面幾個並列式的修辭語之間存在著解釋或總分關系,則可把此句變換成一個解說復句。

(4)、藉助復指,把長句附加成分變成並列分句,然後用一個代詞去取代它。

(10)語文句式有哪些擴展閱讀

1、主謂句:由主語、謂語兩個成分構成的單句叫主謂句。主謂句是較為常見的句型。根據充當謂語的詞語的功能的不同,可以把主謂句分為三個下位句型:名詞性謂語句、動詞性謂語句、形容詞性謂語句。

2、非主謂句:是由單個詞或主謂短語以外的其他短語構成的單句。

3、被動句: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被動句是各種語言的基本句式,在不同語言中被動句的語法有一些差別。

4、倒裝句:為了強調、突出等詞語的目的而顛倒原有語序的句式叫做倒裝句。在倒裝句中,顛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復原位而句意基本不變,句法成分不變。

5、兼語句:是由兼語短語充當謂語或獨立成句的句子。

熱點內容
中公教育楊 發布:2025-09-07 01:01:22 瀏覽:721
師生啪啪動態圖 發布:2025-09-07 00:50:09 瀏覽:74
浙江歷史學考 發布:2025-09-07 00:34:23 瀏覽:429
教師資格認 發布:2025-09-07 00:12:31 瀏覽:894
汨羅歷史 發布:2025-09-06 22:00:09 瀏覽:286
李曉凡內化師德ppt 發布:2025-09-06 20:48:47 瀏覽:698
少先隊的歷史故事 發布:2025-09-06 19:50:01 瀏覽:617
畢業感言班主任 發布:2025-09-06 19:00:38 瀏覽:856
福建教師補錄 發布:2025-09-06 18:35:35 瀏覽:441
小學四年級班主任經驗交流 發布:2025-09-06 18:22:02 瀏覽: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