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技巧
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解題的好方法有:
一、通讀全文,思考四個問題:①文本主要談的是什麼問題或就什麼事情闡述道理;②作者的基本立場、觀點、情感和態度是怎樣的;③本文依照怎樣的順序布局謀篇、組織文章,其段落之間的關系如何;④行文中為突顯立意主要運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二、選擇題解答一般方法:第一、比照原文,弄清概念,把握句意,辨析篩選。第二、懂得審辨標志性詞語。可以作為標志性詞語的有:順序詞、關聯詞、指代詞、范圍詞,類別詞、過渡詞。此外還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復出現的同義或近義的詞語。
三、簡答題解答一般方法:1、把握文章基本思路,切分語段層次;准確把握、分析概括文章的觀點;快速搜尋答題區間;組織表達語言,做到規范作答。2、把握觀點類題目解答方法。
B. 怎樣提高高中語文第一題論述類文本閱讀的方法
首先,整體理解,概括每段大意。其次,仔細對比選項跟原文,找出差別不同之處。第三,聯系題目要求,做出答案。不要期望一下讀懂文本,此題主要考察分析概括能力。
C. 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有哪些好方法
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解題的好方法有:
一、通讀全文,思考四個問題:①文本主要談的是什麼問題或就什麼事情闡述道理;②作者的基本立場、觀點、情感和態度是怎樣的;③本文依照怎樣的順序布局謀篇、組織文章,其段落之間的關系如何;④行文中為突顯立意主要運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二、選擇題解答一般方法:第一、比照原文,弄清概念,把握句意,辨析篩選。第二、懂得審辨標志性詞語。可以作為標志性詞語的有:順序詞、關聯詞、指代詞、范圍詞,類別詞、過渡詞。此外還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復出現的同義或近義的詞語。
三、簡答題解答一般方法:1、把握文章基本思路,切分語段層次;准確把握、分析概括文章的觀點;快速搜尋答題區間;組織表達語言,做到規范作答。2、把握觀點類題目解答方法。
D. 語文論述類文本解題技巧
整體閱讀,從整體上把握語料:閱讀一般論述類文章:從議論說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有無分論點,用什麼材料來證明觀點,論證結構有什麼特點;閱讀科技說明文:科技文一般屬消息一類,其結構一般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話題,介紹新工藝、新技術、新見解、新成果,介紹它的構造、原理、發展、現狀、評價等等,閱讀時首先要明確說明的對象是什麼,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價值,有什麼作用,對社會有什麼意義等。
重點與難點:
重難點一: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辯明文體,選准角度.議論文體,可從總體上根據引論、本論、結論來劃分,理清行文思路,並分析其內在邏輯關系、材料性質、論證方法,進一步按常見的論證結構--並列、對照、總分、層進--作切分;說明文體,緊扣說明對象,根據其特定的說明順序,或按時間、空間、或按事物自身的構成,或按事物發展,或按事理邏輯來劃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領起句、總結句、過渡句、前呼後應句(包括文中反復出現的文句)
技巧3:審辨標志性詞語。可以作為標志性詞語的有:A順序詞,B關聯詞,C指代詞,D范圍詞,E類別詞,F過渡詞。此外還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復出現的同義或近義的詞語。
技巧4:(1)從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視具有前後銜接、勾聯、照應作用的語言標志;重視有區分層次作用的標點符號。②掌握文章因文體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結構規律:議論文常採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來論證事理;說明文常採用總分總式或並列式結構來說明問題。
重難點二: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歸納文章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將文章的整體內容和文章的主題中心用簡明的語言表述出來。
1.分析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要注意以下幾點:
■要有文體特徵意識:論述文,論題、論點(分論點)是主要信息,論據和論證是次要信息;說明文,說明的對象、說明的內容和對象的特徵(特點)是主要信息,說明的方法及運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層分層意識:研究段與段之間的結構關系或句與句之間的結構關系.同一關系取其一;相屬關系取其」屬」;相並關系取其」和」;主次關系(偏正關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體意識:分析歸納時,要從全文出發、整體把握,才能全面准確。
語言組織方法主要有:
(1)採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點),進行壓縮;
(2)採用合並法:在各層意思不可缺時,可將各層內容合並起來;
(3)採用提煉法:對於沒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語句間的關系,把握其內容的重點,選擇主要內容;
2.分析歸納中心意思,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1)尋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標題即是中心,有的開頭點明中心,有的結尾揭示中心。
(2)合並各段內容,概括中心意思:尋找各段中心句,合並各段主要內容來提煉概括。
(3)採用整體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段)沒有主旨句,須將全文各段大意綜合起來,加以提煉。
重難點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是指作者對某具體事物的主觀傾向,或贊同或反對,或喜愛或憎惡,帶有鮮明的個人主觀色彩。其表述因文體而有差異。有的直接說出,有的則分散在字里行間,若隱若現。在具體的分析概括時,首先要抓住文體特點,其次,要抓住一些標志性詞句,如「認為」、「覺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須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思想、主題。分析的具體做法是:
①
統觀全文,篩選出能直接體現作者觀點和態度的句子;
②
從材料的中心內容入手來分析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③從作品的表達方式入手來分析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E. 語文論述類文本有哪些解題技巧
解題技巧:
一、講理清晰,有理有據。要求我們要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
二、有前有後,前後聯系。論述題的回答一般都要求要結合材料。
三、規范做題,避免非智力因素失分。
四、認真審題,切中要害。做好論述題的首要條件就是審清題意、對症下葯。
F. 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的作答方法
作為基礎性閱讀的論述類文本,高考對其所考查的能力和難度相對選考類文本閱讀而言是比較低的。但不少考生對該類題的解答往往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在主觀題的答題上表現的更為明顯。其中主要的一個原因是,許多考生沒有從心理上正確地對待它,將現代文閱讀視為畏途,在平常的復習中,沒有抓住此類閱讀的文體特徵和命題特點,往往誤入命題者特意設置的陷阱,答題時沒有進行規范作答,審題意識薄弱等。那麼,如何對論述類文本閱讀主觀題進行有效作答,筆者結合近幾年的高考備考復習,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提綱挈領,明確目標,使閱讀有的放矢。
考綱對該類文本閱讀的要求是:能夠「閱讀一般論述類文章」。高考對此類文本的考查能力分為六個考點,分屬於理解和分析綜合兩個能力層級。對文章閱讀來說,所謂理解,包括對詞句的字面含義和深層含義理解,對句間關系和文章主旨的理解。分析和綜合是兩種密切相關的能力。分析是把事物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方面、層次而分別加以認識的方法。綜合是把已獲得的關於關於事物的各個部分、方面層次的認識聯系起來,從而形成對事物的整體認識的方法。對現代文閱讀來說,分析綜合能力要求把句子、段落或文章,分解為不同的部分、方面和層次,從而達到對句意、段意或文章主旨的整體把握。考生只有理解了考綱的考點和各個能力層級的內涵,那麼就能夠在快速且有效的閱讀中抓住重點語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觀點,從而為答題做好充分的准備。
二、抓住文體特徵,了解命題特點,進行有效閱讀。
該文體在表達方式上以議論為主,這類文體常涉及的內容有政治、經濟、文化、文學、藝術理論、歷史、美學、建築等各個方面,雖然文本會出現一些相對專業的術語,但作者在文本中所傳遞出的觀點還是比較明確的,考生在閱讀時,重點是要抓住文本的文體特徵。通常情況下,在論述類文本閱讀中,作者在文章的開篇部分先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後以分論點或層層深入的形式進行詳細的論證,在結尾部分則進一步闡明論點。如2010年廣東卷《不可無「我」》一文,本文所選內容屬於文學理論范疇,選文在前兩段便提出觀點:我們在創作和欣賞藝術活動時,要正確處理好「我」與「非我」之間的關系。通常在文段中,能夠代表作者觀點的語句常在段落的開頭或結尾,如第一段的首句和第二段的尾句。選文第三段至第六段是對觀點的分析,在藝術創作和欣賞時,應注意「我」與「非我」的辯證關系。在這幾段中,作者的觀點是通過一些關鍵性的提示語來傳達出來的,如第三、四、六段的「所以」,第五段的「仍」字,這些提示語對於梳理作者的觀點是至關重要的。文章的最後一段是對全文的總結,作者進一步重申觀點。此外,我們也應了解命題的特點,出題者在命題時往往是從局部到整體出題的,即:重要句子(重要概念)→分論點→中心論題→作者傾向。但在平時復習時,我們最好從整體到局部進行,這樣才能完全讀懂原文,並能准確把握文章的要點與重要信息。即:作者傾向→中心論題→分論點→重要句子(重要概念)。因此,在解答主觀題時,應從整體上去把握文本內容,進行有效閱讀,這對作答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運用摘要與抽象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有效作答。
一般來說,論述類文本中主觀題的答案,其關鍵性的詞語、句子就在原文中,因此在解答時,首要的是要鎖定好答題區間,找出與題干相關的語句,在此基礎上,對原句進行刪減或重組,尤其是要刪去冗繁的修飾性的詞語,只需保留句子的主幹,這樣會使得語言准確、精練。我們稱這種概括方法為摘要概括,它與摘抄有著本質的區別。另外,有些答案是從原文中找不到的,是比較抽象的,我們要從原文相應的語言材料中,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用精練的語句表達出來,形成答案。這種概括方法為抽象概括,答題時應將摘要概括與抽象概括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有效作答。如2010年北京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楔》(節選)第15題:根據文意,簡要說明藝術和科學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別是什麼。根據題干,本題的答題思路是較為清晰的,它明確提示考生在答題時應從兩個角度進行,一是藝術追求的普遍性是什麼,一是科學追求的普遍性是什麼。答題時可運用摘要概括的方法,根據第二段的「這些幾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詩歌在今天人們的心中仍然能夠引發強烈的感情共鳴」和第三段的「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兩個重要語句,我們可以刪除一些冗繁的詞句,保留一些關鍵性的詞語,如「情感」、「情感共鳴」等,然後將此重新組合成一句話,便能夠得出「藝術追求的是人類情感的普遍性,優秀作品能夠跨越時空引起人們深層的情感共鳴。」這一要點。同樣,由第六段的「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的發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並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這就是科學的普遍性。」和第七段的「科學原理應用越廣泛,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也越多樣化。」我們可以得出「科學原理應用越廣泛,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也越多樣化。」這一要點。又如2010年廣東卷《不可無「我」》第14題:從藝術活動中,「我」與「非我」關 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畫線部分的內容。與本題相關的語段如下:
表演藝術最能說明這種創作的辯證法。俗話說「裝龍像龍,裝虎像虎」。演員演岳飛就應該像岳飛,演秦檜就應該像秦檜。但只是像岳飛像秦檜,而不能也不應該使自己就變成岳飛,變成秦檜。演員不應該完全丟掉自己。他仍應該讓人透過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對他所演的角色的愛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務。
應該說,整個畫線部分的語句都是在論述「我」與「非我」的關系,只是以例子的形式出現,而考生所要做的就是要將具體的事例抽象化、概括化。這里的演員其實就是藝術創作中的「我」,而「像岳飛」、「像秦檜」則指「非我」,再根據「應該」一詞,我們可以概括出「藝術創作中,』我應該進入到』非我的狀態」這一要點。而後一句可概括出「在藝術創作中,不應該在』非我中失去了』我」這一要點。因此,在抽象概括中,應從具體的材料中抽離出與題干、作者觀點或文章內容相符合的本質性的東西。
四、仔細審題、准確表達,有效作答。
有些考生在做主觀題的答題時,往往是粗略地掃一下題目,就倉促作答。由於審題不清,就會答非所問。論述類文本閱讀題的解題核心是「提取信息」,這信息不僅表現在文章的內容上,還表現在試題的題幹上。命題者在命題的時候一般都有明確的考查目的和要求,看清題干要求,才能揣摩出命題人的命題意圖,明確答題的方向。此外,題干中除了一些顯性的信息外,還有一些隱性信息,只有挖掘題干中的隱性信息,才能找到答題的命脈。如2010年湖南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志願者精神》第15題:簡要談談,如果缺乏志願精神和志願行動,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對人的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6分)本題中的顯性信息包括:(1)「簡要談談」提示考生答題時語言要精簡,且有一定的概括性。(2)分值,從分值上我們基本上能夠確定答題的要點。本題分值是6分,它提示我們答題要點至少包括兩大要點或三個小點。而「人的發展」是題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且具有一定的隱秘性。結合文本的最後一段內容,「人的發展」可以分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我」這兩層內涵,這樣在答題時思路就比較清晰。因此,考生在答題前,應盡可能審清題干中的多個信息,尤其要挖掘題干中的隱性信息。
此外,在語言的表達方面,不少考生常犯以下的錯誤:在表達的內容方面,前後大體重復,且表述羅嗦;僅以片語和表意不完整的句子,或羅列許多不相乾的觀點,隨意敷衍作答。對此,在平常的訓練中就應力求語言的規范性,答題時要對所提問題有所承接,不能太突兀和太隨意;要用富有概括力的句子把要點講清楚、講完整,不要用片語、短語與表意不完整的句子作答。
--------這是老師給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