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冊語文第一課散步
『壹』 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冊第一課不是散步嗎!!!
初一語文改版了!!!第一課是莫懷戚的散步!!!在山的那邊被調到第四單元了,還有許多課文都被刪了!!!!
昨天上午,青春中學語文老師周慧更新了一條QQ狀態:新初一的語文課本大調整,新換上的課文太好玩了,這一屆初一真幸運!語文課會很有趣!
周老師說:「早上教初一的老師拿到新課本後,我借來看了一看,單元打亂了,和原來完全不同,課文換了很多,而且都很不錯。」
對比兩個版本的初一語文教材,封面幾乎沒有差別,用的都是徐悲鴻畫的兩匹馬。采荷中學的李香娥老師昨天對兩本教材做了一個比較——
兩本書都有三十篇課文,總量沒變,但更換了八篇課文,還有一篇課文有改動。
其中,刪掉的課文有沈復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兩篇》(張曉風的《行道樹》、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周國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難的王子》)、瑪麗·居里的《我的信念》、梁衡的《夏感》、蒲松齡的《山市》、魯迅的《風箏》。
新增的課文有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魏巍的《我的老師》、丘吉爾的《我的早年生活》、馬及時的《王幾何》、賈平凹的《風雨》、選自《禮記》的《雖有佳餚》、紀昀的《河中石獸》、吳承恩的《小聖施威降大聖》。
改動的是原先的《論語》十則,現在是《論語》十二章,節選內容有一些變化。
還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新教材有了單獨的寫作板塊。
一些語文老師認為新課本比老課本好玩
這位老師說,從上課的氣氛看,學生喜歡的課文有幾類:一是故事性強的,比如《皇帝的新裝》;二是有趣的文章,比如《羚羊木雕》,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孩子把家裡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小夥伴,家長要她把禮物拿回來,同學們討論很熱烈。
新課本選擇文章的標准:
經典、符合學生的年齡需求、適合教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官方網站上有《2013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修訂情況介紹》,這份介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的王本華老師寫的。王老師是這套教科書的學科編委會副主任。
介紹寫道,2004年、2008年、2010年編寫組三次前往各地調研。2011年3月申報統編教材。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統編教材啟動、編寫、審查、修改。
這次修訂選擇文章的標准有三條:經典、符合學生的年齡需求、適合教學。
這次修訂教材主要是根據2011年新課標要求,有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是改變過分誇大教材人文性的傾向,重視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方法、習慣等。
二是重視閱讀,強調「讀書」,包括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閱讀非連續性文本。(非連續性文本多以統計圖表、圖畫等形式呈現,如數據表格、圖表和圖解文字、廣告、地圖等。)
三是增加關於語音、文字、詞彙、文體、文學等方面的知識。
四是要避免走進一些誤區。比如不應該用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該用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防止逐字逐句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等。
青春中學的周慧老師說:「2003年新課改,我們開始使用人教版的教材(以前都是浙教版),10年來,我教過五屆學生了,其中有兩屆是中途接班,其他三屆學生從初一帶起來的,每屆課文都有變動。但是今年的初一變化最大,整個單元體系徹底變動。原來雖然也經常有課文變動,但只是微調,而且單元體系不變。」
周老師說:「這次教材文章的替換也很合適,親情主題中,去除了魯迅的《風箏》,放入了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魯迅的《風箏》太難了,對於主題的解讀也是多角度的,初一學生由於缺少生活閱歷,又不了解時代背景,很難理解。《秋天的懷念》與學生距離更近,情感真摯,更能打動學生。」
《秋天的懷念》節選——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她總是這么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麼勁!」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後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可以發現,刪除的一些課文,不是說不好,但要麼太難,要麼太簡單,要麼說教意味太重,老師不太好教,學生也不太樂意學。這次新增的幾篇課文非常貼近學生,有的還很好玩。比如《河中石獸》這篇文言文,還能和科學中的『浮力』、『重力』聯系起來。如果語文老師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讓學生在黑板上畫一畫力的示意圖,是不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有些文章很有意思。《小聖施威降大聖》中,孫悟空和二郎神各顯神通,非常刺激過癮。現在學生課外閱讀很少,我做過統計,完整看過四大名著的,10年前一個班還有不少學生,但現在屈指可數,完整看過其中一部的,也很少,大多隻是看電視劇或白話文精簡版。相信學了這篇課文後,學生們會被古典名著《西遊記》的魅力所吸引。語文本來就是很好玩的。」
親情主題「文化味」更濃
建蘭中學語文教研組長王旭東老師說,之前說語文課本會有改動,老師們猜測變化不大,這次拿到課本,還蠻驚喜的。這次的改動中第一單元特別好,主題是「親情」單元,基調很好,強調傳統文化。香港、台灣等地都非常重視中學第一冊第一單元的主題,這很能體現編者的理念。以前的課本中,第一單元是《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味」很濃,這次把《散步》《秋天的懷念》放入第一單元,「文化味」更濃。
老課本《走一步,再走一步》節選——
我曾屢次發現,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只要記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我便能應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著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時,我便可以驚奇而自豪地回頭看看,自己所走過的路程是多麼漫長。
新課本《散步》節選——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新教材增加了寫作單元
王老師說,新教材中增加了寫作單元,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原來的教材中根本沒有寫作指導,老師只有根據自己的經驗來教學,比較隨意,缺少系統性。這次的教材,把作文教學和單元中的課文聯系起來,「讀寫結合」,對學生的寫作應該有幫助。
學生喜歡故事性和趣味性強的文章
采訪中,有老師談到教學中的困惑。一位老師說,之前的教材中有些課文不好教。比如,初一的《在山的那邊》(這次變動中沒有被撤換),太容易懂了,很多同學拿到後讀一遍就理解了,這種課文對他們缺少吸引力。有些文章讀起來像口號,老師和學生都不喜歡。備課交流時,經常有老師說文章太枯燥,自己都不喜歡,怎麼講給學生聽?
(都市快報)
『貳』 是初一語文第一課《散步》
2母親和兒子在路程中發生了爭執,最後決定依兒子,走小路
『叄』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散步類似的作文600字左右
希望對您有用!
我和爸爸愛在小路上散步。每逢爸爸有空的時候,我們都會一直去散步。
有一次,爸爸突然問我:「你覺得我們倆現在一直散步和以前有什麼不同嗎?」我想了想,說:「沒什麼不一樣。」爸爸說:「從你小時候想起,會有不同的。」爸爸的這句話敲開了我記憶的大門。
我朦朧地記得,3歲時,爸爸抱著我到小路上去散步。爸爸指著田野對我說:「這是田野,種植莊稼的田野,莊稼是我們天天吃的飯菜……」我似懂非懂地聽著,眨著眼睛好奇地看著田野。
從那以後,我漸漸學會穩穩地走路了。爸爸總是貓著腰牽著我的小手散步。我走不動時,他就講故事給我聽,雖然聽不懂,總覺得很有趣,精力也變旺盛了。
我上小學了,爸爸可以直著腰牽著我的手出去散步了。我們開始背拼音字母a、o、e……念阿拉伯數字1、2、3……爸爸不厭其煩地教我背了一遍又一遍。
一轉眼,我都小學畢業了,甚至上了中學。這回我挽著爸爸的手臂散步,我們談論的已是《上下五千年》、《三國演義》、《阿Q正傳》……爸爸把自己的見解都講出來,我們一起討論孔子、曹操、諸葛亮、阿Q精神,甚至討論起了人生目標。
現在想起來,我與爸爸的散步史真是一年又一年的變化。抬頭看看爸爸頭上的幾根白發,才覺得時光正在悄悄流逝。我長大了,爸爸卻老了。爸爸苦心培育了我十多年,在這十多年中,我在與爸爸散步中嘗到了許多知識。我今後的路還很長,我要與爸爸這樣快樂地一直走下去。
『肆』 初一的語文第一課《散步》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初一的語文第一課《散步》的主要內容是:在初春的南方田野上,為了讓年邁回的母親多走走,我們一答家四口一起散步,可母親想走大路,兒子想走小路,最終我們選擇了走小路。
『伍』 七年級語文上冊 第一課散步答案
一、1.母親想走大路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兒子想走小路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對母親與兒子的分歧,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件東西——生命。」請簡單談談作者對「生命」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地方特別打動你?用「_______」畫出來,並說說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母親想走大路是因為大陸平順,好走,母親腿腳已不方便;兒子想走小路是因為小路有意思,有趣,孩子自然是喜歡。
2、面對母親與兒子分歧,作者決定委屈兒子,走大路。這是因為作者對母親的尊敬和孝順的心非常深刻。
3、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而又如此的堅強……
4、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這段最打動我,因為用濃淡的田野來預示生命的珍貴,看著滿樹的嫩芽,我倍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二、1.文中寫"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而不用"三代人散步",有什麼好處?
2."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他的話一樣."母親為什麼現在很聽"我"的話
3."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是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看看這些景象,作者為什麼想到"生命"?
1、這樣寫讀來更絕溫馨,一家人的感覺更加強烈,同時也寫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延續。三代人相對就有些僵硬,不如原來的寫法溫暖。
2、母親年齡大了,要接受兒子的照顧和關心,因此現在很聽「我」的話。
3、這段話通過初春秀色的描繪,表現了春天蓬勃的生機,暗示熬過了嚴冬的母親將會獲得新的活力。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熱愛。
『陸』 初一上冊語文第一課【散步】簡介
積累運用1.(1)分qi【歧】(2)en(蹲)下(3)一sha(霎)時(4)水波linlin(粼粼)
2.(1)信服(2)熬過(3)隨意
3.(1)2(2)1我的理由:使句子流暢
閱讀理解
4.走大路,因為兒子和「我」在一起的時間還很長,母親「我」在一起的時間不長了。
5.因為要配合兒子說小路有意思符合母親走不過去要我背,也寫出小路清新美麗充滿生機。
6.是作者肩上的使命和責任,贍養老的培養小的。只要一個家庭幸福了,全世界也幸福了,因為世界是由家庭組成的。
7.孩子們把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捐了出來。
8.(1)梅格安把自己最珍貴的娃娃捐贈出來。(2)我被孩子們的行為感動了,希望照片上的女人會喜歡。
9.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誼,只要人人奉獻一點就能把這個世界變美好。
10.關愛老年人他們為下一代付出了很
『柒』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書第一課散步書中的一切 照片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書第一課散步
『捌』 七年級語文 第一課散步 主要學什麼 想讓我們明白什麼
作者通過選取祖孫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這個生活側面,生動地展示了這一家人互敬互愛,和睦相處的生活感情和生活情趣,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玖』 七年級語文上冊中第一課《散步》的概括
我們一家四口祖孫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一起散步發生的平凡小事。
文章開篇寫「我們」一家去散步,母親本不願意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了覺得很累。」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於是,母親信服地點點頭。
本不願出來的母親何以又答應了呢?作者這樣寫的:「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聽她的話一樣。」
一個「慈母」,一個「孝子」,一個真誠的理解,一個絕對的信任,這種良性的因果循環正反映了古樸的倫理道德之美。
在散步遇到走大路還是走小路時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這個矛盾怎麼解決呢?當然取決「我」了,此時,作者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又於心不忍。於是,「我」決定委屈兒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這個選擇應該說是入情入理,體現了「我」愛幼更尊老的情感。
當「我」作出「走大路」的決定後,結果竟出人意料:「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忽然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如果說「我」的決定易於理解的話,那麼母親的改變則有悖常情了。但正是這不合情理的地方,人的真誠善良卻得到了充分的光照,這一家三代人的溫和、謙讓與體貼都融進了這深深的愛之中。這不正是以血緣構成的家庭最穩定、最能持久也是最為寶貴的東西嗎?
「有意思」的小路的確不平順,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只好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這一「背」實際上是背起生活的重擔,架起了兩代人之間的橋梁,含蓄地影射了「我」這一輩人贍養老人撫育兒女的重大使命。
網上抄襲的,回答滿意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