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字故事
① 我與語文文字的故事
語文,如一泓清泉,緩緩而入,呢喃起愛的漣漪,盪漾起詩的韻律,此際,心清如許.
——題記
如果語文是一泓清泉,那麼我對語文的愛就如皎皎月輝,照亮人生的道路.
語文,是無處不在的.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你聽,那可不是語文在把北宋婉約詞中的幽幽愁思緩緩吹起?「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你看,那可不是語文把盞而吟,傾吐著泛苔的城牆中,華夏五千年文化的超然大氣?
「記綉榻閑時,並吹戲雨;雕闌曲處,共倚斜陽.」槳聲船影里,可不是語文皓腕凝霜雪,凝眸對殘暉,為江南煙雨平添溫柔幾許?「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琵琶女愁苦的面容中,可不是語文倚天揚帆,冥冥之中帶來無窮的魅力?
語文,是動人心魄的.
在流光溢彩的上海灘,語文帶你訪問一個繁華而空洞的世界,那裡有一個貧窮的黃包車夫,在大街小巷中飛快地穿梭;那裡有一個寂寞的女子,訴說著那個年代不凡的情愫.
在柔情萬種的江南,語文漫步在煙雨的土地,輕霧彌漫的西湖讓我們看到了語文的長度,經典純美的周庄呼嘯著語文的滄桑.
語文,是催人奮進的.
「而今啊,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詩人愛國的情懷,在語文中得以彰顯.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我相信朱自清先生的話語,語文讓他的思想凝成閃爍的文字,催人奮進.
語文是一幅山水畫,點提勾勒之間傾現著寧靜;語文是一首五言詩,平平仄仄之間吐納著情懷;語文是一輪明月,籠罩這一泓心靈的清泉.
浮泛在詩與愛的清泉上,我傾聽著這語文悅耳的聲音,汩汩,汩汩……
② 趣味語文小故事50字
巧問妙答
法國作家雨果寫完名著《悲慘世界》後,將書稿寄給一個出版商。稿子寄出很長時間沒有迴音,於是他在信紙商畫了一個很大的「?」寄給了出版商。過了幾天,出版商迴音了,雨果拆開一看,上面也沒有一個字,只畫了一個「!」。
雨果知道有希望了。果然,他的《悲慘世界》不久就出版了,並且大獲成功。
一個逗號
有一次,英國著名作家王爾德舉行宴會。賓客們濟濟一堂,在客廳里等了很久,也不見主人到來,很是著急。後來,王爾德匆匆忙忙趕來向客人道歉。客人們問他干什麼去了,他回答說:「在修改我的詩稿。」客人們又問:「這么大半天,一定做了不少工作吧?」王爾德笑著說:「我做了一件極其重大的工作,我刪去了一個逗號,但後來又覺得不妥,我又把它加上了。」
文豪與蚊子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到某地旅店投宿.人家早告訴他此地的蚊子特別厲害,他在服務台登記的時候,一隻蚊子正好飛過來.他對服務員說:"早聽說此地的蚊子特別厲害,果不其然,它竟然會預先來看看我的房間號碼,以便夜晚光臨,飽餐一頓."服務員聽了不禁大笑.
結果這一夜他睡得非常好,因為服務員也記住了他的房間號碼,認真得做好了所有該做的事.
第一個故事「?」意思是我的書能不能出版?「!」意思是你寫的文章很好,我們馬上出版!
第二個故事「,」意思是王爾德對自己要求很嚴格。
第三個故事是馬克.吐溫不直接了當跟服務員說他們懶,而是用了一種幽默的語言來說。
標點符號十分神奇,幽默語言很有魅力
③ 富有語文魅力的小故事一百字數
從前有個旅店貼了一張廣告,上面寫著:「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一位旅客走上來,要求住店。店主指著廣告說:「你沒看見寫的廣告:『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客人說:「我看見了。廣告說得清楚:『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其實,這句話還有另外兩種句讀方式:一種是疑問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一種是陳述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先生的字據
從前,有個財主非常吝嗇。一次他為兒子請一位教書先生。在講待遇時,先生知道他平素對人很刻薄。就動了心思,和他立了個字據,上面寫道:
無米面亦可 無雞鴨亦可 無魚肉亦可 無銀錢亦可
財主看了非常高興,他想先生用膳不講究,而且不用掏學費,感到是佔了大便宜。到了年底,先生要找財主算賬。財主哪裡肯給,二人就一同到縣衙去打官司。縣官讓財主將字據念了一遍;財主就按所立的字據念了一遍,先生卻按標點的停頓念了一遍,這樣就念成了:
無米,面亦可;
無雞,鴨亦可;
無魚,肉亦可;
無銀,錢亦可。
財主一聽傻了眼,只得將學費和飯錢付給了先生。
傳說,清朝末年,慈禧太後請一位著名的書法家為她的扇子題詩。那位書法家寫的是唐朝王之渙的詩《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由於疏忽,書法家忘寫了「間」字。慈禧大怒,要殺他。那位書法家急中生智,連忙解釋道:「老佛爺息怒,這是用王之渙的詩意填的一首詞。」並當場斷句,讀給慈禧聽: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慈禧聽了,轉怒為喜,連聲稱妙。
巧改對聯
從前有個老進士,他的兒子也中了進士,於是他好得意,准備第二天大宴賓客,進行慶祝,並親自撰寫了一副對聯,貼於大門外。上聯是「父進士,子進士,父子進士」,下聯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由於這老進士平時為富不仁,仗著自家有財有勢,經常欺男霸女、魚肉鄉里,百姓對他無不恨之入骨。其中有個秀才見了這副對聯頓時計上心來,決定要捉弄一下老進士以解心中惡氣。於是,他趁黑夜把這副對聯的「士」字下面一橫加長,把「夫」家添了一撇,「人」字加了兩橫。
第二天,老進士請來的賓客都來了,大家一見這副對聯,都交頭接耳,偷偷暗笑。老進士聞訊出來一看,只見對聯變成了「父進土,子進土,父子進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
那老進士在眾人面前出了丑,不由得大叫一聲,昏了過去,百姓們則拍手稱快
④ 漢字的小故事10字以上
漢字的小故事:
1、因為錯誤字鬧出的笑話漢字故事: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後,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後便招呼僕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
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後,在後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並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 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弦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4、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
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
「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團圓,怎麼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5、因為漢字而被打了板子的漢字故事
一文書寫字常把筆畫寫錯。一次造名冊,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是應該寫在左邊的,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挨了二十大板。
一日,一姓聶之人托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了兩個『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⑤ 課前三分鍾語文小故事90字
一字千金
一字千金的故事來源於秦國的宰相呂不韋。當時呂不韋作為衛國的大富豪,看中了在趙國做質子的秦異人,認為他是奇貨可居,想輔佐秦異人當皇帝。呂不韋為秦異人四處奔走,千方百計說服了當時秦王的寵妃華陽夫人收了秦異人為兒子。然後利用華陽夫人在秦王心裡的影響力,將秦異人推上了王位。
秦異人當上秦王之後感激呂不韋的付出,將呂不韋封為相國。雖然身居高位,但呂不韋是商人出身的經歷還是經常被人看不起。呂不韋就決定提高自己的地位,當時盛行養士,像楚國的春申君、齊國的孟嘗君,都是因為禮賢下士、廣納賢才,而聞名於各國。呂不韋也學習這個做法四處招納士人,好生相待,當時他門下的賓客多達三千。
呂不韋讓這些門客寫了一本包羅了各種內容的《呂氏春秋》,並且「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將這本書放在咸陽的大門上,邀請各國的文人來點評,還規定誰如果可以增減這本書上的一個字,就可以領到一千金。
⑥ 語文小故事,100,200字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翻譯
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麼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裡,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面都綉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綉的、刻的假龍。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准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人去笑還在
——一則妙趣橫生的相聲謎
馬三立先生已經故去,在懷念他為人們留下的美好回憶時,總忘記不了用自己的特殊方式紀念他。
河北謎家扈進標曾編過這樣一則馬三立先生的相聲小段《找糖塊》的「相聲謎」,不妨說來聽聽:
這曾是馬三立先生講到這樣一個故事——
電影院中,電影開場了,影院內一團漆黑。一位老人彎著腰直往腳底下摸,鄰座問他摸什麼?他說:「找糖塊。」眾人皆不耐煩地勸他甭找了,即便找到太臟也不能吃了。
「不行!我的牙在上面呢。」老人急得喊了起來:「誰的腳上粘住了我的牙?」
可以以老人所喊「誰的腳上粘住了我的牙?」猜出一句四字成語。
謎底真的好可笑,是「何足掛齒」。有趣吧?
一隻破水桶的啟示
一位農夫有兩只水桶,他每天就用一根扁擔挑著兩只水桶去河邊汲水。
兩只水桶中有一隻有一道裂縫,因此每次到家時這只水桶總是會漏得只剩下半桶水,而另一隻桶卻總是滿滿的。就這樣,兩年以來,日復一日,農夫天天只能從河裡擔回家一桶半水。
完整無缺的桶很為自己的完美無缺得意非凡,而有裂縫的桶自然為自己的缺陷和不能勝任工作而羞愧。經過兩年的失敗之後,一天在河邊,有裂縫的桶終於鼓起勇氣向主人開了口:「我覺得很慚愧,因為我這邊有裂縫,一路上漏水,只能擔半桶水到家。」
農夫回答它說:「你注意到了嗎?在你那一側的路沿上開滿了花,而另外的一側卻沒有花?我從一開始就知道你有漏,於是在你的那一側的路沿撒了花籽。我們每天擔水回家的路上,你就給它們澆水。兩年了,我經常從這路邊採摘鮮花來裝扮我的餐桌。如果不是因為你的所謂的缺陷,我怎麼會有美麗的鮮花裝扮我的家呢?」
我們每個人都好比那隻有裂縫的桶,各自都具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點。倘若我們懷著一顆包容的心,懂得發現對方的長處,並且能夠揚長避短,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變得更加輕松愉快和豐富多彩。
⑦ 語文故事20字
清代蒲松齡科舉屢試不中,很不得志。為了鞭策自己,他寫了一副對聯懸於書房:「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此聯巧妙地嵌入了項羽破秦。勾踐滅吳這兩個歷變故事,以此來激勵自己努力讀書寫作,終於完成了《聊齋志異》
⑧ 語文小故事
推敲的由來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麼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又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門」"。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嘴裡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哈哈大笑,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萬一門是關著的,推怎麼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典故
推敲
原文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推」字,煉之未定,於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迴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並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譯文
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往京城裡。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來替換「敲」字),反復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誦,伸出手來做著推和敲的動作。看到的人感到很驚訝。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於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韓愈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迴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兩人於是並排騎著驢馬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互相捨不得離開,共有好幾天。(韓愈)因此跟賈島成為了普通人之間的交往。
⑨ 簡單趣味語文小故事
一字拾趣
一字嫁妝
我國清代著名詩人、書法家何紹基,在得知女兒備辦嫁妝後,便特地從京城稍回一隻箱子。大喜之日,女兒春梅打開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來箱內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寫著一個大字——「勤」。小夫妻很快領會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於是,一字嫁妝便成了制家的座右銘。
一字家書
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大作家趙樹理收到大兒子趙廣元要錢的一封信,信的內容很精煉:「錢!」沒想到趙樹理的回信不僅快而且同樣精煉:「0!」他認為兒子既已自立,就不該再依賴父母,可見趙樹理教子有方。
一字判詞
清朝時,一寡婦想改嫁他人,受到鄰居和家人的百般阻撓。於是,他向官府呈上了狀紙:「豆蔻年華,失偶孀寡,翁尚壯,叔已大,正瓜田李下,當嫁不嫁?」寥寥數語,盡述了改嫁理由。知縣接狀,拍案叫絕,揮筆寫下一字判詞:「嫁!」
一字社論
1968年4月,美國《明星時報》發表了一篇約翰遜總統競選失敗的社論《約翰遜認輸》,全文只一個字:「妙!」它把報紙和它所代表的那個階層的態度,極其鮮明的表達出來,真是耐人尋味。
一字回信
一個忌妒心很強的人寫了一封信給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我知道你現在的身價是一字一金,現在附上一美金,請你寄個樣品來看看。」海明威收下美金後回信說:「謝!」
字座右銘
魯迅先生12歲時,就讀於故鄉紹興的「三味書屋」。一次,因為幫母親做事,上學遲到了,嚴厲的壽鏡吾老師狠狠的批評了他。為了牢記教訓,從嚴要求自己,他用刀在書桌的右下角,方方正正的刻了一個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早」。
一字詩歌
北島曾寫過一首題為《生活》的詩,全篇只有一個字:「網。」
一字小說
美國某大學曾經舉辦過微行小說徵文比賽,結果一篇《第一封情書寄去後》的小說獲得最高獎,該小說只有一個字:「等……」真令人回味無窮。
乾隆趣釋「夫」字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一名博學多才,才思敏捷的人,他常常與身邊的大臣、文人墨客一道談古論今,談詩說文。
一次,乾隆與宰相張玉書到江南去巡視,看見一位農夫在田間勞作,便開玩笑地問宰相張玉書:「這是什麼人?」宰相答曰:「這是一個農夫。」「農夫的夫字怎樣寫的?」宰相張玉書順口道:「兩橫一撇一捺,轎夫之夫,孔夫子之夫,夫妻之夫和匹夫之夫都是這樣寫的。」
乾隆聽後搖搖頭說:「你這個宰相,竟連一個夫字都不能辨別清楚。」張玉書聽到皇帝的責問,連忙上前奏道:「小人才流學淺,實是不知,請皇上指教。」
這時乾隆皇帝解說道:「農夫是刨土之人,上寫土字,下加人字。轎夫肩上扛竿,寫人字後,再加二根竿子。孔夫子上懂天文,下知地理,這個夫字是先寫天字出頭便是了。夫妻是兩個人,先寫二字,後加人字。匹夫是指大丈夫,這個夫字是先寫一字再加大字便是。」
應答詞趣話
新電視劇《三國》人物對話中的應答詞多用「諾」,有人因此在網上評論說,這個「諾」「雷得人害臊」,為何不用「是」呢?「雷」是漢語里的新俚語,意為「震驚得無法接受」。其實,三國時代人們應答通常用「諾」而不用「是」,電視劇里用「諾」更符合當時的語言特色,這有什麼可震驚的呢?《三國演義》六十一回寫道:「孫權諾諾連聲,答曰:『老母之訓,豈敢有違。』」可見,孫權回答時說的就是「諾,諾,諾」。編著於兩千年前的《戰國策》說明,我國古人很早就用「諾」來應答,如《戰國策.齊四》中寫道:「孟嘗君不悅,曰:『諾,先生休矣。』」
其實「喳」這個應答詞才「雷」呢,但由於清朝的影視劇拍得特別多,所以我們都已習以為常而不以為然了。皇帝一說「朕」要如何如何,那些大小官吏(尤其是太監)便立刻跪拜著「喳」、「喳」、「喳」。這個「喳」是滿語中「je」的音譯,最早源自蒙古語,是僕役對主人、奴才對主子的應答語,其卑怯程度比「唯唯諾諾」還嚴重。如果說世界上有一個字就能充分表現社會不平等現象,表現人之間統治與被統治、凌辱和屈辱、奴役與奴才的關系,這個字就是「喳」。這個應答語雖隨清朝的滅亡而消失了,只剩下了形容鳥叫聲的「喳」(喜鵲喳喳地叫著),但社會不平等現象的消滅看來需要更多的時日。
清朝皇帝帶來了「喳」,他們自己倒也願意學漢語,不過常常學不到家。筆者在圖書館里見過一些清皇御批,他們不會寫「已閱」或「閱畢」,而只會寫「知道了」,倒是十分口語化。乾隆一生用漢語寫了四萬多首詩,比《全唐詩》的總數還多,卻最終也沒有成為詩人。
「嗨」,除了是嘆詞外,在我國有些地區也用作應答詞,但由於其發音與日語里的「哈伊」(意即「嗨」)相近,所以人們現在都不大用了。那場戰爭帶來的苦難和仇恨至今還在許多方面體現出來。
我國古人的應答詞還有「唯」和「然」等。如《左傳》里寫道:「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對曰:「唯。不敢忘。」《論語》里寫道:「是魯孔丘之徒與?」 對曰:「然。」顯然,「唯唯」、「唯唯諾諾」、「然諾」這些詞的出現都與應答詞「唯」和「然」有關。
今天我們最常用的應答詞是「是」、「對」、「行」、「好」,相當於英語中的「yes」、「ok」和「right」。我們有些旅美華人已習慣跟著美國人說「yes」的變體「yah」,這倒並非崇洋媚外,而是因為其發音確實比「是」容易,就如「bye-bye」(「拜拜」)發音比「再見」容易一樣。中國南方人發「是」這個捲舌音總覺得有點困難。我這個上海人曾在北京生活多年,捲舌音倒是沒有問題了,但我記得小時在上海,我用的應答詞就不是「是」,而是「唉」,那不是嘆息的聲音,而是答應的聲音,連《莊子》也早就這樣用,其「知北游」篇寫道:「唉,予知之。」
語文趣事:只認衣裳不認人
清乾嘉年間洛陽孟習歐,字廬陵,工詩善書畫,不修邊幅,被當時的人稱為洛陽才子。
有一天,他因事至一裁縫處,裁縫正忙於操作,又見他衣著平常,故對他很冷淡。孟習歐見裁縫忙,就說過一會兒再來。有人告訴裁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孟習歐啊!」裁縫聽了又驚又悔。過了一會兒,孟習歐來了,裁縫一反前態,敬禮有加,並說:「聞先生善詩,敢請吾業賜大作。」孟習歐略略沉思,說:「裁縫離不開針,就以針為題吧:一條鋼針明粼粼,拿在手中抖精神。眼睛長在屁股上,只認衣裳不認人。」
郭沫若文字趣談四則
巧對嵌字聯
曾經參加過「一二八」淞滬抗戰的陳銘樞將軍,字真如。他是當時著名佛學家桂百煉先生的弟子,對佛學頗有研究。
1938年在武漢時,陳任國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指導委員。有一天,他和李濟深、黃琪翔、余心清一齊造訪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與正在磨墨寫字的郭沫若談笑。陳銘樞說:「聽說沫若兄善對嵌字聯,今天要勞駕你了,有人用梵文兩句將我的字『真如』嵌了含真字的上聯,尚無下聯,請你也用梵文對如字的下聯吧。」郭沫若笑著說:「你是故意來找麻煩的,梵文我已多年未涉獵,手邊又無書可參考,怎麼對呢?」李、黃、余見有此雅事,就叫陳趕快把上聯念出來,都說沫若兄一定能對好。陳於是念出上聯「真有人古,誰為真宰」,嵌了兩個真字。郭沫若偏著頭想了一會兒,對曰:「如是我佛,此即如來」,也嵌了兩個如字,自然渾成,珠聯璧合。大家一齊鼓掌叫好。又要求寫成條幅,郭亦不推辭,一揮而就。
國民政府遷到重慶後,郭沫若曾生過一場病。陳銘樞來看望他,跟郭沫若談論起桂百煉充滿佛教哲理的辭世詩,乘機又要求郭將他的字再嵌一聯。郭沫若思索片刻,揮筆寫下了「真理唯馬克思主義,如來是桂百煉先生」。以鶴頂格嵌了真如二字,上聯表達了他對馬克思主堅定信仰,下聯以哀悼桂百煉先生,雖然明白如話,卻是工整貼切。
蕭三郭沫若合作聯珠對
1961年3月,詩人蕭三到海南島儋縣參觀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和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當時這兩個單位正值初創時期,條件很差。師生們一面開荒建房,一面上課學習。蕭三為師生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所感動,提筆撰一句雲:
生產產詩歌,詩歌歌生產,熱帶作物區里作詩,詩情最熱;
這是一幅對聯的上聯,蕭三將下聯空著,並題附言:「希望有後來高明者對下聯。」事有湊巧,時隔三天,郭沫若也來這里參觀,看了上聯,便信手為之續出下聯:
勞動動教研,教研研勞動,紅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紅。
妙解怪字
上世紀50年代末期,有幾位日本學者來中國登泰山,沿途的風景令他們流連忘返,贊嘆不已。穿紅門,過萬仙樓,北行一段,自然風光絕佳,盤路西側的石壁上鐫刻有「二」兩字,引起日本學者的很大興趣,他們向陪同的中國學者詢問,這兩個古怪的字意思是什麼?還真把在場的人都難住了。
游山歸來,日本學者仍追問「二」的讀法和意思。於是,我國學者們便翻書查卷,多方請教專家教授,可就是得不到滿意結果。後有人帶著臨寫的這兩個字找到中國科學院,請教郭沫若。郭看了這兩個字,沉思片刻,提筆在「二」兩個字外邊各加兩筆,「二」變成了「風月」。郭沫若笑道:「這兩個字應讀作『風月無邊』,不過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戲罷了。」
改詩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覽。在梵音洞他拾得一個筆記本,打開一看,扉頁上寫著一聯:「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橫批是「春在哪裡」。再翻一頁,竟是一首絕命詩,且署著當天的日子。郭老看了後很著急,馬上叫人尋找失主。失主終於找到了,是一位面色憂郁的姑娘。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學落榜,加上戀愛受挫,於是決心「魂歸普陀」了。郭老耐心開導她,對她說:「這副對聯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過下聯和橫批太消沉了,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點頭,郭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橫批:「春在心中」。
姑娘聽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這位長者一定是位有學問的首長。他把自己的心事都傾吐出來。郭老聽了,揮筆寫一聯雲: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下署「蒲松齡落第自勉聯」。李真真仔細閱讀,好像見到了楚霸王破釜沉舟大破秦軍的壯烈場面;又好像看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滅吳雪恥的一幕;還想到蒲松齡落第後意志不消沉而發奮創作了不朽傑作《聊齋志異》……這副對聯不正是「事事難成事事成」的最好注腳嗎?姑娘請郭老為這副對聯簽上名。待郭老寫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幾個字後,姑娘才驚喜地知道眼前這位首長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她激動地表示要永記教誨,在人生道路上奮勇前進,李真真還大著膽子寫了一首詩作謝郭老雲:
梵音洞前幾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筆竟藏回春力,感謝恩師救迷航。
⑩ 給一個語文趣味故事
巧改對聯
從前有個老進士,他的兒子也中了進士,於是他好得意,准備第二天大宴賓客,進行慶祝,並親自撰寫了一副對聯,貼於大門外。上聯是「父進士,子進士,父子進士」,下聯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由於這老進士平時為富不仁,仗著自家有財有勢,經常欺男霸女、魚肉鄉里,百姓對他無不恨之入骨。其中有個秀才見了這副對聯頓時計上心來,決定要捉弄一下老進士以解心中惡氣。於是,他趁黑夜把這副對聯的「士」字下面一橫加長,把「夫」家添了一撇,「人」字加了兩橫。
第二天,老進士請來的賓客都來了,大家一見這副對聯,都交頭接耳,偷偷暗笑。老進士聞訊出來一看,只見對聯變成了「父進土,子進土,父子進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
那老進士在眾人面前出了丑,不由得大叫一聲,昏了過去,百姓們則拍手稱快
名人讀書對聯拾趣
古往今來,讀書與對聯結下了不解之緣,涌現出了許多妙聯。
明代顧憲成為無錫東林書院題留了一副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對聯表現的是讀書人既認真讀書,又關心國家大事的胸懷。數百年來這副對聯曾激勵和鼓舞過許多仁人志士走出小家為大家,步出書齋奔天下。
清代蒲松齡科舉屢試不中,很不得志。為了鞭策自己,他寫了一副對聯懸於書房:「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此聯巧妙地嵌入了項羽破秦。勾踐滅吳這兩個歷變故事,以此來激勵自己努力讀書寫作,終於完成了《聊齋志異》。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這是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的自勉聯。以此來督促自己甘於寂寞,認真讀書,寫出有價值的文字。范爺爺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實踐了諾言。
周恩來在天津南開學校讀書時,寫過一副自勉聯「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可見,青年時代的他就見解獨到,志向宏大。他認識到要改造舊中國必須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奮斗,必須走出書本,學以致用。
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求學時,也寫過一副自勉聯:「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如一日暴十日寒。」從中可見毛澤東主張堅持不懈的讀書方法,反對疲勞戰和冷熱病。
某日侍郎、尚書、御史三個高官走在路上,看見一隻狗從三人面前跑過。
御史藉機會問侍郎:『是狼是狗?』(侍郎是狗)
侍郎臉都綠了:『是狗。』
尚書和御史都大笑:『何以知道是狗?』
侍郎:『看尾毛,下垂是狼,上梳是狗(尚書是狗)。』尚書臉也歪了。
侍郎:『也可以從食性看。狼是肉食,狗是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
從前,有個旅店貼了一張廣告,上面寫著;"下雨天留客留天留客不留。」一位旅客走來,要求住店。店主指著廣告說:"你沒看見寫的廣告嗎?」客人說:「我看清楚了。」店主不留客人住,客人非要住。 這個句子可以這么念:
1、下雨天,留客留天,留客不留?
2、下雨,天留客留,天留,客不留。
竹子拆開為個個,苞字拆開為草包,合起來就是個個草包
誠懇勸告的話叫(忠言)
坦率表白的話叫(直言)
狂妄自大的話叫(狂言)
開玩笑的話叫(戲言)
討人喜歡的話叫(甜言)
應允別人的話叫(諾言)
不滿抱怨的話叫(怨言)
虛假偽裝的話叫(佯言)
誹謗攻擊的話叫(惡言)
欺騙臆造的話叫(謊言)
胡說八道的話叫(胡言)
挑撥離間的話叫(讒言)
違背事實卻有意加以傳播的話叫(謠言)
不守諾言的話叫(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