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困惑
認真回顧《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五個問題》這門課,請結合教學實際
說一說: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至少提出三個。
一、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應把握分寸。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
習的特點,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愛護學生的好奇
心、
求知慾,
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倡導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學習方式。
由於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強調關注學生不同的
學習需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因此,在教學中就出現了教師只注
重讓學生自主發揮,而教
師
沒有給予評價,也不及時批評指正,其
目的可能是為了尊重學生這一主體,
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
調動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而,自主學習,不是一種「自由式放羊」,這
樣的尊重是否讓學生迷失方向,
失去自我。
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
也呈不平衡狀態,教學中要充分考慮這一情況,要因人而異,因材施
教,同時教師要及時的指導、糾正,這樣才能讓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
發展,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誤認為「熱鬧」的課堂就是成功的課堂
如果課堂上只是表面熱鬧,
學生對知識並未掌握,
思維並未得到
鍛煉,能力尚未得到開發,這絕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活」。
只顧
課堂中表面形式的熱鬧,
整堂課下來,
學生忙這忙那,
「自主」
至極。
但學生真正能學到多少有用的知識呢?
就小學語文而言,
教師的精心組織和合理引導,
全體學生的思維
卻總是處於活躍狀態,
並且這種思維在適時的交流碰撞中常常能走向
深入,
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
有些文章,
語言優美,
內涵深刻,
富有哲理。這時不必將問題加給學生,而是讓其靜靜地反復品讀、美
讀,做「無問題之讀」,在靜讀中置身其境。學生會逐步領悟其中的
思想和意境,對文中妙理一旦悟透,便恰如醍醐灌頂,妙不可言。
三、止「只重視結果的得出而忽視過程」的傾向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
往往會出現
「只重視結果的得出而忽視過程」
的傾向。
教師片面的追求學生是否學到了知識或考試的成績,
而不深
入了解過程,
我認為過程的體現應主要看兩個方面,
一是看老師教的
過程,即教師是如何啟發、引導的,二是看學生學的過程,即學生是
如何獲取知識的。
就拿語文朗讀指導來說,
朗讀一般也講求兩個方面,
一是數量,二是質量。朗讀的遍數多了,也可以算作是有了朗讀的過
程,但更應體現出質的訓練過程。在一次次的反復朗讀中,後一次要
能比前一次有所進步,有所提高,要能體現出誦讀訓練的層次性來。
要能讓學生在多次的反復不斷
的
訓練中,
逐步地去體味語言,
體會
情感,提高朗讀的能力,最終達到自
我
感悟的程度。過程的反饋可
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
及時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了解
學生是怎樣獲取知識的,
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況,
便於更及時地調控教
學進程,其意義就在於能將問題及時解決在課堂之中。但很多時候,
這種信息交流僅僅局限在題目的正確與否上面,
而很少能夠感受到學
生的思維和想法,而這才正是學情反饋的目的所在。
以上只是我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薄見,
願各位同仁共
勉。
社會在期待,
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要自覺增強教育創新的緊迫
感與主動性,領悟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讓每個孩子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
② 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於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強調關注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因此,在教學中就出現了我只注重讓學生自主發揮,而沒有給予評價,也不及時批評指正,其目的可能是為了尊重學生這一主體,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而,自主學習,不是一種「自由式放羊」,這樣的尊重是否讓學生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也呈不平衡狀態,教學中要充分考慮這一情況,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同時要及時的指導、糾正,這樣才能讓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困惑有哪些
一、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應把握分寸。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
習的特點,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愛護學生的好奇
心、
求知慾,
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倡導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學習方式。
由於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強調關注學生不同的
學習需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因此,在教學中就出現了教師只注
重讓學生自主發揮,而教
④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和困擾有哪些
一、關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困惑
現在的學生學習主動性差,讓老師牽著鼻子走,學生累,老師更累。老師想方設法的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上創設情景似乎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學生的興趣就沒有剛開始那麼濃了,有時候就是流於形式了。如何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加學習,真正提高學習效果,感受數學的美?
二 作文教學的困惑。
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最難以操作的一項教學工作。就目前來說,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作文指導,包括訓練體系的確定和作前的指導,現在多數作文訓練非常盲目,沒有找到一個合適有效的作文訓練體系,每次上作文課之前,急急忙忙隨便想個題目就讓學生寫,甚至有些作文題目離學生的生活距離很遙遠,這樣造成的結果可想二知,學生抓耳撓腮,老師看著學生習作愁眉哭臉;其次,每次寫作之前需不需要指導,如何指導才有好的效果,也是另很多語文同仁傷透腦筋的問題。二是作文批改,因為每寫一次作文,每個老師要批改60篇左右的學生作文,耗時耗力,發到學生手中,學生看後,一笑了之,甚至有的學生連看都不看就塞到抽洞里去了,老師的心血沒有換來絲毫的效果。三是作文講評,到底怎樣的作文講評模式才能使學生有真正的收獲,起到較好的效果。由此,就出現了我們語文教學的困惑之三:作文教學到底如何指導、批改以及講評?
三、課內閱讀教學的困惑
我認為語文教學應該把學生的能力培養和語文素養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能力培養主要包括閱讀欣賞和寫作兩大能力;而語文素養,我的理解就是學生文字素材在大腦中的積淀,以及據此而表現出的語言表達水平及層次。當然,也不可否認,由於近幾年社會、學校對老師的評價主要體現在教學成績上,所以絕大多數的我校語文老師的教學出發點就是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這一出發點一點錯誤也沒有,但是我認為,我們不能因為這一目的而忽略了語文本身作為文學的魅力,我們應該找到這兩點的最佳結合點。據我了解,現在有些老師,包括我在以前也是這樣做的,即為了應付考試,惟恐哪篇課文漏掉知識點,所以把每篇課文分解成許許多多的知識點,逐一講解,讓學生一字不差的記下,這樣就使的語文課成了學生的負擔,時間一長,不但學生不喜歡聽,就是老師也越上越沒意思。所以就產生了我們語文教學的困惑之一:語文教學的出發點是把學生的能力培養和語文素養的提高放在第一位,還是把應試教育放在第一位。
四、關於「應用多媒體」的困惑
現在的課堂教學,似乎沒有現代化手段就是一節不成功的課。所有的優質課比賽中,沒有不使用多媒體課件的。大多數老師都會認為課件用的越花哨,課就是成功的。
在這里,我很困惑:課堂教學中老師能代替的、生活中有實例的,有時候只需要一塊小黑板就可以達到目的,需要用多媒體嗎?是否應該把「應用多媒體」作為評價一節課好壞的一項標准?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對待多媒體?多媒體在哪些情況下適合為教學服務呢?
以上是我利用一天的時間發自內心地總結了從事初中語文教學以來的幾點困惑,當然,困惑不止這些,由於認識非常膚淺,談的也很不充分,很不深入,懇切希望我們學校的全體語文同仁提出寶貴的意見,在此深表感謝。
⑤ 語文教學中有哪些困惑
初中語文教學中有過一些盲從,有過一些困惑、思考和體會,今天把它寫下來,與大家商討。
一、如何引導學生「感悟」
新的課程標准,強調了感悟在閱讀中的地位,無疑是尊重了語文學習的規律,尤其是漢語的習得規律。但是,感悟應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實現?感悟是否能解決語文教學的一切問題?強調感悟,還要不要「訓練」?
有一段時間,閱讀教學中我套用別人的經驗,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點幾個語文基礎強一點的學生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感情傾向,再讓學生個人讀、齊讀一下課文或段落,找一些與課文有關的錄像片斷一放,最後提一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幾分鍾,我來做一個無非是這個說得有道理,那個說得也正確的總結,一課就上完了。課後找學生談心,學生說毫無收獲。
這樣上課不是曲解了「感悟」應有的內涵嗎?那麼,「感悟」的內涵是什麼呢?
感悟是有層次的。不同的學生閱讀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個學生採用不同的閱讀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讀《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那些家境貧寒常被人看不起的學生可能會對魯達重義輕財、懲惡揚善的行為肅然起敬,而那些少數喜歡恃強凌弱的學生可能會從鎮關西的慘死中吸取教訓。這其中有自身的生活經驗、感悟的直覺能力、閱讀的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思考、探究、質疑,將感悟引向縱深。不僅要知道魯達具有嫉惡如仇的傳統美德,還要知道魯達為何要用拳頭而不是法律來懲治惡人,更要知道今天的我們面對紛爭,還需不需要再用拳頭去解決問題。
感悟的方式是多樣的。讀,尤其是誦讀,固然是感悟的最主要方式,但除了讀,還有聽、說等多種方式。聽別人朗讀,和別人交流閱讀心得,必然會加深感悟的深度。感悟更不排斥適當的語言訓練分析,適當的語言訓練分析,有益於對文本感悟的深入。機械程式化的訓練是必須徹底廢止的,但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語言訓練是不應當廢止的。有效的感悟,離不開語言訓練。
感悟只是閱讀的初級階段。閱讀大多數不以滿足於感悟為目的。高質量的閱讀,尤其是創造性閱讀,僅僅只有感悟是難以實現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為主的閱讀活動,是閱讀的開始,而不是閱讀的終止,鑒賞、質疑才是閱讀的高級階段。僅有形象性的感受,沒有理性的思考,對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如果說,目前高考中考閱讀命題的基本方向是正確的,那麼就可以說明一般意義上的感悟只是閱讀任務的一部分。僅僅依靠感悟,高考中考閱讀題大多數是不能完成的。
二、怎樣確定文本的地位
文本即通常所說的「課文」。推翻文本在閱讀教學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已形成共識。但怎樣確定文本的合適地位呢?是否文本由至高無上的地位一下子就成了可有可無的點綴,成了閱讀教學引入話題的引子了呢?
縣市教研員下來聽課,我們通常是這樣來上課的: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有關文本的閱讀教學上;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拓展閱讀上;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模仿寫作發散思維訓練上。至於語文優質課競賽,那就更熱鬧了。又是多媒體,又是學生上台表演課本劇,甚至花七八分鍾讓學生討論與課文並無必然聯系的材料。四十五分鍾看錄像聽歌跳舞畫畫似乎什麼都有,惟獨語文沒有了。這樣上課,這樣的手段對文本的解讀、對語文素養的提高究竟有多大作用呢?一位優質課獲獎老師在上唐朝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時,花去近十分鍾讓學生繪畫以表現「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為什麼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詩句的意境呢?難道語文課不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文本解讀雖然不是閱讀教學的唯一任務,但閱讀教學總是以一定的文本作為載體展開教學的。把閱讀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放到一個可有可無的次要位置,隨心所欲地安排教學內容和過程,是不是走入了語文教學的另一個誤區?
我認為傳統的閱讀教學有一條經驗是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即領著學生讀進去,走出來。通過閱讀走進文章的內部世界,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但又不是被動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不是單純地傾聽作者的言說,而是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文本作者對話。在這樣的進去和出來之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這樣的傳統經驗和新的課程理念是一致的。過去,只進去,不出來,是我們所否定的一種閱讀行為,可現在極端淡化文本閱讀的教學,則是根本不進去,不進入課文的內部世界,也就談不上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閱讀時間不足,解讀不夠深入,缺少內在體驗,浮光掠影,不作深入探究,這樣的課堂雖然好看又有什麼用呢?
閱讀教學不是不可以進行拓展,不是不可以進行開放性思維訓練,讓學生看錄像繪畫等手段不是不好。然而,既然是閱讀教學,閱讀的時間就要有保證,感悟解讀的時間就要有保證,其他內容的引入都必須和閱讀教學的內容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其他的一切形式都必須為這個主要的根本的任務服務。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實現的有效途徑是豐富的語言實踐。閱讀課自然是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學習語言運用,這種語言活動不是一種單純的語言技巧課,而是在血肉豐滿的閱讀教學中進行的,語言活動是在一種「場」、一種情景中進行的,正是文本的存在,才使得這個情景、這個「場」得以呈現。架空文本,淡化文本,能實現語文課的教學任務嗎?
三、教師在課堂上應起何種作用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的主體,已形成共識。那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什麼角色,應該發揮什麼作用呢?現在似乎很時興教師做學生的尾巴,做課堂的主持人,起串聯過渡的作用。這種做法是否符合課改的精神?
很多教師對學生不管是否獨到、是否有道理的見解,所做的只是一味叫好或廉價的贊頌。這對過去教師一言堂大搞話語霸權的做法是一種反動,但似乎又走到了問題的另一面。據說,這樣的做法,是為了尊重學生理解和思考的權利,是為了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不同於別人的獨特的見解,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如果是幼兒園,這樣做還說得過去。先讓學生敢說敢想,不要給學生思維套上一個個框子,本意是好的。但作為一個中學生,如果還只是滿足於讓學生敢想敢說而不追求說的質量和思維的質量,要求恐怕太低了吧。如此下去,我們培養出來的將是一批敢說話,卻不會說話,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卻只是說一堆廢話或者胡攪蠻纏的「人才」。不錯,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但並非所有的答案都對;所有答案都可以,也並非所有答案的質量都一樣好。一個中學語文教師,如果不盡力培養學生思維的質量,發揮教師的作用,盡教師的責任,那實在是一種罪過。培養出唯唯諾諾的學生是罪過,培養出信口開河、滿嘴胡說的學生何嘗不是罪過呢。廉價的歌頌對於有一定認知水平的學生,尤其是有點思想的學生,即使不以為你是在調侃,是在惡意嘲諷,也是沒有一點益處的。
語文課堂上,許多教師面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能或不敢及時做出應有的反應,對學生的各種意見,無法做出恰當的評價,更不用說什麼點拔引導了。這一方面是教學機智問題,一方面也是自身內功的問題。而後者是更重要的問題。對話,已成為大家都接受的一個閱讀教學理念。但作為一種閱讀策略和閱讀教學的理念的對話,不應理解為師生之間的一種問答,而應該是雙方閱讀體驗、閱讀聯想、閱讀評價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動和思想的碰撞。對話總是在具有相同、相似或相近的見識的前提下進行的。真要和作者對話,和文本對話不是簡單的事情。連對方的思想都沒有弄明白,怎麼對話?教師除了參考書上的幾句話,自己對文本沒有一點見解,能和誰對話?用對話的理念指導閱讀教學,這要求教師自己必須有自己的個性閱讀,要有自己的個性理解,要有自己的見識。如果教師備課時還只是從教學參考書上販賣一點現成的東西,是無法和學生進行對話的。教師課堂上不能對學生的個性理解進行恰當的評價,只曉得一味肯定,實際上是由於教師沒有自己的個性解讀作為基礎。於是只能廉價歌頌,只能不著邊際地說幾句可有可無的話,只能王顧左右而言它。閱讀教學的發展,閱讀教學新理念的提出,閱讀教學的改革,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比應試教育高得多的要求。如果不能苦練內功,就會暴露出更多更嚴重的問題。
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主體的狀態,是教師的作用和責任之一。但有些教師,雖然有迫切地調動學生的願望,但卻缺少行之有效的具體辦法。課堂上盡管對學生百般鼓勵,大獻殷勤,學生卻不領情,不想主動,不願成為主體。這里固然有學生閱讀習慣、學習習慣方面的問題,但從教師的角度反思,還是缺少有效的操作辦法,根本的原因還是自身功力不夠。
⑥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最大困惑是什麼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最大困惑是:怎樣讓孩子愛上語文課堂,並且能讓這種對語文課的專興趣屬持久地延續? 詳析: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最大困惑是什麼
⑦ 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哪些困惑及對策
一、課堂中應注意的問題
1、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教師備課時按照教案進行抄襲,不仔細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對教材沒有進行深度挖掘與理解,結果一節課下來,如果問他本節課的重點是什麼,經常是說不出來。
2、在教學指導方面存在不足。在課堂上,有些教師也找到了語言訓練點,但是語言訓練不落實、不到位,花花動作多。教師不范讀,不板書,淡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而且還表現在課堂上不摳詞摳句,不糾正學生錯誤的語言,不辨析詞意,不辨析字形。脫離文本的議論紛紛太多,自由誦讀的琅琅書聲太少。比如在識字教學中,在教給學生認識生字的時候,更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達到獨立學習的目的。
3、「合作」成了說法而不是做法。部分教師不管什麼教學內容,不問哪個年級,都要安排小組合作討論。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和過程缺乏應有的整體把握。有的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狀態,就被要求交流成果。其結果只能是學習合而不作,各自為戰,用個人意見替代小組觀念。有的沒有明確的分工,各自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隨性亂說一氣。有的小權威一言九鼎,學困生只能依賴盲從。還有的爭執吵鬧不休,溝通合作無從談起……
4、課件成了主角而不是配角。課件可以生動、形象的描述各種教學問題,增加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但它畢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近年來,它卻因為部分教師的不當適用由配角的身份搖身變成了課堂中的主角,主要表現為:信息超量,學生只能在五彩繽紛的信息包圍之中「如痴如醉」;整個課件都是已有的問題和「標准答案」,學生只能在課件的框架內戴著鐐銬跳舞;大量的動畫和音響,學生「樂不思課」,沖淡了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
5、課前備課不認真。教師在備課前不認真鑽研教材不深入研讀文本,照抄教案沒有自己的思考。結果造成教案設計雷同,沒有特性色彩。對於教案中出現的錯誤問題也一起教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