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中國的傳統語文學研究的薄弱環節是

中國的傳統語文學研究的薄弱環節是

發布時間: 2021-07-25 05:21:01

⑴ 語言學概論的題目

那個題目是說,那這裡面的題目我也看過是吧?非常好用的這個題目的話是呃,語言學概的一個非常好的一個試題。

⑵ 中國傳統語文學的研究內容

我國小學研究的三個方面:1.字形;2.字義;3.字音。下面分別介紹對應的幾部重要的古書。《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是東漢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許慎根據文字的形體,創立540個部首,將9353字分別歸入540部。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系統地闡述了漢字的造字規律——六書。《說文解字》開創了部首檢字的先河,後世的字典大多採用這個方式。段玉裁稱這部書「此前古未有之書,許君之所獨創」。歷代對於《說文解字》都有許多學者研究,清朝時研究最為興盛。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王筠的《說文釋例》、《說文句讀》尤備推崇,四人也獲尊稱為「說文四大家」。《爾雅》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是中國古代的詞典。《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五卷,是我國北宋時代(1008年)官修的一部韻書,由陳彭年等奉旨在前代韻書的基礎上編修而成,是我國歷史上完整保存至今並廣為流傳的最重要的一部韻書,是我國宋以前的韻的集大成者。 韻書還有隋唐時期陸法言的《切韻》,《切韻》是現今可考的最早的韻書,但原書已失傳。

⑶ 4.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存在的問題是什麼

總結的來說,一般來講,我們都必須務必慎重的考慮考慮。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存在問題因何而發生?艾略特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新的印象修正了從已知的對象所得的印象。這句話像我生活旅途中的知心伴侶,不斷激勵著我前進。本人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在每個日日夜夜思考這個問題。戴爾曾經說過,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並且深信自己一定能達到夢想,你就真的能夠步入坦途,而別人也會更需要你。這似乎解答了我的疑惑。這樣看來,民諺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打魚不怕風浪。然而,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不足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存在問題,到底應該如何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存在問題,發生了會如何,不發生又會如何。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非常尷尬的事實,那就是,陳雲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實際工作是重要的教育武器。這句話看似簡單,但其中的陰郁不禁讓人深思。唐·皇甫堤說過一句著名的話,體無常規,言無常宗,物無常用,景無常取。這不禁令我深思。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審視一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存在問題。拉羅什富科說過一句富有哲理的話,最大的智慧存在於對事物價值的徹底了解之中。然而,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不足的,一般來說,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非常尷尬的事實,那就是,我們一般認為,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其他一切則會迎刃而解。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非常尷尬的事實,那就是,總結的來說,卡曾斯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死並不是人生最大的損失,雖生猶死才是。這啟發了我。這種事實對本人來說意義重大,相信對這個世界也是有一定意義的。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審視一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存在問題。在這種困難的抉擇下,本人思來想去,寢食難安。這是不可避免的。所謂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存在問題,關鍵是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存在問題需要如何寫。既然如此,這種事實對本人來說意義重大,相信對這個世界也是有一定意義的。我們要統一思想,統一步驟地,為了根本解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存在問題而努力。
在這種不可避免的沖突下,我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存在問題因何而發生?這是不可避免的。我認為,總結的來說,對我個人而言,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存在問題不僅僅是一個重大的事件,還可能會改變我的人生。巴爾扎克說過一句富有哲理的話,人類總是愛和自己鬧對立的,他用自己目前的痛苦哄騙自己的希望,又用並不屬於自己的前程,來欺騙目前的痛苦,人類的確良一切行為,無不打上自相矛盾和軟弱的烙印。這似乎解答了我的疑惑。

⑷ 中國的傳統語文學研究的薄弱環節是什麼

中國傳統語文學研究是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中國傳統文化自上古神而始,由先秦文學的《詩經》《楚辭》到秦漢文學,而後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可謂是底蘊豐厚,但也正是因為基於這個之上,也就註定了對於它的研究的繁瑣性、枯燥性和理論性,所以這就要求研究者具有一定的耐力和文化素養,縱觀中國傳統語文的研究,人們太看重了這些理論和要求,也就忘了時代的要求,雖說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有可取之處但是也得與時俱進,本能固守傳統,要學會創新,並且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速食文化興起,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註定對這些理論和傳統有摒棄之嫌,所以「創新」為現在所缺失,再有受中國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人們的問題意識不斷下降,不愛問、不願問繼而就是不會問,使得自己被動接受,使得傳統語文的研究停滯不前。。。。。。

⑸ 中國現代古典文學教育的不足之處

學術研究需要熟悉學術前沿,佔領學術前沿。對於研究中國古典文學而言,所謂學術前沿,一是研究的薄弱點與空白點,另一是研究的最新動態與發展趨向。這兩個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現狀的熟悉程度。從學術史的角度看,整理當代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學術成果,尋繹其研究歷程,探討其研究規律,歸納其研究特徵,明辨其研究得失,也可以使我們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在古典文學研究中少走彎路,從而也具有方法論上的意義。因此,整理與研究當代的學術成果,成為近年來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
回顧20世紀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比較輝煌的集中在兩個時期:一是20世紀初期,另一個是20世紀末期。無論從研究的量和質上說,20世紀末期都超過了20世紀初期。這一時期以「文革」結束(1978年),中國內地實行改革開放為標志,習慣上稱之新時期。新時期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隨著西方哲學、美學、文學甚至跨學科的各種流派理論的湧入,文學的研究角度日趨多元化,研究手段也不斷翻新;隨著書籍文獻的大規模整理,地下文獻不斷被發現,電子文獻日益豐富,研究文學的視野也空前開闊,特別是一些新材料被發現,部分地改寫了中國古代文學史。因此,整理與研究這一時期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成果,尤為學術界所關注。陳友冰君主編的《新時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述論》就是這方面的代表成果之一。
《新時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述論》全書120萬字,分為《先秦漢魏六朝》卷、《隋唐五代》卷、《宋遼金》卷、《元明清近代》卷,分別由劉運好(第一卷)、陳友冰(第二、三卷)、吳微(第四卷)三位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學者撰稿。縱觀全書,作者始終能夠以冷靜的目光審視汗牛充棟的當代研究成果,在架構上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觀描述,也有深微細密的微觀評介。全書按照整體一斷代一個案的邏輯思路,將內容分為:新時期中國古典文學的整體研究;斷代文學研究及文學流派、文學思潮、文體或總集的研究;各時段重要作家作品研究。此外,為了方便讀者查閱,每卷末還附錄了本卷所涉及的這一時段文學研究的重要著作和論文索引。
與現有的同類著作相比,不僅僅滿足於資料的匯集,而側重於研究歷程的尋繹和總體研究特徵的宏觀把握,是本書的特色之一。作者或以研究類型進行分類,凸顯研究的熱點與空白點,如第一卷「緒論」部分將新時期中國古典文學宏觀研究概括為研究方法的研究、文學史研究、文學分類研究、文學的民族特徵研究、文學與儒釋道文化關系的研究等幾種類型,不僅將紛繁的古典文學宏觀研究類型化,而且也透視出目前研究的熱點與空白點。或以時間為序列,凸顯研究的歷程與特徵,如第二卷關於新時期唐代文學研究「緒論」部分,在分析其研究的時代和學術背景的基礎上,將這一時期的唐代文學研究分為「文革」結束和新時期開始(1978—1980)、活躍新時期(1981—1989)、沉思縱深期(1990—2000)三個階段,而且又將不同階段的研究內容進行分類評述,這將新時期唐代文學研究的發展歷程及其階段性特徵完整地顯現了出來,使讀者對唐代文學研究的總體風貌及其特點有清晰而全面的了解。
對研究中不同取向、不同方法、爭論雙方不同觀點,不是簡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分類梳理,揭示出每一觀點的產生與發展的源流變化,在「述論」的「論」中分析不同觀點之得失,是本書的第二個特點。如第四卷在分析元雜劇繁榮的原因時,「述論」將幾種代表性的意見一一列出,並就「與元統治者對戲曲的態度有關」、「與科舉制度的興廢和當時知識分子地位有關」等學術界一直存在著的兩種不同觀點進行追溯與評述,既力避簡單的主觀取捨,又分析其不同觀點之得失。這樣,使讀者可既以看出作者的千慮一得,又可以避免隅照之失。
突出新時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新特點以及不足之處,並分析其研究的可能發展趨向,或針對研究的薄弱點與空白點,提出研究設想與學術期待,是本書的第三個特點。如第二卷在評述蘇軾研究時,作者分析了新時期蘇軾研究呈現出的六個新特點:對蘇軾評價重新定位,研究范圍越來越廣,評價越來越高;資料匯集整理和文獻學研究更加充分;研究領域逐步拓展,研究課題逐層深入;研究思想趨於多元,研究方法趨於多樣;研究史以及其他相關研究開始起步;研究組織建立並定期開展研究活動。針對蘇軾研究的薄弱點,作者提出五點研究設想:文獻學研究和文本研究尚須進一步深入;新的研究觀念和研究方法必須和傳統的文獻學研究和知人論世的社會學研究結合,文化學研究、人文精神的評判必須與文學自身價值和規律的研究結合;避免偏於一隅,應從整體上宏觀把握和綜合研究;研究視野上有待於進一步拓展;蘇軾學術史、研究史方面的研究隊伍和研究力度尚需加強。這樣,既梳理了過去的研究成果,也指出今後的研究方向。
對新時期古典文學研究中的薄弱部分或其他研究史論著較少提及的研究內容,也詳細介紹和評述,是本書第四個特點。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歷來就不夠均衡,有些研究領域、文學總集、作家作品等,囿於資料、觀念或其他因素的影響,一直成為研究的薄弱環節,一些研究史論著也往往語焉不詳,如神話研究中的神格研究,神話系統與結構研究;楚辭研究中的宋玉、唐勒研究;隋代文學研究,晚唐五代詞中的「花間派」研究;宋代散文的整體研究,宋詞中的周邦彥研究,遼金文學中元好問以外的其他作家研究等,本書均設有專節加以評述,既實事求是地揭示了這些領域新的研究成果,也希望引起後來研究者的注意,同時也顯示了作者細針密線的功夫。
由於本書三位作者都是我的好友,友冰君邀劉、吳兩君合作出於我的建議,本書又是安徽師范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的重點研究項目之一,中心的同仁一直希望它早日出版。因此,當此書付梓之際,寫了以上一些話,聊陳鄙見,且亦藉以留下我和此書曾有因緣的記錄。

⑹ 試分析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優勢與薄弱環節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曾經不成問題。但走上近代社會後,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們開始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反思,並很大程度上調整了以前對傳統文化的看法。但是,這種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艱難的過程中前進。有前進,有障礙,有時甚至還會倒退。於是鴉片戰爭結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對傳統文化的反思,仍舊沒有根本性的突破。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國中,可謂絕無僅有,也使許多人感到大奇不解。
對中國傳統文化反思如此困難,有政治環境惡劣的原因。中國的政治家,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其思想文化觀點相對保守,對專制主義的思想文化很容易產生精神上的共鳴。一旦對中國傳統文化反思有了一定前進、突破,總會有一些從特權政治獲得甜頭的政治家,從幕後跳出來,用政治權力加以打擊。近代不是有一些軍閥,在國內大肆鼓吹尊孔嗎?不懂思想文化,又要對思想文化橫加干預,是中國傳統文化反思難以前進的重要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構成復雜,也是一個原因。中國傳統文化有數千年歷史。時間長,在其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要增加一些東西,因此內容十分豐富,構成成份極其復雜。有許多東西是好的。有許多東西是糟粕。而精華與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塊。這使後人感到困惑:想說愛你,又不容易。因為分明有著太多的腐朽成份。想恨你吧,又恨不起來。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又有許多至可寶貴的東西。
不能不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構成復雜的這個特點,令後人感到十分尷尬。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反思難以前進的一個原因。
筆者此文主要談談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特點及今後發展方向的一些觀點。在寫作過程中,努力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這樣或許會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反思中國傳統文化優劣,必須把握人類前進的方向。
人類社會總在不斷前進的,這種前進,在政治上,表現為以民為本,直至後來的由民作主;在經濟上,表現在重農重商,直至後來的市場經濟;在思想文化上,表現為尊重別人的思想觀點,直至後來的思想自由;在對待人上,關心人,愛護人,直至後來的尊重人的價值與尊嚴。
中國人古代一直存在著以民為本的思想。商周時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說:「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些思想本身,是進步的。在人生態度上,司馬遷那種雖處逆境而奮發有為,蘇東坡豪放達觀的胸懷,張衡、徐霞客那種對真理的執著熱愛,孟子「我善養浩然之氣」,偉大詩人杜甫「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抱負,均是一種健康的精神境界。對待自然、命運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柳宗元、劉禹錫的「天人交相勝」,王夫子的「相天」、「造命」說,無不包含著人定勝天的思想光輝。在對待個體生命的權利和自由上,《古詩十九首》和阮籍《詠懷詩》對人生意義的關注,《世說新語》中對個人價值的肯定,《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對自由愛情的熱烈追求,都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般新鮮的血液。在對待個人與社會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位卑不肯忘憂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而對待人與自然上,《棘敕川》、《岳陽樓記》、《春江花月夜》和其它大量的文學作品,更是體現了我們這個民族與自然界之間存在著的特殊感情。
登長江,誦「大江日夜流」,頓生一種豪情。臨高山,讀「一覽眾山小」,頓生一種鬥志。讀《騰王閣序》,吟及「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又生一種慷慨。如此厚重,如此不屈不撓,如此強健,唯斯國方有也!
但是,同別的國家一樣,中國思想文化也有糟粕。由於時間久,在若干年時間里又沒有及時進行打掃,使糟粕越積越多,給我們民族帶來極大損害。女人有獨特生命價值嗎?不過是男人附庸。每一個中國女子,應以生活於現代為慶幸,而以生活於古代為悲哀。不但女人如此,男人也沒有獨立生命價值。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官僚,以及無數蒼生,都在皇權高壓下葡葡。他們或許渺茫過,懷疑過,反對過,但後來,他們再也不曾有過這個念頭,甚至以高呼「吾皇萬歲」為終身榮耀。馬克思曾經把這種中國特色的社會現象,蔑視地稱之為普遍奴隸制。不是崇高創新,不是倡導一代勝過一代,而是推崇守舊,「天可變,地可變,祖宗之法不可變」。使幾千年期間,政治體制、思想觀念、科學文化,一直難以進步,終於在近代社會不可避免地落後於國際社會。一方面是皇帝窮奢極欲,三宮七十二院,生活腐朽靡爛,官僚貴族欺壓人民、掠奪百姓,另一方面卻鼓吹「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憂道不憂貧」,對平民百姓通過商業或其它途徑謀求更多的物質利益,進行種種抑制。既使人民生活水平難以進一步提高,又使社會經濟發展失去內在動力。壓制個性,壓制自由思想,壓制個體生命正當慾望。哪個人特立獨行,即「槍打出頭鳥」,導致國民雖眾多,實則千人一面,有膽有識的人百中無一。有新的思想,即「鳴鼓而攻之」。有不遜之言,即「禍及九族」、「誅滅十族」。在家聽父母的話,在鄉聽長輩的話,社會上聽官僚的話,而全體官僚則聽皇帝的話。個人的婚姻大事,聽父母的話。否則便是「大逆不道」,群起而伐之。閉關自守,夜郎自大。對外部世界缺乏關心。雖然在鴉片戰爭被打敗,仍不肯認輸,以天朝上國自居,不肯放下架子認真學習別人文化的有價值東西。一次次失敗,仍沒有從中吸取教訓,不能對自己體制弊端痛加改革,全面激發自己民族生機活力。好了傷疤忘了痛,這樣的情況實在是多得不可勝數!
愚昧、落後、抑制人性、阻礙發展的因素,何其多也!一個人若沒有足夠的抵抗力,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生活,其思維豈能不退化,其個性豈能不扭曲?與此同時,在這種社會環境中,還不可避免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善於鑽營、欺騙,又有背景的人,青雲直上;渾渾噩噩、平平庸庸、處事圓滑的人,一帆風順,庸人一生平安;而才華橫溢、正直善良、富有抱負之士,卻往往是英雄難有用武之地,鬱郁一生。不是優勝劣汰,而是劣勝優汰,整個社會處於一種逆淘汰的現象——幾乎哪朝哪代,都是如此,少有例外,少有例外!

(二)反思中國傳統文化優劣,必須用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自在此山中。中國文化是優是劣,孤立地看,是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應該把中國傳統文化,與其它國家、民族的文化進行比較。通過比較,認識各自優缺點,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這里主要是把中國傳統文化同西方文化進行比較。這也是近一兩百年來,學者們十分感興趣的一個問題。
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其長處。「獨在他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中國人崇高天倫,這是西方文化往往比不上的,很大程度上溫暖著我們的人生,支持著我們戰勝各種困難。「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誰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中國人熱愛現實,關心現實,很大程度克服了各種虛無主義思想對人心靈的損害,能把人們注意力吸引到建設現實生活上。「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面對生活中種種挑戰,中國人並不屈服,而始終保持一種信心、鬥志,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仁者愛人」。中國人常常講究道德,以友善態度看人,以友善態度對待其它民族,這對於國內社會秩序的建立,對於國際社會良好秩序的建立,其作用也是積極的。有著強烈的為國為民建功立業思想。從馬援的馬革裹屍,霍去病的「匈奴未破,何以家為」,曹操的「對酒當家,人生幾何」,到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均體現這種強烈抱負的存在。與自然也有著天然的共鳴:「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閑桂花落,月靜春上空」,等等。
所有這些,都是西方文化望塵莫及的。世界文化時代的到來,終將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難以阻擋的。而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些長處,必將成為世界文化的極其珍貴部分。
但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會文明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嚴格地說,是在文藝復興之前才逐漸形成,是以資本主義文明為背景的。文藝復興以前的古希臘文明,已被賦予新的內涵;而在此之前的中世紀文明,遭到徹底批判。一個是封建色彩濃厚的文明,一個是資本主義色彩濃厚的文明,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帶有落後性,在許多方面存在著薄弱之處。
試概括出幾方面。
中國傳統文化,對個體生命的自由、尊嚴,講得不夠。更多的是帝王的權利,而不是百姓的權利;是上級的權利,而不是下級的權利;是單位的權利,而不是個人的權利。現代社會學認為,社會活力來自激發個人的積極性,社會尊嚴來自尊重個體生命的價值與尊嚴。而中國傳統文化之做法,顯然與此背道而馳,既是文明不發達的表現,也必然妨礙社會的發展。
在對待思想文化上,中國傳統文化,是千方百計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眾的思想,與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則,則視為離經叛道。這使各種新思想新觀點難以發展。西方則堅持思想自由。各種學術可以自由爭鳴。因此幾百年來,西方思想文化界英才輩出,新的學術成果接連不斷,令世人嘆為觀止。
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儒、道、佛並存,為什麼還說是沒有思想自由,是一言堂呢?儒道佛不是對立的,而實則皇權政治下一種思想的三個方面:出則為佛,入則為儒,修身則為道,三者一出。儒家之正統地位,皇帝的以言代法,是不能挑戰,也不容挑戰。除非在政權沒落,或瓦解情況,批判儒家、專制政治的一些思想,才稍有抬頭之日。
在社會矛盾的處理上,中國傳統文化崇高人治。以權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現象十分普遍。西方則崇高法治,在全社會崇高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既維護了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又最大程度地減少社會成本。
在人才選拔模式上,西方文化注重公平競爭。這樣能夠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能夠給其他想發展的人提供公平的機會;能夠確保人才隊伍新陳代謝工作順利進行。中國的人才選拔模式則不科學、不合理。幹部隊伍是「官選官」,上一級選下一級。客觀上助長各級幹部不是把精力放在為民辦事,而是把精力放在迎合上級旨意上。公務員選拔,也不夠透明、公開。這使中國人才隊伍整體質量不高;效率低下;腐敗泛濫;也挫傷了大量銳意進取的民眾的積極性。
在發展道路上,西方文化講的是科學和民主。科學,不但是重視科學技術,也包括尊重客觀規律、尊重真理。民主,即人民選舉國家機關,並進行相應監督。這使西方社會數百年來一直生機勃勃向前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講的是人情和集權。衛生部部長、北京市市長在處理非典工作有嚴重失職。在法制比較健全的國家,按照法律制度處理就可以了。但中國對這起事情的處理,卻十分費力。這類情況,在中國十分普遍。每一起腐敗案件發生後,都有許多人在背後活動,找人講情。沒有人情,便辦不成事。各種事情的解決,如評職稱,重大課題立項,各種評獎,均離不開人情。人情是這個社會得以運轉的萬金油。集權,即大權獨欖,什麼事都由有關領導說了算。結果只能是脫離民意,自行其是,乃至以公家之權謀個人之私。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會正常秩序遭破壞;在維護極少數人的特權利益的同時,最大程度地損害了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最大程度地阻礙了整個民族的不斷發展。
由此看來,中華傳統文化,是有重大缺陷的。從總體上說,我們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比,落後了一個階段。也就是說,西方文化經歷過一個較充分的現代化階段。而我們民族,則尚未經歷過這個現代化階段。至少可以說,我們的現代化階段很不成熟,很不充分。

(三)新的時代,呼喚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新的文化
新的時代,必須建設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進而推動我們民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新的文化應該是怎麼樣的呢?人們都會關心這個問題。有一點可以肯定,應該比現在的文化要美好得多。
——這還用說!人們會說道。
我說的美好,有這么幾層意思。
一、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將更加深刻。新的文化不是建立在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知之甚少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對自己、社會、自然有較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建立在無知、愚昧基礎上的文化,是不能給個人和社會帶來真正幸福的。
這就要求個人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並破除種種迷信思想、教條主義,勇於探索正確認識。也要求社會倡導思想自由,倡導尊重真理,重視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二、新的文化必然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為重要使命。
個人生活的進步,與社會的進步發展密不可分。不斷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始終是每一代人的責任。新的文化,也必然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為重要使命。
因此,在新的文化建設中,必須倡導人的社會責任,鼓勵人們在實現個人利益基礎上,為社會多做貢獻;必須引導人們正確處理人與人的矛盾,維持社會正常秩序;必須使人們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和激發人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創造更多優秀的勞動成果。
三、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宏揚人的價值和尊嚴,尊重人的合理需求。
人是大千世界最尊貴的生命,是萬物之靈。理應雄糾糾、氣昂昂地活著,理應受到充分的尊重。任何打擊人的尊嚴,而抬高人以外其他事物、力量的尊嚴,都是不允許的。人與人之間權利與自由是平等的。任何一個人,任意侵犯他人的尊嚴,侵犯他人的權利和自由,都是不允許的。新的文化,必須喚起人們對自己生命的尊嚴意識!喚起他創造生活的熱情!喚起他對別人生命價值的尊重的熱愛。努力使自己做一個大寫的人,開創大寫的人生。
同時,還要考慮人的需要,創造相應的精神文化產品。既有高雅的,又有通俗的,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脫離人的需要,這樣的精神文化產品,必定是沒有生命力的。
(四)繼承、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中國新文化的建設,正如人們常說,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創新。
繼承是必要的。主要是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事物本質和規律,或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繼承的。但要反對無限拔高。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時代局限性,任何誇大其辭,都是錯誤的。
這些年來,有些人看到周易、論語、禪宗等思想成果的價值,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極盡溢美之詞,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後,便反過來大力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了,儒家文明重新復興是大勢所趨!這純粹是一種意淫,愚昧可笑。中華文明是要復興,但絕不是去復興儒家文化,而是建立在科學、民主、崇高人的尊嚴和價值是新中華文化。
還要虛心學習。站在整個世界文化角度來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長短,應該互相學習,才能共同進步。別人可以學習我們,我們也可以學習別人。別人不來向我們學習,是別人的愚蠢。而我們不去學習別人,則是我們的愚蠢。學習永遠不是一件丟面的事,而是一種聰明的表現,是一種追求進步的表現。善於學習別人的優點,才能趕上別人,超過別人。即使已經超過別人,也要繼續向別人學習,因為別人總會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們好一些。
不同國家國情不同,學習中不能照搬照抄。這是肯定的。不同在哪裡?人口多一些,生產力起點低一些,文化教育落後一些,人均資源少一些,這一切都是我們的特殊性。但是,更有許多方面是相同的。如:都要發展經濟,都要科學、民主,都熱愛美好生活,都要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都要講道德和法律。因此,別人在這些方面做得比較成功的,就應積極借鑒。
有些人動不動以中外國情不同為由,千方百計為學習別人先進文化設置障礙。中外國情不同,所以中國不能搞市場經濟,不能崇高人權,不能普選,不能倡導思想自由,不能搞股份制,等等。這與其說是重視本國國情,不如說是自甘落後。許多別人文明的先進成果,被排斥在一邊。害了誰?害了自己民族的未來,害了廣大人民的最切身利益。若以這種錯誤的思想觀念來指導我們的文化建設,那麼我們民族與世界先進民族的差距,不是越來越小,而是必然越來越大了。
在我看來,人類社會作為一個由許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攜手前進是最明智的。你看看我是怎麼做的,我也看看你是怎麼做的。你向我學一點東西,我也向你學一點東西。這樣大家都會變得更加聰明,更加成熟。人類文明,必然要以這種方式前進,才能發展更好,也才能使各個民族更快地進步。
關於創新。創新是事物發展的關鍵環節。沒有創新,舊事物不會滅亡,新事物不會發展,世界永遠原地踏步,不能前進。文化也是如此,僅僅只有繼承,或僅僅中只有學習他人,都是不夠的。還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創新不易。一要有一定的文化積累。根深葉茂。文化積累是根,根基不扎實,是長不出新枝的。即使破土了,也長不高,長不壯。
二要明確方向。方向錯了,不是創新,而是守舊、復古,前功盡棄。一定要透過種種迷霧,把握文化發展的方向。這個方向,說到底,是與社會發展趨勢相一致,與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價值觀相一致。
三要有寬松環境。要允許磨擦事物存在、發展,不能視新事物為洪水猛獸,要鼓勵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鋒。
四要有勇氣和意志。以新的文化代替舊的文化,並非一帆順,必然會碰到斗爭。這離不開政治家的膽識,也離不開有識之士的頑強奮斗。說到底,是要整個民族的勇氣和意志。舊的文化代表不了社會前進的方向,只要新的文化持之不懈地奮斗,並尊重事物發展規律,最終必然能取得勝利。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已進行了一百多年。總的印象,是太慢了。亞洲幾個發展中國家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比我們快得多。這可能同他們直接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便於接收同屬資本主義國家的西方世界先進成果有關。而我們則直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由於我們在很長時間內不能以開闊的胸懷理解馬克思主義,對於資本主義文明一直保持一種強烈的警惕性,不能積極地學習西方文化那些先進成果,結果反過來損害了我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
但是,中華民族這個傳統民族,走向現代民族的腳步,是歷史發展必然要求,是誰也難以阻擋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盡管路途坎坷,卻是最終要完成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國內改革的深入,和國際上對外交往的增多,我們的胸懷將更開闊,我們對文化發展的規律將認識得更深刻,各種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障礙,將逐漸被打破,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必將大大加快。
這里還想就國家熱談一談自己的精淺想法。
這十多年後,又出現國學熱,涌現一些國學大師。但筆者發現,一些人只是就國學談國學,這已經走入歧路。時代不同了。今日談國學,應站在整個世界文化背景去研究。要研究國學,就必須精通西學。就必須了解現代社會發展趨勢。一個現代國學家,就必須同時也是現代西學家。這樣,他研究國學,才能真正得出比較全面、成熟、中肯的結論。

⑺ 傳統語文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是什麼

語是說的,用於實際交流的語言,而傳統是叫,文言,文言就是文化性的語言,專門用於書面交流 記載的,可見古代是學習書面文化性交流的語言,而現在是學習口頭交流的語言。
要問古人研究什麼,以儒家代表的核心就是內求諸己,修己安人。就是強調自修,不斷調整自己來適應社會,不以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一句話,中國的經典就是學習人性,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以在中國,人情處理好了才能做事。

⑻ 中國傳統語文學研究中最薄弱的環節是

城市文學已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薄弱環節。

熱點內容
程遠老師 發布:2025-08-24 11:15:36 瀏覽:216
怎麼做分錄 發布:2025-08-24 08:33:23 瀏覽:40
什麼是弔死 發布:2025-08-24 06:34:52 瀏覽:293
化學原料桶 發布:2025-08-24 05:27:35 瀏覽:855
央視地理節目 發布:2025-08-24 04:57:57 瀏覽:514
初一歷史課本下冊 發布:2025-08-24 02:19:47 瀏覽:810
化學需氧量的測定 發布:2025-08-24 01:24:14 瀏覽:500
我與老師的銷魂初夜 發布:2025-08-23 23:39:36 瀏覽:499
新進教師培訓總結 發布:2025-08-23 22:16:12 瀏覽:684
數學五大定律 發布:2025-08-23 21:14:06 瀏覽: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