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數學小故事書

數學小故事書

發布時間: 2021-07-25 07:11:58

數學小故事30字

數學家陳景潤的小故事一:

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自己是個姑娘呢。於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裡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麼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後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他背了一會,忽然想起上午讀外文的時候,有個地方沒看懂。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弄懂,這是陳景潤的脾氣。

他看了看手錶,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到圖書館去查一查,再回來理發還來得及,站起來就走了。誰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輪到他理發了。理發員叔叔大聲地叫:「三十八號!誰是三十八號?快來理發!」你想想,陳景潤正在圖書館里看書,他能聽見理發員叔叔喊三十八號嗎?

過了好些時間,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把不懂的東西弄懂了,這才高高興興地往理發店走去。可是他路過外文閱覽室,有各式各樣的新書,可好看啦。又跑進去看起書來了,一直看到太陽下山了,他才想起理發的事兒來。他一摸口袋,那張三十八號的小牌子還好好地躺著哩。但是他來到理發店還有啥用呢,這個號碼早已過時了。

數學家陳景潤的小故事二:

陳景潤進了圖書館,真好比掉進了蜜糖罐,怎麼也捨不得離開。可不,又有一天,陳景潤吃了早飯,帶上兩個饅頭,一塊鹹菜,到圖書館去了。

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找到了一個最安靜的地方,認認真真地看起書來。他一直看到中午,覺得肚子有點餓了,就從口袋裡掏出一隻饅頭來,一面啃著,一面還在看書。

「丁零零……」下班的鈴聲響了,管理員大聲地喊:「下班了,請大家離開圖書館!」人家都走了,可是陳景潤根本沒聽見,還是一個勁地在看書吶。

數學家陳景潤的小故事三:

數學家陳景潤在大學讀書時,生活極為簡朴,他始終穿著一件黑色的學生裝.由於家境貧寒,他經常一天吃兩頓飯,為的是把省下的錢用來買書.他說:「飯可以不吃,書不可以不念.」他平時不看電影,不隨便和人閑聊,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當中.

那時,宿舍有按時熄燈的制度,他為了不影響別人休息,便把頭埋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看書.

在進軍「哥德巴赫猜想」時,他居住在6平方米的小屋裡,演算全靠自己筆算.他演算的手稿有幾麻袋.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整整十年過去了,陳景潤在1966年終於攻克了「(1+2)」這個堡壘.英國數學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數學家李希特把陳景潤的發現譽為「陳氏定理」,說它是「篩法」的「光輝頂點」.一位英國數學家寫信稱贊他:「您,移動了群山!」

數學家陳景潤的小故事四:

科學家並非從小就是嚴肅認真,和所有孩子一樣,童年的陳景潤也不時流露出他活潑的天性。在陳景潤15歲之前,他和大弟陳景光每晚睡在同一張床上,九哥開了英語課,回來就考小弟:「你知道1,2,3,4,5,6,7,8,9,10英語怎麼說嗎?」還沒上學的小弟當然不知道,但他趁哥哥讀英語的時候,用福建話的諧音把一到十的發音記了下來,然後得意地告訴哥哥,接著就表演了起來,英語讀成了古怪的俏皮話,兄弟倆得意地哈哈大笑。

數學家陳景潤的小故事五:

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調來的一名很有學問的數學教師沈元講課。他給同學們講了一道世界數學難題:「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任何一個大於4的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1。他一生也沒證明出來,便給俄國聖彼得堡的數學家歐拉寫信,請他幫助證明這道難題。歐拉接到信後,就著手計算。他費盡了腦筋,直到離開人世,也沒有證明出來。之後,哥德巴赫帶著一生的遺憾也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

200多年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從而使它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老師講到這里還打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數學是自然科學皇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後王冠上的明珠!這引人入勝的故事給陳景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著陳景潤。從此,陳景潤開始了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艱辛歷程......

拓展資料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當代數學家。

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舉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於華羅庚教授的賞識,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73年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1981年3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1992年任《數學學報》主編。

1996年3月19日下午1點10分,陳景潤在北京醫院去世,年僅63歲。

② 短的數學小故事

1、泰勒斯看到人們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來告示上寫著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來測量金字塔的高度,於是就找法老。

法老問泰勒斯用什麼工具來量金字塔。泰勒斯說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邊,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樣長的時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長度和金字塔底面邊長的一半。

把這兩個長度加起來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頂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2、戰國時期,齊威王與大將田忌賽馬,齊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馬:上馬,中馬與下馬。比賽分三次進行,每賽馬以千金作賭。由於兩者的馬力相差無幾,而齊威王的馬分別比田忌的相應等級的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為田忌必輸無疑。

但是田忌採納了門客孫臏(著名軍事家)的意見,用下馬對齊威王的上馬,用上馬對齊威王的中馬,用中馬對齊威王的下馬,結果田忌以2比1勝齊威王而得千金。這是我國古代運用對策論思想解決問題的一個範例。

3、動物學校舉辦兒歌比賽,大象老師做裁判。小猴第一個舉手,開始朗誦:「進位加法我會算,數位對齊才能加。個位對齊個位加,滿十要向十位進。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數算得快又准。」

小猴剛說完,小狗又開始朗誦:「退位減法並不難,數位對齊才能減。個位數小不夠減,要向十位借個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後少個一。十位數字怎麼減,十位退一再去減。」

大家都為它們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師說:「它們的兒歌讓我們明白了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它們兩個都應該得冠軍,好不好?」大家同意並鼓掌祝賀它們。

4、氣象學家Lorenz提出一篇論文,名叫《一隻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Taxas州引起龍卷風》論述某系統如果初期條件差一點點,結果會很不穩定,他把這種現象戲稱做「蝴蝶效應」。

就像我們投擲骰子兩次,無論我們如何刻意去投擲,兩次的物理現象和投出的點數也不一定是相同的。

這故事發生在1961年的某個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辦公室操作氣象電腦。平時,他只需要將溫度、濕度、壓力等氣象數據輸入,電腦就會依據三個內建的微分方程式,計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氣象數據,因此模擬出氣象變化圖。

5、阿基米德有許多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要算發現阿基米德定律的那個洗澡的故事了。

國王做了一頂金王冠,他懷疑工匠用銀子偷換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鑒定它是不是純金制的,且不能損壞王冠。

阿基米德捧著這頂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隨著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從桶邊溢出,阿基米德看到這個現象,頭腦中像閃過一道閃電,「我找到了!」

阿基米德拿一塊金塊和一塊重量相等的銀塊,分別放入一個盛滿水的容器中,發現銀塊排出的水多得多。於是阿基米德拿了與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塊,放入盛滿水的容器里,測出排出的水量。

再把王冠放入盛滿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樣,問題就解決了。隨著進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體力學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誕生了。

③ 求20篇數學小故事。

數學王子的速演算法
十八世紀,德國誕生了一名偉大的科學家高斯(Gauss, Carl Friedrich, 1777-1855),他是當代最傑出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有「數學王子」之稱的高斯是近代數學的奠基者之一,可以與 阿基米德丶牛頓丶尤拉並列。
高斯年幼時已表現出超卓的數學才華。當他還在念小學時,某天老師要求學生們計算以下的算式:1 + 2 + 3 + … + 100
對於小學生來說,這是一條不簡單的加法運算。然而高斯卻能輕易地把正確答案5050寫出。
究竟高斯用了甚麽方法,可以如此快速地計算出結果呢?原來他發現,先把1與100相加,得到101;2與99相加,也得出101;再一直加下去,共有50個101,因此這個算式的結果是101 50 = 5050。
高斯就是這樣巧妙地利用運算的規律迅速地解決了問題。你明白個中的奧妙之處嗎?
事實上,我們可用公式來計算首n個正整數的和,即1 + 2 + 3 + … + n。同時,這個公式亦是三角形數通項的公式。

巧量金字塔 ── 泰勒斯
泰勒斯(Thales,約公元前625 - 公元前574),生於小亞細亞西南海岸米利都,是古希臘的數學家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泰勒斯是一個很精明的商人,由於他預見橄欖油果會豐收,藉著租借及出售製造橄欖油的設備,而賺了不少錢,使他有足夠的金錢作科學研究及旅行之用。
泰勒斯喜歡四處旅行,相傳他在埃及游歷時,法老王命令祭師們量度金字塔(法老王的墳墓)的高度,祭師們為此而大傷腦筋。為了幫助祭師們解決困難,於是泰勒斯利用一個巧妙的方法量度金字塔的高度。
泰勒斯在金字塔的旁邊豎立一條木柱,當木柱的影子的長度和木柱的長度相等時,只要量度金字塔的影子的長度,便可得出金字塔的高。由此可見泰勒斯的數學及科學才能。

畢達哥拉斯和三角形數
談到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 約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我們最熟悉的是「畢氏定理」。然而,畢達哥拉斯最熱衷的,原來並不是幾何學。
畢達哥拉斯是古希臘數學家,他認為每個數字都具有獨特的個性,有善有惡。他更認為 10 是一個完美的數字丶神妙莫測。這是因為 10 是首四個正整數 1丶2丶3 和 4 之和,是一個三角形數。在音樂上,若拉緊一條長度為 1 單位的弦可發出一個音調 do,把弦的長度改為這四個正整數的比:丶和,所發出的便分別是fa丶so和高一均的do等主要音調。
畢達哥拉斯創立了一個學派,名為畢達哥拉斯學派。這個學派的組織十分嚴密,並且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他們認為數是萬物的根源。他們研究數,不是為了實際的應用,而是為了透過對數的認識,揭露宇宙的永恆真理。可惜的是,由於學派嚴守保密的原則,所以很多研究成果都已失傳了。

敘拉古的數學家──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 (Archimedes, 約公元前287 - 公元前212),生於希臘的敘拉古,父親是位天文學家。阿基米德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年青時曾赴亞歷山大學習數學。
皇冠的體積
有一次,敘拉古的亥厄洛國王叫金匠製造一頂純金的皇冠,卻懷疑金匠隱匿了其中一些金子。金匠矢口否認,而且證實皇冠的重量與國王所給金子重量相等。國王一時束手無策,便請阿基米德幫忙。
阿基米德日思夜想著解決的方法。他知道即使不同質料的重量相同,其體積是不一樣的,所以可從皇冠的體積,來鑒定皇冠是否由純金所製成,但卻苦無求得皇冠體積的方法。
一次,阿基米德在浴盆洗澡時,看到水從盤中徐徐流出,因而悟到可以用排水法來求出皇冠的體積。若把皇冠放入盛滿水的盤中,所排出的水的體積,便是皇冠的體積了。就這樣,阿基米德為國王解決了這個疑難,證明金匠的確在皇冠中摻入了白銀。
不要弄壞我的圖
「不要弄壞我的圖」──這是阿基米德最後的一句話。
公元 212 年,羅馬人攻入敘拉古。相傳當時阿基米德正在研究數學,一名羅馬兵闖進了阿基米德的家中,並踩在幾何圖形上。阿基米德並沒有注意對方是誰,便喊叫說:「不要弄壞我的圖」,結果被那名士兵殺死了。

測量大師──海倫
海倫 (Heron of Alexandria,約1世紀) 生於埃及,是古希臘數學家丶力學家丶機械學家和測量家,曾在羅馬帝國的著名學術研究城市亞歷山大教授數學丶物理學等。海倫十分著重數學的實際應用,這可以從他的著作《測地術》丶《幾何》丶《體積求法》中略知一二。《測地術》更被古代的人們採用了數百年之久。除此之外,他曾替歐幾里得 (Euclid,約公元前330─公元前275)的《幾何原本》作注釋及補充。
海倫以解決幾何測量問題而聞名。他給出了很多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和立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例如:正三邊形至正十二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在《測地術》中,他更給出著名的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海倫公式。
此外,海倫還把他的理論應用於機械設計,並著有《機械學》丶《投石炮》丶《槍炮設計》等著作,同時他亦是水鍾丶測量儀丶起重機等的設計者。可見他是一位把數學應用於生活的天才。

公雞5元3隻母雞5元2隻,合一起賣10元5隻,賠了?
前些日子,巴依「老爺」的小聰明非但沒有得手,還白白損失了七個銀環,心疼得要死。一貫坑害別人的他,這口氣怎能咽得下去呢?這不他又神氣活現的出現在了集市上,不知誰今天又要倒霉了?
「賣雞嘍,公雞5元3隻,母雞5元2隻,快來買呀!」順著叫賣聲,巴依「老爺」來到了雞灘前,只見他賊眼珠一轉,計上心來。「嘿,老頭兒,你這有多少只公雞?多少只母雞呀?」「各有30隻。」賣雞的老大爺顫顫微微的回答。

她們的年齡是多大?
"你在忙什麼呢,比爾,"教授留意地說。這時他的這位朋友正一口氣喝完剩下的咖啡, 站起來要走."准備帶三個女孩乘車游覽!"比爾答道。
教授笑了:"原來如此!敢問三位佳麗芳齡幾許?"比爾思考片刻說:"把她們年齡乘在一起得到2450,可她們年齡和恰是您年齡的兩倍"。
教授搖了搖頭說:"非常靈巧,但對她們的年齡仍然有疑問。"比爾還在那裡,他補充道:"是的,我忘了提起,我的年齡至少要比那個歲數最大的小一歲。"而這使得一切都變得清楚了!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是德國數學家。
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與歐拉保持了長達三十五年的書信往來。
在1742年6月7日給歐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個命題。他寫道:
"我的問題是這樣的:
隨便取某一個奇數,比如77,可以把它寫成三個素數之和:
77=53+17+7;
再任取一個奇數,比如461,
461=449+7+5,
也是三個素數之和,461還可以寫成257+199+5,仍然是三個素數之和。這樣,我發現:任何大於7的奇數都是三個素數之和

最古老的數學趣題
在七間房子里,每間都養著七隻貓;在這七隻貓中,不論哪只,都能捕到七隻老鼠;而這七隻老鼠,每隻都要吃掉七個麥穗;如果每個麥穗都能剝下七合①麥粒,請問:房子、貓、老鼠、麥穗、麥粒,都加在一起總共該有多少數?
答案:
總數是19607
房子有7間,貓有7X7=49隻,鼠有7X7X7=343隻,麥穗有7X7X7X7=2401個,麥粒有7X7X7X7X7=16807合。全部加起來是

阿基米德的墓碑
與那些英雄們的紀念碑或墓碑相比,大概只有數學家的墓誌銘最為言簡意賅.他們的墓碑上往往只是刻著一個圖形或寫著一個數,這些形和數,展現著他們一生的執著追求和閃光的業績.
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公元前212)的墓碑就是這樣.在他的墓碑上刻著一個圓柱,圓柱里內切著一個球.這個球的直徑恰與圓柱的高相等.
這個稱為「等邊圓柱」的圖形,表達了阿基米德的如下發現:「球的體積和表面積都等於它的外接圓柱體積和表面積的三分之二」.它的證明並不困難,同學們不妨試一試.

蜂窩猜想
加拿大科學記者德富林在《環球郵報》上撰文稱,經過1600年努力,數學家終於證明蜜蜂是世界上工作效率最高的建築者。
四世紀古希臘數學家佩波斯提出,蜂窩的優美形狀,是自然界最有效勞動的代表。他猜想,人們所見到的、截面呈六邊形的蜂窩,是蜜蜂採用最少量的蜂蠟建造成的。他的這一猜想稱為「蜂窩猜想」,但這一猜想一直沒有人能證明。
美密執安大學數學家黑爾宣稱,他已破解這一猜想。蜂窩是一座十分精密的建築工程。蜜蜂建巢時,青壯年工蜂負責分泌片狀新鮮蜂蠟,每片只有針頭大校而另一些工蜂則負責將這些蜂蠟仔細擺放到一定的位置,以形成豎直六面柱體。每一面蜂蠟隔牆厚度及誤差都非常小。6面隔牆寬度完全相同,牆之間的角度正好120度,形成一個完美的幾何圖形。人們一直疑問,蜜蜂為什麼不讓其巢室呈三角形、正方形或其他形狀呢?隔牆為什麼呈平面,而不是呈曲面呢?雖然蜂窩是一個三維體建築,但每一個蜂巢都是六面柱體,而蜂蠟牆的總面積僅與蜂巢的截面有關。由此引出一個數學問題,即尋找面積最大、周長最小的平面圖形

數學比喻
許多名人都喜歡用數學來比喻事理,往往出於幽默,詼諧,給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平行線
時間會刺破青春的華麗情致,會把平行線刻在美人的額頭,會吃掉希世珍寶,天生麗質,什麼都逃不過它橫掃的鐮刀 ——莎士比亞

趣味數學小故事
大約1500年前,歐洲的數學家們是不知道用「0」的。他們使用羅馬數字。羅馬數字是用幾個表示數的符號,按照一定規則,把它們組合起來表示不同的數目。在這種數字的運用里,不需要「0」這個數字。
而在當時,羅馬帝國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里發現了「0」這個符號。他發現,有了「0」,進行數學運算方便極了,他非常高興,還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紹。過了一段時間,這件事被當時的羅馬教皇知道了。當時是歐洲的中世紀,教會的勢力非常大,羅馬教皇的權利更是遠遠超過皇帝。教皇非常惱怒,他斥責說,神聖的數是上帝創造的,在上帝創造的數里沒有「0」這個怪物,如今誰要把它給引進來,誰就是褻瀆上帝!於是,教皇就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並對他施加了酷刑,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注,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就這樣,「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雖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還是不管禁令,在數學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數學上的貢獻。後來「0」終於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

小熊買魚
小熊的媽媽生病了,為了能掙錢替媽媽治病,小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河捕魚,趕早市到菜場賣魚。
一天,小熊剛擺好魚攤,狐狸、黑狗和老狼就來了。小熊見有顧客光臨,急忙招呼:「買魚嗎,我這魚剛捕來的,新鮮著呢!」狐狸邊翻弄著魚邊問:「這么新鮮的魚,多少錢一千克?」小熊滿臉堆笑:「便宜了,四元一千克。」老狼搖搖頭:「我老了,牙齒不行了,我只想買點魚身。」小熊面露難色:「我把魚身賣給你,魚頭、魚尾賣給誰呢? 」狐狸甩甩尾巴道:「是呀,這剩下的誰也不願意買,不過,狼大叔牙不好,也只能吃點魚肉。這樣吧,我和黑狗牙好,咱倆一個買魚頭,一個買魚尾,不就既幫了狼大叔,又幫了你熊老弟了嗎?」 小熊一聽直拍手,但仍有點遲疑:"好倒好,可價錢怎麼定?」狐狸眼珠一轉,答道:「魚身2元1千克,魚頭、魚尾各1元1千克,不正好是4元1千克嗎?」小熊在地上用小棍兒畫了畫,然後一拍大腿:「好,就這么辦!」四人一齊動手,不一會兒就把魚頭、魚尾、魚身分好了,小熊一過秤,魚身35千克70元;魚頭15千克15元,魚尾10千克10元。老狼、狐狸和黑狗提著魚,飛快地跑到林子里,把魚頭魚身魚尾配好,重新平分了,……
小熊在回家的路上,邊走邊想:我60千克魚按4元1千克應賣240元,可怎麼現在只賣了95元……小熊怎麼也理不出頭緒來。你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嗎?

有趣的數學小故事
瘸腿狐狸賣西瓜賠了本,沒錢買吃的,餓得肚子咕咕叫,走路直打晃。
老牛走過來,問:「狐狸,你這是怎麼啦?」
狐狸看了老牛一眼說:「餓的,兩三天沒正經吃東西啦!」
老牛一本正經地說:「要想有飯吃,就要參加勞動!」說完,老牛幹活去了。
「哼,勞動?勞動多累呀!」狐狸眼珠一轉說,「嗯,我有個好主意。」
狐狸一瘸一拐地跑到野豬家。野豬家有個大筐,裡面裝著許多玉米,筐子上面蓋著厚布。狐狸說:「野豬老兄,聽說這筐里有許多玉米,能告訴我一共有多少嗎?」
「保密!」野豬沒好氣地答了一聲。
「哈哈,在我聰明的狐狸面前,不可能有任何秘密!」狐狸很有把握地說,「我出道題,你算算,我不但能說出你筐里有多少玉米棒,連你有多大歲數都能知道。」
「真的?」野豬覺得不可思議。
狐狸咳嗽了兩聲,說:「把你筐子里的玉米棒數乘以2,加上5,把所得的數再乘上50,加上你的年齡,再減去250,把得數告訴我。」
野豬趴在地上算了半天,最後說:「得1506。」
狐狸立刻說:「你筐里有15個玉米棒,你今年6歲。」
野豬一摸前腦門想,對,筐里的玉米棒是15個。野豬一摸後腦勺想,今年自己正是6歲。
「神啦!」野豬從心裡佩服狐狸。他問狐狸:「你怎麼知道的?」
「算的呀!你算的結果是1506。最左邊的兩位數15,就是玉米棒數;最右邊的一位數6,就是你的年齡。」
「你太偉大啦!」野豬抱著狐狸親了一下。
「偉大不偉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給我弄頓飯吃,要有酒有肉啊!」狐狸顯得十分得意。
不一會兒,野豬給狐狸端上來紅燒兔子肉、清蒸雞、煮老玉米,外加兩瓶好酒。狐狸猛吃猛喝,臨走還拿走4個玉米棒。
野豬到處宣傳,說瘸腿狐狸神機妙算。小猴靈靈告訴野豬說:「你上了狐狸的當啦!」野豬不信。
小猴說:「你看算式(2×15+5)×50+6-250=15×100+250+6-250=1500+6=1506。玉米棒數15是你自己寫上去的,乘以100後變成了千位和百位上的數,而年齡6也是你自己寫上去的,它變成了個位數。這樣一做,把兩個數分離開了,一眼就可以看清楚。」
「好個瘸腿狐狸!」野豬快速沖了出去,追上瘸腿狐狸,奪過玉米棒,用每根玉米棒在狐狸頭上都狠敲了一下。這下可好,瘸腿狐狸頭上添了4個大包!

數學小故事
陳俊交 推薦
今天,整數王國熱鬧非凡,因為零國王今天生日,今天又是元旦。雙喜臨門,文武百官都來慶祝。
只見零國王高居寶座之上,下面排列著兩行隊伍。一行是以-1總理開頭的隊伍,-1後面跟著-2、-3、-4……它們的個子一個比一個矮。另一行是以1司令開頭的,1後面跟著2、3、4、5……個子一個比一個高,一眼望不到盡頭。
三聲炮響,慶典開始了,突然從國王的寶座下,鑽出一個圓溜溜的小東西。1司令拔出寶劍,上走幾步,喝道:「來者何人?」小東西慢條斯理的說:「怎麼,連我都不認識了,告訴你,我就是大名遠揚的小數點。」「有何貴干?」1司令講話總是這么剎勁。「我是來參加零國王的慶典,請你幫我安排到隊伍里去吧!」零國王沒等1司令反應,就說:「不行,你看宮外長長的隊伍,文官從-1總理開始,武官從1司令開始,沒有你容身的地方。」小數點哀求說:「你看我個子這么小,隨便給我個座位吧!」「不行呀,你還是趕快離開吧。」「哼!敬酒不吃吃罰酒。」小數點臉色徒變,厲聲說:「我要你們來個次序大變樣!「
零國王怒氣沖天,喝道「快把這個小東西抓住,來個大數。「只聽,咚咚咚從宮外走來一個大高個,它就是97000000,9700萬大吼一聲:」小數點,哪裡逃1「小數點毫不畏懼,它跳到寶座上,揪起零國王,向9700萬面前推去,自己就站在零國王的面前。「轟」的一聲,比山還高一截的9700萬,變成了比椅子還矮的0.097了。
零國王大驚失色,就高喊:「誰能抓住小數點我就封它為王爺。」只見從宮外走來一個不倒翁的數,8說:「對付小數點不能力擒,只能智取。」「嗯」小數點在一旁嘿嘿直樂:「我倒要看看你怎麼個智取法。8說:「小數點,我剛才目睹了你的本領,的確身手不凡。但是你只會吧一個數變小。不知閣下還有什麼本領?」
小數點微微一笑:「來個負數,只見-47應聲進來,小數點一轉眼就鑽到4和7的中間-47立即長高了一大截,變成了-4.7了。「根據負數絕對值越小,數值就越大。我不是把一個負數變大了」「嗯」
接著,8說:「依我看,只有一個人不怕小數點。」零國王探上身去,「此人是誰?」「就是你」「我?我為什麼不怕。」「因為你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0.0仍然是0呀!小數點的法術對你是起不了作用的。」小數點一聽零國王能降服自己,十分害怕,沒等8話說完,就吱溜一聲逃跑了。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1967年8月23日,蘇聯的聯盟一號宇宙飛船在返回大氣層時,突然發生了惡性事故——減速降落傘無法打開。蘇聯中央領導研究後決定:向全國實況轉播這次事故。當電視台的播音員用沉重的語調宣布,宇宙飛船在兩小時後將墜毀,觀眾將目睹宇航員弗拉迪米·科馬洛夫殉難的消息後,舉國上下頓時被震撼了,人們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電視上,觀眾們看到了宇航員科馬洛夫鎮定自若的形象。他面帶微笑地對母親說:「媽媽,您的圖像我在這里看得清清楚楚,包括您頭上的每根白發,您能看清我嗎?」 「能,能看清楚。兒啊,媽媽一切都很好,你放心吧!」 這時,科馬洛夫的女兒也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她只有12歲。科馬洛夫說:「女兒,你不要哭。」「我不哭……」女兒已泣不成聲,但她強忍悲痛說:「爸爸,你是蘇聯英雄,我想告訴你,英雄的女兒會像英雄那樣生活的!」 科馬洛夫叮囑女兒說:「你學習時,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小數點。聯盟一號今天發生的一切,就是因為地面檢查時忽略了一個小數點……」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距離宇宙飛船墜毀的時間只有7分鍾了。科馬洛夫向全國的電視觀眾揮揮手說:「同胞們,請允許我在這茫茫的太空中與你們告別。」
即使是一個小數點的錯誤,也會導致永遠無法彌補的悲壯告別。
古羅馬的愷撒大帝有句名言:「在戰爭中,重大事件常常就是小事所造成的後果。」 換成我們中國的警句大概就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吧。

小數點的代價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中基網
1967年8月23日,前蘇聯的聯盟一號宇宙飛船在返回大氣層時,突然發生了惡性事故--減速速降落傘無法打開。前蘇聯中央領導研究後決定:向全國實況轉播這次事故。當電視台的播音員用沉重的語調宣布,宇宙飛船兩個小時後將墜毀,觀眾將目睹宇航員弗拉迪米·科馬洛夫殉難的消息後,舉國上下頓時被震撼了,人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電視台上,觀眾看到了宇航員科馬洛夫鎮定自若的形象,他面帶微笑地對母親說:"媽媽,您的圖像我在這里看得清清楚楚,包括您的頭上的每根白發,您能看清我嗎?""能,能看清楚。兒啊,媽媽一切都很好,你放心吧!"這時,科馬洛夫的女兒也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她只有12歲。科馬少夫說:"女兒,你不要哭。""我不哭……"女兒已泣不成聲,但她強忍悲痛說:"爸爸,您是蘇聯英雄,我想告訴您,英雄的女兒會像英雄那樣生活的!"科馬洛夫叮囑女兒說:"學習時,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小數點。聯盟一號今天發生的一切,就是因為地面檢查時忽略了一個小數點……"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距離宇宙飛船墜毀只有7分鍾了,科馬洛夫向全國的電視觀眾揮揮手說:"同胞們,請允許我在這茫茫的太空中與你們告別。"
這是一次驚心動魄的告別儀式。科馬洛夫永遠地走了,他留下了對親人對祖國永恆的愛。但更震撼人心的是他對女兒說的那番話。它警示著人們:對待人生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否則,即使是一個細枝末節,也會讓你付出深重的甚至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代價。

祖沖之給我們的啟示
作者:首都師范… 文章來源:數學網整理 ~c,CngeL0
在浩瀚的夜空里有一顆小行星,在遙遠的月亮背面上有一座環形山,它們都是以我國古代一位科學家的名字來命名的.他就是祖沖之(429—500),我國南北朝時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機械製造專家.
祖沖之出生在一個世代對天文歷法都有所研究的家庭,受環境熏陶他自幼就對數學和天文學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宋書·律歷志》中,祖沖之有這樣的自述:「臣少銳愚,尚專攻數術,搜練古今,博採沈奧.後將夏典,莫不摸量,周正漢朔,咸加該驗……此臣以俯信偏識,不虛推古人者也……」.由此可見,祖沖之從小時起便搜集、閱讀了前人的大量數學文獻,並對這些資料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堅持對每步計算都做親身的考核驗證,不被前人的成就所束縛,糾正其錯誤同時加之自己的理解與創造,使得他在以下三方面對我國古代數學有著巨大的推動;
一是圓周率的計算.他算得 3.1415926<<3.1415927且取為密率。的取值范圍及密率的計算都領先國外千餘年.
二是球體積的計算.祖沖之與他的兒子祖恆一起找到了球體積的計算公式.這其中所用到的「祖恆原理」,「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即等高處橫 9?X8H1
截面積都相等的兩個幾何體的體積必相等.直到一千一百年後,義大利數學家卡瓦利里(B.Cavalieri)才提出與之有相仿意義的公理.
三是註解《九章算術》,並著《級術》.《綴術》在唐代做為數學教育的課本,以「學官莫能究其深奧」而著稱,可惜這部珍貴的典籍早已失傳.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這些成就,使得這個時期在數學的某些方面「中國人不僅趕上了希臘人」,甚至領先他們一千年.從祖沖之逝世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周年了,祖沖之的科學成就對我們中學生又有什麼樣的啟示呢?

數字困惑我們的生活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世界科技報道
當電腦的價格比上年下降了2000 元,而肉價漲了3 元,你全家的生活支出是減少了還是增加了?當你把錢存到銀行時,銀行利息能否抵得上物價上漲的因素?這些問題統計學都可以給你解答。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就喊出了「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的口號,有幅名聯也說「 自古英雄多磨難,紈絝子弟少偉男」,可是統計學卻給了我們不一樣的答案。上千年的科舉考試的結果統計顯示,出身農村的進士比例只佔50% 強,其餘都是出身仕宦貴族,而當時中國人口90% 以上都身居農村,這還包括了中小地主家庭,這樣一比較的話,真正出身農民家庭的進士的比例就更少了。就連今天在號稱民主的美國,你也能看見這種現象,總統老布希的兒子小布希也是總統,而肯尼迪家族事實上已經是個政治上的貴族家庭,雖然民主表面上可以做到人人都有平等競爭的機會,但統計數字告訴我們,實際上生於官宦家庭的人進入上流社會的機會更多。
這說明,統計能經常修正我們對社會現象的固有直覺。

密鋪的學問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轉載
地磚的形狀往往是正方形的,也有長方形的,我們還見過正六邊形的地磚。無論是正方形、長方形、還是正六邊形的地磚,都可以將一塊地面的中間不留空隙、也不重疊地鋪滿,也就是密鋪。還有什麼形狀的圖形可以密鋪地面呢?同學們在思考這一問題時總是藉助於畫出的圖形去實驗,通過實際觀察而得出結論。

④ 關於數學歷史發展和數學小故事的書

下面就是一個小故事,是一個數字之間的故事。
有一天,數字卡片在一起吃午飯的時候,最小的一位說起話來了。
0弟弟說:「我們大傢伙兒,一起拍幾張合影吧,你們覺得怎麼樣?」
0的兄弟姐妹們一口齊聲的說:「好啊。」
8哥哥說:「0弟弟的主意可真不錯,我就做一回好人吧,我老8供應照相機和膠卷,好吧?」
老4說話了:「8哥,好是好,就是太麻煩了一點,到不如用我的數碼照相機,就這么定了吧。」
於是,它們變忙了起來,終於+號幫它們拍好了,就立刻把數碼照相機送往沖印店,沖是沖好了,電腦姐姐身手想它們要錢,可它們到底誰付錢呢?它們一個個獃獃的望著對方,這是電腦姐姐說:「一共5元錢,你們一共十一個兄弟姐妹,平均一人付多少元錢?」
在它們十一個人中,就數老六最聰明,這回它還是第一個算出了結果,你知道它是怎麼算出來的嗎?

小朋友你們可知道數學天才高斯小時候的故事呢?
高斯念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在老師教完加法後,因為老師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題目要同學們算算看,題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師心裡正想,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課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時,卻被 高斯叫住了!! 原來呀,高斯已經算出來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嗎?
高斯告訴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與 100 加至 1 排成兩排相加,也就是說: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個101相加,但算式重復了兩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於 <5050>
從此以後高斯小學的學習過程早已經超越了其它的同學,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後的數學基礎,更讓他成為——數學天才!

在日常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比如說:買菜、賣菜、算多少錢……

大約1500年前,歐洲的數學家們是不知道用「0」的。他們使用羅馬數字。羅馬數字是用幾個表示數的符號,按照一定規則,把它們組合起來表示不同的數目。在這種數字的運用里,不需要「0」這個數字。
而在當時,羅馬帝國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里發現了「0」這個符號。他發現,有了「0」,進行數學運算方便極了,他非常高興,還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紹。過了一段時間,這件事被當時的羅馬教皇知道了。當時是歐洲的中世紀,教會的勢力非常大,羅馬教皇的權利更是遠遠超過皇帝。教皇非常惱怒,他斥責說,神聖的數是上帝創造的,在上帝創造的數里沒有「0」這個怪物,如今誰要把它給引進來,誰就是褻瀆上帝!於是,教皇就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並對他施加了酷刑,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注,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就這樣,「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雖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還是不管禁令,在數學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數學上的貢獻。後來「0」終於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

唐僧師徒摘桃子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長時間,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興興回來。師父唐僧問:你們每人各摘回多少個桃子?
八戒憨笑著說:師父,我來考考你。我們每人摘的一樣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個,如果3個3個地數,數到最後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沙僧神秘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個4個地數,數到最後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悟空笑眯眯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個5個地數,數到最後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多少個?
唐僧很快說出他們每人摘桃子的個數。你知道他們每人摘多少個桃子嗎?

動物中的數學「天才」

蜜蜂蜂房是嚴格的六角柱狀體,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開口,另一端是封閉的六角菱錐形的底,由三個相同的菱形組成。組成底盤的菱形的鈍角為109度28分,所有的銳角為70度32分,這樣既堅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誤差極小。

丹頂鶴總是成群結隊遷飛,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確地計算還表明「人」字形夾角的一半——即每邊與鶴群前進方向的夾角為54度44分8秒!而金剛石結晶體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還是某種大自然的「默契」?

蜘蛛結的「八卦」形網,是既復雜又美麗的八角形幾何圖案,人們即使用直尺的圓規也很難畫出像蜘蛛網那樣勻稱的圖案。

冬天,貓睡覺時總是把身體抱成一個球形,這其間也有數學,因為球形使身體的表面積最小,從而散發的熱量也最少。

真正的數學「天才」是珊瑚蟲。珊瑚蟲在自己的身上記下「日歷」,它們每年在自己的體壁上「刻畫」出365條斑紋,顯然是一天「畫」一條。奇怪的是,古生物學家發現3億5千萬年前的珊瑚蟲每年「畫」出400幅「水彩畫」。天文學家告訴我們,當時地球一天僅21.9小時,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生活時報)

英國詩人捷尼遜寫過一首詩,其中幾行是這樣寫的:「每分鍾都有一個人在死亡,每
分鍾都有一個人在誕生……」有個數學家讀後去信質疑,信上說:「尊敬的閣下,讀罷大
作,令人一快,但有幾行不合邏輯,實難苟同。根據您的演算法,每分鍾生死人數相抵,地
球上的人數是永恆不變的。但您也知道,事實上地球上的人口是不斷地在增長。確切地說
,每分鍾相對地有1.6749人在誕生,這與您在詩中提供的數字出入甚多。為了符合實際,
如果您不反對,我建議您使用7/6這個分數,即將詩句改為:「每分鍾都有一個人死亡,
每分鍾都有一又六分之一人在誕生......」

一位農夫請了工程師、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來,想用最少的籬笆圍出最大的面積。工程
師用籬笆圍出一個圓,宣稱這是最優設計。物理學家將籬笆拉開成一條長長的直線,假設
籬笆有無限長,認為圍起半個地球總夠大了。數學家好好嘲笑了他們一番。他用很少的籬
笆把自己圍起來,然後說:「我現在是在外面。」

⑤ 短的數學小故事有哪些

1、「0」的故事

羅馬數字是用幾個表示數的符號,按照一定規則,把它們組合起來表示不同的數目。在這種數字的運用里,不需要「0」這個數字。

當時,羅馬帝國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里發現了「0」這個符號。他發現,有了「0」,進行數學運算方便極了,還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紹。這件事被當時的羅馬教皇知道了。教皇非常惱怒,他斥責說,神聖的數是上帝創造的,在上帝創造的數里沒有「0」這個怪物,於是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住,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就這樣,「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雖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還是不管禁令,在數學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數學上的貢獻。後來「0」終於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


2、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1967年8月23日,蘇聯的聯盟一號宇宙飛船在返回大氣層時,突然發生了惡性事故——減速降落傘無法打開。蘇聯中央領導研究後決定:向全國實況轉播這次事故。當電視台的播音員用沉重的語調宣布,宇宙飛船在兩小時後將墜毀,觀眾將目睹宇航員弗拉迪米·科馬洛夫殉難的消息後,舉國上下頓時被震撼了,人們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電視上,觀眾們看到了宇航員科馬洛夫鎮定自若的形象。他面帶微笑叮囑女兒說:「你學習時,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小數點。聯盟一號今天發生的一切,就是因為地面檢查時忽略了一個小數點……」

即使是一個小數點的錯誤,也會導致永遠無法彌補的悲壯告別。

古羅馬的愷撒大帝有句名言:「在戰爭中,重大事件常常就是小事所造成的後果。」 換成我們中國的警句大概就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吧。

3、一個故事引發的數學家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個大於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眩目的光輝。……」陳景潤瞪著眼睛,聽得入神。

從此,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余時間他最愛到圖書館,不僅讀了中學輔導書,這些大學的數理化課程教材他也如飢似渴地閱讀。因此獲得了「書獃子」的雅號。

興趣是第一老師。正是這樣的數學故事,引發了陳景潤的興趣,引發了他的勤奮,從而引發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

4、數學家的「健忘」

我國數學家吳文俊教授六十壽辰那天,仍如往常,黎明即起,整天浸沉在運算和公式中。

有人特地選定這一天的晚間登門拜門拜訪,寒暄之後,說明來意:「聽您夫人說,今天是您六十大壽,特來表示祝賀。」 吳文俊彷彿聽了一件新聞,恍然大悟地說:「噢,是嗎?我倒忘了。」 來人暗暗吃驚,心想:數學家的腦子里裝滿了數字,怎麼連自己的生日也記不住?

其實,吳文俊對日期的記憶力是很強的。他在將近花甲之年的時候,又先攻了一個難題——「機器證明」。這是為了改變了數學家「一支筆、一張紙、一個腦袋」的勞動方式,運用電子計算機來實現數學證明,以便數學家能騰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創造性的工作,他在進行這項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對於電子計算機安裝的日期、為計算機最後編成三百多道「指令」程序的日期,都記得一清二楚。

5、華羅庚的故事

同學們都知道,華羅庚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數學家。他僅有初中文憑,因一篇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得到數學家熊慶來的賞識,從此華羅庚北上清華園,開始了他的數學生涯。

1936年,經熊慶來教授推薦,華羅庚前往英國,留學劍橋。20世紀聲名顯赫的數學家哈代,早就聽說華羅庚很有才氣,他說:"你可以在兩年之內獲得博士學位。"可是華羅庚卻說:"我不想獲得博士學位,我只要求做一個訪問者。"

"我來劍橋是求學問的,不是為了學位。"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壘素數論,並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哥德巴赫問題發表18篇論文,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數學家出眾的智慧與能力。

6、動物中的數學天才

蜜蜂蜂房是嚴格的六角柱狀體,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開口,另一端是封閉的六角菱錐形的底,由三個相同的菱形組成。組成底盤的菱形的鈍角為109度28分,所有的銳角為70度32分,這樣既堅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誤差極小。

丹頂鶴總是成群結隊遷飛,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確地計算還表明「人」字形夾角的一半——即每邊與鶴群前進方向的夾角為54度44分8秒!而金剛石結晶體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還是某種大自然的「默契」?

7、唐僧師徒摘桃子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長時間,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興興回來。師父唐僧問:你們每人各摘回多少個桃子?

八戒憨笑著說:師父,我來考考你。我們每人摘的一樣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個,如果3個3個地數,數到最後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沙僧神秘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個4個地數,數到最後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悟空笑眯眯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個5個地數,數到最後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多少個?

8、測量金字塔的高度

有一天,泰勒斯看到人們都在看告示,他也上去看。原來告示上寫著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來測量金字塔的高度。泰勒斯就到找法老了。法老問泰勒斯用什麼工具來量金字塔。泰勒斯說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大家都覺得很奇怪。

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邊,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樣長的時候,就去量金字塔。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長度和金字塔底面邊長的一半。把這兩個長度加起來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頂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9、維納的故事

一次維納喬遷,妻子熟悉維納的方方面面,搬家前一天晚上再三提醒他。她還找了一張便條,上面寫著新居的地址,並用新居的房門鑰匙換下舊房的鑰匙。第二天維納帶著紙條和鑰匙上班去了。白天恰有一人問他一個數學問題,維納把答案寫在那張紙條的背面遞給人家。

晚上維納習慣性地回到舊居。他很吃驚,家裡沒人。從窗子望進去,傢具也不見了。掏出鑰匙開門,發現根本對不上齒。

於是使勁拍了幾下門,隨後在院子里踱步。突然發現街上跑來一小女孩。維納對她講:「小姑娘,我真不走運。我找不到家了,我的鑰匙插不進去。」小女孩說道:「爸爸,沒錯。媽媽讓我來找你。」

10、數字趣聯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年輕時與幾個學友進京考試.他們到達試院時為時已晚.考官說:"我出一聯,你們若對得上,我就讓你們進考場。"

考官的上聯是:一葉孤舟,坐了二三個學子,啟用四槳五帆,經過六灘七灣,歷盡八顛九簸,可嘆十分來遲。蘇東坡對出的下聯是:十年寒窗,進了九八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慾,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兩次,今日一定要中.考官與蘇東坡都將一至十這十個數字嵌入對聯中,將讀書人的艱辛與刻苦情況描寫得淋漓盡致。

(5)數學小故事書擴展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喜歡數學、愛上數學,才能學好數學。讓每一個讀者愛上數學,不再把數學看成是枯燥難懂的學科,是編者編輯這本書的出發點。

本書緊密聯系現實生活,以課本內容為依據,貫徹新課程的標准理念,從數字、運算、計量、代數、幾何、統計與概率、邏輯推理等方面講述了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本書生動、形象地講述了一個個知識點,是你輕松打開數學王國大門的鑰匙。

⑥ 十個數學家的小故事

說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他叫做馮·諾依曼,曾經參加過原子彈的製造,構築了現代計算機的架構,進行了第一次可靠的現代數值氣象預報。他也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他記憶力超群,可以一字不差地張口引用15年前度過的《大英網路全書》或《雙城記》,同時他的心算能力也很厲害,下面我們通過幾個故事來更進一步地了解他。

但這樣有趣並且對世界有重要貢獻的人,卻英年早逝,與1957年在美國去世,享年54歲。我們如今在使用計算機,看天氣預報時,一定要記得背後是這些數學家和科學家的貢獻,他們讓世界更美好。

⑦ 請教各位,有沒有關於數學故事方面的書籍推薦

《女數學家傳奇》 徐品方編著 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版 39.50元
例如

籌算女傑王貞儀

女數學家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運算元,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製或木製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運算元筒里,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一種算籌計演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演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採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1903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100年。

數學會女前輩高揚芝

高揚芝(1906-1978 ),江西南昌人,從小學習勤奮,特別喜歡數學。

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由於學習成績優秀,1930年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上海大同大學擔任數學教員,後成為教授、數學系主任。在課堂教學中,她遵循《學記》中所說的:「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所以,高揚芝的數學教學一貫是兢兢業業、講求實效,深受學生歡迎。

高揚芝長期從事數學分析(舊時叫高等微積分)、高等代數和復變函數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她深知,高等數學比初等數學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義、定理、法則統治著的王國。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訴學生,數學結構嚴謹,證明簡潔,蘊含著數學的美。它像一座迷宮,只要你潛心學習、研究,就能尋求到走出迷宮的正確道路。一旦順利走出迷宮,成功的愉悅會使你興奮不已,你會向新的、更復雜的迷宮挑戰,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學工作不到五年的時間里,自身潛在的科研天賦很快被喚醒催發。經過刻苦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實踐,她撰寫出論文《Clebsch氏級數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學主編的《科學通訊》上連載,得到同行好評。解放後,她又著有《極限淺說》《行列式》等科普讀物多部。

高揚芝是中國數學會創始時的少數女性前輩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國數學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舉行成立大會,共有33人出席,高揚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這次年會上,她被推選為中國數學會評議會評議,後連任第二、三屆評議會評議。1951年8月,中國數學會在北京大學召開了規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高揚芝出席了大會。她是這次到會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紀60年代,她被選為江蘇省數學會副理事長。

第一位數學女博士徐瑞雲

徐瑞雲,1915年6月15日生於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務本女中讀書。徐瑞雲從小喜歡數學,讀中學時對數學的興趣更加濃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畢業後報考了浙江大學數學系。當時,浙大數學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錢寶琮、陳建功和蘇步青。此外,還有幾位講師、助教。數學系的課程主要由陳建功和蘇步青擔任。當時數學系的學生很少,前一屆兩個班學生共五人,她這屆也不過十幾人。

當時蘇步青才30歲,看上去十分年輕,因此徐瑞雲的同學中有人認為蘇步青是助教,可是聽完一堂課後就不住地贊嘆說:「想不到助教竟能講得這么好。」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鬨笑。徐瑞雲在陳建功和蘇步青的教導下,勤奮學習,專心聽講,認真做筆記,她的考試成績經常是滿分。1936年7月,徐瑞雲以優異成績畢業了,被浙大數學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歲的徐瑞雲與28歲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結伉儷。新婚三個月後,徐瑞雲夫婦獲得亨伯特留學德國的獎學金,雙雙乘船漂洋赴德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

徐瑞雲有幸被德國著名的數學大師卡拉凱屋獨利接受,由他擔任她的數學博士指導老師。當時有不少學生想請他作導師,他都沒有同意。而徐瑞雲這位東方女士因學習勤奮,數學功底扎實,成了卡拉凱屋獨利的關門弟子。徐瑞雲主要研究三角級數論。這門學科起源於物理學的熱傳導問題的傅里葉分析的主要部分,是當時國際上研究的熱門之一,在中國還是一個空白。

徐瑞雲為將來能在分析、函數論方面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廢寢忘食,廣擷博採,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圖書館里。1940年底,徐瑞雲獲得博士學位,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博士。她的博士論文「關於勒貝格分解中奇異函數的傅里葉展開」,1941年發表在德國《數學時報》上。

完成學業的徐瑞雲夫婦,隨即離德回國,於1941年4月回到母校,雙雙被聘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戰火硝煙的大後方培養人才的講台。在艱苦的條件下,陳建功和蘇步青沒有中斷在杭州時共創的函數論和微分幾何兩個數學討論班,這是一種教學相長、遴選英彥的科研形式,徐瑞雲也參與其間。1944年11月,英國駐華科學考察團團長李約瑟參觀了浙大數學系和理學院,連聲稱贊道:「你們這里是東方的劍橋!」這更加激勵了徐瑞雲的勤奮工作。她這時教的學生曹錫華、葉彥謙、金福臨、趙民義、孫以豐、楊宗道等,後來都成了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1946年,31歲的徐瑞雲提升為正教授。

1952年,徐瑞雲調入浙江師院,被任命為數學系主任,從此全身投入了艱苦的創建數學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領導下,沒有幾年功夫,數學系已初具規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第一屆本科畢業生約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們系也成為全國同行的楷模,進入全國同行前列。徐瑞雲在建設數學系的同時,沒有忘記科學研究。她翻譯了蘇聯那湯松的名著《實變函數論》。譯本於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一位女數學院士胡和生

胡和生於1928年出生在南京市一個藝術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畫家。她從小耳濡目染,聰明好學,畫感、樂感很強,祖父和父親特別喜歡她。讀小學和中學時,她不偏科,文理兼優,這些對她後來從事數學事業幫助很大。

胡和生雖然愛好廣泛,但她的理想不是成為一位畫家,而是考上大學繼續深造。抗戰勝利以後,胡和生考進大學數學系,1950年畢業,又報考了浙江大學著名數學家、中國微分幾何創始人蘇步青教授的碩士研究生。1952年院系調整,蘇教授與她轉入了上海復旦大學。復旦是以蘇步青為首的我國微分幾何學派的策源地,人才濟濟,加之老一輩數學家的鼓勵指導,同行的互勉競爭,托著這顆新星冉冉升起。

胡和生長期從事微分幾何研究,在微分幾何領域里取得了系統、深入、富有創造性的成就。例如,對超曲面的變形理論,常曲率空間的特徵問題,她發展和改進了法國微分幾何大師嘉當等人的工作。19 60-1965年,她研究有關齊次黎曼空間運動群方面的問題,給出了確定黎曼空間運動空隙性的一般有效方法,解決了六十年前義大利數學家福比尼所提出的問題。她把這個結果,整理在與自己的丈夫谷超豪合著的《齊性空間微分幾何》一書中,受到同行稱贊。她早期在我國最高學術刊物之一《數學學報》上發表了《共軛的仿射聯絡的擴充》(1953年)、《論射影平坦空間的一個特徵》(1958年)、《關於黎曼空間的運動群與迷向群》(1964年)等重要論文。至今,她發表了七十多篇(部)論文、論著。她在射影微分幾何、黎曼空間完全運動群、規范場等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建樹,成為國際上有相當影響和知名度的女數學家。她的一些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例如,在調和映照的研究中,她撰寫的專著《孤立子理論與應用》,發展了「孤立子理論與幾何理論」的成果,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1982年,胡和生與合作者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4年起擔任《數學學報》副主編,並擔任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1989年被聘為我國數學界的「陳省身數學獎」的評委;1992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至今選出來的數學家院士,只有胡和生一人是女性。

華裔算傑張聖蓉

張聖蓉1948年生於陝西省西安市,出生不久便隨父母到台灣居住。她從小聰慧,喜愛讀書,對數學情有獨鍾。張聖蓉中學畢業後考入著名的台灣大學數學系,1970年獲學士學位。她不滿足於此,又以優異成績考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學位。

「函數」是數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一位著名數學家說過「函數概念是近現代數學思想之花」。它的產生、發展實質上反映了近現代數學迅速發展的歷程,同時也與函數論、解析數學的發展相輔相成。張聖蓉選擇了現代數學的重要前沿分支之一「函數論」作為攻讀對象。她的導師是一位著名的函數論世界大師,她要同函數論專家一道去摘取函數論皇冠上的明珠。

1974年,張聖蓉獲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學位,從此在美國從事函數論的研究工作。她對函數論中復平面上的解析函數、多復變函數以及有界函數的解析函數的逼近等高深領域都有涉獵,1976年,28歲的張聖蓉通過對道格拉斯函數的研究撰寫了世人沒有發現的這類函數特徵的論文,這為第二年著名數學家馬歇爾解決著名的道格拉斯猜測鋪平了道路。張聖蓉一鳴驚人,1977年又撰寫出另一篇令函數論專家驚嘆的論文,證明了馬歇爾攻克道格拉斯猜測中的一個未發現的難題。在清一色的男數學家主導的函數論領域,她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⑧ 趣味數學小故事

大約1500年前,歐洲的數學家們是不知道用「0」的。他們使用羅馬數字。羅馬數字是用幾個表示數的符號,按照一定規則,把它們組合起來表示不同的數目。在這種數字的運用里,不需要「0」這個數字。
而在當時,羅馬帝國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里發現了「0」這個符號。他發現,有了「0」,進行數學運算方便極了,他非常高興,還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紹。過了一段時間,這件事被當時的羅馬教皇知道了。當時是歐洲的中世紀,教會的勢力非常大,羅馬教皇的權利更是遠遠超過皇帝。教皇非常惱怒,他斥責說,神聖的數是上帝創造的,在上帝創造的數里沒有「0」這個怪物,如今誰要把它給引進來,誰就是褻瀆上帝!於是,教皇就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並對他施加了酷刑,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注,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就這樣,「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雖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還是不管禁令,在數學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數學上的貢獻。後來「0」終於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

小朋友你們可知道數學天才高斯小時候的故事呢?
高斯念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在老師教完加法後,因為老師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題目要同學們算算看,題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師心裡正想,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課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時,卻被 高斯叫住了!! 原來呀,高斯已經算出來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嗎?
高斯告訴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與 100 加至 1 排成兩排相加,也就是說: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個101相加,但算式重復了兩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於 <5050>
從此以後高斯小學的學習過程早已經超越了其它的同學,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後的數學基礎,更讓他成為——數學天才!

在日常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比如說:買菜、賣菜、算多少錢……

下面就是一個小故事,是一個數字之間的故事。
有一天,數字卡片在一起吃午飯的時候,最小的一位說起話來了。
0弟弟說:「我們大傢伙兒,一起拍幾張合影吧,你們覺得怎麼樣?」
0的兄弟姐妹們一口齊聲的說:「好啊。」
8哥哥說:「0弟弟的主意可真不錯,我就做一回好人吧,我老8供應照相機和膠卷,好吧?」
老4說話了:「8哥,好是好,就是太麻煩了一點,到不如用我的數碼照相機,就這么定了吧。」
於是,它們變忙了起來,終於+號幫它們拍好了,就立刻把數碼照相機送往沖印店,沖是沖好了,電腦姐姐身手想它們要錢,可它們到底誰付錢呢?它們一個個獃獃的望著對方,這是電腦姐姐說:「一共5元錢,你們一共十一個兄弟姐妹,平均一人付多少元錢?」
在它們十一個人中,就數老六最聰明,這回它還是第一個算出了結果,你知道它是怎麼算出來的嗎?

唐僧師徒摘桃子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長時間,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興興回來。師父唐僧問:你們每人各摘回多少個桃子?
八戒憨笑著說:師父,我來考考你。我們每人摘的一樣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個,如果3個3個地數,數到最後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沙僧神秘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個4個地數,數到最後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悟空笑眯眯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個5個地數,數到最後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多少個?
唐僧很快說出他們每人摘桃子的個數。你知道他們每人摘多少個桃子嗎?

給數字一個生命
小朋友們,當你輕輕地打開數學書的時候,是否看到了數字們微笑的臉?咦?數字怎麼是活著的呢?當然是活著的嘍!他們各有不同的性格。你看,一向認為自己個頭最高、腰板總是挺得直直的「1」,是多麼傲慢呀。他可以整除所有的數,但是他除了自身之外卻不能被別的數整除,真可謂是「獨霸將軍」。
但是「2」卻很和善,所以他和他的倍數們成了很好的朋友。聽說過什麼是質數嗎?那些傢伙在數字界中有點與眾不同。他們很固執,相互纏在一起,掛在篩子上怎麼都打不散,總是抱成團。怎麼樣,數字們都擁有不同的個性吧。因此,我們不能忽視他們的生命。據說,數字們也時常組織聚會呢。這種聚會根據不同的目的和時間而定,同樣的數字可以參加不同種類的聚會。當聽到「自然數集合」時,所有的自然數就會聚集在一起,但是當聽到「整數集合」時,剛剛集合在自然數隊伍里的數字們就會跟著整數的隊伍走。

誰是真正的王子?
「王子!」
動物王國的國王10年前丟了一個兒子,所以從很早以前大臣們就開始四處尋找王子。
國王因為年紀大了,記憶力漸漸地減退,越是這樣,國王越想看到王子。
「埃克斯呀,我的埃克斯,我想你想得連覺都睡不著了。」
「在我死之前,如果能看一眼我的兒子……」
大臣們為了老國王到處尋找,並告訴大家:
「我們的王子有3個特徵:第一,用4隻腳走路;第二,渾身長毛;第三,力量很大。如果誰看到王子請立刻與我們聯系。」
聽了這番話,老虎覺得自己渾身都是毛,心裡想:
「這不是在說我嗎?是啊,我就是王子。」
於是,老虎跑到了大臣們的面前。
「我就是王子。」
大家看了看這只老虎,它可以用4隻腳走路,全身的長毛隨風飄舞。不僅如此,它的力氣很大,在旁邊觀看的小兔子被他踢了一下,立刻就暈倒了。
大臣們看了看老虎,連連點頭。
這時,傳來一聲急促的喊聲:
「等等!」
只見一隻狐狸撅著尖尖的小嘴兒,扭動著身體走了過來。
「我才是王子呢。」
狐狸用輕巧的小腳兒跳了跳,炫耀著閃閃發光的銀毛,說道:
「只有力氣就行了嗎?真正的力量來自智慧!正因為我聰明十足,所以才有『像狐狸一樣聰明』這樣的話。」
聽了狐狸的話,大臣們又連連點頭。
大臣們無法斷定誰是埃克斯王子,打算向國王稟報。國王聽到找到王子的消息,高興得合不攏嘴,連忙跑了出來。但是老虎和狐狸正為誰是王子的事情爭吵不休,剛開始還只是吵嘴,後來乾脆相互扭打在一起,撕咬起來。
國王看著打得頭破血流的老虎和狐狸,臉上的笑容頓時消失了。
「從前可愛的孩子們現在竟然變成這樣……」
國王很傷心。
其實他們兩個都是國王的孩子,國王沉默了很久,然後說道:
「我的兒子還有一個特徵,愛打架的人不是我的孩子。」
聽了這句話,原先撕打在一起的老虎和狐狸立刻停了下來。
國王又說:
「我要找的埃克斯王子不存在了,以後不要再找王子了。」
大臣們手裡拿著「x」形狀的王冠,本來這頂王冠是要給王子戴的,一聽國王這樣說,大臣們都獃獃地站在原地。國王走了。
「埃克斯不存在了,埃克斯不存在了……」
遠處回盪著國王的嘆息聲。

⑨ 數學小故事

1、高斯級數小朋友們你們可知道數學天才高斯小時候的故事嗎?高斯在小學二年級時,有一次老師教完加法後想休息一下,所以便出了一道題目要求學生算算看,題目是: 1+2+3+4………+96+97+98+99+100=? 本以為學生們必然會安靜好一陣子,正要找借口出去時,卻被高斯叫住了!原來呀,高斯已經算出來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怎麼算的嗎?高斯告訴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將1加至100與100加至1;排成兩排想加,也就是說: 1+2+3+4+…………+96+97+98+99+100+ 100+99+98+97+96+…………+4+3+2+1 =101+101+101+…………+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個101,但算式重復兩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於5050。 從此以後高斯小學的學習過程早已經超過了其他的同學,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後的數學基礎,更讓他成為——數學天才。
2、雞兔同籠你聽說過「雞兔同籠」的問題嗎?這個問題,是我國古代著名趣題之一。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隻腳。求籠中各有幾只雞和兔? 你會解答這個問題嗎?你想知道《孫子算經》中是如何解答這個問題的嗎? 解答思路是這樣的:假如砍去每隻雞、每隻兔一半的腳,則每隻雞就變成了「獨角雞」,每隻兔就變成了「雙腳兔」。這樣,(1)雞和兔的腳的總數就由94隻變成了47隻;(2)如果籠子里有一隻兔子,則腳的總數就比頭的總數多1。因此,腳的總只數47與總頭數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數,即47-35=12(只)。顯然,雞的只數就是35-12=23(只)了。 這一思路新穎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數學家贊嘆不已。這種思維方法叫化歸法。化歸法就是在解決問題時,先不對問題採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將題中的條件或問題進行變形,使之轉化,直到最終把它歸成某個已經解決的問題。
3、數學優秀小故事:門打開了,進來的是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劉建明先生請他坐下,小夥子自我介紹說:「我是內地的導游,叫於江,這次我帶領了個旅遊團到香港來旅遊,聽說您的大酒店環境舒適,服務周到,我們想住你們酒店。」 劉建明先生連忙熱情地說:「歡迎,歡迎,歡迎光臨,不知貴團一共有多少人?」 「人嘛,還可以,是個大團。」 劉建明先生心裡一陣驚喜:一個大團,又一筆大生意,真是太好了。作為一名導游,於江看出劉建明先生的心思,他記上心來,慢條斯理的說:「先生,如果你能算出我們團的人數,我們就住您們大酒店了。」 「您請說吧。」劉建明先生自信的說。 「如果我把我的團平均分成四組,結果多出一個人,再把每小組平均分成四份,結果又多出一個人,再把分成的四個小組平均分成四份,結果又多出一個人,當然,也包括我,請問我們至少有多少人?」 「一共多少呢?」劉建明先生馬上思考起來,他一定要接下這筆生意,「沒有具體的數字,應該如何下手呢?」他不愧是精明的生意人,很快就知道了答案:「至少八十五人,對不對?」 於江先生高興地說:「一點都不錯,就是八十五個人。請說說你是怎麼算的?」 「人數最少的情況下是最後一次四等分時,每份為一人,由此推理得到:第三次分之前有1×4+1=5(人),第二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一次分之前有21×4+1=85(人)」 「好,我們今天就住這里了。」 「那你們有多少男的和女的?」 「有55個男的,30個女的。」 「我們這兒現在只有11人的房間,7人、5人的房間,你們想怎麼住?」 「當然是先生您給安排了,但必須男女分開,也不能有空床位。」 又出了個題目,劉建明還從沒碰到過這樣的客人,他只好又得花一番心思了。冥思苦想之後,他終於得出了最佳方案:男的兩間11人房間,四間7人房間,一間5人房間;女的一間11人房間,兩間7人房間,一間5人的,一共11間。於江先生看了他的安排後,非常滿意,馬上辦理了住宿手續。一樁大生意做成了,雖然復雜了點,但劉建明先生心裡還是十分高興的。

熱點內容
什麼是弔死 發布:2025-08-24 06:34:52 瀏覽:293
化學原料桶 發布:2025-08-24 05:27:35 瀏覽:855
央視地理節目 發布:2025-08-24 04:57:57 瀏覽:514
初一歷史課本下冊 發布:2025-08-24 02:19:47 瀏覽:810
化學需氧量的測定 發布:2025-08-24 01:24:14 瀏覽:500
我與老師的銷魂初夜 發布:2025-08-23 23:39:36 瀏覽:499
新進教師培訓總結 發布:2025-08-23 22:16:12 瀏覽:684
數學五大定律 發布:2025-08-23 21:14:06 瀏覽:489
優秀物理教具 發布:2025-08-23 19:26:57 瀏覽:209
師德師風大討論會議記錄 發布:2025-08-23 19:03:33 瀏覽: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