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七年級語文上冊新課本

七年級語文上冊新課本

發布時間: 2021-07-25 08:17:33

Ⅰ 七年級語文上冊課程標準是什麼

語文課程標准中並沒有區分哪一冊,而是分學段的初中語文是第四段。你是想問學段的目標和內容嗎:1,識字與寫字 …… 2、閱讀 …… 3、寫作 …… 4、口語交際 …… 5、綜合性學習……

Ⅱ 新課標七年級《語文》(上冊)smj(十二)課外現代文語段測試卷 (六)遲到的理由

蘭草》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第1—9題。
蘭 草
①小時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蘭」字作名,干嗎要用「蘭」作名呢?我產生了好奇心,去問父親。父親說,蘭是一種草,開的花特香,蘭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極強,逗人喜愛,因此人們愛用「蘭」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們像蘭草一樣嫻淑溫柔,美貌端莊,健康成長。父親的話我似懂非懂,但產生了想見蘭草的願望。
②但家鄉沒有蘭草,後來,我上了初中、高中,來到縣城,那裡也沒有蘭草。
③去年九月中旬,我們奉命來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鎮災區救災。行洪區的高處已經露出了水面。少數回歸的群眾,已在殘堤上搭起了臨時災棚,等候著重建家園。為了迎接行洪區中小學生歸校,我們急於了解學校的受災情況。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學校:雄偉的教學大樓,整齊的教師宿舍。特別是校園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長年青翠,滿園秀色。而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所學校,除傷痕累累的教學大樓,依然倔強地挺立著,整座校園覆蓋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樹、廣玉蘭、女貞樹等,渾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於那些名花們,早已杳無蹤跡。一片泥沼,滿目荒涼,看不到生命的跡象。我心裡感到沉甸甸的。
④就在詛咒洪水的肆虐時,我眼前一亮,忽然發現遠處的淤泥堆上,像是誰散落了十分鮮嫩的四季蔥苗。遠遠望去,它們婀娜嬌艷,翠潤如玉。在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蔥苗!我不顧一切,從沒膝深的淤泥中蹚了過去,走近一看,其中竟還有兩朵三朵白色的小花。湊上去,一縷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聲叫喊起來:這里有抗禦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長告訴我們,這堆淤泥下是一個圓形的大花台,周圍種的是一圈蘭草。淹水前這些蘭草葉長不過五寸。竟意想不到,它會在二個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斷地從與日俱增的淤泥中掙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鎖。在洪水退後,群芳寥落,校園一片死寂。獨有這蘭草、蘭花,帶著與洪水頑強拼搏後的疲勞與倦色,雖然減少了一些濃綠與濃香,卻顯得更鮮、更嫩、更加亮麗。我對這具有超強生命力的蘭草,不禁肅然起敬。【A】在溫柔舒適的花園中,蘭草恪守名份,嫻靜恬淡,默默奉獻,豐富人間香與美,從不張揚:【B】在荒山僻谷中,蘭草仍然生機勃勃,奮發向上,散發出縷縷清香,不為淪落深山而自棄;【C】在滄海橫流,洪水滔天的絕境中,蘭草
⑤我抬起頭來,遠遠望見守候在殘堤上的父老鄉親們,心潮起伏,思緒難平。在父老鄉親的身上,我看到了蘭草的秉性〖秉(bíng)性:性格〗;在蘭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鄉親的希望。
1.解釋下面詞語的意思。
①詛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與日俱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篇文章寫蘭草,著力表現了蘭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文中有兩個詞語表達了作者在不同時期對蘭草的思想感情,這兩個詞語是:(小時候)__________;(救災時見了蘭草)__________。
3.第③段中畫線部分寫樹和名花,這對表現蘭草起了什麼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走近一看,其中竟還有兩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中的「竟」,表露了作者發現蘭花時怎樣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里畫浪線的句子中用了「頑強拼搏」一詞,本段中能具體表現這種精神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④段有兩個層次。在下面題目中的橫線里各填寫一個恰當的詞,概括層意。
答:①第二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蘭草。
②第二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蘭草。
7.第④段未畫橫線部分有A、B、C三個分句,請你根據本段的內容,給C句的空缺處補寫2——4個短句,與A、B兩個分句構成排比。
答:在滄海橫流,洪水滔天的絕境中,蘭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父老鄉親的身上,我看到了蘭草的秉性;在蘭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鄉親的希望。」這句話對全文內容的表達起什麼作用?你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喜歡或者不喜歡文中的哪句話?請說說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咒)罵;②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
2、具有超強生命力(生命力極強、頑強拼搏,或其它相同意思的表達);想見(蘭草);肅然起敬。
3、反襯或襯托(或對比)。
4、驚喜、敬佩。
5、不斷地從與日俱增的淤泥中掙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鎖。
6、①描寫或描繪、繪;②贊(美、頌等)。
7、本題難度較大,評分應從激勵出發,不必苛求能否構成排比,只要所寫的短句中又恰當的,一句給1分,給滿2分為止。若其中出現有創意的某個短句即可高給滿分。(原句:蘭草威武不屈,奮斗不止,爭得了自己的生存,獲得了發展的先機。僅供參考。)
8、揭示(表現、突出等)主旨(中心、主題等);含義理解要點:①兩者同樣具有超強的生命力,或頑強拼搏的精神;②戰勝災害(困難),重建家園(美好生活)。
9、本題鼓勵學生各抒己見,不論選句是否恰當,只要言之成理都應給分。

《冬季到台北來看雨》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文章,回答第1—7題。
冬季到台北來看雨
①來時,便聽說台北是個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響,為世界上許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專門到台北來看雨的,我從家鄉來,我說家鄉話,我唱家鄉戲,我帶著家鄉情來看家鄉人。為兩岸的文化交流,我們一行20人,應台灣名伶劉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請,到台灣演出河南豫劇。
②演出可謂盛況空前。我們的觀眾有的是驅車200多公里趕來的,有的是被人用輪椅推進劇場的。有的一來使當起了「義工」,貼戲報、打水掃地、搬運道具,看到什麼活兒都搶著干。「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一時間,鄉音鄉韻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場面十分感人。
③對台北的河南老鄉來說,他們來看家鄉戲,主要是來找家鄉情的。一位叫賈文斌的老人,在頭一天看戲時,緊緊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開,他顫巍巍地說:「我一聽到這梆子敲、板胡響就想回家……」80歲的老人說著說著就像小孩一樣哭了起來。一位麻老先生對我們說:「我吃過台灣的幾十種水果,世界上近百種水果,哪一種也沒有家鄉的榆錢和柿子有味,幾十年不嘗了,想啊!」台北河南同鄉會的喬律師說:「我是喝黃河水長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們跟我們談這些的時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鏗鏘的聲音,不正是深沉的思鄉情愫的袒露嗎?他們的生命源頭在故鄉,那裡有生養他們的老祖宗,那裡有他們的根哪!
④舞台上,一出《賣苗郎》、幾句《尋兒記》就使台下看戲的老鄉們大哭失聲幾回田。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鄉的父母?是想起了年輕時手拉手陌上採桑的結發妻子?還是想起了當年揮灑「十八相送」的情景?數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劇情勾起了他們人生際遇中最深刻的記憶,他們怎能不悲傷、不痛哭呢?
⑤屋外的雨還在無休無止地下著,下雨的天氣給人帶來惆悵。雨如信使,傳達著一種情思,創造著一種愴然悲涼的氣氛。我們歸來時,老鄉們冒雨趕來送行。車開了,透過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勁揮動的手,卻無法看清他們臉上流的是雨還是淚……我在心裡向老鄉呼喚:回家看看吧!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錢,晚輩們會採下讓您嘗鮮;秋後,房前屋後,坡上路邊,柿子黃澄澄紅丟丟的一片,晚輩們會摘下送您手邊。再聽幾回地道的家鄉戲吧,原湯原水原汁原味……
⑥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著,下著……
1.題目是「冬季到台北來看雨」,文中也多次寫到雨,對此,看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台北冬季確實多雨。
B.密密的雨絲和綿綿的鄉情有相通之處。
C.融情於景,把濃濃的鄉情融人對雨的描寫之中,形象地表現了文章的中心。
D.這是托物言志的寫法,與《荔枝蜜》一課寫法相同。
【答】:( )
2.本文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表達方式。
3.「盛」的意思分別與(1)(2)相同的一項是
(1)盛情邀請 ( )
(2)盛況空前 ( )
A.參加盛會 B.盛意難卻 C.身著盛裝 D.盛氣凌人
4.第③段中「緊緊」、「抓」、「久久」和「顫巍巍」四個詞語,表現了賈文斌老人怎樣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⑤段中畫橫線的句子與前文哪句話相呼應?找出來寫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肥嘟嘟」等語句,十分通俗、口語化,而且富有地方特色。從文中再找出一例,寫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聽了賈文斌老人、麻老先生和喬律師的話,「我」會說些什麼?聯系文章中心,發揮想像,把「我」說的話寫在下面。(有創見的可加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敘述9記敘),描寫(寫景),抒情,議論。
3、B、A
4、盼到親人來臨,內心十分激動、喜悅。
5、哪一種也沒有家鄉的榆錢和柿子有味。
6、黃澄澄紅丟丟。(或:原湯原水原汁原味)
7、此題是開放性試題,只要圍繞文章中心,言之成理,語言通順即可給分。內容或表達特別突出的加1—2分。

回答者: sosggrr - 初入江湖 三級 2009-7-6 11:16
初一語文閱讀試題三
2004-6-14

一、根據上下文拼音提示,寫出這四個詞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實的事業是(zūn guì)的,花的事業是(tián měi)的,但還是讓我在默默獻身的陰影里做葉的事業吧。
願如夏的繁花,生得(ān zhuāng),願如秋的落葉,死得(xiāo sǎ)。
二、有人以「桂林山水甲天下」,「冬去春來」打一古典小說中的兩個人物,謎底分別是石秀、時遷。下邊有四個謎面,分別打四大名著中的四個人物,請指出打的誰,出自哪部作品。( )
1、孔雀收屏 2、愚公移山謀非淺
3、因為不是人,多樣做不成 4、爆竹聲聲除舊歲
三、(1)—(4)四個語句是下段文字橫線上的語句,應怎樣組合後填入?請排選出正確的組合次序( )(2分)
中國園林建築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____正是體現了粗獷和細膩這么一種美學思想。
(1)湖裡有湖的精巧布置(2)使園林境界遼闊起來(3)那些講究借用遠山近水陪襯(4)以及園中有園
A、(3)(4)(2)(1) B、(1)(2)(3)(4)
C、(1)(4)(2)(3) D、(3)(2)(4)(1)
四、「蘇州園林的設計者和匠師們將大自然的景物,根據他們的藝術趣味和對美的追求進行概括、提煉,創造出富有詩情畫意的園林,使它成為藝術品。」(2分)
「概括、提煉」的對象指( )
A、對美的追求 B、他們的藝術趣味和對美的追求
C、大自然的景物 D、富有詩情畫意的園林
五、下邊句中六個「和」按意思可分兩組,正確的是( )(2分)
a和b兩數的和的平方和a 和b兩數的平方和的和。
(1) (2) (3) (4) (5) (6)
A、(1)(2)(3)/(4)(5)(6) B、(1)(4)(6)/(2)(3)(5)
C、(1)(2)(4)/(3)(5)(6) D、(1)(3)(4)/(2)(5)(6)
六、讀下面一段話,在理解話意,把握所用修辭方法的基礎上,仿寫一個恰當的句子,把它填在句中的橫線上(2分)
書培育了每一代人。它是智慧的鑰匙,開啟了人類走向一個又一個未知世界的門扉;它又是一艘永遠啟動著的航船,把人們從狹隘的地方,載向無限廣闊的生活海洋;________________。因此,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道:「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源泉!」
七、某客車玻璃窗上貼著如下圖示,請用簡明的語言准確說出它所表達的意思。(含標點不超過30字)(2分)

八、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的廣告標語是「平時獻出一滴水,難時擁有太平洋」,這應了中國哪一句俗語,並從修辭上分析一下這句廣告詞的妙處。(2分)

九、閱讀下文,回答文後問題。(10分)
悠悠寸草心
日本一名牌大學畢業生應聘於一家大公司。
社長審視著他的臉,出乎意外地問:「你替父母洗過澡擦過身嗎?」
「從來沒有過。」青年很老實地回答。
「那麼,你替你父母捶過背嗎?」
青年想了想:「有過,那是我在讀小學的時候,那次母親還給了我10塊錢。」
在諸如此類的交談中,社長只是安慰他別灰心,會有希望的。
青年臨走時,社長突然對他說:「明天這個時候,請你再來一次。不過有個條件,剛才你說從來沒有替父母擦過身,明天來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嗎?」
這是社長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應。
青年雖大學畢業,但家境貧寒。他剛出生不久父親便去世,從此,母親為人做佣拚命掙錢。孩子漸漸長大,讀書成績優異,考進東京名牌大學。學費雖令人生畏,但母親毫無怨言,繼續幫佣供他上學。直至今日,母親還去做佣,青年到家時母親還沒有回來。
母親出門在外,腳一定很臟,他決定替母親洗腳。母親回來後,見兒子要為她洗腳。感到很奇怪:「腳,我還洗得動,我自己來洗吧。」於是青年將自己必須替母親洗腳的原委一說,母親很理解,便按兒子的要求坐下,等兒子端來水盆,把腳伸進水盆里。青年右手拿著毛巾,左手去握母親的腳,他這才發現母親的那雙腳已經像木棒一樣僵硬,他不由得摟著母親的腳潸然淚下。在讀書時,他心安理得地花著母親如期送來的學費和零花錢,現在他才知道,那些錢是母親的血汗錢。
第二天,青年如約去那家公司,對社長說:「現在我才知道母親為了我受了很大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學校沒有學過的道理,謝謝社長。如果不是你,我還從來沒有握過母親的腳,我只有母親一個親人,我要照顧好母親,再不能讓她受苦了。」
社長點了點了頭,說:「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1、寫出文中插敘部分的起句和止句。
(1)起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止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在替母親洗腳時發現了什麼?這說明了什麼?
答:第一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出文中描寫青年心理的語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過對社長的神態與語言描寫,你認為社長選聘職員的標準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寫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速讀《信念無敵》,然後答題(9分)

信念無敵
鄧 皓
(1)一片茫茫無垠的沙漠,一支搶險隊在負重跋涉。
(2)陽光很猛烈。乾燥的風沙漫天飛舞。而口渴如焚的探險隊員們沒有了水。
(3)水是探險隊員們穿越沙漠的信心和源泉。甚至是苦苦搜尋的求生的目標。
(4)這時候,探險隊的隊長從腰間拿出一隻水壺,說:「這里還有一壺水。但穿越沙漠前,誰也不能喝。」
(5)—— 一壺水。
(6)那水壺從探險隊員們手裡依次傳遞開來,沉沉的。一種充滿生機的幸福和喜悅在每個隊員瀕臨絕望的臉上彌漫開來。
(7)終於,探險隊員們一步步掙脫了死亡線,頑強地穿越了茫茫沙漠。他們喜極而泣的時候,突然想到了那壺給了他們精神和信念以支撐的水。
(8)擰開壺蓋,汩汩流出的卻是滿滿一壺_____。在沙漠里,乾枯的沙子有時候可以是清洌的水——只要你的心裡駐扎著清泉的信念。
(9)「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還站立的話。」這是美國著名的黑人領袖手旁觀馬丁•路德•金的名言。
1、根據上下文,你能推測出「汩汩流出的」卻是什麼嗎?請在第(8)段橫線上填寫這一事物名稱(2分)
2、與文中故事情節類似的成語典故還有很多,請舉出一個四字成語。(2分)

3、文中馬丁•路德•金的名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請你再寫出有關「信念」的名言

4、人生無常,又總是充滿著挫折和坎坷,但只要信念不倒,就能從黑暗走向光明。那麼請仿照第(8)段劃上波浪線的句子,再寫一句你對「信念」的生動描述。(30字左右)

十一、精讀《論書和讀書》然後答題

論書和讀書
(1)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a,為所得之深淺b耳。
(2)能讀無字之書,方可得驚人妙句;能會難通之書,方可參最上禪機。
(3)古今至文,皆血淚所成。
(4)《水滸傳》是一部怒書,《西廂記》是一部悟書,《金瓶梅》是一部哀書。
(5)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6)讀書最樂,若讀史書,則喜少怒多,究之怒處亦樂處也。
(7)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
(8)文人讀武事,大都____________;武將論文章,半屬道聽途說。
(9)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善游山水者,無之而非山水:書史亦山水也,詩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10)昔人慾以十年讀書,十年游山,十年檢藏。予謂檢藏盡可不必十年,只有二三載足矣。若讀書與游山,雖或相倍蓗,恐亦不足以償所願也。必也如黃九煙前輩之所雲,「人生必三百歲」而後可乎?
1、請結合語境解釋第(1)段中兩個加點的「深淺」的含義。

2、文中在第(4)段舉了三例證明「古今至文,皆血淚所成」,請你再舉一例論證文中這一觀點。

3、根據第(8)段加點句子的提示,請在該段橫線上填一四字成語。

4、請你簡要談談對第(9)段劃橫線句子的理解。

5、說起讀書的心情,你一定也和作者一樣津津樂道,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簡要描述你讀書的滋味。(50字以內)

十二、品讀下文,然後答題(15分)

(1)雪花是世界上開得最( )的花。
(2)她綻放於九天之上,是碧空之仙女蒼穹之公主,宇宙之天使。她的起點就是生命的最高點,白雪仙於天上來,世界上還有比雪花開得更高的花么?
(3)一旦雪花飄飄灑灑從天而降,輕輕盈盈鋪地而來,使如女兒依偎母親一般緊緊地貼著大地,盡情享受聖潔的母愛,她的下落不僅是生命的升華,更是包容萬物的一種偉大的覆蓋,她覆蓋山脈和莽原,便有了「_______、_____」的宏大氣象;她覆蓋樹木,便有了「___________」的神奇風光;她覆蓋田野,便有了「萬畝麥苗雪中青」的勃勃生機;她覆蓋路,便有了「萬徑人蹤滅」的無路之境。她於覆蓋中隨物賦形,形似一切,更( )似一切,以個體的最小變化實現了整體的最大變化,突出了它物而高大了自己。她靜靜地以大地之美為美,以人類之喜為喜,在大地的低處顯出了生命高處的境界。
(4)雪花是百花中開得最樸素的花,她喜百花之艷而看重自己的樸素,慕春天之美而不棄冬季的荒蕪。大自然最樸素的時候,就是她開得最美的時候。她默默地以自己的樸素裝點大自然的美麗,無色而至色,大素而大美,從樸素的極致走向了絢麗而迷人的世界,將生命的足跡延伸了聖潔、美麗、善良的遠方。
(5)每一朵雪花都有一顆至真至純的童心。她,開也不浮不躁,落也無色無息。她說喜歡隨著夜幕降臨,在人們的睡夢中描繪童話世界,讓世界改變模樣,令大地鶴發童顏,給人以意外的驚喜,喚醒芸芸眾生的顆顆童心。
(6)六角形的雪花,其形其狀,歲歲依然,年年相似,似乎要以自己的單調顯示與眾不同的特點……最單調的雪花,實際上是最不單調的。她在單調中產生著豐富,在豐富中升華著創造,在創造中又發展著單調而豐富的生命境界。
(7)雪花是世界上開得最短暫的花。她總是在寒冷的時候降臨,溫暖的時候離去,有時甚至一落地即消融,一剎那就是一生,生命的詩意的舞蹈在一瞬間即成永恆。
(8)雪花又是世界上開得最長久的花。在北方和高原的許多地域,冬季有多長,雪花的生命就有多長;山峰活了多少年,她就開了多少年。我總覺得,那一座座千年不化的雪峰之上,不知有多少雪花。a見過漢時的明月,大唐的太陽,b見過盤古開天闢地的壯舉,見過遠古的人類走出洞穴和森林的身影,見過炎黃走向華夏文明的足跡,c見過我們中華民族歷經的屈辱、坎坷與輝煌;我還覺得,雪花依然開在我們民族起步的源頭,依然開在神話和《詩經》里,依然開在毛澤東的博大胸懷中,又將在我們民族輝煌的未來大放異彩。
1、根據(1)—(3)段提示,請在括弧里分別填出符合語境的一個字。(2分)

2、聯繫上下文,請在兩首詩詞中找出恰當的句子,分別填寫在第(3)段橫線上。

3、在第(6)段中有兩處詞語在排版時顛倒了位置,請指出。(2分)

4、第(8)段劃線部分的a、b、c三句話順序不夠合理,請寫出正確順序。(2分)

5、本文形散而神聚,請給本文擬一個恰當的標題。(2分)

6、讀了本文,你對「雪花」是否有了新的認識,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請談談你的見解(30字左右)(4分)

十三、閱讀《特別早》並回答問題。
特 別 早
周 忠
一次我起得特別早
卻發現父親躡手躡腳,正在園中
清除雜草
發現道路正由母親清掃
發現鄰家的大伯正在山坡上
栽下樹苗

以及許許多多的人,一直就在
夜色里勞動
他們像星星一樣密集地
遍布了大地

Ⅲ 語文人教版新課標七年級(上)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現安徽省亳縣)人。東漢獻帝建安初年,拜大將軍,當丞相,後封魏王。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帝,故稱魏武。他是漢末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喜用樂府舊題作詩,別出新意,寫出語言質朴、民歌化的五言詩,並且成功地創作一些四言詩。風格慷慨悲壯。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東征登上碣石山,正好來觀賞茫茫渤海的景象。大海被微風吹拂,海水是那樣的動盪不定;海邊山島挺拔竦立。樹林密密層層地生長著,遍山的野草長得豐滿茂盛。冷清的秋風多有力,滔天的巨浪湧起。日月升沉,如同從大海的懷抱中出入;銀河燦爛的光輝,好像從大海的心窩里放射出來。慶幸得很,好極了,於是作歌來歌詠我的志向。
這首樂府詩,是曹操所作《步出夏門行》的首章。
《觀滄海》是曹操於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凱旋歸來時所作。這時,曹操經過擒呂布,降張綉,在官渡又打敗了他的主要對手袁紹,接著北征烏桓又一舉獲取,統一了中國北部,確立並鞏固了河北根據地,便可以南征孫、劉,實現統一,完成宏業。眼下鎧甲未除,征塵未洗,佇立峰巔,面對大海,自然要心情激盪,浮想聯翩,《觀滄海》便是當時思想感情的抒發。
這首詩通過寫觀滄海所見的壯麗景色,抒發自己意氣昂揚的豪邁感情,表達了他宏偉遠大的政治抱負。
《觀滄海》重點寫茫茫滄海洪波湧起氣吞日月的景象,借景詠懷。為了突出主題,詩人在結構安排和表現手法上都進行了巧妙的藝術構思。詩首六句,點題直起,用樸素的語言,平順、白描的手法,寫登臨碣石山,「觀滄海」所見:海波動盪,山島聳立,雖然時屬初秋,但依然樹木叢生,百草繁茂。人們眼前呈現出一幅靜中有動,生機勃發的畫面。寫得輕松舒緩,讀之有行雲流水之感。這是為下面寫洪波湧起的大海作鋪墊的。但在平順中又不平淡,不但寫了海水的動態「水何澹澹」,而且寫了周圍景物「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有水,有山,有草,有木。而且描寫對象的形態、色彩都有變化。
詩人筆鋒一轉,寫「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向人們映出了一幅浩渺無限,波濤光涌,大有吞沒一切之勢的壯闊海景,和前六句形成強烈的對比,讀之有銀河驟從九天降落之感。
接著詩人又向人們轉換別一幅海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旭日被海浪拋出地面,明月被海濤拋向天空,耿耿繁星映入海面,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胸中運行,大海簡直可以包容一切!這廣闊壯麗的境界,反映出作者當時躊躇滿志的情懷。
詩的詞語運用貼近、生動,如:以「豐茂」「叢生」形容草木,「蕭瑟」壯秋風之聲,「湧起」寫洪波之勢。水波又從「澹澹」而湧起,顯出其發展。就這樣,把這個雄闊的氣象,寫得有聲有色,動態畢現。
全詩氣魄雄偉,想像豐富。收筆「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兩句,每章都有,是合樂時所加的,在格式上與正文無關;但在本篇卻與詩境融為一體。

Ⅳ 名校課堂 七年級語文上 新課標(人)答案

1B2D

Ⅳ 新課標七年級語文上冊《理想》答案

一、嘗試探疑•激活思維
理想是一個神聖而又誘人的字眼。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斗。親愛的同學們,你的理想是什麼呢?讀讀流沙河的《理想》吧,或許對你把握人生航向,實現自己的理想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1.認真讀一讀,理清本詩的思路,把握本詩的結構。
2.仔細想一想,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揣摩本詩的思想內容,理解本詩的主旨。
3.細致品一品,體會本詩形象化的語言,領會本詩詩句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4.相互說一說,你樹立了怎樣崇高而遠大的理想,並為之而奮斗的?
二、自主學習•學法建議
1.建議同學們通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探究本詩的脈絡。
探究本詩的脈絡,先要明白各節大意,然後把相近的歸並在一起,才容易研究清楚,探討明白。
2、3兩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歷史意義」來概括。
4、5、6、7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義」來概括。
8、9、10、11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義」來概括。
可見,全詩主要贊揚理想的意義,從歷史意義到人格意義和人生意義。
開頭一節總說理想的意義,最後一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這樣合並概括,全詩的脈絡就一目瞭然:
歷史意義(2.3)
理想的意義(1) 人格意義(4.5.6.7) 鼓舞人們樹立理想,並為之奮斗(12)
人生意義(8.9.10.11)
總——————————分——————————總
2.建議同學們精讀課文,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依據自己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探究詞句的含義。
本課是一首哲理詩,其詩句含義十分深刻,要認真揣摩,反復品味,細致探究,悟出真諦。
首先,我們要學會在品析某詩句時善於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要有針對性、探究性,便於理解。如對詩句「寂寥里的歡笑,歡笑里的酸辛」的理解,我們可以提出「寂寥里怎麼有歡笑?歡笑里怎麼又有酸辛?」等問題進行探究。
其次,對詩句的理解要聯系生活實際,不能停留在詩句的表面,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解詩句所蘊藏的深刻的含義。仍以上句為例,我們可以聯系古今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志士的例子,也可以結合自己親身經歷或耳聞目睹的事例來理解:處境雖寂寥,但精神歡愉,心胸歡暢;畢竟有時遭誤解,因而歡笑之中肯定有酸辛。
3.建議同學們品讀本課優美的詩句,並背誦下來,以加強自己的語言積累。如本詩的第三節,我們要領悟其精妙的比喻,揣摩「珍珠鏈」「脊樑骨」的喻意;體會動詞使用的精巧,探究「貫」「串」「照」的深刻含義。
三、典例剖析•潛能開發

[例1]下列詩句,哪些句子是比喻,哪些句子是擬
人?
世界上總有人拋棄了理想,
但理想卻從不拋棄任何人。
給罪人新生,理想是還魂的仙草;
喚浪子回頭,理想是慈愛的母親。
[思路分析]此題考查的是修辭手法。因此要扣住比
喻和擬人的特點,注意兩者之間的區別。
[答案]比喻:理想是還魂的仙草 理想是慈愛的母
親 擬人:理想卻從來不拋棄任何人 喚浪子回頭
[例2]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理想既是一種
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這一詩句的含義。
[思路分析]本題慎考查的是對詩句的理解。理解詩
句含義盡量要全面,聯系實際盡量要是自己親身體驗的,
要反復揣摩,還可以與同學交流。
[答案]樹立理想,擁有信念,擁有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 是獲得, 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 他要犧牲個人利益, 他要拋棄黃金夢,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例3]讀下列詩句,請寫幾句賞析的文字。
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
理想發芽,榆楊會有濃陰。
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本題考查的是詩句賞析。對這類題目,同學們可以從
不同的賞析角度出發,任選一個角度,想一想,議一議,
做一做。
1.從修辭的角度,討論一下運用這種修辭手法的好
處。
2.從詩句內容的角度,分析其深刻的內涵。
3.從詩人情感的角度,想一想,抒發了作者什麼感情。

理想
一.導語:第一課學的是《在山的那邊》,詩中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就是理想,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個人就會不畏勞苦地向著一個目標前進。
二.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國作協理事、四川作協副主席。作品出版20種。
三.整體感知:這首詩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連串的「理想是……」,一連串「理想使……」,大贊理想的意義。最後一節說「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希望人們樹立遠大理想,為理想而努力奮斗。總而言之,這首詩是說,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詩人從多種角度贊美理想,一連串形象的比喻,蘊含豐富的意義。
四.教學步驟:
1. 第1節四個比喻,喻意是什麼?
不必孤立地體會每個比喻的喻意,從石到火,從火到燈,從燈到路,四個比喻是連環的,這在修辭手法上又叫「頂針」。前兩個比喻為第三個比喻作鋪墊,詩意主要在後兩個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裡,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說「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見,這一節的意思主要是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聯系實際,就很好懂。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中國的先進分子樹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這個理想像燈一樣,照亮了夜行的路。這個理想像路一樣,引中國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國,引中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前兩個比喻,從星星之火,到點燃熄滅的燈,說的是理想傳播的過程,例如李大釗等人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時,共產主義理想在中國是星星之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傳播,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就有如一盞明燈了。
2. 第2節詩是說,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時代性,對嗎?除此之外,還包含什麼意思?
說得對。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社會不斷進步,理想也不斷提高。社會是逐步發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種需要滿足了,就會產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過來說,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會不斷進步。這一節的標點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號,句號只有兩個,兩個句子是從兩個角度來說的。飢寒、溫飽、文明,是從生活狀況來說的。離亂、安定,是從社會秩序來說的。
3..第3節的意思怎樣理解?跟第2節有什麼聯系?
第2節講,人類的理想步步提高,從溫飽到文明,從安定到繁榮,具有歷史性;第3節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類理想有如珍珠鏈。為什麼它又是歷史的脊樑骨呢?因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理想是人類不斷奮斗的精神動力。「古照今,今照來,先輩照子孫」,這個「照」字,既承接「瑩瑩光」,又照應第1節詩里「照亮」的「照」,先輩的理想照亮了子孫前進的道路。概括地說,這節詩的意思是,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4.第4節詩意的重點是什麼?
重點在後兩句。「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與第1節第三句「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都說理想使人明確方向。第1節第四句說「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來的,這種理想是必然能實現的。第4節說了另一種情況:「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這里說的是,理想的實現,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或者不像預期那樣切近,起初對長期性估計不足,越到後來越是認識其艱巨性、長期性。
5.第5節的大意怎樣概括為好?
先要理解每一句詩。「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這是說,理想使人樂觀。例如,飢寒年頭,有了溫飽的理想,相信靠勤勞的雙手一定能贏得豐衣足食,滿懷希望,情緒就樂觀了。「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這是說,理想使人充滿鬥志,頑強不屈地奮斗。例如,面對不幸,面對厄運,有了理想,相信厄運是可以戰勝的,前途是光明的,就會不屈不撓地奮斗。「理想使你忘記鬢發早白;/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就是說,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齡非常年輕,他壯心不已,奮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滿活力。
一是樂觀,二是鬥志,三是活力,概括起來,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內。這節詩的大意,可以概括為,理想給人力量。
6.第6節怎樣理解?這里所說的「犧牲」是不是指黃金夢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不錯。顯然,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決不是什麼黃金夢。一個人想發財,想有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的資產,不是詩人所說的理想,即使通過正當手段發財致富也不是詩人所說的理想,更不必說,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錢財了。為崇高的社會理想而奮斗,就顧不得個人發財,也顧不得種種個人利益,他所獲得的是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理想實現後的喜悅,犧牲的是其他個人利益。
7.為什麼說「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隻不過是它的副產品」?為什麼「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寂寥里怎麼有歡笑?歡笑里怎麼又有酸辛?
製造某種物品時附帶產生的物品叫做副產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等,而不是個人榮譽。理想實現了,社會給你榮譽,這種榮譽只不過是理想的副產品。
寂寥,就是寂靜、空曠。懷有崇高理想的人卻被誤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歷史上往往有這種情況。理想,就是要改變現狀。而尚未覺悟的人,總認為現狀是天經地義的,要改變現狀,在他們看來就是大逆不道,是瘋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對他,奮斗者的處境就陷於寂寥。
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志士,處境盡管寂寥,但是他享受著斗爭的歡樂,所以有「寂寥里的歡笑」。但是,他畢竟遭人誤解,被當成異類,所以歡笑里又有酸辛。
8.第8節的中心意思是什麼?
第8節分兩個大句,每個大句上下兩個小句之間都用分號。第一大句的第一小句是承接上一節說的,「不幸」就是指「被誤解的寂寥」和「酸辛」。上下兩句意思是轉折的,寫成散文,就是「理想固然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但是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可見意思側重在後一句。這一節說的是理想對人生的意義,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所謂「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9.第9節是什麼意思?跟上一節有什麼關系?
第9節是說,任何人都可以樹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樹立了理想,他也可以獲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樹立了理想,「浪子回頭金不換」。「理想是還魂的仙草」,是說,罪人之所以為罪人,是因為喪失了靈魂,為邪惡的念頭所驅使,為非作歹。樹立了理想,就恢復了良知,恢復了正常人的靈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愛的母親」,是說,理想能引導著浪子走上正軌。
10.第10節所說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竊」究竟是指什麼?
聯系歷史背景就不難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幫」歪曲馬克思列寧主義,推行他們那套假馬克思列寧主義,共產主義理想被他們糟蹋了,玷污了。因為他們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動搖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竊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識別真假,對真正的理想堅信不移,這是一種考驗,也可以說是「妖魔在考驗你的堅貞」。理想之所以會被扒竊,在自己一面,也因為不夠執著,所以說一要找回來,二要提起警戒,「以後要當心」,要把理想視為生命。
11.第11節與上面有什麼聯系?「誇耀著當年的功勛」,為什麼說「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為什麼說「可笑」?
上一節說「被扒竊」,這一節說「失去」,前者是被動的,後者則是主觀拋棄的,有層進關系。與第8節又構成正反對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對比非常鮮明。正反對比,更突出理想對於人生的重要。
誇耀自己當年的功勛,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勞簿上爭名奪利,當然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卻不願為改變眼前的環境而奮斗,當然可笑。
12.第12節「理想開花」兩句比喻什麼?結尾為什麼不照應「照亮夜行的路」,而說「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理想開花」兩句是說,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濃陰,樹立了理想,不懈地奮斗,就會取得豐碩的收獲。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象徵大好形勢。新的歷史時期,麗日當空,春色一片,是中國人民實現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五.探究此詩脈絡:探究脈絡,先要明白各節大意,然後把相近的歸並在一起,才容易探明白。
2、3兩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歷史意義」來概括;4、5、6、7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義」來概括;8、9、10、11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義」來概括。可見,全詩主要贊揚理想的意義,從歷史意義,到人格意義和人生意義。開頭一節總說理想的意義,最後一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這樣合並概括,全詩的脈絡就清楚了。
六.課文練習解答:
1.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為社會進步、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樹立理想,擁有信念,擁有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是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他要犧牲個人利益,他要拋棄黃金夢,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3.兩首詩的內在聯系是主題相同,都抒寫了理想的意義:《在山的那邊》:「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以上詩句都說,到達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邊》:「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以上詩句都說,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活。
【學習目標解讀】
《理想》是一首哲理詩。作者運用一連串的比喻,從多角度贊美理想,鼓勵我們要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實現人生目標,可能會遭受誤解、挫折、甚至失敗,但只要不懈努力,不怕犧牲,堅定信念,理想之花一定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為了更好的領悟本詩,你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嘗試:
1.整體把握全詩含義,弄清每一節大意。(能力目標)
2.揣摩詩句所用比喻的喻意,體會其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能力目標)
3.掌握比喻這種修辭手法,能在自己的文章中初步運用。(知識目標)
4.你的理想是否合乎實際,說給同學們聽聽,讓他們給你參謀參謀。(情感目標)
詩是語言的藝術。詩人的語言就好比畫家筆下的線條或色彩,帶有一定的靈動性。理解鑒賞詩歌,就要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反復咀嚼這些詩句,細心揣摩詩人的心理歷程。從准確把握詩歌的朗讀節奏入手,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和閱讀積累,感悟詩的意境、情感及表現技巧。
【重點問題解析】
學習這首詩,重點在於把握詩歌表現出來的主題。難點是如何理解在對理想的追求過程中為什麼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幾種結果。熟讀本詩後想一想:
1.本詩主題是如何表達出來的?
【參考答案】本詩開篇用比喻手法,總說理想的意義,以下幾節分別從理想的歷史意義、人格意義、人生意義等角度對理想的意義進行闡述,最後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努力。
【思路指導】回答這個問題可從標題著眼,設想一下作者要針對理想的哪些方面來寫,理想在人生過程中的意義有哪些,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哪些預料不到的結果,如果這樣探本求源,深入分析,那麼對此題的回答就比較容易了。
2.對詩中作者列舉出來的理想可能帶來的截然不同的結果這一現象是如何理解的?
【參考答案】人們追求理想本不是一帆風順的。理想的追求和實現過程正是人們摒棄自我、塑造自我的過程,它會使追求者人生更為完美、信念更為堅定、價值更為崇高。
【思路指導】理解這個問題適宜聯系一些被世人公認的成功的理想追求者的生活經歷。如能將自己追求理想過程中所遇到的體驗加進去就更好理解了。
【課堂自我測評】
1.讀一讀下列詞語,為劃線字注准讀音。
綴連()脊樑()玷污()功勛()詛咒()
2.聯系《在山的那邊》一詩,說說為什麼理想能「使不幸者絕處逢生」?

3.「堅貞」一詞詞典解釋:節操堅定不變。如:堅貞不屈。請用這個詞寫一句話。

4.分析「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的結構特點,依此形式寫出一句話。

5.朗讀詩歌要把握好節奏。請用「/」表明下句詩的節奏。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綜合能力測評】
閱讀下面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載著你出海遠行。
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理想使你忘記鬢發早白;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鬧鍾,敲碎你的黃金夢;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隻不過是它的副產品,
而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寂寥里的歡笑,歡笑里的酸辛。
1.選段中劃線詩句運用了什麼修辭?請簡述其作用。

2.怎麼理解「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舉出1-2個這樣的例子。

3.為什麼說理想「給你帶來的榮譽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

Ⅵ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材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分析

七年級所使用的課本是在新課程標准指導下形成的一本既繼承傳統又具有革命性的新教材。

這本教材繼承了以往教材的一些篇目,保留了一些傳統的選文,如朱自清的《綠》,《山中訪友》《短文兩篇》等;繼續重視字詞義,古詩詞的夯實;特別是傳統重視的語文朗讀能力,在新教材中仍然被提到重要的高度上來。朗讀能力的提高是一種綜合性知識及能力的培養:首先,朗讀的基礎是對字形,字音的正確識讀,繼而是停頓的准確,然後是動感情的朗讀,這些都是基於對文章最基本的理解。

七年級教材最重要的特點應該是「語文學習的革命」。革命性在這本教材中表現得十分充分,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在單元設置上打破了體裁的局限,而是以主題為軸心統攝每一個單元,而每一個單元的主題則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這體現了「大語文」的理念。「生活無處不語文」,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人生,社會,自然……生動優美的語言向學生們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這冊書的講授部分一共有六個單元,主題提分別為:①關愛生命②體味人生③感悟自然④探索科學⑤詮釋親情⑥想像世界。圍繞這些主題,選用了各種體裁題材的作品,包括詩歌,散文,古詩文,小說等來進行詮釋。這些主題以及統攝下的文章不僅使學生學習到語文知識,提高了語文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情感得到觸動,並且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我感到本冊教材在這方面做得十分充分。

第二,上面已經提到這本教材體現了「大語文」的理念,這不僅表現在它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訓練學生在生活中的各種語文能力,還表現在它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更加緊密了。主要表現在各單元的「綜合性學習 .寫作.口語交際」中。本冊的「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分別是:①這就是我②漫遊語文世界③感受自然④探索月球奧秘⑤我愛我家⑥追尋人類起源。這些單元訓練的設計,一方面與本單元所講授的內容有著內在的聯系,孩子們在學習了課文之後,可以立即將在文章中學到的知識,方法用在綜合性訓練上,做到及時的學有致用,一方面它兼顧了語文訓練的各種能力,比如第一個綜合性練習《這就是我》。這個練習讓學生在課下做了一定的准備,收集了各方對學生本人的評價,包括他自己的評價,形成一個演講稿,主題就是「介紹你自己」,在介紹過程中能夠,不僅鍛煉了他們當眾說話表現自我的能力,也為老師盡快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點,達到同學們之間迅速了解的目的,可謂「一箭三雕」。

當然,新教材絕對不會忘了對新的信息技術的運用。在這本教材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代信息社會的「投影」,課本提醒學生藉助各種媒體,廣開語文資源,搜集語文信息,並且讓學生互相交流信息,學會合作與分享。以文章《月亮 ----地球的妻子,姐妹,還是女兒》為例,課後練習要求學生:就月球起源的三種說法中感興趣的一種,課外搜集資料寫成文章並且在班上交流。很多同學從網上搜索資料,並列印成文,系統地進行了解和學習。

這本教材的「革命性」還體現在對教師傳統授課方式的顛覆和對學生傳統學習方式的革新。老師不可以再是學生學習上的「帶路人」了,而要成為「指路人」,路上哪有好風景老師會指給學生,但學生選擇什麼路徑以及他對「風景」的如何領略則要靠他們自己。在這個過程中,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的新方法。自主即主動,要主動地在語文學習實踐中豐富人文素養,提高語文能力;合作,就是要切磋學問,砥礪思想,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探究,則要求善於質疑問難,深入研究並解決問題。

另外需要提出的是:這冊書後附錄了名著導讀並且介紹了閱讀名著的自讀方法,如:先讀前言,後記和目錄;略讀與精讀相結合;做讀書筆記;多利用工具書等。它選擇了《繁星》《春水》,《伊索寓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部書中精選片斷作為範例進行了指導,這種指導言簡而意賅。

以上是在整體上對教材的分析。下面為分單元進行解析

第一單元主題為關愛生命。對生命的認識是人生觀中的一個大問題,它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話題。追求美好的人生是人共同的目標,這一單元的文章圍繞作者對理想的憧憬,體驗和思考展開,讓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雲南大學特大殺人案的罪犯馬加爵在服刑前說了一句話可以為人生觀的教育做一個反面的佐證:「沒有理想,是我人生的最大失敗!」我想:他對生命的無視和踐踏應該和他在兒時沒有受到「關愛生命」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這一單元在能力要求上需要學生能夠整體把握文章,提高朗讀能力。

第二單元的主題是體味人生,這是第一單元的延續。這個單元或謳歌理想,或闡述信念,或論說人生修養,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會文章的深長意味。在能力要求上需要學生練習朗讀並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

第三單元主題為感悟自然。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春風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們愛美的心靈,也鍛煉了人們發現美的眼力,自然中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語言。所以這個單元的重點就在於品味文章美的語言,並探尋在如此美的語言背後的熾烈而深沉的情感,啟發學生去探尋周圍沒有被注意甚至沒有被發現的美,培養他們對美的感受力。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揣摩欣賞精彩句段和詞語,並注意積累。

第四單元的主題為探索科學。當今社會科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並在各個領域發揮出影響力,這個單元的各篇文章都與科學密切相關,內容豐富多彩。這一單元要鼓勵學生自主探尋科學世界,搜集資料,激發求知慾望,培養科學的精神。能力要求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練習速讀課文記住主要內容。

第五單元主題為詮釋親情。濃濃親情,動人心弦。親情是人間真摯而又美好的感情,描寫親情的詩文往往最易打動人。這幾篇文章以作者的切身體驗,寫出了親情的豐富與多樣,可以引起讀者的共鳴。能力要求是:整體感悟文章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鑒,並要學會圈點勾畫。

第六單元主題為想像世界。人類需要創造性的人才,這個單元都是極富想像力的文章,作者以種種奇思妙想描繪出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驚嘆。這要求學生激活自己的想像力深入理解文章。在能力上繼續訓練速讀,默讀和朗讀。默讀便於快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調動學生思維,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Ⅶ 語文七年級上冊新課標學習方法指導叢書答案

28、華南虎一、jiǎozhàqièpáoxiàolǜe誘搐壑羈斕二、1、抽搐2、石破天驚3、不羈4、唧唧喳喳三、1、牛漢史成漢「七月」詩派「十年動亂」象徵對自由的渴望和對不羈靈魂的頌揚2、(1)觀眾:是冷漠、市儈,有時還會助紂為虐的群體的真實寫照。(2)鐵籠:是人類製造出來的色彩陰暗、冰冷無情、禁錮自由的囚具,代表邪惡。(3)「我」:代表了有良知、有靈魂的那類人。3、「我」明白了被囚禁在籠中的不只是一隻虎,更是一個不屈服、不苟活的靈魂;明白了人類在其面前的庸俗、猥瑣和無知;明白了在悲愴和困厄中,人應超越苦難,拒絕庸俗,抵抗墮落,奮然前行。四、略。五、1、不行。因為「筆直」只是強調直的程度,而「直挺挺」不僅有「直」之意,而且形象地寫出老虎困於鐵籠的窘態,所以不能改動。2、不能。因為這個詞突出了老虎受傷害的嚴重程度。3、不能,因為「聽說」一詞說明了材料的來源,未經查核;而它後面的詩句則豐富的詩的內涵,強調老虎受摧殘的嚴重程度。4、不羈的靈魂5、雖然他的反抗是徒勞的,但這抗爭體現了它高貴的靈魂,所以使「我」感到羞愧。6、「我」對華南虎不屈的靈魂頂禮膜拜,也體現了「我」屈辱靈魂的覺醒。7、A:③B:④C:①D:②8、在那棵樹的最頂端處矗立著的東西。9、高高的盤踞在古松的頂端。昂首挺胸,俯瞰眾山,居高臨下,目空一切。10、自信與高傲。11、略。12、略。

熱點內容
什麼是弔死 發布:2025-08-24 06:34:52 瀏覽:293
化學原料桶 發布:2025-08-24 05:27:35 瀏覽:855
央視地理節目 發布:2025-08-24 04:57:57 瀏覽:514
初一歷史課本下冊 發布:2025-08-24 02:19:47 瀏覽:810
化學需氧量的測定 發布:2025-08-24 01:24:14 瀏覽:500
我與老師的銷魂初夜 發布:2025-08-23 23:39:36 瀏覽:499
新進教師培訓總結 發布:2025-08-23 22:16:12 瀏覽:684
數學五大定律 發布:2025-08-23 21:14:06 瀏覽:489
優秀物理教具 發布:2025-08-23 19:26:57 瀏覽:209
師德師風大討論會議記錄 發布:2025-08-23 19:03:33 瀏覽: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