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公式大全理科
1. 高中理科的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規律匯編表
一,力學
胡克定律:
F
=
kx
(x為伸長量或壓縮量;k為勁度系數,只與彈簧的原長,粗細和材料有關)
重力:
G
=
mg
(g隨離地面高度,緯度,地質結構而變化;重力約等於地面上物體受到的地球引力)
3
,求F,的合力:利用平行四邊形定則.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從平行四邊行法則.
(2)
兩個力的合力范圍:
F1-F2
F
F1
+
F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於分力,也可以小於分力,也可以等於分力.
4,兩個平衡條件:
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
F合=0
或
:
Fx合=0
Fy合=0
推論:[1]非平行的三個力作用於物體而平衡,則這三個力一定共點.
[2]三個共點力作用於物體而平衡,其中任意兩個力的合力與第三個力一定等值反向
(2
)有固定轉動軸物體的平衡條件:力矩代數和為零.(只要求了解)
力矩:M=FL
(L為力臂,是轉動軸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
5,摩擦力的公式:
(1)
滑動摩擦力:
f=
FN
說明
:
①
FN為接觸面間的彈力,可以大於G;也可以等於G;也可以小於G
②
為滑動摩擦因數,只與接觸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關,與接觸面積大小,接觸面相對運動快慢以及正壓力N無關.
(2)
靜摩擦力:其大小與其他力有關,
由物體的平衡條件或牛頓第二定律求解,不與正壓力成正比.
大小范圍:
O
f靜
fm
(fm為最大靜摩擦力,與正壓力有關)
說明:
a
,摩擦力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同,也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反.
b,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負功,還可以不做功.
c,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間相對運動的方向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d,靜止的物體可以受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運動的物體可以受靜摩擦力的作用.
2. 求高中數學理科全部公式~只要書上的就行
3. 高一理科所有公式
數學:三角函數公式 兩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形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積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 某些數列前n項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註: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圓半徑 餘弦定理 b2=a2+c2-2accosB 註:角B是邊a和邊c的夾角 弧長公式 l=a*r a是圓心角的弧度數r >0 扇形面積公式 s=1/2*l*r 乘法與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與系數的關系 X1+X2=-b/a X1*X2=c/a 註:韋達定理 判別式 b2-4ac=0 註:方程有兩個相等的實根 b2-4ac>0 註:方程有兩個不等的實根 b2-4ac<0 註:方程沒有實根,有共軛復數根 降冪公式 (sin^2)x=1-cos2x/2 (cos^2)x=i=cos2x/2 萬能公式 令tan(a/2)=t sina=2t/(1+t^2) cosa=(1-t^2)/(1+t^2) tana=2t/(1-t^2) 物理: 6樓 高一物理公式總結 一、質點的運動(1)------直線運動 1)勻變速直線運動 1.平均速度V平=S/t (定義式) 2.有用推論Vt^2 –Vo^2=2as 3.中間時刻速度 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間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 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為正方向,a與Vo同向(加速)a>0;反向則a<0 8.實驗用推論ΔS=aT^2 ΔS為相鄰連續相等奔?T)內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時間(t):秒(s) 位移(S):米(m) 路程:米 速度單位換算:1m/s=3.6Km/h 註:(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體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決定式。(4)其它相關內容:質點/位移和路程/s--t圖/v--t圖/速度與速率/ 2) 自由落體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從Vo位置向下計算) 4.推論Vt^2=2gh 注:(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遵循勻變速度直線運動規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3) 豎直上拋 1.位移S=Vot- gt^2/2 2.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 3.有用推論Vt^2 –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拋出點算起) 5.往返時間t=2Vo/g (從拋出落回原位置的時間) 注:(1)全過程處理:是勻減速直線運動,以向上為正方向,加速度取負值。(2)分段處理:向上為勻減速運動,向下為自由落體運動,具有對稱性。(3)上升與下落過程具有對稱性,如在同點速度等值反向等。 2006-6-6 23:05 回復 JenniferSHE 13位粉絲 7樓 二、質點的運動(2)----曲線運動 萬有引力 1)平拋運動 1.水平方向速度Vx= Vo 2.豎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Sx= Vot 4.豎直方向位移(Sy)=gt^2/2 5.運動時間t=(2Sy/g)1/2 (通常又表示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與水平夾角β: tgβ=Vy/Vx=gt/Vo 7.合位移S=(Sx^2+ Sy^2)1/2 , 位移方向與水平夾角α: tgα=Sy/Sx=gt/2Vo 註:(1)平拋運動是勻變速曲線運動,加速度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與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的合成。(2)運動時間由下落高度h(Sy)決定與水平拋出速度無關。(3)θ與β的關系為tgβ=2tgα 。(4)在平拋運動中時間t是解題關鍵。(5)曲線運動的物體必有加速度,當速度方向與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2)勻速圓周運動 1.線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2π/T)^2*R 5.周期與頻率T=1/f 6.角速度與線速度的關系V=ωR 7.角速度與轉速的關系ω=2πn (此處頻率與轉速意義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單位: 弧長(S):米(m) 角度(Φ):弧度(rad) 頻率(f):赫(Hz) 周期(T):秒(s) 轉速(n):r/s 半徑(R):米(m) 線速度(V):m/s 角速度(ω):rad/s 向心加速度:m/s2 註:(1)向心力可以由具體某個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還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終與速度方向垂直。(2)做勻速度圓周運動的物體,其向心力等於合力,並且向心力只改變速度的方向,不改變速度的大小,因此物體的動能保持不變,但動量不斷改變。 3)萬有引力 2006-6-6 23:06 回復 JenniferSHE 13位粉絲 8樓 1.開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 R:軌道半徑 T :周期 K:常量(與行星質量無關) 2.萬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3.天體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 g=GM/R^2 R:天體半徑(m) 4.衛星繞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 ω=(GM/R^3)1/2 T=2π(R^3/GM)1/2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7.9Km/s V2=11.2Km/s V3=16.7Km/s 6.地球同步衛星GMm/(R+h)^2=m*4π^2(R+h)/T^2 h≈3.6 km 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注:(1)天體運動所需的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F心=F萬。(2)應用萬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體的質量密度等。(3)地球同步衛星只能運行於赤道上空,運行周期和地球自轉周期相同。(4)衛星軌道半徑變小時,勢能變小、動能變大、速度變大、周期變小。(5)地球衛星的最大環繞速度和最小發射速度均為7.9Km/S。 2006-6-6 23:06 回復 JenniferSHE 13位粉絲 9樓 機械能 1.功 (1)做功的兩個條件: 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物體在里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2)功的大小: W=Fscosa 功是標量 功的單位:焦耳(J) 1J=1N*m 當0<= a <派/2 w>0 F做正功 F是動力 當a=派/2 w=0 (cos派/2=0) F不作功 當派/2<= a <派 W<0 F做負功 F是阻力 (3)總功的求法: W總=W1+W2+W3……Wn W總=F合Scosa 2.功率 (1) 定義:功跟完成這些功所用時間的比值. P=W/t 功率是標量 功率單位:瓦特(w) 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 1w=1J/s 1000w=1kw (2) 功率的另一個表達式: P=Fvcosa 當F與v方向相同時, P=Fv. (此時cos0度=1) 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時功率 1)平均功率: 當v為平均速度時 2)瞬時功率: 當v為t時刻的瞬時速度 (3) 額定功率: 指機器正常工作時最大輸出功率 實際功率: 指機器在實際工作中的輸出功率 正常工作時: 實際功率≤額定功率 (4) 機車運動問題(前提:阻力f恆定) P=Fv F=ma+f (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汽車啟動有兩種模式 1) 汽車以恆定功率啟動 (a在減小,一直到0) P恆定 v在增加 F在減小 尤F=ma+f 當F減小=f時 v此時有最大值 2) 汽車以恆定加速度前進(a開始恆定,在逐漸減小到0) a恆定 F不變(F=ma+f) V在增加 P實逐漸增加最大 此時的P為額定功率 即P一定 P恆定 v在增加 F在減小 尤F=ma+f 當F減小=f時 v此時有最大值 3.功和能 (1) 功和能的關系: 做功的過程就是能量轉化的過程 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 (2) 功和能的區別: 能是物體運動狀態決定的物理量,即過程量 功是物體狀態變化過程有關的物理量,即狀態量 這是功和能的根本區別. 4.動能.動能定理 (1) 動能定義: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量. 用Ek表示 表達式 Ek=1/2mv^2 能是標量 也是過程量 單位:焦耳(J) 1kg*m^2/s^2 = 1J (2) 動能定理內容:合外力做的功等於物體動能的變化 表達式 W合=ΔEk=1/2mv^2-1/2mv0^2 適用范圍:恆力做功,變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 5.重力勢能 (1) 定義: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 用Ep表示 表達式 Ep=mgh 是標量 單位:焦耳(J) (2) 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關系 W重=-ΔEp 重力勢能的變化由重力做功來量度 (3) 重力做功的特點:只和初末位置有關,跟物體運動路徑無關 重力勢能是相對性的,和參考平面有關,一般以地面為參考平面 重力勢能的變化是絕對的,和參考平面無關 (4) 彈性勢能:物體由於形變而具有的能量 彈性勢能存在於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中,跟形變的大小有關 彈性勢能的變化由彈力做功來量度 6.機械能守恆定律 (1) 機械能: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總稱 總機械能:E=Ek+Ep 是標量 也具有相對性 機械能的變化,等於非重力做功 (比如阻力做的功) ΔE=W非重 機械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2) 機械能守恆定律: 只有重力做功的情況下,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 發生相互轉化,但機械能保持不變 表達式: Ek1+Ep1=Ek2+Ep2 成立條件:只有重力做功
4. 求高中三年數學公式及理科學習方法!
不知道你哪個省的,所以資料不好推薦,再者,本人數學應該還好,我覺得作數學題要精,不要多,公式也並不多,也都很簡單,關鍵是要理解者去記憶,這是做一些題練手,你就會對數學這東西有點感悟,也就是所謂的數學思維 ,考試就全靠它了。還有,數學不難,但麻煩,不要怕,不懂的就要問,一定要搞懂,這東西是一環套一環的,簡單的沒搞懂,那後來學起來就吃力,你就沒興趣沒興趣自然學不好,因此你就會陷入惡性循環,所以要穩扎穩打,不能著急,你一定會出色的。(這是我學十幾年數學的一點經驗,分享一下)還有就是公式不多,不用像背書似的記的,多用就自然記得了,實在不行就推么,我好幾次在考試是忘記了最簡單的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我不照樣推出來了,以下公式僅供參考:乘法與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與系數的關系 X1+X2=-b/a X1*X2=c/a 註:韋達定理 判別式 b2-4ac=0 註:方程有兩個相等的實根 b2-4ac>0 註:方程有兩個不等的實根 b2-4ac<0 註:方程沒有實根,有共軛復數根 三角函數公式 兩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形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積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 某些數列前n項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註: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圓半徑 餘弦定理 b2=a2+c2-2accosB 註:角B是邊a和邊c的夾角 圓的標准方程 (x-a)2+(y-b)2=r2 註:(a,b)是圓心坐標 圓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註:D2+E2-4F>0 拋物線標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稜柱側面積 S=c*h 斜稜柱側面積 S=c'*h 正棱錐側面積 S=1/2c*h' 正稜台側面積 S=1/2(c+c')h' 圓台側面積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積 S=4pi*r2 圓柱側面積 S=c*h=2pi*h 圓錐側面積 S=1/2*c*l=pi*r*l 弧長公式 l=a*r a是圓心角的弧度數r >0 扇形面積公式 s=1/2*l*r 錐體體積公式 V=1/3*S*H 圓錐體體積公式 V=1/3*pi*r2h 斜稜柱體積 V=S'L 註:其中,S'是直截面面積, L是側棱長 柱體體積公式 V=s*h 圓柱體 V=pi*r2h
5. 高中的全部理科公式
sin(-a)=-sin(a)
cos(-a)=cos(a)
sin(π2-a)=cos(a)
cos(π2-a)=sin(a)
sin(π2+a)=cos(a)
cos(π2+a)=-sin(a)
sin(π-a)=sin(a)
cos(π-a)=-cos(a)
sin(π+a)=-sin(a)
cos(π+a)=-cos(a)
2.兩角和與差的三角函數
sin(a+b)=sin(a)cos(b)+cos(α)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sin(a-b)=sin(a)cos(b)-cos(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3.和差化積公式
sin(a)+sin(b)=2sin(a+b2)cos(a-b2)
sin(a)−sin(b)=2cos(a+b2)sin(a-b2)
cos(a)+cos(b)=2cos(a+b2)cos(a-b2)
cos(a)-cos(b)=-2sin(a+b2)sin(a-b2)
4.二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b)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5.半形公式
sin2(a2)=1-cos(a)2
cos2(a2)=1+cos(a)2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6.萬能公式
sin(a)=2tan(a2)1+tan2(a2)
cos(a)=1-tan2(a2)1+tan2(a2)
tan(a)=2tan(a2)1-tan2(a2)
7.其它公式(推導出來的 )
a⋅sin(a)+b⋅cos(a)=a2+b2sin(a+c) 其中 tan(c)=ba
a⋅sin(a)+b⋅cos(a)=a2+b2cos(a-c) 其中 tan(c)=ab
1+sin(a)=(sin(a2)+cos(a2))2
1-sin(a)=(sin(a2)-cos(a2))2 乘法與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與系數的關系 X1+X2=-b/a X1*X2=c/a 註:韋達定理
判別式
b^2-4ac=0 註:方程有兩個相等的實根
b^2-4ac>0 註:方程有兩個不等的實根
b^2-4ac<0 註:方程沒有實根,有共軛復數根
三角函數公式
兩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A)^2]
cos2a=(cosa)^2-(sina)^2=2(cosa)^2 -1=1-2(sina)^2
半形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和差化積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某些數列前n項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5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註: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圓半徑
餘弦定理 b^2=a^2+c^2-2accosB 註:角B是邊a和邊c的夾角
圓的標准方程 (x-a)^2+(y-b)^2=^r2 註:(a,b)是圓心坐標
圓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註:D^2+E^2-4F>0
拋物線標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稜柱側面積 S=c*h 斜稜柱側面積 S=c'*h
正棱錐側面積 S=1/2c*h' 正稜台側面積 S=1/2(c+c')h'
圓台側面積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積 S=4pi*r2
圓柱側面積 S=c*h=2pi*h 圓錐側面積 S=1/2*c*l=pi*r*l
弧長公式 l=a*r a是圓心角的弧度數r >0 扇形面積公式 s=1/2*l*r
錐體體積公式 V=1/3*S*H 圓錐體體積公式 V=1/3*pi*r2h
斜稜柱體積 V=S'L 註:其中,S'是直截面面積, L是側棱長
柱體體積公式 V=s*h 圓柱體 V=pi*r2h
定理:
1 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
2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補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餘角相等
5 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和已知直線垂直
6 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各點連接的所有線段中,垂線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
8 如果兩條直線都和第三條直線平行,這兩條直線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10 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11 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12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14 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15 定理 三角形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16 推論 三角形兩邊的差小於第三邊
17 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於180°
18 推論1 直角三角形的兩個銳角互余
19 推論2 三角形的一個外角等於和它不相鄰的兩個內角的和
20 推論3 三角形的一個外角大於任何一個和它不相鄰的內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對應角相等
22邊角邊公理(SAS) 有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作者:塵世的Angel 2008-11-22 22:48 回復此發言
--------------------------------------------------------------------------------
2 高中數學公式
23 角邊角公理( ASA)有兩角和它們的夾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24 推論(AAS) 有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25 邊邊邊公理(SSS) 有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26 斜邊、直角邊公理(HL) 有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對應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線上的點到這個角的兩邊的距離相等
28 定理2 到一個角的兩邊的距離相同的點,在這個角的平分線上
29 角的平分線是到角的兩邊距離相等的所有點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 (即等邊對等角)
31 推論1 等腰三角形頂角的平分線平分底邊並且垂直於底邊
32 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和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論3 等邊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並且每一個角都等於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個三角形有兩個角相等,那麼這兩個角所對的邊也相等(等角對等邊)
35 推論1 三個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36 推論 2 有一個角等於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個銳角等於30°那麼它所對的直角邊等於斜邊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於斜邊上的一半
39 定理 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和這條線段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條線段兩個端點距離相等的點,在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
41 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可看作和線段兩端點距離相等的所有點的集合
42 定理1 關於某條直線對稱的兩個圖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兩個圖形關於某直線對稱,那麼對稱軸是對應點連線的垂直平分線
44定理3 兩個圖形關於某直線對稱,如果它們的對應線段或延長線相交,那麼交點在對稱軸上
45逆定理 如果兩個圖形的對應點連線被同一條直線垂直平分,那麼這兩個圖形關於這條直線對稱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a、b的平方和、等於斜邊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邊長a、b、c有關系a^2+b^2=c^2 ,那麼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邊形的內角和等於360°
49四邊形的外角和等於360°
50多邊形內角和定理 n邊形的內角的和等於(n-2)×180°
51推論 任意多邊的外角和等於360°
52平行四邊形性質定理1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
53平行四邊形性質定理2 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54推論 夾在兩條平行線間的平行線段相等
55平行四邊形性質定理3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56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1 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57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2 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58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3 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59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4 一組對邊平行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60矩形性質定理1 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質定理2 矩形的對角線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質定理1 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65菱形性質定理2 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並且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66菱形面積=對角線乘積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邊都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質定理1 正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質定理2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並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71定理1 關於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關於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對稱點連線都經過對稱中心,並且被對稱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兩個圖形的對應點連線都經過某一點,並且被這一 點平分,那麼這兩個圖形關於這一點對稱
74等腰梯形性質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6. 高中數學知識(理科)大全
數學,充滿了美,公式太多,慢慢消化吧。
7. 高中理科數學的幾個重要公式
^sin(x+y)=sinxcosy+cosxsiny
(x^n)'=nx^(n-1)
(e^x)'=e^x
(u*v)'=u'v+uv'
e^(ix)=cosx+isinx
f(x)=f(0)+f'(0)x+f''(0)*x^2/2!+f'''(0)*x^3/3!+......
重要公式其實就這么多了
8. 求高中理科數學的所有公式
|乘法與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專 |a+b|≤|屬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與系數的關系 X1+X2=-b/a X1*X2=c/a 註:韋達定理
判別式
b^2-4ac=0 註:方程有兩個相等的實根
b^2-4ac>0 註:方程有兩個不等的實根
9. 高中數學公式大集合~
找到了
但是公式顯示不出來
我有doc文件 怎麼給你傳過去呢?
第一章 集合與簡易邏輯 1、含n個元素的集合的所有子集有 個
第二章 函數 1、求 的反函數:解出 , 互換,寫出 的定義域;
2、對數:①:負數和零沒有對數,②、1的對數等於0: ,③、底的對數等於1: ,
④、積的對數: , 商的對數: ,
冪的對數: ; ,
第三章 數列
1、數列的前n項和: ; 數列前n項和與通項的關系:
2、等差數列 :(1)、定義:等差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等於同一個常數;
(2)、通項公式: (其中首項是 ,公差是 ;)
(3)、前n項和:1. (整理後是關於n的沒有常數項的二次函數)
(4)、等差中項: 是 與 的等差中項: 或 ,三個數成等差常設:a-d,a,a+d
3、等比數列:(1)、定義:等比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比等於同一個常數,( )。
(2)、通項公式: (其中:首項是 ,公比是 )
(3)、前n項和:
(4)、等比中項: 是 與 的等比中項: ,即 (或 ,等比中項有兩個)
第四章 三角函數
1、弧度制:(1)、 弧度,1弧度 ;弧長公式: ( 是角的弧度數)
2、三角函數 (1)、定義:
3、 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
的角度
的弧度
—
—
4、同角三角函數基本關系式:
5、誘導公式:(奇變偶不變,符號看象限) 正弦上為正;餘弦右為正;正切一三為正
公式二: 公式三: 公式四: 公式五:
6、兩角和與差的正弦、餘弦、正切
: :
: :
: :
7、輔助角公式:
8、二倍角公式:(1)、 :
:
:
(2)、降次公式:(多用於研究性質)
9、三角函數:
函數 定義域 值域 周期性 奇偶性 遞增區間 遞減區間
[-1,1]
奇函數
[-1,1]
偶函數
函數 定義域 值域 振幅 周期 頻率 相位 初相 圖象
[-A,A] A
五點法
10、解三角形:(1)、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2)、正弦定理:
(3)、餘弦定理:
求角:
第五章、平面向量 1、坐標運算:設 ,則
數與向量的積:λ ,數量積:
(2)、設A、B兩點的坐標分別為(x1,y1),(x2,y2),則 .(終點減起點)
;向量 的模| |: ;
(3)、平面向量的數量積: , 注意: , ,
(4)、向量 的夾角 ,則 ,
2、重要結論:(1)、兩個向量平行: ,
(2)、兩個非零向量垂直 ,
(3)、P分有向線段 的:設P(x,y) ,P1(x1,y1) ,P2(x2,y2) ,且 ,
則定比分點坐標公式 , 中點坐標公式
第六章:不等式
1、 均值不等式:(1)、 ( )
(2)、a>0,b>0; 或 一正、二定、三相等
2、解指數、對數不等式的方法:同底法,同時對數的真數大於0;
第七章:直線和圓的方程
1、斜 率: , ;直線上兩點 ,則斜率為
2、直線方程:(1)、點斜式: ;(2)、斜截式: ;
(3)、一般式: (A、B不同時為0) 斜率 , 軸截距為
3、兩直線的位置關系(1)、平行: 時 , ;
垂直: ;
(2)、到角范圍: 到角公式 : 都存在,
夾角范圍: 夾角公式: 都存在,
(3)、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直線方程必須化為一般式)
6、圓的方程:(1)、圓的標准方程 ,圓心為 ,半徑為
(2)圓的一般方程 (配方: )
時,表示一個以 為圓心,半徑為 的圓;
第八章:圓錐曲線 1、橢圓標准方程: ,
半焦距: , 離心率的范圍: ,准線方程: ,參數方程:
2、雙曲線標准方程: ,半焦距: ,離心率的范圍:
准線方程: ,漸近線方程用 求得: ,等軸雙曲線離心率
3、拋物線: 是焦點到准線的距離 ,離心率:
:准線方程 焦點坐標 ; :准線方程 焦點坐標
:准線方程 焦點坐標 ; :准線方程 焦點坐標
第九章 直線 平面 簡單的幾何體
1、長方體的對角線長 ;正方體的對角線長
2、兩點的球面距離求法:球心角的弧度數乘以球半徑,即 ;
3、球的體積公式: ,球的表面積公式:
4、柱體 ,錐體 ,錐體截面積比:
第十章 排列 組合 二項式定理
1、排列:(1)、排列數公式: = = .( , ∈N*,且 ).0!=1
(3)、全排列:n個不同元素全部取出的一個排列; ;
2、組合:
(1)、組合數公式: = = = ( , ∈N*,且 ); ;
(3)組合數的兩個性質: = ; + = ;
3、二項式定理 :(1)、定理: ;
(2)、二項展開式的通項公式(第r +1項):
各二項式系數和:Cn0+Cn1+Cn2+ Cn3+ Cn4+…+Cnr+…+Cnn=2n (表示含n個元素的集合的所有子集的個數)。
奇數項二項式系數的和=偶數項二項式系數的和:Cn0+Cn2+Cn4+ Cn6+…=Cn1+Cn3+Cn5+ Cn7+…=2n -1
第十一章:概率:
1、概率(范圍):0≤P(A) ≤1(必然事件: P(A)=1,不可能事件: P(A)=0)
2、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
3、互斥事件有一個發生的概率:A,B互斥: P(A+B)=P(A)+P(B);A、B對立:P(A)+ P(B)=1
4、獨立事件同時發生的概率:獨立事件A,B同時發生的概率:P(A•B)= P(A)•P(B).
n次獨立重復試驗中某事件恰好發生k次的概率
10. 高中數學公式大全
1、集合與常用邏輯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