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游戲論文
❶ 以《游戲中的數學》為題寫一篇小論文,字數500左右
如果說,地球的引力是驚人的,那麼,趣味游戲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尤其在小學數學中,恰當的游戲好比強大的磁場,吸引著更多的喜愛數學的同學們,自覺地投入到浩瀚的知識海洋之中。
在新編小學數學第一冊里,對數學游戲特別重視,從教材的第一課開始,幾乎每課都可以看到「擺一擺」、「連一連」、「畫一畫」等游戲活動。引導學生在「玩」中求學。
由於游戲教學能夠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潛能。我在教學常常設計一些適當的游戲環節。有的老師認為,給學生做游戲,是浪費時間,瞎胡鬧,有時間還不如多做些習題呢。因此,他們常把教材中的游戲改成練習題。我認為,適當的游戲,不但不是浪費時間,而且是能最突出教學效果的。所以,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知識范疇,把不同的知識融入到不同的游戲中。有的游戲在課堂中做不了,就用下課時間來做,在學校里做不了的就在家裡做。孩子們在參與游戲的同時,不僅學到知識也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空間。
在「比較」一課的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把相同的方糖放入杯子中,哪杯水最甜?如果就憑學生有現有的知識經驗,解決這樣的問題是有一定困難的。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哪個杯子里的水多,哪杯水就最甜,有的乾脆就胡猜一通。這時,我就開始游戲,按照要求,在四個同樣的玻璃杯中裝上不同深度的水,放入相同的方糖。等糖溶解後,請同學們品嘗,然後說出
結論。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水最少的那杯水是最甜的。通過學生的參與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正確結論,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為學生今後樹立的正確世界觀奠定基礎。
在「比較」一課練習中,還有一道例題:比較青椒和土豆誰重,誰輕。當看到擺在講台上的青椒和土豆,同學們爭論得出的結果有兩個,一些同學認為青椒重,土豆輕。因為青椒比土豆個大;一些同學認為土豆重,青椒輕,因為土豆是實心的青椒是空心的。誰都說自己的結果對,誰也不肯認輸。就在同學們爭執不下的時候,我拿出一個天平,請同學把青椒和土豆放在天平上稱一稱,結果馬上出來了:青椒輕,土豆重。答案錯的同學不服氣,於是,我又拿出一個青椒和一個土豆,請同學們稱稱看,還是青椒輕,土豆重。最後,我拿出一個青椒和一個土豆,稱完結果卻是:青椒重,土豆輕。這是為什麼呢?我解釋道:光看外表是無法區別到底哪個重,哪個輕。只有把它們放在秤上稱一稱,馬上就會知道。在這里,又滲透了德育教育,對待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要注意它們的實質內容。一些深奧的人生哲理在數學游戲中滲透給學生,達到了既教書又育人的教學目的。在復習課「新年聯歡會」中,有一個根據圖中小朋友的「投沙包」游戲,解答下面幾道問題的內容。如果單是解決這幾道問題,學生就會感到淡而無味。如果在游戲中,這幾道題便會迎刃而解。在游戲過程中,同學們都爭先恐後,誰都不甘示弱。小組里的啦啦隊也為自己的隊友吶喊、加油。每個同學在投完兩個沙包後,在黑板上寫上自己的得分,連平時計算最慢的同學也能計算出自己的得分,平時的「馬大哈」這回也認真起來。在游戲中,我不時地穿插幾道問題,同學們不知不覺地解決了,而且課堂氣氛也達到了高潮。直到下課,同學們仍沉浸在「投沙包」的情景中,有的同學甚至說:「老師,別下課了,讓我們多玩一會兒吧!」由此可見,游戲的魅力是巨大的,是不可阻擋的。在這種競爭中,使學生養成了競爭意識,也培養了學生的挑戰困難的良好品德。在游戲中,學生往往為了尋求某種解題方法,辯論得面紅耳赤。為了多走「一站」,課後到處請教,看書,查資料,有時連家長也不得不前去「助興」,可以說是「全家總動員。」
曾經有個平時不愛說話的女生對我說:「老師我特別喜歡上數學課。」孩子這樣一句簡單的話語讓我感動不已。這些七八歲的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數學游戲使孩子們有時忘了下課,有時忘了回家,有的舍棄了動畫片看起了數學書,有的讓家長買來數學習題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情感,游戲還加強了學生的組織和紀律觀念,於無形中培養了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榮譽感。
通過實踐,足以證明,恰當的游戲,不但能夠優化課堂數學過程,提高成效,而且還能使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求知,有助於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幫助他們在這改革時代增強競爭意識,樹立遠大理想,建立學習信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今後能更好地學習數學打下扎實的基礎,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做好學習的「主人」。
❷ 跪求游戲中的數學500字小論文
游戲中的數學——算24點的技巧
「巧算24點」是一種數學游戲,游戲方式簡單易學,能健腦益智,是一項極為有益的活動.
「巧算24點」的游戲內容如下:一副牌中抽去大小王剩下52張,(如果初練也可只用1~10這40張牌)任意抽取4張牌(稱牌組),用加、減、乘、除(可加括弧)把牌面上的數算成24.每張牌必須用一次且只能用一次,如抽出的牌是3、8、8、9,那麼算式為(9—8)×8×3或3×8+(9—8)或(9—8÷8)×3等.
「算24點」作為一種撲克牌智力游戲,還應注意計算中的技巧問題.計算時,我們不可能把牌面上的4個數的不同組合形式——去試,更不能瞎碰亂湊.這里向大家介紹幾種常用的、便於學習掌握的方法:
1.利用3×8=24、4×6=24求解.
把牌面上的四個數想辦法湊成3和8、4和6,再相乘求解.如3、3、6、10可組成(10—6÷3)×3=24等.又如2、3、3、7可組成(7+3—2)×3=24等.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利用率最大、命中率最高的一種方法.
2.利用0、11的運算特性求解.
如3、4、4、8可組成3×8+4—4=24等.又如4、5、J、K可組成11×(5—4)+13=24等.
3.在有解的牌組中,用得最為廣泛的是以下六種解法:(我們用a、b、c、d表示牌面上的四個數)
①(a—b)×(c+d)
如(10—4)×(2+2)=24等.
②(a+b)÷c×d
如(10+2)÷2×4=24等.
③(a-b÷c)×d
如(3—2÷2)×12=24等.
④(a+b-c)×d
如(9+5—2)×2=24等.
⑤a×b+c—d
如11×3+l—10=24等.
⑥(a-b)×c+d
如(4—l)×6+6=24等.
游戲時,同學們不妨按照上述方法試一試.
需要說明的是:經計算機准確計算,一副牌(52張)中,任意抽取4張可有1820種不同組合,其中有458個牌組算不出24點,如A、A、A、5.
不難看出,「巧算24點」能極大限度地調動眼、腦、手、口、耳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對於培養我們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應能力很有幫助.
❸ 怎麼樣寫以游戲中的數學為題的小論文
這就要求你對游戲的編程有所了解。編程全用的是數學問題,所以,數學無處不在。好好想一下怎麼寫吧。祝你成功!
❹ 數學小論文《玩「24」點游戲的技巧》
算24點的技巧
「巧算24點」是一種數學游戲,游戲方式簡單易學,能健腦益智,是一項極為有益的活動.
「巧算24點」的游戲內容如下:一副牌中抽去大小王剩下52張,(如果初練也可只用1~10這40張牌)任意抽取4張牌(稱牌組),用加、減、乘、除(可加括弧)把牌面上的數算成24.每張牌必須用一次且只能用一次,如抽出的牌是3、8、8、9,那麼算式為(9—8)×8×3或3×8+(9—8)或(9—8÷8)×3等.
「算24點」作為一種撲克牌智力游戲,還應注意計算中的技巧問題.計算時,我們不可能把牌面上的4個數的不同組合形式——去試,更不能瞎碰亂湊.這里向大家介紹幾種常用的、便於學習掌握的方法:
1.利用3×8=24、4×6=24求解.
把牌面上的四個數想辦法湊成3和8、4和6,再相乘求解.如3、3、6、10可組成(10—6÷3)×3=24等.又如2、3、3、7可組成(7+3—2)×3=24等.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利用率最大、命中率最高的一種方法.
2.利用0、11的運算特性求解.
如3、4、4、8可組成3×8+4—4=24等.又如4、5、J、K可組成11×(5—4)+13=24等.
3.在有解的牌組中,用得最為廣泛的是以下六種解法:(我們用a、b、c、d表示牌面上的四個數)
①(a—b)×(c+d)
如(10—4)×(2+2)=24等.
②(a+b)÷c×d
如(10+2)÷2×4=24等.
③(a-b÷c)×d
如(3—2÷2)×12=24等.
④(a+b-c)×d
如(9+5—2)×2=24等.
⑤a×b+c—d
如11×3+l—10=24等.
⑥(a-b)×c+d
如(4—l)×6+6=24等.
游戲時,同學們不妨按照上述方法試一試.
需要說明的是:經計算機准確計算,一副牌(52張)中,任意抽取4張可有1820種不同組合,其中有458個牌組算不出24點,如A、A、A、5.
不難看出,「巧算24點」能極大限度地調動眼、腦、手、口、耳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對於培養我們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應能力很有幫助.
❺ 請以游戲中的數學為題寫一篇小論文(500字左右)
如果說,地球的引力是驚人的,那麼,趣味游戲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尤其在小學數學中,恰當的游戲好比強大的磁場,吸引著更多的喜愛數學的同學們,自覺地投入到浩瀚的知識海洋之中。 在新編小學數學第一冊里,對數學游戲特別重視,從教材的第一課開始,幾乎每課都可以看到「擺一擺」、「連一連」、「畫一畫」等游戲活動。引導學生在「玩」中求學。 由於游戲教學能夠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潛能。我在教學常常設計一些適當的游戲環節。有的老師認為,給學生做游戲,是浪費時間,瞎胡鬧,有時間還不如多做些習題呢。因此,他們常把教材中的游戲改成練習題。我認為,適當的游戲,不但不是浪費時間,而且是能最突出教學效果的。所以,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知識范疇,把不同的知識融入到不同的游戲中。有的游戲在課堂中做不了,就用下課時間來做,在學校里做不了的就在家裡做。孩子們在參與游戲的同時,不僅學到知識也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空間。 在「比較」一課的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把相同的方糖放入杯子中,哪杯水最甜?如果就憑學生有現有的知識經驗,解決這樣的問題是有一定困難的。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哪個杯子里的水多,哪杯水就最甜,有的乾脆就胡猜一通。這時,我就開始游戲,按照要求,在四個同樣的玻璃杯中裝上不同深度的水,放入相同的方糖。等糖溶解後,請同學們品嘗,然後說出 結論。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水最少的那杯水是最甜的。通過學生的參與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正確結論,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為學生今後樹立的正確世界觀奠定基礎。 在「比較」一課練習中,還有一道例題:比較青椒和土豆誰重,誰輕。當看到擺在講台上的青椒和土豆,同學們爭論得出的結果有兩個,一些同學認為青椒重,土豆輕。因為青椒比土豆個大;一些同學認為土豆重,青椒輕,因為土豆是實心的青椒是空心的。誰都說自己的結果對,誰也不肯認輸。就在同學們爭執不下的時候,我拿出一個天平,請同學把青椒和土豆放在天平上稱一稱,結果馬上出來了:青椒輕,土豆重。答案錯的同學不服氣,於是,我又拿出一個青椒和一個土豆,請同學們稱稱看,還是青椒輕,土豆重。最後,我拿出一個青椒和一個土豆,稱完結果卻是:青椒重,土豆輕。這是為什麼呢?我解釋道:光看外表是無法區別到底哪個重,哪個輕。只有把它們放在秤上稱一稱,馬上就會知道。在這里,又滲透了德育教育,對待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要注意它們的實質內容。一些深奧的人生哲理在數學游戲中滲透給學生,達到了既教書又育人的教學目的。在復習課「新年聯歡會」中,有一個根據圖中小朋友的「投沙包」游戲,解答下面幾道問題的內容。如果單是解決這幾道問題,學生就會感到淡而無味。如果在游戲中,這幾道題便會迎刃而解。在游戲過程中,同學們都爭先恐後,誰都不甘示弱。小組里的啦啦隊也為自己的隊友吶喊、加油。每個同學在投完兩個沙包後,在黑板上寫上自己的得分,連平時計算最慢的同學也能計算出自己的得分,平時的「馬大哈」這回也認真起來。在游戲中,我不時地穿插幾道問題,同學們不知不覺地解決了,而且課堂氣氛也達到了高潮。直到下課,同學們仍沉浸在「投沙包」的情景中,有的同學甚至說:「老師,別下課了,讓我們多玩一會兒吧!」由此可見,游戲的魅力是巨大的,是不可阻擋的。在這種競爭中,使學生養成了競爭意識,也培養了學生的挑戰困難的良好品德。在游戲中,學生往往為了尋求某種解題方法,辯論得面紅耳赤。為了多走「一站」,課後到處請教,看書,查資料,有時連家長也不得不前去「助興」,可以說是「全家總動員。」 曾經有個平時不愛說話的女生對我說:「老師我特別喜歡上數學課。」孩子這樣一句簡單的話語讓我感動不已。這些七八歲的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數學游戲使孩子們有時忘了下課,有時忘了回家,有的舍棄了動畫片看起了數學書,有的讓家長買來數學習題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情感,游戲還加強了學生的組織和紀律觀念,於無形中培養了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榮譽感。 通過實踐,足以證明,恰當的游戲,不但能夠優化課堂數學過程,提高成效,而且還能使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求知,有助於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幫助他們在這改革時代增強競爭意識,樹立遠大理想,建立學習信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今後能更好地學習數學打下扎實的基礎,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做好學習的「主人」。
❻ 請以游戲中的數學為題寫一篇500字的小論文,謝謝!!
三四歲的孩子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對數字的理解能力,如果你再給他一點推動,結果當然會更好。我們並不盼望所有的孩子都成為數學天才,只不過讓他們多一個愛好而已。
你喜歡給孩子講故事,教他背唐詩,放音樂給他聽嗎?這當然很好,它們可以豐富孩子的生活。可是你想過交給他一些數學知識嗎?和孩子一起做有關數學的游戲,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起對數學的信心,同時也鍛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與讓孩子學習其他的技能一樣,學數學的第一要則是「快樂」。不要讓孩子覺得厭煩,不要強迫他,否則,你只能得到完全相反的結果。
這里就有10個辦法,幫助你的孩子高高興興的和數學交朋友。
1. 說歌謠
兒歌是讓孩子接近數字的最容易和自然的方法。搜羅一些帶有數字的,往返重復的兒歌,和你的孩子一起唱。你需要善於抓住各種機會帶孩子做這樣的游戲:開車在路上的時候,爬長長的樓梯的時候,洗澡的時候,你忙著做家務而孩子在一邊覺得無聊的時候,晚上躺在床上的時候……至於唱什麼就不用我教了吧,像「你拍一,我拍一」,還有「1、2、3、4、5,上山打老虎」這類的歌謠你一定不陌生。
還有,如果孩子已經學了一點點基本的英文,那麼也可以乘機教他唱「One little, two little,three little Indians」
歌謠還有一個好處——可以教會孩子們倒數。這可是一項不容忽視的技能,能夠潛移默化地給孩子減法的概念。你完全可以把歌謠里的「1、2、3、4、5」倒過來念,還可以自己再編點兒新詞。
2. 節奏的意義
那些經典的歌謠之所以代代流傳,是因為它們朗朗上口。節奏、韻律和重復是記憶的好幫手,尤其是能給孩子們創造非常良好的記憶背景。所以在給孩子選擇歌謠的時候,節奏是最先要考慮的。當然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自己編一些可愛的歌謠。
3. 1和2有什麼不同?
小孩子通常會比較快就跟著你的提示隨口數出一串的:1、2、3、4……,但他們往往並不明白這些數字的意義,也就是說,他們自己意識不到「5」確實是代表著有5個東西。
要想幫助你的孩子了解數字與具體存在的事物間的聯系,在教孩子數數的時候你應該讓他看到確實存在的東西。當你整理家中要丟棄的啤酒罐的時候,當你從洗衣機里往外取衣服的時候,和孩子一起在沙灘找貝殼的時候……你都可以抓住機會和孩子一起數數。你還可以帶他數車站排隊等車的人,停車場里的車,你放在桌上的筷子和碗等等。
4. 身體數學
三四歲的孩子開始對自己的身體發生興趣,你也就因此有了一種可以隨時利用的「數學教具」。教孩子數自己的眼睛,告訴他一隻眼睛加一隻眼睛等於兩隻眼睛。那麼你有幾只耳朵呢?幾只手,幾只小腳呢?
手指是最方便的,可以清楚地演示加減法。比如說2+2:每隻手豎起兩個手指,然後把它們加起來。你的兩只手加上孩子的兩只手等於四隻手。那麼五個手指加五個手指呢?(注意:不要太頻繁地變化你的「教具」以免讓孩子覺得困惑。)如果孩子喜歡這種游戲,那麼就繼續下去,如果他不感興趣,也千萬不要強迫他。你的目的只不過是給孩子一些數字的概念罷了。
5. 數字在哪裡?
鼓勵你的孩子發現生活中的數字——信封上的地址,駕照上的數字,你在銀行取的等候的號碼,讓孩子嘗試在日歷上劃出自己的生日。這樣做不僅能強化孩子對數字的概念,同時也在告訴他們,數字是日常生活中一個普通的部分。
6. 積木的力量
數學的概念並不僅僅只包括數字,它還意味著形狀、面積、體積和比較。在這方面,最簡單的木頭積木有最神奇的效果。你可以這樣向孩子提問:哪一塊積木只有這塊的一半大?這種形狀的積木有多少快啊?要組成這樣大的面積需要多少塊積木呢?
7. 分分類
數學還要求具有分類和歸類的能力。想要讓孩子得到這方面的鍛煉,你可以鼓勵他為自己熟悉的物品分類:把蠟筆按顏色分,硬幣按大小分,衣服按種類和顏色分……
8. 測量高手
教給孩子如何使用直尺,然後就讓他成為你們家的測量師。飯桌有幾個尺子高?床腳呢?窗檯呢?布娃娃呢?陪孩子聊天的時候可以和他一起對不同長度的東西做比較。比如一根面條和一把直尺哪個長?家裡誰的鞋最大?
你或許也有習慣讓孩子背靠著牆給他量身高。那麼你也可以把他的身高在牆上做個標記,然後讓孩子自己用直尺量一量。「你有幾把尺子高啊?」這會是小孩子最樂意回答的問題。如果孩子對尺子上的刻度感興趣,你還可以教給他我們如何用「厘米」和「毫米」來做更加精確的測量。
9. 廚房裡的數學課
在廚房裡忙碌的時候,你也可以與孩子進行輕松的「數學談話」。哪只碗大?哪只碗小?哪個鍋裝的饅頭最多?做一盤菜用了幾個雞蛋?在這樣的談話中你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要要求孩子必須做出正確的回答,只要他有些與數學有關的概念就可以了。
10. 經典教材
就像前面已經提過的,諸如積木這樣的「老玩具」就足可以給孩子上一堂生動的數學課。要想鍛煉孩子在數學方面的思維能力,專家們會為你推薦這樣一個簡單的游戲:在1到20之間想好一個數字讓你的孩子來猜,給他10次機會,並且你可以提供「大了」,「小了」這樣的提示。
說給父母聽
記住,你的孩子越放鬆,他就越容易掌握那些與數學有關的概念。這里有一些建議可以幫助你的孩子在加強技能的同時也對自己更加自信。
* 警惕你自己的態度:
即使你上學的時候數學總是不及格,或者是到現在也常常對著辦公室里的電腦不知所措,但這也不影響你幫助自己的孩子在數學上取得進步。千萬不要把你自己的焦慮和恐懼傳遞給孩子。開開心心地陪他玩數字游戲,或許你也能從中找到樂趣。
* 為孩子選擇拼圖、積木和搭建玩具
這些玩具都是鍛煉孩子空間感覺的最佳選擇,而且還能夠清楚地向孩子展示一件物品的運作方式。
* 足夠的時間,足夠的陪伴和足夠的練習
記住這一切都要是在孩子感興趣的情況下進行的,千萬不要讓孩子感到厭煩或者被強迫。教給孩子帶數字的歌謠,讓他給家裡的杯子按大小排順序,讓他計算全家人一次吃了幾個蘋果……生活其實就是個可愛的大課堂。
* 女孩也能學好
似乎人們總習慣於認為女孩不如男孩數學學得好,其實未必。雖然男孩和女孩在思維方式上確實存在著差異,但並不說明女孩就一定學不好數學。所以不管你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請給他們同樣的接觸數學的機會。
❼ 數學小論文 500字左右
那是星期六的一天下午,我嚷著要吃西瓜,媽媽爽快地答應了.於是我和奶奶就去買西瓜.
走進菜市場,我一眼就瞅住了一個西瓜堆兒.這里的西瓜是紅瓤的,又大又圓,看著就讓人垂涎三尺.奶奶說:「給我挑個熟的!」那個小販在西瓜上敲了敲,說:「包熟!」於是放在電子秤上說:「一斤十塊半,3.6斤,17元8角.」奶奶說:「什麼?17元8角,這么貴?不買了不買了!」小販急了,說:「別,別,別,你去其它地方買就不貴嗎?我這兒可是全市最便宜的了,我這兒一斤十塊半,人家一斤半十五塊五了!」奶奶數學本來就不好,被小販這么一說便糊塗了,我當時也在想:一斤十塊半,也就是1斤10.5元,單價是:10.5÷1=10.5元,而一斤半十五塊五,也就是1.5斤15.5元,它的單價是:15.5÷1.5,我沒細算,想想可能應該比10.5多,但是卻犯了個致命的錯誤.
算錯就會犯錯,我向奶奶使了個眼色,示意讓她買,於是奶奶說:「價格能少一點嗎?」「不能、不能,本能就比人家便宜,再少,我就虧大了,乾脆別賣了.」看著小販的「真誠」的態度,奶奶於是付了錢,拎著裝好西瓜的袋子就走了.
回到家,我把這件事告訴給媽媽.媽媽聽了之後又問了一遍價錢.我說:「小販說他這兒一斤十塊半,別人那一斤半十五塊五.」媽媽哭笑不得,問:「你怎麼知道別人那兒貴呢?你再好好的算算」.「因為這兒是10.5÷1=10.5,而別人那兒是15.5÷1.5,反正他這兒便宜」我理直氣壯.媽媽說:「你呀,太馬虎了,15.5÷1.5=10.333……,誰便宜呀!」
通過這件事,我知道了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運用十分廣泛,學好數學十分重要,另外還要記住:「不要利用數學騙人,也不能不懂數學而被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