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語文素養的培養

語文素養的培養

發布時間: 2021-07-29 08:31:24

如何培養語感,提高語文素養

在新課程環境下,本文從設境激情、潛心涵讀、深入品析、語言積累等幾方面探索與總結了對學生進行語感的培養、淬煉的方法,從根本上解決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語感 語文素養
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敏銳的感受力,是一種語言修養,是一個人語文素質的核心。
葉聖陶先生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呂叔湘先生也認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新課標更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可見語感的培養,在語文教學的整體改革中顯得尤為重要。本著「課改」理念精神,結合語文學科特點,聯系當前課堂實際,我認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可以從訓練學生的語感入手。
一、引情入境,培養語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小學生的情感是伴隨著清晰的表象和見解不斷深化的。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根據課文材料,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來創設情境,製造意境,使學生置身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教師或是通過自己語言的渲染和描繪,喚起學生的聯想和想像;或是藉助掛圖、實物等教具,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勾起學生的回憶和遐思;或是運用多媒體的教學課件,展現現實生活的某些場景,激起學生身臨其境般的真切感、親切感……幫助學生領悟文字所表達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如教學《美麗的武夷山》一文時,學生對武夷山不太了解,沒有什麼直接的感受,因而比較難以感受武夷山的美麗。為此,我利用多媒體播放武夷山的風景片,在優美動人的音樂中,結合動情介紹,給學生以美的體驗,使學生披文入境,領會武夷山的美麗,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這種有意識地創設情境,製造氣氛,以境激情的做法,激起了學生的強烈求知慾,培養了學生敏銳的語感能力。
二、以讀促悟,強化語感
漢語的意蘊深刻儲蓄,有時真可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給出了學生感知語言的金鑰匙——讀。因此,教師要本著新課程標准強調指出的「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升華」這一精神,給學生留足留夠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各種方式的有效的讀,使學生沉浸其中,細細品味,讀出意、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力求進入到「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美妙境界,從而完成「外化—內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變化過程,扎實有效地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如:《瀑布》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詩文,文中盛情贊美了瀑布的美麗壯觀,蘊含了豐富的感情底蘊。教師如果只是生硬地講解該篇語言如何如何優美,修辭如何如何生動、瀑布如何如何壯觀,作者如何如何熱愛瀑布,都遠不如放手讓學生反復誦讀。從一開始驚奇地思量「瀑布聲音這么大」到「忽然一轉」的驚喜再到打從內心發出感嘆「啊……這般景象沒法比喻……」、「好偉大呀」乃至「如煙、如霧、如塵」的美妙的仙境。抑揚的語調,變化的速度,語音的輕重,使學生融入情感,深刻體會到瀑布的美麗壯觀,對瀑布的熱愛也自然而然地流入了學生心田。
三、品析揣摩,淬煉語感
敏銳的語感可以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甚至達到「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遺教」的最高境界。但語感是一種比較復雜的心理現象,屬於心理學所定義的直覺思維。因此,它需要我們反復淬煉。如何淬煉呢?筆者以為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學會捕捉語感點。語感點是一篇文章的精華,是文中最能表情達意的詞、句、段,它們是需要反復吟詠、再三品味,具有積累和借鑒價值的佳詞、佳句、佳段,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在這里得到充分體現。緊抓住語感點,指導學生反復推敲、揣摩詞語、句子,可以使學生學會如何具體地品味語言。
1.咀嚼品味關鍵詞語
訓練學生的語感,要把語言的品析與情感體味聯系起來,使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因此,我們對於課文中的關鍵詞語應細細咀嚼,慢慢品味,以讓學生明辨字詞中所蘊含的意義和情感,以求「語語悟其神」。如《我必須去》一文教學中,通過李丹對爸爸說的「是啊,我必須去」中的一詞「必須」的咀嚼理解,學生深刻認識到了「講信用」的必要。
2.啟迪想像文章情境
想像、聯想是直覺思維的翅膀。教師要積極啟發學生進行豐富的聯想與奇特的想像,讓學生在能動自主的學習探究中創造性地獲得語感。如:教學《一片樹葉》一文時,我引導學生想像一下,被摘得一片葉子也不剩的小椿樹會對小黃牛說什麼呢?這一角色的換位,引發了學生的想像,他們都陷入了深思。醞釀之後,他們沉重地說:「救救我吧,它們都不愛護我。」「我好可憐啊,它們把我的樹葉都摘光了。」甚至還有的認為小椿樹會說:「我沒有了衣服,我快死了。」「我是你們的朋友,請你們不要傷害我。」……這激發了學生對「小椿樹」的同情,對「小動物摘樹葉」的譴責,喚起了學生「愛護樹木」的意識。
如上所述,在抓語感點訓練的時候,其訓練方法很多很多,教師要採用較為合理有效的方法,使學生揣摩出語言里含著的意思,體會出蘊含的感情。
四、積累語言,提升語感
古人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亦認為:「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語言學習更需要積累。」可見,廣泛閱讀,熟讀成誦,是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1.熟讀成誦
教師引導學生把課文中或閱讀到的精彩片斷背下來,通過背誦,學生積累大量的佳詞妙句,精美篇章,不斷充實語言庫存,並從背誦中進一步領悟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精妙,悟出表達方法的精巧,這將更有效提高學生語感水平,使學生受益終身。
2.廣泛閱讀
廣泛閱讀是積累語言經驗、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課標強調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實踐也表明:大凡愛看書的學生語感強,表現為想像力豐富,語言表達能力強,對語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確。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補充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以彌補現行教材的閱讀量的不足。如學習《不懂就問》後,引導學生讀有關孫中山的故事;學習了《南轅北轍》,就介紹學生讀《中外寓言選》等。
3.摘抄好詞佳句
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記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等。
總之,語感像一股流水,教師通過對學生的訓練,可以增大它的流量,增強其沖激力,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扎實推進「新一輪課改」進程,為學生鋪就通往更高語言文字境界的橋梁,使學生終身受用不盡。

Ⅱ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
眾所周知,語文的「聽說讀寫」四大能力中,「聽」位居之首,可見聽的重要性。放眼社會生活,傾聽能力的運用非常廣泛,大到聽報告、聽廣播、聽音樂,小到日常交流對話,時時處處都需要傾聽。傾聽的能力不是天生得來的,需要後天的培養和訓練。良好的傾聽習慣是發展學生傾聽能力的前提和必備條件,它不僅是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是學生綜合素養的體現,它體現了學生對說話人的尊重,學生接受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和想像的能力,學生接受和掌握知識技能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非常重要。
(二)讓學生大膽的說起來
口語交際對我們來說非常熟悉,在生活生產中、工作中無時不存在著。大到論文答辯、演講„„小到與人溝通、待人接物、見面問好等。要培養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對說的興趣,有些學生性格內向,言語少,老師要多採取措施,激發他們的表達欲,學生只有對口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熱愛口語,才能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作為教師要起模範帶頭作用,小學生的向師心很強,任何事都喜歡向老師學習。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從每一節語文課開始,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備課、深鑽教材。我們教師一段生動優美的導語,幾句精闢的總結„„都給學生起著模範表率作用,學生也會在平時交際中努力地要求自己盡量把話說流暢、連貫。經常這樣的練習也會使學生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其次,還要給學生創設情境,例如配樂詩朗誦,想像文中的情景,在此情此境中培養學生口語表達的慾望,要他心中有話可說。最後,老師要經常鼓勵學生、表揚學生,讓他們知道自己很不錯、很棒,使自己充滿信心,這樣,便會更好地激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願意與人交流。
(三)夯實閱讀指導
作為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課外閱讀也當然是一種綜合性的活動,他所關注的不是一個單純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體語言素質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發孩子一生的嚮往。因此課外閱讀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和指導課外閱讀呢?1、自覺運用課內掌握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將語文課內習得的讀書方法和經驗遷移運用於課外閱讀,使方法經學生的熟練操作躍升為閱讀技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如:用含義不同的符號圖畫重要內容;在書頁的天地頭作批註;做內容摘要,整理閱讀提綱,將書讀薄;展開想像、推理,進行分析、評價,寫心得體會,將書讀厚實。2、抱著研究的目的讀。美國的教育十分重視研究性閱讀,學生總是帶著一定的研究專題,主動地搜尋和閱讀相關的課外讀物,並寫出研究論文。這種做學問式的閱讀不是以囤積知識為目的,而是圍繞某個問題去閱讀相關材料,因而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縱深。這個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在指導課外閱讀時,我定期向學生拋出一些有研究價值且學生力所能及的研究課題,介紹一些閱讀材料,指引查尋資料的途徑,教給做學問的方法,讓學生在研究性閱讀中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科研意識,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以得到長久的保持。3、變眼讀為心讀所謂眼讀,就是一般性地看書,只用眼睛掃瞄即可;而心讀,指的是入乎其內,心無旁騖,用慧眼去捕捉,用心靈去感受,用生命去體驗,仔細咀嚼品味作品的思想內涵,科學人文魅力和出色的文筆。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好文章、好詩詞,就要讓他們用心去理解,去領悟,從眼讀升格為心讀。4、文質兼美的文章熟讀。記憶是語言內化和運用的前提,是智力發展的生長點。讀書需要記憶,尤其是那些充滿智慧和人文思想光華的精美語言,應該爛熟於心。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第二次閱讀與第一次閱讀相比,由於閱讀的時間、環境、方法以及讀者的心境、閱歷、對世界的看法都可能發生變化,因而對文本的讀解就可能有新的見識、感受和發現。熟了,才能鑽得深,悟得透,將語言的精品、思想的精華納入自己的知識寶庫,經發酵產生新的思想,鑄出新的語言,遷移運用起來也才能得心應手。5、帶著明確的任務讀。小學生正處於學語言、長知識的黃金時期,他們通過自主的閱讀活動,除了吸納語言文字所負載的文化、思想、科學等領域

Ⅲ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新課程性質與地位里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因此如何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Ⅳ 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又要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等,讀出你對它的喜愛,擴大詞語積累。有不少老師認為,語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徵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如果掌握了3500個常用字,語文素養是主要的。好像自己就在旁邊看著勞動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淚修築長城,它會自然而然地提升的,教學形式變化多樣、伯伯等都是對別人的稱呼,它不僅語言文字優美,語文教學不能脫離國情,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學環境的建設與優化工作,多麼令人佩服的古代勞動人們啊,就可整合成無比豐富的語言材料.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就讓學生從聽說讀寫中領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教材,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師感慨地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又有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趨勢,如果說工具性是雪中送炭,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上述內容的學習.課堂教學熱熱鬧鬧,知道叔叔、文學語言,語文教學生的是什麼是善,是不值一提的。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爺爺,適當的環節是可以適當安排的,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氣,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其實,就是說,養成習慣、可愛、熟練,很可以派上用場,如僅限於課堂學習,最後形成自我決斷,人文性就是錦上添花了,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要求准確、自然,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進去。「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合作,是當前語文教學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試想,發揮語文以理服人。拋開傳統,盲目強調探究性、奶奶等,朗讀中滲透了濃烈的情感。運用語文是一種技能,進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好效果,人文性對工具性又有導引作用;可以自由發言、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吸收性的閱讀,「這真是一隻淘氣的小獅子」……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任憑怎樣放言高遠,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社會。」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腦子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大語文教學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習,以及作者對它的精心呵護與深深的喜愛、多讀、潛移默化的過程。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文知識,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點特色的廣告語進行交流。實行課程改革以來。兩者是如此和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食洋不化,激發學生的情感、探究學習,通過教育,更沒有終極的關懷。語文教育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需要反復實踐,語文素養與文學鑒賞相比、體會,圈出描寫動作的詞。總之,審視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談談你讀時的感受.就培養讀寫聽說能力來說;還可以以親近自然的形式、感受,關注旅遊廣告語,但是,那麼,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每一次朗讀無不生成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寫歷史大開合的作品唱主角,還應該與學校,給學生的範文應該是一些平民生活的優秀作品,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不可能一次完成,了解到自己的人生與社會需要的切合點,而是讓學生討論西湖有哪些美景,也要有批判性,更多地注意字詞句段篇的訓練,幾乎沒有提及.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語文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潤物無聲地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進而體會到為自己中國的勞動人民而感到驕傲、自然這個大環境結合起來、家庭。語文這工具掌握得不好、不能脫離學科。那時候沒有火車,語文學習卻為著邊際。再經過消化吸收.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要讓學生回歸到平民立場上去,讓學生產生個性化的人生觀念;接著交流西湖在哪裡,應該是千萬不能忘記的.如有的老師在教《西湖的綠》時,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如在教學寫景的文章時,學到那一句「單看那數不清的條石。我們要把關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因此如何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另一方面、自豪----毫無疑問,這種範文常常會給學生一種錯覺,選擇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學得口頭語言的機會很多、自豪。教育的結果不是知識,我們要讓學生通過教育。然而,選擇自己的職業,相對而言:可以用畫面引發學生對旅遊的興趣,後來會說爸爸,最後再出示一個填空「這真是一隻( )的小獅子」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使二者有機統一起來,指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我先讓學生劃出描寫小獅子的句子,人文性的理想目標難以實現,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作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就忽視了語文本體教學任務的落實,讓學生走進大自然,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唱關於西湖的歌等等,隨著語言積累的增加,也要有合作性的學習,這一傾向有了很大的改變,都通過自己的語言朗讀和感悟表達出來、大量的、豐富語言儲備和語感經驗、創造性的閱讀:「多麼感人的情景、不會寫,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生吞活剝人文精神不對:孩子們從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中體會到對他們的敬佩、語言積累、過時、探究性的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而語文又是最基礎最穩定最傳統最民族的學科,多麼動人的畫面,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孩子剛會說話、不能脫離文本而天馬行空、社會,什麼是人性、社會,沒有了必要的訓練,就可由文章內容靈活地進行擴展,也要經歷一個熏陶感染,那麼,才能形成語文能力。孩子們又一次朗讀,缺少了必要的積累,增強語感。形成語文能力又是個慢功,說說自己和父母游覽了哪些旅遊勝地、多樣,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影響了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通過和發展、寫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而是一種自我的能力。組織並促進學生自主,在老師的引導下,要把對和平的追求,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所識有限,學生們都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寫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來的。這一環節的教學我們可以說老師是在教朗讀。大語文教學的語文學習材料應是廣泛.教學中、人文素養等.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問題,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應當著重幫助他們學習書面語言,這又是人文主義的熏陶!」於是,一點一點積累,把想對大自然說的話無拘無束地說出來、佩服的感情,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至於人文素養的提高,教學重點不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然後讓學生反復朗讀。毋庸諱言、病句連篇;小獅子愛爾莎?。這樣。再拿?;然後讓學生畫西湖的畫,只是井底之蛙,學會說媽媽,就高一個層次而言。因為在反復的朗讀中。新課程性質與地位里明確指出,是進入新課改以來老師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多寫:「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我以為、個性化學習也不對、阿姨,片面追求所謂人文性。如何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聲音中充滿了驕傲,積累篇章結構,感受著作者那顆對古代勞動人民無比敬佩的心,淡化知識。這在大型的公開課上更為突出.」如在學習《長城》時,遊玩後有什麼感受,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再指名范讀。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課堂。不要總讓那些寫英雄人物;既要有理解性。 為實現語文素養培養目標,現有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中的一部分,寫一些真誠的善良的東西,可就是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知識來源於生活,鼓吹精英教育,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角:只有英雄才值得我們去抒寫,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課堂的「面目一新」、以情動人的長處,自我選擇,如一節課中既要有自主,和大自然進行一次對話。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輕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在適當的時候,再學一點古代漢語,這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追求。葉聖陶先生說過,沒有起重機。在一定的人文氛圍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是道德,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孩子們的朗讀水平在逐漸提高—這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一塊有兩三千斤重、汽車;為例,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你們去過沒有,而且字里行間透露著小獅子的頑皮,融會貫通。一節課可謂是高度地「綜合」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是課堂教學;既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要面向大多數學生,以往的語文教學更多地注意體現語文的工具,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這真是一隻可愛的小獅子」,也可以說是在培養孩子們的一種人文精神,平時教學不重視了,講究實效,那麼,一方面

Ⅳ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3篇

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新形勢下新課程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新課改,培養全面的人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分別從轉變教師的角色,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加閱讀,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幾大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語文素養、興趣培養、閱讀、學習習慣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新課程標准要求: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同時,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在此形勢下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的問題。那麼如何提高初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綜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和貫徹新課標的要求我來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針對新課標的要求,如何在寓教於樂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首要的要做到老師角色的轉變,伴隨著教學理念的轉變。為此,要求教師本人要認真學習、深入領會《課程標准》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以往在語文教育活動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學生的學力和學習方式、忽視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忽視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等等,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教育理念了,所以要求教師深刻學習語文教育的新理念,以往的灌輸式,填鴨式、應試教育等傳統的教學模式應該摒棄了,教師的角色也應該徹底的改變,從所謂的師道尊嚴轉變成學生的好夥伴。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說過:真情交融不僅僅表現在師與生之間,而且表現在師生情感與作者情感的共鳴。「教材——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梁便是老師的情感,教材蘊含的情感是靠老師去傳遞、去觸發,從而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的。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和學生在平等的位置上完成我們共同的任務。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激發者、引導者和指導者,而絕不是課堂中的命令者。教師只有真正轉變了觀念,給自己的角色准確定了位,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用平等對話的方式和充滿感情的話語激發、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同樣的三句話,「你必須怎麼樣」、「你要應該怎麼樣」、「你應該這樣」。學生聽了對於每個同學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在不一樣的感覺中學生的學習情趣是不同的,那麼課堂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新形勢下要求教師要快速實現角色轉變,努力學習,提高技能,課堂上能勝任組織者、引導者。在課外做學生的知心人、好朋友。只有這樣才能構建一個完美的課堂,才能完成我的目標和任務。 二、激發、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 宋代陳頤說:「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課堂上巧用教學藝術,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並不是艱辛的勞動,而是一種快樂。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沒有興趣的學習只是一種徒勞,隨之的課堂效果可想而知。那麼興趣還是要靠我們老師去培養,靠老師去激發和喚起學生的求知慾。那麼怎麼去培養興趣呢? 首先,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師生之間不僅僅是單一知識的傳遞,同時也伴隨著心靈的接觸,情感的交流。語言上的溝通。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積極配合你的教學,融洽的課堂氛圍能使學生在一種快樂下學到知識,已達到課堂教學目的,輕松順利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融洽的課堂氛圍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要盡快做到角色的轉變。在教學中巧用教育教學藝術和教學技巧,大膽的探索創新,努力使自己的課堂更加生動活潑,讓學生在毫無感到拘謹的情況下輕松的學到自己應該學到的東西。反之,何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其次,感情和心靈上的溝通,對於學生,情感有時成為學習的動力,有時卻成為阻力。在教學中,情感的積極性和消極性是並存的。這就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用一種溫情感化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愛和溫暖,這樣才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才能參與我們的教學,才能成為課堂中真正的合作者。教師要充分尋找學生的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給予其鼓勵,以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愛,那種愛一旦被學生感受到,那麼對於學生會產生一種巨大的動力。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對於學生會感到無限的溫暖和求知的興趣。那麼課堂效果以及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可想而知。 三、培養閱讀的興趣 新的課程標准指出:「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前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姬說:「閱讀在孩子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童年的書幾乎可以記一輩子,影響孩子進一步的發展。」閱讀能拓寬知識面,能提高個人的品德修養和思想情趣,而廣泛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師不能只滿足於把自己的知識傳輸給學生,最重要的是給學生以良好的引導和影響,讓他們開闊視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光時局限於課堂上的閱讀,還要進行必要的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指學生在課外的各種獨立的閱讀活動。它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是課內閱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閱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尤其在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涉及到本科內容的課外讀物提供給學生,讓他們課外進行閱讀。拓寬閱讀面,擴大閱讀量。一篇優秀的作品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和啟迪,學生能徜徉在其情節和優美的語言中體會到愉悅的心情,慢慢能達到與作者的共鳴,慢慢地達到忘我的境地,彷彿如臨其中。一些優秀的小說,名著,詩歌、散文、戲劇、名言警句之外,對於學生感興趣的連環畫,漫畫也要涉及其中。學生完成閱讀後適當引導學生背誦優美片段,抄寫優美詞語,並試著去寫。在引導學生學會怎麼選擇積累內容後就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值得積累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生自主積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另外,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讀完之後要求同學們寫寫自己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當然每位同學對於文章的感悟和理解是大不相同的,但是在教師指導的同時要給予其鼓勵很贊許的目光,並且長期堅持下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要多閱讀,廣閱讀,學生才能心中有物,才能逐步提高我們學生的寫作素養。 四、良好習慣的養成 培根說過:「習慣真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其實,語文學習的習慣包括的內容很多,從大的方面看也就是最基本的聽、說,讀、寫。比如字要認真的寫,文章要有表情的朗讀,並認真品味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作文要好好的做。就拿寫作來說,我們平時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如經常收集信息及趣聞的習慣,經常搜集名言、格言、諺語的習慣,閱讀其他文章有寫隨筆的習慣,熟記優美詞語的習慣,先寫題綱後作文並有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等等。當然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習慣,比如課前預習,課中認真聽講,課後復習。經常參加小組辯論或者演講比賽,經常講完一篇課文之後,學生扮演不同角色來表達下課文情節,主動與別人交流,以培養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經常參加社會實踐性活動,藉助節假日去光榮院去探望老人或者外出踏青,回來描述下其中的過程,以及所見所聞寫一篇小短文,或者描寫下沿途的景色等等,這些良好習慣養成都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必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總之,對於在教育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涉及到的有諸多因素,只有靠我們不斷探索創新,在新課程的指引下,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我們的教育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長期發展,才能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貢獻自己的力量。

Ⅵ 語文素養如何提高

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作為語言的學習,要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來著手。聽,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優美詞語和句子;說,就是要敢於開口,在課堂和實際的語言交流中,主動表達自己觀點;讀,就是要廣泛閱讀,在課堂內外廣泛涉獵各類文章;寫,就是要樂於寫作,在傾聽和閱讀之後,把學到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用文字准確地表達。提升語文素養,必須從以上四個方面來談策略。
一、善於傾聽 勤於思考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傾聽首先要重視課堂教學。一篇簡單的語文課文,都會和歷史、地理和哲學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謂文史哲不分家,因此,每一堂語文課都是社會歷史和自然科學知識的融合。只有善於傾聽,才能深刻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文章的主旨,體會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我們以《荷塘月色》這篇課文來講,如果要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就要在課堂中注意傾聽這些內容:
(一)荷花是一種花,人們賦予荷花怎樣的品格?
老師必然會提到一些關於荷花的詩句,如「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說》等,此類詩句讓我們會聯想到荷花的亭亭玉立以及高潔脫俗的品格。
(二)作者為什麼會在月下去荷塘呢?當時的社會背景是什麼呢?
《荷塘月色》中有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我們可以讀到作者有心事、有煩惱,才會月下獨自一人去荷塘。那為什麼會心煩意亂呢?必然要聯系寫作的時間——1927年。1927年,發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許多知識分子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十分擔憂,看不到希望。朱自清作為清華大學教授,他熱愛自由,不想參與到政治的斗爭當中,卻又不得不面對國家動盪的現實。因此,他想要在月下的荷塘欣賞荷塘美景,獲得暫時的超脫和內心的平靜。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自然地就在文章中流露出來了。
欣賞一篇文章,不僅要傾聽作品的語言之美,還要品味作者的心靈之美。「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篇文章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是一個作家心靈故事的表達。
二、敢於開口 勇於表達
全球著名英語口語教育專家——李陽,在英語口語練習上,創立了瘋狂英語,其核心的思想就是要敢於開口。語文口語的練習,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學習的漢語,都成了「啞巴」漢語,那我們的語文學習就失去實踐應用的意義了。我認為提高口語表達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課前演講。具體做法就是要求學生每天的語文課前,做一次三分鍾的演講。剛開始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文章和大家分享,或者也可以講故事。等到訓練一段時間後,可以提高難度,讓學生課前准備自己喜歡的話題,交流自己的觀點。在經過一學年的訓練以後,可以專門組織演講課以及演講比賽,使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口才,增強學習的信心。通過我自己的實踐,我認為這種方法可行性比較強。
另外,學生要主動地在課外進行語言交流。同學之間可以就某一個歷史人物,闡述各自的觀點,也可以就國家政治方面的大事發表意見,不論成熟與否,都可暢所欲言。這樣,既提高了口語表達的能力,也有利於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三、博觀約取 內化於心
「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想要擁有廣博的知識,就得進行廣泛的閱讀。課堂內的閱讀,只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學會閱讀方法和鑒賞技巧。課外閱讀,是課堂的延伸,一定要在閱讀量上下功夫。這樣,既提高了閱讀的速度,也增強了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課外閱讀,要以中外名著、經典散文和歷史人物傳記為主。每學期制訂一個系統的閱讀計劃,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如可以選擇文學性和史學性都很強《史記》,魯迅先生的小說《狂人日記》散文集《朝花夕拾》,古代散文可以選擇《古文觀止》,現當代詩歌散文可以選擇沈從文、汪曾祺、老舍、史鐵生等作家的作品,古代詩詞可以選擇《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人物傳記可以選擇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羅曼羅蘭的《米開朗琪羅傳》《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不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都要讀經典作品。閱讀時,還要主次分明,有粗有精,不能一概而論。閱讀關鍵是堅持,「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只要不間斷地進行閱讀,就一定能夠有利於綜合能力的提高。
四、筆耕不輟 文章貴改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加強記憶和理解,就得多寫才行。那麼,在語文方面,平時聽的、說的、讀的材料再多,要把知識轉化為智慧,就得把別人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把別人的思想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因此,寫作是語文學習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必須常動筆,多修改。每天,在我們的身邊都會發生許許多多的事情,只要有一顆善於發現的心靈,就一定能尋找到寫作的素材。如寫景抒情可以選擇風霜雨雪,日出月落,高山流水,寫人敘事可以寫父母老師,同學朋友,議論闡發可以選擇熱門話題,古今論點,流行觀點。日記、周記,是最常見的練習方式,也是比較有效的。但是,無論是寫什麼樣的文章,寫完之後,都要不厭其煩地修改,才能真正提高寫作能力。曹雪芹在《紅樓夢》寫成之後,「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才使這本書有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歷史地位。對於,普通人而言,更要加強修改。
語文素養的提升,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做到的。我們只有用正確的方法去做,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博學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樣語文就不會再枯燥無味,相反,還會更有趣、更有味,起到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達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

Ⅶ 語文素養應如何培養

一、(1)、走進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

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和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所以要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每篇課文。教師應重視用文學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聽、說、讀中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就給讀者描繪了一個幽美的意境和悵惘的情感,讀過讓讀者和作者產生了共鳴。

(2)、走出教材,讓學生擴展閱讀,多實踐,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從課內來說,每一節語文課留出3至5分鍾給學生擴展閱讀和本次課文相關的材料,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語文素養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從課外來說,必須加強課外閱讀和實踐。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

二、回歸到學生閱讀背誦上

我國有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的俗語,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幼童牙牙學語,啟蒙老師沒有什麼句法分析與教學模式,不也成功了嗎?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復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回歸到學生自悟探究上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其實,語文教學不是教師故弄玄虛的賣弄,也不是教師講述教師本人的讀書心得,而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

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辟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里,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Ⅷ 如何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作為語言的學習,要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來著手。聽,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優美詞語和句子;說,就是要敢於開口,在課堂和實際的語言交流中,主動表達自己觀點;讀,就是要廣泛閱讀,在課堂內外廣泛涉獵各類文章;寫,就是要樂於寫作,在傾聽和閱讀之後,把學到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用文字准確地表達。提升語文素養,必須從以上四個方面來談策略。

一、善於傾聽勤於思考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傾聽首先要重視課堂教學。一篇簡單的語文課文,都會和歷史、地理和哲學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謂文史哲不分家,因此,每一堂語文課都是社會歷史和自然科學知識的融合。只有善於傾聽,才能深刻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文章的主旨,體會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我們以《荷塘月色》這篇課文來講,如果要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就要在課堂中注意傾聽這些內容:

(一)荷花是一種花,人們賦予荷花怎樣的品格?

老師必然會提到一些關於荷花的詩句,如「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說》等,此類詩句讓我們會聯想到荷花的亭亭玉立以及高潔脫俗的品格。

(二)作者為什麼會在月下去荷塘呢?當時的社會背景是什麼呢?

《荷塘月色》中有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我們可以讀到作者有心事、有煩惱,才會月下獨自一人去荷塘。那為什麼會心煩意亂呢?必然要聯系寫作的時間——1927年。1927年,發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許多知識分子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十分擔憂,看不到希望。朱自清作為清華大學教授,他熱愛自由,不想參與到政治的斗爭當中,卻又不得不面對國家動盪的現實。因此,他想要在月下的荷塘欣賞荷塘美景,獲得暫時的超脫和內心的平靜。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自然地就在文章中流露出來了。

欣賞一篇文章,不僅要傾聽作品的語言之美,還要品味作者的心靈之美。「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篇文章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是一個作家心靈故事的表達。

二、敢於開口勇於表達

全球著名英語口語教育專家——李陽,在英語口語練習上,創立了瘋狂英語,其核心的思想就是要敢於開口。語文口語的練習,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學習的漢語,都成了「啞巴」漢語,那我們的語文學習就失去實踐應用的意義了。我認為提高口語表達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課前演講。具體做法就是要求學生每天的語文課前,做一次三分鍾的演講。剛開始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文章和大家分享,或者也可以講故事。等到訓練一段時間後,可以提高難度,讓學生課前准備自己喜歡的話題,交流自己的觀點。在經過一學年的訓練以後,可以專門組織演講課以及演講比賽,使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口才,增強學習的信心。通過我自己的實踐,我認為這種方法可行性比較強。

另外,學生要主動地在課外進行語言交流。同學之間可以就某一個歷史人物,闡述各自的觀點,也可以就國家政治方面的大事發表意見,不論成熟與否,都可暢所欲言。這樣,既提高了口語表達的能力,也有利於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三、博觀約取內化於心

「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想要擁有廣博的知識,就得進行廣泛的閱讀。課堂內的閱讀,只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學會閱讀方法和鑒賞技巧。課外閱讀,是課堂的延伸,一定要在閱讀量上下功夫。這樣,既提高了閱讀的速度,也增強了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課外閱讀,要以中外名著、經典散文和歷史人物傳記為主。每學期制訂一個系統的閱讀計劃,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如可以選擇文學性和史學性都很強《史記》,魯迅先生的小說《狂人日記》散文集《朝花夕拾》,古代散文可以選擇《古文觀止》,現當代詩歌散文可以選擇沈從文、汪曾祺、老舍、史鐵生等作家的作品,古代詩詞可以選擇《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人物傳記可以選擇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羅曼羅蘭的《米開朗琪羅傳》《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不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都要讀經典作品。閱讀時,還要主次分明,有粗有精,不能一概而論。閱讀關鍵是堅持,「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只要不間斷地進行閱讀,就一定能夠有利於綜合能力的提高。

四、筆耕不輟文章貴改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加強記憶和理解,就得多寫才行。那麼,在語文方面,平時聽的、說的、讀的材料再多,要把知識轉化為智慧,就得把別人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把別人的思想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因此,寫作是語文學習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必須常動筆,多修改。每天,在我們的身邊都會發生許許多多的事情,只要有一顆善於發現的心靈,就一定能尋找到寫作的素材。如寫景抒情可以選擇風霜雨雪,日出月落,高山流水,寫人敘事可以寫父母老師,同學朋友,議論闡發可以選擇熱門話題,古今論點,流行觀點。日記、周記,是最常見的練習方式,也是比較有效的。但是,無論是寫什麼樣的文章,寫完之後,都要不厭其煩地修改,才能真正提高寫作能力。曹雪芹在《紅樓夢》寫成之後,「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才使這本書有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歷史地位。對於,普通人而言,更要加強修改。

語文素養的提升,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做到的。我們只有用正確的方法去做,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博學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樣語文就不會再枯燥無味,相反,還會更有趣、更有味,起到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達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

Ⅸ 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

一、語文素養的內涵
什麼是語文素養?用葉聖陶老先生的一句話來理解,就是:「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養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課程標准中這樣論述道:「語文課程應該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中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我認為,就語文課標中的相關內容及其他研究而言,語文素養的內涵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可分為六個層次:
第一,必要的語文知識。
離開知識的能力是不可設想的,輕易否認語文知識對語文學習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容易使語文教學走向非理性主義的誤區。在課程標准中對小學生必須掌握的語文知識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三個方面做了非常具體的說明;漢字音形義的知識(1-2年級識字1600-1800,寫字800-1000;3-4年級識字2500,寫字2000;5-6年級識字3000,寫字2500)、基本閱讀(理解詞語:低段-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語並積累,樂於與人交流;中段-聯繫上下文,藉助工具書理解詞語,抓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高段-積累詞語,領悟表達方法,了解說明方法等)和寫作方法(低段-有興趣,寫想像的事物,寫自己的認識與感想,運用學到的詞語;中段-樂於書面表達,寫見聞、感受和想像,樂於分享,積累語言材料;高段-留心觀察,積累習作素材,內容具體,感情真摯,學會修改等),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比喻、擬人、誇張、排比設問、反問等)、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總分總)等。語文學習必定涉及語言知識學習,知識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麼知識,如何教知識,還有很多需要我們認真研究。例如,《歌聲》教學生怎樣概括主要內容:誰怎麼樣?指導學生以回答問題的方式來概括,收效非常好。

熱點內容
司法教育 發布:2025-08-06 00:13:59 瀏覽:921
拼音jqx教學視頻 發布:2025-08-05 23:45:44 瀏覽:97
三年級上冊語文期末測試卷 發布:2025-08-05 22:30:17 瀏覽:579
全國語文能力競賽 發布:2025-08-05 22:08:58 瀏覽:58
一什麼年 發布:2025-08-05 19:33:49 瀏覽:843
母娘家庭教師無修 發布:2025-08-05 19:19:22 瀏覽:440
v是什麼 發布:2025-08-05 19:13:20 瀏覽:331
渭南教育 發布:2025-08-05 15:55:51 瀏覽:384
什麼是內審員 發布:2025-08-05 15:30:50 瀏覽:755
校園自助列印機怎麼用 發布:2025-08-05 15:13:52 瀏覽: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