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文觀
「大語文」觀認為抄:語文教襲育,是以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為基點的,因此,語文教育不僅在於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表達,同時在於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培養美好健康的情感與心理認知、完善和提升學生的自身人格與人文修養。
B.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體現大語文觀
這需要我們老師樹立一種大語文觀意識,不能只固守語文課、語文教科書,而要把語文課、語文教科書作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素養的平台和出發點,體現一種大語文教學。
一、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是實施大語文教學觀的重要渠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都是強調語文教學應以讀為主,熟讀成誦,這樣才有利於學生積累語言,盡快地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學生大量的閱讀過程也是吸收知識、積累寫作素材的過程。只有通過大量的、廣泛的、認真的、主動的課外閱讀,學生的頭腦中才會有充足的知識儲備。《新課標》也明確指出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要求一、二年級課外閱讀不少於5萬字,三年級不少於15萬字,四年級不少於30萬字,高年級課外閱讀每學年不少於50萬字。強調語文課堂教學要向外延伸,要注重以讀引讀,讓學生獲得更多課文之外的知識。
雖然《新課標》對課外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許多教師仍然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束縛,忽視了對學生課外閱讀的落實。一下課,就是布置一堆雜七雜八的語文作業,如抄寫生字、聽寫、同步練習等等,以為學生做多練習語文成績就會提高。但是學生做完這么多作業後哪裡還有時間去讀書呢?那麼,怎樣才能有效落實學生大閱讀呢?首先,教師要明確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學好語文的關鍵。高度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把學生的課外閱讀的督促和檢查當成一項語文常規作業來抓,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如:每天要求學生要有半小時以上的課外閱讀時間;把讀書摘抄或讀書筆記作為語文常態作業;每周進行班級「閱讀之星」的評比來激勵學生持續閱讀;每周用一節課給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交流等等。其次,教師要拋開應試教育的束縛,少布置抄寫、機械的作業,給學生留下課外閱讀的空間。低年級的學生作業量相對來說還少,學生還是有不少時間用來看課外書,但是低年級的學生受識字量、閱讀速度的限制,閱讀量也不高。到了中高年級,學生基本上沒有什麼閱讀障礙時,卻被作業占據了自由閱讀的時間。
二、挖掘最充分的相關課外教材是實施大語文觀的具體體現
大語文觀教學不是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或具體的方法,它是新課程背景下努力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式教學法。當今不少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是:語文教學老師講得太多,學生讀得少、寫得少;老師對課文分析太多太細,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指導太少;讓學生做作業的時間多,用於課外閱讀、寫作以及語文實踐活動的時機太少。而大語文教學法,強調的是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注重課內外的聯系。這種擴展教學就是大語文教學法的具體體現。
教材不是萬能和神聖的,不能以偏概全(特別是閱讀文章),它只能起指導作用,而相關的讀物是有效的補充。教材所選的閱讀文章雖然都是萬里挑一的精品,語文知識也是語文界泰山北斗的思想精華,但就像營養膳食,精粗搭配才能使人身強體壯。教材是精糧,那麼搭配些粗糧——相關的課外讀物,不是更能增廣學生的見聞,加強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體驗嗎?如教學《燕子專列》,我便讓學生課前去查找其他有關保護動物的感人故事,在課堂的拓展提升環節中讓學生在組內匯報交流,然後派代表在班上分享搜集的故事。這樣,學生可以學到了除課文之外更多的人類保護動物的故事,從中受到更深刻的保護動物的思想感染。
C. 如何理解「大語文教育」的觀點
現在的圓角有問題,非常的多,讓孩子死記硬背,增添孩子負擔,現在大語文教育的觀點是讓孩子能夠在輕鬆快樂中鍾學習,能夠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讓孩子熱愛學習
D. 如何把大語文觀融入日常教學中
「大語文」的教育思想是由教育家張孝純先生提出來的。在我校實施的「師生質疑,雙邊互動」的課改實踐中,我一直秉承大語文觀的教育理念——語文教學以課堂教育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 進行「大語文」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各種機會,構建一個以課堂教學為主體,以語文活動和語文環境為雙翼的新的語文教學體系,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完善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們應大膽摒棄教材專制,走出課本;超越課堂,奔向大自然,奔向廣闊天地,體味多彩生活。真正讓語文教學與生活牽手,讓生活與語文教學擁抱。 那麼,如何在小學課堂呈現大語文觀呢?下面是我的幾點看法。
一、設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根據兒童的這個特點,我們要根據課文相對應地設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把課文所表現的情境用聲音與形象表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體驗,去感悟,去琢磨課文所表達的意蘊與思想。
1、設置教學情境,課前三分鍾尤為重要。如教學《山中訪友》一課時,我們可以設置一個情境:今天,我們跟著作者李漢榮,走進山林,去拜訪他的朋友。看課題猜猜,作者拜訪的會是怎樣的朋友呢? 到底神秘嘉賓到底是誰呢?他們長成什麼樣呢?下面我們一起走進《山中訪友》的學習。這個情境的設置,把學生的注意轉為有意注意,問題式的導入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用生活化的語言,生活化的表達,帶著學生走進山中,這樣一來,身臨其境,更好理解作者要表達的內容。
2、設置教學情境,形式多樣,課堂才精彩。 在教學《陶罐和鐵罐》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去演繹這個故事,分別扮演陶罐和鐵罐,將抽象的文字變化成課本所描繪的生活畫面。讓這個故事有聲有色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更好地了解這個故事要表達的中心。通過陶罐和鐵罐的動作、表情、神態、語言,讓學生從中感受到鐵罐的傲慢與鐵罐的謙虛,這樣的情境就好像在生活中一樣,沒有難嚼的文字,不會憑空想像,就在眼前,兩個罐子的性格就躍然而現。這就教會學生如何觀察生活,如何將生活演繹為文字。
二、充分挖掘教材。 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教材是我們延伸的重要源地,教材是點,大語文就是面。就教材而言,引導學生不是告訴、分析、支解,而是喚醒、體驗、感悟、批判;引導學生真正領悟其精華,就教材內容進行延伸、修改、重組、在創造,努力讓教材成為學生積極發展的廣闊策源地。 要呈現大語文觀,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教材里邊往往有許多關於生活、關於人生的趣事感想,我們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這個點,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去延伸到學生的生活。如教材中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觸摸春天》、《童年的發現》等等,這些課文源於學生生活,同時又高於學生的生活。我們要呈現大語文觀,就是要通過這些文章去帶領學生回歸到生活。在教感人的《她是我的朋友》時,我們可以就圍繞「朋友」一詞來展開討論,「阮恆為什麼要給小夥伴輸血?」讓學生一起找出阮恆抽血前、抽血時、抽血後的表現的語句,去誦讀,去感悟,去討論,去琢磨,等換位琢思考完這一切,學生心中自然就領悟到「朋友」的的意義和深刻內涵了。相信這個詞語的挖掘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一定能滋潤學生的精神田園。
三、走出課本,超越課堂 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呈現大語文觀,走出課本,超越課堂是關鍵。而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抓住教學設計的課內外銜接切入點最為重要。銜接點可以是課文中的困惑之點,可以是有爭議的地方,也可以是空白點。我們依據這些切入點,引導學生去再現生活。 如教學《北京亮起來了》,抓住「亮」字組織教學。「北京的夜景亮在哪?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找出有關詞句,加以體會。」這樣,「亮」字留下的空白,為學生提供了研讀、交流的機會。在教學《恐龍的滅絕》這一課時,教師可開門見山,採用提問導入:你想知道恐龍滅絕的原因嗎?到文中去尋找答案吧,看看文中告訴了我們幾種說法。讓學生從題眼「滅絕」入手,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大意,如此設計順應了學生想了解恐龍學生不僅僅拘泥於課本,拘束在課堂,他們把眼光放到了生活,把思考與生活體驗結合。學生根據生活迸發的智慧火花,為語文課堂增添了無限想像與樂趣。
四、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業 很多學生都埋怨,語文作業枯燥無聊,不是寫就是抄,就是埋頭苦乾的賣力活,是一種苦差事。誠然,積累固然很重要,但是我們可以改變一下積累的方式,不能打著「積累」的幌子來勞累學生,我們應該創新我們的作業設計,而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業無疑是一個好選擇。朱熹曾經說過「問渠那得清如水,唯有源頭活水來」。我們的課後作業不能僅僅拘泥於積累生詞句子,我們更應該積累生活感悟,情感體驗,因為生活是源。如我們在教學列夫•托爾斯泰《窮人》一課時,我們可以將家庭作業布置為:回去和家人講講《窮人》這個故事,邀請家人分享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善良的人,他們是如何幫助別人的。這個作業又輕松,形式又自由多樣,學生喜聞樂見,易於接受。這樣一來,既可以鞏固今天的教授內容,也可以積累作文素材,從身邊,從生活,從社會中攝取源泉。看似僅僅是講故事,但對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學習廣度、精神陶冶都起著熏陶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既可以達到教書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實現了育人的目標。這就是大語文,不只是拘泥於生詞句積累,更重要的是擴展了學生的廣度,也達到育人的效果。
課堂呈現大語文觀,需要老師心中始終有大語文觀,努力將課堂延伸到生活,擴展到學生的精神田園,讓語文走進生活,讓生活浸入語文,真正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
E. 大語文觀下如何當優秀語文老師
格琳斯大語文為您解答
作為教師首先需要清除什麼事大語文,大語文的觀點有哪專些。「大語文」觀認為:語屬文教育,是以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為基點的,因此,語文教育不僅在於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表達,同時在於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培養美好健康的情感與心理認知、完善和提升學生的自身人格與人文修養。
F. 如何實現"大語文觀"的教學策略
格琳斯大語文為您解答作為教師首先需要清除什麼事大語文,大語文的觀點有哪些。「大語文」觀認為:語文暢弗扳煌殖號幫銅爆擴教育,是以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為基點的,因此,語文教育不僅在於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表達,同時在於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培養美好健康的情感與心理認知、完善和提升學生的自身人格與人文修養。
G. 什麼是「大語文」聊聊對「大語文」的看法
如果我以大語文的方式去看《時文選粹》,我不僅要明白這本書里的文章想表達的主題思想,還要了解作者是利用了哪些歷史文化知識來支撐自己觀點的,這些知識還有哪些應用方向和意義等,是一個對知識進行深加工和處理的過程。
H. 大語文觀下如何有效指導課外閱讀
新修訂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一闡述,標志著我國小學語文教學進入了在大語文觀指導下進行教學的階段。
何為大語文觀?意即教師不僅僅把語文課視為工具課,而是高屋建瓴,以人的發展為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教給學生語言文學知識,使個個學生善於使用(語文)這個工具(葉聖陶),還要立足於培養、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個性品質,幫助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發展可支持終身學習的能力等。這種教學觀著眼於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和持續發展的能力,相對於只強調工具性和現實思想意義的傳統的語文教學思想來說,更適合於當今教學改革的發展和要求。以大語文觀來指導我們的語文教學,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語文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素質教育、學生成長的現實需要。
固而,小語《大綱》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強調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素養,強調努力建構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相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強調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僅靠每周幾節語文課、每學期幾十篇課文顯然是不夠的。所以《大綱》又明確指出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首次做出二年級課外閱讀不少於5萬字三年級不少於15萬字,四年級不少於30萬字高年級學習瀏覽,能根據需要收集有關材料。課外閱讀每學年不少於50萬字。逐步培養讀書記筆記的習慣的具體量化規定。進一步強化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語文課堂教學向外延伸,從而使課外閱讀成為實施大語文教學觀的重要渠道。
下面,試從大語文教學觀的角度來分析一下課外閱讀的意義(當然,這里所講的閱讀是指健康讀物)。
一、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語文教學內容因其所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養一代新人的優勢。大語文觀就是要以人的發展為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誠、善良、美好的心靈,尊重真理,富有責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小學生大量閱讀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話故事、人物傳記、少年小說、世界名著縮編本等,內心世界很容易產生震盪。一位教師連著給三屆一年級小朋友讀王爾德的童話《星孩》,都有不少學生潸然落淚;一部英國兒童小說《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連成人都不禁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多讀中國文學、優秀中華人物事跡更有必要:從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誠,李白安能摧眉彎腰事權貴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子之心,吉鴻昌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高風亮節,郁達夫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真知灼見,錢三強光明的中國,讓我的生命為你燃燒吧的深情吶喊……幾千年的民族精神,在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學生在自己閱讀課外書時,讀懂其生動有趣的情節,心中再現栩栩如生的形象,體味關於愛、友誼、忠誠、勇敢、正直乃至愛國主義等永恆的人類精神,從而開啟自己的內心世界,激盪起品味人生,升華人格的內在慾望,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促進學生獨立、自然地成長,其效果遠勝於教師口乾舌燥的說教。
二、有助於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
不少家長甚至部分老師都存在著一個認識上的誤區,總覺得學生看課外書是看閑書。他們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聽寫、背誦、寫作文……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這種想法,其實還是應試教育衍生出的怪胎。試想,學生每天用半小時時間抄3遍字詞,以確保聽寫不錯一個字和讓他們每天用10分鍾有的放矢地練習難字,用20分鍾讀課外書,哪個更好呢?
課外閱讀對於語文水平的提高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且看古今部分文學大師和語文教育專家們的看法: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蘇軾
……(讀書)必須如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魯迅
多讀,可以改進你的寫作技能。--老舍
到寒假暑假期間,各就自己的需要與興趣去多閱讀,那一定比不經略讀的訓練多得吸收的實效。--葉聖陶
問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力於課外閱讀。--呂淑湘
念書是儲存工具,工具多了,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拿起來就用。--張中行
這些大師的話,足以證明課外閱讀在提高人的語文實際能力中所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葉聖陶先生認為閱讀語言文學材料可以實現六個獲得:
1、獲得間接經驗作為寫作材料
2、獲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觀點可供思索和立意;
3、獲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
4、獲得認識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會觀察、會思考;
5、獲得表達方法,布局謀篇、鋪陳比興有所借鑒;
6、獲得語匯有了語言積累。
有了六個獲得,語文能力何以不會提高?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中有這樣的情節:
張三豐向張無忌傳授太極拳,教幾遍後,問道:招數可記得了?張無忌說:能記得了。師傅則嚴命其細看細思,再演示幾遍。張無忌高興地說:這回記得很清楚。師連連搖頭,令其再看再思。反復幾遍後,再問:現在如何?張無忌此時領會了以柔克剛的精髓所在,而忘記招數。師滿意而退。這情節乍看令人費解,細思則頗有道理。記得招數,是死記;記不得具體的招數,只將萬般變化融會貫通,是學到了真諦。這就象學生學習語文,機械記下教師所教的語文或寫作知識,不是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大量的閱讀中,不斷獲得,不斷積累,才能把教師的招數變成自己的能力,所謂厚積薄發也。
說到底,課外閱讀是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應該積極創造條件,指導學生多讀書,並採取多種形式交流讀書心得,引導他們在實踐中自主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開發他們學習的潛能,發展個性。(大綱),
三、有助於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大語文觀旗幟鮮明地認為是是面向每個學生,提高人的全面素質。大量的課外閱讀,有助於把祖國母語素質與愛國主義素質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高惠瑩同志談到小學語文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時,深刻指出中國漢字是世界語言文字史上唯一持續發展6000年的老壽星……一個漢字,就是一顆閃亮的中國智慧之星。要使學生由愛中國漢字,上到愛中華智慧。以漢字為主要載體的中國語言符號體系,本質上是愛國主義的強大信息源,……凝聚著中國人特有的語言結構、心理結構、智力結構、文化結構,有中國人獨特的文化遺傳基因,是中國人無論走到哪裡都能互相認同的文化表徵,也是中華民族保持和擴大凝聚力的文化內核。學生通過大量閱讀祖國的語言文字,不僅可以領略中華語言的優美、生動、形象、豐富多彩,而且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邏輯等深刻內涵,從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蘊。古人曰:鄉音一曲淚千行。可見母語的情感力量。給學生以時間,發學生以激情,使之大量閱讀課外書籍,大量接觸、理解、感悟、運用母語,是鑄造民族意識的重要途徑。大量中國優秀的文化作品,更是如滔滔江河,是學生取之不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與文化的源泉。中國語言中,那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優美,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闢,那卻道天涼好個秋的含蓄,那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創意,怎能不叫人口角噙香對月吟呢?多讀,是增強對母語情感的唯一途徑。
四、有助於培養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從傳統語文教學觀到大語文教學觀是一個從知識本位向人本位的轉化過程。它不再以傳道、授業、解惑為教學的根本目的,而是以學會學習,促進人格與個性全面發展為重點。從這一理念出發,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得到保證,自主學習習慣必須得到培養。現在,中國社科院的專家也在呼籲不要把讀課外書變成地下黨活動,給學生真正自由閱讀的空間。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愛讀的書籍,本身就是尊重學生個性的表現。而學生由封閉式讀書轉為開放式閱讀,本身又極大激發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大力推動課外閱讀,讓學生自己去獲取,去探求,去尋覓,去掌握,從而感受讀書的樂趣,激發更強烈的讀書慾望,最終形成習慣。柏拉圖說:強迫學習的東西是不會保存在心裡的。華羅庚說:歷史上繁重每一個發明創造家都不開自學,光是老師問什麼學生就答什麼,是創造不出新的東西來的。課外閱讀把追求學問變成學生自覺自願的行動,有助於實現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的目的。
五、有助於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傳統語文教學,一是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二是強調文以載道,但這里的道主要指思想教育。而大語文觀則強調語言文字是各種知識的載體,所有學科都要通過理解、運用語言文字來領悟觀點、概念、內涵、外延、邏輯、哲理……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不僅僅是一科學問,還是所有人類文化的基石,是解開所有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因此,學生對多種信息的收集、處理與掌握仍是語文能力的延伸,語文教師亦應以此為已任之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可以看一下美國中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教育。據資料顯示,美國學校為學生選擇的閱讀材料具有幾個特點:1、注重文學的傳統與文學的形式,有利於學生掌握詞彙與書法、書面語與口語;2、內容廣泛。例如要求讀奇異的年代,富想像力故事,國內外,戶外奇談,知名的美國人,我們的文學遺產、超過幾十億人口的擁擠的世界即將來臨,婚姻預先教育等;3、注重實際運用,例食譜處方等,涉及面相當廣,著重現實教育、實際運用、生存能力,具有很強的生活氣息。不僅如此,美國還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測試,學生任選書籍去讀,然後通過計算機接受考試,記錄成績。重視泛讀,重視閱讀速度。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這種課外閱讀訓練,在很大程度上是培養信息素養,運用已有的語文知識,廣泛大量獲取信息。同時,他們從小學開始,要求學生自己查資料,寫論文,又是運用、處理信息的過程。我們的教育在這一點上是不及的。新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強調:要結合課文的閱讀,逐步引導學生學會朗讀、默讀和復述,學習精讀、略讀、瀏覽,學習利用閱覽室、圖書館、網路等到查閱資料,培養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當今是信息化、全方位開放的社會,很大一部分信息的來源存在於課外書籍中。要引導學生充實自己的認知世界,就必須藉助於課外閱讀,讓學生涉獵多種科目。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為學生獲取廣泛的知識創造良好的條件,
教育心理學家凱洛博士說,家中有網路全書、雜志等課外讀物,能促使孩子學業進步、熱愛吸收知識。在台灣有人做過一項調查,發現高成就學生的學習環境是:一、干擾較少;二、有獨立的書房;三、有較多的課外書。可見,加強課外閱讀,不僅是時代對語文教學的呼喚,更是世界范圍教育成功的經驗。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要認真在大語文觀的指引下,把課外閱讀納入語文教學的軌道,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聯系、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
I. 什麼是大語文教育觀
「大語文教育」是著名特級教師張孝純先生創立的一種新型的、帶有突破性的語文教育思想。這種思想主張語文教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並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
打破以往封閉式的格局;著眼整體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體諸育的和諧與統一」,知識、智力、能力是個統一體,不容割裂,建立敬愛型的師生關系;堅持完整結構,就要求把語文教學置於社會教育系統、學校教育系統之中協調地活動。
而語文教學本身也應有完整的結構;重視訓練效率,就是強調不能只依靠訓練的數量換取成績,而應以較少的課內讀寫量和課外作業量,達到提高學生聽、說、讀、寫、思等水平的目標,力求事半功倍。
(9)大語文觀擴展閱讀:
教是為了不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方法後,學生也可以當老師。讓學生當老師,可以極大地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育是指人著眼於他人的素質、能力而進行的影響其精神世界或心理狀態的信息傳遞活動。其中信息傳遞者稱為教育者,信息傳遞的對象稱為教育對象。狹義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或教育機構有組織地、系統地實施的教育活動,即正規教育,如學校教育。
人類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是教育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它提供了感受、記憶、聯想、想像、推理等完整的思維功能,使人的意識能夠相互影響並得以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