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讀後感
『壹』 數學讀書心得
今天,我讀了《數學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數學上為祖國做出了貢獻,他寫的許多論文在國際上引起了反響,他還培養出一批成材的學生。
徐老先生為什麼能成為數學家?為什麼能做出這樣大的貢獻?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時候不怕困難,刻苦學習。文章里寫道:「他在讀書時常把伯父給他的午飯錢省下來,用來買書和買練習本,為了節省用紙,他常用手指在睡覺的涼席上練字,夜深人靜,同學們早已進入甜蜜的夢鄉,徐利治卻來到走廊,在燈光下認真地學習。白天,他泡在圖書館里用饅頭、白開水充飢……」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時候學習條件很不好,連買書、買練習本的錢都缺乏,只好節省午飯錢,然而,他勤奮學習,並不因學習條件差而氣餒。
在我們這時代,家庭生活比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個孩子,零花錢比較多,這些錢我們不是去打電子游戲,就是去買好吃的。平時,也很浪費,一張紙不是寫幾個字就扔了,就是折紙飛機玩,一點也不知道節省。
在學習上,現在很多同學都不認真學習,學習目的不明確,我也是這樣,做題稍微遇到一點困難就氣餒了。
我們的學習態度和徐老先生那種廢寢忘食的學習精神相比,真有十萬八千里的差距。
從今以後,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學習精神來鞭策自己,努力學習,將來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高斯
印象中曾聽過一個故事:高斯是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為事情已處理了一大半,雖然上課了,仍希望將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題數學題目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1+2+3+4+5+6+7+8+9+10=?,因為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才有可能算出來,也就可以藉此利用這段時間來處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轉眼的時間,高斯已停下了筆,閑閑地坐在那裡,老師看到了很生氣的訓斥高斯,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將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下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這么算的。高斯長大後,成為一位很偉大的數學家。 高斯小的時候能將難題變成簡易,當然資質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觀察,尋求規則,化難為簡,卻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的。
寒假裡,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數學家的故事》,講述了許多數學名人的故事。比如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祖沖之的故事。
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對圓周率的計算得出了非常精確的結果。這篇文章講的是祖沖之經過很長時間的編寫,終於寫成了《大明歷》,他上書皇帝,請求頒布實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歷法的寵臣戴法興進行審查。但是戴法興思想保守,是個腐朽勢力的衛道士,他極力反對新歷法。面對戴法興的刁難、攻擊,祖沖之寸步不讓,和他唇槍舌劍的辯論。最終,《大明歷》沒有通過,後來在祖沖之去世後10年,《大明歷》才頒布實行。
讀了這個故事,使我對祖沖之堅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為他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恆地堅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堅持」兩個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許多人,有文化名人、愛國將士,和我身邊的同學。記得,媽媽告訴我,她經常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工作到深夜,不顧身體的疲勞,堅持著把事情做好,然後才會安心入睡。
讀《數學家的故事》讓我更加喜歡數學,更讓我懂得了許
讀完《三個女數學家》這本書,對她們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但同時也被她們刻苦學習的精神深深感動,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是希帕蒂婭。
公元前370年左右,希帕蒂婭誕生在埃及。她6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學習,她的學習態度十分踏實。她總是不聞窗外的種種迷人的誘惑,而專心致志於面前的書本。街上的吵鬧聲不時飄進她的書房,她卻好像是個聾子坐在桌前紋絲不動,對這一切都無動於衷……當時,她才只有6歲啊!
我不禁慚愧地聯想到自己,平時上自習課的時候,校園稍微有個風吹草動,我便坐不住,趕緊向窗外望一眼。怎麼能學好功課啊!
當我讀到「悲慘的死」這個題目時,心中不禁一驚,不知道希帕蒂婭遭到了什麼不幸。我迫不急待的讀下去:「一群暴徒奉西爾的命令,撕去她的衣服,尖利的蟲毛殼剝去了她的皮,砍去她的手和腳並投入火中……」
讀到這里,我熱淚盈眶。我憎恨那些窮凶極惡的暴徒,更憎恨反動黑社會。在那樣的國家裡,聞名一時的學者競遭到如此非人的殘害,沒有先進的社會制度不行啊
數學家的故事——蘇步青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裡。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拚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可量,後來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准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貳』 數學故事讀後感
華羅庚故事
成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幸運的事,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獲得成功。成功不是路邊的小石子隨處可撿,也不是田間的小草隨意可覓。要成功,需要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在這期間是要經過許多挫折的。
1930 年的一天,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坐在辦公室里看一本《科學》雜志。看著看著,不禁拍案叫絕:「這個華羅庚是哪國留學生?」周圍的人搖搖頭,「他是在哪個大學教書的?」人們面面相覷。最後還是一位江蘇籍的教員想了好一會兒,才慢吞吞地說:「我弟弟有個同鄉叫華羅庚,他哪裡教過什麼大學啊!他只念過初中,聽說是在金壇中學當事務員。」
熊慶來驚奇不已,一個初中畢業的人,能寫出這樣高深的數學論文,必是奇才。他當即做出決定,將華羅庚請到清華大學來。
從此,華羅庚就成為清華大學數學系助理員。在這里,他如魚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數學的海洋里,只給自己留下五、六個小時的睡眠時間。說起來讓人很難相信,華羅庚甚至養成了熄燈之後,也能看書的習慣。他當然沒有什麼特異功能,只是頭腦中一種邏輯思維活動。他在燈下拿來一本書,看著題目思考一會兒,然後熄燈躺在床上,閉目靜思,開始在頭腦中做題。碰到難處,再翻身下床,打開書看一會兒。就這樣,一本需要十天半個月才能看完的書,他一夜兩夜就看完了。華羅庚被人們看成是不尋常的助理員。
第二年,他的論文開始在國外著名的數學雜志陸續發表。清華大學破了先例,決定把只有初中學歷的華羅庚提升為助教。
幾年之後,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可是他不願讀博士學位,只求做個訪問學者。因為做訪問學者可以沖破束縛,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他說:「我到英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
華羅庚沒有拿到博士學位。在劍橋的兩年內,他寫了 20 篇論文。論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其中一篇關於「塔內問題」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論被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
華羅庚曾說:「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長河中有無數礁石險灘。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葯者,才能登上高峰覓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深入水底覓得驪珠。」科學上的每一個真理都是在經歷無數次的挫折、失敗之後才得出的。我們要正視挫折,正確對待挫折,只有這樣,才能讓挫折變成我們走向成功的階梯。
華羅庚以一種熱愛科學,勤奮學習,不求名利的精神,獻身於他所熱愛的數學研究事業。他拋棄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錢、名利、地位。最終,他的事業成功了。
華羅庚把科學研究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起來。華羅庚把數學應用到工農業生產上,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挫折可以戰勝,挫折孕育著成功,而前提是具有堅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當具備了這些條件之後,挫折就會被你踩在腳下,明天就是撥開浮雲見麗日之時。
『叄』 數學讀後感
學了數學,學會了好多,也明白了好多。不單單是書本上的,更是生活中的。
本來的話以為數學就只是按照公式把答案算準就可以了,但是其實學了之後,就會發現不是這樣的。學了數學後,我們平常買東西可以自己算價錢,而不會被坑,(- - ||)而且做數學題目時,不僅鍛煉了大腦的思考能力,更能培養我們嚴謹思考的態度。對以後我們將來的生活有重要的影響。數學是一門很活的學科,可以充分拓展我們的思維,有利於開發智商(汗、)。
數學可以讓本來無味的數字和圖形生動起來,激發我們對未知的興趣。當我做出別人做不出的題目時,心情就會特激動。數字有時真的很奇妙,同樣一串數字被不同的數學方法加工就會變成截然不同的結果。所以,對數學還真是蠻感興趣的,讓我有一種對未知世界的渴望。
期待下一學年的數學!我會好好努力學!
我自己都有點起雞皮疙瘩了~~~
刪減點,再添上點自己的經驗什麼話還是可以參考參考的。
『肆』 數學專著讀後感
《數學家的眼光》讀後感
數學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不同:在普通人眼中十分復雜的問題,在數學家眼中就變得異常簡單;普通人覺得相當簡單的問題,數學家可能認為非常復雜。作者張景中院士從我們熟悉的問題入手,通俗生動地介紹了數學家是如何從這些簡單的問題中,發現並得出不同凡響的結論的
《數學家的眼光》講的不是解某一類數學題的技巧,它告訴我們的是思考數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讓我們做題更加簡便的「捷徑」。
數學家的眼光可以從「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個眾人皆知的數學常識中看到「任意n邊形外角和都是360°」,看到「螞蟻在卵形線上爬一圈,角度改變數之和是360°」,這樣的眼光,怎能不讓人驚嘆!
用圓規畫線段﹐一般人立即反應:怎麼可能呢?若按照常規思考,我們可能回答:「把圓規當鉛筆用,再配合直尺,不就可以畫線段了嗎?」但是在只能用圓規不能用其它工具,畫出絕對的直線段的情況下,可能就需要思考一下了。想一想,若不拘泥在平面上呢?用一個中空的圓罐子,將紙捲成圓柱狀置入,將圓心固定在罐子中央,轉動圓規,在罐子內側的紙上畫圓,當紙拿出後,線段便完成了!
雞兔同籠,數學家的眼光從這個小學的數學問題又能看出什麼呢?雞兔同籠用方程的解法會很簡單,但是它除了方程,還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去解。有人可能會笑了:有了簡便的方法,還用那麼笨的方法干什麼?但如果倒過來想,用雞兔同籠的方來做方程的話,那麼很難方程不就好解了嗎?
數學家的眼光,能從基本的數學常識中看出復雜的理論,能從不可能中看出可能,能從簡單的問題中看出那題的解法。在數學家的眼中,最最基礎的理論也可以衍伸變化出高深的數學問題。數學的領域是無窮廣闊的,真正的關鍵在於自己,若我們用心觀察四周的事物,抓住平凡的事實,思考、探索、發掘,會發現數學是耐人尋味且無所不在的。數學家的眼光從洗衣服中都能看見數學的影子,那麼我們也一定能夠從其它事情中看到數學,久而久之,就會慢慢理解數學,喜歡上數學。這樣,數學就不再是讓我們絞盡腦汁去思考的難題,而是生活中處處都有的小精靈。
『伍』 數學名著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數學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數學上為祖國做出了貢獻,他寫的許多論文在國際上引起了反響,他還培養出一批成材的學生。
徐老先生為什麼能成為數學家?為什麼能做出這樣大的貢獻?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時候不怕困難,刻苦學習。文章里寫道:「他在讀書時常把伯父給他的午飯錢省下來,用來買書和買練習本,為了節省用紙,他常用手指在睡覺的涼席上練字,夜深人靜,同學們早已進入甜蜜的夢鄉,徐利治卻來到走廊,在燈光下認真地學習。白天,他泡在圖書館里用饅頭、白開水充飢……」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時候學習條件很不好,連買書、買練習本的錢都缺乏,只好節省午飯錢,然而,他勤奮學習,並不因學習條件差而氣餒。
在我們這時代,家庭生活比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個孩子,零花錢比較多,這些錢我們不是去打電子游戲,就是去買好吃的。平時,也很浪費,一張紙不是寫幾個字就扔了,就是折紙飛機玩,一點也不知道節省。
在學習上,現在很多同學都不認真學習,學習目的不明確,我也是這樣,做題稍微遇到一點困難就氣餒了。
我們的學習態度和徐老先生那種廢寢忘食的學習精神相比,真有十萬八千里的差距。
從今以後,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學習精神來鞭策自己,努力學習,將來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高斯
印象中曾聽過一個故事:高斯是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為事情已處理了一大半,雖然上課了,仍希望將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題數學題目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1+2+3+4+5+6+7+8+9+10=?,因為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才有可能算出來,也就可以藉此利用這段時間來處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轉眼的時間,高斯已停下了筆,閑閑地坐在那裡,老師看到了很生氣的訓斥高斯,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將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下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這么算的。高斯長大後,成為一位很偉大的數學家。 高斯小的時候能將難題變成簡易,當然資質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觀察,尋求規則,化難為簡,卻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的。
寒假裡,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數學家的故事》,講述了許多數學名人的故事。比如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祖沖之的故事。
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對圓周率的計算得出了非常精確的結果。這篇文章講的是祖沖之經過很長時間的編寫,終於寫成了《大明歷》,他上書皇帝,請求頒布實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歷法的寵臣戴法興進行審查。但是戴法興思想保守,是個腐朽勢力的衛道士,他極力反對新歷法。面對戴法興的刁難、攻擊,祖沖之寸步不讓,和他唇槍舌劍的辯論。最終,《大明歷》沒有通過,後來在祖沖之去世後10年,《大明歷》才頒布實行。
讀了這個故事,使我對祖沖之堅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為他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恆地堅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堅持」兩個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許多人,有文化名人、愛國將士,和我身邊的同學。記得,媽媽告訴我,她經常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工作到深夜,不顧身體的疲勞,堅持著把事情做好,然後才會安心入睡。
讀《數學家的故事》讓我更加喜歡數學,更讓我懂得了許
讀完《三個女數學家》這本書,對她們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但同時也被她們刻苦學習的精神深深感動,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是希帕蒂婭。
公元前370年左右,希帕蒂婭誕生在埃及。她6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學習,她的學習態度十分踏實。她總是不聞窗外的種種迷人的誘惑,而專心致志於面前的書本。街上的吵鬧聲不時飄進她的書房,她卻好像是個聾子坐在桌前紋絲不動,對這一切都無動於衷……當時,她才只有6歲啊!
我不禁慚愧地聯想到自己,平時上自習課的時候,校園稍微有個風吹草動,我便坐不住,趕緊向窗外望一眼。怎麼能學好功課啊!
當我讀到「悲慘的死」這個題目時,心中不禁一驚,不知道希帕蒂婭遭到了什麼不幸。我迫不急待的讀下去:「一群暴徒奉西爾的命令,撕去她的衣服,尖利的蟲毛殼剝去了她的皮,砍去她的手和腳並投入火中……」
讀到這里,我熱淚盈眶。我憎恨那些窮凶極惡的暴徒,更憎恨反動黑社會。在那樣的國家裡,聞名一時的學者競遭到如此非人的殘害,沒有先進的社會制度不行啊
數學家的故事——蘇步青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裡。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拚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可量,後來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准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陸』 數學故事讀後感400字
我最敬佩數學家是華羅庚。他聰明、好學、勤奮、愛國,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 華羅庚很聰明、好學。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餘二,五五數之餘三,七七數之餘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並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華羅庚很勤奮。他上完初中一年級後,因家境貧困而失學了,只好替父母站櫃台,但他仍然堅持自學數學。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論文,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邀請他來清華大學;華羅庚被聘為大學教師,這在清華大學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華羅庚很愛國。 1936年夏天,已經是傑出數學家的華羅庚,作為訪問學者在英國劍橋大學工作兩年。而此時抗日的消息傳遍英國,他懷著強烈的愛國熱忱,風塵僕僕地回到祖國,為西南聯合大學講課。 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像華羅庚那樣,成為一個偉大的數學家;像印象中曾聽過一個故事:高斯是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為事情已處理了一大半,雖然上課了,仍希望將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題數學題目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1+2+3+4+5+6+7+8+9+10=?,因為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才有可能算出來,也就可以藉此利用這段時間來處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轉眼的時間,高斯已停下了筆,閑閑地坐在那裡,老師看到了很生氣的訓斥高斯,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將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下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這么算的。高斯長大後,成為一位很偉大的數學家。 高斯小的時候能將難題變成簡易,當然資質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觀察,尋求規則,化難為簡,卻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的。
『柒』 讀後感500字 關於數學的
靈魂的照耀
一顆偉大的靈魂,百年前在俄羅斯的大地上發出光焰,最精純的光彩照耀我們的心靈。在十九世紀末陰霾重重的黃昏,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並撫慰我們青少年的心靈。在法蘭西,多少人認為他不止是一個受人愛戴的藝術家,而是一個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歐羅巴藝術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爾斯泰 在有暇之餘,我翻開了《列夫·托爾斯泰傳》,從而來體會一下托爾斯泰的人生成長的艱辛歷程。 托爾斯泰粗獷的臉又長又笨重,短發覆在前額,小小的眼睛,寬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寬闊的耳朵,因為無法改變丑相,童年時倍感痛苦。他在一個叫卡贊的地方讀書,成績平庸,他是孤獨的。 在他家庭的回憶中,好幾個人為托爾斯泰采作他的《戰爭與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親王沃爾康斯基,葉卡捷娜二世時代專制的貴族代表;他的母親,瑪利亞公主,這溫宛的丑婦人,生著美麗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輝,照耀著《戰爭與和平》。 雖然對於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親逝世時,他還未滿一歲),但是他至少還能保持若干關於父親的回憶。這是一個和藹的詼諧的人,眼睛顯得憂郁,在他的城邑中過著獨立不羈、毫無野心的生活;他父親死時托爾斯泰才九歲。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現實,心中充滿了絕望。 然而不知不覺中,他為少年的熱情、強烈的情感和誇大的自尊心所驅使,以至這種追求完美的信念喪失了無功利觀念的性質,變成了實用的性質與物質的了。他慢慢地也學會了放盪自己。最後,有一樣東西救了他:那就是絕對的真誠、坦白和善良。 最終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國作家,成為了「俄國的一面鏡子」 影響我們成功的決不是環境,或者遭遇。而是我們是否能保持一顆堅強的心,一種不屈的信念。
『捌』 關於數學書的讀後感
請參考:
《我與小學數學》讀後感
作者:薛巧
吳正憲編寫的《我與小學數學》一書,使我受益匪淺。它使我深深知道了小學教師的工作看似簡單且辛苦\普通而平凡。而當你真正走到學生的內心世界,當你用整個心靈去擁有她的時候,才領悟到教師工作博深而豐富的內涵。「一切為了孩子」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做孩子們喜歡的老師」應該是教師多年來努力追求的目標;「把小學數學教育的重心轉移到促進學生的發展上來」應成為教師平日工作中自覺的教學行為。
教師要如何去做呢?我認為教師要找准每一節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合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是誘發學生學習解決現實問題的慾望,從條件、信息中選出需要的條件、信息,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體驗問題成功的快樂。所以我們要經常提供給他們所熟悉的生活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使學生能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學的內容。
而在《我與小學數學》一書中看到:應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主線。為此,我叢書中總結出了以下幾點以便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自己嘗試應用。
[1] 課堂上努力營造一個明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關於學習氣氛,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的思維同他的情感分不開,這種情感是發展兒童智力和創造力極其重要的土壤,學生只有在情感愉悅的氣氛里,思維才會活躍。因此,課堂上關注每一位學生,鼓勵學生課堂上發表不同意見,即使說錯了,對學生思維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學生的自信力。鼓勵學生課堂上提出問題,對教師的講授、學生的發言,大家隨時可以發問。對提問的學生給與表揚鼓勵,這樣就形成了課堂上生生、師生的互動交流。課
堂上還經常開展學習竟賽「最佳問題獎、最佳發言人」的評比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 創設情境,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生常常把自己當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因此,教學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就會推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例如書中舉了這樣的一例: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的知識時,教師請同學們事先准備好各種不同的三角形,並非別測量出每個內角的角度,標在圖中。上課伊始的第一個教學活動就是「考考老師」。學生報出三角形兩個內角的度數,請老師猜一猜第三個角是多少度。每次問題的拋出,教師都對答如流,准確無誤。同學們都驚奇了,疑問由此產生,之後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發現規律。這樣為學生創設猜想
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憑借直覺大膽猜想,把課本中現成的結論轉變成為學生探索的對象,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研究。
[3] 課堂上變教師講授為學生討論、合作學習,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在教學應用題時,通過讓學生讀題,提問學生了解到了什麼信息?還能想到什麼問題,學生提出問題後,又分組討論解決的方法,然後讓學生交流。這樣通過說題,學生對應用題的結構、解題思路理解得比較透徹。在教學計算題時,針對學生易出錯的問題,課堂上先讓學生動口說說錯題的原因,再討論解決的方法,然後再動手計算,這樣減少了計算的錯誤。
[4] 多直觀教學。根據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課堂上多採用版圖、版畫、
教具、學具等進行直觀教學。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演算法時,讓學生操作,擺小棒,說演算法。教學平面圖形的特徵時,課堂上引導學生自製學具,通過折、剪、拼等活動,讓學生去探索和發現規律。
[5] 製做數學手抄報,讓學生做數學。現在的學生見識廣,獲得知識的途徑多,新課內容一看就會,老調重彈的復習課不願意聽。針對這種情況,讓
學生把學過的知識整理成手抄報,幫助學生復習。有的學生將知識重難點、容易錯的題整理出來,有的將自己學習的經驗寫出來,有的學生還將課外知識編輯進來等等,五花八門。學生在畫、寫、找、編輯等活動中,既復習和拓展了知識,又鍛煉提高了動手能力。
[6] 鼓勵學生留意生活中的數學,做好數學日記。 生活本身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生活中客觀存在著大量有價值的數學現象。指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寫日記,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思考生活問題,讓生活問題數學化。如, 學完乘除法的意義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除法的知識來解決。閱讀學生的日記,發現了學生的視野遍及生活
的各個方面。「星期天,媽媽買了一箱梨,我數了數,一共 12個。我想,每天吃2個,可以吃6天。」、「今天,老師布置寫生字2頁,每10行,每行10個字,一共要寫200個生字。」、「爸爸下班回家,叫我去幫他買2瓶啤酒,每瓶3元,兩瓶酒用了6元」 ,……數學日記使學生更廣泛地接觸到現實生活,更細致地觀察了現實生活。數學日記也拓寬了學生的眼界,培 養了他們運用數學的意識,增強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由此可見,數學並不是靠老師教會的,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靠學生自己學會的。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創造情景、提供機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究新知,在探究中發現規律、歸納規律。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多留些時間給學生,讓他們動手操作;多留些時間給學生,讓他們討
論發表自己的意見;多留些時間給學生,讓他們質疑問難。保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再課內交流、討論、質疑。
總之,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積極的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於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
並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系,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最後,我也想引用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中的一段話作為結尾:「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真誠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玖』 《什麼是數學》經典讀後感10篇
《什麼是數學》讀後感(一):給你一點事實和靈感,但不是這本書的全部
關於專評價,我選了「推薦」。我說屬我是來提供事實和靈感的。這本書上有一頁是介紹數學歸納法的,如果你學過高中數學,就知道這方法在求通項公式時非常好用。但前提是你的數學歸納法的格式必須符合要求。在這本書中呢,關於數學歸納法,這位哥廷根人講了一大堆純學術意義上的關於數學歸納法的內容,也就是說,看完這一頁書,你絕不會學會解題必要的,數學歸納法的標准格式。這個格式不是為了應試用的,而是在任何有關數學的計算、推導等等當中必要的。它不會告訴你格式,對你的數學技術性起不到任何幫助,這是事實。然後,我想告訴你的靈感,也是最重要的內容是,它這些純學術的文字,非常有意思,當然如果你學識淺薄反而會覺得無聊,多看幾遍,隔著日子看,遭遇了許多事情的時候去看,你會主動地思考,然後就會發現,書中體現出來的哲學意味貫穿我們的生活和宇宙,你的思想將從此變得理智,清醒,成熟,也會更加感性,包容,深刻。以上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