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一詞多義
1. 高中語文一詞多義,求解!!!
艱難苦恨繁霜鬢 苦,非常。苦恨:非常悔恨。
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痛苦。
何苦而不平 苦,困於,困住
天下苦秦久矣 苦,苦於
孤舟一系故園心 故,過去,原來
公問其故 故,原因,緣故
兩狼之並驅如故 故,過去,原來
君安與項伯有故 故,朋友,友情
故木受繩則直 故,所以,因此
百年多病獨登台 獨,單獨,獨自
鰥寡孤獨 獨,老而無子曰獨
獨留青冢向黃昏 向,向著,對著,朝著
回車叱牛牽向北 向,向著,朝著
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近,臨
向吾不為斯役 向,從前
失向來之煙霞 向,從前
2. 高中語文必修五一詞多義
http://..com/question/12871639.html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
3. 高中文言文一詞多義大全
愛:吝嗇者。「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孟子。梁惠王上》
敬重,愛護。「吳廣素愛人,士卒皆為用者」《史記。陳涉世家》
喜歡,喜好「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愛惜,珍重「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六國論》
吝嗇,捨不得「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安:安逸的壞境「不念居安思危」《諫太宗十思疏》
安穩「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兵:兵器,武器「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六國論》
軍事」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國論》
朝:朝廷」於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朝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杜牧《江南春》
朝會「相如每朝時,必稱病」《廉頗藺相如列傳》
使來朝見「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
朝拜「燕趙韓巍聞之,皆朝於齊《鄒忌諷齊王納諫》
除:任命「承蒙國恩,除臣洗馬」《陳情表》
辭:言語,言辭「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魏公子列傳》
文辭,措辭「其文約。其辭微」《屈原賈生列傳》
告別,辭別「旦辭爺娘去」《木蘭辭》
離開「我去年辭帝京」《琵琶行》
信:
本義是話語真實。
(1)形容詞。意為「誠實」「忠誠」「守信」。如:A.信臣精卒。(《過秦論》)B.皆明智而忠信。(《過秦論》)
(2)動詞。意為「相信」。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鍾山記》)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傳》,這里「信」可進一步引申為「親近」「寵愛」之意。)附虛詞用法:
用作副詞。
(1)表隨便,可譯為「隨意」「隨便」。如:低眉信手續續彈。(《琵琶行》)
(2)表確鑿,可譯為「實在」「確實」「的確」等。如:煙波微茫信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
興:
本義是共同把一件東西舉起來。用作動詞:
(1)興起,發生。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2)發動。如成語「興師動眾」。又如:懷王大怒,大興師伐秦。(《屈原列傳》)
(3)興辦,創辦,復興,振興。如成語「百廢待興」。又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伶官傳序》,一說「興」為形容詞,意為「興旺」「興盛」,在此活用為使動詞。)
行:
本義是道路,讀háng。
(1)動詞。讀xíng。
①運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觀滄海》)
②行走。如: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屈原列傳》)
③行動,執行,奉行。如成語「行之有效」,又如:
A.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B.余嘉其能行古道。(《師說》,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師之道。)
(2)名詞
①讀xíng,意為「品行」「品德」。如:
A.……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B.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②讀xíng,一種古詩體,屬歌行雜體。如:《琵琶行》
③讀háng,古代軍隊編制,二十五人為一行。如:(陳涉)躡足行伍之間。(《過秦論》)
附虛詞用法:
副詞,讀xíng,可譯為「將要」「即將」。如成語「行將就木」。又如: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歸去來兮辭》,行休:即將完結。)
幸:
本義是幸運。
(1)動詞
①寵愛,寵信。如:而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特指皇帝到某處,可譯為「駕臨」「來到」。如: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③慶幸。如成語「幸災樂禍」。
附虛詞用法:
副詞,有兩種情況:
(1)表情態,可譯為「僥幸」「幸虧」「幸好」。如:
A.……則幸得脫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B.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鴻門宴》)
(2)表尊敬,相當於「希望」,有時不必譯出。如:
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傳》,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可不譯。)
4. 高中語文一詞多義翻譯
一類人 白白地 只是 只是 一類人
拉引,拉弓 領著 引見 調轉 引用 退避 連接
派遣 任用 令 使者 役使 假如
記得採納哦~~
5. 高中語文,文言文一詞多義。
1,期限
2,剛剛
3,幾乎
4,全
6. 高中語文文言文一詞多義!!!!急急
百:一百許里(數詞,十個十)猿則百叫無絕(喻很多)
言:閑靜少言(動詞,說話)黔婁之妻有言(名詞,說過的話)
食:食不飽(吃)一食或盡粟一石(吃)食(飼養)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養)
策:執策而臨之(名詞,鞭子)策之不以其道(動詞,驅策,驅使)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雖有千里之能(名詞,能力)
書: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書籍)與朱元思書(信件)
至:禮愈至(全,周到)至舍(到達),四支僵勁不能動
患:又患無碩師名人(恐怕,擔心)無凍餒之患矣(後果,憂慮,疾病)
道:益慕聖賢之道(處事方法,學說)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動詞,說)
質:援疑質理(質疑,詢問)非天質之卑(資質)
直:直視無礙(長時間,一直)爭高直指(不彎曲)
7. 高中語文古文一詞多義
息:君子以自強不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長太息以掩涕息,晚有兒息
1、停止。2、氣息。3、嘆息。4、子息,子女
志:非有志者不能志也,項脊軒志
1、志氣。2、記
名: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城,殺豪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聖人無名
1、名字。2、著名的。3、出名,聞名。3、名氣
文:鬱郁乎文哉,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君子以文會友,文不在茲乎
1、文采。2、文章。3、文學。3、禮樂文化
8. 語文一詞多義
1.師不必賢於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2.恥學於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3.不拘於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4.其皆出於此乎? (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5.於其身也:(介詞,表示對象,對,對於) 6.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介詞,在 7.則移其民於河東 ;介詞,到
9. 高中語文 一詞多義
在。
介詞,無意義。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