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教學目標
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果把三維目標比作一棵樹,那麼知識與能力就是樹的根,過程與方法是樹的主幹和枝條,樹葉和花就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B. 新課改下的初中數學教學目標是哪些
修訂數學新課程標准,以解決21世紀我國公民的數學素質問題:
1、實用目標:幫助公民解決日常生活問題;
2、社會目標:使公民能夠明智的參加公民事務;
3、職業目標:為公民找工作、就業或學業務做准備;
4、文化目標:傳遞人類文化的主要因素.
C. 初中數學中如何確定教學目標
1初中 數學中如何確定教學目標
初中數學中如何確定教學目標?要在對准目標的前提下,把反饋矯正滲透到目標教學的各個環節,運用多種方法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並充分且有針對性地與學生交流,培養學生的自我矯正能力與創造良好的反饋氛圍,使課堂效果最大化,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今天,朴新小編給大家帶來數學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中要清晰地展示教學目標。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在三維目標指導下的精神生產活動。圍繞學習內容,全面理解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各項目與具體學習內容有機的整合,這既是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同時也是課堂教學取得預期效果的重要保證。
知識與技能目標要清晰。新課程改革,「雙基」仍是一個重要的目標,這一目標我們不是看教師的文本,也就是說,不應該看教師的教學設計,而應是看整個課堂是否落實。《多邊形的內角和》這節書的主要知識點是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多邊形的外角和,加強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的計算訓練,從讓學生掌握知識「n邊形內角和等於n-20×180o」、「多邊形外角和等於360o」及「探究多邊形的內角和都是通過轉化為三角形來解決的轉化思想」。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下面的習題和突出多邊形的內角和探究過程,使整個教學過程圍繞著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訓練。
教學過程中要根據課堂的實際對教學目標進行調整。
教學目標是教師在課前擬定的,這些目標並不是不可改變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狀況往往並不是我們預期的那樣,會偏離教師課前擬定的目標,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適時進行調整。
在《多邊形的內角和》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知識掌握得較好,學習興趣較高,因此,我在原來設計的基礎上留下一道具有一定難度的思考題,供他們思考。一個多邊形截去一個外角後,形成另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是1620o,中原多邊形的邊數是多少?下課鈴響了,學生思考、討論的熱情還是那麼濃厚。
2確定教學目標一
對信息區別對待,使課堂效果最大化
一節課只有四十五分鍾,學生有四五十個。在數學課中,學生出現的問題往往五花八門,每個問題都集體糾正是不現實的,更是不可取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分清哪些是共性問題,哪些是個別問題。對共性問題集體糾正,而對個別問題可以在課堂上單獨指導或課後個別糾正。如在分式方程解法的教學中,漏乘(去分母時,不含分母的項沒有乘以最簡公分母)、不檢驗是共性問題,而移項不變號這樣的錯誤只有極個別學生出現,可以在巡視時個別指導。這樣就可以實現課堂效果的最大化。
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我矯正能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如果使學生習慣於簡單地接受或被動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壞的,如果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所以在反饋矯正這一雙向的信息溝通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我矯正能力非常重要。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個人矯正習慣的培養。主要方法有使用糾錯本,對錯題逐一登記並分析原因;注意思考方法的培養等等。二是對學生集體矯正能力的培養,主要方法是把學生分組(一般四人一組),讓小組成員互批互改、討論批改,在批改過程中知道了自己的對與錯,通過討論找到了錯誤的原因,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自我矯正的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為反饋創造良好的氛圍
有些教師反映,在自己的目標教學中最大的困難就出在反饋矯正這一環節上,因為學生都不願發表見解,也盡力避免暴露自己的問題,甚至不惜抄襲他人的解題過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對發表見解和暴露問題的學生批評太多,打擊了學生反饋的積極性,從而使師生間信息流通不暢,不能很好的進行反饋矯正,完不成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自己的用詞和語氣,對學生多多鼓勵和肯定,如「只差一點就全部正確了。」「再多思考一下問題就解決了。」「有進步!」等等。使學生很體面地暴露自己的問題,發表見解,使師生雙向互動時信息流暢,做到有的放矢,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3確定教學目標二
注重創新目標意識,為課堂教學開拓新空間
教學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創新。教學中發現,課本中有很多內容都可以改編成創新問題。教師要創造性地利用教材,而不拘泥於教材,為課堂教學開拓嶄新的空間。例如:在教學「分式」中,要探究「a=bc」型數量關系。這是在本章教學結束後進行的,但發現它可以與本章中分式的概念結合起來,改編成很好的創新性問題。首先,把課題改變為a=b/c型問題,並策劃了「如何用最簡捷的方法測量一大捆電線的長度」這樣一個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造成浪費。把學生分成很多小組進行討論,同學們想出了很多千奇百怪的辦法。
有纏繞測周長法,有測體積法,有測重量法,等等。最後,教師總結出最簡便的方法,那就是測重量法。並把它歸結為列分式問題,讓這個方法得到理論支撐,認識到建立分式的概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完成這樣的活動後,讓學生思考該公式還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哪些計算問題,這樣適當地滲透方法論。在熱烈的討論中,學生想出了該公式的十幾種適用情況。一個抽象的公式,在活動中竟然被學生發現有那麼多的用途,這其中滲透了數學建模意識。
結合教學實際情況,讓教學目標實現持續性
制定教學目標要體現持續性這個特點。教師在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時,要考慮到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與目標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學目標是對學生學習所要達到的目標提出的要求,應該有以下特點:持續性、持久性與長期性。我們要時刻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制定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實施一些具體的學習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一系列學習活動中,逐漸感知並且明確教學目標,逐步提高學習能力,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解直角三角形」時,可根據教學內容把「探究性學習能力與思維創新能力」等學習能力這一要求貫穿在教學活動中,例題:(一)在△ABC中,∠C=90°,(1)已知a=3,∠A=30°,求∠B和b、c;(2)已知∠B=60°,b=3,求a、c與∠A。(二)已知:方程4x2-2(m-1)x+m=0的兩個根恰好是一直角三角形的兩個銳角的餘弦,求m的值?對這樣的數學問題進行解答,運用多變題型的探究,開展小組合作的評析等方式,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從而實現學生在長期持續性的解答問題和探究實踐中,學習能力得到提高。最能表示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標志就是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4確定教學目標三
引導學生自學學習,圍繞教學目標自主探索
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是新課改倡導的理念之一。自主學習就是以自學為主,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的過程。但自主學習並不意味老師就可以放手不管,讓學生自行學習。學生的知識與經驗是有限的,在自主學習時很多學生可能還找不到學習的目標或方向。如果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方向,那麼他自主學習的效率就會很低。
所以,在自學的開始階段,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至少要把學習目標分解清楚,再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中的重點與難點告訴學生,再提供一定的線索讓學生自行探索。例如:在教學「解一元一次方程」時,首先教師要把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分別列出來,然後讓學生自主學習。不妨給學生提出這樣的目標:(1)解方程的定義;(2)方程的解的定義;(3)怎樣去分母和去括弧;(4)怎樣移項和合並同類項;(5)解方程的一般步驟。如果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把這幾個問題弄清楚,那麼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教師把一節課的目標告訴學生,讓學生圍繞學習目標進行有效的探索。這樣,學生不但從中獲得了知識,還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多維分析課程目標,對教學目標進行綜合設計
初中數學教科書中的教師用書中,每個單元都設計了教學目標。但這是單元的總體教學目標,需要我們進行多維的分析與綜合的設計。多維分析就是按照國家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目標與目標分類理論的要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個維度來分析課堂教學目標。所謂的綜合設計,就是指根據課程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等與學生發展狀況的不同層次,對教學目標進行綜合思考,並對不同維度的教學目標進行有機整合。
多維分析與綜合設計是制定教學目標兩個很重要的方面,兩者缺一不可。多維分析關注了課程目標的多元性與均衡性,綜合設計保證了教學目標的准確性與全面性。這樣有利於實現不同層面、不同維度的教學目標前後連貫、動態整合、形成合力。所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目標設計不僅要進行多維分析,還要進行綜合設計。例如:在制定《旋轉》一課的教學目標前,我們要從宏觀的角度把握它屬於運動幾何的范疇,知道《數學課程標准》的要求和單元教學目標,准確把握學生特點,結合已學習過的平移、平面直角坐標系。然後從微觀上進行分析,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維度。
D. 初中數學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該怎麼寫
案例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待教學的結果--某種教學措施的即回時效果,包括學生答的反應和教師的感受,解決了哪些問題,未解決哪些問題,有何遺憾、打算、設想等。以「問題」為主線,有矛盾、沖突甚至「懸念」,能引起讀者興趣和深入思考。
E. 數學教學的三維目標是什麼
三維教學目標不是三個目標,而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它集中體現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集中體現了素質教育在學科課程中培養的基本途徑,集中體現了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客觀要求。
(1)第一維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
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識和學科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獲取、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2)第二維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
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過程與方法。
(3)第三維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5)初中數學教學目標擴展閱讀:
三維的課程目標應是一個整體,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互相聯系,融為一體。在教學中,既沒有離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也沒有離開知識與技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學習。
1956年,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立足於教育目標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他提出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目標領域。根據布盧姆等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結合我國的教育教學實際,新課程將課程(學教)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
F. 初中數學教學目標是什麼
函數學好,幾何學好,今年中考大題偏向一次函數,基礎記牢,其他都是小問題
G. 中學數學教學目的包括哪些主要方面
2001 年教育部頒布的《標准》指出 高中數學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作為 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以滿足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具體目標如下。
(1)獲得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數學結論的本質,了 解概念、結論產生的背景、應用,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以及它們在後繼學習 中的作用。通過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
(2)提高空間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數學地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包括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表達和交 流的能力,發展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
(4)發展數學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力求對現實世界中蘊涵的一些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 作出判斷。
(5)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形成鍥而不舍的鑽研精神和科學態度。
(6)具有一定的數學視野,逐步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形成批判 性的習慣,崇尚數學的理性精神,體會數學的美學意義,從而進一步樹立辨證唯物主義和歷 史唯物主義世界觀。
H. 初中數學的新課標教學目標是什麼
一、教學內容解析本節課是在學習了解了圓的一些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利用圓的軸對稱性探索垂徑定理及其逆定理,然後根據對稱圖形的性質和推理證明的方法進行證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通過折疊,體會圓的對稱性,理解並掌握垂直於弦的直徑的性質,經歷感受圓的對稱性在實際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增強學生應用數學和意識,發展為學生的思維能力。對垂徑定理及其推論的學習,為下一節學習弧、弦、圓心角以及有關弦的計算和證明題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教學目標設置知識和能力 1.探索圓的對稱性,進而得到垂直於弦的直徑所具有的性質。2.能夠利用垂直於弦的直徑的性質解決相關實際問題。過程和方法 1.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感受圓的對稱性,體會圓的一些性質,經歷探索圓的對稱性及相關性質的過程。2.進一步體會和理解研究幾何圖形的各種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探索,相互合作交流的精神。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領會數學的嚴謹性和探索精神,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積極參與的主動精神。教學重點 垂直於弦的直徑所具有的性質以及證明。教學難點 利用垂直於弦的直徑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准備 教師 多媒體課件學生紙、剪刀三、學生學情分析對於九年級學生而言,其實他們在第一、二學段已積累了一些對圓的認識,甚至也了解了圓的一些性質,也學過其它幾何圖形,經歷過探究其它圖形的學習過程,所以相對而言學習了解圓就有了一定的經驗和能力,但是由於目前農村中學優生流失較為嚴重,大部分是中下游的學生,他們分折和探究問題的水平很低,因此在分折概括,推理論證垂徑定理時是有一定困難的。四、教學策略分析以學生現有的經驗知識為基礎引入新課,讓學生先觀察幾組以前嘗過的對稱圖形,並了解它們的性質,然後讓學生動手摺疊圓,並觀察得出圓的性質—軸對稱性,再從圓是軸對稱圖形入手,根據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得出對稱軸垂直平分對稱點的連線,相對應的部分一定重合,即「垂直於弦的直徑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對的弧」,這里盡量再結合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在觀察、探究、交流的過程中體會知識的形成。五、教學過程(一)復習舊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師:觀察下列幾個圖形,它們有何共同點?等腰梯形長方形等腰三角形用什麼方法可以判斷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引導出折疊的方法)(二)新課引入活動1:用紙剪一個圓,沿著圓的任意一條直徑對折,重復做幾次,你發現了什麼?由此你能得到什麼結論?(課件:探究圓的性質)學生活動設計: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操作結果,可以發現沿著圓的任意一條直徑對折,直徑兩旁的部分能夠完全重合,由此可以發現:圓是軸對稱圖形,任何一條直徑所在直線都是它的對稱軸.教師活動設計:在學生歸納的過程中注意學生語言的准確性和簡潔性.(三)問題引申,探究垂直於弦的直徑的性質活動2:按下面的步驟做一做:第一步,在一張紙上任意畫一個⊙O,沿圓周將圓剪下,把這個圓對折,使圓的兩半部分重合;第二步,得到一條摺痕CD;第三步,在⊙O上任取一點A,過點A作CD摺痕的垂線,得到新的摺痕,其中點M是兩條摺痕的交點,即垂足;第四步,將紙打開,新的摺痕與圓交於另一點B,如圖1.圖1圖2在上述的操作過程中,你發現了哪些相等的線段和相等的弧?為什麼?(課件:探究垂徑定理)學生活動設計:如圖2所示,連接OA、OB,得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