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的堂號
⑴ 一些語文問題
垛
垛 #ò
【釋義】①堆得整整齊齊的堆:草垛|麥垛。②整齊地堆放:垛麥子|稻草垛得像小山。
===================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的信息=================
垛 <名>
垛子;牆兩側或上頭伸出的部分
垜,堂塾也。從土,朶聲。門堂之塾有左右。左右各有南向北向兩塾,今俗謂門兩邊伸出小牆曰垛頭。――《說文》
又如:垛口;垛迭(建築物突出的部分,指門兩旁伸出的牆);垛樓(軍官住的高樓)
設置箭靶的小土牆
羅灰修葯灶,築垛閱弓垜。――唐·元稹《江邊四十韻》
又如:箭垛
垜垛 <名>
堆,成堆的東西
又如:柴火垛;麥垛
明代兵制名
垛 ǒ用泥土、磚石壘成的掩蔽物:城~。又見ò。
垛 ò
①整齊地堆放:將蘆葦~起來。
②整齊地堆放好的堆:糧~。又見ǒ。
裝潢
古代對裝裱技藝的稱謂。「潢」指用黃櫱汁染治紙料,再用這種紙料裝裱書畫,故名。「潢」的另一涵意來自《通雅·器用》:「潢,猶池也,外加緣則內為池,裝成卷冊,謂之『裝潢』,即『表背』也。」《唐六典》中,裝潢一詞已出現:「崇文館裝潢匠五人,秘書省有裝潢匠十人。」現代,裝潢則引伸為商品裝飾美化。
郗
郗姓
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裔。黃帝之子玄囂,其後代有叫蘇忿生的,周武王時官至司寇,負責訴訟事宜,有清正之聲。蘇忿生支庶子受封於郗姓(今河南沁陽縣),其後人遂以封邑命姓,稱為郗姓。
堂號
"文成堂":晉時有郗鑒,博覽經籍,耕田吟詩,不願接受朝廷徵召。後來封安西大將軍,遷車騎將軍。皇帝臨死托他輔佐幼主,他為了保衛新立的少帝,平了約峻之難,晉升太尉,封南昌縣公,卒後謚文成。
歷史名人
郗士美:唐代節度使。性聰敏,12歲時,能背誦《五經》、《史記》、《漢書》。他父親的好友蕭穎士、顏真卿等人都贊為奇才。20歲任陽翟丞,累官工部、刑部尚書,後升昭義,忠武等軍節度使。為官廉潔,尤重然諾。
⑵ 書法作品的堂號可以用家族的堂號(就是牌位里的堂號)嗎
一般不用牌位里的堂號,書法作品的齋號,一般都是書房齋號,中國有識文風雅之士將其書齋所取名號,常常也成為書齋主人的代稱。齋號名的形式,幾乎全是偏正式結構,後半部分表示建築式樣,通常是一個字如亭、山房之類,前半部分內容,與文人自取別號相似。自由度很大,但也能撮合類同情況分項,有的還依傍景觀,以居室書齋所處自然環境或人文景觀為題示,標榜主人的志趣。一些治學大家的齋號,往往也是後人識別其本人的別稱。(激賞美育 編輯整理)
⑶ 各個姓氏堂號應該有不同的要求章姓堂號是怎麼寫
這個你得咨詢專業的人士讓他們幫你起一個寓意好的
⑷ 郡望和堂號是怎麼來的有什麼關系
一、由來:
1、郡望:
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圍內的名門大族。
2、堂號:
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歷史名人的典故事跡或趣聞佳話。
二、聯系:
堂號包括郡望總堂號和自立堂號。郡望是高一級別的宗族尋根標志,那麼堂號就比郡望堂低一級的宗族標志。郡望往往可以作為堂號,但堂號卻大都不能用作郡望。
(4)語文的堂號擴展閱讀
一個姓的堂號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數個多至數十個,但堂號往往有數百甚至上千個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後就開始走向統一和固定,但堂號卻隨著宗族的發展,一直在不斷的增加。
隨著中國政府的開放改革和全球華人尋根熱潮的興起,許多大陸宗祠被恢復,族譜被續修,因此,堂號再一次被人們抬了出來。
不過,當今的堂號,已經沒有了宗族主義的負面作用,有的只是給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激勵後人的積極意義。特別是對於加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對於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堂號都必將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⑸ 揭開堂號背後的深刻含義
堂號,本意是廳堂、居室的名稱。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數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於某一處或相近數處庭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同姓族人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因而堂號也含有祠堂名號之含義,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志;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所以,堂號和郡望一樣,都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疇。也是中國人進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一個概念。
堂號,不僅僅是用在祠堂,還多用在族譜、店鋪、書齋及廳堂、禮簿等處;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錢袋、燈籠等上面大書堂號,以標明姓氏及族別。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屬的人,都不會忘記本族世代相傳的堂號。不僅漢族,許多遷居內地的其它少數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紇族的愛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內堂」等少數民族,內遷後接受了漢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業績之典故作堂號的。這就是中國人的堂號,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實際意義。
歷來每個姓氏、每個宗族、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堂號。堂號的歷史悠久,應用廣泛,在中國宗法社會中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從功能上說,堂號的意義主要在於區別姓氏、區分宗派,勸善懲惡,教育族人。如果說,郡望是高一級別的宗族尋根標志,那麼堂號就比郡望堂低一級的宗族標志。郡望往往可以作為堂號,但堂號卻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個姓的堂號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數個多至數十個,但堂號往往有數百甚至上千個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後就開始走向統一和固定,但堂號卻隨著宗族的發展,一直在不斷的增加。
堂號是宗法社會的產物,在傳統宗法社會中,它對於敦宗睦族,弘揚孝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中國傳統社會的終結,祠堂在中國大陸不是成了歷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號不可能再產生,但是,舊有的堂號卻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們的記憶中。
隨著中國政府的開放改革和全球華人尋根熱潮的興起,許多大陸宗祠被恢復,族譜被續修,因此,堂號再一次被人們抬了出來。不過,今天的堂號,已經沒有了宗族主義的負面作用,有的只是給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激勵後人的積極意義。特別是對於加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對於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堂號都必將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⑹ 家譜中的堂號是什麼意思,怎麼來源的
歷來每個姓氏、每個宗族、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堂號。堂號的歷史悠久,應用廣泛,在中國宗法社會中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各姓的堂號雖然很多,但也不是隨便亂取的。各一個家族的堂號,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意。根據取名的依據和其用意不同,堂號又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類型:
以血緣關系命名堂號
以地域命名堂號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為堂號
以祖上的功業勛績為堂號
以傳統倫理規范為堂號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風亮節為堂號
以祥瑞吉兆為堂號
以先世名人的廳堂別墅為堂號
以家族中科舉功名為堂號
以垂戒訓勉後人的格言禮教為堂號
以良好祝願為家族堂號
以封爵、謚號或旌表褒獎為堂號
⑺ 「堂號」是什麼東西,為什麼同姓要有不一樣的「堂號」
堂號就是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子孫後代知道自己出自哪裡,當一說到自己的堂號的時候,就能想起自己本族的來源,銘記祖先的恩德。在古代姓氏是有郡望、堂號等標識的。而且堂號的特徵是訓誡後人將組,鮮的事業發揚光大。彰顯家族宗親的特點以及弘揚祖先的一些豐功偉績的。而同一個姓氏為了區分來源才會有不同的堂號。
具有姓氏特徽的堂號來源大多數都是有某種含義的典故。是可以重復出現這個姓氏的不同之族的。
⑻ 語文作業、幫忙
檢舉 (材料很多,自己吹唄,交代淵源、自己家族遷徙路途,,名人有哪些,自己是第幾代人,使勁吹然後說自己要以此為奮斗目標什麼的
馬姓的起源說法之一
馬【馬姓起源1】古代戰國時期,趙國有個將軍叫趙奢,武藝高強,有勇有謀,戰功赫赫,而受朝廷封於馬服那個地方享用地的物產,就是現今河北邯鄲一帶。趙奢受封後人們也稱他馬服君,他的子孫更是用馬服當作姓,又後來省去了服字,世代姓馬。馬姓還有其他支系,如唐朝繁榮的西域絲綢之路一帶,有西域的馬姓人為繁榮絲綢之路作出貢獻,有的後來定居中原。馬姓先人還有如【馬良】東漢文士,學問好,才氣又高,文章動人。馬良還有四個弟弟,也是當時的才子,他們兄弟五個中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們說:「馬氏五常,白毛最良」。【馬融】東漢著名哲學家,對古代經典研究非常之深,學生有千餘人,他講課時座在高堂,有女子奏樂,很有氣派。 【馬姓起源2】說起燕趙古都邯鄲,有關馬姓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漢族有馬姓,回族有馬姓,滿族有馬姓,朝鮮、土家、苗、布依等少數民族也有馬姓,在全國馬姓人口眾多,但卻同姓不同宗,漢族和回族、滿族命姓的方式也不相同,天下一個馬,由此引發了許多有趣的故事。邯鄲曾是趙國的首都,漢族馬姓的起源和這座都城密不可分,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能征善戰,由此引出了一段馬姓由來的故事。 趙奢不但治國有方,而且他的武功也是蓋世的,他因為和齊國、秦國交鋒都取得巨大勝利,因此,他被評為戰國七雄八大名將之一,趙惠文王就把趙城,就是邯鄲這個地方的西北五十里地方有個叫馬服山,就把這個地方就賜封給趙奢了,因此,趙奢就叫馬服君,馬服君的後人呢,就把邯鄲趙國的貴族都遷到了咸陽,而且封馬服興為宗使,馬服興認為馬是岳之首,於是就把服字去掉了,就改姓馬了,所以,中國漢族的馬姓是從趙姓里分衍出來的。 馬姓曾經名人輩出,漢族、回族、滿族中都曾涌現出了知名人士,像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漢顯帝皇後等。而回族馬姓早在元代就已名垂青史,回族馬姓最著名的人士是明代的鄭和,他原名叫【馬和】,明永樂二年賜為鄭姓,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上第一個有史記載的航海家。 【馬姓起源3】出自嬴姓,其始祖為趙奢,馬姓最能反映中華民族,民族大融合的過程,在百家姓里在宋代馬姓是44位,到現在統計是第十九位,不是說回族馬姓大發展了,包括的內容比較多,比如回族還有其它幾個民族,滿族都有馬姓,都包括進來,多了,原來回族吧,回族和滿族都是譯姓過來的,音譯過來的,滿族是馬佳氏過來的,回族呢是穆罕默德,漢譯就是馬哈木,元代、明代、清代都有一部分少數民族由少數民族姓氏,簡譯成馬,所以,中華民族的馬姓包括了很多的姓氏。邯鄲西郊,這里是漢族馬姓的發源地馬服山。馬融的時候,就給他賜封為扶風茂陵,當時是重合侯,所以他又舉家從咸陽遷到扶風茂陵,所以天下馬都認為茂陵是自己的發源地,實際上這個地方馬姓不多了,因為都進入關東了,都遷到關東去了。昔日人丁興旺的馬服山,如今早已風光不在。 趙國之所以沒有統一了天下,按說它的經濟財力,它在戰國七雄,它也是很富有的,因為邯鄲這個地方,當時中國排五大都之一,而且又是商賈雲集的地方,經濟是很雄厚的,那它喪國是不是也跟這馬服君有點關系,這個當時,長平40萬大軍被坑殺,好像是趙奢的兒子趙括,那他應該叫馬服括,趙括當時把趙國的40萬被人家坑殺了,還有一個典故叫,紙上談兵。 在我國東北聚集著許多滿族馬姓,努爾哈赤建立金國後,在八旗中就有許多滿族馬姓。 滿的馬姓也跟地名有關,據說在西漢時期,在現在的吉林省境內,有一個夫國,這個國呢,他們也是以養名馬出名,而且他們還把官叫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為官名,遷入這個地區的女真族,都以這個地名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
馬姓的起源說法之二
1、出自嬴姓,為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其始祖為趙奢。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孕生子大業。大業之子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賜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傳至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趙城),稱為趙氏。後建立趙國。戰國時趙王有子叫趙奢,以善於用兵著稱。因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稱為馬服君,死後便葬於封邑,其子孫最初以"馬服"兩字為其姓氏,後省去"服"字,遂有馬氏。世居邯鄲。史稱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馬慶祥,人居臨洮狄道(今甘肅省境內),遂以馬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亦為馬氏。金元以後,為回族大姓。
遷徙分布
趙奢之子牧,亦為趙將,居住在邯鄲。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將牧之子遷徙至陝西咸陽。馬興後人馬何羅徙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從此,扶風茂陵成為馬氏的發展繁衍中心。
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氏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布於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
唐朝末年,王潮、王審之入閩,有河南馬氏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許州人馬殷,少為木工,應募從軍,隨秦宗權部將孫儒入揚州,轉從別將劉建峰攻取潭州。896年,劉建峰北部下所殺,馬殷被推為主,被唐任為潭州刺史,後進武安軍節度使,於907年被後梁封為楚王,建立楚國,歷時45年。馬服君十三傳後裔駟(此時不可能傳到十三世,距前222年只有16-27年)隨西漢的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入關,駟入關後由回族歸屬漢族。駟的馬氏一族先定居於咸陽,其嗣後遷居開封汴梁,一族宗支浙江臨安府。
宋初(公元1127年至1130年),奉政大夫直北馬公隨宋高宗趙構由浙江臨安南渡入粵,定居古岡(即今新會市會城鎮北門)。馬直北公一門箕裘,五代大夫(始世祖奉政大夫直北公、二世祖朝議大夫持國公、三世祖朝議大夫唏驥公、四世祖朝奉大夫宜祖公、五世祖司刑大夫良弼公),三世太守(二世祖容州府持國公、三世祖雷州府唏驥公、四世祖英德府宜祖公),父子鄉賢(二世祖郡邑鄉賢持國公、三世祖廣州府新會縣二學鄉賢唏驥公)。直北馬公宗傳八代後,其裔孫已遍及新會的會城和東亭、江門市的潮蓮和高沙及麻園、台山的白沙和橫山、番禺的謝村和植村、從化的馬村、蘿崗的楓園下、四會的高要、順德的水藤、廣州市的河南、中山的古鎮等地,爾後各房馬氏子孫又分居於汕頭、潮洲、陽江、高鶴、吳川、廣西、海南等地。直北馬公實為我嶺南馬氏開族第一人。又因直北馬公名門望族,朝庭二封金紫(二世祖持國公與三世祖唏驥公受封),故直北馬公祖居地稱為金紫街(今新會市會城鎮人民大會堂前)。現嶺南各地馬氏及海外馬氏聚居地立堂朝拜先祖用「金紫堂」這一名稱就是這個緣故。
從嶺南馬氏始祖直北公宗傳八代至台山馬氏的直系血緣是:始世祖直北、二世祖持國、三世祖唏驥、四世祖紹龍、五世祖良弼、六世祖行遜,七世祖循善傳八世祖康平至九世祖堯佐和君佐及帝佐(居橫山濠沖)。八世祖康定生三子,由新會麻園下朗遷居橫山宗支,因此時此地生活環境惡劣,加上宋末元初的兵亂騷撓,康定後裔大部份遷居潮州、汕頭和新會。
八世祖康平無子,由其堂兄康成次子湍(名為田波)承繼。明朝永樂年間(約公元1410年左右),康平與繼子田波由新會麻園遷居白沙馬洞。田波公羨慕馬洞村落洞山秀拔,石門振朝,因而積休垂興,大振宗傳。九世祖田波公生六子,長子漁隱、次子樵隱、三子耕隱、四子牧隱、五子煉隱、六子植隱,族內堪稱其為有功不祧之祖。
於1995年、1997年兩次與幾位馬氏宗長對居住在台山的馬氏分居和人口情況進行比較系統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台山馬氏宗支分居比較集中的有白沙鎮、三台鎮、四九鎮、橫山鎮、汶村鎮等。台山馬氏現已宗傳32代,據調查,常駐市內人口近5萬人。旅外宗親及分居在市外國內的新會、恩平、高州、吳川、陽江、鶴山等地的宗親,據不完全統計,在8萬人以上。
宋代以後,閩、粵地區馬姓逐漸增多;至明代,馬姓族人遍布福建;至清代,有的移居台灣,進而又遠徙東南亞及歐美。
三、歷史名人
馬 融:東漢右扶風茂陵人,著名哲學家。為馬氏家族史上第一位很有學問的人,經學家、文學家,對古代經典研究非常之深,學生有千餘人,他講課時座在高堂,有女子奏樂,很有氣派。一生注群經外,兼注《老子》、《淮南子》。
馬 良:東漢文士,學問好,才氣又高,文章動人。馬良還有四個弟弟,也是當時的才子,他們兄弟五個中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們說:「馬氏五常,白毛最良。」
馬 援:東漢扶風茂陵(今陝西省光平東北)人,東漢名將。建武十七年(41年)被任為伏波將軍,後歷任太守,發展了相馬法。年六十餘仍征戰沙場。嘗謂賓客曰:「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又言:「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著有《銅馬相法》等。
馬 武:南陽湖陽(今河南省唐河南)人,一代名將,新莽末,參加綠林起義軍,歸劉秀,被封為揚虛侯。
馬 騰:右扶風茂陵人(今陝西省興平東北),初為涼州刺史司馬,曾與韓遂割據涼州,後被曹操所殺。
馬 超:字孟起,馬騰之子,右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三國名將,出身於涼州豪強家族。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西征關隴,超據潼關拒守,操用離間計,使超與韓遂相互猜疑,一舉擊敗之。超率羌胡退出關中,轉戰隴上,殺涼州刺史,並其眾,自稱征西將軍,督涼州軍事。不久,原刺史故吏楊阜起兵,殺其妻子,超遂奔漢中依張魯,不得志。建安十九年歸劉備,助備擊破劉璋於成都。諸葛亮稱他文武全才,勇猛過人。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官至驃騎將軍,領涼州牧。次年卒。
馬 謖:字幼常(190-228),襄陽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南)人。初從劉備取益州,官至越嶲太守。謖才氣過人,好論軍計,深得諸葛亮器重,而劉備臨終對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亮不以為然,以謖為參軍。蜀漢建興六年(228年),亮出軍祁山,不理眾人反對,以謖為先鋒。謖違反亮之法度,結果在街亭為魏將張頜所敗,士卒離散。亮進退無據,引軍還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亮下謖於獄中,按律處死。亮為之流涕。
馬 鈞:扶風(治今陝西省興平東)人,魏時機械製造家,因改革綾機而聞名,曾製造翻車,指南車等,其所用機械原理比國外早七、八百年。
馬 周:博州茌平(今屬山東省)人,唐代大臣,被唐太宗賞識,任監察御史,主張少興徭賦,反對實行世封制,成為當時有名的政治家。
馬 殷:許州鄢陵人(今屬河南省),五代時楚國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七年。
馬 鈺:宋代進士。傳說,大定年間他遇重陽子王嘉,授以道術,與妻孫氏同時出家,孫先仙去。鈺後游萊陽,入仙宮羽化,賜號丹陽順化真人。
馬 遠: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濟縣附近)人,南宋時著名畫家。擅畫山水。初師李唐,能獨辟蹊徑,自成一家。多作「一角」、「半邊」之景,構圖別具一格,有「馬一角」之稱。與夏圭、李唐、劉松年合稱「南宋四家」。與夏圭並稱「馬夏」。
馬 琬: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人,元末明初畫家,曾官至撫州巡府。擅畫山水,兼工書法,能詩。
馬 註:雲南保山人,明末清初伊斯蘭學者,回族,對佛學和伊斯蘭教義頗有研究,著有《臣權》、《樗樵》、《清真指南》。
馬 歡:今浙江紹興人,明代航海家,曾多次參加鄭和的下西洋航行,任翻譯,著有《瀛涯勝覽》。
馬 荃:清女畫家,字江香,江蘇省常熟人,馬逸妹,龔克和妻。工花卉,設色妍雅,恣態靜逸,有濃麗冷艷之韻而無媚俗之風騷。夫亦工書畫,夫婦形影不離,同游京師,以繪事自給殊怡然。後夫亡歸里,仍事書畫,藝名日高,四方以縑素兼金前往求畫者益眾,好畫者亦皆來求授指法。傳世作品有康熙五十年(1711年)作《花卉圖》軸,圖錄於《神州國光集》;雍正十二年(1734年)作《觀音像》軸著錄於《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乾隆元年(1736年)作《春花爭艷圖》軸現藏南京博物院;九年(1744年)作《桃花飛燕圖》軸由周懷民先生收藏;二十年(1755年)作《花鳥圖》軸藏常熟市博物館;《花鳥草蟲圖冊》十頁,藏南京市博物館。從藝活動約於康熙、乾隆年間。
馬 可:當代作曲家,音樂學家。江蘇徐州人 。生於1918年6月27日,1976年7月27日卒於北京 。1937在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並參加救亡運動,從事音樂宣傳。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河南抗敵後援會演劇三隊 , 任歌詠指揮同時從事音樂創作。1939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工作。創作了秧歌劇《夫妻識字》、歌曲《 南泥灣 》、《 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等,參加歌劇《白毛女》創作 ,是主要作曲者。解放戰爭時期,隨魯藝在東北從事音樂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先後在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戲曲研究院音樂研究室、中央音樂學院、中國歌劇舞劇院及《人民音樂》編輯部等單位擔任領導工作。這時期的主要作品有歌劇《小二黑結婚》、評劇《志願軍未婚妻》、歌曲《伽琴你有多少弦》等,並撰寫了許多音樂研究文章。他對中國新歌劇的創造和發展、戲曲音樂的研究和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
馬師皇:黃帝時代著名獸醫,善醫馬,又喜醫龍,據說「乘龍仙去」。他被後世尊為獸醫始祖。
馬皇後:馬援之女(39-79),明帝的皇後。建武二十八年(52年)入太子宮,永平三年(60年)被立為皇後。終明帝一朝,不以自家私事干預朝政,也不提拔自己家的親戚。章帝即位後為太後,多次拒絕章帝賜封馬氏兄弟。後馬防平叛有功,章帝封馬防、馬廖、馬光三兄弟為列侯,馬太後認為即使他們因軍功受封,也不合先帝制度,馬氏兄弟只得「受封爵而退位歸第」。
馬瑞臨:今江西省樂平人,宋元之際著名史學家。一生博覽群書,歷二十年著成《文獻通考》,為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著作。
馬致遠: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被譽為「元曲四大家」,其作品大都清麗高雅,意境高遠。一生寫下了大量的散曲和雜劇,以描寫王昭君的《漢宮秋》為其代表作。
馬皇後:名秀英(1332-1382),朱元璋妻,朱稱帝時封後,生於宿州市北70里閔子鄉新豐里。其父因仗義殺人攜女逃往定遠,將女兒託付給郭子興。郭子興夫婦遂把她收為義女,授以史書,教以女紅。馬氏長得雖不漂亮,但端莊溫柔,老成干練,再加上善解人意,知詩書,精女工,所以博得養父母的歡心和鄉親們的稱贊。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興率數千人響應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占據了濠州(今鳳陽)。在皇覺寺當和尚的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由於他有勇有謀,連立戰功,得到郭子興的青睞,便將義女馬氏許配給朱元璋為妻。
馬建忠:浙江省丹徒人,清末語言學家,曾赴國外留學,精通多國語言,著有《馬氏文通》,為中國第一部較全面系統的語法著作。
馬敘倫:浙江省餘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早年曾任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次長,後參加革命,歷任人大常委,政協、民盟副主席,民促主席等。
馬君武: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學者、詩人。原名道凝,改名和,號君武。桂林人。幼苦學,及長入廣西體用學堂。1900年赴新加坡見康有為,銜命回廣西策應唐才常起義。1901年自費赴日本讀書,為廣西第一個留學生。初與梁啟超辦《新民從報》,旋追隨孫中山革命。曾任北京政府司法總長。1928年回廣西創辦廣西大學,任校長。1932年兼任兩廣硫酸廠廠長。1937年抗戰爆發,任最高國防會議參議及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39年復任廣西大學校長,次年病逝於任上。生平譯著甚豐,主要有:《物種起源》、《達爾文》、《民約論》、《彌勒約翰之說》、《賦稅論》、《唯心派鉅子黑智兒之學說》、《代數學》、《礦物學》等書。
馬寅初:浙江省嵊縣人,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歷任幾大名校校長,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兼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
馬連良:當代京劇演員,工老生。字溫如(1901-1966 ),北京人,回族。9歲入北京喜連成科班,受業於葉春善、蔡榮桂、蕭長華、郭春山、茹萊卿等。先習武生,後改老生,10歲登台,演出《定軍山》、《打棍出箱》等劇。出科後向孫菊仙、賈洪林、劉景然諸名家學習,並吸收余(叔岩)派藝術之長,經長期藝術實踐,發展為獨樹一幟、風格卓異的馬派藝術。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扶風郡:漢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時改右扶風為扶風郡,治所在槐里(今陝西省光平東南)。隋唐扶風郡即岐州。
京兆郡:今陝西省西安。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金元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
郟 縣:秦置縣,今河南省郟縣。三國時期改為龍山縣,隋文帝開皇初改龍山縣為汝南郡,歷經唐、宋、元,元末復置郟縣歸汝州郡。
荏平縣:今屬山東省荏平縣。
臨安郡:今屬浙江省杭州市。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為臨安府。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衛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准,西岸為西河。漢有西河郡,有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魏時,北部為羌胡所得,僅有晉西,治茲氏,即今山西省汾陽。唐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廣陵郡:秦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隋改江陽,治今揚州。南唐恢復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並入江都。
華陰郡:古代縣名。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漢代時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唐天寶元年(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陝西省華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華州。故城在現在陝西省華陰縣東南。
正平郡:即今山西省新絳。春秋屬晉,戰國屬魏,漢為臨汾縣地,北魏置正平郡兼置東雍州。北周武成二年改為絳州。隋開皇三年州治從玉壁遷置今縣址,後改稱絳郡,附郭正平縣。唐代改郡為州。明洪武初處正平縣廢入絳州。民國初改稱新絳縣,今因之。
2、堂號
銅柱堂:漢伏波將軍馬援征阯,勝利後,在交阯立銅柱表功。到了唐朝,馬援的後裔馬總做安南都護,在原漢立銅柱的地方又立了兩根銅柱,鑄上了唐朝的威、德,說明自己是伏波將軍的後裔。到了五代時馬希范也立了銅柱。
絳紗堂:漢校書郎中馬融,才高博洽,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餘人。他在教室里設絳紗帳,前授生徒,後設女樂。弟子都專心聽講,沒有人顧盼女樂。
此外,馬姓的主要堂號有:「扶風堂」、「駟德堂」、「回升堂」、「孝後堂」、「睇眩堂」、「唏眩堂」、「寶善堂」、「體仁堂」、「志誠堂」、「聚未堂」、「忠孝堂」、「樹德堂」、「裕本堂」、「誠忍堂」、「刻鵠堂」、「善述堂」、「書誠堂」、「敦遠堂」、「存德堂」、「文英堂」、「監茲堂」、「公明堂」、「衍慶堂」、「樂真堂」、「敦悅堂」、「靜業堂」、「藏拙堂」、「青雲堂」、「絳帳堂」、「伏波堂」等。
五、宗族特徵
1、馬姓在少數民族中為大姓,且在漢族人口中也屬前列之姓。據有關資料統計,馬姓在全國回族中屬十三大姓之一,在漢族人口中為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
2、馬姓多位於西北地區,歷史上所出名人較多,遍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
3、各支馬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河北青縣馬姓一支字行為:「有志名克立,維汝受國榮,之文允寶鎮,世錫慶元宏。」虞東干渡馬姓祖制排行字行為:「觀德知仁孝,修身化世風,惟思豪傑士,冀冠聖賢中,經濟治君國,詩書善厥躬,鵬飛由祖福,燕翼乃宗功,教守成名訓,家傳尚質衷,登瀛懷睿智,顯達式英雄,宜法攀龍嗣,求多起鳳沖,寬和端本道,莊敬令聞崇,恩澤深先代,榮封勉爾忠,品量欽景哲,光耀望元通。」
回答者: 拎壺蝦 - 二級 2010-3-2 18:40
檢舉 可愛的一中,我悲哀的飄過。。。。。。。
回答者: xz3151112 - 二級 2010-3-6 11:30
檢舉 、 節日習俗
大同地區的春節,一般從農歷臘月初八就開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甚至於到二月二止。民俗有「忙臘月,鬧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說法,這正是眾多春節習俗的真實寫照。
農歷臘月初八為臘八節,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這一天悟道成佛。佛教徒們視該日為佛主的「成道節」。民間也食「臘八粥」,象徵吉祥福壽、喜慶豐收。大同地區則「預於初七日往玉河鑿冰融水做棗粥,別無饋送,惟與佣水人棗粥一碗。」[1] 「食臘粥,作臘醋,腌肉,藏冰。」[2]繁忙的春節活動開始了。
農歷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間俗稱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祭灶,是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文獻記載最早的灶君是火神祝融也。他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大同地區的廣大農村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兩側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批為「一家之主」的對聯。每逢臘月二十三小年夜,灶王「上天述職」時,大同民間「供餳餅酒果,祀皂(同「灶」)神,以求福庇。」[3]該日吃麻糖祭灶,以糊灶王之口也是當地習俗。大同民謠中「二十三,吃餳板」(註:餳指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在統稱麻糖)。指的就是人們希望他上天多說好話、少說壞話,以保佑全家老小平安。
臘月二十三日到除夕前叫「迎春日」,也就是春節前的准備階段。置辦年貨、打掃庭院、搞好個人衛生是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
年三十,俗稱過大年。易門神、貼對聯、放鞭炮,蒸年糕、包餃子、吃年夜飯,請祖先、熬年、壘旺火都是大同地區的習俗。《雲中郡志》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修歲事,陳祀儀;守歲。」這與我國北方其他地區年俗基本相同,不多贅述。
大同地區煤炭資源豐富,過年發旺火是當地的一大風俗。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子中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裡面放好乾柴,上面大紅字條寫有「旺氣沖天」、「大吉大利」、「火樹銀花」等吉語。《大同縣志》記載曰:「元旦,家家鑿炭伐薪,磊磊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名曰『旺火』。」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鳴,辭舊迎新,活動達到高潮。旺火由家長親自點燃,稱為發旺火,取意發財、旺盛、紅火。沖天的火光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燒紅的炭火照亮庭院,孩子們穿上新衣服,圍著旺火燃放鞭炮,男女老少圍著旺火烤火,以圖「旺氣沖天」。到了早晨,主人要把旺火的炭火鏟回灶內做飯,不準外人鏟走,表示一年的興旺。如今,盡管隨著城市現代化的發展,樓房取代了四合院、排房,然而,過年壘旺火的習俗仍然照舊。與以往不同的是,旺火逐年增高、造型美觀、規模龐大。人們圍著紅光耀眼、燦爛輝煌,吐著長長火舌的旺火,排著長長的隊伍,正轉三圈,反轉三圈。一圈圈祈福的人們,歡笑著、嬉戲著,祝福著美好的來年和幸福的生活。若論旺火規模之宏大,造型之講究,當以懷仁旺火為最。其中最大者用80噸煤壘成,高達三丈,氣勢磅礴。
「拜年」是歲後迎新納福的主要活動,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其內容豐富多彩。元日子時交年時刻,伴著新年的鍾聲、震耳的鞭炮聲,各家開始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通常的順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後出門去拜親朋好友;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等各種講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謂拜個晚年。」如今的大同地區通常是後一種習俗,「過年好」成為最常用的拜年俗語。
⑼ 古人如何取「堂號」的,為何根據「堂號」就能得知姓氏
古代的名門望族多有自己的堂號,布衣百姓在稱呼這一家族時,也常用“某某堂”來代替。對於一個家族來說,堂號有凝聚家族力量、訓誡子弟不忘家族之志的作用。
現在,堂號已不再是王公貴族的專屬,許多人家在營造新居時,也喜歡立一個匾額,上書自家的堂號。
例如:四知堂,內行人一看便知,這是一戶姓楊的人家。
為了避免“沒文化”的嫌疑,知曉一些有名的堂號是十分必要的。
堂號發展到今天,已有與個人齋號融合的趨勢。
風雅之士都喜歡為自己的書齋取一個雅號,來表明志趣。著名的古文學家唐蘭先生曾言“甲骨四堂”,其中就有王國維先生的觀堂與郭沫若先生的鼎堂。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張大千先生的大風堂,亦被世人所熟知。取一個風雅的堂號,也能表現出房主人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