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的數學
⑴ 小學四年級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1、加法:把兩個數合並成一個數的運算.
2、減法: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一個加數,求另一內個加數的運算.
3、乘法:求容相同加數和的簡便計算.
4、除法:已知兩個因數的積和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小數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四則運算順序相同.
分數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四則運算順序相同.
⑵ 小學四年級數學定義
1、一萬一萬地數,10個一萬是十 萬,
10個十萬是一百萬,
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
10個 一千萬是一 億。
2、個、十、百、千、萬……億都是計數單位。
3、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4、用數字表示數的時候,這些計數單位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它們所佔的位置叫做數位。
5、億級 (億位)、 萬級(千萬位、百萬位、十萬位、萬位)、個級(千位、百位、十位,各位)
6、先讀萬級,再讀個級;萬級的數,要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後面加上一個「萬」字;每級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其他數位上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0。
7、先寫萬級,再寫個級;哪個數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那個數位上寫0。
8、位數相同的兩個數,從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數相同,就比較下一個數位上的數。
9、求近似數的方法叫「四捨五入」法,是「舍」還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數部分的最高位上的數是<5還是≥5。
10、表示物體個數的0,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數。所有的自然數都是整數。
11、最小的自然數是0,無最大的自然數,自然數的個數無限。
12、個、十、百、千、萬…億、十億、百億、千億都是計數單位。
13、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14、鳥巢的佔地面積約20公頃。
15、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
16、1公頃=1┊0000平方米。
17、400米跑道圍起來的部分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
18、計量較大的土地面積,常用「平方千米」(km2)作單位。
19、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
20、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頃。
21、1平方千米比2個天安門廣場還要大一些。
22、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
23、線段有兩個端點。
24、把線段向兩端無限延伸,就得到一條直線。直線沒有端點,是無限長的。
25、把線段向一端無限延伸,就得到一條射線。射線只有一個端點。
26、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
27、將圓平均分成360份,其中1份所對的角作為度量角的單位,大小是1度,記作1°。
28、把量角器的中心與角的頂點重合,0°刻度線與角的一條邊重合。
角的另一邊所對的量角器的刻度,就是這個角的度數。
29、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30、1直角=90°,角是由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從一個位置旋轉到另一個位置所成的圖形。
31、1平角=180°,一條射線繞它的端點旋轉半周,形成的角叫做平角。
32、1周角=360°,一條射線繞它的端點旋轉一周,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33、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
34、1周角=2平角=4直角。
35、60°角畫法:畫一條射線,使量角器的中心與射線的端點重合,0°刻度線與射線重合;在量角器60°刻度線的地方點一個點;以射線的端點為端點,通過剛畫的點,再畫出一條射線。
36、單價×數量=總價;
單價=總價÷數量;
數量=總價÷單價。
37、速度×時間=路程;
時間=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時間。
38、一共行了多長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時(或每分鍾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幾小時(或幾分鍾等),叫做時間。
39、每件商品的價錢,叫做單價;買了多少,叫做數量;一共用的錢數,叫做總價。
40、每小時行的路程叫做速度,可以寫成「千米/小時」,讀作「千米每小時」。
41、在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如果直線a與b互相平行,記作a∥b,讀作a平行於b。
42、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就說這兩條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如果直線a與b互相垂直,記作a⊥b,讀作a垂直於b。
43、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畫幾條線段,垂直的線段最短。
44、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垂直線段最短,它的長度叫做這點到直線的距離。
45、端點分別在兩條平行線上,且與平行線垂直的所有線段的長度都一樣。
46、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47、從平行四邊形一條邊上的一點向對邊引一條垂線,這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平行四邊形的高,垂足所在的邊叫做平行四邊形的底。
48、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形;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49、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
50、梯形的上底、兩腰、 高、 下底(此條上傳不了梯形的圖,需要畫圖並標注。)
51、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都有無數條高。
52、兩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53、有一個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54、長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55、除數不變,被除數乘幾,商也乘幾。
56、被除數不變,除數乘幾,商反而除以幾。
57、被除數和除數都乘一個相同的數,商不變。
58、被除數和除數都除以一個相同的數,商不變。
59、同乘或同除以的這個數不能是0。
(這是四年級上冊書里的,下冊老師沒要求,就沒整理。)
⑶ 小學四年級數學
小學四年級的數學,現在上學期學的主要是認識角和量角,三位數乘以兩位數的乘法,下學期主要是方程和簡便運算,四年級數學是由易到難的一個轉折,一定要用心學習。
⑷ 小學數學四年級有哪些課程
⑸ 小學四年級數學大全
require.async(['wkcommon:widget/ui/lib/sio/sio.js'], function(sio) { var url = 'https://cpro.static.com/cpro/ui/c.js'; sio.callByBrowser( url, function ()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
(2)體積=長×寬×高 V=a×b×h 5:三角形
S:面積 a:底 h:高 面積=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積×2÷底 三角形底=面積×2÷高 6:平行四邊形
S:面積 a:底 h:高 面積=底×高 S=a×h 7:梯形
S:面積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積=(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圓形
S:面積 C:周長 ∏ d=直徑 r=半徑
(1)周長=直徑×∏=2×∏×半徑 C=∏d=2∏r (2)面積=半徑×半徑×∏ ▲9:圓柱體
v:體積 h:高 s:底面積 r:底面半徑 c:底面周長 (1)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2 (3)體積=底面積×高 (4)體積=側面積÷2×半徑 ▲10: 圓錐體
V:體積 h:高 S:底面積 r:底面半徑 體積=底面積×高÷3 V=S底面積×h×1/3 總數÷總份數=平均數 ▲和差問題的公式 (和+差)÷2=大數 (和-差)÷2=小數 ▲和倍問題 和 差倍問題 和÷(倍數-1)=小數 小數×倍數=大數(或者 和-小數=大數) 差÷(倍數-1)=小數 小數×倍數=大數(或 小數+差=大數) ▲倍數和因數
0是自然數。在自然數中,最小的偶數是0,最小的奇數是1。 一個數的最小倍數和它的最大因數相等。
一個數最小的倍數是它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一個數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一個數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一個數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 什麼是偶數?是2倍數的數叫做偶數。(能被2整除的數是偶數) 什麼是奇數?不是2倍數的數叫做奇數。(不能被2整除的數是奇數) 2的倍數,個位上的數是2、4、6、8和0。2的倍數都是雙數。
5的倍數,個位上的數是5和0。個位上是0的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3的倍數,它各位上數的和一定是3的倍數。
注意:4的倍數一定是2的倍數,2的倍數不一定是4的倍數。
什麼是素數(或質數)?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叫做素數(或質數)。 什麼是合數?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叫做合數。 注意:1的因子只有1個(是1)。1既不是素數,也不是合數。最小的素數是2,最小的合數4。沒有最大的素數和合數。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一些定義、定律、計算公式和法則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一、四則混和運算
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在四則混合運算中,只有加減或只有乘除的運算,就從左至右依此計算;如果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就要先算乘除,後算加減;如果有括弧,就要先算括弧裡面的,再算括弧外面的;如果既有小括弧,又有中括弧,就先算小括弧裡面的,再算中括弧裡面的,最後算括弧外面的。 二、乘除法的關系和運算律 乘除法的關系:
一個因子=積÷另一個因子
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的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用除法。
除數=被除數÷商 被除數=商×除數 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0不能作除數 在有餘數的除法里,被除數與商、除數、余數之間的關系: 被除數=商×除數+余數 除數=(被除數-余數)÷商 商=(被除數-余數)÷除數
一個整數除以另一個不為0的整數,商是整數,沒有餘數,我們就說一個數能被另一個數整除。如:6÷2=3,就是6能被2整除,或者說2能整出6。
乘法交換律:兩個因數相乘,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就是乘法交換律。如果用a,b表示兩個數,乘法交換律可以表示為:a×b=b×a
乘法結合律:三個數相乘,先乘前兩個數或者先乘後兩個數,乘積不變,這就叫乘法結合律。如果用a,b,c表示3個數,乘法結合律可以表示為:
(a ×b)×c=a×(b×c)
乘法分配律: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兩個數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將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這叫做乘法分配律。如果用如果用a,b,c表示3個數,乘法分配律可以表示為:(a+b) ×c= a ×c+ b×c
簡便計算的方法很多:如,利用上面的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還可以用湊整法,分解法,一個數連續減兩個數,等於這個數減兩個數的和,等都可以使計算簡便。在簡便計算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該用什麼方法才能使計算簡便,就用什麼方法,要靈活運用。
因子與積的變化規律:
一個因子不變,另一個因子擴大(或縮小)幾倍,積也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 一個因子擴大(或縮小)幾倍,另一個因子也擴大(或縮小)幾倍,積就擴大(或縮小)兩個因子擴大(或縮小)的倍數之積。
如果一個因子擴大幾倍,另一個因子縮小相同的倍數,積不變。 三、小數的意義和性質
小數的意義:像0.7,0.45,0.025,0.107„„這樣,用來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數,叫做小數。小數的計數單位有0.1,0.01,0.001„„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
小數的讀法:整數部分按照整數的讀法來讀,小數部分從左到右順次讀出每一個數位上的數。
小數的性質: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小數的性質。
小數大小的比較:兩個小數比大小,整數部分大的那個就大,整數部分相同,十分位元元上的數較大的那個就大,整數部分相同,十分位元元也相同,百分位上的數較大的那個數就大„„以此類推。
⑹ 小學四年級數學
1、22.5÷(2+2+1)×2 2、星星:38.7×2÷3 月雅:38.7×0.7=27.09(元|磅)
=22.5÷5×2 =38.7÷3×2
=4.5×2 =12.9×2 25.8<27.9
=9(元) =25.8(元/磅)
⑺ 小學四年級數學
相當於組成一個△三角形,每個頂點有兩條射線。三個頂點,所以有3*2=6條射線。
[理解射線的概念就不難判斷]
請核對並理解。
⑻ 小學四年級數學定義是什麼
數學(mathematics或maths,來自希臘語,「máthēma」;經常被縮寫為「math」),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門學科,從某種角度看屬於形式科學的一種。數學家和哲學家對數學的確切范圍和定義有一系列的看法。
而在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中,數學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8)小學四年級的數學擴展閱讀:
一、發展歷史
數學(漢語拼音:shù xué;希臘語:μαθηματικ;英語:Mathematics或Maths),源自於古希臘語的μθημα(máthēma),有學習、學問、科學之意。
古希臘學者視其為哲學之起點,「學問的基礎」。另外,還有個較狹隘且技術性的意義——「數學研究」。即使在其語源內,其形容詞意義凡與學習有關的,亦被用來指數學。
其在英語的復數形式,及在法語中的復數形式+es成mathématiques,可溯至拉丁文的中性復數(Mathematica),由西塞羅譯自希臘文復數τα μαθηματικά(ta mathēmatiká)。
在中國古代,數學叫作算術,又稱算學,最後才改為數學.中國古代的算術是六藝之一(六藝中稱為「數」)。
數學起源於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古巴比倫人從遠古時代開始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知識,並能應用實際問題.從數學本身看,他們的數學知識也只是觀察和經驗所得,沒有綜合結論和證明,但也要充分肯定他們對數學所做出的貢獻。
二、嚴謹性
數學語言亦對初學者而言感到困難.如何使這些字有著比日常用語更精確的意思,亦困惱著初學者,如開放和域等字在數學里有著特別的意思。
數學術語亦包括如同胚及可積性等專有名詞,但使用這些特別符號和專有術語是有其原因的:數學需要比日常用語更多的精確性,數學家將此對語言及邏輯精確性的要求稱為「嚴謹」。
嚴謹是數學證明中很重要且基本的一部分。數學家希望他們的定理以系統化的推理依著公理被推論下去.這是為了避免依著不可靠的直觀,從而得出錯誤的「定理」或「證明」,而這情形在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的例子。
在數學中被期許的嚴謹程度因著時間而不同:希臘人期許著仔細的論點,但在牛頓的時代,所使用的方法則較不嚴謹,牛頓為了解決問題所作的定義,到了十九世紀才讓數學家用嚴謹的分析及正式的證明妥善處理。
數學家們則持續地在爭論電腦輔助證明的嚴謹度.當大量的計算難以被驗證時,其證明亦很難說是有效地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