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教學設計
數學教學活動的檢測可分為:(1)數學基礎知識的檢測,(2)數學基本技能的檢測,這類檢測可專項設計小競賽等活動來進行,(3)數學綜合能力的檢測,包括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多角度思考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在生活,這類檢測依賴於教師對學生數學學習活動和其他活動觀察和分析,六、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的撰寫應避免對教學設計思路、指導
學生的具體表現來肯定或糾正學生的學習行為,把學生的學習行為和過程作為評價重點。四是設計和組織有針對性的活動來評價和檢測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根據學科特徵,數學教學活動的檢測可分為:(1)數學基礎知識的檢測,包括基本概念、基本性質等。這類檢測要滲透在每個活動過程中,發現問題必須及時糾正,要求嚴格不留後患。(2)數學基本技能的檢測,包括運算能力、判斷和辯析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等。這類檢測可專項設計小競賽等活動來進行,要重視對學生這些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檢測。(3)數學綜合能力的檢測,包括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多角度思考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在生活實際中自覺運用數學的意識等。這類檢測依賴於教師對學生數學學習活動和其他活動觀察和分析,教師要隨時向學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和機會。
六、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的撰寫應避免對教學設計思路、指導思想的再次重復。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內容、教學理論、學習方法的認知變化。
2、反思教學設計的落實情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等。
3、 對教學設計中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尤其是對以前教學方式進行的改進,通過設計教學反饋,實際的改進效果如何。
4、如果讓你重新上這節課,你會怎樣上?有什麼新想法嗎?或當時聽課的老師或者專家對你這節課有什麼評價?對你有什麼啟發?
當然任何一個考慮全面的教學設計都有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來自於課程目標及價值取向的多維性,來自學生主體個性差異和發展的不同性,來自課程活動的交互性和思維的發散性,也來自評價方式的動態性和數學教材的多樣化。正是這種不確定性決定了我們在教學設計中不可能把實際教學活動中的一切設計完美,在教學活動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出乎意料的情況與干擾。作為教師應該將其視為可利用的因素,充分利用這些不確定性賦予數學課程可持續發展的「餘地」,體現數學教學設計的藝術和魅力。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優秀的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輕松走進課堂, 在愉快且又適度緊張中學習(探究),又要讓學生帶著新的、更高層次的問題走出課堂,在自由自在中研究(學習)。
② 小學數學閱讀指導課教學設計
教師的教學設計既包括對一節課的設計,也包括綜合性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師的教學設計在關注教學目標的同時,要關注有利於引發學生的觀察、思考、探究,有利於啟迪學生的智慧。因此我認為在設計教學設計時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教學設計的目標:
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提高學生素質的最基本的途徑,有效地設計教學是教學成功的基礎條件。「直覺不是有效課堂表現的關鍵,實際上,收放自如的優秀表現是經過周密計劃的」。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課堂教學已經取得了很多明顯的成績,教師普遍認為學生思維更活躍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在關注教學目標、關注學生參與、關注課堂效益和質量上,做了許多創造性的勞動。但仍然還存在一些問題。
二、教學設計的內容:
教學設計是指教育實踐工作者以各種學習和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自己的教學理念、風格、運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的系統規劃、安排與決策小學數學都研究什麼,小學生六年中要學數學的哪些內容?從數學內容層面而言,小學數學研究對象是數與形。研究數與形的表示、意義、關系和度量四個方面。
三、教學設計要環環相扣
1 .追尋本質,將數學學得通透些——要有高度
2 .放慢腳步,把教學過程拉長——拉大半徑,拉大密度
教學內容分析要關注數學本質,整體把握數學內容——將數學學通透些,數學才會更簡單。
教學活動的設計——給學生多一些空間,學生才會施展數學能力。
③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怎樣把握課堂
1、讓學生明白教材的編排意圖。
在教學設計時,總要讓學生明白這節課學習的內容與今後學習的關聯作用及對今後踏入社會的用途。如:在學習《大數的讀寫》這一章中,讓學生明白,在今後運用統計、書寫、以後繼續升造學習,步入社會乃至對就業的就有一定的影響。再如,《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教學設計時少不得把口算在日常生活的作用及在本章節的安排目標向學生介紹一番。讓學生明白教材編排意圖,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明白教材的編排意圖,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
2、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預先設定的可能達到的結果。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不僅包括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對目標的不同理解會形成不同的教學設計,從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課堂教學。例如,同樣的「確定位置」一課,由於兩位教師確定了不同的教學目標,就會形成了兩種不同水平的教學設計。
要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就必須正確地處理好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水平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關注認知、情感與動作技能等目標的不同層次。布盧姆以學習者的外顯行為作為目標分類的基點,以行為的復雜程度作為劃分目標的依據,提出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的六級分類──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克拉斯沃爾等人於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學目標分類,並根據價值內化的程度將其分為五級:接受、注意,反應,價值化,價值觀的組織,價值或價值系統的性格化。辛普森將動作技能依次分為知覺、定向、在指導下做出反應、機械化動作、復雜的外顯反應、適應、創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標分類為我們確定教學目標提供了基本依據,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時,要對這三個目標領域統籌加以考慮,並把較高水平的目標當做影響內容的主題和根本目的來看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
3、正確運用遷移法。
選擇正確適宜的應用知識遷移的方法能起到化難為易,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大數的讀寫》從復習萬以內數讀寫方法的開始遷移到主題;又如《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從復習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開始引入到所學內容;再如《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從回顧除數是一位除法的題目入手導入到新課題。這樣讓學生很容易學會新知識。
4、注重解題方法設計的多樣化。
解題方法多樣化設計可以讓每個學生受益,他們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接受數學知識。如在《大數讀寫》教學設計中,採用了在數位順序表中填數方法,能適用於學困生,讓分層教學的方法在讀寫運用中產生,數數位(個、十、百、千……)方法運用於優分層。這樣很容易攻破了大數讀寫這一難關。
④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方法有哪些
第一類方法:「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
第二類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
第三類方法:「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
第四類方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類方法:「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現法;探究法等。
⑤ 如何評價一節數學課的教學設計
一、看課堂教學設計:
1、看課的開頭、過渡和小結:一個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開頭以後要不失時機地點出課題,不能舉的例子太多,而失去點題的最好時機,一節課的帶頭語最好不要超過五分鍾,不可以過多地奪去重點研究內容的時間。
2、引出一節課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先談和將要進行的教學內容關系密切的生產生活實際例子,這種方法一般用於一章或一大節內容的開始課,較多地應用於新課的教學。也可以先復習學生學過的、和本節課的研究內容關系極為密切的知識和方法,主要目的是為新的研究內容的進行鋪平道路,這種方法一般也是較多地用於新課的教學。還可以通過解決一道題引出本節課內容,這一道題一般有很大的變式空間,能聯系許多知識和思想方法,這種引課的方法一般用於習題課的教學。
3、各部分的教學之間要有恰當的過渡語言,達到巧妙地由一個問題的研究過渡的另一個問題的研究。讓整堂課的內容渾然一體,讓學生和聽課的老師感到課堂內容豐富,但又沒有一個多餘的研究內容,由一個問題過渡到另一個問題的研究是人們很自然的想法。
4、一節課的結尾小節也非常重要,好的結尾小節可以讓學生抓住本節課要掌握的重點內容,可以讓本節課的重點在學生頭腦中歷歷在目,好的結尾可以讓學生意猶未盡,可以讓學生對下一節課的研究充滿了期待。
二、看課堂中教學內容的設計:
1、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是否是否由特殊到一般,是否從具體到抽象是否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2、看一節課是否具有現實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恰當地創設於學生實際生活及社會實踐內有密切聯系的應用型數學情境,讓學生發現問題就在自己身邊。
3、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是否具有問題意識,一節課最好形成一條問題系列,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具有開放性,要創設條件開放、方法開放、結論開放的開放性問題,帶領學生挖掘出題目和問題中的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將題目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體現出來。
4、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是否引導學生變換問題的觀察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如多引導學生問幾個為什麼,為什麼存在這個結論,條件和結論有什麼聯系,怎樣得到這個結論。
5、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是否具有沖突性。
6、看一節課可以挖掘出思想教育內容之處是否得到了體現,是否能夠寓思想教育於數學教學活動之中。
三、看一節課中各內容、各問題間的聯系:
1、在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不僅由開頭到本節課的主要研究內容,再到結尾要有密切的聯系,要有自然的過渡。就是本節課的主要研究內容、各問題之間也應有密切的聯系。可以是條件由具體到抽象一點,得到另一個問題,也可以是結論變條件、條件變結論得到新問題,還可以是條件和結論聯系其它單元知識和方法推出更加深入的問題。
2、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課堂內的練習應該是鞏固例題中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最好也是例題從不同角度的變式,而不是例題的簡單翻版。
四、看課堂教學方法和課堂上的師生關系:
1、看教學方法是否得當,是否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看課堂上師生互動情況,看教師是否恰當地提出問題,看學生是否主動提出問題,看學生是否有理有據地提出對問題的解決方案。
2、數學教師上課可以概括為三類方式,反映出三種不同的師生關系。
第一類,教師給學生講解,展示數學思維過程,但不許學生隨意插話,不能發表自己的見解,有想法在課後和老師交流。這種課的優勢是教學進程可能快一些,在目前高中數學內容過多的情況下,很多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考慮到教學進度問題經常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式的嚴重不足之處在於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壓制了主體,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這樣的實際的教學效率並不高,學生對知識和方法的的掌握並不深刻,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方法也只是教師的翻版,這樣加工出的學生沒有什麼創新意識。
第二類:教師設計好教學方案,將教學講義提前發給學生,讓學生先學先做。在課堂上結合學生的實際結合隨時發生的教學事件靈活地運用預設的教學方案。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研究數學問題,總結思維方法,再用得到的方法解決各類問題,包括相關的變式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在真理面前師生平等。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既恰到好處地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有了自己展示自我的舞台,學生能深刻地理解和記憶知識。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已不再包辦代替,而是引導學生怎樣思考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充分體驗數學研究的過程。教師關心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體驗和學生的收獲,所以這樣的教學是實事求是的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是一種既有紀律又有民主和自由的教學。
第三類: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的座位在一起,學生不是面向黑板坐而是各小組圍著桌子周圍坐。在課堂上讓學生
⑥ 怎樣進行數學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課,根據教學任務和重點的不同,有不同的課堂教學類型(簡稱課型)。比較常用的課型有:准備課、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檢查課、講評課、綜合課(完成幾個教學任務的課)等。如果說教學計劃是對教學的宏觀設計,那麼對教學的微觀設計就是對課堂教學的設計了。本文以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設計為切入點,結合自己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經驗,從確定教學目標、處理教材、安排教學過程、設計相關練習四個方面
⑦ 如何有效進行初中數學課的課堂教學設計
《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教學設計是在分析學生的特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習條件以及教學系統組成特點的基礎上,統籌全局,進行構造和選擇具體教學方案的過程。因此,我們要改變落後陳舊的教學觀,認真領悟新課程理念,明確新課程理念則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新觀念帶來新變化。
課堂教學設計主要涉及六個內容:①解決「為什麼教」的問題:就是從學習的需要分析開始,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期望水平之間的差距,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②分析具體的教學內容。即編者意圖、內容框架、主要觀點、問題設置等;③進行學習者分析;④解決「教什麼」的問題: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即學生應該掌握什麼樣知識和技能;⑤解決「怎麼教」的問題:確定教學策略,考慮如何實現教學目標或學習目標;⑥對教和學的行為作出評價。
下面是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針對搞好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摸索出以下三個方面的認識,供同學們參考,如有不妥,請指正為謝!
一、我們的教學設計要依據《課標》的具體要求,明確思路。
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具體內容,而教材又是根據《新課程標准》編寫的,《課標》在整個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它起了方向和導航作用。教學目標的設置包括三個方面,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維目標。三維目標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
二、 我們的教學設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抓住起點。
教學設計的一個非常重要依據是學生分析,即我們平時所講的學情分析。我們用的教材,以前稱為「教本」而現在叫做「學本」,「學本」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在老師的組織幫助下,學生自己學。因此教學設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教材或從老師假想的問題出發。比如:在七年級《走進數學的世界》的教學中,我能根據課堂教學活動,有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進入到教學情境中,不斷反思自我,讓數學伴我們成長,讓同學們輕松走進數學的世界。 三、 我們的教學設計要抓住教學關鍵,突出重點,激發興趣 在課堂實際教學中,面對不同的學生,重點、難點也會有所變化。教材是新課標的重要載體,教材內容僅是教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如只把著眼點放在理順教材本身的知識結構上,這會使上課產生沉悶的氣氛。同樣的教材內容,同樣的學生基礎,由於教師對教材的不同處理,教學效果就不一樣。例在如在講授三角形知識在各方面的廣泛應用時,可以啟發學生: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可以解決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數學知識只有同實際運用相結合,才能體會到它的使用價值。另外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給學生針對性的布置一些作業,或者建議學生觀察了解數學知識在各個方面的應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實踐,培養他們關注社會的習慣。,我始終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方法為重點,通過小組討論,師生交流,最終攻克難點,突出重點。因此教師應依據多變的教學內容和不同年齡的教學對象,靈活設計教學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