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語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語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發布時間: 2021-08-04 16:24:56

⑴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段意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二百一十九。下面是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陝西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霍松林教授對此詩的賞析要點。
此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第一節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讀之如聞秋風咆哮。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面且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好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故意同他作對似的,怒吼而來,捲起層層茅草,怎能不使詩人萬分焦急?「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飛」走,「飛」過江去,然後分散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也很難收回。「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弦。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於客觀描寫之中。讀這幾句詩,讀者分明看見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乾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了起來,吹過江法,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而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讀者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節五句。這是前一節的發展,也是對前一節的補充。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卻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宜著眼。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忍能對面為盜賊」,意謂: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盜賊!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群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辦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用詩人《又呈吳郎》一詩里的話說,這正是「不為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颳走茅草那麼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窮,也不會冒著狂風抱那些並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願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歸來倚杖自嘆息」總收一、二兩節。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自嘆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嘆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則世風的澆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嘆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分明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兩句,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而是為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天氣並不「冷」,正由於「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所以才感到冷。「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濕」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濕」,難以入睡。「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這種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於是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兒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宏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⑵ 八下語文課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句詩道出了晚唐當時文人的窘迫的生活狀況,更表現出了詩人為國為民的情懷和博大的胸襟,充滿悲壯氣氛。而相比之下,「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句就只是對虛幻美好未來的一種憧憬。

⑶ 請問語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八月秋高風怒號,(2)卷我屋上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洪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感情,詠歌不足以表達,所以詩人發出了由衷的感嘆:「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表現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風格,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⑷ 求八年級下冊語文第30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乙亥雜詩》翻譯。

八月秋深,狂風怒號,大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掛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來,拄著拐杖感嘆自己的不幸和世態悲涼。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陰沉迷濛,漸漸黑下來了。布被子蓋了很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裡蹬破了。(因為)屋頂漏雨,床頭都沒有一點乾的地方。雨不間斷,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自從安史之亂以來,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如何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的大屋,掩護全天下的貧寒的士人,讓他們都開顏歡笑!房子不為風雨所動搖,安穩得像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即使唯獨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凍而死去也甘心

北風席捲大地,白草被吹彎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飛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風吹來,千樹萬樹潔白的梨花斗艷盛開。 雪花飄散進入珠簾,沾濕了羅幕,穿上狐裘不感覺到溫暖,織錦做成的被子也覺得單薄。 連將軍和都護都拉不開弓,都覺得盔甲太寒冷,難以穿上。 廣闊的大漠上百丈厚的堅冰縱橫交錯,愁雲暗淡無光,在萬里長空凝聚著。 在軍中主帥所居的營帳里擺設酒宴,給回去的客人餞行,胡琴琵琶與羌笛奏出了熱烈歡快的樂曲。 傍晚在轅門外,紛紛大雪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強勁的北風也不能讓它飄動。 在輪台東門外送您離去,離去的時候大雪鋪滿了天山的道路。 山嶺迂迴,道路曲折,看不見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馬走過的蹄印。

浩浩盪盪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馬鞭向東舉起這一起身,從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⑸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全文翻譯

全文翻譯:

八月里秋深,狂風怒號,狂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窪地里。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嘴唇乾燥也喝止不住,回來後拄著拐杖,獨自嘆息。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像墨一樣黑,深秋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下來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頂漏水,屋內沒有一點兒乾燥的地方,房頂的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

自從安史之亂之後,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安穩得像是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在成都美麗的浣花溪畔,有一座最簡陋最普通的茅屋。然而,就在這草堂之內,卻頑強的跳動著一顆想黎民、思百姓、憂天下的心。被後世尊為中國「詩聖」的杜甫就在這里棲身,憑借這茅屋遮風擋雨。可上蒼連這一點憐憫也不肯給他,秋風怒號,大雨滂沱,把草堂的屋頂席捲而去。

面對茅草飛散和群童搶奪,瘦骨嶙峋的詩人在唇焦口燥、倚杖嘆息之餘,卻由「吾廬獨破」推及到「天下寒士」,以他博大的愛國愛民之心,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千古絕響。詩人飽蘸激情,寫下了這首留芳百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5)語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擴展閱讀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

全篇可分為四段,第一段寫面對狂風破屋的焦慮;第二段寫面對群童抱茅的無奈;第三段寫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寫期盼廣廈,將苦難加以升華。

前三段是寫實式的敘事,訴述自家之苦,情緒含蓄壓抑;後一段是理想的升華,直抒憂民之情,情緒激越軒昂。前三段的層層鋪敘,為後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此抑揚曲折的情緒變換,完美地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⑹ 誰知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譯文

原文: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翻譯:八月秋深,狂風怒號,(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懸掛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低窪的水塘里。

原文: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翻譯: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居然)忍心這樣當面作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沒有用處,只好回來,拄著拐杖,自己嘆息。

原文: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翻譯: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蒙的,漸漸黑下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鐵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裡蹬跛了。一下屋頂漏雨,連床頭都沒有一點乾的地方。象線條一樣的雨點下個沒完。自從戰亂以來,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

原文: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翻譯:怎麼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個個都開顏歡笑,(房子)不為風雨中所動搖,安穩得象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即使)唯獨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甘心!

⑺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及拼音

táng·dù fǔ 《máo wū wéi qiū fēng suǒ pò gē》

唐·杜 甫 《茅 屋 為 秋 風 所 破 歌》

bā yuè qiū gāo fēng nù háo ,juàn wǒ wū shàng sān chóng máo 。

八 月 秋 高 風 怒 號 , 卷 我 屋 上 三 重 茅 。

máo fēi dù jiāng sǎ jiāng jiāo ,gāo zhě guà juàn cháng lín shāo ,

茅 飛 渡 江 灑 江 郊 ,高 者 掛 罥 長 林 梢 ,

xià zhě piāo zhuǎn chén táng ào 。nán cūn qún tóng qī wǒ lǎo wú lì ,

下 者 飄 轉 沉 塘 坳 。南 村 群 童 欺 我 老 無 力 ,

rěn néng ì miàn wéi dào zéi 。

忍 能 對 面 為 盜 賊 。

gōng rán bào máo rù zhú qù ,chún jiāo kǒu zào hū bù dé ,

公 然 抱 茅 入 竹 去 , 唇 焦 口 燥 呼 不 得 ,

guī lái yǐ zhàng zì tàn xī 。

歸 來 倚 杖 自 嘆 息 。

é qǐng fēng dìng yún mò s ,qiū tiān mò mò xiàng hūn hè 。

俄 頃 風 定 雲 墨 色 ,秋 天 漠 漠 向 昏 黑 。

bù qīn ō nián lěng sì tiě ,jiāo ér è wò tà lǐ liè 。

布 衾 多 年 冷 似 鐵 , 嬌 兒 惡 卧 踏 里 裂 。

chuáng tóu wū lòu wú gān chǔ ,yǔ jiǎo rú má wèi àn jué 。

床 頭 屋 漏 無 干 處 ,雨 腳 如 麻 未 斷 絕 。

zì jīng sāng luàn shǎo shuì mián ,cháng yè zhān shī hé yóu chè !

自 經 喪 亂 少 睡 眠 , 長 夜 沾 濕 何 由 徹 !

ān de guǎng shà qiān wàn jiān ,dà bì tiān xià hán shì jù huān yán ,

安 得 廣 廈 千 萬 間 ,大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歡 顏 ,

fēng yǔ bù dòng ān rú shān 。wū hū !

風 雨 不 動 安 如 山 。嗚 呼 !

hé shí yǎn qián tū wù xiàn cǐ wū ,

何 時 眼 前 突 兀 見 此 屋 ,

wú lú dú pò shòu dòng sǐ yì zú

吾 廬 獨 破 受 凍 死 亦 足 。

一、譯文

八月里秋深,狂風怒號,狂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窪地里。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

我嘴唇乾燥也喝止不住,回來後拄著拐杖,獨自嘆息。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像墨一樣黑,深秋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下來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頂漏水,屋內沒有一點兒乾燥的地方,房頂的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之後,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安穩得像是山一樣。

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二、注釋

1、俄頃(qǐng):不久,一會兒,頃刻之間。

2、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了下來。

3、布衾(qīn):布質的被子。衾,被子。

4、嬌兒惡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裡都蹬壞了。惡卧,睡相不好。裂,使動用法,使……裂。

5、床頭屋漏無干處:意思是,整個房子都沒有乾的地方了。屋漏,根據《辭源》釋義,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處照射進來。「床頭屋漏」,泛指整個屋子。

(7)語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二、賞析

杜甫在這首詩里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當讀完最後一節的時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

如果說讀到「歸來倚杖自嘆息」的時候對他「嘆息」的內容還理解不深的話,那麼讀到「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總該看出他並不是僅僅因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嘆、而失眠、而大聲疾呼吧!

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里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並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⑻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詩人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詩人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兒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宏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⑼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用的是什麼修辭手法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用的是對偶、 誇張、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例子:

1、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對偶)

2、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誇張)

3、床頭屋漏屋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比喻)

4、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擬人)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



全文賞析:

全篇可分為四段,第一段寫面對狂風破屋的焦慮;第二段寫面對群童抱茅的無奈;第三段寫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寫期盼廣廈,將苦難加以升華。

前三段是寫實式的敘事,訴述自家之苦,情緒含蓄壓抑;後一段是理想的升華,直抒憂民之情,情緒激越軒昂。

前三段的層層鋪敘,為後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此抑揚曲折的情緒變換,完美地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熱點內容
宮頸多久查一次 發布:2025-07-13 09:36:59 瀏覽:682
逆羽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3 09:16:35 瀏覽:476
幼兒英語口語培訓 發布:2025-07-13 08:37:47 瀏覽:292
2017全國數學文科二卷 發布:2025-07-13 07:49:17 瀏覽:155
水泥多久干 發布:2025-07-13 07:12:13 瀏覽:105
中考語文要點 發布:2025-07-13 06:16:00 瀏覽:386
教師節送給老師的賀卡 發布:2025-07-13 06:07:45 瀏覽:28
英語考公務員 發布:2025-07-13 05:54:03 瀏覽:243
2017全國一卷語文題型 發布:2025-07-13 05:12:55 瀏覽:652
教師尿褲子 發布:2025-07-13 03:39:22 瀏覽: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