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分哪些文
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散文(詩),詩歌,講演,科學小品文......dengdeng
㈡ 語文教材的選文可分為哪些類型
「定篇」、「例文」、「樣本」、和「用件」
「對於教師來說,使用語文教材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便是怎樣使語文教材教學化。」①許多教學問題的發生就是因為一些教師在「教學化」化什麼、怎麼化的定位上就已錯了。王榮生先生在其《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一書中提出「定篇」、「例文」、「樣本」、和「用件」 選文四類型概念令我們豁然開朗: 「定篇」即平時所說的「經典」,指語文教學大綱或課程標准中規定的篇目,多是世界和民族文化、文學優秀作品;「例文」是作為例子用來說明「共同的法則」、「共通的樣式」,是為外在的關於詩文及其寫讀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等服務的;「樣本」可用其它資料來替換,都是藉以達到讀和寫的方法;「用件」不是去學文,而主要用選文里的核心東西或從事與該東西相關的語文學習活動,「用件」包括「語文知識文」、「引起議題文」、「提供資料文」三種。
王先生主要從中外比較的多元視野分析角度,對四種類型選文給以闡述。下面筆者結合2004年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文,談談如何對選文鑒別定類及相應四類型選文教學實踐。
(一) 如何鑒別一篇選文類型
首先,整體感知選文,參考以上王先生對四種選文類型的闡述給以定位。
其次,鑒別時要突破傳統的教學定勢。曹禺的《雷雨》,傳統教學多圍繞以下幾塊來處理:個性的人物語言、環境的作用、尖銳的戲劇沖突等。很明顯,這種圍繞人物、環境、戲劇沖突入手來教學,明顯是把《雷雨》當作例文。這樣一來,使其作為「經典」的獨特魅力就消失殆盡,就像一位美人,被毀其裊裊之聲色,去其腴腴之肌膚了。還有的老師雖口頭定位為「經典」,實際操作仍是歸於「例文」了。
再次,就單篇來說有時劃為兩類似乎皆可,這時就需把此篇放在整個單元大環境下去看,因為教材編制主觀上還是竭力考慮學生的學習心理順序和學科邏輯順序的。可藉助單元提示或課後題來捕捉教材編制此選文的用意,如魯迅的《拿來主義》是歷次教材改革都保留的篇目,說它是「定篇」也不為過,但人教版必修4把它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語言生活的歷史進程》、《短文兩篇》放在一單元,而後三篇都是「樣本」,那我們把《拿來主義》定位為「樣本」就較合宜了。
在此,筆者把人教版必修1~必修5選文類型作一鑒別,統計如下:
定篇:必修1:《沁園春·長沙》、《雨巷》、《再別康橋》、《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外短詩五首》、《蘭亭集序》、《赤壁賦》、《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游褒禪山記》
必修2:《<詩經>兩首》、《離騷》、《孔雀東南飛並序》、《詩三首》、《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召公諫厲王弭謗》
必修3:《林黛玉進賈府》、《祝福》、《十八歲出門遠行》、《老人與海》、《蜀道難》、《杜甫詩三首》、《琵琶行並序》、《李商隱詩兩首》、《寡人之於國也》、《勸學》、《過秦論》、《師說》、
必修4:《竇娥冤》、《雷雨》、《長亭送別》、《哈姆萊特》、《柳永詞兩首》、《蘇軾詞兩首》、《辛棄疾詞兩首》、《李清照詞兩首》
必修5:《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里的人》、《邊城》、《哦,香雪》、《歸去來兮辭 並序》、《滕王閣序》、《逍遙游》、《陳情表》
例文:必修1:《記念劉和珍君》、《小狗包弟》、《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金岳霖先生》、《短新聞兩篇》、《包身工》、《尋找時傳祥——重訪精神高原》、《飛向太空的航程》、
必修2:《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綠記》、《瓦爾登湖》、《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我有一個夢想》、《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
必修4:《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張衡傳》、《李賀小傳》
樣本:必修3:《動物游戲之謎》、《宇宙的邊疆》、《鳳蝶外傳》、《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
必修4:《拿來主義》、《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語言生活的歷史進程》、《 短文三篇》
必修5:《中國建築的特徵》、《作為生物的社會》、《指印》、《宇宙的未來》
用件:必修5: 《咬文嚼字》、《孟浩然》、《說「木葉」 》、《談中國詩》
從以上鑒別可看出:必修1~必修5共80篇選文。「定篇」共44篇,佔55%;「例文」共20篇,佔25%;「樣本」共12篇,佔15%;「用件」共4篇,佔5%。
從四種類型選文比例大小上,可看出高中語文宏觀教學重點傾向:「定篇」佔1/2強,這意味著要加大學生閱讀鑒賞的深度、廣度、難度,因為「定篇」都是名家大作,富有豐蘊的內涵,往往是一篇作品涉及多方面的內容。拿《孔雀東南飛》來說,可以多角度闡釋:生死愛情母題、婚姻雙方的等級歧視、婦德面面觀、人物多角度解讀、悲劇結尾亮色處理的美學批評、中國傳統「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愛情追求觀等。「定篇」的教學就是在學生已有文學、文化積累的基礎上,為學生閱讀鑒賞能力創造一定的提升空間。
高中「例文」比例相比初中而言大為減少,這體現了從知識到能力的側重過渡。高中「例文」除繼續沿著初中已涉及的寫景散文讀寫發展外,主要是從四種文體加大了讀寫訓練:新聞、報告文學、演說辭、古代傳記。
「樣本」選文有兩單元是說明性文章,比較適合當代信息社會對信息的需求。
「用件」只涉及了「語文知識」一種,緊扣語文學科特點,培養學生將語文研究向縱深發展的能力。
(二)鑒別選文的四種類型是為了更好地教,在實踐中每種類型選文教學,教師該如何做
一、「定篇」類選文教學
「定篇」的教學目的就是學習「經典」的豐厚蘊涵,了解和欣賞「經典」選文本身。
「文學的文本解讀,可以公言公理,婆說婆理,自由解讀,產生不同的閱讀效果,自然構成一部閱讀的效果史。」②這「效果歷史」對於一般讀者是無可厚非的,問題是這「效果歷史」能否讓它主宰課堂?答案是不可以,課堂上公言公理,婆說婆理,寶貴的幾年下來,學生的能力又能提高多少呢?學生來到課堂就是為了走捷徑,「經典」的學習就是向學生浸入這些詩文,並按權威者的指示對那些被闡釋過的詩文加以內化(了解和欣賞),這就是A.C.珀維斯所界定的「模仿結構」,「按照歷史和文化已建立的優秀標准掌握優秀的文化、文學作品的深層結構。」③「經典」,即使是一首短詩,也有近乎無窮的含蘊。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站在橋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短短兩句詩,卻能解讀出愛情詩、單相思的愛情詩、不需回報的審美傾向(柏拉圖的愛)、相對的哲學觀念詩,還不僅於此,它的生成意義會隨闡釋角度改變而不斷地再生成。「經典」如許多的無窮涵蘊,斷不是一個老師、一些教材編制者、教參開發者的認為,更不是學生想當然的理解,它應是文化、文學等專家研究者對「經典」選文的權威解說,教師就是用這些權威解說來「薰」學生。當然,我們也不否認有一些文學、文化功底比較深的老師、教材編制者、教參開發者、學生對「經典」會有學術前沿性的認識,但這些要作為「經典」的課程內容,首先必須得到學術的認可。
我們教師就是引學生走捷徑的人,就是搭建學生與專家學者對「定篇」解讀的最有利的平台。那如何獲取專家學者的權威闡釋呢?老師可通過兩種方法:一是查閱相關的書籍,二是借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的資料,特別是從學術期刊網上,這也要求老師具有相當的文學修養來甄別。收集資料時應注意兩點:一是權威的解讀與發表時間先後沒有必然聯系,二是文本可以多元闡釋,學術界也存在大量相持不下的爭論,教師也必須把這些爭論展示給學生。三是權威的解讀是有時限性的,一旦在這方面有更權威的解讀,教師就不應守舊不前,而應緊索學術前言,教師的專業素質也應與時俱進。
那麼老師是不是把這些專家學者的權威闡釋資料發給學生就完事了呢?不是,教師要把相關的資料匯總整理以便「教學化」。教師首先對這些闡釋要研究吃透,並把其精華部分有效的組合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展示給學生。在展示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老師的講解、引導、交流、釋疑等作用。課後,教師還可把供參考的資料發給學生,以拓展其視野。隨著學生對「經典」的學習積累,他們的文學、文化修養會不斷提高,解讀「經典」的水平也會跟著不斷提高,教師可不定期組織學生自己對「經典」進行個性解讀,教師一定要做好點評與評價工作。
二、例文類選文教學 首先是從「例文」中找出「共同的法則」、「共通的樣式」。「例文」要向學生例什麼?教師備課時一定要定位好。定位「例點」除要研讀文本本身外,還可參考單元提示和課後題中有效信息,如必修2一單元課後題緊繞寫景描寫來設置,那麼這單元大的方向我們可以確定了,「例點」是寫景狀物的描寫,具體各篇又有側重,《荷塘月色》調用多種感覺運用多變修辭寫景狀物;《古都的秋》以真切情感關照生活流景;《囚綠記》從生命的視角審視景及物;《瓦爾登湖》逼真細致的寫景。其次,選文教學我們還可依「例點」再呈輻射狀散開訓練。可適當補充一些相類材料:新聞報告文學單元最好選即時的材料,古人物傳記單元歷史人物最好選學生較為熟悉的。還可聞繞「例點」組織相關活動:配合演講辭單元,可讓學生觀看一些國內外著名演講實錄,自己寫演講辭,組織演講比賽活動。
三、「樣本」類選文教學 教學重點是借「樣本」選文載以的外在知識,側重讀寫方法。因其外在,所以它是既定的,但知識必須依託文本來實現,因此它又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生成的,那麼教學的重點就是這些需新生成的知識,而非已掌握的知識經驗。高中「樣本」選文中說明性文章,它們選入教材不是讓學生去研究動物、宇宙、蝴蝶、建築等,而是如何讀、如何寫說明性文章,不是明了簡單的說明方法及作用,而是如何有效准確地從說明文中提取信息。「樣本」類選文教學,如果老師認為教材提供的「樣本」選文不合適的話,還可找其它文章代替此樣本,同樣能實現教學目標。
四、「用件」類選文的教學 「用件」類選文的核心內容就是教學重點,教學的環節設計始終要體現在「用」上。還可「用其它的文章,其它的媒介,以使知識得到更為清晰、易懂、有效的傳遞。」④教《咬文嚼字》,我們可以設置「品字賞詞」、「推敲研磨」、「說文解字」、「作文字詞修改大全」、「字詞錯用知多少」等環節。教學《孟浩然》,可讓學生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品賞孟浩然的一些詩、讀讀王輝斌的《孟浩然研究》、讀讀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教學《說木葉》,除對選文有關「木」「葉」的詩詞句充分理解外,還可發動學生再找其它含「木」「葉」的句子來真切體會其不同的審美感受。學《談中國詩》,圍繞中國詩可設置的環節就多的不可勝數,還可提供學生讀葉嘉瑩老師的《從西方文論看中國詞學》、徐志嘯先生的《中西神遊詩論》等。
㈢ 語文文段可分哪些結構
首先要弄清楚每一自然段的內容,這樣才能知道這一篇文章的主旨內容:這些是理順行文結構的前提。
至於行文結構主要有總分總式、總分式、分總式、並列式、層進式等等。
你問題中所說的分不清總分還是分總,我覺得主要是你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到位。畢竟行文結構是文章的外衣,內容才是文章的內涵,所以弄懂文意是很重要的,事半功倍。
面對這樣的困惑不要太著急,什麼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誰也不是生來就會就懂的,只要用心、多做、多看,一定會有效果的。
努力哦!
㈣ 語文包括哪些
哪天都有比賽。今天沒火箭的比賽。明天有。你可以到這個網站上去看。
www.nbaboy.com.cn
㈤ 語文一共有哪些文體啊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它通過列舉事實材料和運用邏輯推理,表明對問題的觀點和態度,闡發對事物的理解與認識。各行各業的人們為了接受和表達思想,都需要經常閱讀與寫作這種文體。教材選錄了15篇議論文,其中現代文10篇,文言文5篇。對於這些議論文,考生應能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應能劃分重要段落的層次,概括層次大意;應能認知文章所用論據的類別;應能識別文中所運用的各種論證方法或駁論方法;應能識別文中所採用的比喻、比擬(擬人或擬物)、排比、對偶、設問、反詰、反語、層遞等修辭手法,並能簡要說明這些修辭手法的作用。 說明文是一種常用文體。它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特別是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說明文已成為人們傳播、掌握科學文化知識,交流介紹工作、學習以及日常生活經驗、方法的重要文章體裁。教材選錄了8篇說明文,通過閱讀這些說明文,我們能對說明文這種文體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對於這8篇說明文,考生應能歸納文章所說明的中心和要點;應能劃分重要段落的層次,概括層次大意;應能認知文章的總體結構方式和說明順序;應能簡要說明文中所運用的各種說明方法及其作用;應能識別文中所採用的比喻、比擬、排比、對偶、設問、反詰、層遞等修辭手法,並能簡要說明這些修辭手法的作用。 記敘文是一種記載和敘述事件由來,描繪事物和人物情景狀態的文體。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傳記、游記、小說、童話、寓言以及記敘性的散文等文體,都屬於記敘文的范疇。教材選錄了13篇記敘文,其中現代文8篇,文言文5篇。對於這些記敘文,考生應能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應能劃分重要段落的層次,概括層次大意;應能認知文章的記敘方式;應能識別文中的人物描寫方法,並能簡要說明這些描寫方法的作用;應能認知文中環境描寫的類別,並能簡要說明這些環境描寫的作用;應能認知文中所運用的對比、鋪墊、側面烘托、整體比擬、夾敘夾議、語意雙關、象徵、暗示、比喻、比擬、排比、對偶、設問、反詰、層遞等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並能簡要說明這些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作用。
㈥ 語文有哪些文體
記敘文,散文,小說,戲劇,詩歌,說明文,議論文,雜文,散文詩.
古文有古風,近體詩,遠體詩等
還有風雅頌(詩經)
㈦ 語文都有哪些文學體裁
一. 駢文 又叫「四六文」,這種文體,四字、六字句相間,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句式遷就,文中堆砌詞藻,常影響內容表達。唐朝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遠動後,駢文逐漸衰落。其中也不泛名篇佳作。著名的有南朝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唐王勃寫的《滕王閣序》、劉禹錫寫的《陋室銘》。 二. 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文章辨體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課本中出現的名篇有唐韓愈的《馬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宋周敦頤的《愛蓮說》,清袁枚的《黃生借書說》。 三. 表 古代奏議的一種,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為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之一。課本中出現的只有一篇,為三國時諸葛亮的《出師表》。公元277年,諸葛亮准備出師伐魏,奪取中原,出發前給後主劉禪寫了這篇奏章,表明自己忠於蜀漢, 匡扶漢室的決心。文中名句有「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等。 四.贈序 古代文人送別時常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增序。後凡是惜別贈與的文章,都叫增序。其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課本中出現的是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文中向來自家鄉的年輕人馬生介紹了自己少時的求學經歷,勉勵馬生要珍惜時日,刻苦求學。 五. 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頌功德的文字都叫「銘」。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課本中有唐劉禹錫的《陋室銘》。還有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歌功頌德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未學)。 六. 雜記 包括兩類: 1.記載風景、瑣事、感想等的一種文體。描寫山川、景物、人事的,如《小石潭記》、《西湖游記》、《桃花源記》等。 2.筆記文。以記事為主,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由理事掌故、遺文逸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品、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如《世說新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夢溪筆談》(《以蟲治蟲》)。 七.游記 其實是雜記的一種,把它單列出來,是因為它在雜記中佔有比較特殊的位置: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並從中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松,語言生動,記述較為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受。課文中選用的名篇有北魏酈道元的《三峽》(科學色彩濃),南朝梁武軍的《與朱元思書》(寫景、議論),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寫景、抒情),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寫景、議論),宋代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寫景、抒情),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寫景、議論、抒情)。 八. 寓言 用假想的故事來說明某種道理,從而達到教育或諷刺目的的文學作品。「寓」是「寄託」的意思。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託於簡單的故事當中,藉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於運用擬人的手法,語言簡潔鋒利。課文中選用的寓言故事有《韓非子》中的《鄭人買履》,《呂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劍》,《戰國策》中的《鷸蚌相爭》。 九. 詩歌 我國出現的最早的文學體裁就是詩歌(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為《詩經》),後來逐漸演化為三種樣式:詩、詞、曲。 詩、詞、曲的主要區別在於詩要求節奏和講究韻律,詞比詩的要求更加嚴格,詞是一種配樂歌唱的詩體。去也是和樂演唱的一種韻文形式,但句法比詞更靈活。 詩的最高成就表現在唐代。 從表現形式上看有四言詩,如《詩經》中的《關雎》、《君子於役》、《蒹葭》,三國曹操的《觀滄海》;五言詩如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杜甫的《春夜喜雨》(五律)、《望岳》(五律),李白的《秋浦歌》(五絕)等;七言詩如唐代李白的《望天門山》(七絕)、《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七絕),漢語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七絕),杜牧的《赤壁》(七絕),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七律),白居易的《 錢塘湖春行 》(七律),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七律),宋代陸游的《游山西村》(七律)、《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七絕)等;雜言詩如唐代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屬近體詩,其他屬古體詩。 樂府詩指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本是官署名稱),後成為詩體名稱。課文中選用的是《敕勒歌》、《木蘭詩》。 詞的鼎盛時期出現在宋朝。課文中選用的是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江城子 老夫聊發少年狂》,李清照的《如夢令 常記西亭日暮》,范仲淹的《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等。 曲在元代最盛行。課文中選用的是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張養好的《山坡羊 潼關懷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