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語文詩歌鑒賞

語文詩歌鑒賞

發布時間: 2021-08-07 05:50:37

A. 語文詩歌鑒賞的方法

詩歌鑒賞是初步鑒賞文學作品、體味作品的藝術魅力的能力體現。因此,復習准備時一定要了解高考詩歌的命題類型和能力考查的角度等,做到心中有數。鑒賞詩歌,就要通過詩歌的語言材料領會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往往要透過表面意義,挖掘其深層含義。解答時要注意以下方法和技巧:
①知人論世,領悟情感
「詩緣情而綺靡」,作者的所思所感在詩歌中顯現,現實生活在詩歌中呈現。因此答題時,要注意聯系作者的生平與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把詩歌放在時代背景中去考查,使自己置身於作者的審美觀照之中。如2003年高考試題:王維的《過香積寺》中對「泉聲咽危石」和「日色冷青松」的分析,就需要對「詩佛」王維有一定的了解,體會他出儒入佛的人生經歷,進而感知「咽」、「冷」二字所傳達出的孤寂幽靜。因此要真切地感知詩意,就必須與作者所處的社會、時代以及作者所具有的思想經歷相聯系,做到知人論世。
②分析詩題,把握詩眼
分析詩題是正確把握詩的主旨的重要途徑之一,有時詩作本身並沒有直接傳達出詩的主旨,而是靠詩題直接揭示。如唐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首詩表面寫閨意,實質是詩人以閨意作比,向主考官徵求意見,反應了封建社會考生們彷徨的心理。因此把握詩題「近試」二字,對領略詩的主旨至關重要。此時這個詩題就是「詩眼」。現在一般提「詩眼」往往是用來指一首詩的眼目,即體現全詩主旨的精彩詩句,但過去更多是指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因此「詩眼」的形式有兩種:一是「字」,二是「句」。以字的形式出現的「詩眼」實際上就是古人所說的「煉字」問題。如「紅杏枝頭春意鬧」此句借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以句的形式出現的「詩眼」,屬「煉句」問題。詩有詩眼,詞亦有「詩眼」,謂之「詞眼」。這是鑒賞詞的關鍵。詞眼的表現多以句的形式出現。如李煜的《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比喻愁之多,愁之連綿不絕,形象生動具體概括性強。此句則謂之警句。詩眼問題是詩歌鑒賞語言層面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那麼如何找到詩眼呢?一般來說,詩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謂語中心詞,找到謂語中心詞也就找到「詩眼」了。謂語中心詞一般由動詞充當,有時動詞、形容詞活用後,也可充當。比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中「客」字,即屬此用法。這個問題值得特別注意。
③意象意境,體悟感情
高考大綱要求學生能把握詩文的大體意思和藝術手法,這說明在這道題上並不會出一些艱澀難懂的作品。因此出題者選擇的詩歌意象不會太難把握。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作者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把握形象後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我們可以從「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感悟到詞中所傳達出的傷別情懷。因此要求同學們注意傳統的意象群,如歲寒三友(松、竹、梅)、菊花、梅花象徵人高潔的品格,桃花象徵美人,鳥象徵自由等等。另外,還須明白我們傳統的審美習慣,如「望月思鄉」「折柳傷別」、「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這些傳統的意象同時也營造出一份詩歌的意境。對意境的鑒賞要注意整體把握詩歌的意境,才能防止以偏概全,才能正確理解詩歌的形象和含義。
④鑒賞手法,術語先行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運用這些手法時,引用專業「術語」,往往會在詩歌鑒賞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主要術語有:白描、細描;抒情方式主要術語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術語有: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過渡、鋪墊等。修辭手法常用的術語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象徵等,其他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動靜結合、虛實結合、聯想想像、語序倒置等。學生對這些手法都應了解,以便在鑒賞時得心應手。
⑤比較閱讀,切入角度
現在,比較閱讀詩歌成為考試考查的一個新的熱點,在2005年全國16套高考卷中,有4套涉及這一新型命題形式。如何解答這類詩歌呢?主要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比較。在內容上,注意兩首詩歌作者思想感情的異同;形式上,所用的表現手法的異同。比如浙江卷:杜牧《齊安郡中偶題》和楊萬里《暮熱游荷池上》兩首詩進行比較,第二題「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感情特點,並作簡要分析」就屬此類!
⑥注釋作用,不容忽視
注釋是鑒賞中最值得注意的內容,雖短短幾字,卻是出題人給出的暗示。有些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本詩的思想內容;有些是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本詩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

B. 語文古詩詞鑒賞

主旨:本詞表面極寫元宵節燈火輝煌、萬人徹夜狂歡的場面,諷刺南宋統治者只知沈醉於歌舞昇平,而不思復國。詞中繁華的景象,襯托出一位自憐幽獨,脫俗不群的美人形象,從中表現了詞人唯我獨醒,不隨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表現手法:
比興象徵:
a.用元夕的兩種場景象徵兩種不同的政治環境:
b.用元夕的兩種人物象徵政治上的兩種人物:
c.對比反襯:兩種場景的對比:熱鬧-冷落;
兩種人物的對比:主和派-主戰派。用前者反襯後者。

C. 語文古代詩歌鑒賞

表現手法(托物言志 寫景抒情 敘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揚先抑 順敘 倒敘 插敘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徵 用典 想像 聯想 照應 寓情於景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渲染 虛筆 虛實結合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 動靜結合 動靜相襯等)不好意思,網路的⊙﹏⊙汗
修辭手法(語文中主要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比擬、象徵比擬、寄寓(寄託),互文、設問、引用、呼告、反問等。)
寫作手法屬於藝術表現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懸念,照應,聯想,想像,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側面結合、比喻象徵、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表達方式就是常見的記敘(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其實也屬於藝術表現手法)。

復制這么多,暈……

D. 語文詩歌鑒賞題型

高考詩歌鑒賞中常見的思想感情:

● 憂國憂時

1.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別離和戰亂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對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

● 建功報國

1. 建功立業的渴望

2. 保家衛國的決心

3. 報國無門的悲傷

4. 山河淪喪的痛苦

5.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

6. 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

7. 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鄉懷人

1. 羈旅思鄉之情

2. 對親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邊塞思鄉之情

4. 閨中懷人之情

● 長亭送別

1. 依依不捨的留念

2. 情深意長的勉勵

3. 坦陳(吐露)心志的告白

● 生活雜感

1.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諷今的情懷

4. 青春易逝的感傷

5. 仕途失意的苦悶

6. 告慰平生的喜悅

古代詩歌中一些常見的意象主要有

1、 樹木類:
樹的曲直:事業、人生的坎坷、順利 黃葉:凋零 成熟 美人遲暮 新陳代謝
綠葉: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氣節 積極向上
柳:送別 留戀 傷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漢代惜別的風俗。後寓有惜別懷遠之意。
「楊柳」:傷別情懷 堤柳堆煙:能觸發往事如煙,常被用來抒發興亡之感。
紅葉:代稱傳情之物,後來借指以詩傳情。 松柏:堅挺 傲岸 堅強 生命力

松:松樹是傲霜鬥雪的典範,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

李白《贈書侍御黃裳》:「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
梧桐:梧桐是凄涼、凄苦、悲傷的象徵。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涼寂寞的深宮里,形孤影單、卧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託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其他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2、 花草類:
花開:希望 青春 人生的燦爛 桃花:象徵美人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業的挫折 惜春 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
蘭:高潔 歲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徵人高潔的品格
草: 生命力強 生生不息 希望 荒涼 偏僻 離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今盛昔衰) 牡丹:富貴 美好

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源自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隱逸 高潔 脫俗 菊花: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並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徵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曰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里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
梅:傲雪 堅強 不屈不撓 逆境 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蓮: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寫出一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結,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唐人牛嶠《感恩多》)
3、動物類
猿猴:哀傷 凄厲 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 鴻鴿::理想 追求
魚:自由 愜意 鷹:剛勁 自由 人生的搏擊 事業的成功
狗、雞:生活氣息 田園生活 (瘦)馬: 奔騰 追求 漂泊
烏鴉:小人 俗客庸夫 哀傷 沙鷗:飄零 傷感 鳥:象徵自由
蒓[chún]羹鱸膾:指家鄉風味。後來文人以「蒓羹鱸膾」、「蒓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
雙鯉:代指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詩雲:「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即以雙鯉借代遠方來信。
莊周夢蝶:語出自《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蝴)蝶與?胡(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以此說明物我為一,萬物齊等的思想。後來文人用來借指迷惑的夢幻和變化無常的事物。如陸游《冬夜》詩雲:一杯罌粟蠻奴供,莊周蝴蝶兩俱空。」
(孤)雁:孤獨 思鄉 思親 音信 消息 鴻雁:書信——對親人的思念。
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鷓鴣鳥: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里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

寒蟬: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西陸:秋天〕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

鴛鴦:指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唐人盧照鄰《長安古意》)。

「燕子」意象: 燕屬候鳥,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在人家屋內或屋檐下。因此為古人所青睞,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託相思,或感傷時事,意象之盛,表情之豐,非其它物類所能及。
(1)表現春光的美好,傳達惜春之情。相傳燕子於春天社曰北來,秋天社曰南歸,故很多詩人都把它當做春天的象徵加以美化和歌頌。同時因春天明媚燦爛,燕子嬌小可愛,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詩人自會傷感無限,故歐陽修有「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採桑子》)之慨嘆,喬吉有「燕藏春銜向誰家,鶯老羞尋伴,風寒懶報衙(采蜜),啼煞飢鴉」(《水仙子》)之凄惶。
(2)表現愛情的美好,傳達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頡頏,飛則相隨,以此而成為愛情的象徵,「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燕爾新婚,如兄如弟」(《詩經•谷風》),「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於歸,遠送於野」(《詩經•燕燕》),正是因為燕子的這種成雙成對,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於燕、渴望比翼雙飛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鹽》)的空閨寂寞,有了「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的惆悵嫉妒,有了「羅幔輕寒,燕子雙飛去」(宴殊•《破陣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兒初上鵝黃柳,燕子先歸翡翠樓」(周德清•《喜春來》)的失意冷落,有了「花開望遠行,玉減傷春事,東風草堂飛燕子」(張可久•《清江引》)的留戀企盼。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3)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昔盛今衰、人事代謝、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舊巢,詩人抓住此特點,盡情宣洩心中的憤慨,最著名的當屬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文天祥的「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伴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金陵驛》)。燕子無心,卻見證了時事的變遷,承受了國破家亡的苦難,表現了詩人的「黍離」之悲,負載可謂重矣。
(4)代人傳書,幽訴離情之苦。唐代郭紹蘭於燕足系詩傳給其夫任宗。任宗離家行賈湖中,數年不歸,紹蘭作詩系於燕足。時任宗在荊州,燕忽泊其肩,見足系書,解視之,乃妻所寄,感泣而歸。
(5)表現羈旅情愁,狀寫漂泊流浪之苦。「整體、直覺、取象比類是漢民族的主導思維方式」(張岱年•《中國思維偏向》),花鳥蟲魚,無不入文人筆下,飛禽走獸,莫不顯詩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鳴沾裳,魚傳尺素,蟬寄高遠,燕子的棲息不定留給了詩人豐富的想像空間,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周邦彥•《滿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南來北往隨征燕,行路艱難」(張可久•《殿前歡》);或相見又別,「有如社燕與飛鴻,相逢未穩還相送」(蘇軾•《送陳睦知潭州》;或時時相隔,「磁石上飛,雲母來水,土龍致雨,燕雁代飛」(劉安•《淮南子》)。燕子,已不僅僅再是燕子,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徵,融入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中。
4、風霜雨雪水雲類:
海:遼闊 力量 深邃 氣勢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洶涌:人生的凶險 江湖的詭譎
江水:時光的流逝 歲月的短暫 綿長的愁苦。歷史的發展趨勢
煙霧:情感的朦朧、慘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滅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機 活力 潛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殘酷 熱情 政治斗爭 掃盪惡勢力的力量 盪滌污穢的力量
春風:曠達 歡愉 希望 東風:春天 美好
西風:落寞,惆悵 衰敗 遊子思歸 狂風:作亂 摧毀舊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會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純潔 美好 環境的惡劣 惡勢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雲:遊子 飄泊 以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的如「浮雲遊子意,落曰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天陰:壓抑 愁苦 寂寞 金風:秋風 天晴:歡愉 光明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類雖具體可感卻難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從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2)因水的剪切不斷,綿軟不絕,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抒發了詩人因強烈的感到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不可調和而產生的煩憂和愁苦。

5、器物類
玉:高潔 地重遊 脫俗 珍珠:美麗 無瑕
簪纓 (冠):官位 名望 搗衣砧:婦女對丈夫的思念。
西樓小樓:閨怨之情; 絲竹:音樂; 汗青:史冊; 須眉:男子; 巾幗:婦女;

桑梓:故鄉; 軒轅:祖國; 三尺:法律; 寸管:筆; 青鳥:信使
船:蘭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檣擼(借代大船、戰船)。
吳鉤:泛指寶刀、利劍。例如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曰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通過看吳鉤,拍欄桿,表達了自己意欲報效祖國,建功立業,而又無人領會的失意情懷。
崑山玉:比喻傑出的人才。語出李斯《諫逐客書》:「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指隨侯珠與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吳國名劍』),乘纖離(駿馬名)之馬,建翠風之旗,樹靈鼉(tuó,揚子鱷之類的動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後來就以「崑山玉」比喻優秀人才。
中國古典詩歌中用以表現「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飛蓬、孤雁等,「船」則是表現這種情感的最為常見的意象之一。一葉扁舟,天水茫茫,越發痹徽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見多異鄉風物,更易觸發無限的思緒。杜甫詩中的「船」意象出現得極為頻繁,表現漂泊之感也非常強烈;與「漂泊」之感相對,中國古典詩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內涵是「自由」。這種思想的淵源可以追溯到莊子,他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遊者也。」他的思想雖然消極,但是對中國文人來說,「泛不系之舟」,卻成為頗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宣州謝眺餞別校書叔雲》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韋應物《滁州西澗》
韋詩描寫春花、春草春樹春鳥春潮春雨等明麗的景象,用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無人舟自橫」的中心意象,既是寫實化描寫,又是詩人心態的形象化表現。

6、顏色類
白:純潔 無暇 喪事 紅:熱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綠:希望 活力 和平 藍:高雅 憂郁
黃:溫暖 平和 紫:高貴 神秘
黑:黑暗 絕望 莊重 神秘 對死者的懷念 命途的多舛

7、關於人的品質、行為活動的。
英雄:追慕 自愧自嘆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撻
六朝舊事、南朝舊夢:表示往曰富貴繁華的生活。
擊楫:謂立志報效國家,收復失地。
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巴歌:亦稱巴唱、巴謳、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謙詞。多和「陽春白雪」痹徽著來寫,表達自己的微不足道。
碧血:借指為正義事業所流的血。後來也用戶碧血」、「萇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竇娥冤》:「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冤情不淺……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折桂:比喻科舉及第。典出《晉書》:「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
懷桔:指孝順雙親。
採薇:借指隱居生活。《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後來也表現堅守節操。
山林和宮闕:表現詩人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所謂「宮闕」也言「魏闕」,是朝廷的代稱,也是詩人受到當道重用的象徵。所謂「山林」則是指詩人在政治理想破滅或者是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時,作者心生怨憤而轉向歸隱山林息影草澤的形象的代稱。
哀鴻: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詩歌寫使臣行於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於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袁鳴之聲不絕。後來以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
詠絮:謂女子詠雪。指女子工於吟詠,有非凡的才華。後來「詠絮」即指詠雪,「詠絮才」即非凡才華。
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傳•成公九年》一楚人鍾儀囚於晉,仍然戴南冠.彈奏南國音樂,範文子稱贊這是君子之行:後來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懷有節操的囚徒生活。
8、地點:
古跡:懷舊明志 昔盛今衰 (國家) 衰敗 蕭條 (古跡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聯)
鄉村:思歸 厭俗 田園風光 生活氣息 純撲美好 安逸寧靜
草原:遼闊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 (市井):繁榮熱鬧 富貴奢華
仙境:飄逸 美妙潔凈 忘塵厭俗 憑欄:思念故國、故鄉、親人。
南山 代表隱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著一個理想的樂土 武陵人代表隱居的人
柳營:指軍營。後也代稱紀律嚴明的軍營。 天地塵世:鴻蒙、希夷、太清、太虛。
細柳營:漢代周亞夫屯軍之地。王維《觀獵》「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9、其他類
白衣蒼狗:亦叫白雲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出自杜甫詩《可嘆》:「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人事變化,猶如浮雲,一會兒像白雲,一會兒像灰狗。
破曉:初現希望
深夜:愁思懷舊
雪:瓊玉、碎玉、冰花、六齣; 信:鴻雁、尺牘、尺素
亡國:後庭花。 天地:人類的渺小 人生的短暫 心胸的廣闊 情感的孤獨
浮生:表示短暫虛幻的人生。 朝陽:希望 朝氣 活力
夕陽: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暫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熱烈 熱情奔放 惡勢力對社會、對人的摧殘
酒:歡悅 得意 失意 愁苦

月亮:人生的圓滿、缺憾 思鄉 思親

「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
月亮的別稱:蟾宮、玉盤、銀鉤、嬋娟、桂宮;「玉盤」、「玉輪」、「玉環」、「玉鉤」、「玉弓」、「玉鏡」、「天鏡」、「明鏡」、「玉兔」、「嫦娥」、「蟾蜍」
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表現了李白的思鄉之情。

E.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技巧

1、分析意境

解答這一類的題目,首先要能抓住詩中所展現的圖景畫面,會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能夠概括出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的特點,掌握一些鑒賞的詞語,如蕭瑟悲涼,恬靜優美,壯闊雄渾,寂靜冷清等。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要具體,就是要結合具體的意象或者意境來回答作者為什麼高興或者傷感。

2、分析語言

這種類型題的解題步驟,要能夠找到體現語言特點的關鍵詞語,所謂的關鍵詞語,也就是最能表現詩人感情的句子,然後結合語句,具體分析妙處。


3、分析技巧

解答這類題目,首先必須指出,運用了哪一種表現的手法,再結合具體的詩句說明為什麼使用的是這樣的表現手法,最後要說出這種手法,表達詩人感情的效果。

4、分析主旨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⑷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5、煉字型

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解釋該字在句中的語表義和語里義;展開聯想和想像,把這個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句中描摹景象;點出該字表達了什麼感情或烘託了怎樣的意境。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評析

F. 語文詩歌鑒賞

鑒賞技巧:
一、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

古代詩歌的形象主要指詩歌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帶有作者強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意境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動的客觀事物相結合而產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

l、古詩中的「形象」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豪放灑脫型:如大詩人李白的詩大多表現出豪放不拘、馘岸不羈、豁達大度的風格。(2)憂國憂民型:如愛國主義詩人杜甫的詩大多表現其對人民苦難生活深深的憂慮和同情。(3)歸隱田園型:如東晉詩人陶淵明詩中描寫的多是悠閑自在、安貧樂道的摩居生活。

(4)寄情山水型:如唐代詩人王維詩中描寫的山村風光和朋友聚會的場面,儼然是一幅山水畫。(5)兒女情長型:如李商隱的詩表現的離別憂思和對愛情的忠貞不渝。(6)保家衛國型:如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塑造了一個精益報國的英雄形象.(7)邊塞風光和戍邊生活型:如岑參、高適的詩大多表現邊塞的風光和戍邊將士的思鄉之苦。

2、古詩塑造形象的方法:(1)細節描寫: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來刻畫人物形象。(2)烘托:通過感覺、視覺、聽覺以及其他事物對詩歌中所描繪的人物進行烘托。(3)對比襯托:運用對比、類比來刻人物形象。(4)比興手法:如自居易的<長相思)運用了《詩經>的比興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恩婦懷遠之情,下片直述念遠恨別的情懷。(5)抒情方式:運用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於景等方式

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

3、鑒賞形象的技巧。對詩歌形象的鑒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1)藉助詩歌的形象,深入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2)藉助詩歌的形象,分析詩歌意境。(3)藉助詩歌的形象,分析詩歌中的哲理。

二、鑒賞古代詩歌的語言

鑒賞詩歌的語言包括准確理解有關詞語的特定意義、比喻意義、隱含意義、暗示意義,包括准確理解重要詞語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賞析詩歌語言在描繪形象、表達情感、創造意境方面的藝術效果以及語言風格。

1、詩歌的語言分為以下幾種:(1)意象語言:如松、竹、梅、菊等被人們賦予特定象徵意義,象徵人堅強、高潔、清高等品格。(2)情感語言:如「悲」、「喜」、「孤」等直接表露出詩人的情感。(3)象徵語言:有些詩句本身含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有些是全詩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4)特定稱謂語言:如「楊柳」喻指分別;「秋水」指眼睛;「盜泉」指不義之財;「鴻雁」指書信等等。

2、語言特點:(1)風格特點:主要包括「平淡、工麗、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練、沉鬱」等。(2)結構特點:主要包括「疊詞、倒裝、意象詞語羅列」等。

三、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包括比喻、比擬、借代、誇張、互文、通感、雙關、襯托、對比、反語、反復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徵、對比、映襯、烘托、欲揚先抑、以小見大、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結合、比興、直抒胸臆等表達方式方法的運用。

l、修辭手法:在古代詩歌中,經常運用各種修辭,以加強表達效果。如:比喻除了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生動形象外,還可以體現出意象的情態特徵。腺語、雙關等修辭能委婉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的情感。排比、反復等修辭能表達詩人強烈的情感等等。

2、表現手法(1)象徵:象徵是詩歌慣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徵人的品德節操。如以「梅」象徵高潔、清秀、淡雅、素樸;以「菊」象徵高潔、傲霜鬥雪的堅強等等。(2)托物言志:是作者藉助物的象徵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志的一種藝術手法。(3)注重寫景:詩歌貴在含蓄,因此常用借景抒情手法,寫景方式主要有側面烘托、以景襯情、靜動結合、虛實結合、卒章顯志等。

3、結構:詩歌的結構安排常見的有層層渲染鋪墊、首尾照應、結構對比等。

四、詩歌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包括作品的內容與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態度,作品的意義(包括作品的積極意義與局限性,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審美趣味與感情基調。要准確評價「詩歌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主要是把握詩歌的思想主題。古詩中常見的主題包括以下幾種:l、思鄉主題:如贊頌壯麗河山;抒發羈旅愁思;思念家鄉等。2、詠人主題:如同情勞動人民;反映離亂痛苦生活;思念親友;依依惜別、情深意長等。3、慰己主題:如抒發凌雲壯志、施展才華抱負;悲嘆年華早逝、壯志難酬;懷才不遇、仕途失意:告慰生平的喜悅等。4、報國主題:渴望建功立業;保家衛國的決心;報國無門的感嘆:山河淪喪的感嘆;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等。5、傷世主題: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諷今的情懷等。

了解了詩歌的主題思想。就能把握詩人的觀點態度和所寄託的情感,進而深刻理解作品的意義,為更深一層地鑒賞古詩奠定堅實基礎。

G. 語文詩歌鑒賞

1、分析意境
解答這一類的題目,首先要能抓住詩中所展現的圖景畫面,會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能夠概括出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的特點,掌握一些鑒賞的詞語,如蕭瑟悲涼,恬靜優美,壯闊雄渾,寂靜冷清等。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要具體,就是要結合具體的意象或者意境來回答作者為什麼高興或者傷感。
2、分析語言
這種類型題的解題步驟,要能夠找到體現語言特點的關鍵詞語,所謂的關鍵詞語,也就是最能表現詩人感情的句子,然後結合語句,具體分析妙處。
3、分析技巧
解答這類題目,首先必須指出,運用了哪一種表現的手法,再結合具體的詩句說明為什麼使用的是這樣的表現手法,最後要說出這種手法,表達詩人感情的效果。
4、分析主旨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⑷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5、煉字型
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解釋該字在句中的語表義和語里義;展開聯想和想像,把這個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句中描摹景象;點出該字表達了什麼感情或烘託了怎樣的意境

H. 關於語文詩歌鑒賞的方法

古典詩詞鑒賞題問答模式例析
答題自然要根據試題的要求給出相應的答案。就古詩鑒賞題而言,大體上可歸納出五種問答模式,本文對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參考。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熱點內容
陽西教育 發布:2025-07-08 18:31:56 瀏覽:479
王瑞娜老師 發布:2025-07-08 18:31:53 瀏覽:456
莘縣教師考試 發布:2025-07-08 17:50:59 瀏覽:944
赤峰教師資格證報名 發布:2025-07-08 17:50:19 瀏覽:969
老師在講課擴句 發布:2025-07-08 17:30:09 瀏覽:125
辦公傢具有哪些 發布:2025-07-08 17:23:21 瀏覽:765
教師節彩鉛 發布:2025-07-08 16:20:39 瀏覽:975
老師的始祖 發布:2025-07-08 16:07:30 瀏覽:585
幼兒園老師安全責任書 發布:2025-07-08 15:51:12 瀏覽:85
班主任推薦語 發布:2025-07-08 15:40:04 瀏覽: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