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語文教學亮點

語文教學亮點

發布時間: 2021-08-07 06:14:33

教學亮點有哪些

精心設計每一次導入環節,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也為生活服務,無回論是情景導答入、故事導入還是溫故知新導入等以貼近實際為原則,善於用提問問題方式引發學生思考,提高學生求知慾,適當時候引出新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 在教材方面備課細致,平時認真研究教材,參閱各種資料,捕捉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力求每節課都能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3. 研究學生方面,通過每日小練的方式深入、快速了解學生,根據學生認知水平針對性訓練,由於學生之間認知差異的存在,在設計練習題時難度由易到難,以使不同階段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4. 在作業批改上,合理布置作業、每一次作業認真嚴格對待,不但強調學生作業的正確性,還強調其規范性。力求作業全批全改,及時批改、細心批改,以使每一位學生盡快獲得反饋信息,及時改正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5. 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課堂中保持與學生互動,鼓勵學生思考、探討、踴躍發言,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對正確回答的學生及時作出肯定反饋,對於回答有誤的學生不批評,及時引導改正錯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

如何打造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的亮點

打造低年級語文課堂的高效性不僅是新課標的要求, 同時也是每位教師一直以來都重視的問題.筆者就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 經過總結與思考, 提出以下幾點提高低年級語文課堂效率的建議.
1 督促學生做好功課預習,促進課堂的高效性
做好課前的預習是確保課堂高效性的基礎, 在預習的過程中, 學生對於舊的知識進行了鞏固,對新的知識有了大致的了解,對於新課中不懂的或者有疑問的問題記下來, 這樣學生帶著疑問上課, 才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預習有助於學生更快速的理解新課的內容.
但是低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 在自製力方面不強, 這就需要教師在每學期之初的家長會上做好工作,取得家長的支持與幫助,讓家長重視起孩子的預習, 幫助督促孩子進行預習.有了家長的幫助孩子自然就會學習的更快更有效率.
教師在給學生安排預習內容的過程中,要逐漸的增加內容, 玉虛要求也在逐漸的提高, 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低年級的預習主要應該包括讀課文、 畫出生字、 給課文分層然後逐步過渡到讓學生自己利用工具書解決一些能夠靠自己解決的問題.
2 立足課堂教學, 實現課堂的高效性
2.1 重視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生成於預設狀態下, 關鍵在於教師的把握, 因此, 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課之前要事先對該課的主要內容進行熟悉, 深層次的挖掘內容的內在聯系.例如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 它們對於一些詞彙的意思有所了解, 但是對於一些不常用的需要考慮感情色彩及使用語境的詞彙,教師具需要在教學目標當中去體現, 在課堂上引導、 啟發學生去正確的使用這類詞語.例如巡邏和巡航之間的區別, 巡邏是指在陸地上,而巡航是指在海上或者空中, 教師點明關鍵之處, 學生就會明白它的使用范圍, 才不會出錯, 才能提高效率.

⑶ 語文教學亮點有哪些

袁教學的亮點就是在情感的植入方面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能夠調動學生的情感真正的理解文本的內容。達到感情上的升華。得到潤物細無聲的那種效果。

⑷ 課堂的亮點怎麼

語文課堂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生成性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亮點,
生成專與預設是一對屬矛盾統一體,教學既要重視知識學習的邏輯和效率,
又要注重生命體驗的過程和質量。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所在,新課程課堂教學呼喚高水平的預設和精彩的生成

⑸ 於永正: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

前不久,我在西安執教了《第一次抱母親》。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師生的好評。如果說獲得師生掌聲和贊嘆之處是亮點的話,那麼,歸納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其他還有二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
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老師的范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人情人境,並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說不是亮點?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得聲情並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說讀得有感情了。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為確保每個學生達到讀正確、讀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嘆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第一節課我是逐段逐段地「過」的,必要時我作了示範,甚至於領讀。盡管他們是四年級的學生了,但該領讀的還要領讀。做任何事情不能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第二節課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後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範。不要以為老師范讀只是為了讓學生模仿。老師的范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范讀。課後有位老師對我說:「怎樣使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感情,看起來,就是『跟我讀』。」我說:「對的。」課堂上我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為「你說我說」,也包括「你讀我讀」。
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有過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我追求的亮點。
過去,我很重視「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於「披文」,止於「得意」,就失落了語文的本體。「在語文閱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借,披文得意,人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閱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里說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閱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護士見「我」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於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干什麼?…責怪是什麼意思?當學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我便問:這里為什麼不用「責備」,也不用「埋怨」?學生說:用「責備」,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太重了,因為他們畢竟素不相識;用「埋怨」,又輕了,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關愛。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又問:護士說的這句話該怎樣讀?怎樣讀才能把「責怪」的意思讀出來?——這樣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顧」了?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一段話:「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裡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因為這段話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當學生知道了「越」在這兒作「跨」講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嶺」的意思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道道嶺了。接著,我抓住了「重擔」這個詞。我說:「歌德說過,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看,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當我們用兩隻眼睛去看『重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擔子。」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發言熱烈而精彩。是啊,母親肩上挑的實際上是大半邊天啊!這時,我指著板書「翻山越嶺」說:「那麼,現在你對『翻山越嶺』這個詞又是怎麼理解的?」學生說:「翻山越嶺指的是母親為了子女、家庭和社會所走過的艱辛道路。」
這就是品味。語文課本中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品味。不品味,語文教學就索然無味了。味同嚼蠟的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就無從談起,自然也不會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
這樣品味過之後,接著我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帶進課文中——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達出來。這時學生的朗讀生動而感人。——最後的落腳點還是讀。
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語文的味道在哪裡?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後的朗讀里。
課的最後,指導學生寫字。我先請學生「讀帖」,「讀」完後,描紅,然後「臨帖」。臨寫完了,我請兩位學生在黑板上分別寫「越」和「疚」字。但兩人寫得都不規范。「越」字的右邊的第一筆「橫」,起筆高了;「疚」字里邊的「撇」寫長了,而「捺」又寫短了,且沒有「腳」。於是,我請學生再「讀帖」,看「越」字右邊的第一筆——「橫」,在哪兒起筆。學生這才發現,它在左邊「走」字的第二橫處起筆。接著,我邊講邊在黑板上范寫了這兩個字。學生們靜靜地聽,靜靜地看,聽課老師也靜靜地聽,靜靜地看。當我范寫完了,師生發出由衷的贊嘆。他們只是贊嘆我寫的字漂亮嗎?
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里,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里。
所以,我現在每教一篇課文總是在鑽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讀上下功夫;課文中的每個新詞務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運用的,務必弄明白使用范圍,首先自己造幾個句子;每個生字以及要板書的詞語,力求寫得規范,做到筆順規范,間架結構符合楷書的要求。
特級教師李夢鈐說過:「這法兒那法兒,鑽研不好教材就沒有法兒。」確實如此。當我把教材真正讀懂了,讀出味兒來了,教學方法也就隨之而來了,自然語文課也上得較簡單了。
最後要說的是,我這樣說,絕不是否定多媒體、否定表演等手段。

⑹ 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轉載於永正老師)

不少語文老師說語文課越來越難上。好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要「簡簡單單上語文」,可是就連他們本人(不教書的理論家除外),似乎也沒有把語文課上簡單,包括我自己。為什麼把簡單的事反而搞復雜了?老師們說:怕別人說沒有「新意」,沒有「亮點」。我何嘗不是這樣想!「沒有亮點」意味著什麼?它雖然不能和失敗畫等號,至少意味著平庸。這是很可怕的評價。 以往,我的許多徒弟(我有時也這樣),每拿到一篇課文,還沒讀兩遍,便考慮怎樣上出「彩」來,——做什麼樣的課件,哪裡可以表演,哪裡可以「小組合作」,哪裡可以拓展、發散,哪裡可以有「多元解讀」,如此等等。企圖以旁門左道來掩飾自己的膚淺和浮躁,以花架子嘩眾取寵。 語文教學的真正亮點在哪裡? 前不久,我在西安蘇教版語文教材培訓會上執教了《第一次抱母親》。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老師們的好評。如果說獲得師生掌聲和贊嘆之處是亮點的話,那麼,歸納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其它還有一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 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老師的范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入情入境,並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說不是亮點?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的聲情並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說讀得有感情了。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為確保每個人達到讀正確、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嘆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第一節課我是逐段逐段地「過」的,必要時我作了示範,甚至於領讀。盡管他們是四年級的學生了,但該領讀的還要領讀。做任何事情不能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第二節課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後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範。不要以為老師范讀只是為了讓學生模仿。老師的范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小學生只有讀出聲音(包括聽別人讀),自己聽到,才能把書面文字和它的含義聯系起來。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離開了朗讀的中介,往往難以理解課文。其實成年人讀出聲音來,或邊看邊聽別人朗讀,對書面的文字的理解也遠比默讀理解得好,因為朗讀是活的。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范讀。 課後有位老師對我說:「怎樣使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感情,看起來,就是『跟我讀』。」我說:「對的,記得台灣的一位教授也這樣說的。」課堂上我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為「你說我說」,也包括「你讀我讀。」 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有過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我追求的亮點。 過去,我很重視「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於「披文」,止於「得意」,就失落了語文的本體。「在語文閱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閱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引自吳忠豪主編:《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里說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閱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一次抱母親》中的護士見作者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於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干什麼?』」責怪是什麼意思?當學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我便問:這里為什麼不用「責備」,也不用「埋怨」?學生說:用「責備」,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太重了,因為他們畢竟素不相識;用「埋怨」,又輕了,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那一份關愛。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又問:護士說的這句話該怎樣讀?怎樣讀才能把「責怪」的意思讀出來?——這樣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顧」了?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一段話是寫母親辛勞的:「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裡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 因為這段話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當學生知道了「越」在這兒作「跨」講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嶺」的意思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道道嶺了。接著,我抓住了「重擔」這個詞。我說:「歌德說過,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看,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當我們用兩隻眼睛去看『重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擔子。」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發言熱烈而精彩。是啊,母親肩上挑的實際上是大半邊天啊!這時,我指著黑板上板書的「翻山越嶺」說:「那麼,現在你對『翻山越嶺』這個詞又是怎麼理解的?」學生說:「翻山越嶺指的是母親為了子女、家庭和社會所走過的艱辛道路。」 這就是品味。語文課本中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品味。不品味,語文教學就索然無味了。味同嚼蠟的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包括鑒賞能力)的培養便無從談起,興趣的培養也無從談起,自然也不會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 這樣品味過之後,接著我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帶進課文中——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達出來。這時學生的朗讀生動而感人。——最後的落腳點還是讀。 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語文的味道在哪裡?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後的朗讀里。 課的最後,指導學生寫字。我先請學生「讀帖」(蘇教版語文每課的生字都是請書法家書寫、並用紅色印的),「讀」完後,描紅,然後「臨帖」。臨寫完了,我請兩位學生在黑板上分別寫「越」和「疚」字。但兩人寫得都不規范。「越」字的右邊的第一筆「橫」,起筆高了;「疚」字里邊的「撇」寫長了,而「捺」又寫短了,且沒有「腳」。於是,我請學生再「讀帖」,看「越」字右邊的第一筆——「橫」,在哪兒起筆。學生這才發現,它在左邊「走」字的第二橫處起筆。接著,我邊講邊在黑板上范寫了這兩個字。學生們靜靜地聽,靜靜地看,聽課老師也靜靜地聽,靜靜地看。當我范寫完了,師生發出由衷的贊嘆。他們只是贊嘆我寫的字漂亮嗎? 指導學生把字寫好,學生們能寫一手漂亮的字,是不是也是語文教學的亮點? 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里,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里。 所以,我現在每教一篇課文總是在鑽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讀上下功夫;課文中的每個新詞務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運用的,務必弄明白使用范圍,首先自己造幾個句子;每個生字以及要板書的詞語,力求寫得規范,做到筆順規范,間架結構符合楷書的要求。 徐州市老特級教師李夢鈐先生說過:「這法兒那法兒,鑽研不好教材就沒有法兒。」確實如此。當我把教材真正讀懂了,讀出味兒來了,教學方法也就隨之而來了,自然語文課也上得較簡單了。 最後要說的是,我這樣說,絕不是否定多媒體、否定表演等手段。

⑺ 於永正《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

於永正的《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他的語文教學最明顯的亮點 能夠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恰當得利用教材不斷外展 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給學生一個寬闊的自主學習和發揮的平台 ;其次 ,他把學生當做自己深入顯出,又把自己當做學生虛心與學生平和交流 ,使得學生與老師之間消除隔閡 ,拿學生當做朋友相處以沫 。最大的亮點是他能蹲下來看待學生 ,與學生成為知己 。

⑻ 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

會員:黃日成友情提供 前不久,我在西安執教了《第一次抱母親》。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師生的好評。如果說獲得師生掌聲和贊嘆之處是亮點的話,那麼,歸納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其他還有二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 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老師的范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人情人境,並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說不是亮點?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得聲情並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說讀得有感情了。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為確保每個學生達到讀正確、讀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嘆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第一節課我是逐段逐段地「過」的,必要時我作了示範,甚至於領讀。盡管他們是四年級的學生了,但該領讀的還要領讀。做任何事情不能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第二節課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後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範。不要以為老師范讀只是為了讓學生模仿。老師的范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范讀。課後有位老師對我說:「怎樣使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感情,看起來,就是『跟我讀』。」我說:「對的。」課堂上我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為「你說我說」,也包括「你讀我讀」。 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有過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我追求的亮點。 過去,我很重視「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於「披文」,止於「得意」,就失落了語文的本體。「在語文閱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借,披文得意,人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閱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里說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閱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護士見「我」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於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干什麼?…責怪是什麼意思?當學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我便問:這里為什麼不用「責備」,也不用「埋怨」?學生說:用「責備」,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太重了,因為他們畢竟素不相識;用「埋怨」,又輕了,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關愛。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又問:護士說的這句話該怎樣讀?怎樣讀才能把「責怪」的意思讀出來?——這樣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顧」了?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一段話:「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裡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因為這段話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當學生知道了「越」在這兒作「跨」講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嶺」的意思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道道嶺了。接著,我抓住了「重擔」這個詞。我說:「歌德說過,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看,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當我們用兩隻眼睛去看『重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擔子。」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發言熱烈而精彩。是啊,母親肩上挑的實際上是大半邊天啊!這時,我指著板書「翻山越嶺」說:「那麼,現在你對『翻山越嶺』這個詞又是怎麼理解的?」學生說:「翻山越嶺指的是母親為了子女、家庭和社會所走過的艱辛道路。」 這就是品味。語文課本中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品味。不品味,語文教學就索然無味了。 味同嚼蠟的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就無從談起,自然也不會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 這樣品味過之後,接著我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帶進課文中——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達出來。這時學生的朗讀生動而感人。——最後的落腳點還是讀。 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語文的味道在哪裡?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後的朗讀里。 課的最後,指導學生寫字。我先請學生「讀帖」,「讀」完後,描紅,然後「臨帖」。臨寫完了,我請兩位學生在黑板上分別寫「越」和「疚」字。但兩人寫得都不規范。「越」字的右邊的第一筆「橫」,起筆高了;「疚」字里邊的「撇」寫長了,而「捺」又寫短了,且沒有「腳」。於是,我請學生再「讀帖」,看「越」字右邊的第一筆——「橫」,在哪兒起筆。學生這才發現,它在左邊「走」字的第二橫處起筆。接著,我邊講邊在黑板上范寫了這兩個字。學生們靜靜地聽,靜靜地看,聽課老師也靜靜地聽,靜靜地看。當我范寫完了,師生發出由衷的贊嘆。他們只是贊嘆我寫的字漂亮嗎? 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里,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里。. 所以,我現在每教一篇課文總是在鑽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讀上下功夫;課文中的每個新詞務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運用的,務必弄明白使用范圍,首先自己造幾個句子;每個生字以及要板書的詞語,力求寫得規范,做到筆順規范,間架結構符合楷書的要求。 特級教師李夢鈐說過:「這法兒那法兒,鑽研不好教材就沒有法兒。」確實如此。當我把教材真正讀懂了,讀出味兒來了,教學方法也就隨之而來了,自然語文課也上得較簡單了。 最後要說的是,我這樣說,絕不是否定多媒體、否定表演等手段。

熱點內容
陽西教育 發布:2025-07-08 18:31:56 瀏覽:479
王瑞娜老師 發布:2025-07-08 18:31:53 瀏覽:456
莘縣教師考試 發布:2025-07-08 17:50:59 瀏覽:944
赤峰教師資格證報名 發布:2025-07-08 17:50:19 瀏覽:969
老師在講課擴句 發布:2025-07-08 17:30:09 瀏覽:125
辦公傢具有哪些 發布:2025-07-08 17:23:21 瀏覽:765
教師節彩鉛 發布:2025-07-08 16:20:39 瀏覽:975
老師的始祖 發布:2025-07-08 16:07:30 瀏覽:585
幼兒園老師安全責任書 發布:2025-07-08 15:51:12 瀏覽:85
班主任推薦語 發布:2025-07-08 15:40:04 瀏覽: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