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趣味游戲
小學一年級數學課堂小游戲
1、關於「左右」的
學生對「左右」的區別,總是不那麼准確,於是,上課臨時編了幾句,效果還不錯,故記之。
師:伸出你的左手來
生:我的左手在這里(邊說邊伸手)
師:伸出你的右手來
生:我的右手會寫字(邊說邊伸手)
其實這幾句,很多地方有類似的,覺得比較有效果的是後面那句「右手會寫字」,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記住「左右」的區別了。
2、關於數的「分與合」
A、猜拳游戲
師:下面我們做關於「6」的游戲 我出2(手勢:伸兩個手指)
生:我出4(手勢:伸四個手指)
2和4合成6 先是老師和學生猜,然後讓同桌的兩個小朋友互相猜,最後布置回家和爸爸、媽媽猜。
B、拍手游戲
師:下面我們做關於「7」的游戲 師先拍3下,要求學生不說話,只拍手,拍完後,才說「幾和幾合成7」。
這個游戲可以訓練小朋友「聽」的專注能力。
3、《找朋友》
游戲目的:使學生能正確計算10以內的加法.
游戲准備:
A.若干套1到9的數字卡片
B.每次游戲前發給每個學生1張.
游戲過程:
A.把幾套從1到9的數字卡片分別發給全班同學,戴在胸前.全班同學圍成一圈做丟手帕的游戲,捉到誰,誰就站在圈中央找出自己的朋友來搭救自己.
B.數字湊成10才能做朋友(可以是兩人做朋友,如7和3,也可是三人做朋友,如2,4和4,還可以是四人、五人……做朋友),朋友越多越好.
C.根據找到朋友的人數多少,大家用掌握聲進行獎勵,找到一個朋友,鼓一次掌,找到兩個朋友鼓兩次掌,以此類推.
4、《摸幾何圖形》
游戲目的:訓練學生用觸摸的方法對看不見的幾何圖形進行分類,鞏固他們對幾何圖形的特徵辨認。
游戲材料: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硬紙片若干,一個紙盒,一塊大手帕。
游戲過程:
A.將若干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硬紙片放進紙盒裡,用手帕蓋好
B.紙盒外邊分別放一塊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紙片;
C..一個小朋友把一隻手伸進紙盒摸圖形,另一隻手在紙盒外邊拿一個與摸到的圖形同類的圖形,然後將摸到的圖形拿出來進行比較。如兩只手中的圖形確是同一類型,得10分,並可繼續摸一次;如兩只手中的圖形不是同一類型,不給分,且不再摸。
注意事項:盒子裡面的圖形與盒子外邊的圖形盡可能大小相等,否則會給兒童做游戲帶來難度。當然增加難度,可以加上各種立體圖形。
5、《搭積木》
游戲目的:
A.通過學生接觸不同形狀的積木,熟悉各立體圖形的特徵.
B.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游戲准備:有正方體、長方體、球、圓柱等形狀的積木.
游戲過程:
A.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發給一副積木.
B.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搭積木,用不同形狀的積木搭成自己喜歡的事物(如:橋、房子等).
C.將各小組的作品擺在一起,由各小組推舉的一名學生講解自己組擺的是什麼事物,用了那些形狀的積木,並一一指出來.
D.全體學生評判出最優作品.
6、《拼一拼,擺一擺》
游戲目的:
A.通過游戲,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B.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游戲准備:
A.教師提前准備一個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拼擺的玩具.
B.每個學生准備與教師相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各若干個
游戲過程:
A.教師分步描述自己的玩具.(玩具不要讓學生看見)
B.學生根據教師的描述逐步拼擺.
C.教師將自己的玩具展示給學生看,全班同學一起評選與教師玩具相似的作品.
D.誰的作品與教師的玩具最相似,哪個學生就獲得「小小設計師」的稱號.
7、《猜猜看》
游戲目的:
A.通過游戲使學生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的認識.
B.發展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
游戲准備:每人准備一盒積木.
游戲過程:
A.教師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兩名學生.
B.將積木放入課桌中,其中一個學生隨便摸出一塊積木
(不要讓另外一個學生看到),然後摸的學生說明積木的特徵.
⑵ 小學數學課前小游戲
2排方格(每排的方格要連在一起的啊),每排在7到10個左右吧,2排格子個數可以一樣,也可內以不一容樣。
2個人分別在格子中畫「圈」和「叉」,一個人先,一個人後,一個人從左到右畫,另一個人從右到左畫(不能一個隔一個畫)。
每個人每次只能在一排里畫,個數不限。
假如一個人畫到最後,沒有格子可畫時,這個人就輸了。
這是2個人比賽。
這個考驗的是邏輯思維,掌握秘訣就行了。
記得以前和數學老師玩時不知道訣竅,所以每次都輸。
還有就是每個人0、1、2.......這樣報下去。每當這個數字中有3 或為3的倍數就拍手。不該拍手時的拍手,該拍手時沒拍手,就隨意怎麼處置。
以前玩的時候,記得到30之後全亂了,因為31、32、33......39都要拍手,所以很多人反應不過來。
⑶ 小學數學游戲
猜拳游戲
游戲目的:練習數的組成。
游戲過程:例如:師:下面我們做關於「6」的游戲
我出2(手勢:伸兩個手指)
生:我出4(手勢:伸四個手指)
2和4合成6
可以老師和學生猜,同桌互相猜。
拍手
游戲目的:練習數的組成。
游戲過程:師:下面我們做關於「7」的游戲
師先拍3下,要求學生不說話,只拍手,拍完後,才說「幾和幾合成7」。
找朋友
游戲目的:使學生能正確計算10以內的加法
游戲准備:
1.若干套1到9的數字卡片。
2.每次游戲前發給每個學生1張。
游戲過程:
1.把幾套從1到9的數字卡片分別發給全班同學,戴在胸前.全班同學圍成一圈做丟手帕的游戲,捉到誰,誰就站在圈中央找出自己的朋友來搭救自己。
2.數字湊成10才能做朋友(可以是兩人做朋友,如7和3,也可是三人做朋友,如2,4和4,還可以是四人、五人……做朋友),朋友越多越好。
3.根據找到朋友的人數多少,大家用掌握聲進行獎勵,找到一個朋友,鼓一次掌,找到兩個朋友鼓兩次掌,以此類推。
摸幾何圖形
游戲目的:訓練學生用觸摸的方法對看不見的幾何圖形進行分類,鞏固他們對幾何圖形的特徵辨認。
游戲材料: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硬紙片若干,一個紙盒,一塊大手帕。
游戲過程:
(1)將若干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硬紙片放進紙盒裡,用手帕蓋好;
(2)紙盒外邊分別放一塊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紙片;
(3)一個小朋友把一隻手伸進紙盒摸圖形,另一隻手在紙盒外邊拿一個與摸到的圖形同類的圖形,然後將摸到的圖形拿出來進行比較。如兩只手中的圖形確是同一類型,得10分,並可繼續摸一次;如兩只手中的圖形不是同一類型,不給分,且不再摸。注意事項:盒子裡面的圖形與盒子外邊的圖形盡可能大小相等,否則會給兒童做游戲帶來難度。當然增加難度,可以加上各種立體圖形。
搭積木
游戲目的:
1.通過學生接觸不同形狀的積木,熟悉各立體圖形的特徵。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游戲准備:有正方體、長方體、球、圓柱等形狀的積木。
游戲過程:
1.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發給一副積木。
2.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搭積木,用不同形狀的積木搭成自己喜歡的事物(如:橋、房子等)。
3.將各小組的作品擺在一起,由各小組推舉的一名學生講解自己組擺的是什麼事物,用了那些形狀的積木,並一一指出來。
4.全體學生評判出最優作品。
拼一拼,擺一擺
游戲目的:
1.通過游戲,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2.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游戲准備:
1.教師提前准備一個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拼擺的玩具。
2.每個學生准備與教師相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各若干個。
游戲過程:
1.教師分步描述自己的玩具。(玩具不要讓學生看見)
2.學生根據教師的描述逐步拼擺。
3.教師將自己的玩具展示給學生看,全班同學一起評選與教師玩具相似的作品。
4.誰的作品與教師的玩具最相似,哪個學生就獲得「小小設計師」的稱號。
猜猜看
游戲目的:
1.通過游戲使學生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的認識。
2.發展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
游戲准備:每人准備一盒積木。
游戲過程:
1.教師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兩名學生。
2.將積木放入課桌中,其中一個學生隨便摸出一塊積木(不要讓另外一個學生看到),然後摸的學生說明積木的特徵。
>>點擊查看一年級數學學習游戲專題,閱讀更多相關文章!
培優不偏科,輕松面對小升初!
90
你可能還感興趣的相關文章
⑷ 適合小學生的數學小游戲
玩24點,玩法:在1至24個數字中任選4個數字,讓學生用加減乘除使四個數字得到24.
數獨、24點、漢諾塔、九連環、猜數字、貪食蛇、推箱子、立體四子棋
⑸ 小學趣味數學活動有哪些
小學趣味數學活動有哪些
數學家常說數學十分有趣,可是對於尚未入數學大門的 人而言,實在很難體會艱深數學中蘊含的趣味。對初學者來 說,先從與數學有關的游戲中領略一番其中的奧妙,體驗一 下其中的樂趣,倒不失為邁進數學大門的一種手段。
學習數學的最好辦法是做數學,玩數學游戲,重在參與,尤 其重在操作。 在參與和操作的過程中, 才能領會到它的意義。 為了更好地揭示數學游戲中的趣味,除了必要的操作,更要 去思索去創造。希望每一位讀者在做這些游戲的過程中能獨 立思考,舉一反三,創造一些新的數學游戲。以下是小學經 典趣味數學游戲的部分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
小學經典趣味數學游戲大全
【挑次品】 【小小測繪員】 【最佳對策】 【生活中的估 算】 【拋硬幣】
【數學家的遺囑】 【三人抵擋不過一人】 【高僧下棋】 【長 方形剪紙】
【迷路的人】 【猜年齡】 【分圖書】 【儀仗隊】 【葯房 里的故事】
【幾種砝碼】 【奧妙在哪裡】 【小龍買早點】 【次品在 哪裡】 【小林幾歲】
課外活動時,同學們最喜歡李老師給他們做數學游戲。這些 數學游戲都很有趣, 既可以增長知識, 又可以培養思維能力。
⑹ 適合小學一年級學生玩的數學游戲
一《找朋友》
1、游戲目的:使學生能正確計算10以內的加法.
2、游戲准備:A.若干套1到9的數字卡片。B.每次游戲前發給每個學生1張.
3、游戲過程:
A.把幾套從1到9的數字卡片分別發給全班同學,戴在胸前.全班同學圍成一圈做丟手帕的游戲,捉到誰,誰就站在圈中央找出自己的朋友來搭救自己.
B.數字湊成10才能做朋友(可以是兩人做朋友,如7和3,也可是三人做朋友,如2,4和4,還可以是四人、五人……做朋友),朋友越多越好.
C.根據找到朋友的人數多少,大家用掌握聲進行獎勵,找到一個朋友,鼓一次掌,找到兩個朋友鼓兩次掌,以此類推.
二、《摸幾何圖形》
1、游戲目的:訓練學生用觸摸的方法對看不見的幾何圖形進行分類,鞏固他們對幾何圖形的特徵辨認。
2、游戲材料: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硬紙片若干,一個紙盒,一塊大手帕。
3、游戲過程:
A.將若干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硬紙片放進紙盒裡,用手帕蓋好
B.紙盒外邊分別放一塊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紙片;
C..一個小朋友把一隻手伸進紙盒摸圖形,另一隻手在紙盒外邊拿一個與摸到的圖形同類的圖形,然後將摸到的圖形拿出來進行比較。如兩只手中的圖形確是同一類型,得10分,並可繼續摸一次;如兩只手中的圖形不是同一類型,不給分,且不再摸。
注意事項:盒子裡面的圖形與盒子外邊的圖形盡可能大小相等,否則會給兒童做游戲帶來難度。當然增加難度,可以加上各種立體圖形。
三、《搭積木》
1、游戲目的:A.通過學生接觸不同形狀的積木,熟悉各立體圖形的特徵.B.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2、游戲准備:有正方體、長方體、球、圓柱等形狀的積木.
3、游戲過程:
A.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發給一副積木.
B.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搭積木,用不同形狀的積木搭成自己喜歡的事物(如:橋、房子等).
C.將各小組的作品擺在一起,由各小組推舉的一名學生講解自己組擺的是什麼事物,用了那些形狀的積木,並一一指出來.
D.全體學生評判出最優作品.
四、《拼一拼,擺一擺》
1、游戲目的:A.通過游戲,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B.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游戲准備:A.教師提前准備一個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拼擺的玩具。B.每個學生准備與教師相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各若干個
3、游戲過程:
A.教師分步描述自己的玩具.(玩具不要讓學生看見)
B.學生根據教師的描述逐步拼擺.
C.教師將自己的玩具展示給學生看,全班同學一起評選與教師玩具相似的作品.
D.誰的作品和教師的玩具最相似,哪個學生就獲得「小小設計師」的稱號.
五、《猜猜看》
1、游戲目的:A.通過游戲使學生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的認識.B.發展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
2、游戲准備:每人准備一盒積木。
3、游戲過程:A.教師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兩名學生.B.將積木放入課桌中,其中一個學生隨便摸出一塊積木(不要讓另外一個學生看到),然後摸的學生說明積木的特徵。
(6)小學數學趣味游戲擴展閱讀:
生活中的數學游戲就是通過一些簡單的游戲來鍛煉孩子數學思維的活動。可以發現孩子對數學的興趣或天賦。
大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正確的早期教育必須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去觀察世界、體驗生活,而老師和家長要做的,就是陪孩子玩。
在孩子一年級期間,我們經常和他玩各種數學游戲,不僅培養了他的數學思維,還由此發現了他在數學方面的天賦。
玩積木:積木是幫助孩子認識幾何圖形的最佳工具。通過搭建積木、拼裝積塑,可以培養孩子的空間立體意識。
⑺ 數學課堂小游戲
1、《10以內數的組成》:教師在教學10以內數的組成時,可以設計一個「碰球」的游戲來鞏固10以內數的組成。如先出示數字8,對學生說:「嗨、嗨,教師的3球碰幾球?」學生可以說:「嗨、嗨,你的3球碰5球,」學生說出的數必須與老師說的數合起來是8。在這樣愉快的氛圍中,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迅速地說出碰球的數,於是10以內數的組成很快就被小朋友牢牢地記住了。
2、《10以內的加減法》:在教學10以內的加減法的時候,學生最喜歡和老師一起參加「乘車游戲」,游戲之前,教師需要准備一些司機頭飾和算式卡片,把它們發到每個學生手中,游戲開始了,得到司機頭飾的學生就當小汽車司機;
戴上頭飾神氣地站到指定的地方,教師一般也是戴上頭飾當「小司機」,每個頭飾上寫了一個10以內的數,拿到算式卡片的學生就根據自己卡片上的得數去乘坐不同的「汽車」,全部上車之後,由司機驗票,乘錯車的被罰下車,驗票結束之後;
司機就帶領乘客在音樂聲中「坐車」,因為有教師的參與,所以孩子們顯得特別興奮,他們都想坐上教師的車,都為能跟老師一起做游戲而感到自豪。
3、《有餘數的除法》: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一課時,教師設計了一個分水果游戲:「六一」兒童節到了,教師們要舉行聯歡會,老師給每組同學准備了一些水果,請小組長打開水果箱,將本組的水果每人分5個。
學生分完後發現:15個蘋果,每個人分5個,可以分給3個人;16個梨,每個人分5個,可以分3個人,多了1個;18個香蕉,每個人分5個,可以分3個人,多了3個……為什麼有時沒有多餘,有時多1,有時多3呢?學生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
這樣,學生從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從有意注意到發現問題,在他們心靈上初步有了「余數」的痕跡。讓學生在操作中理解、在討論中悟理、在嘗試中形成認知結構。
4、《加、減混算》:在學習加、減混算時,課一開始,教師可以問學生:「小朋友,你們乘過汽車嗎?」同學們齊聲回答:「乘過。」「好,下面同學們來做『乘汽車』的游戲。」錄音機播放出小汽車喇叭聲響的音樂,有6位學生上來乘汽車,到站後下去3人,又上來2人,學生通過看到的情境,馬上能順利地編出兩步計算的生活中的數學題,計算就更不在話下了。
這樣導入新課,自然貼切,趣味猛增,牢牢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同教師的講課交融在一起,在游戲活動中輕松、愉快、有效地掌握了知識。
5、《乘法口訣》:復習乘法口訣時,教師設計算12的游戲,讓學生任意選擇四個數字來比賽算得數12。游戲前教師用鼓勵性的語言來激勵學生:「誰第一個算出來就是優勝者,大家為他鼓掌。」這時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不甘落後。
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了一道又一道,結果下課鈴響了,學生一個也不願意下課,還一個勁地說:「老師還有一種……」這樣,既發展了學生積極思維的心向,培養了初步的競爭意識,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還融洽了師生關系。平時,教師還經常帶領學生做一些競賽游戲,如投籃比賽、接龍比賽、指得數比賽等等。
⑻ 小學生最好玩的趣味游戲(數學)
滾犢子,sb!不要問傻子問題!腦子進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