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時間
15日18:40-15日24:00有5小時20分鍾。
16日0:00-16日4:19有4小時19分鍾。
所以一共9小時39分鍾,即9.65小時。
有疑問可追問。
望採納,謝謝!
B. 小學數學 推算時間
如果到2005年10月22日9:00,則是5天整,4:33距離9:00有4小時27分鍾,所以神六在天空飛行了的時間為24*5=120小時減去4小時27分等於115小時33分鍾.
C. 小學數學速度時間問題 快啊!!
(4.8+10.8)*5/60=1.3KM ——5分鍾AC共走的距離,這段距離就是B超過A的距離。
1.3/(5.4-4.8)=13/6——B超過A1.3KM需要的時間。這個時間也是B與C從出發到相遇的時間。
13/6/2=13/12 ——C的速度是B的2倍,B已經走的距離,C走需要的時間。
最後13/6+13/12=3.25小時 ——前者是C從出發到與B相遇的時間,後一項是C從相遇點到達甲地的時間。
D. 小學數學時間安排題
在小學各年級的課程表安排上,都是每天上午第一節課安排數學課,已成規律,因為上午第一節課時,學生頭腦最清醒,安排學習數學是最佳的選擇。
E. 小學數學時間單位
1世紀=100年 1年=12個月
世紀:計算年代的單位,一百年為一個世紀。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大月:指陽歷(公歷)有三十一天的月份,公歷每年一、三、五、七、八、十、十二這七個月為大月,均三十一天。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小月:指陽歷一個月三十天或農歷一個月二十九天的月份。
平年2月28天,閏年2月29天
平年:陽歷或陰歷中無閏日的年,或陰陽歷中無閏月的年。
平年全年365天,閏年全年366天
閏年:陽歷或陰歷中有閏日的年,或陰陽歷中有閏月的年。
1日=24小時 1時=60分
日:以地球自轉周期為基準的時間單位,等於86400s。
分:時間的輔助單位。
1分=60秒 1時=3600秒
秒:時間的基本單位。
F. 小學數學,認識時間。
你說的數學上的說法和生活中的說法其實是一樣的。
時間的說法和小數在數軸上的表現是一樣的,都是過了一個整數(時間點、或者是整數)之後又過了若干更小單位的長度(在時間上指的就是過了多少分鍾)。所以你所表達的兩種說法其實就是一種。
如對於我的解答有問題,歡迎繼續追問~
如果滿意,請點擊「採納為滿意答案」,謝謝:)
G. 小學數學教學怎樣計算時間段
先用整點相減,再用分相減,如分鍾數不夠就在小時中拿出一小時作60分加上原來的再減。對應分鍾後者小於前者的應向後者的小時借1小時,即60分鍾。
1、這樣後者的時間表示就為:
(A-1):(B+60)。
如:09:20到13:10
計算過程:
13-1=12
10+60=70
12-9=3
70-20=50
所以時間段為:
3小時50分。
2、再如:7:50到15:10分, 15-7=8時,10-50不夠,變為60+10-50=20分,8-1=7時,經過的時間為7:20分。
(7)小學數學時間擴展閱讀
學習數學時鍾主要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感既然是對數的一種感悟,它就不會像知識、技能的學習那樣立竿見影,它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潛移默化,積累經驗,經歷一個逐步建立、發展的過程。具體做法是如下。
第一,重視低學段學生對數的感覺的建立,並在數感培養上處理好階段性和發展性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數感,第一學段教學是重點。《課程標准》在第一學段目標中,明確指出:「在運用數及適當的度量單位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簡單現象,以及對運算結果進行估計的過程中,發展數感。
」教學要選擇適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方式,提供實物,聯系身邊具體事物,觀察操作、游戲等都是較好的方式,如剛入學的兒童在認識10以內數的時候,應該通過實物、圖片等,將數與物對應起來。然後,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逐步提升和發展學生的數感。在第二學段應結合學生所熟悉的現實素材感受大數的意義,如時鍾在生活中作用。
第二,緊密結合現實生活情境和實例,培養學生的數感。由於現實生活情境和實例,如時鍾與生活密切相關。
H. 小學數學教學時間的表示法怎麼讀
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探索、直觀演示,使學生會用5 分5分數的方法來讀、寫某些比較特殊的時間。使學生知道1時=60分。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出示一個鍾面圖,讓學生說說是幾時幾分。 讓學生說說是怎麼讀出鍾面上的時間是幾時幾分的,再用兩種方法記錄下時間。然後出示第二個鍾面圖,讓學生觀察是幾時幾分。說說自己是怎麼讀的?從4時15分接著數4時16分、4時17分、4時18分、4時19分;或先讀出4時20分,再往回數1分,也就是4時19分。
(8)小學數學時間擴展閱讀
認識時間的難點:
1.認識時間這部分知識學生學起來有一定困難,較多孩子原有的生活經驗是:能看著種面說出是幾點幾個字,要求他們用幾時幾分來表述鍾面上准確的時刻一片空白,通過教學,有部分學生已能用幾時幾分來表述鍾面上准確的時刻,並且能非常清楚地把自己的識別過程用言語表述,可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還是有困難。
2.他們只能寫出整時,半時以及分針對著鍾面上某個數字的鍾面時間,對那種分針指向鍾面上某個小格的鍾面時間就無法准確表示,更別提那種只差幾分鍾就到下一個整時的鍾面時間,連優秀學生也時常弄錯。為使他們能分辨清楚還要藉助直觀事物的演示幫助他們理解,加強這方面知識的練習。
I. 小學數學時間單位:幾時幾分幾秒的書寫方法有幾種
兩種,24時計時法(一天24小時記錄)和分段計時法(一天分兩個12小時記錄).
分段計時法與二十四時計時法:
【分段計時法(十二時計時法)】深夜12時是一日的開始,1天的24小時又分為兩段,每段12小時。從深夜12時起到中午12時叫做上午,再從中午12時起到深夜12時叫做下午。生活中通常採用這種計時法。
【二十四時計時法】這是廣播電台、車站、郵電局等部門採用的0到24時計時法,按照這種計時法,下午1時就是13:00,下午2時就是14:00……夜裡12時就是24:00,又是第二天的0:00。
(9)小學數學時間擴展閱讀
時間是一個基本量,其SI(國際單位制)單位是秒,通常與SI單位並用的時間單位有日(天),[小]時,分。通常使用的時間單位還有世紀、年、月、星期(周)。1日(天)也是一晝夜,是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
1日有24小時,可以分為兩段,從夜裡12時到中午12時是第一段,從中午12時到夜裡12時是第二段。生活中通常採用這種分段計時法,交通運輸、郵電等部門為了避免計時錯誤,則採用0到24時的計時法。例如,下午1時是13時,下午2時是14時等。
考證:《小學教師實用數學辭典》指出,半夜是一日的開始,叫做某日零時。一天的24小時又分為兩段,每段12小時。從半夜0時起到中午12時叫做上午,再從中午12時起到半夜12時叫做下午,這種計時法叫做分段計時法(也叫12時計時法)。生活中通常採用這種計時法。
另一種計時法是廣播電台、車站、郵電局等部門採用的0到24時計時法,簡稱24時計時法。按照這種計時法,下午1點就是13點,下午2點就是14時,……夜裡12時就是24點,又是第二天的0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