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備課
集體備課是以以本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開展集體研讀語文教學法大綱和教材、分析學情、制定學科教學計劃、分解備課任務、審定備課提綱、反饋教學實踐信息等系列活動。其具體運作方式如下:
集體備課忌走過場,故注意以下幾點:1、組織管理:
一般由教研組長具體主持集體備課活動;指定一名備課組長並負責具體實施。
2、活動過程:
(1)活動計劃准備:組長提前通知全組成員在集體活動前認真研讀教材、大綱,定時間、定地點、定中心發言人。
(2)集中研研究討論:組長在集體備課時間里召集本組教師提出備課要求,聽取中心發言人的發言,討論備課提綱。充分發揮民主,有重點有難點,詳略得當。
(3)修改提綱:根據集體討論的內容,中心發言人修改備課提綱,要充分體現:教學思想,「雙基」、「雙力」(智力、能力),課時安排,達標題目,考核要求等的統一。同時提出改進建議。
(4)撰寫教案:各任課教師根據集體備課的備課提綱和各班的學情,撰寫教案。
下一次集中備課時,把根據備課提綱實施時反映出來的重點問題提出來,供以後借鑒。
3、時間周期:可根據各學科的特點,每學期規定幾次,或每周一次。視各校各組教師組成情況而定。總之體現計劃——實施——檢查——改進等活動過程
Ⅱ 初中語文如何備課
一、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往的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中心,因而備課的重點往往放在知識的習得,技能的訓練上。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我認為備課的重點應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教師不僅要考慮課堂上讓學生學什麼,怎樣學,更應考慮這樣的學習對學生的發展有什麼作用,要時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對教材的處理是否能吸引學生學習;問題的設計是否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學方式是否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究:教學過程有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等。總之,要從學生的發展著眼,真正在備課的每一環節都想著學生的發展,想著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那麼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在真情的涌動下,回歸教育的真實,回歸生命發展的自然。二、解讀並超越教材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的過程是教師「用教科書教」的過程,而不是「教教科書」的過程。這說明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教師是教材的理解者、參與者、實踐者。備課時,教師要鑽進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鑽研、解讀和思考,否則,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師就只是充當教科書的「傳聲筒」、知識的「販賣者」角色,而沒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難將課上出新意和深意。長此以往,教師的思想必然僵化,學生必然厭學。另一方面,教師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聖陶語)。既然是例子,說明教材並非是教學的全部,教師要擯棄那種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義,靈活變通教材中與學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滯後於學生發展的內容,及時關注時代發展的新動向,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把它及時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總之,教師在備課時,既要鑽進教材之中仰視解讀,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審視並超越教材。只有這樣,把自己變成教材的主人,教師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使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三、設計彈性化教學方案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之間有效互動的生成過程。強調課堂教學的生成並不是說讓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信馬由僵式地展開教學,而是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有教學方案的設計,還要在教學方案中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下時間和空間,為教學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教師可以設定教學目標,但目標不僅僅局限於認知,還應該涉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其他維度;目標要有彈性,要顧及學生之間的差異,堅持上不封頂,下要保底的原則;教學設計重全程關聯式策劃,重從何處開始,如何推進,怎樣轉折等。這樣的設計,較以往精細的提問、預定的標准答案,寫下教師上課的每一句話,計算好教學過程每一環節所需時間的教學方案來說,留下了很多的不確定性和可變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和可變性,才使教學貼近每一個學生的實際,使師生積極互動,發揮出創造性來。
Ⅲ 初中語文如何備課的好呢
1、教學目的要明確
教師在備課或授課之前,應當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本節課將引導內學生做什麼?應該達到容怎樣的預期效果,這就需要研究教材,確定適合本班學生學習狀況的目標,如情感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德育目標等,教師可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和對教材本身的研究來確定,需要強調的是確立目標一定要於課堂教學相一致,這樣才算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重難點要突出
要確定重難點,首先教師要仔細揣測編者編排教材的用意;其次,教師應根據
Ⅳ 如何抓住初中語文教學備課環節
初中的知識是對小學知識的進一步深入探究。對於語文來說,看相關的課外書是有必要的。於此同時也要注意讓學生初步認識文言文的閱讀,輔導學生的文章閱讀理解能力,初中語文更注重的理解性做題。我個人的經驗,數學就只是復習高年級的課本而已,其他都沒什麼。
Ⅳ 初中語文備課萬能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