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貝多芬的英語

貝多芬的英語

發布時間: 2021-08-08 18:25:46

Ⅰ 關於貝多芬的英語

珍惜寶貴的生命 生命是寶貴的,生命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這是路人皆知的再簡單不過的道理。然而,就是這道理雖然簡單,每年卻有成千上萬的人無法理解它,從而喪失了自己的寶貴的生命。 當你漫步在寬闊的馬路上;當你聆聽著那汽車的轟鳴...

Ⅱ 貝多芬介紹英文

Ludwig van Beethoven was born in Bonn, Germany.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

Vienna classical school,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the period of European classicism composer.

(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Beethoven spent his childhood under his father's strict and harsh ecation.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

Created his stubborn, sensitive and emotional character.

(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

He settled down in Vienna at the age of 22.

(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

The third symphony, written between 1803 and 1804,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its maturity.

(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In the following 20 years, his numerous music works pushed classical music to its peak through strong artistic appeal and grand vision.

(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

And foreshadow the romantic music of the 19th century.

(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

On March 26, 1827, Beethoven died in Vienna at the age of 57.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去世,享年57歲。)

(2)貝多芬的英語擴展閱讀

貝多芬人物經歷: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1775年左右,4歲的貝多芬被父親逼著學習鋼琴、小提琴,其父愚蠢地想用強制性手段將他培養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1785年至1786年,貝多芬轉向弗蘭茲·安東·里斯學習小提琴,完成《三首鋼琴奏鳴曲》(woO36)。

1787年春天,貝多芬第一次訪問維也納,見到31歲的莫扎特,其彈奏技術受到莫扎特的贊賞;同年結識比自己大9歲的華爾斯坦伯爵,他是貝多芬在藝術事業與經濟上的重要支持者。

Ⅲ 關於貝多芬的英語作文

Ludwig van Beethoven (IPA: [ˈlʊtvɪç va:n ˈbe:tovən], baptized December 17, 1770[1] – March 26, 1827) was a German composer. He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composers in the history of music, and was the predominant figure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the Classical and Romantic eras in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His reputation and genius have inspired — and in many cases intimidated — ensuing generations of composers, musicians, and audiences. While primarily known today as a composer, he was also a celebrated virtuoso pianist and conctor, and an accomplished violinist.

Born in Bonn, Germany, he moved to Vienna, Austria, in his early twenties, and settled there, studying with Joseph Haydn and quickly gaining a reputation as a virtuoso pianist. In his late twenties he began to lose his hearing graally, and yet he continued to proce notable masterpieces throughout his life, even when his deafness was almost total. Beethoven was one of the first composers who worked as a freelance — arranging subscription concerts, selling his compositions to publishers, and gaining financial support from a number of wealthy patrons — rather than being permanently employed by the church or by an aristocratic court.

路德維希•貝多芬(國際音標:[ˈLʊ電視ɪçVA:Nˈ:聖ən ],[ 1 ]–受洗,1770年12月17日1827年3月26日)是德國作曲家。他通常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是在西方古典音樂的古典和浪漫的時代之間的過渡時期的主要人物。他的名聲和天才的靈感,在許多情況下,緊張,隨後的幾代作曲家,音樂家,和觀眾。雖然主要是已知的今天作為一個作曲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鋼琴演奏家和指揮家,和一個出色的小提琴演奏者。
出世在波恩,德國,他搬到了維也納,奧地利,二十齣頭,並在那裡定居下來,約瑟夫海頓和迅速贏得聲譽研究作為一個鋼琴家。他在二十年代後期他開始逐漸失去聽力,但他繼續在他的生活產生顯著的傑作,即使他是幾乎完全失聰。貝多芬是誰的工作作為一個自由職業者的第一作曲家-按期訂閱音樂會,出售他的作品的出版,並獲得財政支持,一些富裕的贊助人-而不是永久的教會或貴族法院。

翻譯為網路在線翻譯,你可以根據譯文對英文作文進行適當修改

Ⅳ 貝多芬的英文簡介

Ludwig van Beethoven (IPA: [ˈlʊtvɪç va:n ˈbe:tovən], baptized December 17, 1770[1] – March 26, 1827) was a German composer. He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composers in the history of music, and was the predominant figure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the Classical and Romantic eras in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His reputation and genius have inspired — and in many cases intimidated — ensuing generations of composers, musicians, and audiences. While primarily known today as a composer, he was also a celebrated virtuoso pianist and conctor, and an accomplished violinist.

Born in Bonn, Germany, he moved to Vienna, Austria, in his early twenties, and settled there, studying with Joseph Haydn and quickly gaining a reputation as a virtuoso pianist. In his late twenties he began to lose his hearing graally, and yet he continued to proce notable masterpieces throughout his life, even when his deafness was almost total. Beethoven was one of the first composers who worked as a freelance — arranging subscription concerts, selling his compositions to publishers, and gaining financial support from a number of wealthy patrons — rather than being permanently employed by the church or by an aristocratic court.

Ⅳ 貝多芬的英文名字是什麼

貝多芬的英文名字是Ludwig van Beethoven。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生於德國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世,享年57歲,德國傑出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二浪漫曲。
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和「交響樂之王」。

Ⅵ 貝多芬英語簡介

28 years old is he got ear disease, complete lose to listen to dint after 18 years.At this period, he still continue work.His majority the work all come from this period.His doctor most the work of Zhao is 《》

Ⅶ 貝多芬主要作品的英語簡介

Beethoven (Ludwig van, 1770-1827, German composer. The greatest composer of his day, he began to lose his hearing in 1801 and was deaf by 1819. His music, which formed a transition from classical to romantic composition, includes 9 symphonies, 5 piano concertos, a violin concerto, 32 piano sonatas, several other sonatas, 2 Masses, and an opera.)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7-1827.3.26),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鋼琴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後一位,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祖籍荷蘭(亦說波蘭),出身科隆選侯宮廷歌手世家。他出生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自幼跟從父親學音樂。很早就顯露了音樂才能,八歲開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曲》、《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人類留下了無價的音樂寶藏,因此,世人尊稱他為「樂聖」。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六《田園》、第九《合唱》最為著名),歌劇《費黛里奧》等等。

Ⅷ 貝多芬英語簡介(十句話)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one of history's most famous and mysterious composers died at the age of 57 with one great secret. Upon his death, a love letter was found among his possessions. It was written to an unknown woman who Beethoven simply called his *Immortal
Beloved.*

Ⅸ 貝多芬的簡介(英語的)

1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歲的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從波恩來到維也納,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從未離開過這座對音樂家特別有吸引力的城市。貝多芬的絕大部分作品是在這里創作的。他的九部交響曲全都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劇創作《費德里奧》也在維也納的國家歌劇院舉行了首演。貝多芬被後人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交響曲作家。他的《英雄交響曲》充滿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響曲取材於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如今已經成為歐盟的盟歌。
輝煌的創作並不能掩飾貝多芬多難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貝多芬由於逐漸喪失聽力,悲憤之餘,寫下了一封可能是給他兄弟的遺囑。激情滿腔的稟性迫使他頻繁地搬家。他在維也納市區北部有溫泉的地方留下了幾十處居所。但是溫泉最終還是無法挽救他的失聰,一八一九年,貝多芬的聽力徹底喪失了。一八二七年,人們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一八八八年,貝多芬的遺骨被安放到維也納中央陵園。

造訪音樂家貝多芬
貝多芬晚年頻繁遷居,雖然留下了眾多的故居,但是很多故居未能作為展覽館向遊客開放。貝多芬當年喜歡居住在名叫海里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的地方,離市區很遠,在市區的正北方。一八零二年,貝多芬居住這個城區,在這里創作了他第二部交響曲。同年十月,貝多芬在這里寫下了《海里根施塔特遺囑》,這是一封他寫給兩個兄弟的信,這封信並未寄出,如今仍然完好地被保存在這里。貝多芬的這處遺址如今被稱作為「海里根施塔特遺囑屋」,周二至周日向遊客開放。
地址:Probusgasse 6, 1190 Wien

帕斯克瓦爾蒂樓房(Paqualitihaus)是貝多芬居住時間較長的一處住所。一八零四年至一八一五年間,貝多芬雖然數次離開這個居所,但是最後卻又返回到此地。樓房的主人帕斯克瓦爾蒂是貝多芬的好朋友,每次貝多芬出走,他都吩咐傭人不要出租貝多芬的房間,因為「他總是會回來的」。在這里,貝多芬經歷了創作的鼎盛期,他的第四、五、六部交響曲,第四鋼琴協奏曲和歌劇《費德里奧》都是在這里創作的。

2 月光 貝多芬世界著名鋼琴曲.mp3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鋼琴).mp3
古典 - 世界名曲 - g大調第1號小提琴浪漫曲(貝多芬).mp3
小步舞曲(貝多芬).mp3
英雄交響曲(貝多芬).mp3
悲愴奏鳴曲(貝多芬).mp3
《月光曲》 貝多芬著名的鋼琴曲.mp3
音樂-貝多芬-月光奏鳴曲(鋼琴).mp3
歡樂頌
搖籃曲
春天 第三樂章 小提琴奏鳴曲
英雄交響曲
獻給愛麗斯
田園交響曲
熱情奏鳴曲
致愛麗絲
貝多芬第六交響曲
土爾其進行曲
春的召喚
小步舞曲

3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萊茵河畔的波昂

4樂聖貝多芬的《月光》鋼琴奏鳴曲寫於1801年。那一年貝多芬在信中承認他對耳疾的恐憂。他在一封信中還寫道:「我現在正過著一種稍微愉快的生活,這種改變是一個愛我,也為我所愛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帶來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這個階級的人,而且目前我還不能結婚。 信中所說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歲的朱麗葉塔,她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她可能還是貝多芬作品第十八號之一弦樂四重奏中慢板樂章靈感的來源。 這首奏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盪的小舟一般」而來的。關於此曲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描寫當貝多芬給一對盲人兄妹演奏鋼琴時,風將蠟燭吹滅了。當時月光靜靜地灑落在這個貧困的小屋裡,灑在鋼琴上和三個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無論如何,「月光」這個名稱使這首奏鳴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曲。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

這個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 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它那夢一般即興的性質,探索鋼琴音響共鳴的方式已預察到約一百年後德彪西的印象樂派。它所依據的題材很簡單:樂曲一開始,由不斷流出的三連音構造了無邊的幻想,四小節後,第一主題在中音區淡淡地出現。它細致而沉靜,略帶些憂郁。1段1分18秒在B大調上出現了第二主題。中間部由第一主題開始。三連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區,呈現出急躁不安的情緒。隨後,進入第三段,第一主題平靜地再現,第二主題以升c小調的面目再現,然後以低音繼續奏出基礎動機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結束。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

這個樂章比較短小,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為「兩個深淵中之間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輕快表情將第一樂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樂章的緊張氣氛銜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連奏與斷奏相呼應的主題,然後再以變奏加以重復。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調。2段1分13秒再現第一段。這個樂章好象是瞬息間留下的溫存的微笑。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雖然在調性上與前樂章有緊密的聯系,但表達的感情則完全不同。第一主題是熱情不可遏制的沸騰和煽動性,猶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連連的跳腳聲。 第二主題像是從心底里發出來的申訴。它臨近結束時連續的八分音符,斬釘截鐵般的節奏,表現了熱情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經過短短的展開部後,內心的激動表現得更為強烈。在尾聲中,沸騰的熱情達到頂點時,突然沉寂下來,但洶涌澎湃的心情並沒有就此平靜。貝多芬曾說過他的作品二十七號的兩首奏鳴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鳴曲的樂章之間要緊接不要有停頓,這樣才能從開始樂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漸展開,進入到錯綜復雜的終樂章,而得以提供一種凝聚高潮的感覺。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一般來說,如要遵循傳統的格局,奏鳴曲式往往只出現在一個樂章里,而通常在第一樂章,但貝多芬打破了這種模式,《月光》奏鳴曲是古典樂派開始朝浪漫樂派轉變的作品之一。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