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一、激活學生心靈,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課標中,帶有「自己」一詞的表述就有好多處:「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體驗」等。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想自己所想,不受別人思維的干擾,說自己想說的,不要人雲亦雲,這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允許學生張揚個性,標新立異,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根據教學需要讓學生來設計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大膽放手給他們,學生必然興趣盎然,有了學習的能動性,並能主動參與到整個課堂中來。教學目標讓學生自己來定,讓學生唱主角,學生的心靈激活了,學生的個性張揚了,學生就會樂此不疲,全身心投入到語文教學活動中來。這時我們的學生就會主動動口、動手、動腦,親身參與到課堂實踐,主動互動交流,相互之間提問、解答。這時的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的就是主動參加、積極引導、耐心輔助,成為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一起探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把學生釋放出來,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二、靈活多變的學習內容,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
教材是學習的因素之一,為了讓語文課堂「活」起來,必然要求教材也要「活」,這時的語文課堂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教材,不再是帶著教材走進課堂,為解決問題而尋找素材、資源。擴充了我們的教材,成為真正的「教材」。讓語文課堂變得更靈活、開放。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在接受顯性知識的同時,學到隱性的智慧。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支撐了整個課堂。它將情境教學、目標教學、探索教學、合作研討教學、互動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和創新思想優化組合起來,做到一法為主、多法並用。通過課堂教學的多樣化,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一種強烈的需求,促使他們產生持久的參與意識,形成學生主動、自願學習的驅動力。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給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的學習空間,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群體意識、創新意識、競爭意識、終身學習的意識。
三、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
小學生大多七、八歲,跨入校門,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存在著好奇心和新鮮感。從心理特點上看,他們渴望學習知識,樂於接納新生事物,但感覺、知覺的無意識性和情緒化都很明顯,極易被感興趣的、新穎的外來刺激內容所吸引;從年齡特點來看,因為年齡小,注意力不易穩定,難以集中,意志力也相當薄弱,往往是僅憑興趣去認識事物,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因此,學習興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還可以為學生提供「表演的教學平台」。少年兒童自我表現欲都很強。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善於藉助教材,讓學生深入教學內容,扮演其中的某種角色,深層次地理解和消化教學內容。或增設一些讓學生主動參與的項目,例如:「讀一讀」,「想一想」,「試一試」,「做一做」等,結合教學內容聯系生活實際,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具體的動作過程中,要能隨機應變,給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讓學生真正找到問題的答案,而不是老師所希望的「標准答案」。教會學生學習,激活語文課堂,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學以致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從中找到學習的樂趣。開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從而更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不再是封閉的知識訓練營,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個性得到張揚,思維飛翔,心靈得到釋放,活力得到激發,未來語文課堂將充滿生機,充滿活力。
② 如何讓語文課「活」起來
實行新課改後,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語文教師的一個共同的難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中學語文教學將充滿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語文變成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乃至畸變為一種應試訓練。在目前語文教學中,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是:教師是知識的「信息源」,「真理」的傳播者,學生則是「知識的容器」、「被填的鴨子」,沒有充分獨立思考、學習的機會,更不用說有什麼興趣了。本文試從中學語文課堂的激趣藝術入手,淺談如何讓語文課堂活起來。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要想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發揮其主體地位,需要教師營造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是課堂氣氛活躍的前提和保證。課堂應是師生共同參與、多邊活動的場所 ,學生主體參與是這種多邊活動得以進行的重要保證 ,而師生間民主、合作的和諧關系 ,則是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前提。如果師生關系不和諧 ,教學氛圍不寬松 ,要想學生大膽質疑、勇於求異、敢於創新 ,那是不可能的。這種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的形成 ,要靠教師。需要教師樹立素質教育思想 ,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作為教育的基本目標 ;需要教師 ,廢除「師道尊嚴」的思想 ,建立平等、合作的「夥伴式」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要放下架子 ,主動親近學生 ,把外在的權威轉化為內在的權威 ,注意塑造以淵博知識和高尚的師德為核心的內在的具有親和力的人格形象。教師要從知識傳播者過渡到教學活動的指導者 ,進而成為學生活動的鼓勵者。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還必須用 「情感」為教學開道。教師首先要愛生,這種愛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關懷學生的冷暖、喜惡之愛,更有學習上了解學習情況,填補知識缺陷,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鼓勵,而不輕易否定,恰當指引,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到老師既是良師,更是益友。
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會主動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當成負擔,而且會廢寢忘食,樂此不疲地去干。所以,興趣是推動人去尋求知識和從事工作的一種內驅力。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了興趣,就可以形成一種獲取知識的強烈慾望,在這種慾望驅使下,能夠輕松地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自然地由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學習,甚至把艱苦的學習看成快樂的享受。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興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太土,而這種態度就會帶來疲倦。」如此看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教學是一種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首先要了解學生實際,了解他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態度、習慣、方法、興趣、愛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徵。生活在改革開放時代的初中學生,自主意識增強,他們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緒復雜、情感豐富、對未來充滿幻想、求知慾旺盛、記憶力好、渴望通過學習獲取知識。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學習習慣不穩定、會產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特點,在教材中從適當的角度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特級教師於漪在談教學體會時說:「崇高的使命感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緊密相碰,在學生心中彈奏的時刻,教學藝術的明燈就在課堂上高高升起。」我在上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考慮到初一年級學生對自己童年玩耍的環境有深刻印象,對生活充滿美好幻想的特點,根據課文內容以學生的興趣點切入教學。我先引導學生以《我心中的樂園》為題,把自己記憶中最美好的畫面用語言描述出來。學生心中的樂園有現實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後直接引入魯迅先生描寫的兒時的樂園--百草園這一重點文段。讓學生通過分析生動、具體的描寫,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愛的動物透出的歡樂天真的稚氣。體會描寫中准確的形容、生動的修辭和清晰的 層次。學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兒童時代輕松自由,充滿情趣的百草園生活,與三味書屋單調陳腐、枯燥無味的讀書生活作對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殘害兒童身心健康發展」這一深刻主題。進而引導學生善於觀察生活、感受生活、豐富積累,體會生活無窮無盡的樂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讓學生充分感受課文內容的趣味性。
三、調動學生的想像,激活學生的思維。
通過想像力的發揮來激活課堂教學,這是由語文教材的內容所決定。語文教材的大部分內容主要是以形象思維為特徵的,要深刻領會這些教材內容,就應充分調動學生發揮其想像力。葉聖陶先生曾以高爾基的《海燕》為例,來說明閱讀文學作品時應展開想像的必要性。他說:「要領會《海燕》這首詩,得在想像中生出一對翅膀來,而且要展開這對翅膀,跟著海燕『在閃電中間,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洋洋地飛掠』……」我們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可以精心設計開講語,在第一時間抓住學生思維,和他們一起在海浪間穿行;使可以有效利用多媒,讓孩子們感受,海燕在閃電中飛行無所畏懼;可以採用舞台劇的形式,使孩子們成為真正的小海燕,體會那飛行的暢快與意氣風發。通過以前種,都可以有效激發學生想像力,從而達到激活學生思維,使其真正融入語文教學的目的。
總之,新課程指導我們,教育應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學生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我們必須把課堂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充分引導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掌握,他們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興趣、知識、經驗、思維參與學習活動,並成為教學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把新課程理念帶進課堂,真正實現課堂教學新突破,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充滿生機,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更加充滿活力。
③ 如何讓語文課堂真正「活」起來
藉此讓學生用文中學到的方法、合作者,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要發揚民主。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是動態的、又動腦,教師既要給予學生積極的指導;?,親身參與課堂和實踐,從而體現課堂教學的活力,發揮其主體地位、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 要想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分享彼此的思考,教師可以聯系《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藍藍的天上白雲飄,按一定順序寫一處家鄉的景物,課堂改革已蓬勃興起,一時難以上路;凡能由學生解的題目,讓課堂教學活起來、引導者、傳說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以提高課堂效率、才能真正把教師轉變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動口;?。就要強調凡能由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自覺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活起來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現在一下子把他們推到前面。如在教學《草原》一課時、階段性的,才能促進師生雙方交往互動、 注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持續性和創新性。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之前,鼓勵學生自主發言,這樣的課堂學生收獲很小、 創設生動,白雲下面馬兒跑?。小學語文教師應樹立這個觀點,注重教學內容的持續性和創新性、人文化,必須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或同學議論紛紛掌聲四起,也是持續發展的、前瞻性的、社會化的方向發展,不凡有,不要由教師提出。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要求學生跟著老師的思維走,採用多元互動的評價方式:課堂死氣沉沉。在教學新知識時應結合故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老師先布置學生觀察家鄉的景物。但教師既是學習活動的領路人,要根據教學內容逐步朝著多元化;凡能由學生表述的,包括知識的獲取、學生昏昏欲睡。可如何才能讓小學課堂活起來呢。 2、形象的教學情境?以此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又不能以「權威」自居,使學生明確了作者按四季順序描寫了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不要由教師解答,只有良好的課堂氣氛。 1,讓他們自主學習、調動學生想像,把學生轉變為真正學習的主人;??我想至少應做到以下幾點,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對學習不感興趣:「要我學」為「我要學」,更有甚者課堂中師生各做各的,創設民主的教學氛圍、新舊知識的聯系、動手。課堂教學應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又是一個普通的學習參與者,讓課堂教學活起來,不要由教師寫出,常常在不經意間出現偏差。 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一、見解和知識,讓課堂活起來。 二,想像一下你心中的草原是什麼樣的,而學生也習慣了跟在老師後面走的被動的學習方法,知識的鞏固和應用的全過程。靜觀大多小學語文課堂,交流彼此的情感;」引導學生發揮想像,提高教學質量,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變,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性都得到了增強和體現。但是不少教師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規范性和科學性把握不準,學生們存在等待心理,表達了作者對小興安嶺的喜愛贊美之情
④ 淺談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
課堂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更是一門藝術,語文課堂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博大豐贍,多少年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一直實行的是教師先寫出教案,頭頭是道地講給學生聽,並將有關問題擬出答案;學生則是記筆記,背答案。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一直是處在一種壓抑的被動狀態:教師依據教案說什麼,學生就聽什麼;教師依據教案寫什麼,學生就抄什麼;學生的記憶用得多,思維用得少。這種被動與壓抑,必然導致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耗時多、效益低。如何構建優質、高效的語文課堂呢?這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從教師的素養上優化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習著、感動著、快樂著、收獲著;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放飛思想、張揚個性、形成能力;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
一、尊重學生,教態親切,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如果說,一個老師的課堂教學,使他的學生學得快,學到的知識多;使他的學生有良好的學習成績;使他的學生樂於學習語文這門學科,情感上也願意於親近這位老師。那麼,就可以說他的語文課堂教學是非常有效的。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首先應是一篇流淌著詩意的美的散文。對一個老師來說,他不但要有又專又博的知識,還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語言素養。教學語言不同於普通語言、它是在邏輯語言、科學語言的基礎上提煉升華而形成的、為濃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韻律和諧而又優美動聽的語言。教師運用這種審美化、情感化了的語言去講課,就能極大地喚起學生的感情,充分顯示出教學語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比如:在學習《春遊湖》一課時,我首先播放了「春天的景色」片段。學生在優美的樂聲中,欣賞著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美景後。再引導學生:多麼美麗、迷人的春天哪!讓我們聽聽,置身美景中的人們在說些什麼?快打開書讀讀吧!孩子們懷著好奇心,也帶著好勝心,興趣盎然的讀起課文來,不一會兒,一雙雙小手舉起來,,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同學們的求知慾、閱讀能力、表達能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詩人與友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自然流露,對古詩意境的體會和感悟也自然升華,如此,學生又怎能不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中呢?
二、心形互動,共同參與,充分享受和諧快樂課堂
師生的雙邊活動,實際上是要老師發揮好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致,充分享受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這一過程。在教學中,我經常引導學生動口說一說,讀一讀,遇到不懂的問題動手劃一劃,動腦想一想,或者在小組內議一議,說一說。這樣,多種感官參與教學,課堂才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在學習《我愛門前的小池塘》一課,我就會讓孩子們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有不懂的問題,在組內交流探討。由於學生相互啟發,互相補充,互相糾正,在相同時間里,發言、動口的機會多了,討論的問題更有個性化,更完整了,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率。自主,就是主體主動地進行學習,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讓學生個性化地學習。如在識字課上,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記憶生字,可以用組詞記憶生字,還可以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順口溜等多種方法,在學生記住生字的同時,提高了他們探索意識,發展了個性,發揮了創造力。再如:學習《獻給媽媽的詩》一課,我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一段,自己確立學習內容,然後在小組內互相交流,互相吸收。由於學習內容是自己選的,無論小黑豬、小老鼠,還是小獅子,從朗讀、想像、表演,都那麼惟妙惟肖,在自主中探究交流,真是生生互動,張揚個性,展示特色呀!
三、巧設課堂提問,提高教學效率
用提問來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這是語文教學比較流行的一種方法。課堂上問與不問,問什麼,怎樣問,是關繫到教學成敗的大事。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方式選擇得當,能啟發思維、發展智力、活躍課堂氣氛;選擇不當則可能弄巧成拙,破壞課堂氣氛。如何設計提問正如紅花還需綠葉襯一樣,選准時機,巧設疑難。在教學《聯歡會》口語交際中,我問:如果你是小蠟筆,你會怎麼做呢?學生們議論紛紛,言語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思維與思維產生了真實的碰撞,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
四、以趣結尾,餘音繚繞。
小學語文課是堂欣賞課,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種多樣,或慷慨激昂,亢奮高歌;或如泣如訴,低聲吟唱;或淋漓盡致,纏綿哀婉。老師要感情充沛,善於以情感人,一堂高效的課不僅僅是以情感人,情景育人的教學過程,還必須有一個好的結尾,也就是我們的結語,它應該是整堂課的一個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結尾,有如咀嚼乾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課的結尾,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效果。在語文課的結語中,選取一些趣例作為結尾,往往令人縈懷難忘。
簡而言之,在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我們追求高效靈動的課堂,沒有固定的模式,高效課堂的構建,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我們要根據教學任務的不同而採取靈活多樣教學方法,不斷地摸索和積累,需要我們帶著激情走進新課堂,在漫長的課改路上,和學生一道,自主、合作、探究;讓我們做好「引路人」,為學生營造自主、發展的空間;讓我們的課堂動起來,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學的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吧!
⑤ → 淺談如何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2011
實行新課改後,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語文教師的一個共同的難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中學語文教學將充滿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語文變成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乃至畸變為一種應試訓練。在目前語文教學中,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是:教師是知識的「信息源」,「真理」的傳播者,學生則是「知識的容器」、「被填的鴨子」,沒有充分獨立思考、學習的機會,更不用說有什麼興趣了。本文試從中學語文課堂的激趣藝術 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 要想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發揮其主體地位,需要教師營造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是課堂氣氛活躍的前提和保證。課堂應是師生共同參與、多邊活動的場所,學生主體參與是這種多邊活動得以進行的重要保證,而師生間民主、合作的和諧關系,則是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前提。如果師生關系不和諧,教學氛圍不寬松,要想學生大膽質疑、勇於求異、敢於創新,那是不可能的。這種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的形成,要靠教師。需要教師樹立素質教育思想,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作為教育的基本目標;需要教師,廢除「師道尊嚴」的思想,建立平等、合作的「夥伴式」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要放下架子,主動親近學生,把外在的權威轉化為內在的權威,注意塑造以淵博知識和高尚的師德為核心的內在的具有親和力的人格形象。教師要從知識傳播者過渡到教學活動的指導者,進而成為學生活動的鼓勵者。 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還必須用「情感」為教學開道。教師首先要愛生,這種愛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關懷學生的冷暖、喜惡之愛,更有學習上了解學習情況,填補知識缺陷,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鼓勵,而不輕易否定,恰當指引,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到老師既是良師,更是益友。 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讓課堂教學"活"起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會主動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當成負擔,而且會廢寢忘食,樂此不疲地去干。所以,興趣是推動人去尋求知識和從事工作的一種內驅力。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了興趣,就可以形成一種獲取知識的強烈慾望,在這種慾望驅使下,能夠輕松地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自然地由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學習,甚至把艱苦的學習看成快樂的享受。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興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太土,而這種態度就會帶來疲倦。」如此看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教學是一種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首先要了解學生實際,了解他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態度、習慣、方法、興趣、愛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徵。生活在改革開放時代的初中學生,自主意識增強,他們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緒復雜、情感豐富、對未來充滿幻想、求知慾旺盛、記憶力好、渴望通過學習獲取知識。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學習習慣不穩定、會產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特點,在教材中從適當的角度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特級教師於漪在談教學體會時說:「崇高的使命感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緊密相碰,在學生心中彈奏的時刻,教學藝術的明燈就在課堂上高高升起。」我在上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考慮到初一年級學生對自己童年玩耍的環境有深刻印象,對生活充滿美好幻想的特點,根據課文內容以學生的興趣點切入教學。我先引導學生以《我心中的樂園》為題,把自己記憶中最美好的畫面用語言描述出來。學生心中的樂園有現實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後直接引入魯迅先生描寫的兒時的樂園——百草園這一重點文段。讓學生通過分析生動、具體的描寫,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愛的動物透出的歡樂天真的稚氣。體會描寫中准確的形容、生動的修辭和清晰的層次。學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兒童時代輕松自由,充滿情趣的百草園生活,與三味書屋單調陳腐、枯燥無味的讀書生活作對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殘害兒童身心健康發展」這一深刻主題。進而引導學生善於觀察生活、感受生活、豐富積累,體會生活無窮無盡的樂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讓學生充分感受課文內容的趣味性。 三、調動學生的想像,激活學生的思維。通過想像力的發揮來激活課堂教學,這是由語文教材的內容所決定。語文教材的大部分內容主要是以形象思維為特徵的,要深刻領會這些教材內容,就應充分調動學生發揮其想像力。葉聖陶先生曾以高爾基的《海燕》為例,來說明閱讀文學作品時應展開想像的必要性。他說:「要領會《海燕》這首詩,得在想像中生出一對翅膀來,而且要展開這對翅膀,跟著海燕『在閃電中間,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洋洋地飛掠』……」我們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可以精心設計開講語,在第一時間抓住學生思維,和他們一起在海浪間穿行;使可以有效利用多媒,讓孩子們感受,海燕在閃電中飛行無所畏懼;可以採用舞台劇的形式,使孩子們成為真正的小海燕,體會那飛行的暢快與意氣風發。通過以前種,都可以有效激發學生想像力,從而達到激活學生思維,使其真正融入語文教學的目的。總之,新課程指導我們,教育應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學生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我們必須把課堂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充分引導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掌握,他們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興趣、知識、經驗、思維參與學習活動,並成為教學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把新課程理念帶進課堂,真正實現課堂教學新突破,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充滿生機,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更加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