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對大學語文的認識

對大學語文的認識

發布時間: 2021-08-12 20:08:12

A. 對大學語文的理解和建議

大學語文不像是初中高中時對書面理解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對學生在進入社會前的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比如個人素質、文化水平、知識面的普及應用與推廣。建議:培養人文素質,注重理論與現實的結合。

B. 對 大學語文 的心得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
通過這一個學期以來對語文的學習,讓我發現在大學學習語文與中學是非常不同的。在大學,學習語文更多的是強調能從欣賞語文的角度上出發,語文沒有像以往學習時枯燥乏味的練習,她不再要求我們為了考試而循規蹈矩地學習。相反,她是讓我們在愉悅的氛圍中通過對它的接觸和了解逐漸去感受語文的獨特文化魅力。在學習當中,我們分別學習了中國的詩歌、散文、戲曲和小說。一方面,對語文的學習使我的國學文化積累有了一定的幫助,另一方面,它通過文化的手法像我們展示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
學習語文一定要多讀書,不要把自己的思維禁錮在《大學語文》這本書里。古時的顏真卿就曾經說過「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所以,我們一定要多讀書,還要趁早讀書。我們要多讀書,多讀名著,以增加自己的見識,擴展自己的思維。通過一段時期的語文學習之後,還要偶爾回顧一下經典,感受語言和文字那獨特的魅力。就是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我才開始迷戀起詩歌,開始追尋詩中的恍惚迷離。詩意的朦朧美使每個人讀後都各自詮釋著心中的嚮往。我們學習語文,就是通過學習歷史上最美的語言和文字,提高文化修養,使我們的言談和書寫更美更有文采;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使我們的言行舉止更優雅更有風度;使我們整個的人、整個的生活都更有文采風流。她讓我們在學習中探究出屬於自己的東西,她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語文是一幅美麗的錦綉山河圖畫,它有優美的線條和斑斕的色彩,既道出了語文的復雜性,也說明了語文的重要性。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天生重要。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語文的學習,在學習中能學以致用,在學習中能寧靜致遠。

C. 對大學語文的認識

我國高校的語文課程幾經沉浮。30年來,課程忽冷忽熱。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一國文」,50年代因教育界模仿前蘇聯教育模式而取消,1978年,在教育家匡亞明、徐中玉、蘇步青等倡導下,「大學語文」復開
2006年發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教育部的質量工程為高等數學、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大學語文立了4個建設項目。在過去,大學語文是得不到這種「待遇」的。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一國文」,50年代因教育界模仿前蘇聯教育模式而取消,大學語文作為公共課程從此消失,中斷了近三十年。
蘇步青教授1978年發表任復旦大學校長宣言時說:「如果允許復旦單獨招生,我的意思是每一堂先考語文,考後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科目就不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
1978年秋天,南京大學恢復了大學語文課程,校長匡亞明對當時的語文教材不滿意。徐中玉剛剛摘掉「右派」帽子,匡亞明主動和他聯系,希望兩校合作,編寫一本高水平的教材。

D. 談談你對大學語文的認識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生活的任何內容都離不開語文。語文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它有優美的線條和斑斕的色彩,既道出了語文的復雜性,也說明了語文的重要性。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天生重要。」可見語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學習語文,需要有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這學期我們開了大學語文這門課,總體感覺還不錯。如果說高中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許多東西是你平時為了應試而不得不去學,那麼到了大學,學習語文不再有應試的壓力了。暫時放下平日課業的繁重,我完全是抱著一種享受的態度來的,在這里,你可以用自己的思維去想問題,沒有人再來評論你的對錯,因為那些呆板的標準是為了應試而制定的。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充分發揮你的思維吧,在大學語文的課堂。 學習所得中,感觸最大的是詩歌。詩歌的特點是最富有抒情性。如白居易的《長恨歌》表現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楊這種適於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暮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來表述。詩歌的藝術手法之一是象徵。感覺自己還存在著問題:對現代詩歌的鑒賞能力偏弱。高中時為了應試,老師大篇幅的來講古代詩歌,使得自己看到詩歌就會定向的往古代人的思想去想。什麼被貶,思親,愛國之類的。針對這個問題,我認為:我可以多讀一些現代詩歌當作消遣。讀得多了,對作者的主旨,情感,思想等方面把握的也會准一些。

總之,學習大學語文是非常有必要的。於知識層面,我可以繼續拓展知識視野,進一步開掘認知潛力,養成網路裝的思維品性。於精神層面,我們可以題為人類精神,心理及人格,促使我們不斷提升精神境界。如果大學生不重視對語文的學習,何談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高校重要的基礎課程,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加強素質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文素質教育是傳授人文知識、培養人文精神的教育,大學語文教學與學生人文素質培養關系密切,有助於培育和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精神,使他們在氣質、修養、人格等方面得到提升。上課,能夠學到很多不同的東西,這些東西,讓我加深了對書中,一些名家的認識,我懂得了他們的故事,我懂得了他們的心酸。《大學語文》讓我學習到的更多的是對人性的認識,而不是空洞的理論以及說教。而這些是我在別的書本上學不到的。我以為,學習大學語文,首先是為了培養我們對美的感受力,陶冶我們的性情,提高我們的文學藝術修養。而文學藝術在激發人的精神的豐富性、保存和發展人對世界的多樣性想像方面,是其他東西不可替代的。在這個消費主義和功利主義喧囂塵上的時代,人們的生活與心靈越來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學藝術可以潤澤我們的靈魂。大學語文就是一門帶領大家賞析文學經典的課程,在賞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徹悟生命。

E. 對大學語文課的認識

大學語文不是以培養學生運用語文工具的能力為主要目的而設置的,它主要是為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而設置的。這是它同中學語文的重要區別。徐中玉先生早在十年前就說過「《大學語文》教材的內容應以本國優秀的文學遺產為重點,這正是它不同於中學語文教材的地方。」①這種不同正是由它們各自不同的任務所決定的。那麼,難道大學生語文能力就不需要提高了嗎?不是。大學生語文能力應當通過多種渠道來提高,不可能讓大學語文全部承擔。比如閱讀能力,課堂上有限學時和篇目的講解分析,主要是起示範引導作用,學生應當在教師指導下有計劃地進行課外閱讀,通過擴大閱讀來提高能力。更加專門化的閱讀需要開設專門課程或講座來指導,那更不是大學語文這門公共文化基礎課所能完成的。如《資本論》導讀,醫古文選讀,歷史要籍選讀,自然科技文獻選讀等等。另外,大學的各門課程都負有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責任。至於寫作能力的提高,同樣不能由大學語文包攬,列入大學語文課堂教學計劃的寫作訓練是有限的。它只能在中學語文的基礎上,對學生的議論和記敘這兩種基本寫作能力進行提高,布置適量作文(一般開設一年的布置4—6次)。而在中學,每學期有計劃的作文訓練不少於8次,且期期連續如此。

F. 你對大學語文這門課程有什麼看法,通過大學語文這門課程你學到了什麼

大學是一種高度,大學語文當然也就是一種文化深度,

G. 求對大學語文的認識

1978年匡亞明倡導重開大學語文課以來,大學語文教學逐漸興起,並出現了多種教材。其中,徐中玉、齊森華和王步高、丁帆主編的教材影響較大,1996年、2002年先後被推薦為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普通高校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比較這兩種教材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一、徐中玉主編本一枝獨秀

(一)15年精益求精,功勛卓著

徐中玉主編的教材有「五類九種」之多,1981年編寫的《大學語文》,歷經四版,是集體高智慧的結晶。「修訂四版」按時間順序梳理了中國文學發展的脈絡,每階段之後附有文學史概述。選材視野開闊,中國文學是主體,還有外國文學部分,有關「讀書和寫作」的課文專列一單元。最後有附錄,包括:常用應用文寫作要點,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寫作要點等九篇。沒有忽視語文的工具性,知識功能,足見編者的卓識。教材規范性強,每篇課文後附有「思考和練習」,比如陶淵明一節,引用龔自珍《舟中讀陶》設計了一道習題,和選文《詠荊軻》互相映證,突出了陶詩的二重風格。在中學教材的基礎上,拓寬了學生對陶詩風格的理解。可謂別具匠心。「修訂四版」為大學語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分量雖然略嫌不足,但易於教學。這是早期通行、權威的教材。

(二)新在編排體例,旨在弘揚人文精神

1996年6月徐中玉編寫的《大學語文》有幾點值得注意:

1、選文雖然有「品評、論文」一個單元,但是刪除了「修訂四版」的部分附錄:常用應用文寫作要點,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寫作要點等附錄,由於編排體例的變化增加了中國文學史概述。對寫作知識的忽視是這本教材的缺點。毛信德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新編大學語文》含文學卷和寫作卷,編者將「習慣上的『大學語文'與『應用寫作'兩門課程的教材合為一個整體」。吳振清主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大學語文》,「特別增加了應用文寫作知識」。現在許多大學生對論文格式懵懂無知,表達能力亟待提高。寫作等語文知識的安排是需要的。

2、沒有外國文學部分。現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大學生應當吸收人類一切優秀的文化遺產。大學生中喜歡外國文學的大有人在。這扇窗口應當開大而不是關閉。

3、為了弘揚人文精神,教材在整體上按潛在的專題——品格、愛國等分九個單元編寫,「本書既不以文學史知識為線索,也不以寫作知識為重點,」而以精美文章為實體,來達到提高學生文化修養和道德水平的綜合效應。主編也承認這種嘗試「出版後反應不一」。這種編排方式值得商榷,因為每篇文章自有其內容主旨,但又未必只有一端的意義,必然會有交叉的現象。以時間順序的編排體例符合人們普遍的接受心理,脫離接受的基礎,不利於教師的授課和學生的學習。

該教材發行之前,大學語文版本不是很多。此後,新編教材象雨後春筍般涌現。有王步高1999年編寫的《大學語文》,2001年出版了簡編本;吳振清主編的《大學語文》;以及法律類、自學考試輔導、應試入門等各種教材,不下30種,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新編教材如此之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許多高校並不滿意1996年的教材,我個人比較喜歡「修訂四版」,1996年版教材損害了原來徐中玉主編的「大學語文」的良好形象。2001年6月,徐中玉在1996版基礎上修訂出版增訂本,容量明顯增加,隱含的專題明朗化,許多問題得到了重視。增訂本實事求是地分析了五大問題,並加以克服。(一)選文增加了現當代文學的分量。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也了解到現當代文學是學生歡迎的部分。(二)增入了幾篇外國名作。所選作品大都見於「修訂四版」。有勝於無,但仍沒有外國文學概述。(三)增選了愛因斯坦、鄧拓等自然科學家或其他人文科學家的文章。這是新穎獨到的增選。(四)編排體例仍然根據文章內容來歸類。按「品格」、「胸懷」、「人生」、「世態」等分十個單元,外加中外小說兩個單元。結尾增加了按時代順序為主的「篇目索引」,和目錄互相映照。這種編排先難後易,不利於學生吸收消化。如果兩者互換,全書重新編排,肯定會是另外一種風貌。另外,附錄中刪去了簡化字總表,有關寫作等方面的附錄仍沒有增加。增訂本明顯改觀,可惜事易時移,五年之內風光不再

H. 對大學語文的認識 800字左右

1978年匡亞明倡導重開大學語文課以來,大學語文教學逐漸興起,並出現了多種教材。其中,徐中玉、齊森華和王步高、丁帆主編的教材影響較大,1996年、2002年先後被推薦為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普通高校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比較這兩種教材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一、徐中玉主編本一枝獨秀

(一)15年精益求精,功勛卓著

徐中玉主編的教材有「五類九種」之多,1981年編寫的《大學語文》,歷經四版,是集體高智慧的結晶。「修訂四版」按時間順序梳理了中國文學發展的脈絡,每階段之後附有文學史概述。選材視野開闊,中國文學是主體,還有外國文學部分,有關「讀書和寫作」的課文專列一單元。最後有附錄,包括:常用應用文寫作要點,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寫作要點等九篇。沒有忽視語文的工具性,知識功能,足見編者的卓識。教材規范性強,每篇課文後附有「思考和練習」,比如陶淵明一節,引用龔自珍《舟中讀陶》設計了一道習題,和選文《詠荊軻》互相映證,突出了陶詩的二重風格。在中學教材的基礎上,拓寬了學生對陶詩風格的理解。可謂別具匠心。「修訂四版」為大學語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分量雖然略嫌不足,但易於教學。這是早期通行、權威的教材。

(二)新在編排體例,旨在弘揚人文精神

1996年6月徐中玉編寫的《大學語文》有幾點值得注意:

1、選文雖然有「品評、論文」一個單元,但是刪除了「修訂四版」的部分附錄:常用應用文寫作要點,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寫作要點等附錄,由於編排體例的變化增加了中國文學史概述。對寫作知識的忽視是這本教材的缺點。毛信德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新編大學語文》含文學卷和寫作卷,編者將「習慣上的『大學語文'與『應用寫作'兩門課程的教材合為一個整體」。吳振清主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大學語文》,「特別增加了應用文寫作知識」。現在許多大學生對論文格式懵懂無知,表達能力亟待提高。寫作等語文知識的安排是需要的。

2、沒有外國文學部分。現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大學生應當吸收人類一切優秀的文化遺產。大學生中喜歡外國文學的大有人在。這扇窗口應當開大而不是關閉。

3、為了弘揚人文精神,教材在整體上按潛在的專題——品格、愛國等分九個單元編寫,「本書既不以文學史知識為線索,也不以寫作知識為重點,」而以精美文章為實體,來達到提高學生文化修養和道德水平的綜合效應。主編也承認這種嘗試「出版後反應不一」。這種編排方式值得商榷,因為每篇文章自有其內容主旨,但又未必只有一端的意義,必然會有交叉的現象。以時間順序的編排體例符合人們普遍的接受心理,脫離接受的基礎,不利於教師的授課和學生的學習。

該教材發行之前,大學語文版本不是很多。此後,新編教材象雨後春筍般涌現。有王步高1999年編寫的《大學語文》,2001年出版了簡編本;吳振清主編的《大學語文》;以及法律類、自學考試輔導、應試入門等各種教材,不下30種,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新編教材如此之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許多高校並不滿意1996年的教材,我個人比較喜歡「修訂四版」,1996年版教材損害了原來徐中玉主編的「大學語文」的良好形象。2001年6月,徐中玉在1996版基礎上修訂出版增訂本,容量明顯增加,隱含的專題明朗化,許多問題得到了重視。增訂本實事求是地分析了五大問題,並加以克服。(一)選文增加了現當代文學的分量。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也了解到現當代文學是學生歡迎的部分。(二)增入了幾篇外國名作。所選作品大都見於「修訂四版」。有勝於無,但仍沒有外國文學概述。(三)增選了愛因斯坦、鄧拓等自然科學家或其他人文科學家的文章。這是新穎獨到的增選。(四)編排體例仍然根據文章內容來歸類。按「品格」、「胸懷」、「人生」、「世態」等分十個單元,外加中外小說兩個單元。結尾增加了按時代順序為主的「篇目索引」,和目錄互相映照。這種編排先難後易,不利於學生吸收消化。如果兩者互換,全書重新編排,肯定會是另外一種風貌。另外,附錄中刪去了簡化字總表,有關寫作等方面的附錄仍沒有增加。增訂本明顯改觀,可惜事易時移,五年之內風光不再。

熱點內容
dnf緊急任務是什麼 發布:2025-07-12 09:36:55 瀏覽:227
媽媽的心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2 09:33:04 瀏覽:158
師德師風測試題 發布:2025-07-12 09:03:10 瀏覽:7
日本歪曲歷史 發布:2025-07-12 08:37:05 瀏覽:424
優化的英語 發布:2025-07-12 07:23:08 瀏覽:772
一年級數學競賽試題 發布:2025-07-12 06:54:47 瀏覽:673
自己班主任 發布:2025-07-12 06:37:42 瀏覽:926
場合英語 發布:2025-07-12 06:32:53 瀏覽:782
物理的應用題 發布:2025-07-12 06:29:51 瀏覽:204
初一下學期地理 發布:2025-07-12 06:27:41 瀏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