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業本八下
⑴ 八下語文作業本答案。要全部。
八下語文作業本第三單元的單元復習的答案
1.(1)
嚙
徙
(2)
緘
辯
(3)
譽
2.B
3.無論
還
無論
還
都
4.C
5.聰明機靈;孝敬父母;模仿能力強;嗅覺靈敏。
6.(1)用鉤形小枝製作的像魚叉且帶有倒鉤的工具。(2)烏鴉銜著充滿膻氣味的羊糞「空投」於狼腳爪下,飢餓的狼跟蹤烏鴉找到羊群。
7.久病垂危的病人臨終前會釋放腐敗氣味,人尚未死,烏鴉早已聞臭而來,開始啼叫。
8.(1)團結合作是成功的一個條件
(2)烏鴉不會第二次被獵人誘騙而中計上當
(3)知恩圖報
9.A
10.B
11.(1)要是鳥雀的巢離人太遠,那麼它們的幼鳥便會受到毒蛇、老鼠、狐狸、老鷹等的騷擾。
(2)人要是不去傷害鳥類,那麼它們自然接近人類,想要避免凶惡動物的侵擾。
12.環境幽靜:人們愛鳥。
13.略
⑵ 語文作業本八下18課 吆喝 答案
招徠 有與 展銷 隔閡 夜宵 吹噓
2(1)押韻(2)形容說話油滑輕浮,文中指口齒伶俐,逗人發笑。
3.第二句 引用了賣烤白薯的吆喝,形象生動,非賣上一塊不可強調了一定要買,揣在袖筒里取暖具體描述了如何用烤白薯取暖大嚼一通更富有情趣。
4.①製作過程②借甲物形容乙物③戲劇性④直接告訴叫賣的內容
5.①一種口頭廣告②細而高,有的低而深沉③合轍押韻
6.補充說明了做糖葫蘆的原材料,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7.對吆喝詞藝術性的贊美,蘊含著濃郁的情趣
8.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9.說真方,賣假葯,掛羊頭,賣狗肉是世間一般的毛病,而臭豆腐乾的叫賣聲卻言行一致,名副其實。
10.因為當時的社會黑暗,民不聊生,賣報的人似乎覺的任何大事都只值兩個銅板。
11.到了上午,叫賣聲更多了,「茄子、扁豆……買嘍!」這賣菜的真有本事,恨不得一口氣兒把各種菜都報起。
⑶ 八年紀下語文作業本的作文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為成功而拼搏,就像奔向遙遠的聖地。路途是崎嶇而又漫長的,更隱藏著無數的惡魔,虎視耽耽向你撲來。你或許沒有十分的把握戰勝它們,但只要你戰勝了自己,就等於擁有了克服困難最強大的武器。
戰勝自己要有自信。不要認為自己卑微,平凡並不意味卑微;不要輕信自己弱小,弱小的並非都不偉大。牛頓說自己在研究中始終有這樣的信念:「我要尋找的,我一定能找到它!」正是這樣相信自己,不斷尋找與懷疑,才構成他充實又偉大的一生。
戰勝自己要有目標。首先要全面認識自己。找出自己需要戰勝的弱點,是任性,怯弱,抑或武斷,輕狂?其次是要確立符合實際的目標。目標過小會是你驕傲與輕浮,從而喪失腳踏實地繼續奮斗的耐心;目標過大會使你盲目,久而久之因難以實現目標,你失去了信心。
戰勝自己要有毅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成功就只是虛幻,虎頭蛇尾的奮斗也只是徒勞。鄭板橋說:「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你東南西北風。」狄更斯說:「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上任何一座高峰。」愚公年老體弱,世代前仆後繼卻可移山;滴水之力微不足道,長年累積卻可穿石。這些看似不可思議的事都因毅力的支持而成為現實。或許你的力量很小,但只要有鍥而不舍的毅力,便沒有無法逾越的障礙。
⑷ 八下語文作業本答案 百度文庫的是八上的
只是第一單元
遊子呤:
14.文中詳細地描述了故鄉「土布」製作的過程,圍繞這一點,回答下面的問題。(4分)
(1)從「剝棉桃」開始,用簡明的語言概述故鄉「土布」的製作過程。
(2)作者在文中詳細地敘述這一過程,目的是什麼?請作簡要分析。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並解釋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答案: (1)剝棉桃、彈花、卷花筒、紡線、合線團、漿洗梳理、繞線、織布。(加上「晾乾」等也可,允許使用銜接性詞語。用語過繁應酌情扣分。)
(2)詳細敘述這一過程,意在表現母親為織土布所付出的辛勞,突出母親質朴、善良、為兒女吃苦耐勞的品格。
15.綜合全文文意,簡要分析文章最後引述孟郊的《遊子吟》一詩在文中的作用。(3分)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文意的能力。
答案:①點明本文文題;②借這首歌頌母親的名篇揭示文章主旨,升華了文章的內涵;③贊揚了偉大無私的母愛;④突出了作者對母親的熱愛和思念。
16.分別鑒賞下列文中語句的藝術手法和表達效果。(任選其中兩句作答。)(2分)
(1)線穗漸漸胖,花筒漸漸瘦了。
(2)那一絲一縷,有如情感的琴弦,交織得太密太密了。
(3)我想……也許她(母親)正站在山塬的窯院前,思念她的遊子呢;她該知道,她的遊子在思念她吧!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文意及修飾手法的運用。
答案: (1)將表現人的「胖」和「瘦」的兩個詞活用在「線穗」和「花筒」上(或「胖」和「瘦」二詞使用了擬人的手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母親辛苦紡線的過程。
(2)將土布的絲縷比喻為琴弦,將抽象的情感化為具體的形象,熱情贊頌了通過「土布」所體現出來的偉大的母愛。
(3)從母親的角度,設想母親此時的狀況,更加深切表達了作者自己對母親的思念。(這種主客體置換的方式在古詩中常見,如杜甫的「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就與此手法相同。)
17.對這篇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2分)( )
A.「單調」和「最好聽最深情」本是對立的詞語,但文中同時用它們形容母親紡線的聲音,卻又是貼切諧調的。
B.文中寫「我」小時不曾披過「洋布」,現在母親仍嫌「洋布」扎眼,這其中雖包含著排斥新事物的狹隘,但更多的是表現了故鄉人質朴的感情。
C.文中不少比喻句很有表現力,有些喻體「就地取材」,看似隨手拈來,實則經過精心錘煉,如用「絨絮」和「土布」分別喻母親的「鬢發」和「皺紋」。
D.「線」是文中的一個重要意象,文中的線有實有虛。實的線即「慈母手中線」,虛的線則是偉大無私的母愛和作者對母親的熱愛。
E.這篇散文文風朴實,不講究精巧的布局,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與作者在文中要抒發的淳樸而深厚的感情正相一致。
解析: 本題考查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B.「我」小時候不曾披過「洋布」是因為貧窮,「排斥新事物的狹隘」偏離文章立意;E.不能說文章不講究布局,從首尾呼應和中間行文來看,文章是講究布局的,只是不過分追求布局的奇巧罷了。
6.第二至第六段文字詳細地描述了故鄉土布的製作過程。請用簡介的語言將此過程填寫完整,並說說作者為何要詳細地敘述這過程。
7.第三段中寫道:「那一片片潔白的棉絮,薄得像鳥兒的羽翼,又使我時時想到天上的雲朵。」這句話表達了「我」如何的心情?你能找出第四段中表達同樣心情的句子嗎?
8.上文末段寫「我」想像母親思念孩子的情景,這樣有什麼作用?
6.剝棉桃、彈花、卷花筒、紡線、合線團、漿洗梳理、繞線、織布
詳細敘述這一過程,意在表現母親為織土布所付出的辛勞,突出母親質朴、善良、為兒女吃苦耐勞的品格。
7.解脫、愉悅、欣然、輕松、無憂無慮
節奏和音響是那麼單調,在我聽來,卻似乎是世界上最好聽最深情的音樂。
8.點明文章主題,寫出了我對母親的思念和深深的愛
文言文:
1.(1)善於;擅長(2)讓 (3)打發
2.C
3.如今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所藏的李伯時的觀音畫,大多是趙廣的手筆。
4.精神品質:技藝高超,立誓寧死也不屈服的英雄氣概,威武不屈的剛正氣節
⑸ 八下語文作業本第八課
8 短文兩篇
1 .陣輪面撮2 ( 1 )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會成為黑暗的寒冷世界。或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是會成為黑暗的寒冷世界的。(2 )那個服了不死之葯的美女不可以使這已死的星球再生3 .示例:( 1 )寫日①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②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③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④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⑤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⑥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2 )寫月: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②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③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④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卜明月共潮生。⑤ 月L 柳梢頭,人約黃昏後。⑥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⑦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4 .龍? 虎? 狗《 家》 、《 春》 、《 秋》 或《 霧》 、《 雨》 、《 電》 5 抓住了月光寒冷的特點來寫。如:蘸4 鑫
「我望著明月,總感到寒光冷氣侵人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望見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覺得自己衣服上也積了很厚的霜似的」等。6 . 「冷」、「死」感情色彩強烈,形象地傳達出作者對黑暗現實的憎惡與不滿。7 .因為垣娥也是為了某種理想,為了改變月光的冰冷,為了使這個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雖然作者用的是疑問的語氣,但是在垣娥的身上,作者也寄託了自己的人格理想。8 .示例:她看到了白己的面影。追求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她,以月亮為明鏡,要用這明鏡照出白己的影子。(本題答案開放)9 . ( 1 )指人世間的不幸者。(2 )指老音樂家的眼淚。IQ .這三件事雖然互不相關,但人物的境遇相似,他們凝望星星時都得到無上的安慰,都存在著信心和希望,所以放在一起並不感到凌亂。11 .光明永遠在「我」心中,「我」追求光明的理想永遠不會改變。12 .星星象徵著痛苦中的安慰和黑暗中的希望,而這種安慰和希望是永存的。13 . ( 1 )示例:① 先生雖去,精神永在!② 巴金先生的離去,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③ 您走了,卻在世上留下了一盞明燈。④ 有的人死了,輕如鴻毛;有的人死了,重如泰山。( 2 )不例① 理想不拋棄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就會沐浴在理想的光輝之中。② 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在於接受,也不在於索取。③ 每個人應該遵守生之法則,把個人的命運聯系在民族的命運上,將個人的生存放在群體的生存里。④ 現在,我的座右銘是:盡可能多說真話;盡可能少做違心的事。(3 )不例:這副對聯巧妙地把巴金的名字嵌在中間,生動貼切。
上聯化用唐人詩句「共話巴山夜雨時」,暗喻巴金為蜀中奇才;下聯贊頌巴金的文章激情澎湃,猶如「金石」之聲,飲譽海內外。
⑹ 八下語文 作業本
豆丁網,網路文庫等中有的,去年八上的我就從豆丁網中查的
⑺ 語文課堂作業本八下答案
http://www.1010jiajiao.com/daan/bookid_6488.html
希望能幫抄助你。
如果版本不同,請自行搜索(搜索練習冊)
⑻ 8下語文作業本答案
遊子呤:
14.文中詳細地描述了故鄉「土布」製作的過程,圍繞這一點,回答下面的問題。(4分)
(1)從「剝棉桃」開始,用簡明的語言概述故鄉「土布」的製作過程。
(2)作者在文中詳細地敘述這一過程,目的是什麼?請作簡要分析。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並解釋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答案: (1)剝棉桃、彈花、卷花筒、紡線、合線團、漿洗梳理、繞線、織布。(加上「晾乾」等也可,允許使用銜接性詞語。用語過繁應酌情扣分。)
(2)詳細敘述這一過程,意在表現母親為織土布所付出的辛勞,突出母親質朴、善良、為兒女吃苦耐勞的品格。
15.綜合全文文意,簡要分析文章最後引述孟郊的《遊子吟》一詩在文中的作用。(3分)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文意的能力。
答案:①點明本文文題;②借這首歌頌母親的名篇揭示文章主旨,升華了文章的內涵;③贊揚了偉大無私的母愛;④突出了作者對母親的熱愛和思念。
16.分別鑒賞下列文中語句的藝術手法和表達效果。(任選其中兩句作答。)(2分)
(1)線穗漸漸胖,花筒漸漸瘦了。
(2)那一絲一縷,有如情感的琴弦,交織得太密太密了。
(3)我想……也許她(母親)正站在山塬的窯院前,思念她的遊子呢;她該知道,她的遊子在思念她吧!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文意及修飾手法的運用。
答案: (1)將表現人的「胖」和「瘦」的兩個詞活用在「線穗」和「花筒」上(或「胖」和「瘦」二詞使用了擬人的手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母親辛苦紡線的過程。
(2)將土布的絲縷比喻為琴弦,將抽象的情感化為具體的形象,熱情贊頌了通過「土布」所體現出來的偉大的母愛。
(3)從母親的角度,設想母親此時的狀況,更加深切表達了作者自己對母親的思念。(這種主客體置換的方式在古詩中常見,如杜甫的「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就與此手法相同。)
17.對這篇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2分)( )
A.「單調」和「最好聽最深情」本是對立的詞語,但文中同時用它們形容母親紡線的聲音,卻又是貼切諧調的。
B.文中寫「我」小時不曾披過「洋布」,現在母親仍嫌「洋布」扎眼,這其中雖包含著排斥新事物的狹隘,但更多的是表現了故鄉人質朴的感情。
C.文中不少比喻句很有表現力,有些喻體「就地取材」,看似隨手拈來,實則經過精心錘煉,如用「絨絮」和「土布」分別喻母親的「鬢發」和「皺紋」。
D.「線」是文中的一個重要意象,文中的線有實有虛。實的線即「慈母手中線」,虛的線則是偉大無私的母愛和作者對母親的熱愛。
E.這篇散文文風朴實,不講究精巧的布局,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與作者在文中要抒發的淳樸而深厚的感情正相一致。
解析: 本題考查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B.「我」小時候不曾披過「洋布」是因為貧窮,「排斥新事物的狹隘」偏離文章立意;E.不能說文章不講究布局,從首尾呼應和中間行文來看,文章是講究布局的,只是不過分追求布局的奇巧罷了。
6.第二至第六段文字詳細地描述了故鄉土布的製作過程。請用簡介的語言將此過程填寫完整,並說說作者為何要詳細地敘述這過程。
7.第三段中寫道:「那一片片潔白的棉絮,薄得像鳥兒的羽翼,又使我時時想到天上的雲朵。」這句話表達了「我」如何的心情?你能找出第四段中表達同樣心情的句子嗎?
8.上文末段寫「我」想像母親思念孩子的情景,這樣有什麼作用?
6.剝棉桃、彈花、卷花筒、紡線、合線團、漿洗梳理、繞線、織布
詳細敘述這一過程,意在表現母親為織土布所付出的辛勞,突出母親質朴、善良、為兒女吃苦耐勞的品格。
7.解脫、愉悅、欣然、輕松、無憂無慮
節奏和音響是那麼單調,在我聽來,卻似乎是世界上最好聽最深情的音樂。
8.點明文章主題,寫出了我對母親的思念和深深的愛
文言文:
1.(1)善於;擅長(2)讓 (3)打發
2.C
3.如今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所藏的李伯時的觀音畫,大多是趙廣的手筆。
4.精神品質:技藝高超,立誓寧死也不屈服的英雄氣概,威武不屈的剛正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