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語文課
1、由精彩的描述導入
精彩的描述,能引起學生注意,激發閱讀興趣,引起聯想和想像,使學生自然進入文本。如:我們喜歡春天。喜歡春風輕吻臉頰的輕柔,春雨淅淅瀝瀝的清爽,……朱自清先生描繪的一幅幅春景圖更是美不勝收,讓我們來欣賞《春》,來體會春天的美好吧。
2、由軼聞趣事來導入
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軼聞趣事興趣濃厚。要投其所好,根據文本,選好與課文相關的軼聞趣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視野,又引起了對文本的興趣。如學習劉禹錫的《陋室銘》,可以先講文章的來歷。
3、從欣賞歌曲導入
歌曲以其優美的歌詞、動人的旋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學過程中,根據文本需要選擇恰當的歌曲讓學生欣賞,營造一種特殊的氛圍,來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自然導入。如在講《小巷深處》時,讓學生欣賞歌曲《母親》。
4、由觀察插圖導入
語文教材有很多插圖,兼備能幫助我們感知、理解文本。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形象描繪、合理想像,這樣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學習《周庄水韻》時,先引導學生觀察文本中的彩圖,要求學生描繪畫面的景物。
5、由溫習相關詩詞導入
可以通過溫習與文本內容相關的詩詞來導入,這樣,既鞏固了古詩詞,又初步感知了文本,自然導入內容。如學習餘光中的《鄉愁》時,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與鄉愁有關的名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課文導入的作用:安定學習情緒;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溝通師生情感;明確教學目的;確定全課基調。
⑵ 小學語文課有哪些導入方法
古人稱文章的開頭為「鳳頭」,就是說開頭要美麗精巧、新穎貼切,要有創造力、吸引力、震撼力。同樣一名好的教師要想講好一篇文章同樣要有吸引力,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為「導語是教師在傳授新知識之始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一定的方法所設計的教學語言。」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從自己上課、聽課及學習優秀課例的過程中,體會到巧妙新穎、引人入勝的導入,可以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帶起學生進入學習氛圍。雖然說「萬事開頭難」,可是「好的開頭等於一半的成功」。
一、對話導入
這一方法是最簡單、最常見的。這要求教師在上課前通過精心設計、認真組織語言,充分構想自己的問話,猜學生會怎麼想、怎麼答,盡量做好學生的一切想法、答法在教師的准備范圍內。這樣師問,生答;生問,師答,有來有往,銜接緊湊,很容易激發學生感受,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如我在講《秋色》時問學生:如果用四種顏色分別來形容四季,你會用哪幾種顏色?學生很容易用黃色來形容秋季,教師順勢提到「秋天到底是怎麼一種顏色,怎樣一種景象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很自然的學生就會跟隨老師一起去探尋這個問題。
二、氣氛導入
營造一種與講課內容很相近的課堂氛圍對於學生來說也很有吸引力。我平時很愛穿一些顏色比較新鮮的衣服,在講《特殊的葬禮》這一課時,我特意穿了一件黑顏色的西裝。學生都很奇怪,於是我很自然的談到穿黑衣服的原因,並且和學生談到給賽特凱達斯瀑布舉行葬禮,課堂嬉笑的學生立刻安靜了下來,專心的聽為什麼給一條瀑布舉行葬禮。使學生很快進入課堂狀態。
三、生字導入
同樣我在講《特殊的葬禮》時在想,是不是也可以用這種方法:「葬」字是草字頭,草字底,很早以前的人死了之後把他埋在草里。那麼葬禮通常是指為死去的人舉行的儀式,但是我們今天的葬禮卻非常特殊,它為什麼特殊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3課《特殊的葬禮》。由課題中的生字導入對課題的研究,尤其是這個「葬」是一個象形字,多數人都不知道古時人們把死人埋在草里,聽我一說,很多學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過來,這樣更容易使學生更深入的思考問題。
四、猜謎導入
想要表現自己是我們每個人的慾望。小學生也不例外,所以猜謎是小學生最喜歡、最樂意接受的方法之一。表面上看似一則簡單的謎語,實則是與所講課文相關的內容。出謎之後,讓學生的思維都積極動起來,去想想謎語的謎底是什麼。我在講《書本里的螞蟻》時是這樣導入的: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謎語,希望大家認真聽,看誰最聰明,第一個猜出來「排隊地上跑,身體細又小,做事最勤勞,紀律第一好」學生很快猜出是螞蟻。於是我又說:「螞蟻在人們眼中又黑又小,非常微不足道,但是它們勤勞,守紀律而且非常團結,齊心協力搬動比它們大好幾倍的東西。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一隻小螞蟻的有趣的童話故事,名字叫《書本里的螞蟻》,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麼?這樣學生既感興趣,又保證猜謎不會遠離主題,反而會緊跟課文內容。
五、歌曲導入
人類之間種族語言有國度,可音樂卻無國界。音樂,能讓人心態放鬆,心情愉快;能讓人心緒緊張,心結沉重;能讓人有所想,有所悟;能讓人喜上更喜,悲至更悲。在上課之初,仔細品味新課的情感基調,選擇適合這堂課音樂。我在講作文指導課《春天》時,先給學生播放了一首他們非常愛聽的歌曲《春天在哪裡》。從歌曲中,學生們知道了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在小朋友的眼睛裡。有紅花,有綠草,有小黃鸝,有青山,有綠水。很自然的把學生帶進了美麗的春天,使他們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把一向覺得作文難寫的同學思路拓展開了。
六、設置懸念導入
小學生學生的心理還不夠穩定,他們學習的熱情往往會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驅使。因此,在教學中也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在導入環節中適當地製造懸念,適度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思考,又會涉及到課文的學習,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文章。我在講《驚弓之鳥》這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大家都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鳥。可是古時候,有個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來,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學習了第20課《驚弓之鳥》以後就明白了。使學生急於去探求問題的答案。
七、舊知導入
萬丈高樓從底起。舊知是學習新知的基礎。這里的舊知我們可以理解為以前學過的與這節課文有關聯的知識,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新課程的基礎上,聯系以前學過的同類課文,找出其中的異同點,再針對新課程設計導入。我在講《題西林壁》一詩時,先介紹了以前學過的《盲人摸象》一課,師生共同回顧了那一課明白的道理: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同樣講述了這樣一個道理。所以只須一句「以上是我們上節課所學,想要有更多驚喜,更多發現,更多知識嗎,請隨老師一起邁入新課的大門」便可成功導入。
八、圖片導入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所謂圖片導入,指用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用多媒體進行導入。用這種方法,直觀、形象,讓學生從空洞的思維一下子與現實接軌,並能激發學生飽滿的精神,豐富的想像和活躍的思維。我在講《劉胡蘭》一課時,出示(投影)劉胡蘭像毛主席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並指圖:劉胡蘭與黃繼光、董存瑞等千千萬萬的革命先烈一樣,為了新中國,為了我們能過上今天這樣的幸福生活,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犧牲了生命。你們想聽劉胡蘭的故事,想知道毛主席為什麼給劉胡蘭寫輓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嗎?我們來學習課文。板書:劉胡蘭。
以上是我教學這么多年來的一點拙見。當然,任何一門藝術都是一門精深的學問,導入藝術的方式層出不窮,絕不是簡單的羅列和歸納就能包容的。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一個好的開端是師生間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橋梁,它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得生動、活潑、自然。
⑶ 小學語文課堂導入方法有哪些
具體而言常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情境型 指教師根據文本的意境,創設一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讓學生想像優美的意境,體驗美好的情感.簡言之,通過導入引導學生進入作品描寫的情境.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創設並引導學生進入教材所描繪的情境,無疑對優化課堂教學起著重要作用.古人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從中受到感染,教師就要善於挖掘課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產生心理上的共鳴.在閱讀課的導入中時常是通過營造出一種氣氛,或再現一個場面,從而把課文描繪的意境再現出來,把學生潛在的審美意識和追求美的情趣激發出來,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順利進入到課文學習中去.
1、看圖導入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的每一課都安排了意境優美、色彩鮮艷的情景圖,配有教學掛圖,通過網路資料還可查閱到更多的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它們作為直觀教材,比形象的語言更具有說服力和真切感,可以使學生獲得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為具體,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鮮明地揭示事物之間的關系.教師在導入時充分發揮其作用,以此導入新課,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習的興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2、 藉助媒體導入 隨著人類社會的日益進步,多媒體教學的日趨完善,現代的課堂趨向於「聲情並茂」.在課堂導入時教師根據需要結合聲、色、圖,甚至是影視片段來輔助我們的教學,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可感性,能讓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創設一個讓學生積極思考的氛圍,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達到語言所難以企及的效果.
3、意境導入 也稱激情導入,在教學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名篇佳作時,教師如能創設出一個與課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進入角色, 使學生入情、移情、冶情,從而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將會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許多名師在教學優美的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和抒情散文時,常常用一段富有詩情畫意的導語,將學生帶入課文的那種優美的意境,使學生處於一種良性的情感准備狀態.如孫雙金老師在教《春望》一詩時的導入:「同學們,今天孫老師和大家一起走進歷史的隧道,去感受歷史上一位苦難詩人、人民詩人、偉大詩人——杜甫的心理歷程.(課件出示《春望》全詩)大家知道唐朝曾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發生了『安史之亂』,叛軍攻入長安城後燒殺搶掠,把繁華的都城糟蹋得幾乎成了一片廢墟.在第二年的春天杜甫來到長安街頭,目睹長安城滿目荒涼的景象,觸景生情,揮筆寫下了《春望》這首千古絕唱.」接著配上音樂,教師有感情地朗讀《春望》.孫老師用短短的幾句話作為導語,卻震撼了全班學生的心靈,同時在媒體的輔助下,學生很快進入詩情詩境.
(二) 質疑型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運用提問質疑的方法,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教師通過質疑激起了學生的探索興趣,達到以趣促思的目的.在質疑的同時,適當運用懸念,還能激起孩子們的好奇心.問題是思維的開端,一個恰當的問題,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南宋時的教育家陸九淵雲:「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是問號.」
1、提問導入 它是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來進入課堂.教師可對學習內容進行提問,通過設立一個疑點激發學生的思考,也可以單刀直入,直接提出問題,使學生在積極思考中迅速進入新課.如邱老師在教《海底世界》一課時,一走進教室就用興奮的目光掃視學生,然後問:「同學們,你們喜歡大海嗎?」學生說:「喜歡」邱老師興致勃勃地說:「我也喜歡大海,大海是那樣的遼闊美麗,望著這美麗的大海,我忽然產生一個想法:這大海的深處是什麼樣子呢?當學生說也想知道時,邱老師相機誘導說:「好!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海底世界》,它將向我們介紹海底深處許多新鮮、有趣的事,那麼海底究竟什麼樣呢?讓我們來細心讀課文吧!」在本案例中,邱老師一進課堂便向學生提問,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調動著學生的思維能力,誘導著學生由疑而思.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
2、懸念導入 俗話說:「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小學生好奇心更強,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設置懸念激發好奇,吊起學生的胃口,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例中邱老師設置的「大海的深處是什麼樣子?海底究竟什麼樣呢?」激發起學生急於探索海底世界的興趣,造成學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狀態.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語文教師要針對教材的關鍵、重點和難點,巧設懸念,把學生的注意、興趣、思維吸引到懸念上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為整堂課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 激趣型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
⑷ 小學語文課導入方式有哪些及舉例
1、由精彩的描述導入
精彩的描述,能引起學生注意,激發閱讀興趣,引起聯想和想像,使學生自然進入文本。
如學習朱自清的《春》時,設計了如下的導語:我們喜歡春天。喜歡春風輕吻臉頰的輕柔,春雨淅淅瀝瀝的清爽,春花爭奇斗艷的爛漫,小草鮮嫩逼眼的新綠……朱自清先生描繪的一幅幅春景圖更是美不勝收,讓我們來欣賞《春》,來體會春天的美好吧。
2、由軼聞趣事來導入
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軼聞趣事興趣濃厚。要投其所好,根據文本,選好與課文相關的軼聞趣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視野,又引起了對文本的興趣。
如學習劉禹錫的《陋室銘》,我講了文章的來歷。唐代,劉禹錫因參加政治革新運動得罪了權貴,被貶為和州通判。按規定,應住衙門里三間屋子。知縣是勢利小人,見劉禹錫被貶,便多方刁難。先安排劉禹錫在縣城南門,面江而居。
劉禹錫見房子面對大江很高興,特撰寫一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他的舉動氣壞了知縣,又把劉禹錫的住房調到城北門。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這房子在河邊,附近還有柳樹。劉禹錫因景生情,又寫一副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知縣見他悠然自得,又把劉禹錫調到城中,且只給一間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那麼《陋室銘》一文有什麼精彩的內容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3、從欣賞歌曲導入
歌曲以其優美的歌詞、動人的旋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學過程中,根據文本需要選擇恰當的歌曲讓學生欣賞,營造一種特殊的氛圍,來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自然導入。
如在講《小巷深處》時,讓學生欣賞歌曲《母親》:「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三鮮餡,有人給你包,你委屈的淚花兒,有人給你擦……這個人就是娘啊,這個人就是媽,這個人給了我生命,給我一個家;
不管你功勞多高,不論你成就多大,到什麼時候也不能忘了咱的媽。」那優美的旋律,那深情的訴說,深深地打動了學生們。這時,我滿含深情地說:「母愛是無私的、博大的,讓我們一起走進《小巷深處》去感受那真摯的愛。」
4、由觀察插圖導入
新編語文教材有很多插圖,這一教學資源,常被忽略。要善於利用這一直觀形象的教學資源,巧用插圖導入。這些插圖形神兼備能幫助我們感知、理解文本。我們要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形象描繪、合理想像,這樣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學習《周庄水韻》時,先引導學生觀察文本中的彩圖,要求學生描繪畫面的景物:窄窄的河道漾動著斑斕的光點,純朴的船娘搖著彎曲的木櫓,小小的蓬船從圓拱石橋劃出,悠然滑進方形石橋……
通過插圖學生對周庄有了初步的認識,然後自然導入:著名畫家吳冠中曾贊嘆「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國水鄉之美」,周庄的美讓中外遊人神往,讓我們走進周庄去感受她獨特的美。
5、由溫習相關詩詞導入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還可以通過溫習與文本內容相關的詩詞來導入,這樣,既鞏固了古詩詞,又初步感知了文本,自然導入內容。
如學習餘光中的《鄉愁》時,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與鄉愁有關的名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積極思考回答踴躍:「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詩詞的聯想積累,喚起了學生們的情感。我因勢利導,滿含深情地說:「離鄉在外的遊子,日夜思鄉念親。鄉愁像一彎月,鉤起一串串回憶;像一條蠶,咬噬著那顆孤獨的心,讓我們一起來品味感受《鄉愁》。」
⑸ 語文課堂導入的方法有哪些
一、導入的作用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好的開頭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興趣,並使他們很快進入角色,從而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打好基礎。
二、導入遵循的原則
1、課堂教學導入,一定要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來精心設計導語,與教學目標無關的不要加上去,不要使導語游離於目標之外。
2、導語要緊扣教學內容。導語的設計要從教學內容出發,有的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是教學內容的必要補充。
3、設計導語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具有啟發性。精彩適當的導語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所以導語的設計要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層累,生理心理發展特點等。
4、導語的設計要因課型而異。其次,導語的設計一定要具有新穎性、趣味性。導語的設計要短小精悍,一般兩三分鍾就要轉入正題,時間過長就會喧賓奪主。
三、導入的方法
1、故事導入法
有針對性的選取寓意深刻,幽默輕松的故事,用講故事的方法導課,通過語言鋪陳渲染,繪聲繪色,吸引學生注意力。比如在講授《唐雎不辱使命》時,可以先讓學生回憶並試著復述小學時學過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與對方針鋒相對的較量以及巧妙的回答,不僅捍衛了自己國家的尊嚴,還讓對方自取其辱,成功完成出使任務。這樣,不僅能夠成功吸引學生興趣,同時還能順勢進入課堂內容,今天要再向大家介紹一位憑借三寸之舌戰勝虎狼之國的外交官,他就是——唐雎,很自然引出課文題目。
2、民謠導入法
利用歌謠、民謠導入,親切有趣,能很快提起學生學習積極性。比如:《看雲識天氣》這篇課文,可以引用這樣一個民謠:雲往東,車馬通;雲往南,水漲潭;雲往西,披蓑衣;雲往北,好曬麥。民謠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積淀,利用這首民謠淺顯易懂的向學生闡明了如何看雲識天氣,以及通過看雲識天氣對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3、創設情境導入法
創設情境導入指的是在引入新課時,教師從教學需要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情境式導入可利用音樂、投影、錄音、圖片、錄像等直觀手段來渲染課堂氣氛,為學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是符合學生心理特點並備受學生喜愛的。如教授《楊修之死》,可以先播放一段《三國演義》群雄鏖戰的場景,把學生引入三國時期軍事斗爭和政治斗爭風雲四起的歲月,然後引出文中主人公就是一場政治斗爭的犧牲品,順理成章的引導學生開始課文內容的探究。
4、類比導入法
這種導入法是指在講授新課之前,將學生熟悉的人或事和所學內容相關的人或事兩者進行類比,發現其中的異同,這樣,學生不但易於接受,而且可以增加知識的積累。比如《音樂巨人貝多芬》,可以先播放舞蹈《千手觀音》的錄像,這群舞蹈演員全是殘疾人,但是她們的表演卻讓觀眾震撼不已,她們身殘志堅的精神讓我們欽佩。然後引出德國音樂家貝多芬,也是在兩耳失聰的情形下依然堅持音樂創作,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音樂篇章。這樣,學生會對貝多芬肅然起敬,懷著尊重,崇敬的心情學習本課。
四、小結
語文課堂導入的方法還有許多,如懸念導入法、謎語導入法、詩詞導入法、溫故知新導入法、圖片導入法、引用警句法等。無論使用哪種導入方法,我們都要根據課文學習目標、學生實際和課文內容擇善而用,這一點是千萬不能忘記的。
⑹ 語文的導入方法
課堂導入的方式 語文課堂教學
課堂導入即教師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或創設一定教學情景拉開一堂課的序幕,隨之進入課堂教學主體的過程。課堂導入是教學藝術的第一個閃光點,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一節課導入的成敗直接影響著整節課的教學效果,「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恰當而引人入勝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一個死板、落入俗套的課堂導入則好比一道難吃的「飯前開胃菜」,不但不能增加食慾,反而敗了胃口,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激情大減。在講究文學性與語言美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導入更是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語文課堂教學具有自己的學科特點,教師對課堂教學導入的設計應該結合語文的學科特點和文本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來進行。筆者也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導入進行過一些思考和嘗試,現將部分導入法總結如下:
1、故事導入法
即用與課文內容或主題相關相似的故事、趣事導入,這種導入法,意在以趣味性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結合故事設置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起來,激起學生躍躍欲試探索新知的慾望。
如教學《斑羚飛渡》一文,文章體現的是動物為了生存捨身互救的主題,可以以一個類似的故事導入:非洲沙漠中一隊野生駱駝很久沒有水喝,已經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它們好不容易發現了一處水源,可水面在低於地面的地底深處,駱駝隊焦躁不安起來,這時走出幾只老駱駝,它們圍著水源走了幾圈,其中一隻老駱駝跳了下,另外幾只也毅然跳了下去,水面升高了,年幼的和年輕的駱駝喝到了得以延續生命的水,它們得救了,可這群駱駝圍著水源久久不願離去。聽了這則故事,你有何感想?
以一個與課文主題類似的故事,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通過思考作答了解動物的互助精神,由思考而領悟,由領悟而感動,讓學生在感動中學習,建立品讀文本的良好氛圍。
又如《晏子故事二則》可以從外交家談起,先講周恩來機智應對的外交故事,再轉回課文,古代也有言辭犀利、機智過人的外交家,引出晏子;《懷疑與學問》一文提倡懷疑精神,可以用一個生物教師用測驗告訴學生應大膽懷疑的故事導入;再有鄭振鐸的《貓》,可由古埃及對貓的崇拜談起,推及現代人對貓的喜愛。
總之,故事導入法,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對課文產生興趣,由有興趣而自主積極地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詩詞格言導入法
即結合教學內容引入詩詞格言,增加課堂教學的文學氛圍,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使他們願學、樂學。
比如,針對《荔枝蜜》這一傳統篇目,可先由感悟生活談起,列舉名家詩詞,再向課文本身過渡:生活中,一朵鮮艷的小花,一株枯萎的小草,一滴晶瑩的露珠,常常都能觸發我們的情感,啟示某種生活的道理,蘇軾中秋觀月發出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感嘆;青年毛澤東佇立桔子洲頭,不禁仰天長問「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而作家宗璞偶遇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便領悟到「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那麼,當代著名散文家楊朔看到滿山遍野的荔枝樹,品嘗著香甜的荔枝蜜,又領悟到什麼呢?
這樣通過詩詞範例的導入,既回顧了經典名句,又引發了學生感悟生活的興趣,還讓學生產生了疑問進而願意積極探究課文,一舉三得。
另外,如《岳陽樓記》的教學可以用與中國三大名樓黃鶴樓、滕王閣、岳陽樓相關的詩詞名句導入;酈道元的《三峽》,可讓學生回憶背誦已學過的關於三峽的名句;又如詩歌《靜夜》的導入,可設計為讓學生朗讀寫月色的名句。
總之,在課堂之初用詩詞名句導入,既能使學生增廣見識,加強文學積累;又能增加課堂教學的文學氛圍,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導入法。
3、 人事跡導入法
即由課文作者的生平事跡談起,通過情感熏陶,引發學生對作者人格、人生態度的敬重,從而使學生對該文本產生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陳涉世家》時,不少學生看到作者司馬遷曾受過「宮刑」時,常常竊笑,針對這一情況,教師的導入可以從人生態度的角度來引導學生,既簡介作者,又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先由「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引入英雄的概念,古今英雄甚多,為民請命的是英雄,盡忠直言的是英雄……但還有一種英雄,他們敢於戰勝生活加諸於自己的磨難,孫臏臏足而著《孫臏兵法》,漢代的司馬遷遭受「宮刑」,受到人生中莫大的打擊與屈辱,但他沒有被生活打倒,相反他以他的堅強戰勝了磨難,著成了流芳千古的歷史巨著《史記》,成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英雄,《陳涉世家》就是《史紀》中的一篇。
這樣通過對作者本身人格的正面肯定,引發學生對作者的人格的敬重,在情感上觸動學生,使學生帶著尊重、尊敬的心理,更積極地學習課文。
又如《哨子》一文的導入,可先由作者富蘭克林的生平談起,一個只讀過兩年書的人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最終成為科學家、政治家,引入富蘭克林關於時間的精闢論述,肯定其人生態度,進而引入對課文的學習。
作者事跡導入法重在結合教學內容從思想情感上觸動學生,達到「動情」的目的。
4、 評價導入法
此種導入法主要針對名家名篇,讓學生了解一定的文學常識,加強文學積累。
如講到《促織》時,可以郭沫若為蒲松齡紀念館的題字「畫人畫鬼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導入,通過對作品價值的評價引入課文;再有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可用古人評價「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導入,讓學生明確該詞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又如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從宋詞的流派談起,使學生明了本詞的詞風。
5、 釋題法
即由解釋題目開講,大體分兩種情況:
a)釋名物 適合於標題涉及到人名、地名、物名,而這些又是學生不知道的,如《藤野先生》《蘇州園林》《哥白尼》等;
b)釋題意 適用於有些文題的含義艱澀難懂或意有所指的文章,如《始得西山宴遊記》等,由教師幫助學生尋題識文。
c)釋結構 即由分析文本標題結構入手,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如《過秦論》,實為論秦國過失。
當然,課堂導入有法,但無定法。語文課課堂導入的方式方法很多,立足文本可設置懸念導入,也可描述人物形象導入,也可由風光景色導入,也可由引發矛盾導入,也可由誘發想像導入,還可由設計練習導入……不管運用什麼方法,都是為課堂教學服務。因此,導入的設計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導入設計應有針對性,針對教材實際、學生實際、知識實際。因人而異,因課而異。
②導入設計應有新穎性,勿千篇一律,雷同陳舊,應富於獨創,富有個性。
③導入設計應有生動性,語言應生動,一課一個導入,不落俗套。
④導入設計應有科學性,引用材料必須准確無誤,要符合教學規律的原則。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課堂導入的方式,根據文本內容和教學需求恰當地設計課堂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激情,更高效率地開展教學,為課堂教學增色。
⑺ 語文課怎樣更好的導入新課
1.語文教案大致可以分為五步走,課堂可以從標題、作者、背景、文本內容進行導入。
2.導入的方法有多種,游戲導入、故事導入、情境導入、直觀導入、復習導入、演示導入等等。
3.在語文課中根據課文選擇最適合的導入方式,在實際教學中游戲導入和故事導入在小學年段運用較多,主要目的是為了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
⑻ 語文課堂導入方法
語文課堂的導入方法其實就是課文的引入,一般學習課文是直接翻到一篇新的課文就可以學習。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先介紹一下文章的作者以及作者的生平和文章的寫作背景,然後根據作者的生平就可以更好地去理解文章。
⑼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方法有哪些
導入的方法十分之多,本人稍喜歡後幾種導入方式:
(一)直接導入
直接導入是教師直接闡明學習目標和要求,以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安排,通過極短的語言敘述,設問等方法,引起學生關注,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情景。直接導入比較適合連續性教學的後續教學的導入,同時它也是高年級理性思維比較強的內容適合用直接導入,其次,就是年齡大的學生。他們學習自覺性比較強,用導入可以更快的進入學習。但是直接導入要注意對於小學生和初中學生來說不要用的太多,不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
(二)經驗導入
所謂的經驗導入就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已知的素材為出發點,教師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講解和提問等方式導入新課。通常在新內容與學生的有關經驗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時候,採用這種經驗導入,這種方法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很親切的感覺。發生在學生身邊事情能夠引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引起學生動腦思考。
(三)舊知識導入
舊知識導入是根據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找准新知識的連接點,以舊知識為基礎發展深化,從而引出新的教學內容,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舊知識導入通常是在新教學內容與學生有關舊知識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時使用。
(四)實驗導入
實驗導入是教師通過實物模型、圖表、幻燈、投影、電視等教具進行實驗演示,或學生實驗的方法來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學生觀察,以已知實驗現象或知識經驗與發現新現象對比方式產生問題情景,提出新問題,自然的過渡到新課學習的導入方法。
(五)直觀導入
直觀導入是在講授新課題之前,先引導學生觀察實物、樣品、標本、模型、圖表、幻燈片、電視片等,以此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在從觀察中提出問題,創設研究問題的情景的導入方法。學生在直觀感知過程中產生疑問,疑問引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強烈要求,這個也可以把問題情景歸我們前兩類問題情景。直觀導入的時候要注意,實物、模型、幻燈、電視等內容必須與新教材有密切的聯系,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恰如其分的提出問題,以明確學生觀察的思考方向,促進他們的思維,為學習新的材料做好准備。
(六)故事事例導入
故事、事例導入是以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或報紙上的有關新聞,以及歷史上認識自然與社會中的故事設置問題情景的導入方法。
(七)設疑懸念導入
設疑懸念導入是教師從側面不斷巧設帶有啟發性的懸念疑問、疑難,創設學生的認知沖突,
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起學生解決問題的願望。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的方法有:
驚奇——展示違背學生已有的觀念的現象;
疑惑——使學生產生相信與懷疑的矛盾:
迷惑——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選擇,學生已有的經驗中缺乏可以辨認的手段而產生迷惑:
矛盾—在推理的過程中,故意引出兩個或多個相反的推理,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
(八)情景導入法
情景導入法就是選用語言、設備、環境、活動、音樂、繪畫等各種手段,創設一種符合教學需要的情景,以激發學生興趣,誘發思維,學生處於積極學習狀態這樣一種導入。情境創設應注意三個方面:首先要從教學內容出發,其次,教師設置的情景應該有明確的目的或者意識。
再次,當你設計的情景內涵比較隱蔽的時候,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啟發和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