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既包括語文的基礎知識和語文能力,更多的是運用知識於生活的能力,是語文知識與能力的綜合素質。人們常常提起的「大語文」觀,就是著眼於語文素質。
『貳』 語文素養的什麼是語文素養
1、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
2、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按一般的理解,「素養」是指「平日的修養」,也指「學識、造詣、技藝、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狀況。此次課程改革,許多學科的課程標准中都採用了「素養」一詞。如,《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准(實驗)》《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均將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放在突出地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提出要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的總目標中也提出「進一步提高作為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
課程標准中採用「素養」一詞,還有這么兩層意思:一是將「素養」理解為「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二是認為基礎教育中各個階段的「素養目標」是有層次差別的。至於大家為什麼不用「素質」而用「素養」,可能是因為「素養」一詞,較之「素質」更具有「後天的教養效果」的意味。 語文作為一門母語教育課程,既是一種交際工具,也是一扇認識人類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發展的窗戶。語文學科在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上,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原先限於認知領域的「語文能力」很難全面地概括新時期語文教學的目的和功能,因此「語文素養」的概念誕生了。
新中國成立到現在,語文教學和研究走過不少彎路:出於政治的需要,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政治課;為了突出思維訓練,把生動活潑充滿感情的語文教材當成了枯燥的思維訓練材料,語文課變成思維訓練課;片面強調語文的實用性,甚至主張不要進行文學因素的教育,課文只要「規范」,不要「典範」,語文課成了日常交際課。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建設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語文學科的地位得到重新確認,語文教學研究空前繁榮,也取得了很多先進的研究成果。但是,由於我們對語文學科的本質和內容把握不準,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教學還是出現了一些偏差。其中的偏差之一就是「能力中心論」的盛行。
在十年動亂後的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之後,「科學的春天到了」,各行各業掀起了科學研究的熱潮,語文學科也在考慮如何「科學化」。當時引進了許多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如實驗法、系統分析法,對語文教學的各個部分進行實證研究。例如,語文學科目標操作化研究,把語文目標分解為一系列的知識點和訓練點,按年級編排成系統化的教學目標操作序列。應該說,這對克服語文教學的隨意性、經驗性,提高語文教材編寫和教學評價的科學性,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這種以聽說讀寫(書)能力要素為框架、以字詞句篇知識為內容、以分項訓練為手段構建的語文教學體系,容易導致教師片面理解語文的教學要求,把語文當作純粹的工具和技能,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忽視語文的整體性、情感性和實踐性,使語文教學走向「煩瑣主義」的死胡同。如,有人提倡閱讀教學100練;有人提出作文教學的108項微格訓練法;有人甚至把學習方法也作為一種知識來傳授,編寫《語文學習方法指導》,裡面提到的方法不下400種。為了培養語文能力,我們對聽說讀寫方面的知識點和訓練點規定得越來越全面、越來越細密,而教會學生做人,尤其在讓學生受到人格和審美的熏陶方面卻越來越淡薄。
語文教改實驗中的「能力中心」傾向就更明顯了,幾乎所有實驗都提出了遠遠超出大綱要求的語言能力目標。如,一項閱讀教改試驗,要求小學生每分鍾的閱讀速度達到2000多字,理解率80%以上;還有一項著名的試驗,要求小學生在40分鍾內寫出1000字的作文,並要做到中心明確,內容具體,沒有錯別字;低段識字教學改革,流派紛呈,在識字量上「你爭我奪」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你識800,我識1000,你識1200,我識1500,恨不得在一年級就完成小學階段3000字的識字任務。上述「深、難、多」的認知教學目標既脫離教學現實,又脫離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如果不在課外加班加點,實現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即使實現了,那種抓住一點,不顧其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以犧牲其他語文能力、其他學科能力以及學生的個性、興趣、愛好為代價的「教改成果」,究竟有多少推廣價值?
20世紀快要走到盡頭的時候,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對語文教學現狀產生了「憂思」。1997年底,《北京文學》《中國青年》等幾家刊物發起了一場關於語文教育的大討論,對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積弊展開尖銳的批評。一批文化界的元老、文學界的泰斗、教育界名人的參與,使這場討論引起了上至中央領導、下至普通教師的普遍關注。討論中涉及到語文教學的許多根本問題,例如,怎樣評價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語文教改的成就,語文教學的功能到底是什麼,語文教學如何體現人文性,如何吸取古代傳統語文教育的成功經驗,語文教育如何體現時代性。有些文章盡管觀點片面,言辭偏激,但對活躍氣氛、解放思想所起的作用是不能磨滅的。這場大討論是中國語文教學的轉折點,是語文教學現代化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討論中形成的許多共識成了課程標準的立論基點。
其一,語文教學要確立「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語文是人類「詩意地棲居」的精神家園。於漪說:「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語言負載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漢語言文字負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沒有生命的符號,而是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性格的精靈」。語文教學除了讓學生學習祖國語言及其各種表現形態(口頭語、書面語等),學習利用語言進行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祖國語言,繼承民族精神和人類遺產,提高文化修養,培養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靈魂。語文教學應當高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傳播先進文化,為學生的發展打下「精神的底子」。這里的先進文化不能單純地理解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以及富有時代氣息的現代文化。
其二,語文教學要貫徹終身教育思想,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放到重要地位。語文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們正是通過聽、說、讀、寫,與外部世界(自然、他人、社會)進行交流,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內心世界,開拓精神的自由空間,開發自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未來的信息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社會發展加速,人們的職業、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呈現出多變性和多樣化的特點,終身學習是每個公民的基本素養。因此,語文教學要從以知識積累為取向,轉向以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為取向,立足於促進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喜歡語文,學會學習語文,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其三,語文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語文教學必須改變學生被動聽講、機械操練的學習方式,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倡自主閱讀、自主寫作,提倡啟發式教學、會話式教學,提倡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鼓勵學生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允許每個學生發展的不同,要求對不同的學生作不同的評價。
其四,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強調語文學習的整體性和實踐性。一些新的語言學理論,尤其是文化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在語文教學界得到廣泛認同,語文教學要重視傳統語文教學的成功經驗,體現漢語教育的基本規律。突出體現在,閱讀教學要重視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加強綜合,突出重點;要重視誦讀、感悟和積累,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淡化語言知識教學要求,減少單項的、機械重復的練習,避免煩瑣分析和形式主義。作文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重觀察、重思考、重真情實感;淡化文體,強化體驗,鼓勵想像和幻想,鼓勵有創意的表達。
從「能力」到「素養」不是簡單的詞語更換,而是我國語文教育界對語文學科的性質、地位、目標和方法進行全面反思後的自然結果,標志著語文教學研究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把「語文素養」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分為六個層次:
第一,必要的語文知識。離開知識的能力是不可設想的,輕易否認語文知識對語文學習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容易使語文教學走向非理性主義的誤區。在小學階段,教學一定的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等,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一篇篇具體的範文,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佔有一定量的感性語言材料,在量的積累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掌握3500個左右常用字和漢語常用書面詞彙,背誦一定量的語段和優秀的詩文,閱讀一定量的課外書籍,這是形成語文素養的基礎。
第三,熟練的語言技能。熟練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為一種能力。語文教學必須在大量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查字典、朗讀、默讀、說話、聽話、作文、寫字等基本技能;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和常見的語言表達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維方式,善於把自己獨特的思維結果用規范的語言進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據不同語言材料和不同交際場合適當地使用語言技能,最終形成良好的語感。
第四,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教學必須牢記葉聖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如,勤查工具書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認真聽講的習慣,書寫整潔的習慣。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養。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學態度;欣賞漢字的形象美,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第六,高雅的言談舉止。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儒雅的氣質和文明的舉止。與人交往態度要大方,談吐要文雅,能根據不同場合選擇合適的措辭。要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傾聽他人意見,尊重他人的觀點。要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欣賞他人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文明地和他人溝通和交際。
課程標准中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絕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能,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語文素養概念的提出,使語文教學在弘揚科學理性精神,注重語言的准確、簡明、實用,與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這兩者的矛盾張力中尋求一種平衡,這是對歷次語文教學大綱的歷史性超越。
『叄』 一年級語文基本情況分析
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學習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閱讀習慣專、積累習慣、遷移習慣,切屬實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寫字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揮書寫示範作用,指導學生把字寫規范、寫美觀,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把朗讀作為學習課文最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讀准字音、讀通句子,在朗讀的基礎上去體會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人物的心理活動,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師還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在讀書中多識字,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積累習慣。
『肆』 如何教好一年級語文
一年級孩子活潑好動,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時間短,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要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組織
好課堂教學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保證,是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
的重要標准,課堂教學組織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一、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
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們剛剛踏入校園進行
正規化的學習。先把規矩給他們定下來,賞罰要分明,利用好
前半節課,後半節課可以做練習或者游戲。給學生設一些獎勵,對表現好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
二、課堂形式靈活多變,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想方設法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活動。低年級學生對謎語有
濃厚的興趣。為了能讓識字教學變得活潑有趣,我們利用學生
的心理特點,將謎語與學生的識記生字聯系起來。除了編謎讓
學生猜字外,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抓住某些漢字的字形特點,
進行聯想,學著編謎語。還可以用小游戲、小表演、小活動來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在講課時要求所有學生坐好坐正只聽課,把各種文具放到一邊,不允許任何學生手裡拿任何東西。
一年級學生年紀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緒易激動,即使是一點
小事也往往讓他們興奮半天,其行為突出表現為:拍桌子、砸
筆盒、大呼小叫、拍手、離開座位跳躍等,所以教師要在突發
事件剛出現苗頭時,就及時給予轉化或制止。我在教學時對於
這種現象採取了「誰是第一名」的方法(全班共分為三排,看
哪排坐得最好、最正)。再次,多使用順口溜。一年級上學期
主要學習拼音和簡單的口語交際。拼音本來就不是很容易,加
上一下子學習聲母、韻母,他們難免會混淆,這時候我們就可
以使用學生比較喜歡的順口溜或者小兒歌來幫助他們記憶。一
年級課本上要求背誦的課文也是比較押韻的,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如指名學生領讀,滿足學生的成就感;開展課堂朗讀比賽:如男女生比賽,小組比賽等。
四、老師講課時要使用兒童化語言
一年級孩子不同於大學生,只要老師講清要求就行,他們
自製能力差,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做事憑興趣。比如做連線題,如果老師說讓我們來做個「找朋友」的游戲好不好?再如在學
習生字時,如果老師說今天老師接到孫悟空寄來的邀請函,邀
請小朋友們到他的花果山一游。你們高興嗎?西天取經路上孫
悟空降妖除魔,可謂是困難重重。需要連闖幾關才能到達,你
們有信心嗎?針對小學生具有強烈好奇心的特點,用「孫悟空
的請柬」激勵他們積極參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
生個個都迫不及待地想投入到學習情景中。
五、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在課堂中,教師要及時表揚守紀律的學生,使其他同學受
到感染。當學生回答正確完整,老師即時對他們的表現給予肯定,可以說「你真棒」「給你點個贊」「你真聰明」「你說得
真好」等,為了帶動其他學生,老師這時可以抓住時機說:
「還有誰能像他那樣說?」要是答錯了,也要給予鼓勵,如
「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聲」或「送小紅花」等方法鼓勵他們,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希望和
鼓勵,體會成功的喜悅,覺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更加堅定學
習的自信和勇氣。
總之,組織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能否吸引學生是上好一
堂課的先決條件,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
素養,不斷實踐總結,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達到最優最佳的
教學效果。
『伍』 語文素養如何提高
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作為語言的學習,要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來著手。聽,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優美詞語和句子;說,就是要敢於開口,在課堂和實際的語言交流中,主動表達自己觀點;讀,就是要廣泛閱讀,在課堂內外廣泛涉獵各類文章;寫,就是要樂於寫作,在傾聽和閱讀之後,把學到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用文字准確地表達。提升語文素養,必須從以上四個方面來談策略。
一、善於傾聽 勤於思考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傾聽首先要重視課堂教學。一篇簡單的語文課文,都會和歷史、地理和哲學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謂文史哲不分家,因此,每一堂語文課都是社會歷史和自然科學知識的融合。只有善於傾聽,才能深刻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文章的主旨,體會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我們以《荷塘月色》這篇課文來講,如果要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就要在課堂中注意傾聽這些內容:
(一)荷花是一種花,人們賦予荷花怎樣的品格?
老師必然會提到一些關於荷花的詩句,如「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說》等,此類詩句讓我們會聯想到荷花的亭亭玉立以及高潔脫俗的品格。
(二)作者為什麼會在月下去荷塘呢?當時的社會背景是什麼呢?
《荷塘月色》中有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我們可以讀到作者有心事、有煩惱,才會月下獨自一人去荷塘。那為什麼會心煩意亂呢?必然要聯系寫作的時間——1927年。1927年,發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許多知識分子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十分擔憂,看不到希望。朱自清作為清華大學教授,他熱愛自由,不想參與到政治的斗爭當中,卻又不得不面對國家動盪的現實。因此,他想要在月下的荷塘欣賞荷塘美景,獲得暫時的超脫和內心的平靜。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自然地就在文章中流露出來了。
欣賞一篇文章,不僅要傾聽作品的語言之美,還要品味作者的心靈之美。「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篇文章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是一個作家心靈故事的表達。
二、敢於開口 勇於表達
全球著名英語口語教育專家——李陽,在英語口語練習上,創立了瘋狂英語,其核心的思想就是要敢於開口。語文口語的練習,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學習的漢語,都成了「啞巴」漢語,那我們的語文學習就失去實踐應用的意義了。我認為提高口語表達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課前演講。具體做法就是要求學生每天的語文課前,做一次三分鍾的演講。剛開始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文章和大家分享,或者也可以講故事。等到訓練一段時間後,可以提高難度,讓學生課前准備自己喜歡的話題,交流自己的觀點。在經過一學年的訓練以後,可以專門組織演講課以及演講比賽,使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口才,增強學習的信心。通過我自己的實踐,我認為這種方法可行性比較強。
另外,學生要主動地在課外進行語言交流。同學之間可以就某一個歷史人物,闡述各自的觀點,也可以就國家政治方面的大事發表意見,不論成熟與否,都可暢所欲言。這樣,既提高了口語表達的能力,也有利於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三、博觀約取 內化於心
「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想要擁有廣博的知識,就得進行廣泛的閱讀。課堂內的閱讀,只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學會閱讀方法和鑒賞技巧。課外閱讀,是課堂的延伸,一定要在閱讀量上下功夫。這樣,既提高了閱讀的速度,也增強了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課外閱讀,要以中外名著、經典散文和歷史人物傳記為主。每學期制訂一個系統的閱讀計劃,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如可以選擇文學性和史學性都很強《史記》,魯迅先生的小說《狂人日記》散文集《朝花夕拾》,古代散文可以選擇《古文觀止》,現當代詩歌散文可以選擇沈從文、汪曾祺、老舍、史鐵生等作家的作品,古代詩詞可以選擇《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人物傳記可以選擇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羅曼羅蘭的《米開朗琪羅傳》《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不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都要讀經典作品。閱讀時,還要主次分明,有粗有精,不能一概而論。閱讀關鍵是堅持,「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只要不間斷地進行閱讀,就一定能夠有利於綜合能力的提高。
四、筆耕不輟 文章貴改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加強記憶和理解,就得多寫才行。那麼,在語文方面,平時聽的、說的、讀的材料再多,要把知識轉化為智慧,就得把別人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把別人的思想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因此,寫作是語文學習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必須常動筆,多修改。每天,在我們的身邊都會發生許許多多的事情,只要有一顆善於發現的心靈,就一定能尋找到寫作的素材。如寫景抒情可以選擇風霜雨雪,日出月落,高山流水,寫人敘事可以寫父母老師,同學朋友,議論闡發可以選擇熱門話題,古今論點,流行觀點。日記、周記,是最常見的練習方式,也是比較有效的。但是,無論是寫什麼樣的文章,寫完之後,都要不厭其煩地修改,才能真正提高寫作能力。曹雪芹在《紅樓夢》寫成之後,「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才使這本書有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歷史地位。對於,普通人而言,更要加強修改。
語文素養的提升,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做到的。我們只有用正確的方法去做,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博學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樣語文就不會再枯燥無味,相反,還會更有趣、更有味,起到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達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
『陸』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如何落實核心素養
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落實途徑:
一是通過課程改革落實核心素養。
例如從教學目標的設定上來說,除了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之外,我們還要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比如一年級下冊,第一課春夏秋冬,從知識上來講,我們要求學生:
1、認識8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雨、阝」2個偏旁。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掌握「吹」「落」等動詞和一對相反的詞:「出」和「入」。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我們就要引導學生了解四季變化,感受不同季節的景色,能主動積累有關景色的詞語,從心底去感受自然的美好,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是通過教學實踐落實核心素養。
在組織教學上如何培養核心素養?比如在教授《我多想去看看》,我們引導學生體會兩個城市截然不同的特色,以及兩個小朋友想去對方的城市去看看的渴望之情後,我們就可以讓學生想一想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就引導孩子們用這樣的句式說一說:
爺爺告訴我,沿著 ,就會走出鄭州。 , 。我對爺爺說,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再寫一寫。
以「我多想 。」寫下自己的願望。再與同學交流。培養孩子語言表達和書寫能力。
三是通過教育評價落實核心素養。
在教學評價時,我們也要從多方面來進行評價,不僅考慮知識的掌握,比如現在的試題一些等開放性的題目,像我們期末考試聽力部分,除了考察聽力,對關鍵信息的提取,其實細心的同學會發現這些內容是節選自一些課外讀物,也起到了推薦閱讀的作用,如果孩子閱讀量大的話,或許不用聽就知道怎麼選擇,還有我們教科書上的和大人一起讀,起到推動親子閱讀的作用,口語交際聽故事,講故事,請你幫個忙,打電話等也是在培養孩子的文明禮儀,交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也都是契合核心素養的精神的。
『柒』 如何培養一年級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 眾所周知,語文的「聽說讀寫」四大能力中,「聽」位居之首,可見聽的重要性。小學生的特點是好動,表現欲強,絕大部分學生喜歡別人聽自己說,而沒有耐性去聽別人說,甚至認為別人說的都不對,只有自己說的才是對的。因而就不在乎別人說什麼怎麼說,只關注自己有沒有機會發言。作為教師,我們常常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認真聽,可到底怎樣才算認真聽呢?因此,我在教學中明確提出「學會傾聽要四心」 ,即在傾聽時做到:一要專心,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言,都要聽清老師或發言人說的每一句話,腦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隨便插嘴,要聽完別人的話,才發表自己的意見;三要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四要用心,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 (二)讓學生大膽地說起來 口語交際對我們來說非常熟悉,在生活生產中、工作中無時不存在著。要培養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對說的興趣,有些學生性格內向,言語少,老師要多採取措施,激發他們的表達欲,學生只有對口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熱愛口語,才能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作為教師要起模範帶頭作用,小學生的向師心很強,任何事都喜歡向老師學習。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從每一節語文課開始,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備課、深鑽教材。我們教師一段生動優美的導語,幾句精闢的總結……都給學生起著模範表率作用,學生也會在平時交際中努力地要求自己盡量把話說流暢、連貫。經常這樣的練習也會使學生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其次,還要給學生創設情境,例如配樂詩朗誦,想像文中的情景,在此情此境中培養學生口語表達的慾望,要他心中有話可說。最後,老師要經常鼓勵學生、表揚學生,讓他們知道自己很不錯、很棒,使自己充滿信心,這樣,便會更好地激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願意與人交流。 (三)夯實閱讀指導1、自覺運用課內掌握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將語文課內習得的讀書方法和經驗遷移運用於課外閱讀,使方法經學生的熟練操作躍升為閱讀技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2、變眼讀為心讀。所謂眼讀,就是一般性地看書,只用眼睛掃瞄即可;而心讀,指的是入乎其內,心無旁騖,用慧眼去捕捉,用心靈去感受,用生命去體驗,仔細咀嚼品味作品的思想內涵,科學人文魅力和出色的文筆。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好文章、好詩詞,就要讓他們用心去理解,去領悟,從眼讀升格為心讀。3、帶著明確的任務讀。小學生正處於學語言、長知識的黃金時期,他們通過自主的閱讀活動,除了吸納語言文字所負載的文化、思想、科學等領域的大量信息外,也要對這些信息進行一定的思維加工。另外,還要學習閱讀材料中典範的語言模式,積累各種各樣的語言素材,從中獲取表達的經驗。引導學生帶著這樣的任務去讀書,他們就有了明確的獵取對象。教者再指導他們讀思結合、讀寫結合、讀書與社會實踐結合,每次閱讀也就容易在思想認識、思維方式、語言積累和實踐能力等方面有所收獲。 (四)培養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對於剛剛學寫作文的小學生而言,要教他們如何寫好作文,首先應該注意培養和激發他們寫作文的興趣。學生僅有濃厚的興趣是不行的,還要教給學生方法,培養學生能力。現代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課文無非是例子,也是習作的例子,讀範文指導我作文、習作文、效法作文、評作文,這不失為一條行之有效的經驗。」葉老這段話,精闢地道出了語文教學中讀與寫的關系。讀與寫是語文教學的最基本的教學方式,也是作文教學的兩個密切相關的教學手段,讀課文(範文)不僅可以得到寫作方法、技巧上的啟示,並且還可以激發寫作的興趣。還可讓學生模仿本文的結構寫作,例如學完《找春天》後,仿寫《找秋天》。學了《我會變》,學生嘗試以第一人稱寫自己喜歡的物體。這樣,學生學有例子,寫有樣本,每次都能按老師的要求完成寫作任務。 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摸索前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