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預習
『壹』 初一語文上冊課本古詩預習
語文七年級上冊課後十首古詩
龜雖壽
曹操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背誦時,用心品味詩人的情懷。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過故人庄
孟浩然
「綠樹兩句寫出了農村的優美風光,」開軒「兩句寫出了農家的勞動生活。這些看起來平淡無奇。卻充滿了回歸自然的情趣。
故人具雞黍(shǔ),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xiá)。
開軒(xuān)面場圃(pǔ),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題破山寺後禪院
(唐)常建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達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悠長的鍾磬聲,在無賴俱靜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都寂,但余鍾磬(qìng)音。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在楊花落盡、杜鵑聲聲的時節,詩人驚悉好友王昌齡被貶湖南龍標。龍標在當時還很荒涼,詩人十分擔憂,他想吧自己的思念託付明月,帶給遠方寂寞的朋友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
李商隱
明明是寫今日離情,卻設想未來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訴今日離情,足見這離情事何等深沉。其後「巴山夜雨」便成了離情的代用詞。要仔細品味詩句的意蘊。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1]
泊秦淮
杜牧
詩人乘船在秦淮河岸停泊。從附近酒家隱隱傳來歌女吟唱《玉樹後庭花》的歌聲,詩人無限感慨。全詩以敘事帶出議論,但議論並非指向歌女,而是指向不顧國家險難、只顧自己享樂的上層人士。這是詩的弦外之音。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過松源晨漆公店
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觀書有感(其一)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貳』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秋天】預習筆記
基礎知識
一、背景材料
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秋天》是何其芳在20歲左右寫的一首現代詩。
①詩人將視野投向鄉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動場景,以觀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現一派明朗純凈的詩意詩風。
②詩作採用直陳其事的寫法,表面看來似乎簡單、直白,缺少象徵的奧義,實則意味情味既深且長。詩中透出那麼一種氛圍,那麼一種神韻,這是最能勾住讀者心魄的東西。
③在《秋天》里,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面,三節詩又組成三幅復合畫面。畫面的組合造成了既流動又整合的特殊氛圍。
這是一幅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詩不長,只有三節,卻將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緻皆收筆下。這是棲息在農家的秋天,是游戲在漁船上的秋天,是夢寐在牧羊女眼裡的秋天,是充滿詩意的秋天。
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
第一幅畫面是「農家豐收圖」。
「滿披」形象生動。「飄」字貼切傳神。伐木聲與清晨、露珠等意象構成一幅清凈潤澤的有聲畫。「稻香」使人心情愉快。「飽食」寫豐收之景,擬人。「肥碩的瓜果」也見出豐收之景。最後一句總束,畫龍點睛。「棲息」一詞意味雋永,是擬人。
這里不是寫某個農夫,而是寫普遍的農家活動。寫了兩個場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籬間背瓜果。山谷伐木置於篇首,丁丁之聲悠遠地飄來,訴諸聽覺;震落了清涼的露珠,訴諸視覺和觸覺。真是一片世外風光,啟迪人追思那邈遠的印象,《詩經》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之句嗎?「飄」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不過那都是寫虛的,用的是比喻義、引申義,而這里卻是寫實的,別有一番情韻。農夫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詩中未點明,但讀者可以想到,那是欣欣然、笑盈盈的。「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現用在這節詩的末尾,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秋天)視象化了,創造出鬆弛、嫻靜的氛圍。
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
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
蘆篷上滿載著白霜,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
第二幅畫面是「漁家秋景圖」。
「冷霧」烘托出一派朦朧的詩意,又與季節吻合。「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比喻似拙實妙,耐人尋味。「歸泊」既寫景,又暗示時間,與上文「清晨」呼應。「游戲」一詞虛實相生。
畫面還包括一系列活動:撒網,收漁,搖槳。這些平常活動的畫面,在詩人筆下都蘊含著淡而遠、清而靜的神韻。「輕輕」一詞常在何詩中出現,彷彿「信手拈來」,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也許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這么寧靜、悠遠。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
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
第三幅畫面是「少女思戀圖」。
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鳴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裡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秋天特有的景緻。充滿詩情畫意。以問句出現,語言搖曳多姿。「滿流」與「香與熱」「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襯下,詩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見過「棲息在農家裡」「游戲在漁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聲是否表達過、勾起過少女的情懷?她的眼裡一定寫滿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裡一定微顫著喜悅與夢想。
總之,《秋天》這首詩通過描繪不同場景、畫面,創造了一種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氛圍。這一氛圍具有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它寫的是繁忙夏天之後的農閑景象,所以具有清靜的氛圍;它寫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見農家些許的艱難苦恨,所以具有清遠的氛圍;它寫的是少男少女朦朧而純真的愛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圍;它像何其芳其他詩作一樣專用輕柔之詞寫清麗意象,避開喧囂的景境,避開拙重之詞,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圍。詩中各幅畫面,以及畫面里的各個意象,無不和諧統一;因而這種氛圍所賴以形成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點也無一不達於極致。技蓋至此,非高手不能為。可是何其芳寫這首詩時才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
3.難點精講
①作者寫景順序:由遠及近的順序。
②第三節詩從野草、蟋蟀和溪水寫起,相當於古人所謂「感興」的寫法,即先言他事,由興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這本不是人的活動,其後必有續言,那就是少女心懷戀情。大自然繁囂的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卻變得清靜了,人在寂靜時大都反觀自身,傾聽心靈之聲。牧羊女聽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聲」,心靈的某一角落開始萌動起來,寫戀愛尤其是初戀,是早年何詩所擅長的,這一次他寫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這一節才五行,就寫出了由外景向內情的過渡,寫出了初戀從無到有的過渡。詩人選取了「牧羊女的眼裡」這一特定角度,雖未明寫眼神,但讀者自能見出那裡面的清純、明凈,那是初戀少女似戀非戀的特殊眼神。
③「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比喻青鯿魚像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閑的心情。
【學習方法指導】
1.詩歌要透過詩中具體事物的描寫來理解意境、這離不開描寫客觀事物和抒發主觀感情,閱讀這類詩歌要從情與景的交融中去領略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
2.要反復地有感情地朗讀,展開聯想和想像,品味語言,結合全詩的意境和具體的語境進行體會。
3.學習詩人明朗純凈的詩風和直陳其事的寫法,表面看似簡單、直白,缺少象徵的奧義,實則意味既深且長。
【知識拓展】
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出生於四川萬州一個守舊的大家庭。幼年時即喜愛中國古代詩詞小說,1929年到上海入中國公學預科學習,讀了大量新詩。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大學期間在《現代》等雜志上發表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於1937年出版,並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大學畢業後,何其芳先後在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范學校任教。抗日戰爭爆發後,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繼續寫作詩歌、散文、雜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後任魯藝文學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主要從事文學研究和評論,並長期參加文藝界的領導工作。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職,並任文學研究所所長職務。
詩歌是何其芳最先喜愛和運用的文學樣式。他自稱開始創作時「成天夢著一些美麗的溫柔的東西」,早期的作品鮮明地表現出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思想感情和個性。他不滿丑惡的現實,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熱切地嚮往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熱烈的追求。於是較多徘徊於懷念、憧憬和夢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憂郁。
何其芳對於藝術形式的完美,表現出執著的探求。在詩歌方面,他創作之初即十分講究完整的形式、嚴格的韻律、諧美的節奏,並注意表現出詩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詩明顯地具有細膩和華麗的特色。在散文創作上,他自稱「我的工作是在為抒情的散文發現一個新的園地」,他善於融合詩的特點,寫出濃郁纏綿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顏色和圖案,使他的散文別具風格。
真正明顯地表現出思想和藝術風格的變化,是在抗戰開始,特別是到了延安以後。這時他漸離夢境,面對現實,詩文風格趨向朴實明朗。
【課內問題指導】
一、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想想寫景的次序,再背誦全詩。
此題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並背誦全詩。這是從鑒賞詩歌的主要方式著眼提出的要求,應引導學生反復吟誦。
二、品味下列加粗的詞語。
1.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2.秋天棲息在農家裡
3.秋天游戲在漁船上
此題是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要結合全詩的意境和具體的語境進行體會。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嫻靜的氛圍。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游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閑適。
三、將下面這首詩與課文比較,說說兩位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共同的地方。(詩略)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鑒賞,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首同樣優秀的外國詩歌。這兩首詩在思想感情、意象組合、藝術風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從思想感情來說都表達了對秋天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何其芳詩《秋天》賞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 劉貞福
《秋天》選自何其芳早年創作的詩集《預言》(1931-1933)。它不像那個時期的詩人們那樣愛用象徵手法,寫得神秘莫測,或愛尋味哲理,顯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個人狹小天地,纏綿悱惻於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難得地將視野投向鄉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動場景,以觀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現一派明朗純凈的詩意詩風。詩作採用直陳其事的寫法,表面看來似乎簡單、直白,缺少象徵的奧義,實則意味情味既深且長。詩中透出那麼一種氛圍,那麼一種神韻,這是最能勾住讀者心魄的東西。
所謂氛圍,在文學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體性的境象、風神、氣韻。它與嚴羽的「氣象混沌,難以句摘」的氣象有所類似,又有所不同,氣象所指更為廓大,包括內容、形式各個方面;氛圍似乎主要關乎內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圍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圖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難狀。」亦如唐人所言:「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但讀之有感,瞭然於心,也應能言追心意,形之於文。
在《秋天》里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面,三節詩又組成三幅復合畫面。畫面的組合造成了既流動又整合的特殊氛圍。
第一幅畫面是「農家豐收圖」。這里不是寫某個農夫,而是寫普遍的農家活動。寫了兩個場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籬間背瓜果。山谷伐木置於篇首,丁丁聲悠遠地飄來,訴諸聽覺;震落了清涼的露珠,訴諸視覺和觸覺,真是一片世外風光,啟迪人追思那邈遠的印象,《詩經》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之句嗎?「飄」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不過那都是寫虛的,用的是比喻義、引申義,用在這里才是寫實的,別有一番情韻。背瓜果所伴隨的心情和表情在詩中未點明,但讀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現用在這節詩的末尾,來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狀況,將虛無的東(秋天)西視象化了,創造出鬆弛、閑靜的氛圍。
第二幅畫面是「霜晨歸漁圖」。其中「霧」「霜」這些表現環境氛圍的詞(還有上一節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的,傳達出清涼、冷寂、朦朧的氣氛。畫面還包括一系列活動:撒網,收漁,搖槳。這些平常活動畫面在這里都蘊含著淡而遠、清而靜的神韻。「輕輕」一詞常在何詩中出現,在此彷彿「信手拈來」,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也許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這么寧靜、悠遠。
第三幅畫面是「少女思戀圖」。這節詩從野草、蟋蟀和溪水寫起,相當於古人所謂「感興」的寫法,即先言他事,由興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這本不是人的活動,其後必有續言,那就是少女心懷戀情。大自然繁囂的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卻變化清靜了,人在寂靜時大都反觀自身,傾聽心靈之聲。牧羊女聽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聲」,忽然聽不到了,心靈的某一角落開始萌動起來,真是「如樹根在熱的夏夜裡震動泥土」(何其芳詩《夏夜》)。寫戀愛尤其是初戀,是早年何詩所擅長的,這次他寫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這一節才五行,就寫出了由外景向內情的過渡,寫出了初戀從無到有的過渡。詩人選取了「牧羊女的眼裡」這一特定角度,雖未明寫眼神,但讀者自能見出那裡面的清純、明凈,那是初戀少女似戀非戀時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較這三節詩我們可以看到,前兩節主要寫外在景物與人事,這第三節真正寫入心靈深處,寫出了微妙的感覺,使全詩收束在感情的實處。不這么寫,難以入情、入神,詩就「飄浮」起來了。
總之,《秋天》這首詩通過描繪不同場景、畫面,創造了一種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氛圍。這一氛圍具有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它寫的是繁忙夏天之後的農閑景象,所以具有清靜的氛圍;它寫的是世處桃源般的生活,不見農家些許的艱難苦恨,所以具有清遠的氛圍;它寫的是少男少女朦朧而純真的愛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圍;它像何其芳其他詩作一樣專用輕柔之詞寫清麗意象,避開喧囂的景境,避開拙重之詞,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圍。詩中各幅畫面,以及畫面里的各個意象,無一不和諧地統一;因而這種氛圍所賴以形成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點也無一不達於極致。技蓋至此,非高手不能為。可是何其芳寫這首詩時才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秋天》選自何其芳早年創作的詩集《預言》(1931-1933)。它不像那個時期的詩人們那樣愛用象徵手法,寫得神秘莫測,或愛尋味哲理,顯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個人狹小天地,纏綿悱惻於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難得地將視野投向鄉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動場景,以觀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現一派明朗純凈的詩意詩風。詩作採用直陳其事的寫法,表面看來似乎簡單、直白,缺少象徵的奧義,實則意味情味既深且長。詩中透出那麼一種氛圍,那麼一種神韻,這是最能勾住讀者心魄的東西。
所謂氛圍,在文學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體性的境象、風神、氣韻。它與嚴羽的「氣象混沌,難以句摘」的氣象有所類似,又有所不同,氣象所指更為廓大,包括內容、形式各個方面;氛圍似乎主要關乎內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圍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圖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難狀。」亦如唐人所言:「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但讀之有感,瞭然於心,也應能言追心意,形之於文。
在《秋天》里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面,三節詩又組成三幅復合畫面。畫面的組合造成了既流動又整合的特殊氛圍。
第一幅畫面是「農家豐收圖」。這里不是寫某個農夫,而是寫普遍的農家活動。寫了兩個場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籬間背瓜果。山谷伐木置於篇首,丁丁聲悠遠地飄來,訴諸聽覺;震落了清涼的露珠,訴諸視覺和觸覺,真是一片世外風光,啟迪人追思那邈遠的印象,《詩經》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之句嗎?「飄」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不過那都是寫虛的,用的是比喻義、引申義,用在這里才是寫實的,別有一番情韻。背瓜果所伴隨的心情和表情在詩中未點明,但讀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現用在這節詩的末尾,來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狀況,將虛無的東(秋天)西視象化了,創造出鬆弛、閑靜的氛圍。
第二幅畫面是「霜晨歸漁圖」。其中「霧」「霜」這些表現環境氛圍的詞(還有上一節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的,傳達出清涼、冷寂、朦朧的氣氛。畫面還包括一系列活動:撒網,收漁,搖槳。這些平常活動畫面在這里都蘊含著淡而遠、清而靜的神韻。「輕輕」一詞常在何詩中出現,在此彷彿「信手拈來」,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也許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這么寧靜、悠遠。
第三幅畫面是「少女思戀圖」。這節詩從野草、蟋蟀和溪水寫起,相當於古人所謂「感興」的寫法,即先言他事,由興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這本不是人的活動,其後必有續言,那就是少女心懷戀情。大自然繁囂的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卻變化清靜了,人在寂靜時大都反觀自身,傾聽心靈之聲。牧羊女聽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聲」,忽然聽不到了,心靈的某一角落開始萌動起來,真是「如樹根在熱的夏夜裡震動泥土」(何其芳詩《夏夜》)。寫戀愛尤其是初戀,是早年何詩所擅長的,這次他寫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這一節才五行,就寫出了由外景向內情的過渡,寫出了初戀從無到有的過渡。詩人選取了「牧羊女的眼裡」這一特定角度,雖未明寫眼神,但讀者自能見出那裡面的清純、明凈,那是初戀少女似戀非戀時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較這三節詩我們可以看到,前兩節主要寫外在景物與人事,這第三節真正寫入心靈深處,寫出了微妙的感覺,使全詩收束在感情的實處。不這么寫,難以入情、入神,詩就「飄浮」起來了。
總之,《秋天》這首詩通過描繪不同場景、畫面,創造了一種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氛圍。這一氛圍具有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它寫的是繁忙夏天之後的農閑景象,所以具有清靜的氛圍;它寫的是世處桃源般的生活,不見農家些許的艱難苦恨,所以具有清遠的氛圍;它寫的是少男少女朦朧而純真的愛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圍;它像何其芳其他詩作一樣專用輕柔之詞寫清麗意象,避開喧囂的景境,避開拙重之詞,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圍。詩中各幅畫面,以及畫面里的各個意象,無一不和諧地統一;因而這種氛圍所賴以形成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點也無一不達於極致。技蓋至此,非高手不能為。可是何其芳寫這首詩時才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
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原名何永芳,出生於四川萬州一個守舊的大家庭。幼年時即喜愛中國古代詩詞小說,1929年到上海入中國公學預科學習,讀了大量新詩。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大學期間在《現代》等雜志上發表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於1937年出版,並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大學畢業後,何其芳先後在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范學校任教。
抗日戰爭爆發後,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繼續寫作詩歌、散文、雜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後任魯藝文學系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主要從事文學研究和評論,並長期參加文藝界的領導工作。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職,並任文學研究所所長職務。
詩歌是何其芳最先喜愛和運用的文學樣式。他自稱開始創作時「成天夢著一些美麗的溫柔的東西」,早期的作品鮮明地表現出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思想感情和個性。他不滿丑惡的現實,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熱切地嚮往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熱烈的追求。於是較多徘徊於懷念、憧憬和夢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憂郁。
何其芳對於藝術形式的完美,表現出執著的探求。在詩歌方面,他創作之初即十分講究完整的形式、嚴格的韻律、諧美的節奏,並注意表現出詩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詩明顯地具有細膩和華麗的特色。在散文創作上,他自稱「我的工作是在為抒情的散文發現一個新的園地」,他善於融合詩的特點,寫出濃郁纏綿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顏色和圖案,使他的散文別具風格。
真正明顯地表現出思想和藝術風格的變化,是在抗戰開始,特別是到了延安以後。這時他漸離夢境,面對現實,詩文風格趨向朴實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收錄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創作和論著。
『叄』 初一語文第一課預習筆記
就是查找有關作者的一些資料,有關這篇文章的資料。對一些句子做品味,把心得寫在回旁邊。大概答是這樣吧。
第一課,如果是人教版的,那就是《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你就查查王家新是的簡歷(不用長)
比如在第二段「是的,我曾一次次的失望過……向前走去」寫出了作者永不言敗,永不放棄;「那雪白的海潮……心靈」寫出了海的樣子;「在不停地翻過……失望之後」寫出了作者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了海,等。
孩子,初中和小學是沒法比的,你一定要努力啊。初中三年是辛苦的,你一定能行。
『肆』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預習
《為你打開一扇門》教案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在精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習、體會課文優美豐富的語言。
【學習重點、難點】:體會優美豐富的語言。
【布置預習】:
1、朗讀課文2遍;
2、抄寫文中優美的語句不少於10句;
3、抄寫預習提示上的字詞3遍。
【教學過程】:
一、導入。由「門」的意思導入。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文學常識,指名回答。
2.指名5個學生上黑板聽寫詞語,其餘的在下面聽寫。
憧憬 裨益 詮釋 斑斕 真諦
師生集體訂正,組內互評。
三、新授
1、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學習優美的語言。
(1)布置自學任務:
自由朗讀課文,了解:
①作者為誰打開一扇門;②作者要打開的是怎樣的一扇門;③作者認為怎樣才能打開這扇門;④聯系全文看,題目的意思是什麼;⑤作者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進而思考文章的結構。
(2)學法指導: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隨文圈點;然後小組討論。
學生自學,教者巡視。
(3)討論、啟發。
題目中的「為」,引出行為的對象——「你」(青少年),從中寄寓了作者的一片誠意和良好願望。
②作者要打開的是一扇文學之門。
③從文中第2節可知打開文學之門的條件。
④題目是講:把你領進文學領域的入口處。
⑤文章的寫作順序,即作者先寫什麼,後寫什麼。本文是:親近文學、領悟文學的思路,可分兩部分。
以上問題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經過啟發,學生作答。
2、學習第一部分(1——4節)
(1)學習第1——2節:
自由朗讀本部分,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①本段的話題是什麼?(門)
②第1節中的1、2句的兩個「世界」分別是何意思?(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的總合:領域)
③文中的「你」指什麼人?(青少年讀者)
④第4句與第5、6句分別寫了哪兩種情形?二者形成了什麼?(「打開這些門」與「不想開門探尋」;對比,說明打開門的必要性)
⑤第2接中,作者認為怎樣才能打開這些門?
學生思考,分組討論,後指名回答。
(2)學習第3—4接: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討論:
①第3節在文中的作用;(點題)
②文學的特點是什麼?文學的內容、閱讀的意義是什麼?從第4節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序號)
③中心句;(第12句)
④怎樣理解「高智商的野蠻人」?
方法指導:通過朗讀,給句子標上序號,找出有關句子,再小組討論、交流。
(3)點撥:作者寫作本部分的目的在於讓青少年讀者明白閱讀文學作品的意義所在。
(4)學生齊讀第4節。
四、當堂訓練:
完成《自主學習》第2頁1—4題。
五、布置作業:(語言積累)
熟讀第4節,力爭背誦,並在組內過關。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感受作者筆下的文字的魅力,從而熱愛文學;
2.體會文中優美豐富的語言。
【學習重點、難點】:通過閱讀,感悟文學的魅力。
【布置預習】:
熟讀6---11節,並抄寫其中你最欣賞的一段,准備參加朗讀比賽。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指名三個同學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每人一節)。
二、導入本課的學習,揭示學習目標。
三、新授:
1、自學第5節,思考、討論:本段的寫作內容、作用。
指名回答。
2、學習第6---11節:
(1)學生齊讀。
(2)布置自學任務:
①從內容上看,這一部分採用了什麼方式寫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寫的?有什麼作用?
(對話方式,從文中第5節「我和文學的對話」可見;用了擬人手法;給人以親切感,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便於讀者接受)
②本部分的「你」指什麼?(文學)
③這幾段從哪幾個角度分別寫了哪幾個內容,照應上文的哪一句話?
(增長知識、提高修養、豐富感情三個角度;寫了文學的廣闊性、反映社會生活的豐富性、文學內容的時間性、文學作品對讀者的影響、文學作品的真誠和忠實、文學作品愛憎分明幾個方面寫的;照應第4節的中心句)
④作者寫這幾段的用意何在?
(引起青少年讀者對文學的興趣,鼓勵他們去打開文學這扇大門)
(3)學法指導:通過反復的朗讀,體會、感悟,先思考再討論。
3、學生自由朗讀,細細品味6—11節,欣賞文中優美豐富的語言。
四、當堂訓練:
《自主學習》第2頁的「語段研讀部分」。先獨立完成,後組內互評。
五、布置作業:
1、寫下你學了本文後對文學的感受;
2、預習《冰心詩三首》。
附:板書設計
為你打開一扇門
趙麗宏
議論大門 門 引出話題
以理激人
初識大門 文學之門 文學的內容、閱讀的意義
打開大門 打開文學之門 對話式描魅力 ————以情感人
『伍』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 主要內容 需要預習什麼
《在山的那邊》主要內容:詩中的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艱難險阻。全是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感情: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唯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堅持奮斗,才能實現人生的理想。
預習一下生字,課文內容……
『陸』 【緊急】求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預習資料
http://www.pep.com.cn/czyw/
上這個網站,然後找左邊的那一側,內容很豐富
有 電子課本 教師用書
自讀課本 教學設計
課件資源 語文練習
教材介紹 作家資源
圖片資料 視頻課例
建議你出去上上課,有老師教你,你學的就好一點,初中的文言文,你還沒接觸過,自學有點困難,現在的學生放假都在外面補課,我就在上高一的課
學習愛好者真誠為你解答,希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