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歷史
⑴ 常州歷史概況
【歷史背景】
延陵,作為常州歷史上的第一個名稱,具有永久的紀念意義。公元前547年,吳王余祭封其弟季札於延陵,從此常州就有了第一個地名。以延陵命名,是有深遠的歷史文化意蘊的。
【發展】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底蘊深厚。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時期,建邑立邦,始稱延陵。別名龍城,系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置縣。
西晉以後。向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為毗陵、毗壇、晉陵、蘭陵、常州、南蘭陵、嘗州、武進等。「常州」之名始於隋,此前稱「郡」,此後至宋稱「州」,元稱「路」,明、清稱「府」,均有轄縣。
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等8縣。清末,城內尚有一府(常州府)兩縣(武進、陽湖)治所。
1912年廢常州府,陽湖縣並入武進縣。解放初,常州專署轄常州市和無錫、江陰、武進、宜興、溧陽、金壇6縣;
1953年1月常州市定為省轄市,當年3月共轄6區;
1958年7月,鎮江專區遷往常州,改稱常州專區,常州屬之。
【文化特色】
常州,別稱「龍城」。自西晉起,常州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在地,素有"三吳重鎮、八邑名都"之稱。這里人傑地靈,人文薈萃,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之譽。「常州今文經學派」、「陽湖文派」、「常州詞派」、「常州畫派」和「孟河醫派」飲譽全國。
民間工藝:
根雕、金壇刻紙、木梳、亂針綉、漢畫磚刻屏、留青竹刻
風土民俗:
女回娘家"歇六月"
立夏時節嘗三鮮
二月十二"花朝節"
二月初二"龍抬頭"
冬至大如年
"歲朝春"與"踏雙忙"
"送灶"與"接灶"
"三屍神"與撣檐塵
"馬和尚過江"與"驚蟄聞雷米似泥"
⑵ 常州的歷史是什麼
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左右歷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曾有過延陵、毗陵、毗壇、晉陵、長春、嘗州、武進等名稱,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稱。於1949年設市。
常州為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距今6000餘年,有馬家浜文化與崧澤文化疊壓地層。天寧區青龍鎮潘家塘、奚蔣塘、劉家村一帶的潘家塘聚落遺址於1976年發現,距今5500多年,下層屬於馬家浜文化時期,淺層屬於崧澤文化時期。戚墅堰區丁堰鄉排姆村附近的常州果園遺址於1986年發現,距今5000多年,屬馬家浜文化後期。武進區鄭陸鎮三皇廟村寺墩遺址,距今約4500年,屬良渚文化時期。
自吳太伯從先周一路南奔至長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建立句吳,常州作為吳國領地已有32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常州武進區的淹城遺址,是中國目前西周到春秋時期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城市區,也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迄今已有近3000多年的歷史。淹城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漢朝《越絕書》:「毗陵縣南城,故古淹君地也。」古代「奄」、「淹」兩字相通。奄國為商殷屬國,今山東曲阜縣東有奄里,即淹里,也即是奄國所在地。周成王初年(約公元前1042年),奄人隨同紂子武康和蒲姑人、東夷人一起反抗周朝。三年,周殺武庚、定奄、滅蒲姑。奄和蒲姑的遺民南逃,逗留在江淮之間,後又至太湖流域,淹城之稱為古淹君地便是在此時。此外,武進區境內還有春秋時期吳國的闔閭城遺址和胥城遺址等。
春秋末期(前547年),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開始了長達2500多年有準確紀年和確切地名的歷史。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為毗陵。毗陵之名從縣治,到三國吳嘉禾三年(234年)置毗陵典農校尉屯田墾殖並統諸縣,到西晉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統縣,相繼沿用506年,其間,雖曾在王莽當政時改過毗壇,但時間很短前後僅14年,東漢建武元年時又復稱毗陵。毗陵郡曾統轄丹徒、曲阿(丹陽)、武進、延陵、毗陵、暨陽(江陰、張家港西部)、無錫7縣,是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驛——毗陵驛就設於此。
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5年)為避東海王越(司馬越)世子毗諱,改毗陵為晉陵,晉陵之名前後沿用290多年。其間,西晉永嘉之亂中原士族紛紛南遷,佔地聚居,設置僑治郡縣,一度曾在武進縣境內設有蘭陵郡、蘭陵縣,在晉陵縣境內設有東莞郡領宮縣、東莞、姑幕3縣,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後廢止。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以州統縣。開皇九年(589年)於常熟縣置常州,後割常熟縣入蘇州,遂移常州治於晉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後,雖曾改稱過毗陵、晉陵、長春、嘗州,但時間都很短暫,而常州之名不論貫州、為望、升路、稱府、立市,沿用至今將近1400年。
唐武宗會昌四年(840年)升常州為望,列入全國州府十望之一。宋常州屬兩浙西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常州路,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治晉陵縣、武進縣,領晉陵、武進二縣和宜興、無錫二州。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置長春府,同年更名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進另置陽湖,析無錫另設金匱,析宜興另立荊溪,加上原領江陰、靖江,常州府統領8縣,故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稱。
⑶ 常州市的歷史
常州歷史文化,是常州社會經濟政治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表現形態之一。它的積淀極為厚實豐碩;它的建樹令人注目,某些方面還在全國獨領風騷;其燦若星辰的文化精英,曾引來龔士珍「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的贊嘆。回顧和研究這種歷史文化現象,繼承和弘揚歷史文化遺產及其寶貴經驗,對於我們加深對家鄉的認知度,提高市民的人文素質,推進學習型城市的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地方文化事業,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迪意義。今天著重講兩個問題。
⑷ 常州歷史
歷史沿革延陵
春秋時,吳王壽夢之子季札為避讓王位躬耕於舜過山(今武進鄭陸東);周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吳王徐祭遂封季札於延陵。延陵邑大約在今常州、武進、江陰、丹陽一帶,是為常州歷史上見諸文字最早的名稱。延陵先邑後縣,其名相繼沿用345年。
毗陵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為毗陵。毗陵之名從縣治,到三國吳嘉禾三年(234年)置典農校尉屯田墾殖,到西晉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統縣,相繼沿用506年,其間,雖曾在王莽當政時改過毗壇,但時間很短前後僅14年,東漢建武元年時又復稱毗陵。毗陵為郡曾統轄丹徒、曲阿(丹陽)、武進、延陵、毗陵、暨陽(江陰)、無錫7縣,是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驛一毗陵驛就設於此。
晉陵
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5年)為避東海王越(司馬越)世子毗諱,改毗陵為晉陵,晉陵之名前後沿用290多年。其間,西晉永嘉之亂中原士族紛紛南遷,佔地聚居,設置僑治郡縣,一度曾在武進縣境內設有蘭陵郡、蘭陵縣,在晉陵縣境內設有東莞郡領宮縣、東莞、姑幕3縣,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後廢止。
常州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以州統縣。開皇九年(589年)於常熟縣置常州,後割常熟縣入蘇州,遂移常州治於晉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後,雖曾改稱過毗陵、晉陵、長春、嘗州,但時間都很短暫,而常州之名不論貫州、稱府,為郡沿用至今將近1400年。唐武宗會昌四年(840年)升常州為望,列入全國州府十望之一。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進另置陽湖,析無錫另設金匱,析宜興另立荊溪,加上原領江陰、靖江,常州府統領8縣,故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稱。
武進
晉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陽)、丹徒東部地區置武進縣。嗣後各朝時有置廢分合,改稱過蘭陵、永定,並入過曲阿、晉陵,析置過陽湖。1912年,民國成立,廢常州府,陽湖縣並入武進縣,城區一度稱武進市,沿稱常州。
常州市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鄉分別建立常州市和武進縣。1953年,常州市為省轄市。1958年8月,鎮江專區改名為常州專區,專區由鎮江市遷至常州市。原由省直轄的常州、鎮江2市劃歸常州專區領導。1959年9月,常州專區改名鎮江專區,專區由常州市遷駐鎮江市。1962年,常州市復改為省轄市。1983年3月,原鎮江地區被撤銷,其所轄武進、金壇、溧陽3縣劃入常州市管轄。1990年8月、1993年11月、1995年7月三縣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成立武進市、金壇市、溧陽市,仍由常州市管轄。2002年經國務院批准進行行政區劃調整,現轄金壇、溧陽兩個縣級市和武進、新北、天寧、鍾樓、戚墅堰五個行政區。
武進市
武進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定居,繁衍生息。淹城、寺墩出土的文物表明,新石器時代武進已形成原始村落。春秋戰國時期武進稱延陵邑,為吳國季札封地,秦置延陵縣,漢改稱毗陵縣、毗壇縣,晉太康二年(281年)置毗陵郡、縣,分丹徒、曲阿以東地區置武進縣,永嘉五年(311年)改稱晉陵郡、縣。此後,晉陵、武進兩縣時分時合,數易其名。
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置武進、陽湖兩縣,辛亥革命勝利後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合並為武進縣。1949年4月23日常武地區解放,武進縣城析出建立常州市,武進與常州同城。1953年至1956年屬鎮江專區管轄。1956年劃入蘇州專區,1958年8月,鎮江專區改名為常州專區,武進縣復劃回常州專區領導。1960年,武進縣劃歸常州市領導。1962年,常州市改為省轄市。常州市領導的武進縣劃歸鎮江專署領導。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武進屬常州市管轄。1993年7月18日武進縣政府駐地由常州市區遷至湖塘鎮。1995年6月8日,國務院批准武進撤縣設市。2002年4月武進撤市設區,成為規劃建設中常州特大城市的南翼。
武進市北部鄉鎮自1992年11月開始劃入常州市高新區,直至2002年4月武進市正式拆分成常州市武進區和常州市新北區。
求採納
⑸ 常州近園的歷史
時任江西提學的清順治年間進士楊兆魯,在外為官多年,終於,敵不住風雨和年事,於康熙六年(1667年)因病還鄉。
龍城書院注經堂後有廢地六七畝,還鄉的楊兆魯看中了這方寶地,於是買下廢地建園築宅,鑿池堆山。歷時五年,已「近乎園」,主人故將此園謂之「近園」。
常州人在造園中歷來不肆張揚。在私家園林中,有六七畝地,數十間房,已不是「近乎園」的概念,而是確確實實擁有一園之勝,尋常百姓不可多見。主人在園內開鑿鑒池,池周環以亭、台、樓、軒,池北建有「西野草堂」,坐北朝南,備以奇草異木,這里成為主人迎來送往的重要場所。
從造園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到主人歸隱後的意境:園之中央為全園最高處,周圍環水,堆置假山,築亭一座,名「見一亭」;左有層樓「天香閣」,右有書齋「安樂窩」;臨池有「得月軒」,園西有「秋水亭」。迴廊匝繞,過「虛舟」可入「容膝居」;過小橋可達「三梧亭」,亭下有「垂綸洞」。西南辟有菊圃,圃前築以「四松軒」,軒左建有「欲語閣」,園內栽種樹木數百株……如此近園,給人以城中山林、會稽蘭亭之感。
楊兆魯築園,一方面是為了告老還鄉後圖個悠閑生活,另一方面是為了寄託自己的一番情懷。園成以後,楊兆魯便邀王石谷、惲南田、笪重光等書畫名家在園中雅聚,作畫題詩。楊兆魯自撰《近園記》,王石谷作《近園圖》,笪重光題跋。清初書畫巨子相聚常郡,可謂盛事,一度成為州人佳話。
世事盛極必有衰。清同治初,近園已歸士紳劉雲樵所有。至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邑人惲彥琦又以6萬兩銀從劉家購得,經惲氏修葺後改稱「靜園」,時人又稱「惲家花園」。
⑹ 尋訪常州歷史,感受古城巨變
一、延續傳統文脈,科學規劃建設 常州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市共有歷史文化街區3個、文物保護單位156處。在推進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市將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處理好保護文物與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關系,不斷提高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水平。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以來,我市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針,按照省政府批準的《常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努力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用科學發展的理念推進城市建設和文化建設,先後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管理規章;編制完成了《常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4~2020)》、《常州市文物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以及各項文物保護的具體規劃;制定了《常州市2001~2010年文化名城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創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經過幾年的建設,初步形成深厚文化底蘊和鮮明的時代特徵相結合,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相互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相融合,體現科技革命與文化創新相協調統一的文化名城發展格局。 二、保護歷史遺產,打造城市特色 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歷史,保護歷史就是打造城市特色。常州的歷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歷史街區,以及大量的文物保護單位,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反映著常州城市的歷史、社會、思想的變遷。常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名人故居較多,特別是常州近代歷史上曾出現過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三位先烈,我們圍繞這一優勢,加大力度,以修復三傑故居、遺跡為主要內容的基礎建設,逐漸形成了具有常州特色的三傑系列文化項目,並通過各種活動,注重對常州三傑的宣傳和研究,發揮其社會教育作用。目前,瞿秋白紀念館被評為「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張太雷故居被省教委等單位推薦為中國革命和歷史傳統教育基地。 同時,幾年來,我市投入近億元,動遷居民近百戶,先後修繕了西瀛里明城牆、黃仲則故居、梅村戲樓、萬綏戲樓、常州府學一大批文物保護單位,修復了天寧寺、近園、艤舟亭等一批文物古跡,對青果巷、前後北岸歷史文化街區等進行重點宣傳和修復利用,加強了對我國最早的城池春秋古淹城的保護和上黃母山古人類起源發祥地的保護,大大改善並優化了我市的文化氛圍和人文景觀,促進了常州地區文物資源的保護、利用,為常州這座現代城市增添了新的魅力。 三、挖掘豐厚底蘊,提升城市內涵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內涵的重要集中表現,它表現著獨特的城市民俗風情,傳統的文化痕跡。常州素有崇文重教的歷史,文化的氛圍、文明的氣息、文人的精神始終是這座城市的重要品質和豐厚內涵。一方面,我們十分注重挖掘歷史的豐厚底蘊,加強對天寧寺-艤舟亭歷史文化街區、前後北岸歷史文化街區等的修繕保護,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開展普查,確定了錫劇、常州梳篦、亂針綉、常州留青竹刻等首批11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項目。另一方面,先後建成了亞細亞影城、市圖書館、劉海粟美術館、謝稚柳藝術館、華羅庚紀念館等一批在省內乃至全國有一定影響的文化標志性工程,正在建設體育中心、大劇院等一批重點社會基礎設施項目,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不斷改善全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在2010年達到全國文明城市標准。 四、珍惜獨特資源,增添城市魅力 城市文化離不開地域文化。常州濱江臨湖,古老的大運河穿城而過,這在全國也不多見。有著2500年建城史的常州,歷史上就以環境優美著稱,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孕育了代代相傳的生態文明。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間,將加快環境綜合治理,組織實施清水工程、藍天工程、寧靜工程、青山工程和以治理村莊臟亂差為重點的家園工程,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建設四大生態林帶、四個濱湖生態區,建設10個生態園林鄉鎮、20個生態園林居住區和300個生態園林單位。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超過11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超過45%,森林覆蓋率超過30%,到2010年,建成國家級生態市,常州將以活力之市、文明之市、生態之市、和諧之市,成為長三角一顆亮麗奪目的明珠。gaoyuxuan
⑺ 江蘇常州歷史上出現過皇帝嗎
常州歷代人文來薈萃,名家輩出,這里源先後出了15位皇帝、9名狀元、1546名進士,56名常州藉兩院院士。涌現出一批傑出人物,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瞿秋白、惲代英、張太雷、劉海粟、華羅庚、李公朴、盛宣懷、趙元任、吳祖光等。龔自珍曾贊嘆說:「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
南北朝時的齊梁兩朝的皇帝都是常州籍皇帝,正史記載的有::
南朝-齊(479-502):高帝(蕭道成)
武帝(蕭賾)
鬱林王(蕭昭業)
海陵王(蕭昭文)
明帝(蕭鸞)
東昏侯(蕭寶卷)
和帝(蕭寶融)
南朝-梁(502-557):武帝(蕭衍)
簡文帝(蕭綱)
元帝(蕭繹)
敬帝(蕭方智)
⑻ 江蘇省常州市歷史。詳細介紹。
中 吳 要 輔
唐朝大歷年間,名臣、詩人獨孤及任常州刺史,到任後致代宗皇帝的謝表中說:「江東之州,常州為大」,對皇帝給他加封郎中,賜以金帶紫服,委以常州刺史這個重任的恩德表示銘懷不忘。獨孤及以三品郎中來任刺史,可見常州在當時的顯要位置了。 常州自晉朝升為晉陵郡以來的1600多年中,均為郡、府署的所在地。它所轄范圍歷朝不同,到清代雍正時常州府轄八縣,它的疆界東起蘇州府常熟縣界苑山,西抵鎮江府丹陽縣界呂城,廣百九十五里;南自湖州府長興縣垂腳嶺,北抵揚州府泰興縣揚子江中流,袤二百八十五里。上通京口,下引姑蘇,北環長江,南抱滆湖,東南占太湖一角,襟江帶湖,形勝甲於東南,所以向有「江左名區,中吳要輔」,之稱。那時,常州府治前就有「吳中要輔」的牌坊。(過去稱丹陽,常州,蘇州為三吳,故常州為中吳。) 在隋大業年間,南北大運河開通後,常州就成了「三吳襟帶之邦,百越舟車之會」的交通樞紐。同時歷代統治集團也正是利用運河漕運來加緊對南方人民的敲榨。江南的財富也就通過這運河源源不斷地流入統治者的私囊,正如張洎所說:「半天下之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就糧食而言,從唐代開始,漕運南方糧食接濟北方,就逐漸重要,唐時每年達三百萬石,宋時最高記錄竟達七百萬石,所以在宋代還專門設立了江浙,荊湖、廣西,福建路都轉運使司來承辦這些事務。明朝弘治年間,御史湯沐奏疏中就講:「本府東西二門,官塘大道,西通京國,東接閩越,其間進獻文物,部運錢糧,公幹官員,並備送人夫,傳遞文書,日夜不絕,實朝廷筋脈之路,小民喉舌之道」。 常州不僅在交通上是南北要沖,而且從歷史上看,常州在軍事上也有著重要的位置。清代進士、御史董文驥在《常州形勝序》中寫道;「常郡之北以長江為天塹,守江者外以靖江為犄角,內以江陰為保障,馬馱沙扼其援,孟河揚舍阻其險,其勢首尾相應,如常山之蛇,幡我北門。常郡之南以太湖為湯池,守湖者以宜興為右臂,無錫為左臂,西自百瀆,東至梁溪,其勢左右相衛,如龍虎之陣,夾我南服。」清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對常州的軍事形勢分析得更加透徹,他說:「常州地居數郡之中,翼帶金陵,為轉輸重地,脫有不虞,則京口肘腋疏,而吳郡之咽喉絕。若其北守靖江,則內可以固江海之鎖鑰,外足以摧淮南之屏蔽;南扼宜興,則近足以消濱湖之窺伺,遠可以清浙右之烽煙,昔者南唐守此,可御吳越,明初得此,以制姑蘇,為東南之襟要也」。我們就從南唐和明初的歷史事實來看: 唐末,農民大起義失敗以後,割據勢力乘機混戰,黃河南北廣大地區遭到嚴重的破壞。節度使楊行密占據淮南重鎮(北起海州,南至虔州;東起常州,西至沔口,即漢口),北據梁朝和沙陀人的唐、晉、漢等朝的統治者,防止戰爭給南方民眾帶來更大的破壞和痛苦,起到了隔離南北,保障長江流域不受北方武夫侵擾的積極作用。在東邊,常州正好是南唐和吳越國的交界處。楊行密死後,徐溫執政,稱為南唐。那時吳越王錢椒曾遣兵攻常州,徐溫大破吳越兵,並乘勝與吳越講和,避免戰爭,實行休兵息民,保境安民的政策,加上減輕賦稅,獎勵農桑,因此江淮間呈現出「曠土盡辟,桑柘滿野」的繁榮景象。這對人民是有好處的。 元末,朱元璋取南京後,為一圖統大業,決定集中兵力先西進消滅占據江州的陳友諒。當時,張士誠據蘇州,屢犯江陰,長興和常州,朱元璋命有名主將湯和守常州,湯和築城守御,與江陰吳良,長興耿炳文聲勢聯絡,屢敗士誠兵,為東南屏障,朱元璋稱贊他們「保障一方,使吾無東顧憂,其功大矣。」待滅陳友諒後,朱元璋又回兵攻張士誠,由常州,江陰,長興三路進軍,猶如三支利箭直搗蘇州,擒士誠,三吳悉定,所以趙懷玉的《築城行》一文說:「此常州為根本也。」 另外,太平天國時期的常州也頗能說明這個問題。太平天國後期,由於強大的中外敵人的聯合軍事進攻,蘇南重鎮相繼失陷,天京又被曾國藩的湘軍所圍困,蘇州、無錫被李鴻章的淮軍和英國強盜戈登統率的「常勝軍」所包圍,並接連陷落,常州處於東西兩面夾擊的局面,常州太平軍守將護王陳坤書率軍民堅守。李鴻章親自督戰,十多萬清軍傾巢而出,還糾集三千常勝軍和炮隊,用了五個月的時間才拿下常州。陳坤書在破城後與敵人展開巷戰,終因力竭不幸被捕,他在就義前說:「我欲保守常州,以為金陵(南京)犄角……」從這話里,不難看出李鴻章之所以不顧一切要拔掉常州這根肉中刺,陳坤書所以要不惜犧牲守住常州,其原因就是常州對金陵起著呼應和保障的作用。 由於常州在軍事上的重要位置,歷代統治者對常州城池的建造和修築也是非常重視的。 據明朝毗陵人王 記載,常州城垣始於晉太康年間,唐以前幾經修廢,多不可考。但《三國志》中記載,東吳從公元240年起,對郡、縣級城池就「治城郭、起譙樓,穿塹發渠」,有了防禦設施的城塞。所以,常州在那時就應該有城了。從現有的史料來看,常州城垣的建築主要是在唐末和五代時,以及明代初期,也就是上面所講的戰事紛繁的時期。唐景福元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遣押衙檢校兵部尚書唐彥隨權領州事重修,建「內子城」,城周長二里三百一十八步,城高二丈一尺。即今體育場一帶的地方。 五代十國時,常州在吳王楊溥的統治區內,吳順義元年(公元921年),刺史張伯增築外子城,城周七里三十步,城高二丈八尺,方直雄固,號稱「金斗城」,當年余乾的詩中就有「毗陵城如金斗方」這樣一句話。城的東南西北分設迎春、金斗、迎秋、北極四門。吳天祚二年((公元936年),刺史徐景邁又築城,城圍二十七里三十七步,城高一丈,此即所謂「羅城」,城門有九:東門叫通吳,南宋時因行都在杭州,曾改為朝天門,次東門叫懷德,南門叫德安,次南門叫廣化,西門叫朝京門,北門叫青山門,據《環宇記》說,從青山門橋上可見江陰、海門諸山,故名青山,次北門叫和政,東北門叫東欽門。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曾在常州設駐重兵,東御吳越,守御官中山侯湯和因羅城大而難守,因此收縮東南西三面,在羅城內改築「新城」,《亦有生齋樂府》中「危城四十里,地郭力不支,湯侯築三面,斂彼東南西」一詩,就是記述的這件事情。新城城周十里二百八十四步,高二丈五尺,置七門,東西南北、次北均舊名,次東改成中箭門,次南改成石幢門,門各有樓,外有瓮城,城外壕寬十六丈,深二丈,設有四座水關,一在正東曰東水門,一在正西曰西水門,一在東北曰北水門,一在西北曰小西水門。 元代樓堞廢毀,城壁簡存。明代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知府孫仁重修,中箭門復名懷德,石幢門復名廣化,經過這次整修,城垣易以巨石,新甓增高三尺,「雄偉壯麗」「雄據一方」,「為東南一巨鎮」。 其後,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知府李嵩為防劉七農民起義軍;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知府金豪為防倭寇;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因垣堞傾頹;康熙二十九年知府於琨,知縣王元恆軒因霪雨城壞;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知府包括因析置陽湖、武進縣,和堞樓門關圯壞,以及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都局部進行修葺過,嘉慶二十四年本打算重修,因工程浩大,未能舉行。 解放前,城垣已頹塌、拆除不少,解放後至今除尚留有西水關一段殘跡外,余皆拆除。
⑼ 常州比較出名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季札、蕭道成、蕭統、陳圓圓、盛宣懷等。
1、季札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壽氏,名札,又稱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來季子、季子,《漢書》中稱為吳札,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封於延陵(今常州),後又封州來,傳為避王位「棄其室而耕」常州天寧焦溪的舜過山下。
季札不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廣交當世賢士,對提高華夏文化作出了貢獻。葬於上湖(今江陰申港),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公子之墓」十個古篆是孔子所書。
2、蕭道成
齊高帝蕭道成(427年—482年4月11日),字紹伯,小字斗將,東海郡蘭陵縣人(今江蘇省常州市)。南朝齊開國皇帝(479~482年在位),自稱西漢丞相蕭何二十四世孫,齊宣帝蕭承之之子。
性情深沉,師從名儒雷次宗,通習經史。宋明帝時,先後鎮守會稽郡、淮陰郡,累遷南兗州刺史,平定桂陽王劉休范叛亂。
遷中領軍,掌握禁軍,聯合尚書令袁粲、中書令褚淵、丹陽尹劉秉並稱「四貴」。引發劉宋皇室內部相殘,漸漸掌控朝權。
升明元年(477年),廢黜後廢帝劉昱,擁立宋順帝劉准,受封齊王,總掌軍國大權,誅滅司徒袁粲、荊州刺史沈攸之、鎮北將軍黃回等人。升明三年(479年),禪讓即位,建立南齊。
戒於劉宋滅亡之弊,務從儉約清明,減免百姓負擔,寬簡刑罰賦稅。擴清整理戶籍,設立校籍官員,引發「卻籍」之亂,侵犯庶族地主利益。
建元四年(482年),去世,時年五十六,謚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泰安陵。一生廣覽經史,能文擅書,喜愛圍棋,曾有《齊高棋圖》二卷問世,成為史上首位親自著作圍棋書籍的皇帝。
3、蕭統
蕭統(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縣)人。南朝梁宗室大臣、文學家,梁武帝蕭衍長子,梁簡文帝蕭綱、梁元帝蕭繹長兄,母為貴嬪丁令光。
天監元年(502年)十一月,冊立為太子,舉止大方,愛好佛學。因蠟鵝厭祝一事,父子產生嫌隙。中大通三年(531年),英年早逝,謚號昭明,葬於安寧陵,後世稱為「昭明太子」。
天正元年(551年),侯景立擁立豫章王蕭棟即位後,追尊昭明皇帝。大定元年(555年),第三子蕭詧建立西梁政權,追尊昭明皇帝,廟號高宗。
曾主持編撰中國現存最早的漢族詩文總集《文選》,史稱《昭明文選》。
4、陳圓圓
陳圓圓(1623―1695),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明末清初江蘇武進(今常州)人。居蘇州桃花塢,隸籍梨園,為吳中名優,「秦淮八艷」之一。
崇禎末年被田畹鎖擄,後被轉送吳三桂為妾。相傳李自成攻破北京後,手下劉宗敏擄走陳圓圓,吳三桂遂引清軍入關。
5、盛宣懷
盛宣懷(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蓀,又字幼勖、荇生、杏生、號次沂、又號補樓、別署愚齋、晚年自號止叟。
漢族,祖籍江蘇江陰,出生於江蘇常州,死後歸葬江陰。清末官員,秀才出身,官辦商人、買辦,洋務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業家和慈善家,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中國商父」、「中國高等教育之父」。
盛宣懷創造了11項「中國第一」:第一個民用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第一個電報局中國電報總局;第一個內河小火輪公司;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條鐵路干線京漢鐵路;
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師范學堂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第一個勘礦公司;第一座公共圖書館;第一所近代大學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創辦了中國紅十字會。
他熱心公益,積極賑災,創造性地用以工代賑方法疏浚了山東小清河。盛宣懷一生經歷傳奇,成就不凡,創辦了許多開時代先河的事業,涉及輪船、電報、鐵路、鋼鐵、銀行、紡織、教育諸多領域,影響巨大,中外著名,垂及後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圓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季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盛宣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蕭道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蕭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