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 2021-11-06 19:22:48

1.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請簡要回答)

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帝制(或君主專制政體)。

2、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3、民主共和意識深入人心。

4、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

5、為資產階級發展客觀創造了條件。

6、是當時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1)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難說有完全徹底的。所謂徹底,只能說是基本徹底。自沉階級革命成功的結果足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而剝削制度的更替,並不需要新舊完全徹底決裂,他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協、融合、並存。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於西歐、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徹底鏟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於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

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說,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2.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一)從整體上推動了中國政治發展的進程

資本主義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都延續了辛亥革命全方位革命的基本思路,只不過由於中國資產階級不足以擔負起領導和推動更深層次革命的重任,才使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最終成為中國政治發展的唯一選項。

(二)開啟了中國現代民主政治發展的新篇章

使民主政治在中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是近代以來中國政治發展事業的重要任務之一,正是通過辛亥革命建立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政治的制度和觀念體系開始被系統地引入,從而使民主政治的發展成為與拯救民族危機、實現國家獨立同步演進的過程。

(三)作為挽救民族危亡運動的新起點

帝國主義和封建專制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秩序,不僅依賴於其政治統治體系,而且也對應著一定的社會階級階層結構。1840年以來,伴隨著中國由傳統的封建社會逐漸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與原先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同時也開始塑造出一系列新的社會階級。

(四)重構了中國社會的階級階層結構,開始了根除封建專制主義消極影響的進程

愛國者們終於徹底拋棄了對封建統治階級殘留的幻想,他們明確地認識到,蒂固根深、盤根錯節的封建主義大樹上是不可能自動長出現代政治模式的果實的,要完成現代化的歷史任務,就不能不首先在政治上堅決地打倒封建主義的統治。因此,挽救民族危亡運動的領導力量和主體力量就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中國民族革命對內部分的任務也愈發明晰起來。

(五)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總預演和必要過渡階段

20世紀中國主要的政治變革選擇以暴力革命為主要形式具有必然性。從根本上說,對改良和革命的選擇並不取決於少數精英的主觀意願,而是受到所處歷史趨勢、歷史環境及其所能提供的最可能成功的實踐路徑的制約。

3.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

第二,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權利,在政治和思想上獲得了一些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也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國內紛紛成立了很多實業集團,使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工人階級的隊伍也隨之壯大起來了。

第四,辛亥革命雖然成功地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卻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可以說辛亥革命成功了,也失敗了。

但辛亥革命同時也證明了,在帝國主義時代,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國走西方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路子是行不通的。

辛亥革命的社會影響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大,辛亥革命雖然被稱作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但當時中國缺乏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參與革命者也並非以資產階級為主,而革命的成果也未直接促進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

在傳統社會的改變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會頂層的權貴,但中國傳統地方社會居領導地位的各省士紳及官僚,大多在辛亥革命大風浪中,隨機轉投向了革命而獲得了地位和利益,反而更加鞏固了他們的地位。

辛亥革命並沒有像西方資產階級革命那樣,重新構建社會結構。參加辛亥革命的大多數人是軍人、舊式官僚、各地士紳,這些人在辛亥革命後仍然掌握權力。

雖然其主要領袖孫中山出身平民知識分子,但中國貧窮的平民階層沒有參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後生存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未給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根本利益。

4.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

2、辛亥革命是人民獲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權利,在政治和思想上獲得了一些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國內紛紛成立了很多實業集團,使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工人階級的隊伍也隨之壯大起來了。

4、辛亥革命雖然成功的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卻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可以說辛亥革命成功了,也失敗了。

但辛亥革命同時也證明了,在帝國主義時代,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國走西方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路子是行不通的。

1911年,清朝的統治已經走到了最後時刻,同年夏天,湘、鄂、粵等省相繼爆發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9月25日,榮縣宣布脫離清廷統治而獨立。

榮縣也就此成為了清末全國首個正式脫離清廷統治的地區。這件事也把本就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推向了更高潮。1911年10月10日,著名的武昌起義爆發。

革命黨人迅速攻佔了漢陽、漢口等地,武漢三大重鎮全部拿下後,湖北軍政府正式成立,黎元洪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徹底點燃了全國的反清號角,兩個月不到。

就有十五個省份宣布脫離清政府統治。此時的清廷已經亂成了一鍋粥,皇帝尚幼無力執政,而皇太後也無力統領朝局,於是他們便商議與南方的革命黨人進行和談。

此時清廷僅只能控制直隸、河南、甘肅等五省,勢力嚴重消弱,早已沒有了與革命黨人叫板的資格。1912年1月1日,經眾人推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但此時全國形勢依舊不明朗,包括薑桂題在內的十五名清朝大將宣布誓死反對中華民國,他們將各親王大臣在國外存額全部取出供給軍隊,表示要守衛大清。

這時候,辛亥革命中無比重要的一個人物袁世凱發揮了他的作用,他在養心殿的東暖閣向隆裕太後詳細述說了他國反皇權革命成功後皇室所遭受的瘋狂屠殺。

他表示若皇帝願意自己退位即可避免屠殺。1月20日,南京臨時政府向清廷提交了清帝退位的優待條件,孫中山表示為了共和,一切皆可讓,盡管戴澤、溥偉等親王仍舊竭力反對退位。

但此時民國政府明確表示若退位滿族仍可享受國家優待,終於在1912年2月2日,清廷召開了歷史上最後一次御前會議,會議宣布清帝正式退位,以待革命黨人對皇室的優待。

1912年2月12日清朝歷史上最後一次朝見儀式在養心殿舉行,直到此時仍有人想要阻止宣統帝退位,隆裕太後最後力排眾議在遜位詔書上蓋印,存在了176年的清帝國就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辛亥革命取得階段性勝利,盡管後來袁世凱等人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但並不能否定這場偉大運動為中國帶來的改變。

5. 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2、辛亥革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從此,列強在中國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
3、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4、他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成為這一時期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動力量。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6.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 辛亥革命推倒了皇帝寶座,用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階級的皇權專制制度,是歷史的進步。掀倒皇帝寶座,動搖了中國人對兩千年來似乎千古不變的皇權統治的崇拜。

2. 辛亥革命是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以共和民主取代皇權帝制,是中國歷史了不起的轉折和成就,它所帶來的思想解放是歷史空前的。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的新局面,兩千多年的皇權觀一夕傾覆,當然是巨大的思想解放!

3. 辛亥革命為20世紀中國的歷史性進步打開了閘門。20世紀中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樣的變化之所以能夠發生,是由辛亥革命拉開的序幕、開啟的閘門。

4. 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6)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簡介:

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該年以干支計為辛亥年,故名。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

領導這次革命的是中國資產階級的政黨同盟會及其領袖孫中山。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

辛亥革命的誕生:

「辛亥革命」一詞從誕生之日起,其含義就不斷演變。而辛亥革命紀念之中該詞的運用最為密集,各方對其表達尤為充分,遂為研究者提供了絕佳的視角來探討其詞義的流變及其背後的深層原因。

較早見諸記載的「辛亥革命」一詞,出自署名為渤海壽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記》。此書出版於1912年6月,收錄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間的各報章事關革命的報道。同年,以「辛亥革命」為書名的,還有署名草莽餘生編輯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錄》(見右上圖),張紹曾為該書作序,指出草莽餘生為廖少游。

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間奔走南北議和,閱歷廣泛,「特就昔日所歷之境,所與之役,與夫見聞……抄集成冊。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其起止時間換算成公歷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時限與《辛亥革命始末記》基本相合。上述兩書所載事實,都發生於農歷辛亥年,稱之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但在民國初年,辛亥革命一詞使用並不廣泛,稱呼辛亥年武昌起義至清帝退位這段史事的詞彙,名目繁多。民初的報章,如《申報》、《大公報》以及政府公報中,「武昌首義」、「共和成立」、「民國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詞連篇累牘,而「辛亥革命」極為罕見。即便是孫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時所用名詞也沒有一定之規。

就任臨時大總統期間,以孫中山名義發布的公文中,有「武漢首義」、「民國締造」、「民國光復」、「革命」等說法。1917年孫中山在汕頭各界歡迎會上,追述革命歷程,稱「一次革命,起於武昌,為推翻滿清之專制。二次革命,則在南京,為袁世凱暗殺宋教仁而起。」不見直書「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說至今仍然沿用。

7.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什麼從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兩方面說明

積極意義:①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②沉重打擊帝國主義勢力。③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發展。④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⑤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消極意義:①反封建不徹底。②辛亥革命存在狹隘的民族主義,它推翻的是滿族人統治的君主專制,而不是封建主義制度。③未能深入發動群眾,未明確提出反帝要求。

(7)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8.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有哪些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有哪些?

辛亥革命的意義重大,最重要的在於它推翻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專制帝制,建立起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中華民國,由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這是十分偉大的一項成績,中國人民在這十分沉重的封建君主制下生活了數千年,這一推翻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它打破了在中國人民腦子里根深蒂固的君權至上的觀念,就像是將四面封閉的空間鑿初了一個洞來。

不過最終辛亥革命以失敗告終也體現了一些問題,為後來革命提供了經驗。首先是這次的試錯告訴了我們資產階級不能夠領導中國走向勝利。揭示了新民主革命的必然性,只有找到屬於中國自己的道路才能勝利。其次這次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派始終沒有自己的武裝,所以他們只能軟弱妥協,也沒能走向成功。槍桿子里出政權,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必不可少。

熱點內容
戀足師生 發布:2025-05-23 07:40:50 瀏覽:880
德宏州歷史 發布:2025-05-23 04:10:49 瀏覽:944
化學式hf 發布:2025-05-23 03:35:36 瀏覽:858
零基礎學b超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23 02:08:22 瀏覽:876
高一歷史期末試題 發布:2025-05-22 23:46:40 瀏覽:782
學美術賺錢 發布:2025-05-22 22:37:49 瀏覽:740
n97多少錢 發布:2025-05-22 20:56:55 瀏覽:451
大學數學的題 發布:2025-05-22 20:37:43 瀏覽:333
金聰老師 發布:2025-05-22 19:44:09 瀏覽:902
曹冰老師 發布:2025-05-22 19:03:11 瀏覽: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