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化學家張乾二院士逝世
『壹』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楚南逝世,今年我國已痛失多少位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楚南逝世,今年我國已痛失24位院士。
多麼令人惋惜的數字啊!
天眼、新材料、城市規劃、土地測繪等先進的現代技術都需要無數科學家背後的努力研究。
曹楚南院士的逝世令人遺憾,同時也更加引起人們對於科技研究人員的關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青年人報考科技相關專業的數量越來越高,多選擇數理化等科目。
91歲高齡院士曹院士的逝世絕不代表著中國電化學領域的衰退。
相反,曹院士的著作《腐蝕電化學原理》開創了中國腐蝕電化學的開端。
同時,人們也應該對於死亡有一個更正確的認識。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你可能先面對的是親人的逝世,也可能面對的是英雄人物的逝世。
正確理解死亡能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生活。
直面死亡才知道生命的可貴,才會感動於院士們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
如果不是新聞報道,也許只有很少人才知道中國各個科技領域的頂尖人物。
總之,感謝各位院士的努力,感謝各位院士的堅持,才讓我們的生活有了更多可能。
『貳』 萬衛星院士逝世,2020年我國已經痛失多少位院士
2020年我國已痛失16位兩院院士:萬衛星、池志強、蔣洪德、孫儒泳、李道增、張乾二、郁銘芳、方守賢、李方華、段正澄、周同惠、沙慶林、蔣亦元、寧津生、家周俊、盧世璧。
1、蔣洪德
蔣洪德長期從事葉輪機械內部流動的理論與實驗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於2020年1月4日,蔣洪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生前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2、孫儒泳
孫儒泳,浙江寧波人,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儒泳長期從事動物生態學的研究和教學,在嚙齒類動物生理生態的研究和動物生態學教材建設方面做出成績。2020年2月14日在廣州逝世,享年93歲。
3、李道增
李道增,出生於上海,系李鴻章後裔,祖籍安徽合肥,師從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梁思成,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建築設計及其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對建築學理論有深入的研究;專精於劇場設計,通曉中外劇場的歷史發展。2020年3月1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4、張乾二
張乾二,出生於福建惠安,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早年參與了水溶液中培養晶體、研製粉末衍射儀的照相機等研究;1963年在配位場理論研究方面獲得突破;20世紀90年代帶領課題組開展價鍵理論計算程序化的攻堅研究。2020年5月3日20時33分,張乾二逝世,享年93歲。
5、郁銘芳
郁銘芳,出生於上海市,化學纖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郁銘芳主要從事化學纖維的理論和工程應用研製,主要有芳香族聚醯胺纖維、聚醯亞胺纖維、碳纖維、滌綸高速紡絲、高強滌綸等。2020年4月12日12時30分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3歲。
『叄』 中國科學家的名字 並說出他是什麼科學家
墨子,張衡 僧一行 郭守敬(都是古代科學家的代表),徐壽,華蘅芳,詹天佑,李四光,華羅庚,蘇步青,陳建功(應該能代表近代的人)於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以上23位都是為兩彈一星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吳文俊、袁隆平,(00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王選、黃昆,(01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金怡濂(02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劉東生、王永志,(03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吳孟超 葉篤正,(05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李振聲,(06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閔恩澤 吳征鎰,(07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王忠誠 徐光憲(08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04年的最高科學技術獎空缺)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 李遠哲,朱棣文,崔琪,錢永建(以上都是華裔諾獎得主)
『肆』 悼念!侯鋒院士逝世,今年我國送別了多少兩院院士都有什麼背景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名譽院長侯鋒,於十一月七日17時10分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93歲。遺體告別儀式已經於十一月九日10時在天津市第一殯儀館(北倉)濱河廳舉行,遵逝者遺願,一切從簡。事實上,從今年以來,我國已經送別了34位兩院院士。
在這些年來,侯鋒也獲得了很多獎勵,他先後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發明二等獎等多項成果獎勵。在1999年的時候,侯鋒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由於在黃瓜研究中的出色表現,他也因此被譽為「黃瓜大王」。在2001年的時候,侯鋒成為第一位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獎得主,獲獎50萬元,並獲得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特別貢獻獎100萬元。侯鋒在晚年的時候仍然在進行研究,他認為黃瓜育種必須與時代一起進步,採用生物與基因工程的先進技術,繼續提高抗病性、達到無公害食品標准。
事實上,自從2020年以來,我國已經送別了34位兩院院士,他們分布在各個領域,都是各個領域中最頂尖的人才。
『伍』 中國著名科學家一生事跡,急!!!!!
張衡
(78~139)
東漢科學家,天文學家,哲學家。字平子。河南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召縣石橋鎮)人。少游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通五經」,「貫六藝」,永初五年(111)徵拜郎中。自元初二年(115)至永建初,兩次為太史令。精通天文、歷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在天文學理論方面,張衡是「渾天派」的主要代表。關於天地之起源,他認為天地未分之前,乃是一片混沌,既分之後,輕者上升為天,重者凝聚為地,陰陽相盪,產生萬物。他還第一次正確地解釋了月蝕形成的原因,認為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蝕是由於月球進入地影而產生的。他依據當時的天文學知識,肯定了宇宙的物質性和無限性。張衡把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和哲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其著作收集在清嚴可均所編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
錢偉長
根據如下
錢偉長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餞偉長在中學時代十分愛好文科,而對理科特別是數學、物理視為畏途。十分有趣的是,他一生主要從事力學、應用數學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並在這些學術領域里作出了許多開創性的貢獻。他首次將張量分析及微分幾何用於彈性板殼研究並建立了薄板薄殼的統一理論,提出了線殼理論的非線性微分方程組,國際上稱為「錢偉長方程」。他還首次成功地用系統攝動法處理非線性方程,迄今國際上仍用此法處理這類問題。
錢偉長能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其動力源於對祖國對民族的熱愛,源於「科學救國」的信念,考大學時,錢偉長的作文和歷史試卷深得歷史系和中文系教授的欣賞,而他的數理化三科的總分不到100分。因此,要棄文學理,困難可想而知。當時,清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吳有訓教授,吳教授也力勸錢偉長學中文或歷史,並告訴他中國文學和歷史也是國家民族所需要的。棄文學理,是錢偉長經過反復思考決定的願望,他是不會輕易改變的。經過一個多星期的懇談,吳有訓教授同意他暫時讀物理學,但提出了對於中學理科基礎並不太好的錢偉長來說,可以說是十分苛刻的條件:必須保證在學年結束時,物理和微積分的成績都超過70分,同時選修化學,還要加強體育鍛煉。這就意味著當時身體羸弱的錢偉長每周除上課外,還有兩個下午的物理實驗和兩個下午的化學實驗,還有課外鍛煉。錢偉長只有加倍努力克服困難,達到這些要求,否則,他就得轉系。
這個學期,除學習正課和做實驗外,他還得補習英文和中學的一些基礎數學,他常常是夜以繼日苦讀。吳有訓教授也給予他許多指導。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學期物理考試時,錢偉長及格了,學年終了時各科成績追到了70多分,實現他入學時的保證。四年後,錢偉長以優異的成績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之後又赴美留學。正是科學救國的理想激勵著他日後取得一個又一個重大的科學成就。
『陸』 中國的科學家有誰
地質學家李四光、氣象學家竺可楨、數學家華羅庚、物理學家吳有訓、醫學家林巧稚、天文學家張鈺哲、化工學家侯德榜、農學家丁穎、數學家熊慶來、微生物學家湯飛凡、內科專家張孝騫、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學家梁希、橋梁學家茅以升、物理學家嚴濟慈和物理學家周培源等。
袁隆平,李振聲,錢學森,鄧稼先,楊嘉墀,王淦昌,王大珩,陳芳允,
李四光
,
華羅庚,
葉篤正,吳孟超,竺可楨,陳景潤,茅以升,童第周,錢偉長,周培源,錢學森,楊樂,朱光亞,雷潔瓊,嚴濟慈,陳醒身,林巧稚,朱憲彝
『柒』 今年我國已送別36位兩院院士,他為何我國付出了什麼犧牲了什麼
在2020年到今天為止,我國通失去了36位兩院院士,盡管院士離世,可他們的成就一直被後人銘記在心中向他們學習,也致敬這些為祖國無私奉獻的院士是他們為各個行業的貢獻,讓祖國越來越繁榮也使我們生活越來越好,感謝你們帶來的成就值得後人銘記的。12月1日為質逝世的院士有核工業領域的李冠興,著名神經學家池志強,生態學家孫儒泳,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寧津生,化學家張乾二,物理化學家劉若庄等不同的院士,他們都為我過做出巨大的貢獻,值得我們向他們學習報效祖國。
『捌』 我國今年已痛失30位院士了
是的。從2020年1月份開始到2020年10月份,池志強、方守賢、孫儒泳、段正澄、寧津生、郁銘芳、張乾二、許其鳳、陳定昌等30位院士已經離世。
今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葯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
2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態學家孫儒泳,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葯學家周同惠,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公路工程專家沙慶林,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業工程學家蔣亦元5人逝世。
3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寧津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專家盧世璧4人逝世。
4月,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化纖領域奠基人郁銘芳逝世。
5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張乾二,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物理學家萬衛星相繼逝世。
6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結構工程和防護工程專家陳肇元,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殖內分泌專家肖碧蓮逝世。
7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專家許其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中國科學院院士、病毒學家曾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水電工程專家鄭守仁先後逝世。
8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曹楚南逝世。
9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導航制導與控制專家陳定昌,中國工程院院士、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李東英,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生態學家張新時,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戴元本逝世。
10月,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化學家劉若庄,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專家張俐娜逝世。
(8)著名化學家張乾二院士逝世擴展閱讀
中國科學院院士簡介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1955年,第一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產生;1956年5月,學部委員進行了一次增聘。「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79年5月開始進行學部委員增補工作,之後又中斷十年,至1990年再次進行了學部委員增選,確定了兩年一度進行增選。
1993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十一次常務會議決定,將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6月,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產生。1998年6月,實施資深院士制度。1998年6月,首次有外籍院士提出轉為中科院院士。
據2019年11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有833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57人,化學部13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5人,地學部138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00人,技術科學部150人;外籍院士108人;已故院士601人,已故外籍院士25人。
『玖』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楚南逝世了
是的,據中科院消息,8月27日,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楚南病逝,享年91歲。
曹楚南,1930年8月15日生於江蘇常熟。195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化學系。浙江大學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曹楚南在中國領導和開拓了腐蝕電化學領域,是我國腐蝕電化學研究的倡導者和學術帶頭人。專著《腐蝕電化學原理》、《電化學阻抗譜導論》等已成為腐蝕電化學工作者的必讀書籍。
(9)著名化學家張乾二院士逝世擴展閱讀
截至2020年8月27日,我國已痛失24位院士:
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葯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
2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態學家孫儒泳,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葯學家周同惠,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公路工程專家沙慶林,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業工程學家蔣亦元5人逝世。
3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寧津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專家盧世璧4人逝世。
4月,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化纖領域奠基人郁銘芳逝世。
5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張乾二,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物理學家萬衛星相繼逝世。
6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結構工程和防護工程專家陳肇元,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殖內分泌專家肖碧蓮逝世。
7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專家許其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中國科學院院士、病毒學家曾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水電工程專家鄭守仁先後逝世。
8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曹楚南逝世。
『拾』 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痛失一位院士,這位離去的院士是誰
這位院士我國著名理論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張乾二先生。這位院士已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21年逝去的第3位院士。肝膽相照吳孟超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檢驗兩位院士去世的時候,給我國帶來了很沉重的悲痛,現在張乾二先生也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所以在我看來,現在的教育並不是單單的要讓你知道這個人,還要讓更多的年輕人去感同身受,去理解他們這些偉大貢獻者。我們應該都從老一輩的嘴中聽到,你們現在就是過得太幸福了,這一句話。就是因為我們現在對什麼事情都不懂得珍惜,我們不懂得去珍惜糧食,不懂得去珍惜勞動人民的辛苦,更加不懂得去珍惜這個社會給我們帶來的各種各樣優異的資源。
以上是我自己的觀點,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